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县域经济

2021-11-30 来源:易榕旅网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办

一.前言:

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城市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甚至不亚于欧美。而与欧美国家巨大的差距就在农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健康、发达、吸纳能力强的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和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县域经济在国家总体经济布局上的重要性日渐突显,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认真总结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挖掘县域经济发展的“秘密”,已经成为非常有意义的重要工作。

二.县域经济特点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宜游则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县域经济存在问题:

(一)县域经济实力仍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县域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这既有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客观因素,也有思想不够解放、体制机制不活等深层次的原因。

(二)县域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一致,即发达的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落后的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三)县域地方财政困难。县域财政整体发展水平低下, 乡镇财政极度脆弱,县域财政总财源有限, 规模偏低。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财力配置和财政支出责任不对称等原因,部分县乡财政较困难,集中表现为欠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赤字债务严重等。县乡财政困难,集中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均财政收入低;二是人均财政支出水平低;三是财政出现赤字,负负债沉重。

(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总的来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资源型加工业规模小、能力弱;现代的高科技产业起点低、数量少,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仍然较低,整体产业结构仍处于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演进的工业化初级阶段。而当前工业发达国家都已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级阶段,世界平均已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中国也进入工业化阶段。

(五)资金、人才和技术短缺。由于县域经济实力薄弱,地方财政拮据,资金较为紧缺,很难拿出太多的资金进行建设。加之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式管理,收缩县级、农村机构业务,使县域深受“失血”之痛。由于受地理、各种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很多地方不能为科学技术人员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难以吸引人才。大学生毕业回县、乡工作的不多,愿去县域企业工作的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的吸引力,人才流失严重。既缺乏一般人才,更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乏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经济型人才。人才缺乏导致了科技力量的薄弱,科技创新难,科技基础差。加上投资软硬环境相对较差,吸引资金、技术也相对较少。

(六)对外开放程度很低。受地域、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县域对外开放度偏低,利用外资很少,经济外向度较低。

(七)思想观念落后。当前县域普遍存在思想观念滞后,从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有:第一,主观能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惰性比较严重,等上级给项目,等财政给支持,靠银行贷款,缺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跳不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墨守陈规,无所作为。第二,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

势。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运作和管理经济,发展经济的思路死、路子窄、办法少。第三,眼光不开阔。考虑和处理问题带有狭隘的地方观念,开放的市场经济观念意识较差。第四,人力资源观念淡薄。对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不善于发挥运用灵活手段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用人环境不宽松,缺乏公平和效率观,不善于为人尽其才创造舞台和机会。

(八)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诸多盲目性。很多县级地方政府仍然片面地把发展工业化理解为上项目、建工厂、建开发区,把发展城镇化理解为上广场、建楼房、改户口。由于县乡政府招商引资的愿望迫切,随着近年来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低端制造业项目向县域转移,其中不少是能耗偏高、污染较重、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偏低的项目,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对“三农”利益的损害。

四.如何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

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民收入,要切实抓好城镇居民就业、保证职工工资、强化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为此,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扩大就业渠道;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激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要按时、足额发放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兑现工资调整工资;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关心弱势群体,解决好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城镇中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

(五)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大力优化投资环境,环境优劣关系到县域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生死存亡。对外来企业而言,基础设施不行就进不来,发展环境不好就留不住。抢占发展先机,我们必须把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切实抓紧抓好,在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突出抓好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进一步改进作风,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兑现政策、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在搞好服务和营造环境上来,努力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和良好的治安环境。

(六)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有着不可替代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因此,在重点建设好县城经济和有发展前景的中心镇的同时,要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和功能定位,发展各县特色的小城镇,要按市场经济的思路开发小城镇,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培养多元投资主体,广泛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小城镇的道路、通讯、电力、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小城镇的功能,加强和完善对小城镇的管理及环境治理,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和农产品市场向小城镇集中。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务工经商,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有序转移,不断加强城镇化进程。

(七)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牢固树立抓县域经济主要就是抓民营经济的观念,充分调动民资,集中民智,激发民力,凝聚民心,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除国家法律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对民营企业放开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领域,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

(八)营造良好县域投资环境,创造发展条件

投资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是吸引投资,汇集人才的关键。为此,要积极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为资本、人才、项目进入县域投资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

(九)科学规划城乡建设空间,以城乡建设空间为突破口拉开经济发展空间。

从区域发展空间规划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要跳出“县域行政边界”,将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融汇,从区域发展空间入手谋划县域发展战略。打破行业、地域限制,在区域范围获取、组织和配置资源,主动参与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协作。要主动融入城市经济,接受市中心城市的功能辐射,围绕其发展定位和载体功能,规划县域经济发展。在县域的空间布局规划上向中心城市靠拢,形成带状或块状的有机呼应与连接,实现空间连接、产业互融。

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有项目无土地等空间问题日益突出。出现城乡规划的制定落后于城乡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规划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之间不匹配、不融合、不互动。实现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是当务

之急。要做好功能性区域协调规划、载体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人居环境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坚持服务生产生活、城乡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空间、开发保护并重、相关规划衔接的基本原则,做好规划,拉开空间,做到先整体控制、后局部建设,先空间布局、后建设项目。

五.结尾句

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增强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拓展就业空间、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一个地方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发展县域经济意义重大,要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依靠优势,巧借外力,增加发展的内在活力,争创内源性经济优势,夯实县域经济发展根基,以此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让人们得到更多的实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