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 第4期StudiesinCulture&Art
文化艺术研究
July,2009
Vol12 No14
文章编号:167423180(2009)0420172211
影响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变化的因素
杨 茗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居住一直是人类最古老的话题,居住空间是居住行为所导致的物化空间,居住环境是与居住建筑本体相联结的室外环境,它们都与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密不可分,较其他建筑空间与环境显得更本质化。进入21世纪,北京的居住空间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居住
模式和形态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发展适合当代人们居住的环境空间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此,主要以中国北方城市“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为研究对象,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探寻北京当代居住空间与环境变化的因素。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以期为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北京住宅;居住模式;居住空间;居住环境;变化因素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FactorsforResidentialSpaceandEnvironmentChangesinPeking
YangMing
Abstract:Residenceisthemostancienttopicinhumanhistory.Residentialspaceisthematerializedspaceresultedfromtheresidentbehavior,whiletheoutdoorlivingenvironmentisattachedtothearchitecture.Theyarebothcloselyconnectedwithhumanexistenceandlife,andcomparedwithotherbuildingtypesandenvironments,theyaremoreessential.Inthe21stcentury,hugechangeshavetakenplaceinthelivingenvironmentandspaceofPeking.Oldresidentialmodescannotadapttothenewtimesanymore,therefore,itisanurgenttasktobuilduptheenvironmentalspacesuitableforhumanresidence.ThispapertakesthecontemporarylivingspaceandenvironmentofPekingastheresearchedobject,aimstofindoutthefactorsthatinfluencepeople’slivingpatterns,whileatthesametimeprovidingabettertheoryforfollowingresearchers.
Keywords:residenceinPeking;livingmodes;residentialspace;livingenvironment;factors 居住空间与环境是众多建设类型中最重要的一项类型,同时也是建造量最大的类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各有其典型的居住空间与环境形式与之相适应。近现代,随着
收稿日期:2009206208
作者简介:杨茗(1982— ),女,重庆市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居住空间与环境研究。
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以人为本”、“建筑文化”的理念越发被重视,现代社会
是一个彰显理性和张扬个性并存的社会,居住空间与环境设计也就成了鲜明的“理性”和“个
第4期杨 茗:影响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变化的因素
173性”的矛盾集合体。本文通过对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的
从单一到多样演变的主要论点,并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影响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从单一向多样)变化的各种因素,其中以家庭结构的变迁、居住行为的多样化为主要论据进行论证。
一、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的
历史背景
北京地处燕山南坡,华北平原的北端,东南部地势平坦,建国以前居住建筑布局的限制较少。自元代营建大都城开始,由四合院民居所构建的传统胡同、街巷,历经明清数百年来的巩固和发展而成为最具北京都城特色的街巷制———街—巷—院”。
近现代时期,北京城区主要居住形态为明清时代遗存下来的传统四合院①[124]。这些房屋大多是平房,最基本的是单座院落,至少有三面用房围合,大些的由纵向两进院、三进院或四进院组成。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的住宅在原有四合院形态的基础上,部分住宅建筑半殖民地化,建筑风格融入了西方建筑的装饰特点,局部地方出现了复杂的线脚,只是在材质上有一定的区别。同时,一些住宅还采用了前店后家的建筑布局式样,高两层。在北京前门地区附近至今还存留下来少量遗迹,但大多已经不作居住使用,一般都把后面的宅院拆掉,保留前面的店面作为他用。
建国初期,住宅需求量急增,出现了一批砖木结构
②
的平房住宅,这些住宅坐北朝南,成
行排列,人们称为“兵营式”。当时由于受诸多
条件的限制,这些住宅基本都是单层,砖木结构,连排成片。住宅平面布局有一室户、一室半户、二室户③等几种布局,每户除了居室空间外,还安排3—5平方米的辅助生活面积。为了进一步满足市民的居住需求,北京市政府引进了苏联大单元设计,在三里河、百万庄设计建造了住宅20万平方米,在西直门、和平里各设计建造了2400间和5000间住宅,这是最早形成的住宅区,是按照当时苏联“街坊”为主体的工人生活区模式。如1956年规划兴建的幸福村街坊住宅小区,这在北京当时是具有突破性的。1957年小区规划④的理论被引进北京,住宅空间与
环境建设开始用“小区”代替过去的街坊和邻里单位。随着小区的建设,住宅环境设计上已经有了相应的考虑和体现。夕照寺小区是北京第一个按照小区规划理论建设的小区。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城市规划被取消,城市建设无章可循,住宅建设采取“见缝插针”、“占用少量零星农田或城市边角地”等挖掘潜力的方针,因而出现散、乱、差的局面。这一时期北京市建造了很多“简易楼”,延续了干打垒”式的住宅,这种住宅有内廊式和外廊式两种,由走廊将一个个房间连接起来。每户建筑面积32—34平方米,层高217米,简易门窗,无纱窗,无暖气,无卫生间和厨房。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调整整顿、拨乱反正,住宅及居住区规划建设有所复苏,在一些受到特殊保护的重点工业企业、三线地区的生活规划建设中,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改进,如多层高密度、点条穿插的住宅群体组合,利用地形改变空间环境等多种尝试。从1949年至1978年,北京市住宅空间与环境虽然建设量很大,但设计的手法简单。住宅空间与环境总的情况是属于居住面积定额标准偏低,平面、立面设计比较单调,居住环境考虑较少。
二、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的变化
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
①参见王其明、王绍周《北京四合院住宅》,建筑科学研
究院历史室未刊稿,1958年。其他还有很多介绍北京四合院的专著,如陆翔、王其明《北京四合院》(见参考文献[1]);《北京四合院》影集(见参考文献[2]);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见参考文献[3]);邓云乡《北京四合院》(见参考文献[4])等均可更详细参阅。
②砖木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砖、木材建造的。如一幢房屋是木制房架、砖墙、木柱建造的。
③在新的住宅设计规范未实行之前,住宅户型面积指标是以“室”来划分的“,室”一般是居住建筑中的居室和起居室。通常来说,住宅中不少于12平方米的房间称为一个“一室”,6-12平方米房间称为半“室”,小于6平方米,一般不算“间”数或“室”数,因而,住宅户型又可分一室户、一室半户、二室户、二室半户、三室户、多室户等。
④小区的最小规模是以能设置一个小学校为基本条件,最大范围决定于经常性生活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并受周围城市道路的约束。城市交通不穿过小区,使小孩上学、送托和居民购置曰常生活用品可不出小区,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安全、安静、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
““174 文化艺术研究第2卷
二十多年,其居住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表现为居住空间与环境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一
方面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的居住空间与环境呈现单一化特点,另一方面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居住空间与环境的多样化发展。
11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居住空间与环境的单一化
(1)居住环境及住宅建筑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住宅建设及居住小区规划建设发展带来了契机,这段时期,北京市开发建设了一批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住宅区,并呈现出规模一个比一个大的趋势。1978年开工的左家庄居住区,1982年开工的香河园居住区,1984年开工建设的西罗园居住区,1985年开工的方庄住宅区等,虽然小区环境在规划上注意了功能分区及绿化种植,但是这些考虑很大程度上还是从解决功能入手,居住景观表现为:为了满足日照和采光而按设计规范留出住宅间距,然后沿住宅建筑周边和交通道路两边栽种植被,植被的品种也不够丰富。这个时期,小区环境更多表现为住宅建筑的附属品,规划人员和设计人员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没有从视觉、心理和精神等层次去考虑居住环境对居住者的影响。因此,居住环境形成了单调和乏味的局面。
这段时期,为了缓解住房困难和提高居住质量,北京的高层住宅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70年代初北京建国门外交公寓可视为高层住宅的初期作品,70年代中后期,先后修建了前三门大街的高层住宅,劲松、团结湖小区中的高层住宅,复兴门外大街高层住宅等。住宅层数为9—15层,多数12层,其中塔式住宅平均每户建筑面积58平方米,板式住宅平均每户建筑面积56平方米。大量住宅整齐划一的平面,数十年来的职工福利分房体制带来了“绝对平均主义”,导致建设机制的单一、市场选择的缺乏、住宅设计的僵化。我国建材、设备及相关物品水平不高,施工方法落后,也导致设计师在住宅设计中求新、求变的做法不能实现。一部分开发商有“从众”“、趋同”思想,也使得住宅设计单调而缺乏个性,出现了住宅立面单一、风格雷同、千篇一律的现象。
(2)住宅室内户型
北京在刚解放时,大多是明清时代留下的旧平房、大杂院和四合院,人均居住面积仅4175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并学习苏联小区规划经验,发展住宅工业化,并采用了苏式住宅平面,基本上采用单元定型的办法建造住宅,连续使用了二十年,形成了住宅户型单一的局面。这几种户型主要是:
a1筒子楼内廊式平面户型,厨房、厕所均为公用,住宅没有“户”的概念,即变相的职工集体宿舍。
b1一梯三户五开间。结构规整、分户灵活、经济实用,符合当时的国情。具体每户的住宅户型为室内入口为一过道,通过这个空间进出入每间房,还没有“厅”的概念。
c1一梯二户四开间。平面紧凑、户间干扰少,具体每户的住宅户型将过道扩大为间接采光的小方厅,供家庭进餐等活动用,面积在711—818平方米左右,形成所谓小方厅式住宅,并成为这一时期主要形式。
d1大厅小卧室。1990年前后集中出现了一大批大厅小卧住宅。它进深较大,面宽较小,节地优势明显,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主要厅室的采光通风。
21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居住空间与环境的多样化
(1)居住环境与住宅建筑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房地产的兴起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一部分居住者对原有居住状况的不满;另一方面,开发商为了适应市场的各种需求,市政府为了打破几十年来单调乏味的居住形态,进而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追求多样化的居住面貌。于是,一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从居住者的家庭结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理入手,分析各类居住人群的需求,设计并建造了各种各样的住宅小区类型,这使得北京住宅空间与环境千篇一律的现象有所改变,呈多样化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如苹果社区、格调小区、橘郡水印长滩别墅、观唐中式宅院别墅等居住环境都体现了不同以往的景观设计。
为打破单调呆板、千篇一律,不少设计师也在住宅建筑方面进行相关尝试和努力,追求丰富多样的居住空间与环境,注意从城市设计角度和
第4期杨 茗:影响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变化的因素
175整体环境效果出发,着重对屋顶、阳台、建筑入口、外立面色彩及材质等方面进行多样化设计和
处理,如棕榈泉国际公寓、SOHO尚都住宅建筑、珠江帝景住宅建筑、万国城MOMA国际公寓、北京境界住宅建筑等。这些各有特色的住宅建筑设计,逐步打破了方盒子和排排房的现象,形成了居住形态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以上各种风格的住宅小区基本都是在本世纪初以来修建的,一方面,体现了住宅区景观多种风格并存发展的趋势,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心理和审美需求;另一方面风格的多样化也带来了整体居住风格的混乱。
(2)住宅室内户型
90年代中期以后,北京市的住宅空间功能体现出更加细分化的趋势。住宅套内每个房间的大小、朝向及各个房间之间的布局等的空间组合,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日常需要,除开原有的住宅模式,市场上逐渐出现了公寓式住宅、商住式住宅、残疾人和老年公寓、SOHO和SOLO住宅等多种居住模式。那么,在居住模式和住宅形态多样化的同时,住宅户型也呈现细分化和多样化,从传统的一室户、二室户慢慢变成现在以“厅”为主要格局的户型,仅从房型上就可分为:一居室、一室一厅、一室二厅、二室二厅一卫、二室二厅二卫、三室二厅二卫、三室二厅三卫、四室二厅二卫、四室二厅三卫等,住宅功能也随之更加完善,这不仅体现了需求的多样化,还充分体现了不同人群的差异性。如润枫水尚、主场、阳光100、工体3号、东恒时代、北京香颂、观湖国际等市21世纪初以来新建的几个居住小区,其中有的是以大户型为主(北京香颂、观湖国际),有的是以中小户型为主(工体3号),有的既有大型、也有中小型结合(润枫水尚、主场)。
在新世纪的住宅户型设计中,空间分区的变化,除了以卧室、客厅、卫生间等来划分空间外,以功能分区为标准,将室内室外空间划分为五个区将成为新世纪住宅户型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改变。以“区”来重新定义空间类型,将会使住宅的功能分区更为细腻、全面。这五个区包括礼仪区、交往区、私交区、功能区和室外区。五个分区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住宅设计定位的超前性,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希望能够随着人们生活
水平的提高,充分体现在住宅设计中的于有限空间中追求功能最大化的设计目标。
三、影响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变化的因素
美国拉普波特(ARapoport)曾称“住宅形式如何决定,便看这个团体怎样来定义庇荫、居住和需求。这反映在人们对家、私密型和领域性等观念的不同诠释”。也就是说,人们对“家”有什么概念,就有什么住宅。所以不同文化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艺术技术手段等对居住环境空间的影响各异。北京传统的居住空间与环境是在传统的文化形态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传统的哲学观念、儒家观念等形成了北京四合院制的居住空间与环境,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思潮的影响下,北京当代居住空间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文将重点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
11文化思潮
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1920—1930年期间,正统现代主义文化在欧洲蓬勃发展,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兴起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现代主义建筑在欧美达到全面成熟。20世纪50—60年代北京住宅建设引进了苏联大单元住宅设计,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正式传入中国,住宅开始大批量生产,这些房子由于建筑标准过低,既不实用,外观又显得特别寒酸,根本谈不上美,其形态表现为“窄小低薄”、
群众把这种做法称为‘削鼻子’、‘削耳朵’”[5]
。因此,形成了北京住宅形态一个样、千篇一律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提倡多维视角和多元方法,肯定事物的平常状态,肯定讽喻的价值,这使得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价值观也随着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对传统居住形态的逆反心理,对新生事物的新奇心理以及一些盲目的追从心理,影响了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的整体发展,以至于北京当代居住空间与环境成了世界居住文化大杂烩。这些心理主要表现为:
“176 文化艺术研究第2卷
逆反心理:表现为对长期沿袭下来的事物的厌倦,希望能以其他形式取代或“破一破”;西
方国家讲究个性自由、我行我素的作风被一些人羡慕,因此,形成了“立异标新”的逆反心理。追从心理:国门敞开之后,中外交流增多,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水平、物质生活水平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令人不由得产生好感和羡慕,进而产生出追从的心理倾向。
新奇心理:西洋的形式对国人来说是一种新鲜的式样,因此,希腊赏花、罗马柱头等装饰就盛行起来。
炫耀心理:一部分人以使用“西式风格”或者“欧美风情”等形式来炫耀自己有进步意识,跟得上潮流。
20世纪8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北京引发了一股“文脉热”,因为后现代主义强调“文脉”,有的人理解为提倡“传统”,这就为一些人在实践“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做法找到了理论依据。有些人以“发扬传统”为招牌,实际上大搞“复古主义”。
21家庭结构
(1)家庭结构①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家庭人口规模及家庭内部的人口结构近年来发生了深刻变化,家庭户均人口数逐渐减少所导致的家庭人口小型化,这一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持续相当长时期(表1)。家庭人口小型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家政策和人们生活方式及观念改变的原因,也有生活、医疗、保健、住房等条件持续改善的原因;也有城市化,社会经济活动加剧,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加快等诸多因素。在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下,家庭人口小型化的必然性所带来的家庭人口及结构的变化势必影响住宅的建设。首先,家庭人口数量以及人口构成结构决定和左右住宅的使用方式、住宅的标准、规模、房间组成以及布局等。其次,家庭总户数的大量增加,直接影响住宅的需求,决定住宅建设市场的走向。各具特色的家庭类型呈现出差异性,一定居住形态只是相对稳定的,随着家庭人口年龄、数量和组成的变化,家庭类型及其居住形态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又呈现出演进性。因此,研究家庭人口的发展变化规律和特点,是指
导住宅户型空间设计的关键。
表1 北方省市城市居民户规模统计(2003)
省份规 模
北京2166天津2188河北3101辽宁2191吉林3101黑龙江2189内蒙古
2188
(2)家庭结构的分类
主干家庭:指父母和下一代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成员的数量较多,关系比较复杂,根据研究显示,主干家庭虽呈逐步减少的趋势,但一定时期内还是会存有相当的比例。此类人群一般购买实力比较强,因此针对此类人群的大户型在市场上还占有一定比例,即“两代居”的户型模式。
核心家庭:这种家庭类型在当前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北京乃至我国家庭结构的最主要的形式。家庭成员多数由三到四人组成。若只考虑家长和孩子分室居住,两室的房型也满足最基本的要求。但通常住户会要求有独立的书房和客房,那么三室的房型是最佳之选。因此,北京未来住宅空间与环境还将以这种核心家庭的户型为主力。
丁克②家庭:这种家庭模式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的青年夫妇中,随后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青年的推崇,在我国丁克家庭也逐渐增多。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评判标准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对大多数的“丁
①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人员构成,是组成家庭分子之间
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家庭分子之间的配合与组织,家庭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家庭模式和类型。它包括家庭人口数和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对住宅面积、房间数、住宅的空间组织形式的需求影响很大。
②“丁克”一词为英文“Doubleincomeandnokids”的缩写DINK”,意即双收入却不要子女的家庭结构,这里主要指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
“第4期杨 茗:影响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变化的因素
177克”一族来说,交通便利是选择楼盘的首要条件。而在户型选择上,靠近市中心且品质优秀,面积不用过大,但最好也能有一些个性化特征,
如跃式结构、入户空中花园、超大弧形凸窗、灵活的多功能房间、优美的景观等豪宅元素。
单身家庭: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已由过去的几代同堂正逐渐朝着小型化方向演变。独居青年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为了追求自立,希望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独立生活;二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外乡人,他们在城里打工,迫切要求有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三是独身主义者或离婚者。住宅市场为了适应需求,出现了
SOLO户型,它的定义是:个性化的尊重客户生
住宅建设上应多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在居住区中大力推广“多代居”房型。鼓励儿女成家后与父母就近居住,既可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又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使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在这一点国外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推出的“高龄者同居户入居优待办法”对两代近居予以奖励,因为这种做法既有利于老年人养老、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这一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3)北京家庭结构对居住空间的影响
住宅首先是作为一种生活消费品,并且一般来说是面向整个家庭的“公共消费品”,因此家庭结构是住宅需求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是要解决需求中的需要问题,是决定居住者想要什么样的住宅产品。从2003年北京户规模调查表可以看出(表2),北京三人户的家庭占的比重居首位,达到42%;其次是二人户的家庭,比例为24%,二者合计占北京总家庭户数的66%,他们占了家庭结构模式的主流。因此,在住宅产品的供给时,要考虑到这类家庭结构的比例。三代同堂与核心家庭有不同的住宅需求,受到住宅区位、住宅属性、户长属性以及家户属性的影响,其中三代同堂家户受到各属性影响的边际效果较强,表示三代同堂住宅需求决策的调整幅度比核心家庭更大。正如台湾学者陈淑美、张金鹦的观点,不同的家庭结构有着截然不同的住宅需求。
活方式的精准居住空间。如北京兴隆置业有限公
司推出的绿景苑二期SOLO精舍,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而是真正挖掘了一个过去曾被忽视的消费群体。
老年家庭: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居住问题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主要家庭类型中有老年人居住的是空巢家庭和主干家庭。考虑到照顾父母的方便,希望父母帮助照看子女等多种因素,大多青年夫妇希望与父母同楼栋或者同社区居住,或者在离父母较近的地方居住,也就是所谓的现代家庭的网络式聚居。无论何种方式都表明主干家庭的分解,可以说主干家庭的分解和空巢家庭的增加是同一个过程。老年家庭也向小型化发展,老年人单独生活的趋势更加明显。
表2 北京2003年户规模/分区县
家庭数规模所占比重(%)
地区全市城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近郊区朝阳区
样本数
12977203359371121651369732720
一人户
1213131211151414
二人户
2425232824232525
三人户
4244464043484341
四人户
1412131312101213
五人及以上户
876811577
178 文化艺术研究第2卷
续表2
家庭数规模所占比重(%)
地区
样本数
一人户
二人户
三人户
四人户
五人及以上户
丰台区石景山海淀区远郊区门头沟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
158658320843463350544480551518483321216325183
11916810897111053723
2226262220242921212018222126
4841414043504238383027384524
1113111918111520182528181819
711612977151315219108
在实际的住宅投资中,有许多项目专门针对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中的家庭。如北京炫特区居住小区,即是针对北京的青年白领,多是处于单
身或已婚状态但是无子女:首先是小户型、低总价,两居、一居和零居占到绝大比例;产品外立面设计年轻富有朝气;停车位比例相对较低。另一个例子是北京的东方太阳城,专门为退休后的老年夫妻或者是丧偶回复单身生活的老年人提供的社区产品:各个场所的无障碍设计是考虑到老年人对轮椅的使用,还有专门针对老人需求的老年会所等。这是针对目标客户群的需求进行细分的体现。
31居住行为
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经济和技术的提高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居住行为的极大差异。居住行为的不同,必然带来住宅模式的不同。
(1)居住行为模式的分类
家庭的生活行为主要是由居住生活模式决定,家庭主要成员在生活方式上具有个性特征,即除了社会文化模式所赋予的共性外,还具有本
身的特殊性。形成家庭生活方式特殊性的原因涉及人们的职业经历、文化教育程度、社会交往的范围、经济收入水平以及个人的年龄、性格、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因而家庭生活方式的千差万别是必然的。所以,居住行为模式是具有多元性的。对于现阶段的住宅来说,住宅户型设计还不可能按千家万户的居住行为模式量身定做。因此,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和总结,按其主要特征通常将家庭居住行为模式归纳为工作学习型、生活交往型和生活休养型三种类型。居住模式类型将是住宅户型空间组合方式的依据。
a1工作学习型居住模式与居住需求
除必要的家庭生活、家务休息等活动外,家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学习、工作。这类家庭主要有教师、公务员、科技人员、干部和家中有子女学习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通常有全日制的工作,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工作的同时渴望获取更多的知识,其子女处于接受教育的年龄(如果有子女),平时学习任务较重,他们希望户内有安静的、不受干扰的学习或工作空间。这样的家庭,成员在事业和学业方面都处在一个上升期,
第4期杨 茗:影响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变化的因素
179在家中停留的时间较少,在家待客的机会不多,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机会也不多。家庭结构主要
包括核心家庭和丁克家庭。(表3)
表3 工作学习型居住模式与户型设计
生活模式
生活行为模式———居住需求
在家以工作或学习为中心———确保良好的个人学习、工作空间以工作、学习为主;
在家接待客人的时间比较少———单独设置工作学习空间,保证互不干扰,或特别强调公私分区,保证卧
工
作 学 习 型
室兼学习空间的私密性;注重私密性———夫妻领域的强化;
注重孩子的教育———子女具备学习条件的独立房间;节假日有家庭聚会———起居空间的可变性;
夫妇合作共同主持家务劳动———处方要求功能合理,有储藏食物、物品等空间,厨房开放,以便家庭成员交流;
注重仪表、化妆、服饰———卫生间设有化妆室;一次性购物或买下急需的物品,具有大量书籍———有较大储藏空间,考虑书柜的放置;与邻里的交往淡漠———邻里间有界线;注重环境质量———环境绿化。
b1生活交往型居住模式与居住需求
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家中的活动以生活娱乐
交往为主,主要业余活动是团聚、交谈、娱乐、看电视或会客、朋友聚会、唱歌、打牌、下棋等。前者强调拥有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供户内使用;后者主要偏重于社会交往,除希望有一个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外,还希望有一个餐
厅、会客厅,而这个空间尽量避免对户内其他空间(主要是卧室)的干扰。
此类型家庭主要成员事业稳定,收入较高,主要成员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和较广泛的人际交往,是比较成熟的家庭类型。家庭结构包括核心家庭、丁克家庭和空巢家庭。(表4)
表4 生活交往型居住模式与户型设计
生活模式
生活行为模式———居住需求
回家后可不必考虑工作学习———注重起居空间的生活趣味,亲友之间关系密切,愿意交往和在家接待
生
活 交 往 型
客人;
来访较多———要求拥有大起居厅,起居厅和餐室、厨房关系密切;
全家一起进餐,亲朋好友聚餐的机会较多———有进餐气氛的空间;
在家起居、团聚、娱乐、看电视、听音乐、下棋、打牌与朋友聚会交谈、跳舞、唱歌,接待来访者等———以起居厅为中心,最好朝南,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视野;夫妇共同操持家务,注重厨房里的活动———厨房要求宽敞、开放,有足够的供两人同时操作的空间和储藏食物的空间;
注重孩子的学习———孩子有独立空间,且不受干扰的学习空间;希望房间布置简洁———家具少而精,尽量增加壁橱;与邻里有礼节交往———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
c1生活休养型居住模式与居住需求
家庭规模小(一至三口人),家庭生活特点是以生活活动或是家务劳动、起居、团聚、交
谈、娱乐、看电视、听音乐休养为主,主要下棋、打牌,或养花、养鸟、养鱼,或学习工作。此类家庭的核心成员有较轻松的工作或者已经退
180 文化艺术研究第2卷
离了工作岗位,注重生活的享受和自我兴趣的满足,在家中逗留的时间较长,精神方面的需求较多。家庭结构主要包括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
(表5)
表5 生活休养型居住模式与户型设计
生活模式
生活行为模式———居住需求
家庭成员人数少,生活行为可重叠共用,不受干扰———套内功能空间多功能重叠共用,如餐厅、厨房、
生
活 休 养 型
起居、门厅等共用空间等,或无卧室多功能起居空间设计;
老年夫妇与其子女分住,与其他生活模式相比,生活休养型在卧室和起居室的时间较长———希望有朝南起居室,朝南卧室,起居室有宽敞的窗户;
青年夫妇在家工作、学习,或退休老年有兼职的,在家学习,看书等———要考虑不受干扰的空间;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团聚———起居室为中心,足够的待客空间;有亲友来访———临时住宿空间;在家经常洗澡———卫生间的设置考虑淋浴、盆浴分开;考虑老人的特殊待遇———卫生间设扶手、空间尺度考虑轮椅通行;
有不同兴趣、爱好(养花、养鱼、养鸟)———起居厅和阳台考虑位置和空间。
(2)北京居住行为特征的转变
住居模式是特定的生产力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居住生活理想的反映,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差异性和演进性的特征,而住宅作为居住模式的物化形式与物质场所,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演进、发展的功能。针对社会住宅跨世纪的发展目标而言,这种演进和发展功能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所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引起了当代北京居民居住模式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a1由物质型转向文化型
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革命的冲击,使家庭生活的内容由物质上的满足转移到文化上的需求,在家里看书、学知识、学文化蔚然成风,用于智力开发的时间增多。
b1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为了加强信息交换和知识互补,社会交往得到加强,接待客人的几率增多。
c1由自下而上型转向文明型
物质生活由满足生存之需求向提高舒适度和洁净度的方向发展,如增加洗浴次数,改手工操作为电气化,计算机已进入家庭,家务管理的自动化及家用电脑的普及将给生活带来新的变化。
d1生活节律向快节奏过渡
速度、争取时间成为重要因素。
e1家务劳动向社会化过渡
洗衣、清洁服务、食品加工等项家务和劳动逐步社会化,育儿活动也将纳入社会化范畴,从而大大减轻了家务和育儿活动。
f1业余爱好向多样化过渡
由于业余空闲时间增加,给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提供了可能。
g1精神需求向自我表现过渡
人们不仅限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精神上的要求也会提高,如室内布置上要反映艺术性,并能体现个人性格和爱好,以满足实现自我的需求。
(3)居住行为特征的转变对居住空间的影响现在,人们已进入了要求生活质量的时代,人们的欲望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彻底改变低层次的需求,逐步向中、高层次过渡,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因为需求的多元性,也构成了“居住模式的多元性”,这是在满足生理要求的同时还要求满足更高层次需求,满足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需求。从前,人们在一个房间内进行各种活动(如睡眠、休息、学习、会客、就餐等),形成多种生活功能混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交活动的增多,现代家用电器进入家庭,要求功能分解,形成各
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快节奏、高效率、快
第4期杨 茗:影响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变化的因素
181自独立的活动空间,居住模式的演变受到深刻的影响。
北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居住模式从早期的“居室型”演变为“方厅型”。发展至今,现代住宅户内空间再跃一个新台阶,全面转向“起居型”住宅。“居室型”(即起居就寝合一型),其平面特征以走道将各居室分隔为相对独立的空间。由于“居室”空间内起、卧活动混杂,给家庭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厨房、卫生间空间的尺度亦无法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因此“居室型”户型模式只能适应标准较低的家庭生活需求,而新的“表现型”户型则是住宅模式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发达的社会,当人们的生活达到富裕水平时,优裕的物质生活已不能满足人们精神要求,如何体现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已成为人们精神上、心理上所追求的目标,在住宅户内空间中要反映自己的个人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审美观念,这种户内空间形态称为“表现型”。户内空间形态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对应关系是相对的,表现型的初级阶段也可适应小康型生活水平。面对高龄化、都市化、信息化的急速发展,居住行为多元化,促使着户型空间向多元化发展,这样居民能够完全依据自身条件选择自己的居住方式。
如过去闻所未闻的E生活模式、SOHO生活方式、SOLO生活方式带来了住宅革命性的变化,重新构架室内外的空间环境,北京“SOHO中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专门针对SOHO一族的生活方式开发了各种各样的SOHO类型住宅,建造了SOHO现代城、建外SOHO、朝外SOHO、SOHO尚都等。新的SOHO住宅引入了用推拉活动隔墙灵活分隔的手法,这样就使得办公室与其他功能空间形成可分可合的关系。当你需要安静或有客来访时,你可能封闭办公空间,不去干扰家人生活;而当你闲暇之余,打开隔墙,使办公空间与居室融为一体,因此住宅的公共部分是一种流动的空间形式,这种流动空间围绕起居、客厅和办公三个功能,无疑使SOHO住宅空间充满个性化的表现。
4.其他因素
(1)技术手段的变化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当代北京住宅建筑已经从数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砖木结构体系转变成了与西方建筑相同的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随处可见现代主义的影子。随着钢结构以及玻璃的使用,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把社会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居住环境,就像柯布西耶说的“住宅已经变成了居住的机器了”,城市已经没有传统的街坊和巷道生活气息,人情开始淡漠。因此,新技术的应用切实改变了北京住宅空间与环境的整体形态。同样,由于新技术和材料便于施工,普及也很快,因此难免使北京当代很多住宅空间与环境流于一样和普通,缺乏个性和特色。那么,在新技术材料的影响下,今天我们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建筑结构、材料、功能方面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住宅建筑艺术层次应该如何协调传统民居建筑艺术要素与新的住宅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
(2)家居新产品的出现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家居新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比如电视机的更新换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小尺寸的黑白电视机已经被现在的大尺寸平板电视机所取代,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尺寸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厨房卫生间里使用的新产品更是逐年增多,减轻了家务劳动的强度。成套的厨卫产品,比如整体厨房,整体卫浴设施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现代化的家居生活正逐步呈现。新的产品对户型空间的要求,以及由于产品更新改变了原有所占的空间大小,户型设计中应当考虑这些因素。
(3)生态和节能方面的影响
生态和节能是住宅建设发展的大前提,可以说从更高的层面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住宅的建设,维护和日常运转也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住宅空间与环境设计会受到这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在北京地区更加突出。因为北京人口的逐年增加,土地资源相对减少和紧张,因此北京高层塔楼住宅大量兴建,一时间,高层住宅塔楼的节约用地效果明显,但是大量的兴建严重地影响了北京古都风貌的特色,破坏了城市的轮廓线,这是值得每个
182 文化艺术研究第2卷
设计师和规划师关注的。
(4)住宅设计规范的要求
现行的住宅建筑设计规范是1999年开始在全国实行的,是北京市建设部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规范对套内空间、室内环境以及建筑设备等各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户型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住宅空间与环境设计难免受到影响,出现雷同或者相似的户型等。
结 语
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的建设发展至今,已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然而,在过去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北京的居住空间与环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反映了北京整个城市居住形态的变迁,同时更映射了人们的生存和思想轨迹。本文从设计文化的角度审视了北京当代住宅空间与环境的现状;再从其问题和特点出发,提出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从单一向多样演变”的观点,并立足于设计艺术学以及行为心理学等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剖析了影响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变化的几个主要因素,其中包括文化思潮变迁、社会家庭结构演变、人们居住行为的多样
性、技术手段及生态节能等方面,这些因素都在不同层面上影响和改变了北京居住空间与环境的面貌。
笔者认为,随着北京经济的发展、住宅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北京的居住空间与环境将更加趋于多样化的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并最终形成富于北京地方特色的居住文化。未来的北京住宅空间与环境应该是:平面套型合理而多样化;空间灵活、有较强的适应性;环境优美,符合生态与环保发展的需求;设备先进、配套完善、生活便利。这正是适合新时代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实质。时代和社会在变,而与我们休戚与共的居住环境空间也在变,这将不停地鞭策我们要不断地去关心它、审视它、研究它。参考文献:
[1]陆翔,王其明.北京四合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96.
[2]北京四合院影集[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3]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4]邓云乡.北京四合院[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5]房屋建设:上册[M]//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辑部.
建国以来北京城市建设资料:第五卷.199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