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岛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段模块考试

2020-02-10 来源:易榕旅网


青岛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段模块考试

说明:

1、试卷共4页,答题卡共2页。请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2、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C.古希腊人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D.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6、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古代罗高一历史试题

马用以维护人们之间协调性的重要工具是

A.法律 B.理性 C.权威 D.宗教

7、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

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8、“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

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9、右图的卡通画在美国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独立战争胜利

后美国为改变漫画所反映的状况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共和制 B.实行联邦制 C.推行两党制 D.确立三权分立制

10、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 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

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D.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

11、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一书中谈到中国近代史上某事件时说:“为

了挽救王朝,慈禧利用了仇外情绪„„百姓中最为落后的那部分人受到文人寡头政治中极端守旧集团的鼓励而起来反抗了。”佩雷菲特表述的这一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12、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

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第 I 卷(选择题 每题2分 共50分)

1、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一书中曾提到:“中国的封建制度只有古代商周间的

一段”,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度 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

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3、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

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度

4、下面描述的是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

府运作的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5、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的讲话:“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

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

高一历史 第 1 页 (共5页)

13、莫里逊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

北京2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

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阐述了 A.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正义性 B.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 C.工人群众的民主和自由诉求 D.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15、《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l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

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16、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工农武装割据”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17、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入侵内蒙古西部,成吉思汗陵的安全受到威胁,国共两党一致举助成

吉思汗陵柩西迁至青海的塔尔寺。这一行动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A.体现了国共两党民族平等政策 B.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日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使文物免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

18、解放战争时期,有人在报刊上用下列标题写文章,以描述1947年下半年中原地区战局状况。

其中正确的是

A.“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19、在一篇文章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刚刚被任命为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卫立煌率领

部分官兵乘车前往延安。„„远远就看到马路两旁排列着欢迎的队伍。汽车刚刚进入欢迎队伍的视线,立刻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迎的口号连续不断。”请问该段记载事情应发生

A.1924-1927年 B.1927-1937年 C.1937-1945年 D.1945-1949年 20、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说明了:

姓名 政党 毛泽东 中共 朱德 中共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高岗 中共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民主联合政府 C.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不居于领导地位

21、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

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①虎门销烟 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马关条约》 ④香港回归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22、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

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23、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

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 B.日本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C.中国需要美国支持以对抗苏联 D.中美关系正常化推进台湾问题解决 24、《全球通史》叙述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

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新格局形成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区域集团化发展 25、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

“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C.中美关系好转

A.苏联已经解体 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高一历史 第 2 页 (共5页)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6、(22分)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利说“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荣耀的公职”包括哪些?(3分)如何理解“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理解。(4分)

(3)依据材料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什么制度?(2分)试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4分)

(4)依据材料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3分)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4分)

27、(16分)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从1951年到1975年,六次将周恩来登上了封面。根据图片及提示,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代》认为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原

高一历史 第 3 页 (共5页)

因。(2分)

(2)材料二中,周恩来为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哪一次重要国 际会议,有何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人来了”的含义。(2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尼克松中国之旅”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时代》周刊对周恩来的评价发生怎样的变化?由此,谈谈我们在使 用图片资料作为历史研究时应注意什么?(4分)

28、(12分)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就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看 法产生了分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多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 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 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乙) 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 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 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得的材料,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4分)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4分) (3)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4分)

高一历史 第 4 页 5页) (共

答案:

ABDDB ACBBB CABDD BBBCB CBDCB 26/、(22分)(1)“荣耀的公职”:公民大会成员;(1分)五百人议事会成员;(1分)民 众法庭审判员。(1分)雅典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但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2分) (2)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2分)实践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2分)

(3)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2分)原因: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民族不独立,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传统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 家作主的权利。(3分)

创新:通过《行政复议法》,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民告官);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4分)

27/(14分)(1)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认为中 华民国政府才代表中国。新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损坏了美国的利益。(答出其中1点即可。 2分)

(2)日内瓦国际会议。(2分)

日内瓦国际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的进程,并最终达成协议,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2分) (3)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分) (4)中美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它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 开始正常化。(4分)

(5)从贬低、“妖魔化”到客观、公正。(2分)

应根据客观事实,对历史资料及其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2分)

28、(12分)(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意识等。(2分)

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等等。(2分) (2)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2分)答出”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是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同样给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一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2分)

(3)注意:证据要全面,不要武断下结论;(2分)孤证不立。(2分)或答出“收集证据要全面,运用分析史料要辩证”给2分。

高一历史 第 5 页 5页) (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