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试题(3)

2022-07-15 来源:易榕旅网
高一历史期末试题(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2.《后汉书·王符列传》:“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游食者众。”面对此景,统治者应该采取( )

A.闭关锁国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中央集权制度 D.郡国并行制度

3.汉代冶铁在供风形式上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下列各项不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 A.使用人力皮囊鼓风 B.使用煤炭做燃料 C.畜力马排鼓风 D.水力鼓风冶铁

4.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假如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

A.1895—1913年 B.1914—1919年 C.1927—1937年 D.1945—1949年

5.下列几种经济成分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外资经济 ②官僚资本 ③洋务经济 ④民族资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6.“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这首山歌最早可能传唱于(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时期

7.读下表“中国20世纪60—70年代粮食产量变化”,分析我国粮食产量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 产量(亿千克) 1960 1185 1962 1700 1970 2150 1978 3000 1979 3321 A.农业税的取消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8.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共八大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A.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基层民主 B.主要矛盾 走自己的路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

D.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 9.《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10.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对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人们迅速获知这一消息的途径主要是( )

①报纸杂志 ②电影 ③电视 ④互联网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1.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

A.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2.下面漫画能够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是( )

①通途变天堑 ②财富流西葡 ③英国成海盗 ④意大利晾一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你认为促成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 B.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 C.争夺世界霸权斗争的加剧 D.工业革命的扩展

14.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15.罗斯福在1933年3月对公众的演讲中说:“我们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中有个比货币、比黄金都要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公众的信心。你们必须坚定信念,不能被传言和猜疑打垮……”其中人们的“猜疑”主要是( )

A.新政府自由放任能否摆脱金融困境B.国家以工代赈是否能够刺激消费和生产 C.国家实行金本位制可否刺激出口D.国家整顿银行能否恢复银行信用 16.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17.西方一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必须有计划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进而避免了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避免了毁灭一切人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 )

A.斯大林模式 B.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C.美国凯恩斯经济模式 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18.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工厂”逐渐取代“工场”是历史的进步。这一变化中最本质的区别是( )

A.资本积累的多少 B.自由劳动力的丰富与否 C.生产方式的变化 D.生产力水平进步与否

19.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主权正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此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信息化趋势 B.全球化趋势 C.多极化趋势 D.城市化趋势

20.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C.上海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有轨电车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词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材料三

深圳特区 上海浦东新区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4分)

(2)广州、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依据的是什么不平等条约?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6分)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指出:“全球化不是一种条件或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已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至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③________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全球化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3)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中的③是什么组织?简要说明该组织的作用以及后来的沿革。(6分)

(4)四五百年以来的全球化使任何国家都受到强烈冲击,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是如何应对的?(4分)

参考答案

模块测评(三)

1.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政府放松了对市的管理,“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说明城市的职能由政治职能向经济职能转变。

2.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务农者少,而经商者、游手好闲者居多,面对此情况,统治者应该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选B。

3.B [解析] 解答本题需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供风形式”,B项是冶铁燃料的变化,不属于“供风形式”,故选B。

4.D

5.C [解析] 外资经济最早出现于鸦片战争后的通商口岸;官僚资本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洋务经济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民族资本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

6.A 7.D 8.B 9.D 10.C 11.D 12.D 13.D 14.D

15.D [解析] 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自由放任,所以排除A;“猜疑”应是针对“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所以B项也不符合题意;C项与罗斯福新政的做法相反,新政在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中实行的是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只有D项与题干要求相符。

16.B [解析] 无论是自由放任、凯恩斯主义还是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其政策调整都需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17.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该经济学家主张,通过国家制定经济目标,有计划地实施计划,会造成企业成为官府意志的奴隶,企业家缺乏自主性,剥夺了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是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批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体现,故A项符合题意。

18.C [解析] “工场”使用手工劳动,“工厂”是大机器生产,“工厂”逐渐取代“工场”反映了生产方式的进步。

19.B

20.C [解析] 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乘船走水路,故排除A、B、D。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C。

21.[答案] (1)英国工业革命已开始,需要开辟海外市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

(2)《南京条约》。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

(3)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4)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

22.[答案] (1)标志性事件:新航路开辟。影响: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2)主要依靠国际贸易(商品输出)的发展、资本输出、武力威逼、工业革命等因素推动实现全球化的扩展。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

作用: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沿革:后来演变为世界贸易组织。

(4)①深化改革开放,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抓住全球化的机遇,申请加入世贸组织;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任答两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