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襄樊五中地理组 饶青莹 一、教材所对应的课标要求: 1.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课程标准解读对上述课标的阐述: 第1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2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本条“标准”对地壳,
襄樊五中饶青莹教学设计
第1页共4页
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 三、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如何体现上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对于地表形态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宏观形态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编写了三节书,这三节书的内容要点及对应的课标要求列表如下: 从以上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三节书中,都包含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这一条要求。但在每一节书中对这条标准的学习侧重点是不同的。 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所以在第一节的教学中不应该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教材第二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
襄樊五中饶青莹教学设计 第2页共4页
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教材第三节则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三节教材之间体现了如下逻辑联系: 综合以上课标要求、课标解读和教材等方面的内容,加上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考。我们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四、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 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对常见地貌景观进行成因的判断与分析。3. 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 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主要构思 襄樊五中饶青莹教学设计
第3页共4页
1、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策略。本课教学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初中学习过的海陆变迁的知识,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教材在解释内力作用时,并未引入板块构造的学说,而是在介绍褶皱时才提到,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释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需要在此课补充板块构造学说。 2、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力作用的各种表现形式,学生一般没有亲身的经历,可以找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案例,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各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景观,多数高中学生外出旅游的经历不多,很多地貌景观没有亲眼见过。为弥补学生感性认识方面的不足,本节课的教学应充分借助多种媒体(如图片、动画、录像、实验演示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在获得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对原理的学习。 3、尊重高中学生喜欢探究比较艰深的地理原理的心理特点,要注意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 4、运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教学策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学会提炼出一般的规律和原理,并能举一反三,形成迁移能力。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襄樊五中饶青莹教学设计 第4页共4页
3、 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难点 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七、学时安排:2 (一)第一课时: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第二课时: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第一课时:
课前情景导入:欣赏一组图片,了解地表形态的相关概念。观看视频,认真观察地表形态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力量的影响?
讨论: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襄樊五中饶青莹教学设计
第5页共4页
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讨论:视频短片中岩浆活动的的巨大的能量从哪里来?导致非洲大陆上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①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由于本节课的讲解重点是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所以这个问题可以相应的弱化处理。
①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结论: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②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③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请学生演示:用一张白纸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拉雅山? 襄樊五中饶青莹教学设计 第6页共4页
学生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举例:东非大裂谷) 结论: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是水平运动。地壳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断裂带。
4、小结: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讨论:非洲高原上巨大的石丘为什么演变成了尖峰和峡谷?是什么外力作用造成的?该外力的能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2、(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每种表现形式之间有何联系?各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外力作用中,哪些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四种(或五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答后通过列举实例以及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一步一步展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①列举实例:
襄樊五中饶青莹教学设计 第7页共4页
实例1:用花洒在花岗岩石头上淋水片刻,花岗岩有何变化?
实例2:把花岗岩换成一块结构疏松的大土块,用花洒在土块上淋水片刻,大土块有何变化?
②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找出主要原因是实验的石块和土块的性质不一样,实例1的石块没有被风化,难以被侵蚀,而土块已被风化,易被侵蚀,由此理解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视频:昼夜温差使岩石破碎。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风化作用的概念。理解风化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整个变化过程,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
④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幻灯片展示
⑤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图片(路南石林,风蚀城堡,沙丘,珠江三角洲等)请同学们判断哪些属外力侵蚀作用,哪些属外力堆积作用?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看法,老师加以点评,讲解重点在两个地方:喀斯特地貌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成因。比较V形谷与U形谷的区别。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基本特征。
4、思考讨论:为什么在形成各种地貌形态的过程中,有时同一种外力会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完全不同的地貌形态?
襄樊五中饶青莹教学设计
第8页共4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地貌形态只在特定的地区才能看到,为什么?
(师生互动)引导分析:以流水为例来分析流速与侵蚀和搬运的关系;以我国不同地区,如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丘,如青藏高原地区的角峰和U形谷等等来引导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因素的具体体现不同,所以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地区体现出区域性的特点。
小结: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引导总结: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与堆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营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襄樊五中饶青莹教学设计 第9页共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