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课程教案
第 1 — 2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绪 论 掌握食用菌的概念。 了解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以及我国食用菌业的状况和前景 食用菌的概念和发展趋势 教 学 过 程 介绍开设本门课程的作用 介绍本门课程在教学上的安排及学习方法 讲授新课: 绪 论 第一节 食用菌概述 一、食用菌概念:食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 例如:平菇、银耳、木耳、猴头、灵芝、香菇等 二、有关知识:结合教材详述 第二节 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一、为人类提供健康食品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变废为宝 三、活跃山区经济 四、促进农业生态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食用菌业 一、我国食用菌业的概况 食用菌从人工栽培(代料栽培)来说是一门年青的科学。 30年代:香菇从日本引进,制成菌砖引到中国。60年代:上海用马粪栽培双孢蘑菇。 70年代:代料栽培食用菌,棉籽皮、秸秆、玉为芯、木屑等工农业产品的下脚料。
80年代:生产发展是突飞猛进。 90代年:食用菌的种类增加、栽培规模扩大 近年来:大部分地区进行了产业化生产。 二、我国食用菌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快速增多; 我国食用菌年产量大幅增长; 我国食用菌生产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珍稀食用菌的开发已经起步,它将成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新的增长点; 普遍重视食用菌优良菌株的选育和良种的推广工作; 食用菌的深加工有了新发展 小结:重点回顾食用菌的概念和发展趋势 课 外 1、什么叫食用菌? 2、试述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作 业 3、谈谈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
第 3 — 4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食用菌的形态与分类 掌握食用菌的形态与结构 了解食用菌的分类 食用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1、什么是食用菌? 2、我国食用菌业如何发展? 导入新课:为了更好学习食用菌的知识,我们首先要认识食用菌,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讲授新课: 第二章 食用菌的形态与分类 第一节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 一、食用菌菌丝的基本形态 1、菌丝体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食用菌菌丝的基本形态: 初生菌丝:由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单核菌丝)。不能结实 双核菌丝:由两条初生菌丝质配萌发形成的菌丝(双核菌丝)。能结实。 同宗结合:只要同一孢子萌发的单核菌丝间的互相结合生出双核菌丝后,就可形成子实体,这种现象称为同宗结合或自交亲和,属同宗结合型的约占食用菌10%。草菇、蜜环菌、双孢蘑菇等。 异宗结合:多数食用菌,性别出现在不同孢子或单核菌丝上,只有异性的单核菌丝(+,-),才能结合成双核菌丝,而同性间永不亲和不能产生有性孢子,这种结合方式称为异宗结合或自交不育。如:平菇、 香菇羊肚菌、大肥菇、糙皮侧耳、毛柄金钱菌、四孢蘑菇、木耳、毛木耳、光帽鳞伞和一些鬼伞菌等。 双核菌丝生长方式:锁状联合。 3、三生菌丝:由次生菌丝进一步发育成菌丝束称为三生菌丝(组织化菌丝)。 二、菌丝的组织体 1、菌索:由菌丝形成的绳状。 2、菌核:由菌丝形成核状。 3、菌丝束:由菌丝平行排列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叫菌丝束。 4、菌膜:由食用菌表面一层菌皮。 5、子座:由菌丝组织和疏丝组织构成的容纳子实体的褥座状结构。 三、子实体的形态(伞菌类) 1、菌盖 菌盖是子实体最明显的部分,似一顶帽子。形状多样。由表皮、菌肉、菌褶组成。菌褶两边是产生担孢子的地方。 2、菌柄:菌柄是生长在菌盖下面,起支持作用。 3、有的还有菌环和菌托。 展示样品 举例说明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能掌握常见食用菌的形态结构。特别是子实体的形态(具体强调一下),是栽培食用菌的基础。 课 外 作 业
1、试述食用菌菌丝的基本形态和功能。 2、以伞菌类子实体为例,说说形态特征和功能。
第 5 — 6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 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食用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实训) 通过食用菌形态结构的观察,认识和掌握常见的栽培食用菌的形态特征,观察其双核菌丝和锁状联合的结构。 双核菌丝和锁状联合的结构的观察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 1、食用菌菌丝分几种形态? 2、伞菌类食用菌子实体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导入新课:为了进一步了解食用菌形态结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讲授新课: 食用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一、菌丝体形态结构观察 1、菌丝体宏观形态结构观察 (1)观察平菇、猴头、蘑菇、木耳、竹笋、草菇、银耳、金针菇等食用菌试管菌种或PDA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比较其气生菌丝体的生长情况,并观察菌落表面是否产生无性孢子。 (2)观察菌丝体的组织体:蘑菇菌柄基部的菌丝束,香菇的菌膜等。 2、菌丝体微观形态结构观察 (1)将清洁的载片中央滴半滴水。 (2)用接种针(或解剖针)于试管斜面或培养料内挑取少许菌丝体置于载玻片液滴中,并用接种针或解剖针将菌丝体挑开使之分散。 (3)用镊子加盖玻片,注意避免产生气。 (4)用高倍镜观察双核菌丝体及锁状联合的形态构造。 二、食用菌子实体形态结构观察 1、食用菌子实体宏观形态观察 (1)观察其子实体的组成部分及其形态特征。 (2)用解剖刀纵切子实体观察其菇盖组成。菌肉的颜色、质地、菌褶形状和着生情况(离生、延生、直生、弯生)。 (3)观察其菌柄的组成,菌柄的质地,中实或中空。 2、食用菌子实体微观形态观察 选择新鲜幼嫩子实体 → 菌盖上取一小块菌褶于置左手,右手持刀片 → 横切菌褶若干薄片放入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 → 取载玻片于中央加半滴蒸馏水 → 用小镊子小心而轻快地在水内将切下的薄片挑起 → 放入载片水滴 → 染色加盖片 → 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菌两侧子实层,担子和担孢子着生情况和结构。 小结: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课 外 作 业 1、绘香菇、平菇子实体形态及纵剖面简图,并注明各部位名称。 2、绘担子及孢子着生情况图,并注明各部位名称。
第 7 — 8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 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食用菌的形态与分类(观看电教片2学时) 了解食用菌的分类。了解栽培食用菌的原料。 常见栽培食用菌的原料;食用菌在分类中位置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 反馈“食用菌形态结构的观察”作业情况。 导入新课:为了更好学习食用菌的知识,我们还要了解食用菌在分类中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讲授新课: 第二章 食用菌的形态与分类 第二节 食用菌的分类 一、食用菌在分类中的地位 生物分类: 细菌门 原核生物 蓝藻门 粘菌门 藻状菌纲 菌物界 真菌门 子囊菌纲 真核生物 地衣门 担子菌纲 植物界 半知菌类 动物界 食用菌是高等真菌中可供人们食用的肉质的或胶质的一大类大型真菌。而不是分类学中的分类单位。它们少数属于子囊菌,绝大多数属于担子菌。 食用菌的种类全世界目前发现大约25万种真菌,其中有1万多种大型真菌,可食用的真菌约有2000多种,但目前仅有70多种人工栽培生产。在我国发现720多种食用菌,它们分别隶属于144个属、46个科。 二、食用菌的种类 子囊菌:麦角菌科的冬虫夏草;块菌科中的黑孢块菌;羊肚菌科的羊肚菌;地菇科 中的网孢地菇;马鞍菌科中的马鞍菌。 担子菌:耳类的黑木耳、银耳等;非褶菌类的猴头、灵芝等;伞菌类的平菇、香菇、金针菇、草菇等;腹菌类的竹荪。 举例说明:实物或图片 栽培食用菌的原料 (观看电教片,2节课)。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能掌握常见食用菌在分类中位置以及栽培食用菌能够利用的原料。 课 外 作 业 1、常见食用菌在分类中的地位。你见过哪些食用菌? 2、栽培食用菌的原料有哪些?你家乡有哪些栽培食用菌的原料?
第 9 — 10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食用菌的生理生态 掌握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对生活环境的要求 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和温度的具体要求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1、平菇、香菇、木耳、蘑菇分属于哪个科? 2、说说栽培食用菌能够利用的原料。 导入新课:人工栽培食用菌就是要人为的提供它生长所需要的条件,本节课介绍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和温度的具体要求。 讲授新课: 第二章 食用菌的生理生态 第一节 食用菌的营养 一、营养 1、碳源:无机碳源和有机碳源。栽培时主要由棉籽皮、秸秆、玉为芯、木屑等工农业产品下脚料提供。 2、氮源: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栽培时主要通过添加麸皮、米糠、玉米粉、黄豆粉饼、尿素、铵盐等物质提供。碳和氮的比例也要恰当。 3、无机盐类:栽培时主要通过添加磷酸二氢钾、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钠、硫酸锌、氯化锰等物质提供。无机盐中的金属元素磷、钾、镁为最重要的。 4、生长因素:需要B族维生素。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和生长素,量很微,但必不可少。因为麸皮、米糠、玉米粉、黄豆粉饼等物质中的B族维生素含量能满足生长需要,通常不另外添加。 二、生理类型 1、腐生 2、寄生 3、共生 (举例) 第二节 食用菌的理化环境 一、温度 食用菌的生长繁殖都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2℃,最适宜的温度是24℃~26℃(除草菇)。 根据子实体分化(开始出现原基)和温度的关系(栽培的方便)把食用菌分为三类:低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适温度13℃~18℃。多发生在早春、秋末或冬季。(举例) 中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适温度20℃~24℃。多发生在春、秋季。(举例) 高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适温度24℃~30℃。多发生在盛夏。(举例) 根据子实体分化对温度反映把食用菌分为两类: 恒温结实性:即保持一定的恒温,就可以形成子实体。(举例) 变温结实性:即变化温度才形成子实体;恒温不易形成子实体。(举例) 表2-1各种食用菌对温度的要求(略) 小结:了解了食用菌对营养和温度的要求(如),在生产中就要加以应用。
课 外 作 业 生产中利用哪些物质提供食用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怎样根据食用菌对温度的要求确定栽培的季节?
第 11 — 12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食用菌的生理生态 掌握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对生活环境的要求 了解食用菌的生物环境 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和湿度、酸碱度、光线、空气的具体要求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和温度的具体要求? 导入新课: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除了对营养和温度有具体要求外,还有一些其他具体的要求。本节课介绍„„ 讲授新课: 第二节 食用菌的理化环境 二、水分和湿度 1、水分:指培养料的含水量。菌丝生长阶段棉籽壳含水量60~65%;木屑含水量30~50%。 2、湿度:指空气相对湿度。菌丝生长阶段: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85-95%。 三、酸碱度 大多数食用菌喜酸性环境。适宜菌丝生长的PH值在3~8间,最适pH值为5.0~5.5。 大部分食用菌在pH值大于7时生长受阻,大于8时生长停止。 在栽培的过程中,高温灭菌会使料的pH值下降0.3~0.5,菌丝生长中所产生的有机酸(碳酸和草酸)也会使栽培料的酸碱度下降。因此在整个栽培过程中,必须经常注意调节培养料的pH值。常见食用菌对培养基pH值的要求列于表2-2。 四、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一般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生长阶段不同的食用菌有不同的要求。常见食用菌对光照的要求列于表2-2。 五、空气 经常保持食用菌生长场所空气新鲜、氧气充足,是食用菌正常发育生长的重要条件。 第三节 食用菌的生物环境 一、食用菌与微生物 1、对食用菌有益的微生物:培养料的发酵。(举例) 2、对食用菌有害的微生物:食用菌的病害。(举例) 二、食用菌与动物 1、对食用菌有害的动物:昆虫,线虫等。(举例) 2、对食用菌有益的动物:白蚁等。(举例) 小结:了解了食用菌对水分和湿度、酸碱度、光线、空气的要求(如),在生产中就要创造条,满足食用菌生长发育的要求。 课 外 1、为什么大多数食用菌,喜酸性环境? 作 业 2、实践中怎样控制水分和湿度、酸碱度、光线、空气等影响食用菌生长的因素?
第 13 — 14 课时
课 题 食用菌的消毒与灭菌
教学目的 重(难 )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明确消毒与灭菌的概念,掌握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消毒与灭菌的具体方法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和湿度、酸碱度、光线、空气有那些具体的要求? 导入新课:现代人工栽培食用菌与传统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最大区别就在无菌操作。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讲授新课: 第三章 食用菌的消毒与灭菌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不能杀死微生物的休眠体的方法。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杀死所有微生物的的方法。 第一节 培养基质的消毒与灭菌 一、热力灭菌法 利用锅内饱和蒸汽的穿透力和高温的致死作用,达到灭菌的目的。 1、高压蒸气灭菌 将待灭物品放在高压锅中利用高温蒸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彻底灭菌的方法。但是压力与温度有一定关系。(举例说明灭菌步骤) 2、常压蒸汽灭菌 将待灭物品放在常压灭菌锅中以自然压力的高温蒸汽在较长的时间内达到彻底灭菌的方法。分常压一次蒸汽灭菌和常压间隙蒸汽灭菌。(举例说明灭菌步骤) 3、煮沸消毒 将待灭物品放在沸水中煮30分钟,达到消毒的方法。 4、发酵杀菌 主要是采用培养料的堆制发酵,由微生物的代谢热所产生的高温,使培养料发酵腐熟的同时,以巴氏消毒的原理,杀死培养料杂菌的营养体,害虫的幼虫及卵。(举例说明灭菌步骤) 第二节 接种与环境的消毒灭菌 一、消毒杀菌剂 酒精、新洁尔灭、石碳酸、来苏尔、硫磺等。(说明杀菌机理及使用方法) 二、室内空间灭菌 甲醛和高锰酸钾混合熏蒸、紫外线照射灭菌、石炭酸喷雾、石灰揩擦、0.1%升汞水消毒等。(示范具体使用方法) 小结:强调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课 外 作 业 1、常压蒸汽灭菌怎样进行? 2、生产中常用的消毒灭菌药品有哪些?怎样使用?
第 15 — 16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菌种生产 掌握菌种的概念和菌种的类型、无菌操作的方法 了解制种的程序和条件 菌种的类型、制种必须的条件 无菌操作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有那些常用的消毒杀菌剂,举例说明在实践中怎样应用。 导入新课:食用菌的生产和农作物一样,需要好的种子。但食用菌的菌种和农作物的种子区别较大,要想效益好,必须自己制种,所以食用菌的菌种的生产也是食用菌栽培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许多细菌、放射菌、霉菌等生活在一起的。所以不论哪级菌种的制作都必须掌握无菌操作的技术。 讲授新课: 第四章 菌种生产 第一节 食用菌的菌种概述 一、菌种的概念 食用菌的菌种是某种食用菌的某一品种的纯的菌丝体。因此,通常所指的菌种,实际上是经过人工培养并进一步繁殖的食用菌的纯菌丝体。 二、菌种的类型 1、母种(试管种、一级种):从自然界中首次通过孢子分离或组织分离得到的纯菌丝体。 2、再生母种:母种通过转管培养成的试管种,实践中也简称母种。 3、原种(二级种):把再生母种移接到木屑、谷粒、棉籽壳、粪草等瓶(袋)培养基上培养而成的菌种;它是再生母种和栽培种之间的过渡种。 4、栽培种(三级种):把原种扩接到相同或类似的材料上进行培养直接用于生产的菌种。 (展示样品) 三、食用菌菌种生产程序(讲清图4-1) 四、无菌操作 在严格消毒灭菌条件下,进行的菌种移植操作就称无菌操作。(示范,讲解无菌操作方法和要点) 五、菌种生产所需要的条件 1、接种条件:接种箱、接种室、超净工作台、接种工具。 2、培养条件:培养室、恒温培养箱、空调。 消毒灭菌条件:高压蒸气灭菌锅、常压灭蒸气菌锅。 3、制种的容器:玻璃器皿、塑料袋等。 4、保藏条件:冰箱、冷藏恒温箱等。 六、接种箱、接种室的使用规程(现场介绍) 小结:重点回顾菌种的概念食用菌种生产程序以及制种必须的条件。 课 外 1、食用菌的菌种与其他作物种子有什么区别? 作 业 2、菌种生产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第 17 — 20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菌种生产——母种培养基的制作(实训) 掌握母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培养基的具体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什么是食用菌的菌种?食用菌种生产需要哪些条件?无菌操作有哪些要点? 导入新课: 母种又为一级种,再制作的好母种培养基的基础上,进行菌种分离。 讲授新课: 第二节 母种的生产 一、母种培养基的配方、配制(以马铃薯综合培养基为例) 配制程序:选择配方 → 称量去皮,挖去芽眼,切成蚕豆大小块状的土豆200克 → 加水煮沸土豆30分钟 →纱布过滤 → 取土豆汁并加水至1000毫升 → 加入18—20克琼脂 → 加热融化 → 加其他成分 →搅拌均匀 → 分装试管 → 塞好棉塞 → 牛皮纸包住棉塞部分 → 10支试管捆成一捆 → 直立放入高压锅内 → 灭菌 → 取出试管摆成斜面,凝固后备用。(示范,讲解) 学生分组操作:母种培养基的制作 1、制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材料准备: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KH2PO431.5克,MgSO4HO71..5克,维生素B1片10mg,调至pH6。 (2)用具准备:18×180毫米试管数支,1.5×1.5厘米纱布数块,水果刀一把,铁架台一只,漏斗一只,1000毫升烧杯2只,普通棉花3—5两,手提式高压灭菌锅一只,电炉一只。 (3)配制程序:同上。 2、注意事项: (1)分装试管不要让培养基沾在管口上; (2)棉塞松紧适宜,上部稍大,2/3在管内,1/3在管外; (3)放入高压锅的材料,不要太挤,以防气流不畅而灭菌不彻底; (4)灭菌结束后,指针回复到零位,方可打开锅盖,否则会使锅内压力突然改变则造成培养基外冲。 小结: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课 外 1、试述母种培养基的配制过程。 作 业 2、怎样正确使用高压灭菌锅? 3、完成实训报告。
第 21 — 22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菌种生产——菌种分离 掌握子实体组织分离法,了解菌种分离的其他方法, 子实体组织分离的具体方法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怎样制作母种培养基你认为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导入新课:所谓菌种分离,就是把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杂菌分离出来,通过培养,获得纯的优良菌种既母种。食用菌菌种的分离,可分为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菇(耳)木的分离等。其中组织分离法中的子实体组织分离法简单,成功率高。但是,不论哪级菌种的制作都必须掌握无菌操作的技术。 讲授新课: 二、菌种分离 菌种分离是菌种纯化的基本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孢子分离法:选择种菇 → 种菇消毒 → 采收孢子 → 接种 → 培养 → 挑菌落 → 纯化菌种 → 母种 2、菇(耳)木的分离:选择菇木 → 菇木消毒 → 分离 → 培养 →母种 3、组织分离法: (1)菌核组织分离法:茯苓、猪苓、雷丸等菌的子实体不易采集。而常见的是它贮藏营养的菌核。用菌核分离,同样可以获得菌种。 ①方法:将菌核表面洗净 → 用酒精或升汞消毒 → 切开菌核 → 取中间组织一小块,约黄豆大小 → 接种 → 恒温培养 → 母种。 ②注意事项:菌核是贮藏器官,大部分是多糖类物质,只含有少量的菌丝,因此挑取的组织块要大一些,如果组织块过小,则不易分出菌种。 (2)菌索组织分离法:蜜环菌、假蜜环菌子实体不易找到,也没有菌核,可以用菌索进行分离。 ①方法:用酒精或升汞将菌素表面黑色皮层轻轻擦拭2~3次 → 去掉黑色外皮层(菌鞘) → 抽出白色菌髓部分 → 无菌剪刀将菌髓剪一小段 → 接种 → 恒温培养 → 母种。 ②注意事项:因菌索比较细小,分离索也比较细小,分离时极易污染杂菌,要严格操作。 (3)子实体组织分离法:种菇选择 → 种菇消毒 → 切块接种 → 恒温培养 →母种。 (示范,讲解;学生模拟练习) 小结:根据学生模拟练习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课 外 练习菌种分离的方法。 作 业
第 23 — 24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菌种生产——菌种分离(实训) 掌握子实体组织分离法。 子实体组织分离的具体方法 教 学 过 程 学生操作:子实体组织分离法 一、主要步骤: 1、材料准备:消毒后的平菇、香菇任意一种子实体,高锰酸钾5克,福尔马林10毫升,75%酒精,酒精棉球若干个,0.25%新洁尔灭溶液200毫升。 2、用具准备:接种箱,接种工具(小剪刀),酒精灯,火柴、记号笔。斜面培养基数支,灭菌后的培养皿一套。 3、分离方法: (1)用0.25%的新洁尔溶液(或2%的硫酸铜溶液)清洗接种箱内外。将子实体、接种工具、酒精灯、火柴、记号笔、斜面培养基、培养皿、小剪刀,酒精棉球等,置于接种箱内。用福尔马林加热产生蒸气(或福尔马林加高锰酸钾产生蒸气),同时打开紫外灯管,灭菌40分钟。 (2)用肥皂洗手并在清水洗净后,再用酒精棉球擦手,将手插入接种箱的袖套内。 (3)点燃酒精灯,灼烧接种工具。 (4)将子实体从中间一撕两半,用小剪刀挑起菌肉,并放在斜面培养基上,塞好棉塞。 (5)写上菌种名称、日期。 (6)放在25—28C恒温下培养八至十天左右菌丝可布满斜面。此即为母种。 二、注意事项: 1、所有接种工具必须灼烧方可使用; 2、如果更换品种,工具必须用酒精球擦洗; 3、勤观察,有污染立即剔除。 小结: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试述菌种分离的关键技术。 课 外 2、更换品种,工具为什么必须用酒精球擦洗? 作 业 3、完成实训报告。
第 25 — 26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菌种生产——母种转管(实训) 掌握母种转管的方法 母种转管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子实体组织分离法怎样进行? 导入新课:通过子实体组织分离法获得的母种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在实践中不直接用来转接原种,而需要进行转管扩大、纯化培养后得到再生母种用来转接原种。 讲授新课: 三、再生母种的生产 母种转管扩大、纯化培养: 1、清洗接种箱内外把需要材料及工具放入接种箱并灭菌。 2、手清洗并用75%酒精棉球擦洗后,伸入接种箱的袖套内; 3、点燃酒精灯,灼烧接种工具; 4、用左手托住两支试管(一支为斜面培养基,另一支为母种),用右手小拇指和手掌下部夹住棉塞取下,用接种刀伸入母种培养基内,切出米粒长的一段,再用接种铲一分为二,取出其中一块,放入斜面培养基上,塞好棉塞。 5、写上菌种名称、日期。 6、放在25~28C恒温下培养5~7天左右。菌丝布满斜面,即可用于生产原种。一般一支母种可转管20~40支。 (示范,讲解) 学生操作:母种转管 1、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材料准备:获得的母种或购买的母种若干支,高锰酸钾5克,福尔马林10毫升,75%酒精,酒精棉球若干个,0.25%新洁尔灭溶液200毫升。 (2)用具准备:接种箱,接种工具(接钟铲和接钟刀),酒精灯,火柴、记号笔。斜面培养基数支,灭菌后的培养皿一套。 (3)方法:同上。 2、注意事项:同子实体组织分离。 小结: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课 外 作 业 1、试述转管的关键技术。 2、完成实训报告。
第 27 — 28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菌种生产——原种培养基的制作(实训) 掌握原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原种培养基的具体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为什么要生产再生母种?再生母种怎样生产? 导入新课:进行转管扩大、纯化培养后得到再生母种即可以用来转接原种。 讲授新课: 第三节 原种的生产 一、原种培养基的配制(以棉籽壳麦麸培养基为例) 配制程序:选择配方 → 称量各成分 → 能溶解与水中的成分放在水中溶解 → 拌料 → 测定含水量和pH值 → 装瓶或塑料袋 →(用锥形木棒在瓶中心打一个洞为接种穴) → 擦净瓶或塑料袋外沾的培养基成分 → 扎(封)口 →放入高压锅内 → 灭菌 →备用。(示范,讲解) 学生操作: 原种培养基的制作 1、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材料准备:棉籽壳88﹪,麦麸10﹪,蔗糖1﹪,石膏粉1﹪,水, pH试纸。。 (2)用具准备:原种瓶或罐头瓶或塑料袋,塑料薄膜12×12厘米若干块(高压灭菌需聚丙烯塑料薄膜),扎口绳若干根,高压灭菌锅一只或常压灭菌锅。 (3)配制程序:同上。 2、注意事项: (1)调节好含水量和pH值。 (2)装瓶或塑料袋要松紧适宜。 (3)放入高压锅的材料,不要太挤,以防气流不畅而灭菌不彻底。 (4)灭菌结束后,指针回复到零位,方可打开锅盖。 小结: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课 外 作 业 1、简述原种培养基配制的关键程序。 2、完成实训报告。
第 29 — 30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菌种生产——原种的接种(实训) 掌握接原种的方法 原种接种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什么是原种?原种培养基配制需要经过那些程序? 导入新课:原种培养基制作好后,在28℃左右趁热接种。 讲授新课: 二、原种的接种和培养 原种的接种方法: 1、清洗接种箱内外把需要材料及工具放入接种箱并灭菌。 2、手清洗并用75%酒精棉球擦洗后,伸入接种箱的袖套内; 3、点燃酒精灯,灼烧接种工具; 4、解开扎口绳,松开瓶或塑料袋口(用锥形木棒在袋中心打一个洞为接种穴); 5、、用左手托住母种,用右手小拇指和手掌下部夹住棉塞取下,用接种刀伸入母种培养基内,切出2~3㎝长的一段,取出放入接种穴内,扎(封)口(塑料袋可以套无棉盖体)。 6、写上菌种名称、日期。 7、放在25~28C恒温下培养20~30天左右。菌丝布满瓶或袋,即可用于生产栽培种。一般一支母种可以接4~6瓶或袋原种。 (示范,讲解) 学生操作:原种的接种 1、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材料准备:母种,高锰酸钾5克,福尔马林10毫升,75%酒精,酒精棉球若干个,0.25%新洁尔灭溶液200毫升。 (2)用具准备:接种箱,接种工具(接种铲和接种刀),酒精灯,火柴,记号笔,无棉盖体。 (3)接种方法:同上。 2、注意事项: (1)所有接种工具必须灼烧方可使用; (2)如果更换品种,工具必须用酒精球擦洗; (3)勤观察,有污染立即剔除。 小结: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课 外 作 业 1、试述原种接种的关键技术。 2、完成实训报告。
第 31 — 32 课时
课 题 菌种生产——栽培种培养基的制作(实训)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掌握栽培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栽培种培养基的具体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你认为原种接种应注意哪些问题? 导入新课:原种生产好后,就要生产栽培种,主要的目的是扩大繁殖,所以与生产原种的方法基本相同,但接种是用原种转接的。 讲授新课: 第四节 栽培种的生产 一、栽培种培养基的配制(以棉籽壳麦麸培养基为例) 配制程序:选择配方 → 称量各成分 → 能溶解与水中的成分放在水中溶解 → 拌料 → 测定含水量和pH值 → 装瓶或塑料袋 → (用锥形木棒在瓶中心打一个洞为接种穴) → 擦净瓶或塑料袋外沾的培养基成分 → 扎(封)口 →放入高压锅或常压灭菌锅内 → 灭菌 →备用。(示范,讲解) 学生操作:栽培种培养基的制作 1、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材料准备:棉籽壳88﹪,麦麸10﹪,蔗糖1﹪,石膏粉1﹪,水, pH试纸。 (2)用具准备:原种瓶或罐头瓶或塑料袋,塑料薄膜12×12厘米若干块(高压灭菌需聚丙烯塑料薄膜),扎口绳若干根,高压灭菌锅一只或常压灭菌锅。 (3)配制程序:同上。 2、注意事项: (1)调节好含水量和pH值。 (2)装瓶或塑料袋要松紧适宜。 (3)放入锅内的材料,不要太挤,以防气流不畅而灭菌不彻底。 (4)高压灭菌结束后,指针回复到零位,方可打开锅盖。 小结: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课 外 作 业 1、简述栽培种培养基配制的关键程序。 2、完成实训报告。
第 33 — 34 课时
课 题 菌种生产——栽培种的接种(实训)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掌握接栽培种的方法 栽培种接种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什么是栽培种?栽培种培养基配制需要经过那些程序? 导入新课:栽培种培养基制作好后,在28℃左右趁热接种。 讲授新课: 二、栽培种的接种和培养 接种方法: 1、清洗接种箱内外把需要材料及工具放入接种箱并灭菌。 2、手清洗并用75%酒精棉球擦洗后,伸入接种箱的袖套内; 3、点燃酒精灯,灼烧接种工具; 4、解开扎口绳,松开瓶或塑料袋口(用锥形木棒在袋中心打一个洞为接种穴); 5、用接种勺伸入原种瓶或袋内,取出一勺放入接种穴内,扎(封)口(塑料袋可以套无棉盖体)。 6、写上菌种名称、日期。 7、放在25~28C恒温下培养20~30天左右。菌丝布满瓶或袋,即可用于生产栽培种。一般一瓶或袋原种可以接40~60瓶或袋栽培种。 (示范,讲解) 学生操作: 栽培种的接种 1、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材料准备:原种,高锰酸钾5克,福尔马林10毫升,75%酒精,酒精棉球若干个,0.25%新洁尔灭溶液200毫升。 (2)用具准备:接种箱,接种工具(接种勺或大镊子,锥形木棒),酒精灯,火柴,记号笔。无棉盖体。 (3)接种方法:同上。 2、注意事项: (1)所有接种工具必须灼烧方可使用; (2)如果更换品种,工具必须用酒精球擦洗; (3)勤观察,有污染立即剔除。 小结: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课 外 作 业 1、试述栽培种接种的关键技术。 2、完成实训报告。
第 35 — 36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菌种生产——菌种鉴定、保藏的方法 掌握菌种鉴定、保藏的方法 鉴定的方法,斜面低温保藏的具体方法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简述食用菌生产需要经过那些程序? 导入新课:不论那级菌种生产好后,都必须进行菌种的鉴定,只有优质纯正的菌种才能用于生产;为了保证随时有菌种使用,还要掌握菌种保藏的技术。 讲授新课: 第五节 菌种的鉴定 菌种的品种和质量都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因此,质量检验工作十分重要,一般从形、色、味、状五个方面进行检验。 1、形:就是看外形。 2、色:就是看菌种瓶内菌丝的颜色。 3、味:就是闻菌种气味。 4、状:就是看菌种形状。(现场样品鉴定) 5、培: 通过肉眼和嗅觉的检查,这只鉴别一个菌株是否所需的栽培品种和菌种质量。至于鉴别菌株是否优良,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进行小面积的栽培试验,如果它是优质高产的,就证明这个菌株具有生产推广价值。 第六节 菌种的保藏 1、斜面低温保藏法:当食用菌在适宜的斜面培养基和温度条件下生长良好(菌种块长出绒毛状的菌丝) → 齐试管口剪去棉塞 → 石蜡封口 →放在4℃左右低温条件下 → 保藏3~6个月。(示范,讲解)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到期后重新移种。当然保藏温度和时间都不是绝对的,草菇只能在13℃以上保藏,也有的需要1~2周传代一次的。这种方法的弊端是传代次数多了容易发生变异,也容易使污染机会增加。目前许多实验室采用密封性能较好的螺旋口试管替代传统的棉塞和减少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方法,更有利于菌种的保藏。 2、砂箱保藏法 这是一种菇农用的土方法。 3、滤纸保藏法(略) 4、粪草保藏法(略) 小结:菌种的鉴定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进行小面积的栽培试验。斜面低温保藏法是目前食用菌菌种厂普遍采用的保藏方法。 课 外 作 业 样品鉴定菌种的质量。
第 37 — 38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菌种生产——菌种保藏的方法(实训) 掌握菌种常用的保藏方法 斜面低温保藏、砂箱保藏的具体方法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简述回顾菌种的鉴定和斜面低温保藏、砂箱保藏食用菌菌种的方法 导入新课:为了保证随时有菌种使用,要掌握菌种保藏的技术。 讲授新课: 具体操作方法就不再重复,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1、母种质量要好,最好是菌种块菌丝仅萌发1~2天的母种。 2、放入冰箱内的菌种一定要用薄膜包好,防止冷淋水进入试管内。 3、石砂箱一定要放在阴凉干燥处,这样才能使菌种保藏较长时间。 学生操作: 1、材料准备:优质母种数支 2、用具准备:冰箱,石砂,铁锅,50㎝×50㎝牛皮纸两张,50㎝×50㎝塑料布两张,木箱或纸箱两个。 3、具体操作: (1)斜低温保藏法 程序:优质母种10支→齐试管口剪去棉塞,用石蜡封口→用牛皮纸包好,再用塑料薄膜包好后捆扎→放入2~4℃的冰箱里。 (2)砂箱保藏法 程序:洗净石砂→用铁锅炒至能放在纸上使其自燃→冷却→放入木箱或纸箱中→优质母种10支→齐试管口剪去棉塞,用石蜡封口→用牛皮纸包好,再用塑料薄膜包好后捆扎→埋入石砂中→石砂箱放在阴凉干燥处。 4、注意事项:(略) 小结: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课 外 作 业 完成实训报告
第 39 — 42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平菇栽培(实训2学时) 平菇熟料袋栽技术 平菇熟料袋栽技术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教师归纳总结菌种生产的过程即技术要点。 导入新课: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平菇在食用菌的栽培中是技术相对比较粗放的,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讲授新课: 第五章 平 菇 栽 培 第一节 概 述 平菇在分类上属于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学名为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Jacg:Fr.)Kummer],又称北风菌、青蘑、桐子菌。各地的平菇品种不同,又有不同名称,如美味侧耳、鲍鱼菇、风尾菇、金顶蘑、栎北风菌等。 平菇除了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另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和PP,还含有草酸等。可食用,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菌。 1978年,河北省晋县利用棉籽壳栽培平菇达到大面积高产,此后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平菇栽培,现在平菇已成为商品化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之一。 平菇适应性强,栽培方法简单易行,生产周期短,栽培场地灵活多样,具有产量高、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以复习的形式讲解) 一、形体特征与生态习性 菌丝体是平菇的营养器官。子实体是平菇的繁殖器官,也是平菇的食用部分。平菇属木腐菌,冬春季在阔叶树腐材上呈覆瓦状丛生。 二、生活条件 1、营养: 栽培主料(提供碳源):棉籽皮、玉米芯、木屑、甘蔗渣等农副产品的下脚料 栽培辅料(提供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素):麸皮、米糠、玉米粉、黄豆粉饼、尿素、铵盐、硝酸盐、石膏、石灰等 栽培时,营养生长阶段碳氮比以20:1为宜,生殖生长阶段碳氮比以30~40:1为宜。 2、温度:平菇为低温型变温结实菌类。 菌丝体生长阶段:生长范围3~35℃,最适生长温度24~28℃; 子实体生长阶段:分化温度5~26℃,最适温度10~15℃。 3、水分和湿度: 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55~65%,空气相对湿度60~70%之间; 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达到80~95%。 4、空气:平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
5、光照:平菇在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在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6、酸碱度:平菇生长发育对酸碱度的要求并不严格,最适宜的pH为5.5~6.5。 第三节 栽培品种(介绍近期常用栽培品种) 第四节 栽培技术(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一、熟料袋栽: 主要步骤:确定栽培季节→菌种的制备→培养料选择→培养料处理→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 1、确定栽培季节:只要品种的温型选择正确,可以周年生产。 2、菌种的制备:25℃左右的温度条件,播种前30天左右可以开始制栽培种。 3、培养料选择:本着“就地取材,降低成本”的原则选择培养料和合适的配方。 4、培养料处理:培养料要求新鲜(除木屑)、干燥、没有霉变。棉籽壳使用前在太阳下翻晒2~3天;稻草切成6~10cm长,放入3%浓度的石灰水中浸泡,清除稻草秆上的蜡质,使稻草充分软化或用粉碎机粉碎;玉米芯粉碎成黄豆粒大小的小块。 5、装料:栽培袋根据灭菌的方式不同,选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塑料袋:装料时,先将袋的一头在离袋口8~10 cm处用绳子(活扣)扎紧,然后装料,边装边压,使料松紧一致,装到离袋口8~10 cm处压平表面,再用绳子(活扣)扎紧,最后用干净的布擦去沾在袋上的培养料。 6、灭菌:灭菌不论采用常压灭菌或高压灭菌,装锅时要留有一定的空隙或者呈“井”字型排垒在灭菌锅里,这样便于空气流通,灭菌时不易出现死角。安常规要求灭菌。 学生操作:从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 1、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材料准备:棉籽壳97%,石膏1% ,石灰1%,过磷酸钙1%,水, pH试纸。 (2)用具准备:22~24×50㎝~55㎝塑料袋(高压灭菌需聚丙烯塑料袋),扎口绳若干根,高压灭菌锅一只或常压灭菌锅。 (3)配制程序:称量各成分 → 能溶解与水中的成分放在水中溶解 → 拌料 → 测定含水量和pH值 → 装袋 → 擦净塑料袋外沾的培养料成分 → 扎口 → 放入高压锅或常压灭菌锅内 → 灭菌 →备用。 2、注意事项: (1)调节好含水量和pH值。 (2)装袋要松紧适宜。 (3)放入锅内的材料,不要太挤,以防气流不畅而灭菌不彻底。 (4)高压灭菌结束后,指针回复到零位,方可打开锅盖。 小结: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怎样满足平菇生长的生活条件? 课 外 2、平菇熟料栽培从确定栽培季节到灭菌的各个环节有哪些作 业 技术要求? 3、完成实训报告。
第 43 — 44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平菇栽培 平菇熟料袋栽技术 出菇期、转潮期的具体管理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比较熟料袋栽从培养料选择→培养料处理→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过程的技术要点与栽培种培养基的配制的技术要点异同点。 导入新课:本节课介绍熟料袋栽灭菌以后的程序及技术要点 讲授新课: 第四节 栽培技术(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续熟料袋栽:„„ → 播种 → 发菌 → 出菇期的管理 → 采收 → 转潮期的管理 7、播种:(一般采用两头播种)解开一头袋口,用椎形木棒捣一个洞,洞尽量深一点,放一勺菌种在洞内,再在料表放一薄层菌种,播后袋口套上颈圈,袋口向下翻,使形状像玻璃瓶口一样,再用2~3层报纸盖住颈圈封口;解开另一头的袋口,重复以上操作。 8、发菌期管理:平菇播种后,温度条件适宜,才能萌发菌丝,进行营养生长。菌袋堆积的层数应根据播种时的气温而定:气温在10℃左右,可堆3~4层高;18~20℃左右,可堆2层;20℃以上时,可将袋子以“井”字形排列6~10层或平放于地面上,以防袋内培养料温度过高而烧死菌丝。大约15天左右,袋内料温基本稳定后,再堆放6~7层或更多层。这个阶段要注意杂菌与病虫害的发生,促使菌丝旺盛生长。应根据发菌期生长的不同时期,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9、出菇期管理:当见到袋口有子实体原基出现时,立即排袋出菇。两头播种的菌袋,一般码成墙式两头出菇,既在地面铺一层砖,将袋子在砖上逐层堆放4~5层,揭去袋口的报纸。根据子实体发育的五个时期,抓住管理要点。(述详) 10、采收:气温高的天气平菇生长快,子实体从现蕾到成熟只需5~7天,当菇盖展开度达八成,菌盖边缘没有完全平展,就要及时采收。 11、转潮期管理:转潮期是指从一潮菇采摘结束到下一潮菇子实体原基出现的时间。每批菇采收后,将袋口残菇碎片清扫干净,除去老根,停止喷水3~4天,待菌丝恢复生长后,再进行水分、通气管理,约经7~10天,菌袋表面长出再生菌丝,发生第二批菇蕾。 小结:强调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要灵活掌握。(述详) 课 外 1、平菇熟料袋栽播种与制栽培种接种有什么区别? 作 业 2、发菌到转潮期应如何管理?
第 45 — 46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平菇栽培——熟料袋栽播种(实训) 掌握熟料袋栽播种的方法 熟料袋栽播种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教师引导复习无菌操作方法和要点 导入新课:栽培料灭菌好后,在28℃左右趁热播种。 讲授新课: 熟料袋栽播种方法: 1、清洗接种箱内外把需要材料及工具放入接种箱并灭菌。 2、手清洗并用75%酒精棉球擦洗后,伸入接种箱的袖套内; 3、点燃酒精灯,灼烧接种工具; 4、 解开扎口绳,松开塑料袋口(用锥形木棒在袋中心打一个洞为接种穴); 5、用接种勺伸入栽培种瓶或袋内,取出一勺放入接种穴内,扎(封)口(可以套颈圈)。 6、写上品种名称、日期。 7、放在25~28C恒温下培养进入发菌阶段。 (示范,讲解) 学生操作:熟料袋栽播种 1、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材料准备:栽培种,高锰酸钾5克,福尔马林10毫升,75%酒精,酒精棉球若干个,0.25%新洁尔灭溶液200毫升。 (2)用具准备:接种箱,接种工具(接种勺或大镊子,锥形木棒),酒精灯,火柴,记号笔,颈圈。 (3)接种方法:同上。 2、注意事项: (1)所有播种工具必须灼烧方可使用; (2)如果更换品种,工具必须用酒精球擦洗。 小结: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课 外 作 业 完成实训报告。
第 47 — 48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平菇栽培 掌握平菇半熟料袋栽和生料袋栽技术 半熟料袋栽和生料袋栽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比较熟料袋栽播种与栽培种接种的技术要点有何异同点。 导入新课:本节课介绍平菇半熟料袋栽和生料袋栽技术。 讲授新课: 第四节 栽培技术(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二、半熟料袋栽:(讲解与熟料袋栽不同环节的技术要点) 主要步骤:确定栽培季节→菌种制备→培养料选择→培养料处理→培养料堆积发酵→装袋→播种→发菌→出菇期的管理→采收→转潮期的管理 1、确定栽培季节: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确定栽培的季节。 2、培养料堆积发酵: (1)堆制发酵的作用: ①能杀死培养料内病菌和虫卵,起到高温杀菌的作用; ②使料内的营养成份由原来不能被菌丝吸收状态变为可吸收利用状态; ③经堆制发酵后的培养料,质地松软,保水通气性能好,适于菌丝的生长发育。 (2)堆制发酵的步骤: ①建堆:先在地面上铺一些高粱秆或玉米秆,以利通气。堆的大小适中,松紧适宜,堆形做成馒头状。上盖草席或塑料薄膜,保持温度和湿度。 ②翻堆:培养料堆制过程中,要进行多次翻堆。 ⅰ、翻堆的作用:调节堆内的水分条件和通风条件,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物质的转化。 ⅱ、翻堆的方法:把料堆扒开,将料抖松,把内外、上下的培养料混合均匀,并喷水调节湿度和pH值、添加辅料。 ③装袋、播种:(示范播种的方法) ⅰ、离袋口约8~10cm处将袋的一端用绳扎好(活结); ⅱ、培养料装入袋内1/2时加入菌种一层,约一把; ⅲ、装料至离袋口约8~10cm时加1cm厚的菌种封面,用绳子扎好口; ⅳ、解开另一端的袋口,加1cm厚的菌种封面后,再用绳子扎好口或套颈圈封口。 ④发菌期管理:勤翻堆,勤检查;防止烧菌;使菌丝尽快蔓延;及时处理污染菌袋。 三、生料袋栽:(讲解与半熟料袋栽不同环节的技术要点) 主要步骤:确定栽培季节 → 菌种的制备 → 培养料选择 → 培养料处理 → 培养料配制 → 装袋 → 播种 → 发菌 → 出菇期的管理 → 采收 → 转潮期的管理 1、确定栽培季节:生料栽培以11月下旬至第2年的2月为适宜。 2、培养料的选择:一定要选择新鲜的培养料。 小结:区别一下几种栽培方法程序上的异同点以及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要灵活掌握。
课 外 作 业 比较半熟料袋栽、生料袋栽与熟料袋栽的异同点。
第 49 — 50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平菇栽培-----生料袋栽(实训) 掌握生料袋栽技术 生料袋栽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比较熟料袋栽播种与生料袋栽技术要点有何异同点。 导入新课:本节课进行平菇生料袋栽的实际操作„„ 讲授新课: 学生操作:栽培袋的制作 1、材料准备: (1)培养料的配方:棉籽壳97%,石膏1% ,石灰1%,过磷酸钙1%,多菌灵3‟水。 (2)其他材料: pH试纸,栽培种,高锰酸钾5克等。 2、用具准备:22~24×50㎝~55㎝塑料袋,12×12㎝塑料皮若干张,封颈圈若干个。 3、程序:按配方称量各成分 → 能溶解与水中的成分放在水中溶解 → 拌料 → 测定含水量和pH值 → 装袋播种 4、装袋播种的方法: (1)装袋、播种前,先离袋口约8~10cm处将袋的一端用绳扎好(活结); (2)培养料装入袋内1/2时加入菌种一层,约一把; (3)装料至离袋口约8~10cm时加1cm厚的菌种封面,用绳子扎好口; (4)解开另一端的袋口,加1cm厚的菌种封面后,再用绳子扎好口,或套颈圈封口。 5、注意事项:如果更换品种,工具必须用酒精球擦洗并注明菌种名称。 小结:区别一下几种栽培方法程序上的异同点以及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要灵活掌握。
课 外 作 业 1、完成实训报告 2、根据平菇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操作过程,试设计出相应的观察记载表,并及时进行观察记载,实验完成后,谈谈自己在实验中的体会。
第 51 — 52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平菇栽培-----平菇阳畦生料栽培(实训) 掌握平菇阳畦生料栽培技术 阳畦生料栽培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比较半熟料袋栽、生料袋栽和熟料袋栽在栽培程序上有何异同点。 导入新课:本节课介绍平菇阳畦生料栽培技术。 讲授新课: 第四节 栽培技术(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四、阳畦生料栽培 主要步骤:选地 → 作畦 → 培养料选择 → 培养料处理 → 培养料配制 → 播种 → 压平料面 → 覆盖报纸 → 覆盖薄膜 → 发菌 → 搭荫喷棚 → 出菇期的管理 → 采收 → 转潮期的管理 1、选择场地:应选择干净、背风向阳、灌排水方便、地势平坦的田块。 2、作畦:畦的长度不限,宽度1~1.2m,深度0.2~0.3m。在畦面及四周喷洒浓度为2~3﹪的石灰水或其他杀虫杀菌溶液。 3、拌料:在常规配方中加入0.3%的多菌灵或其他杀虫杀菌剂拌料,pH值9~10。 4、播种:菌种量以占干料重的12~15﹪为宜。 (1)洗净所用工具及器皿,并用0.1﹪浓度的高锰酸钾液消毒; (2)将菌种掰成蚕豆大小,放在消毒液清洗过的面盆里,用消过毒的湿纱布覆盖备用。 (3)采用层播法:先在畦面铺l/3培养料,并均匀撤入1/4的菌种;再铺上l/3的培养料,均匀撒人l/4的菌种;最后铺入剩余的l/3培养料,表面均匀撒入l/2的菌种。 (4)播后将料面稍压实拍平,立即覆盖用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液消过毒的报纸,再盖上薄膜和草帘,四周压上砖块。 5、发菌期管理:接种后5~7天内,切忌揭膜查看,中午前后料温易超过28℃,可掀草帘或掀草帘和膜通风降温,等温度下降后盖上薄膜,将料温保持在24℃左右。料温稳定后,就不必掀动薄膜。根据发菌及天气情况等因素,逐渐增加早晚揭膜次数和时间。 6、搭拱棚:当菌丝生理成熟,即将形成子实体原基时,立即搭拱棚,以便出菇期管理。 7、出菇期管理:子实体原基出现后,揭去报纸、薄膜和草帘,加大通风,每天喷雾水2~3次,每次喷水量以菇床上料面湿润、不积水、菇体表面有光泽为度。 (示范并讲解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学生操作:从作畦 → 培养料选择 → „„ →播种。 1、材料准备:棉籽壳98%,石膏1%,过磷酸钙1%;栽培种;高锰酸钾5克;石灰5斤;水;pH试纸。 2、用具准备:锹;筐;比畦长、宽均大30~50㎝的塑料薄膜一块;报纸若干张。 3、栽培方法:称量各成分 → 能溶解与水中的成分放在水中溶解 → 拌料 → 测定含水量和pH值 →播种 → 覆盖报纸 → 覆盖薄膜 小结: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课 外 根据平菇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操作过程,试设计出相应作 业 的观察记载表,并及时进行观察记载,实验完成后,谈谈自己在实验中的体会。
第 53 — 54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双孢蘑菇栽培 1了解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2、掌握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培养料的前发酵技术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你认为要提高平菇的产量,应该从哪些措施上着手? 导入新课:了解了平菇的栽培技术,本节课开始介绍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 讲授新课: 第八章 双 孢 蘑 菇 第一节 概 述 双孢蘑菇的学名为Agaricus bisporus, 又称白蘑菇、洋蘑菇,简称蘑菇。其洁白如玉,园正漂亮,色、香、味具佳,有“植物肉”的美称,其营养价值比肉类还高。蘑菇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子实体是繁殖器官。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蘑菇生长发育需要的生活条件,主要是营养、温度、湿度、空气、酸碱度和光线等。 1、营养:蘑菇是一种腐生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都是从培养料中吸收它所需要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生产时采用畜禽粪,稻草或麦秸,石膏,过磷酸钙,尿素,石灰等物质提供所需要的营养 2、温度: 菌丝体生长阶段:生长范围4~33℃,最适生长温度20~25℃; 子实体生长阶段:生长范围7~22℃,最适温度12~16℃。 3、湿度:主要指培养料、覆土的含水量和空气的相对湿度。 培养料含水量:63﹪~65﹪,即手握紧培养料,指缝会出现水珠,以不下滴为度。 覆土的含水量:调至20﹪~25﹪之间为宜。 菇房内的相对湿度:菌丝发育阶段60﹪~70﹪;产菇期85﹪~90﹪。 4、空气:蘑菇是一种好氧菌。因此,要求培养室要有良好的通气条件。 5、光线:蘑菇菌丝可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生长,但微弱的散射光能刺激蘑菇子实体形成。 6、酸碱度: 培养料上床时:7~7.5 菌丝生长阶段:生长范围5.0~8.0,最适宜pH值6.5~7.0 覆土的PH值:7.0~8.0(能起到防止霉菌侵入的作用) 第三节 栽培品种(介绍近期常用栽培品种) 第四节 栽培技术(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主要步骤:栽培季节及菌种的准备 → 菇房和菇床的设置和准备 → 主料的准备及培养料的配方→ 培养料的堆制发酵方法(前发酵) 1、栽培季节及菌种的准备: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以9月中旬为播种时期;此期播种的秋菇在10月下旬开始出菇,于次年5月春菇结束。菌种的准备主要考虑好制种的时间。
2、菇房和菇床的设置和准备: (1)菇房的设置:(结合图8-1介绍菇房及菇床的具体要求) (2)菇房的准备:在进料前,菇房要打扫、清理和消毒。消毒一般用熏蒸法,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高锰酸钾5克,密闭24小时,再开窗排气至无气味时可移入培养料;密闭不好的,可用50倍的石硫合剂喷洒四周墙壁和菇床消毒。 3、主料的准备及培养料的配方: (1)主料的准备:原料必须新鲜、干燥、无霉变。畜禽粪能提前晒干更好。 (2)培养料的配方:栽培按照蘑菇生长所需的碳氮比(一般发酵前为33:1)和氮磷钾比例(一般为4:1.2:3)、根据本地区的原料情况选择合适的配方。一般以农作物秸杆为主要碳源,畜禽粪为主要氮源;辅之以尿素、普钙、石膏、石灰等配合即可。 4、培养料的堆制发酵方法(前发酵): (1)预湿:农作物秸杆先用水预湿,新鲜的畜禽粪则需提前预发酵7~10天。 (2)上堆: ①建堆前,在堆底开一条通气沟; ②建堆时第一层在地面铺一层12~15㎝厚预浸过的草料,接着铺上一层4~6㎝厚预湿的粪类。如此反复交替堆积至8~9层;要求整个料堆高约1.5米,宽1.8~2.2米,上窄下宽,顶部龟背形。 ③堆制过程中,把尿素、硫铵等物料溶于水,从第三层开始按“底层不洒水、中层少洒水、上层洒透水”原则进行洒水,至堆料四周有水渗出为宜。 ④堆成后用草帘盖好,避免风吹日晒雨淋。 (3)翻堆: ①翻堆的方法:将上层翻到下面,下层翻到中间,中间的放到周围,边翻边加入一些辅料,注意调节好水分和pH。 ②共进行4次翻堆,每次翻堆的间隔结合天气和温度情况灵活掌握: ⅰ、第一次翻堆:上堆后2~3天堆中温度升到70~75℃,可以看到堆上有热气升起,料下沉;第5~7天温度下降,进行第一次翻堆,撒入石膏,边翻边浇水,水要浇透。 ⅱ、第二次翻堆:间隔4天翻第二次堆,堆底要用砖块或竹木桥通气孔,撒入过磷酸钙、碳酸钙,干处补水,湿处不浇。 ⅲ、第三次翻堆:间隔3天翻第三次堆,仍设通气孔,撒入石灰, 调节酸碱度,一般不浇水,若料堆确实偏干,可在干处少量补浇一点水。 ⅳ、第四次翻堆:间隔3天翻第四次堆,可配合喷洒杀虫剂,并检查料的气味、颜色、料的软化程度、含水量等,趁着料温未降时及时进房。 小结:强调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要灵活掌握。 课 外 1、怎样满足蘑菇生长的生活条件? 作 业 2、蘑菇前发酵怎样进行?
第 55 — 56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双孢蘑菇栽培 掌握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培养料后发酵、覆土技术要点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蘑菇栽培前发酵如何进行? 导入新课:本节课主要介绍双孢蘑菇前发酵好后的栽培技术。 讲授新课: 第八章 双 孢 蘑 菇 第四节 栽培技术(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主要步骤:„„ → 培养料后发酵(二次发酵或床发酵) → 播种 → 管理(菌丝生长阶段的管理 → 覆土 → 覆土后的管理 → 出菇期的管理 → 采收后的管理) 5、培养料后发酵(二次发酵或床发酵):蘑菇培养料的二次发酵,也叫后发酵,是在第一次发酵,即培养料堆制或前发酵的基础上进行的。 (1)作用:实践证明,进行二次发酵可提高产量20~40%。 (2)步骤:(一般在室内进行) ①培养料进房:在第一次发酵的第四次翻堆后进行,趁着料温回升时把料送入菇房床架上摊平成20~25㎝厚(下层床架上的料尽量向上层床架上放)。 ②发汗:培养料进房后,封密门窗,不能泄气,自然升温5~6小时至料温不再上升。 ③升温:加热源,使室温在24~48小时内升到摄氏60~65℃,保持6~10小时。 ④控温:适当通风,慢慢降温至摄氏50~55℃,保持4~6天。 ⑤缓慢降温:停止加热,缓慢降温,12小时后料温降到45~50℃。 ⑥快速降温:温度降到45℃时大通风,降温至25~27℃即可播种。 (3)优质培养料的标准: ①质地松软亮泽; ②粪料松散软绵,灰褐色,无结块,无氨味,无粪臭味,无酸腐味,无霉味。 ③草料柔润有韧性,黄褐色,成条状,不霉烂,用力可拉断,用指甲刮草条,表皮易脱离但不断,无臭味而有草香味。 ④用手捏培养料,指间有水渗出,料成团,不粘糊,松手可散开。 ⑤pH值6.8~7.2。 6、播种: (1)准备工作:将发好酵的培养料抖松混匀,抖去大的粪块和杂物然后铺平,厚度10~20㎝。若湿度过大,氨气未尽,则需要多翻几次,让其充分挥发,方可播种。 (2)播种的方法:一般散粒状菌种以混播、撒播为宜,团块状菌种则宜穴播。穴播法是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3寸方插一个孔,用右手取枣粒大一块菌种放入孔内,让菌种块的2/3埋入料中,1/3露在料面,播种即算完成。 7、菌丝生长阶段的管理:
(1)菌丝生长阶段:从播种到覆土是菌丝生长阶段,也叫发菌。 (2)管理要求: ①温度:保持菇房温度为22~24℃。 ②湿度:空气相对湿度65~75%;若料面过干可覆盖报纸,向报纸上洒水以保持表面湿润。 ③通风:一般播种后3~4天可适当开窗通小风,7天后可加大通风量。 ④检查:经常检查菌丝生长情况。若播种一周仍不萌发新菌丝,可及时进行补种;若发现杂菌危害,要及时处理。 8、覆土: (1)作用:覆土是蘑菇栽培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提高培养料表层的湿度,改变培养料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促进菌丝体及时发育成子实体,并对子实体起支撑作用。 (2)覆土的选择:应选择吸水保水性好、pH值6.8~7.0的壤土或粘壤土。 (3)覆土的处理:去掉表层土后,取30㎝以下土壤,经过筛分成粗土(土粒直径1.5㎝)和细土(土粒直径0.5~0.8㎝),经曝晒12小时后,加入1~2%石灰或喷5%甲醛闷杀病虫害(喷甲醛后把土堆积起来,用薄膜盖4~5天)。 (4)覆土的方法:将土喷水调至半湿,先覆粗土2.5~3㎝厚,用木板轻轻拍平,然后喷水调湿,调湿要少量多次。 (5)覆土后的管理: ①通风:保持菇房空气新鲜,喷水时要同时开门窗换气。 ②温度:保持菇房温度在12~18℃。 ③湿度:保持菇房湿度在85~90%。 小结:强调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要灵活掌握。 1、二次发酵或床发酵怎样进行? 课 外 2、优质的培养料应该是什么标准? 作 业 3、覆土怎样准备?何时覆土?怎样覆土?覆土后如何管理?
第 57 — 60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双孢蘑菇栽培(电化教学2学时) 掌握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具体栽培技术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蘑菇栽培后发酵如何进行?覆土后的管理怎样管理? 导入新课:本节课主要介绍双孢蘑菇出菇期及以后的栽培技术。 讲授新课: 第八章 双 孢 蘑 菇 第四节 栽培技术(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步骤:„„ → 出菇期管理 → 采收 → 采收后的管理 → 越冬期间管理 → 春菇管理 9、出菇期的管理:(述详) (1)控温:菌丝爬上覆土层表面时,控制室温为12~16℃。 (2)喷水:空气相对湿度为90%左右,进行水分管理。 2①喷出菇水,每m用水3kg左右,分6~10次在2~3天内喷完,促使蘑菇原基形成。 2②当原基普遍长到黄豆大小,喷保菇水,每m用水2kg左右,每天喷3次,2天内喷完。 ③出菇后土层喷水,原则是轻喷、勤喷,菇多多喷,菇少少喷;前期少喷,后期多喷。 10、采收: (1)标准:菇盖直径2~4cm,菇环未破、菇伞未开时采收。 (2)方法:采菇前停止喷水。采收时用拇指、食指、中指轻轻捏住菌盖,旋转拔起;若大小蘑菇丛生,用利刀切下需采的蘑菇,留下小菇。采收时要轻采轻放。 11、采收后的管理:两菇的间隔期间为调整期,其间清理料面上的死菇以及残物,补土,使菇床平整清洁,喷水和施用追肥,可收4~5潮菇。 12、越冬期间的管理:主要是保温、通气。 13、春菇管理:到3月中旬、当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便可调水和补充营养,结合喷施追肥,并经常喷石灰水调节pH值。春菇调水的原则是,3月稳,4月准,5月狠。 电化教学:观看“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技术”科教片(两学时)。 小结:强调各个环节(脱袋)的技术要点,要灵活掌握。 课 外 1、应怎样喷出菇水、保菇水? 作 业 2、越冬期间怎样安全渡过? 3、春菇管理水分如何管理?
第 61 — 62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香菇栽培 1、了解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2、掌握香菇栽培技术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具体栽培技术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教师系统总结归纳蘑菇栽培的关键技术环节及技术要点 导入新课:了解了蘑菇栽培、平菇的栽培技术,本节课开始介绍香菇的栽培技术。 讲授新课: 第六章 香菇栽培 第一节 概 述 香菇又名香蕈、香信、香菰、椎茸,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香菇属。 香菇的人工栽培在我国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栽培香菇都用“砍花法”,是一种自然接种的段木栽培法。一直到了60年代中期才开始培育纯菌种,改用人工接种的段木栽培法。70年代中期出现了代料压块栽培法,后又发展为塑料袋栽培法,产量显著增加。我国目前已是世界上香菇生产的第一大国。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以复习的形式讲解) 一、形态和生活史 香菇菌丝白色,绒毛状,老化后形成褐色菌膜。菌盖直径5~12cm,扁半球形,边缘内卷,成熟后渐平展,深褐色至深肉桂色,有深色鳞片;菌柄中生至偏生,白色,内实,常弯曲,长3~8cm,粗0.5~1.5cm;菌柄中部着生菌环,窄,易破碎消失。 二、对生活条件的要求 1、营养:香菇是木生菌,栽培培养料以段木和木屑为主要碳源;辅之以尿素、普钙、石膏、石灰等配合即可。 2、温度: 菌丝体生长阶段:生长范围5~32℃,最适生长温度24~27℃; 子实体生长阶段:生长范围8~21℃,最适温度10~15℃,要求昼夜温差大于10℃。 3、水分: (1)代料栽培: 菌丝阶段:培养料含水量55%~60%,空气相对湿度60%~70%; 出菇阶段:培养料含水量40%~68%,空气相对湿度85%~90%。 (2)段木栽培: 菌丝阶段:培养料含水量45%~50%,空气相对湿度60%~70%; 出菇阶段:培养料含水量50%~60%,空气相对湿度80%~90%。 4、空气:香菇是好气性菌类。新鲜的空气是保证香菇正常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 5、光照: 菌丝阶段:不需要光线,强光能抑制菌丝生长。 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散射光,但直射光又对香菇子实体有害。
6、酸碱度:在生产中常将栽培料的pH值调到6.5左右。 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微酸性的环境,培养料pH值范围3~7,以5最适宜; 子实体生长阶段:最适pH值3.5~4.5。 第三节 栽培品种(介绍近期常用栽培品种) 第四节 栽培技术(代料袋栽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主要步骤:栽培季节及菌种的准备 → 培养料选择 → 培养料处理 → 培养料配制 → 装袋 → 灭菌 → 播种 → 上堆发菌 → „„ 1、栽培季节及菌种的准备:各地香菇播种期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 2、培养料选择:目前认为棉籽壳、阔叶树的木屑(也就是硬杂木木屑)栽培香菇产量高,陈旧的木屑比新鲜的木屑更好。各地可以根据当地资源选择培养料。 3、培养料处理:配料前将木屑过筛,筛去粗木屑,防止扎破塑料袋,粗细要适度,过细的木屑影响袋内通气。在木屑栽培料中,应加入10~30%的棉籽壳,有增产作用。 4、培养料配制:按量称取各种成分,翻拌均匀。 5、装袋:采用55㎝×15㎝的低压聚乙烯塑料筒膜(适于常压蒸汽灭菌),制棒尽可能松紧适宜,菌棒的松紧度一般以五指抓着料袋,中等用力有微凹陷为宜。 6、灭菌:按常规方法灭菌。 7、播种:多采用侧面打穴接种,流水作业,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8、上堆发菌:接种后菌袋以\"井\"字排列,每层4或3袋,叠放8~10层,每堆间留有一定距离。接种后10天内菌袋一般不要搬动;10天后,如果发现菌袋内有污染,或菌袋内温度超过25℃以上时,要进行翻堆, 小结:强调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要灵活掌握。 课 外 1、怎样满足香菇生长的生活条件? 作 业 2、香菇播种怎样进行?
第 63 — 64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香菇栽培 掌握香菇栽培技术 转色管理、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接种 → 上堆发菌如何进行? 导入新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上堆发菌后的栽培技术。 讲授新课: 第六章 香菇栽培 第四节 栽培技术(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主要步骤:„„ →脱袋排场 → 转色管理 → 出菇管理 → 采收 → 采收后的管理。 9、脱袋排场: (1)脱袋时间:一般要培养50~60天菌丝才能长满袋。 (2)脱袋标准:菌袋内壁四周菌丝体出现膨胀,有皱褶和隆起的瘤状物,且逐渐增加,占整个袋面的2/3,手捏菌袋瘤状物有弹性松软感,接种穴周围稍微有些棕褐色时,表明香菇菌丝生理成熟,可进行脱袋并排场。 (3)脱袋、排场的方法:将要脱袋的菌袋运到排场地,用刀片划破菌袋,脱掉塑料袋;菌柱排放在竹竿搭的横架上,以70~80度的角度斜靠在竹竿上;排满一畦,马上用竹片拱起畦顶,罩上塑料膜,周围压严,保湿保温。 (4)脱袋的环境条件:脱袋时的气温要在15~25℃,最好是20℃。 (5)脱袋后的处理:菌棒要防止太阳晒和风吹,相对湿度控制在75~80%,有黄水的菌柱可用清水冲洗净。 10、转色管理: (1)控温:即在初期把好控温关。脱袋后3~4天将膜内的温度控制在25℃内,不必揭膜通风;4天后每天通风1~2次,每次通风时间为30~40分钟。 (2)喷水:即把好喷水关。一般脱袋后7~8天,菌丝开始吐出黄水珠,必须及时喷水冲洗。第一天用喷雾器轻喷于菌筒上,冲淡黄水珠;第二天用压力较大的喷雾器冲洗,待菌棒稍干时再覆盖薄膜。 (3)通风换气:即做好通风换气工作。通风不少于2次/d,通风时间不少于30min/次。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播种季节不同,转色场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不同,转色的快慢不大一样,具体操作要根据菌棒表面菌丝生长情况灵活掌握,转色过程中常见的不正常现象要及时处理。(举例) 11、出菇管理:香菇菌棒转色后,菌丝体完全成熟迅速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发生 子实体原基分化和生长发育,也就是进入了出菇期。 (1)催蕾:揭去畦上塑料膜,出菇场所的温度控制在10~22℃,昼夜之间能有5~10℃温差,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90%左右。 (2)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的管理:菇蕾分化出后,进入生长发育期。多数菌株的子实体在8~25℃的温度范围内能生长发育,最适温度15~20℃,空气相对湿
度85%~90%,加强通风,要有一定的散射光。 12、采收:菌盖张开七、八分,菌盖边缘仍然内卷,菌褶下的内菌膜刚破裂时采收为好。 13、采收后的管理:一潮菇全部采收完后,大通风一次,停止喷水5~7天。待采菇留下的凹点菌丝发白,给菌棒补水,使菌棒重量略低于出菇前的重量为宜。一般出4潮菇。 补充:花菇的培育技术 花菇是生长在干燥环境中的香菇,因菌盖上表皮裂开,露出白色的菌肉,状如花纹而得名。花菇是香菇的珍品,在香菇的商品流通中,花菇质优价高,很受欢迎。在香菇生产中有目的的培育花菇,不仅是市场的需要,也是香菇生产者提高种菇收入的好办法。 花菇并不是某一香菇菌株固有的特性,它是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处于干燥、强光、通风、大温差的不良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优质畸形菇。只要人为地创造产生花菇的条件,或者是合理的利用自然条件,就能够生产出优质花菇。 1、湿度:湿度是影响花菇形成的主要因子。出菇场所应保持干燥通风,地面潮湿则不形成花菇。在空气相对湿度55%~65%的条件下,菌盖长至2cm左右开始裂开。裂纹的增大与菌盖的增大成正比,即菌盖生长愈快,裂纹增粗愈快。出菇场所地面的干湿,直接影响菌盖纹理的出现和开裂深度。若此时气温在8~15℃,可得到最佳花菇。 2、温度:温度和温差对花菇的形成和质量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低温(8~15℃)易形成优质花菇,低温可使菇体生长缓慢,组织致密,菇肉厚实;较大温差(8~10℃)有利于香菇原基的形成,加速菌盖开裂和加深裂纹,加速形成优质花菇。 3、光照:培育花菇,要给予充足的直射光。遮荫过暗,不易形成花菇;光照不足,花菇颜色不佳,白度不够。幼蕾初现(菌盖2cm以下),经不起强光,否则会晒裂而死亡;在花菇生长期,要有较强的直射光(光照强度要达到1500-2000勒克斯)。冬季和早春,阳光辐射强度弱,菇场可让阳光直接照射,可有效提高花菇质量。 4、通风:在花菇形成期间,轻微的风速流动,对花菇的形成有促进作用。风力1~3级为宜,风速过大,菇体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易使还未成熟的幼菇干枯萎缩。因此,菇场既要通风又要防风。菇场应选择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且菇棚与菇棚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不应相互影响通风。 湿度、温度、光照、通风,这四个外界环境因子在花菇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在栽培管理上,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按照花菇的培育条件进行科学的管理,就能够培育出优质花菇,从而提高香菇生产的经济效益。 小结:强调各个环节(转色、出菇)的技术要点,要灵活掌握。
1、脱袋排场怎样进行? 课 外 2、转色需要哪些条件?如何管理? 作 业 3、花菇是怎样形成的? 第 65 — 66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金针菇栽培 1、了解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 2、掌握金针菇的栽培技术 具体栽培技术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香菇栽培转色管理如何进行?怎样培育花菇? 导入新课:了解了蘑菇栽培、平菇、香菇的栽培技术,本节课主要介绍金针菇栽培技术。 讲授新课: 第七章 金针菇栽培 第一节 概述 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俗称构菌、朴菇、冬菇等,属伞菌目口蘑科金针菇属。 金针菇营养丰富、味美适口。据测定,金针菇中赖氨酸的含量特别高。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提示) 一、形态特征 金针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子实体丛生,菌盖直径2~15cm,幼时球形至扁半球形,逐渐开展至平,中央浅黄色,光滑,边缘由内屈后至波浪状。 二、生活条件 1、营养: 栽培主料(提供碳源):棉籽皮、玉米芯、木屑、甘蔗渣等农副产品的下脚料 栽培辅料(提供氮源、无机盐):麸皮、米糠、玉米粉、黄豆粉饼、尿素、铵盐、硝酸盐、石膏、石灰等 维生素B1、B2 (提供生长因素) 2、温度:金针菇属低温结实性和恒温结实性菌类。 菌丝生长阶段:温度范围3~34℃,最适生长温度23~24℃ 子实体分化阶段:温度范围5~23℃,最适温度12~15℃左右 子实体生长阶段:温度范围8~12℃ 3、湿度:培养基的配制最适含水量以70%为宜;菌丝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左右;出菇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85~95%。 4、空气:金针菇属好气性菌类,必须供应足够的氧气才能正常生长。但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会促进菌柄的伸长,抑制菌盖生长,并增加菇的总重量, 5、光线:金针菇基本上属厌光性的菌类,但子实体形成需要一定量的光线。 6、酸碱度:金针菇适宜在弱酸环境中生长,一般是采用自然的pH值(6左右)。但若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磷酸根离子和硫酸镁,菌丝生长更旺盛。 第三节 栽培品种(介绍近期常用栽培品种) 第四节 栽培技术(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主要步骤:栽培季节及菌种的准备 → 培养料选择 → 培养料处理 → 培养料配制 → 装袋 → 灭菌 → 播种 → 发菌 → 出菇期的管理 → 采收 → 转潮期的管理。 1、栽培季节及菌种的准备:金针菇属低温结实性和恒温结实性菌类。南方各省,一般在此10月~11月接种发菌,12~2月出菇,播种期往前推25天为制栽培种的时间。
2、培养料选择:各地可以根据当地资源选择培养料。 3、培养料处理:常规处理。 4、培养料配制:常规配制。配制好的培养料堆闷1~2小时,待料吸足水分立即装袋。 5、装袋:一般采用两头出菇,选用宽15~17cm、长55cm、厚0.05~0.06 cm的塑料袋。 ①先用塑料绳在离袋口15~18cm处扎好,然后装料20cm左右,边装边轻轻压实,用力要均匀,培养料应紧贴袋壁,以免出菇不整齐。 ②用塑料绳扎好袋口,使袋两端各留出15~18cm长的薄膜;也可采用折叠包装法。 6、灭菌:按常规灭菌。 7、播种:按常规在无菌的条件下采用两头或一头打洞播种。 8、发菌:接种后将菌袋搬入消毒后的培养室,根据气温的高低一层或数层堆积。菌袋内的温度保持在23~26℃,促进菌丝尽快萌发定植。 9、出菇期的管理: (1)催蕾: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搔菌、降温和增湿。 ①搔菌:将菌袋口打开,用铁丝做成的3~4齿手耙搔破培养料面的菌被,连同老菌种块一起清除,再将料面整平,使内部菌丝接触新鲜空气,刺激子实体原基形成。 ②降温:搔菌后,应把温度降到10~12℃,促使原基形成。 ③保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可在菌袋口上覆盖一层报纸,每天喷水2~3次,不能使报纸上积水,保持潮湿即可。 ④其他措施:一般经催蕾3~5天后,适当增强光照和通风,诱发菇蕾的产生。 (2)抑制生长: ①目的:暂时延缓先分化子实体原基的生长,达到多出菇、出菇整齐,成批采菇的目的。 ②主要措施及具体做法: ⅰ、降温:在菇柄开始伸长,即当先分化的子实体原基长至1cm时,降温至5O℃左右; ⅱ、降湿:减少或停止喷水,湿度控制在75%左右; ⅲ、通风:加强通风。抑制生长的时间一般为5~7天。 (3)促进菌柄伸长: ①原因:金针菇食用部分及产量构成部分主要是菌柄。 ②主要措施及具体做法: ⅰ、调节温度:子实体原基形成后,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10~12℃。 ⅱ、保持湿度:子实体生长期间,湿度控制在85%~90%,每天向空间喷雾状水2~3次,保持地面经常有水。子实体长到接近采收时,空气相对湿度应降到80~85%。 ⅲ、固定光源:在整个栽培管理过程均需黑暗环境,菇房门窗应进行遮光处理。但金针菇有趋光性的特点,可放置适当的光源使光线垂直照射到袋口,以促进菌柄向光伸长。 ⅳ、控制通风:出菇期要控制菇房的通风换气,积累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0.1~0.15%)。 ⅴ、其他措施:出菇期喷施浓度为0.5%的三十烷醇和1×1.0~5的 赤霉素混合液,增产率可达20%左右,但应特别注意使用浓度。 10、采收:当塑料袋中的金针菇菌柄长至15~18cm,菌盖2~3cm时可以采收。 11、转潮期的管理:转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金针菇的总产量。采取
课 外1、怎样满足金针菇生长的生活条件? 作 业 2、出菇期如何管理?
第 67 — 68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黑木耳栽培 1、了解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2、掌握黑木耳的栽培技术 具体栽培技术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金针菇出菇期应怎样管理? 导入新课:了解了蘑菇栽培、平菇、香菇、金针菇的栽培技术,本节课主要介绍黑木耳的栽培技术。 讲授新课: 第八章 黑木耳栽培 第一节 概 述 黑木耳,也称木耳、光木耳、云耳。分类上属担子菌纲,银耳目,木耳科,木耳属。 黑木耳营养比较丰富,滋味鲜美,适于滋润强壮,清肺益气;补血活血,产后虚弱及手足抽筋麻木等症。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提示) 一、形态特征 黑木耳是一种胶质菌,属于真菌门,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无色透明,由许多具横隔和分枝的管状菌丝组成。子实体侧生在木材或培养料的表面,是人们的食用部分。子实体初生时像一小环,在不断的生长发育中,舒展成波浪状的个体,腹下凹而光滑有脉织,背面凸起,边缘稍上卷,整个外形颇似人耳,故此得名。 二、生活条件 1、温度:木耳属中温型,发菌和出耳温度在20~25℃较为适宜。 2、湿度: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最适含水量65~70%,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出菇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85~95%。 3、空气:木耳属于好气型,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时需要有充足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时不易发生菌丝。 4、光照:发菌时不需要光线,出耳时需要强光刺激。 5、pH值:木耳菌丝生长适宜的pH值为6~6.5。 第三节 栽培品种(介绍近期常用栽培品种) 第四节 栽培技术(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主要步骤:栽培季节及菌种的准备 → 培养料选择 → 培养料处理 → 培养料配制 → 装袋 → 灭菌 → 接种 → 发菌 → 耳场选择 → 出耳期管理 → 采收 → 转潮期管理 1、栽培季节及菌种的准备:一般在春季栽培,2~3月份制袋,4~6月份出耳,制袋前25~30天制栽培种。 2、培养料选择:可以根据当地资源选择培养料。 3、培养料配制:常规配制。配制好的培养料堆闷1~2小时,待料吸足水分立即装袋。
4、装袋:栽培黑木耳用规格为17×33cm的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500克的干料。 (1)装袋时先装袋容积的l/3,将袋底撑起; (2)装满后,用木棍在料中央扎眼(深度达4/5即可); (3)套上颈圈,塞上棉塞。 5、灭菌:按常规灭菌。 6、播种:按常规在无菌的条件下采用两头或一头打洞播种或采用香菇播种的方法播种。7、发菌: (1)控温:培养室的温度先控制在25~27℃,以利于菌丝定植;10天后把温度降至22~24℃;菌丝10厘米长时,可解开套袋口。 (2)控湿:培养室的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为50~60%。 (3)控光:在菌丝培养阶段,培养室应保持黑暗。 (4)通风:培养室要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8、耳场选择:选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水源方便、无污染源、防涝的田块或旱地,整成龟背状畦床,宽120cm,长不限,畦床上铺干草。 9、出耳管理: (1)将发好的耳筒转移至出耳场,选晴天或阴天排场,袋与袋之间应留有空隙。 (2)间隔5~6厘米割口引耳(用锋利的刮脸刀片在袋中部周围将耳料割一下)。 (3)一周后,见到耳孔菌丝恢复时喷细水管理,早晚各喷一次,逐渐加大喷水量;在原基形成时,栽培场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 10、采收:耳片八、九分成熟时即可采摘。 11、转潮期的管理:采收后5天喷1次细水,使培养料湿润;待新的耳芽形成后,再继续喷水,促进菌丝形成子实体。共采摘三至五批。 小结:强调各个环节(尤其是出耳管理)的技术要点,要灵活掌握。 课 外 1、怎样满足黑木耳生长的生活条件? 作 业 2、出耳期如何管理?
第 69 — 70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草菇栽培 1、了解草菇的生物学特性 2、掌握草菇的栽培技术 具体栽培技术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黑木耳出菇期应怎样管理? 导入新课:了解了蘑菇栽培、平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的栽培技术,本节课主要介绍草菇的栽培技术。 讲授新课: 第九章 草菇栽培 第一节 概 述 草菇,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光柄菇科、苞脚菇属,又名兰花菇、麻菇、苞脚菇、稻草菇、中国蘑菇等。 草菇鲜嫩可口,清香四溢。较其它食用菌比较其栽培的最大优点是栽培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从播种到第一茬采收只需10~18天。但产量相对较低,多数配方的产量仅为每百公斤干料产鲜菇10~40kg。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提示) 一、形态特征 草菇菌丝体初为白色,后呈浅黄色,生长稀疏,气生菌丝旺盛,爬壁力强,后期易产生红褐色厚垣孢子。子实体单生或丛生,呈伞状,有菌托。子实体一旦开伞食用价值及风味都会大大降低。 二、生活条件 1、营养:草菇是草腐菌,富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稻草、棉籽壳等原料适宜其生长。 2、温度:草菇是典型的高温食用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5~44℃,适温28~36℃,最适为32~34℃;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适温27~31℃。 3、温度:草菇喜湿。菌丝生长的适宜培养料含水量70%~75%,高于其它多数食用菌;子实体生长的适宜培养料含水量为80%,空气相对湿度85%~95%。 4、氧气:草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都需要充足的氧气,要特别注意通风。 5、光照:草菇菌丝生长不需光线,但子实体形成和生长需一定散射光。 6、酸碱度:配制培养料时一般将pH值控制在9.0~9.5,待菌丝生长数日,出菇时pH值正好降至8.0左右。 第三节 栽培品种(介绍近期常用栽培品种) 第四节 栽培技术栽培技术(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主要步骤:栽培季节及菌种的准备 → 主料的准备 → 播种 → 出菇期的管理 → 转潮期的管理 1、栽培季节及菌种的准备:草菇属高温速生型菌类,气温稳定在23℃以上就可栽培,栽培前25~30天制栽培种。
2、主料的准备:栽培草菇主要以农作物的草秆为碳源,以废棉渣、棉籽壳为原料的产量较高;以麦麸、粪肥等作氮源。 3、播种:(以发酵料栽培为例) (1)畦栽:基本程序是作畦→铺料下种→发菌出菇;其优点是利于搭做小拱棚保温。 (2)床架式立体栽培:基本程序是填料上床→播种覆土→闭门发菌→出菇及管理;其特点是环境条件易于控制、用料少、菇床薄、出菇早、出菇整齐,周期短,产量高。 4、出菇期的管理: (1)32~34℃发菌3~4天,通风并给予光照; (2)降温至29~32℃,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维持3~4天 (3)当子实体呈卵形,苞被未破时采收 ,每日采2~3次。 5、转潮期的管理:清净整平料面,喷2~3%石灰水(调pH值至8.0~9.0)、0.1%复合肥,也可喷麦麸水,间隔5~7天。一般可收2茬菇。 小结:强调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要灵活掌握。 1、怎样满足草菇生长的生活条件? 课 外 2、草菇栽培怎样播种? 作 业 3、出菇期如何管理? 第 71 — 72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灵芝栽培 1、了解灵芝的生物学特性 2、掌握灵芝的栽培技术 具体栽培技术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草菇播种应怎样进行? 导入新课:了解了蘑菇栽培、平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草菇的栽培技术,本节课主要介绍灵芝的栽培技术。 讲授新课: 第十章 灵芝栽培 第一节 概 述 灵芝,隶属真菌门,担子菌纲,多芝菌目,灵芝科,灵芝属,又名灵芝草、木灵芝、神草,是一种高温菇,自然状态下野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提示) 一、形态特征 主要用于人工栽培供药用的有红芝(赤芝)和紫芝。红芝呈暗红色,革质,韧性强;紫芝呈黑紫色,质脆。 二、生活条件 1、营养:在代料栽培中,壳斗科树种和马桑树木屑加上适量的麸皮和微量硫酸铵是灵芝栽培的最佳配方。 2、温度:灵芝菌丝在3~35℃都能正常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6~28℃;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28℃。 3、湿度:培养料湿度以60~65%为宜,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85~95%最好。 4、空气:通风控制CO2含量,其浓度超过0.3%时,灵芝子实体会停止生长。 5、光照:光是灵芝子实体生长发育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但也经受不住直射阳光。灵芝子实体还有明显的向光性和向地性,灵芝生长进入菌盖分化阶段后就不能随便移动。 6、酸碱度:灵芝生长需要中性偏酸环境。 第三节 栽培品种(介绍近期常用栽培品种) 第四节 栽培技术栽培技术(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主要步骤:栽培季节及菌种的准备 → 主料的准备 → 装袋灭菌 → 播种 → 菌丝培养阶段的管理 → 出芝管理 → 采收 1、栽培季节及菌种的准备:灵芝属于高温恒温型菌类。袋栽灵芝在4~5月接种,6~8月出芝,一年一般只生产一个周期。栽培前25~30天制栽培种。 2、主料的准备:常用配方有: (1)棉籽壳88%,麸皮10%,石膏粉1%,糖1%。 (2)木屑38%,棉籽壳50%,麸皮10%,石膏粉1%,糖1%。 (3)玉米芯(玉米粒大小)50%,木屑29%,麸皮20%,石膏粉1%。
3、装袋:采用15×33㎝的低压聚乙烯或高压聚丙烯塑料袋。按配方比例将原料加水混合搅拌后闷堆半小时,手握法测定其含水量为60~65%,装袋,注意松紧要适度。 4、灭菌:按常规灭菌。 5、播种:料袋温度下降至30℃以下时可接种。接种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污染。 6、菌丝培养阶段的管理: (1)接种后将栽培袋搬入菌种培养室,维持室内温度26~28℃,空气相对湿度60~70%;(2)约经一周后,菌丝即可覆盖整个培养基表面并向下蔓延1~2㎝,进入生长旺盛期; (3)培养25~30天以后,菌丝长满栽培袋; (4)经过10~15天培养,菌丝生理成熟,其标志是培养基表面出现白色或黄色突起。 7、出芝管理:子实体发育的温度为22~35℃,要求有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温度低于18℃时,应采取增温措施;白天通风。 8、采收:当灵芝菌盖变硬时,可用利刀从芝柄根部割下或用手直接拧断芝柄。采下的灵芝应及时放在干净的水泥场上晾晒,或在40~60℃条件下烘干。干灵芝须盛放在环形玻璃器皿内,或装入塑料袋中,置于干燥通风处保存。 小结:强调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要灵活掌握。 课 外 1、怎样满足灵芝生长的生活条件? 作 业 2、出芝期如何管理?
第 73 — 74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猴头栽培 1、了解猴头的生物学特性 2、掌握猴头的栽培技术 具体栽培技术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灵芝出芝应怎样管理? 导入新课:了解了蘑菇栽培、平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草菇、灵芝的栽培技术,本节课主要介绍猴头的栽培技术。 讲授新课: 第十一章 猴头栽培 第一节 概 述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 (Bull.ex Fr) Pers),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多孔菌目、猴头菌科、猴头菌属,是具有特殊风味和较高营养保健价值的中高档食用菌。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提示) 一、形态特征: 猴头菌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在试管培养基上,初时稀疏呈散射状,后变浓密粗状,气生菌丝呈粉白绒毛状;在木屑培养料基质中,浓密呈白色或乳白色。子实体肉质,外形头状或倒卵形,基部着生处较窄,外布有针形肉质菌刺,刺直伸而发达,下垂毛发,棘长工1~5cm,直径1~2cm。新鲜子实体洁白或微带淡黄,干后变淡黄褐色,形似猴子的头,直径3.5~10cm,人工栽培的可达14~18cm以上。 二、生活条件 1、营养:猴头菌是一种木腐菌,以棉籽壳、甘蔗渣、锯木屑、稻麦秆、酒糟、棉花杆等用作碳素营养的来源。锯木屑、棉杆、甘蔗渣等原料蛋白质含量较低,必须添加含氮量较高的麸皮、米糠等物质。 2、温度:猴头菌属低温型真菌。但适应范围较广。菌丝正常生长温度为10~34℃,最适生长温度为20~26℃;子实体最适温度为16~20℃。 3、水分与湿度:培养料的含水量60%~70%;子实体生长发育空气相对湿度85~90%。 4、空气:猴头菌是一种好气性真菌。 5、光照:菌丝体可以在黑暗中正常生长,不需要光线;子实体需要有散射光才能形成和生长。注意控制光照条件,避免阳光直射。 6、酸碱度:猴头菌是喜偏酸性菌。 第三节 栽培品种(介绍近期常用栽培品种) 第四节 栽培技术(袋栽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主要步骤:栽培季节及菌种的准备 → 主料的准备 → 装袋灭菌 → 播种 → 菌丝培养阶段的管理 → 出菇管理 → 采收 → 采收后管理 1、栽培季节及菌种的准备:出菇期适宜安排在4~5月份;播种前25~30天制栽培种。 2、按配方准备培养料:
(1)棉籽壳78%、麸皮20%、蔗糖1%、石膏1%; (2)粉碎的玉米芯78%、麸皮20%、蔗糖1%、石膏1%; (3)棉籽壳40%、木屑30%、麸皮25%、玉米粉2%、石膏粉1%、蔗糖1%、磷酸二氢钾1%。 3、拌料:按比例将原料混合均匀,加水拌匀,培养料的含水量60~70%,pH值6~7,闷30分钟左右即可装袋。配制好的培养料不可堆积时间过长。 4、装袋:高压灭菌选用聚丙烯袋,常压灭菌选用聚乙烯袋,规格均为35㎝x17㎝。每袋装入干料450克,要求装填松紧适宜。装满后套上硬塑料颈圈,盖上盖子。 4、灭菌:按常规灭菌。灭菌后取出料袋,检查有无破损和进水袋。 5、播种:当料袋温度低于30℃时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一般采用两头接种。 6、发菌期管理:维持室温在22~24℃,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菌室遮光保持黑暗。约3~4天后,菌丝开始吃料。此时检查有无污染现象,挑出被污染的料袋。 7、出菇期的管理: (1)25~30天后,菌丝长满料袋或即将长满料袋。养菌室通风换气,降温至20~22℃,并去掉遮光物,增加散射光。 (2)料面上开始出现菌蕾后,拔去料袋的盖子,去掉颈圈出菇。养菌室适当通风换气,维持温度在18~20℃,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并增加散射光照。 (3)15天左右后,子实体成熟。 8、采收: (1)标准:猴头菇子实体直径达5~10㎝,或九成熟时,即可采收。 (2)方法:用小刀割下菇柄,留茬1~2㎝,以利再生。 9、采收后管理:采收后继续加强水分、温度、湿度管理,约经10天左右会长出新的子实体。一般每个菌袋可采3潮菇,生物转化率为60~80%。 小结:强调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并灵活掌握。 课 外 1、怎样满足猴头生长的生活条件? 作 业 2、出菇期如何管理?
第 75 — 76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银耳栽培 1、了解银耳的生物学特性 2、掌握银耳的栽培技术 具体栽培技术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猴头出菇期应怎样管理? 导入新课:了解了蘑菇栽培、平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草菇、灵芝、猴头的栽培技术,本节课主要介绍银耳的栽培技术。 讲授新课: 第十一章 银耳栽培 第一节 概 述 银耳,别名白木耳,学名Cremella Fuciformis Berk,隶属真菌门,担子菌纲,银耳目,银耳科,银耳属,是极著名的“山珍”之一,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功效。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提示) 一、形态特征: 银耳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子实体是人们食用的部分,无菌盖、菌褶、菌柄之分,由薄而多皱褶的瓣片组成, 二、生活条件 1、营养:银耳发生于腐木或半枯死的树木上,但其分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很差,需要俗称“香灰菌”的伴生菌先行木质纤维素分解。“香灰菌”是银耳生长不可缺少的生物因子,其对天然基质的分解物才是银耳的营养。 2、温度:银耳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6~28℃,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为22~25℃。 3、湿度:银耳菌丝生长适宜培养基含水量为50~55%,低于香灰菌丝;子实体形成需要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为90%左右。 4、氧气:银耳是好气性菌类,菌丝体生长需氧量较少,而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氧气不足时原基不能分化出耳片。因此,耳房要通风良好。 5、光照:银耳孢子萌发和子实体分化需要弱散射光。另在银耳子实体接近成熟的4~5天里,栽培场所应尽量明亮,以保证耳的色泽洁白。 6、酸碱度:培养料的pH值以5~6.2为宜。 第三节 栽培品种(介绍近期常用栽培品种) 第四节 栽培技术(袋栽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主要步骤:栽培季节 → 菌种的准备 → 栽培料配制 → 装袋灭菌 → 播种 → 菌丝培养阶段的管理 → 开口诱基 → 扩穴出耳 →出耳管理 → 采收 1、栽培季节:自然气温栽培以春秋两季为宜。 2、栽培种的准备:在接种箱中,用无菌刀去掉原种里的银耳原基,用接种勺挑起一勺,接入栽培种培养基,塞好棉塞。移入恒温箱,保持温度培养15~20天,待出现红、黄色水珠时,便可栽培使用。每瓶原种可扩大生产种40瓶。
3、栽培料的选择:栽培银耳的原材料以棉籽壳最理想;采取非棉籽壳主料栽培时,应适当增加麦麸的用量,使其比例不低于20%。常用的培养基料配方有: (1)棉籽壳85%,麦麸13%,石膏粉1.5%,蔗糖0.5%; (2)棉籽壳80%,麦麸15%,玉米粉3%,石膏粉1%,蔗糖1%。 4、栽培料的配制:各料混合均匀后加水拌湿,湿料含水量60%,PH值5.2~5.8。 5、装袋:栽培袋可用规格为12cm~55cm的低压聚乙烯薄膜袋,每袋可装湿料1.5kg。 6、灭菌:按常规灭菌,及时卸袋、疏排、冷却。 7、播种: (1)将菌种反复拌匀,使香灰菌丝和银耳纯菌丝充分混合; (2)在袋的正面打3~4个播种穴播种,播后用胶布贴封穴口。 8、菌丝培养阶段的管理:发菌室要求清洁、干净、避光,菌袋重叠排放,控制室温在前3天为25~27℃,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严防潮湿。 9、开口诱基: (1)时间:发菌培育10天左右后,菌丝圈直径达到10cm以上。 (2)方法:掀起接种穴上的胶布一角,形成一个黄豆粒大小的通气口;过2天后将胶布撕掉;待形成碎米状的晶莹耳芽时,用废报纸覆盖袋面,喷水保湿,维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温度在18~25℃。 10、扩穴出耳: (1)时间:接种12~13天后,穴口的耳芽逐步分化展片成幼耳。 (2)方法:用刀片把穴口边缘的塑料薄膜割去1cm,每天要向耳房的空中和料袋的表面喷水2~3次,维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95%,温度在23~25℃。 11、出耳管理: (1)接种30天后,室内温度以23~25℃为宜。 (2)当子实体长至直径12cm左右进入成熟期,通风换气,降低温度,停止喷水8~10天,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至85%,使耳片伸展整齐、圆正。 (3)长耳期间也可将菌袋搬到林荫中、地下室、防空洞和地下沟等阴凉环境培养。 12、采收加工:当耳片全部伸展、富有弹性时,用利刀从耳基处平割下来,放进清水中浸洗后,置于脱水机内烘干,即成商品。 小结:强调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并灵活掌握。 课 外 1、怎样满足银耳生长的生活条件? 作 业 2、出耳期如何管理? 第 77 — 78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其他食用菌栽培----姬菇栽培 掌握姬菇的栽培技术 具体栽培技术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出耳期应怎样管理? 导入新课:了解了蘑菇栽培、平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草菇、灵芝、猴头、银耳的栽培技术,本节课主要介绍姬菇的栽培技术。 讲授新课: 第十二章 其他食用菌的栽培 第一节 姬菇栽培 一、概述: 姬菇[Pleurotu corucopiae (Paul:Pers) Roll],别名小平菇,是与平菇中的糙皮侧耳、美味侧耳、佛罗里达侧耳同属的种类,学名为黄白侧耳。 二、生物学特性 姬菇的子实体菌盖直径0.5~15cm,生长初期呈扁平球形或喇叭形,黑色或浅蓝色,后期平展呈肾形或扇形,灰色或灰褐色,中部下陷,表面光滑,下凹部分微有白色绒毛;盖缘薄,初期内卷,有时有裂;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白色,不等长,延生。菌柄偏生或接近中生,直径1~2cm,长3~6cm,白色内实,有时菌柄上形成隆起的脉络。 三、栽培技术要点 姬菇的栽培的程序和管理方法基本同平菇。成功栽培姬菇的关键在于创造使子实体多分化、高成菇率和保证潮次、快速转潮的环境条件。 1、出菇期管理: (1)原则:前期促原基分化,以实现群体增产;中期保分化的原基都成熟,以提高成菇率;后期使子实体敦实肥厚,以提高单朵重量,多产优质菇。 (2)具体措施: ①营养生长转变到生殖生长阶段,要创造达到10℃左右的昼夜温差,提供适量散射光,促使原基大量出现和分化,达到一定的原基数量。 ②原基分化后,在桑椹期至成形期时,尽量减少温差,每天喷雾状水,适量通风,确保分化的原基成菇。 ③在成熟期,保持温度在8~15℃,使子实体的菇盖厚度、大小一致。 2、采收: (1)标准:子实体刚刚形成、未进入快速生长期时采收;菌盖直径越小,商品价值越高。 (2)要求:及时采收,分级加工;采收时不论大小,一次采完。 3、采收后的管理:采收后,清理料面,重喷水一次,盖膜停水2~3天,以便及早转潮。 电化教学:观看“姬菇高产栽培技术”科教片(1学时)。 小结:强调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并灵活掌握。 课 外 姬菇栽培与平菇栽培技术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作 业
第 79 — 80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其他食用菌栽培----鸡腿菇栽培 掌握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具体栽培技术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教 学 过 程 复习旧课:教师简要说说姬菇栽培与平菇栽培技术的最大区别。 导入新课:了解了蘑菇栽培、平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草菇、灵芝、猴头、银耳、姬菇的栽培技术,本节课主要介绍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讲授新课: 第二节 鸡腿菇栽培 一、概述 鸡腿菇,学名毛头鬼伞,其菌肉肥硕,肉质洁白,细嫩如鸡丝。子实体较大,单生或丛生,棒槌状;伞盖直径35cm,高7~11cm,圆柱形,成熟开伞后菌盖边缘菌褶很快自溶成墨汁状液;菌柄长7~25cm,直径1~2cm,内部紧实,后期中空。 二、生物学特性 1、生活条件: 鸡腿菇属中偏高温型菌,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3~35℃,最适温度24~28℃;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8~30℃,最适温度16~24℃。培养基最佳含水量为65%左右,出菇期空气相对湿度85~90%。需要适量的散射光照和充足的氧气。最适pH值6.5~7.5。 2、其他特性: (1)鸡腿菇菌丝体极抗衰老,在常温下存放6个月后仍能正常出菇。 (2)具有菌丝体不接触泥土不出菇的显著特点。 三、栽培技术要点 1、栽培季节:根据品种的温型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2、常用配方:棉籽壳85%,麸皮10%,钙镁磷肥2%,石灰3%,含水量65%。 3、装袋:将原辅材料充分拌匀,装入17×33cm低压聚乙烯菌袋中,扎好袋口, 4、灭菌:按常规灭菌。 5、接种:待料温降至28℃以下即可进行接种。每瓶原种可接40袋左右。 6、发菌培养:接种后移至培养室,墙式叠放4~5层,控温22~28℃,保持培养室环境清洁与干燥。一般35~40天菌丝长满整个菌袋。 7、脱袋:菌丝满袋后,脱去菌袋排放在1m宽左右的菇床上,菌棒间距5cm左右。 8、覆土:在菌棒之间填入经石灰水调好的颗粒状菜园土,用0.5%的石灰水浇透,覆泥土3~4cm,调水至覆土层含水18~20%。 9、出菇管理:覆土10天左右后,菌丝爬至覆土层的中上部位,喷一次重水,加强通风透气,促进子实体形成。如有菌丝爬至覆土层表面,需用细土粒覆盖。 10、采收:在3~4成熟时立即采收。 小结:强调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并灵活掌握 课 外 作 业 鸡腿菇栽培为什么要覆土?采收期为什么要提前?
第 81 — 82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的 重(难)点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 了解食用菌病虫害种类和防治方法 具体防治方法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我们了解了常见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后,本节课主要介绍常见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讲授新课: 第一节 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常见病害 病害主要表现在杂菌的侵染,常见杂菌有: 1、木霉 木霉污染,初期菌丝为白色,后产生绿色孢子,逐渐变成浅绿色至深绿色。木霉主要发生在菌种瓶(袋)未萌发的料内和没有彻底清除的菇根上,若不及时处理,扩大蔓延很快,病区菌丝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 2、毛霉和根霉 初期为浅白色,在25~35℃条件下,其菌丝及假根长入培养基,向上伸出较长的孢子柄,顶端为黑色孢子囊;能隔绝氧气,争夺养分和水,分泌毒素,影响菌丝生长。 3、链孢霉 初期菌丝为浅白色,生长速度极快,前期易在袋内产生浅黄色积水,并在袋口或塑料袋破裂处形成白色块状原基,成熟后变为桔红色粉状孢子。其主要危害是与菌丝争夺营养。多在发菌期发生,对菌袋生产威胁很大。 二、防治方法 菌袋生产,尽可避开高温季节;宜采用套袋法,避免菌袋间互相污染;菌袋出菇期间发生杂菌,可先将菌袋置于阳光下晾晒1~2天,再用0.2%或0.1%高锰酸钾或0.2%多菌灵溶液喷洒消毒。 第二节 常见虫害及防治方法 一、常见虫害种类 1、菌蚊 包括眼菌蚊、小菌蚊、大菌蚊、茹蚊等。成虫因种类不同,为黑褐色或黄褐色,体长1.8~6mm;幼虫乳白色或灰白色,体长4.7~16mm,头黑色。主要以幼虫为害食用菌子实体,也为害培养料和菌丝体,造成子实体枯死或腐烂。 2、菇蝇 包括黑腹果蝇、菇蝇、菌蝇等。成虫褐色或黑色,触角比菌蚊短;幼虫白色,无头(与菌蚊的主要区别)。成虫常在腐烂的子实体上咬食和产卵;幼虫蛀食子实体,造成子实体腐烂,亦能食害菌丝体,使菌丝腐烂。 3、跳虫 常见的有角跳虫、黑角跳虫、黑扁跳虫等。体长仅1~2mm,善跳如蚤。主要咬食子 实体,也为害菌丝体。常群居为害,使子实体上布满麻坑,重者可食尽幼菇和菇蕾。 4、线虫 体长仅0.9毫米;主要危害菌丝体、造成菌丝体成片枯萎死亡。 5、螨类 有粉螨、食酪螨、草螨、根螨等。体形微小,仅0.1~0.6mm,与昆虫比较,身体较圆,只分为头和腹两个部分,无触角、无翅、无复眼,有4对足,体无色或乳白、黄白、红褐色。可为害菌丝体和子实体,为 害严重时可造成绝收。 二、防治方法 1、清洁场地 在室内栽培,菇房在使用前要彻底清扫后,使用800倍的敌百虫或
课 外 1、杂菌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防治方法如何? 作 业 2、有哪些常见的害虫?如何防治? 注: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栽培部分实验可安排1~2种有代表性的食用菌进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