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失误分析
作者:曹津源
来源:《初中生·考试》2011年第08期
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法的文体。相当多的考生没有掌握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写文章记流水账、一潭死水。笔者在中考阅卷中发现,不善叙述和描写是重要原因。在中考作文中,同学们应该走出下面的误区,高效应对。
误区一:叙述苟简,直奔主题。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具体形象的记叙和描写来演绎主题的,抒情和议论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从篇幅来说,记叙和描写应占全文的三分之二以上,一篇600字的记叙文,记叙和描写必须超过400字。有的同学想通过大量的抒情和议论直接揭示和强调主题,这样的文章势必既不像记叙文,也不像抒情散文或议论文。对这样“几不像”的文章,中考阅卷时的扣分是很严厉的。
误区二:叙述平淡,波澜不惊。很多同学叙述一件事情总是从头说起,慢条斯理,文章如白开水一样乏味。不错,叙述的确要写出事情的起因、开端、过程(还有高潮)和结局,但写作时不能平铺直叙,平均用墨,“文似看山不喜平”,必须讲究叙事艺术,例如倒叙、插叙、起伏、抑扬等手法的适时运用等等。
误区三:描写单调,手法单一。描写手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同学描写手段单一化现象相当严重。叙事时人物对话占了太多篇幅,至于说话时人物的肖像变化、辅助动作和心理活动都一概省去,这样,笔下的人物当然只能是概念化、趋同化的,毫无个性可言。有的同学“事不够,景来凑”,与主题无关紧要的景物描写大量塞进文章,令人昏睡。有的整篇文章不见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怎能引人一读?
误区四:词汇贫乏,语言乏味。平时不注意积累妙词锦语,考试时只有干巴巴的几个词供自己调遣,结果当然是千人一面。2010年温州市中考作文题是《作一个“行者”》,有位考生写“走”的姿势与精神境界的关系,构思不错,但文章中出现了八个“走”字。“走”的近义词多着呢,鲁迅笔下就用过很多与“走”相关的近义词,如“飞”、“踱”、“蹩”等等,我们怎么不学着推敲一番、选一些有个性的动词呢?
为了避免中考作文进入上述误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对策之一:对准主题,具体叙述。记叙文的要素,有的可以简略概述,但用来凸显人物、演绎主题的场面必须叙述得具体、翔实、直观。如果说主题是灵魂,那么具体叙述就是附着于灵魂的血肉。为此要减少概述,让人物多“动”多“变”,以增强人物的立体感。例如朱自清以“背影”为线索,《背影》全文形成“点出背影——引出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应背影”这一严谨的叙事结构,作者对“刻画背影”、“惜别背影”部分展开详细叙述,写得血肉丰满,生动地表现了主题。
对策之二:叙有曲径,文有波澜。悬念、误会、起伏、抑扬、意外和突转都是使记叙文设曲兴波、增强可读性的有效方法。例如有篇学生作文《我家的新鲜事》开头一段这样写道:“我的一家,是个标准的三口之家:爸爸,妈妈,我。三人之间虽然有时有点小摩擦,但总是新鲜事不断,形成一个怪圈,首先是——”读着这样的开篇,谁都会被“怪圈”吸引,想一探事情的究竟。往下读,文章用三个小标题“我怕爸爸”、“爸爸怕妈妈”、“妈妈怕我”构成一个“怪圈”,叙述三件“怪事”、“新鲜事”,而怪的背后是爱,与“新鲜”同行的是和谐。如此悬念迭出、起伏不断的记叙描写,当然会如磁铁一般吸引读者。
对策之三:手段多样,综合用墨。描写手段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是记叙具体生动的重要途径。诸如肖像、动作、语言、细节、心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倒叙、插叙,正面、侧面……只要有利于主题表达,都要学会协调着一起用。请读《三国演义》中写“空城计”的一段:“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作者综合运用动作、外貌、侧面、间接心理描写等手法,凸显孔明泰然自若、临危不惧的大智大勇。当然描写手段的多样绝不意味着可以天马行空,不受约束。描写手段应该对准主题,如果不论什么文章开篇都用一段离主题甚远的写景文字,那就进入“新八股”误区了。
对策之四:推敲语言,打造亮点。《社戏》写“我”等少年撑船出发,本用一句话“于是说笑着撑船出发了”即可,可是作者写了一段话,选用了十多个表现力强的动词:两个“拔”表现配合之默契,“点”表示使船离开河岸,拨正船头;“磕”表示加大反作用力,使船启动;“退后”、“上前”、“出”表示船正式启航;“架起”、“换”、“说笑”、“嚷”等动词又构成了互助互乐、轻松和谐的氛围。正是这些动词的使用,把“我”等少年“弄潮好手”的行为特征和欢快开朗的心理特征表现得生动鲜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