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王烈》翻译+重点词
您好!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 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 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 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 是为了促使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 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以义行称 行:称著
乡里有盗牛者 者: 这里指偷牛的人 盗惧吾闻其过 过: 过错 至暮: 暮 :傍晚 怪而问其姓名 怪:惊奇
希望我的翻译您能够满意!谢谢! 2. 文言文 的翻译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 。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译文:王烈字彦方,太原人。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 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 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
“盗牛 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 是为了促使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 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是不是这一篇? 我不是很清楚
3. 文言文《王烈》翻译&重点词
简单:王烈字彦方,太原人。
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
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
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促使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师:像对待老师那样 事:侍奉 使:让 使:派 求:访求。 4. 后汉书 王烈传翻译
直 到傍晚。
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这样做正 是为了促使他改过?王烈说,老汉回来寻剑,太原人:“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因为品德高尚。”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 件事,得到了遗失的剑。
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盗牛 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称著乡里。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
有个盗牛 的被主人抓住,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必然能够改正错误王烈字彦方,还送给他半匹布。”
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
既然心怀羞耻,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盗犯向牛主认罪,说。 5. 郗超重善文言文翻译
郗超重善是一个成语,也是一篇文言文
郗超与谢玄不善①。苻坚将问晋鼎②,既已狼③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④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⑤,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⑥必能立勋。”元功⑦既举⑧,时人咸⑨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①善:和,和睦。
②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典故出自楚庄王“问鼎中原”。 ③狼:像狼一般,名词活用作状语,下文“虎”同此用法。 ④是:这个人,指谢玄。 ⑤济:有益
⑥履屐之间:原指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⑦容:或许。 ⑧元功:首功,大功。
⑨既举:立大功后。既,已经。举,成,实现。 ⑩咸:都。
译文:东晋大臣郗超和谢玄不和。此时,前秦的苻坚准备发动进攻夺取东晋政权。占据梁岐之后,又对淮阴虎视眈眈。当时朝廷商议对策,打算让谢玄北上讨伐苻坚,世人对此颇有争议。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率师北伐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府中,发现他用人都能各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由此推断,他一定能建立功勋。”谢玄立大功后,当时的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个人喜恶而漠视别人的长处。
评价:郗超虽然和谢玄不和,但在困难当头之际,面对朝廷的用人计划,他没有随声附和“异同之论”,更没有推波助澜,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对谢玄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以促成其率师北伐之事。这充分地表现出郗超的爱国情怀及宽容大度的性格特征。
6. 文言文《盗牛改过》翻译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以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译文:当时,国都中有一个偷牛的人,牛的主人抓到他。偷牛的人说:“我遇到牛一时被利欲迷惑,从今后将改正,您既然宽恕了我,希望不要让国君烈王知道这件事。”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烈王,烈王把一匹布赠给了盗牛者。有人说:“这个人已经做了盗贼,害怕你
知道,你反而给他布,为什么?”烈王说:“以前的秦穆公,有人偷了他的骏马把马吃了,秦穆公却赐给他们酒。偷马的人不吝惜生命,来解救秦穆公的灾难,现在这个偷马的人能够悔过,害怕我知道,这是有羞耻之心,是善心将要产生了,所以给他布劝他做善事。” 7. 时国中有盗牛者 这篇文言文的翻译和答案
这篇文言文出自《盗牛改过》,作者为南朝宋史学家裴松。 原文: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以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行数十里,欲至家,置之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
老父以告王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
翻译:
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贼说:“我一时糊涂,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有人问王烈:“这人已经偷了东西,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什么呢?”王烈回答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穆公抓获偷马人后)却赏赐偷马人酒喝。(后来)偷马人(在战场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来救秦穆公的大难。现在这个偷牛人改悔他的错误,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懂得了廉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
过一年,路上有一位老者挑着重担,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快到老人家的时候,这人才放下担子离去,老人问他姓名,他没有告诉。过了不久,这位老人再次外出,把佩剑丢在了路上。一位路人途中碰见这把佩剑,想不管它就离去,又担心后面的过路人捡去,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佩剑,想拿了剑后通过悬赏找到(失主),又担心出现差错,于是就守着这把剑。到了傍晚,佩剑主人返回时遇到了这位守剑人,正是上次代为挑担的那人。 老人抓住此人的衣袖,问他说:“你之前为我挑着担子,不告诉我姓名,现在又在路上看守我的剑,(我)还没见过有像你这样好心(的人),请你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要把这事告诉王烈。”(这人)一说完名字就离开了。
老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说:“世上有这样的善人,我还没有见过。”然后让人去寻找,是以前那个偷牛的人.
对此文的理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文中偷牛的人受到王烈教育后,改恶从善,助人挑担,拾金不昧,还不图虚名,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王烈的宽容态度也令人钦佩,对犯了错的人宽恕,
有时比责罚效果更好。这个故事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果社会上多些像王烈一样的教育者,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和谐。当然我们也要宽容对待他人,不要斤斤计较。 8. 求古文翻译,急,可追加悬赏
年少时的王烈,曾赴颖川(今河南禹州市)求学于陈太丘,与陈师的二子十分友好。
当时,颖川人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都是陈太丘门下的弟子,他们见王烈聪明好学过人,甚为叹服,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由此,王烈以其英名著名于海内。
王烈在颖川学成归还故里时,已是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青年学者。王烈返家不久,就遭受了父亲亡故的哀痛,他以儒家道义,为亡父守灵泣泪三年。
后来,故里有一年发生饥荒,道路两旁饿死者不计其数,王烈大开露天的谷仓,分发给乡民,拯救了不少的百姓。王烈的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族人赞其孝道,乡党称其仁爱。
通晓典藉的王烈,以育人子弟为自己的做人之道,建立学校,广泛传授技能。他用自己的人格尊严,广布仁义,让人们尚善而远离罪恶。
在王烈的感召之下,州闾乡里尚善之气尉然成风。王烈的门人外出,举止容貌非同一般,在当地形成了一道非凡的风景,世人为之称赞不已。
那时,有一个盗牛者,被失牛人当场抓获。 盗牛者说:“我一时糊涂偷了您家的牛,今后一定改过。
您既已赦免了我的罪过,幸好没让彦方先生知道。” 事后,有位好事者将此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就取出一块布,让他转给了那位知过改错的盗牛人。有人不解地问王烈: “这人既然是一个盗贼,只因畏惧您,而不想让您知道。
现在可好,您反而要赠送他一块布,这是为何呢?” 王烈见他们不断追问,并不解自己的用意,就说: “昔日秦穆公,有人盗了他的一匹骏马,还杀了吃了。秦穆公抓获此人后,不但不怪罪,反而还赐
与他美酒,此人感念恩德。
穆公落难时,此人拼死相救,穆公才得以生还。今日,此人已有悔过之举,惧怕我知道,是因为他知道了什么是可耻的罪过。
知道了罪过,就会有尚善的举动,所以我以布相赠,勉励其积极向善。” 众人惊叹王烈劝善之美。
在此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州里发生了一些事,让人惊喜万分。 一日,有位老者,在集市上进了一些物品,担了满满一筐。
半路上,疲惫的老者放下担子,坐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歇息。这时,走来了一位青年汉子。
他上前询问,帮老者担行。走了数十里,一直将老者送至家中。 老者想要青年人进屋喝口水,再问问他的姓名,但年青人没有回答,放下担子,就离开了。 不久,这位老者又出了一事。
老者一次在回家的路上,身上的佩剑丢了,却没有发觉。 过了一会儿,有位过路人看到了这把遗失在路旁的宝剑。
他本想不再理会,继续赶自己的路。但又想,自己走后,其他的人也许会取走这把宝剑,那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自己的宝剑。
这时,他又想将自己的钱,放在原处,购买此剑,但转而又想,认为不妥。于是,就坐下来,得待遗失者的认领。
青年人一直在原地等到黄昏。这时,一位老者沿途寻剑而至。 老者从年青人手中接过宝剑,十分感激。而更让老者意外的,拾剑等待他的人,就是上次为他担担之人。
老者十分感动,拉着青年人的手,说: “先前你为我担重物,一直送到家中,不告诉你的大名。今日又拾得宝剑,在这等了很长时间,从未见有你这样的仁义之人。
这回你一定得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要告之王烈。” 年青人见这次再也无法推脱,就说出了自己的姓名。
老者将这事告之了王烈。王烈说: “世上这样的仁人智士,我还从来没有见过。”
王烈派人打听此人是谁。当他得知,此人就是先前那位盗牛改过之人时,万分感叹: “韶乐九成,虞宾以和;人能有感,乃至于斯
也!” 于是,王烈将青年人的义举,广布州里,众人引以为榜样。
那时,有些人因一些事件发生争执,为是非曲直要强行诉讼时,就有人提议到王烈那里去对质。每当事件发生到这个地步时,当事人双方都静下心来各自自问是否有过。
有错的人知涂而反,有理的人友善相待,相互检查各自的过错,搞清事之原由,都不愿或不敢让王烈知晓这件事。 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常常亲自到王烈的私学馆,咨询政令的得失。
王烈以其人格才识赢得了朝廷的敬重,被州郡推举为孝廉。然而,面对朝廷三府的迎聘,王烈都以才识浅陋推脱了。
后来,董卓大乱朝政,世况每日愈下,社会动荡不安。王烈避乱逃到了辽东,过上了躬耕的农夫乡村生活,布衣蔬食相随。
辽东人十分敬重王烈,常将其奉为君子。然而,世道日渐衰败,朋党之人相互谗谤,王烈在辽东历时数年,从不参与其中的相互争斗,未尝有患。
太守公孙度十分敬重王烈之为人,下令征聘王烈入仕,出任辽东长史的职位。然而,无意于官场的王烈,性格刚烈,辞掉了公孙度的任命。
但是,公孙度并不愿就此罢休。迫于无奈,王烈只好从事商业买卖来自轻自贱。
这样,王烈在辽东又平安地度过了几十年。到了汉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曹操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后,曹操亦仰慕王烈,于是,下诏任命他为丞相掾。
当征聘他入朝为官的诏书到达辽东不久,王烈因病在海外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