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陈秀霞 惠海新 彭云 审核人 :张明国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曲子,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预习与回顾】 一复习元杂剧有关知识 1、杂剧的基本结构: 2、杂剧内容:唱、 、 。
3、杂剧的主要角色: 、 、 、 。
【学习步骤】 一、梳理故事脉络
从内容上看,诗歌主要刻画了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四字短语加以概括。
①开头至[叨叨令]
②从“做到见夫人科”到“专听春雷第一声” ③[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 ④[一煞]至结尾 二、把下列曲词与引用的原诗作品对应起来。
原诗作品:A白居易《琵琶行》B乐府诗《东飞伯劳歌》C秦观《鹧鸪天》D范仲淹《苏幕遮》E李清照《声声慢》F宋人《鹧鸪天》G柳永《雨霖铃》H苏轼《满庭芳》
化用后的曲词:a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b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 c 伯劳东飞燕西去,未登程先问归期。( )d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 e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 ) f碧云天,黄花地。 ( ) g阁眼泪汪汪不敢垂。 ( ) 【巩固性练习】 (1)给下列汉字注音 骢( )
迍( )
靥( ) 揾( ) 惶( ) 钏( ) 谂( ) 醅( )
泠( )
赓( )
芥( )
筵( )
(2)《长亭送别》中的“旦”指的是 ;“末”指的是 ;“云”指的是 ;“科”指的是 。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使) 怨归去得疾.(快) B、从今经.忏无心礼(儒家经典) 视官如拾芥.
耳(小草) C、碧云天,黄花..
地 (菊花)
长吁气,推.
整素罗衣(假装) D、煞.
强如状元及第(表示极度)
再休似此处栖迟..
(留恋)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
底人千里(眼前)
趁.
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再休似此外栖迟..
(留恋) (5)“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所用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对偶
B、夸张、比喻
C、夸张、对偶 D、对偶、用典 (6)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斜晖.(huī) 笑靥.
(yâ) 蹙.
(cù)眉 青鸾.
(huán) B、谂.(shěn)知 玉醅.(pēi) 余荫.(yìn) 拾芥.(jiâ) C、泠泠.(líng) 栖.(xī)迟 忏.(chàn)悔 禾黍.(shǔ)
D、金钏.
(chuàn) 厮.
(sī)守 绣衾.
(qīn) 筵.
(yán)席 (7)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③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④伯劳东去燕西飞
A、夸张 用典 互文 比喻 B、比喻 拟人 比喻 互文 C、夸张 拟人 比喻 互文 D、比喻 用典 互文 比喻 (8)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两人从此劳燕分飞....。 B、我们组的几位同学,多年来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
。 C、在海峡两岸有关组织的帮助下,失散多年的夫妻终于破镜重圆....了。 D、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3) (4) (5) (6) (7) (8) 第二课时
【学习步骤】
一、赏析
1、[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清人金圣叹评点这段唱词说它“纯写景,未写情”,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2、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王季思教授点评这两曲子说:
“末二曲写张生云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3、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
为“绝妙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4、本文运用比喻、夸张、用典、化用、叠音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请分别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二、全文把握
课文节选的这一折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 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 ,反对 的主题,她的离愁别眼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 三、默写
1、【端正好】碧云天,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3、泪添九曲黄河溢, 。
4、 ,一鞭残照里。
四、拓展训练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这首词抒写了 之情。
2、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下阕的抒情有三层转折。一写 。二
写 。三写借酒浇愁,极写其乡愁之浓,相思之切。
一曲哀婉悱恻的骊歌
世间最微妙且最难传达的就是这“情”字,乃因其无影无形,无色无味,只可意会,而王实甫却能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这抽象之“情”写得凄美动魄、艳丽缠绵。我们不能不为《长亭送别》那一曲哀婉悱恻的骊歌所深深打动。
一、以景显情
王实甫依托景物这一载体将主人公的离愁渲染到了极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描绘了一幅大好秋景图。但在莺莺眼中,却是那样凄惨、萧瑟、荒凉,所有景物都笼罩在伤感的泪花之中。作家以景显情,哀怨之情附着于景,让情变得真切、具体、形象。真可谓无一物不可传情,“字字当行,言言本色”。
二、以形衬情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由夜及昼,不长时间,腰围便小了“形”的消损,不仅使主人公“熬熬煎煎”的痛楚之情益加彰显,更使言情摆脱了空洞与虚幻,加深了读者对情感的认识、领悟。作家借莺莺之眼来写张生:“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形”的痴呆,乃心中不悦;有泪不敢流,却以整衣掩饰。这一传神细节,让读者透过外“形”窥知其心里,真是神来之笔。 三、以典托情
“举案齐眉”“望夫石”“红泪”“司马青衫”,作家连用四个典故,状写离愁别绪,取得了绝好的艺术效果,这些典故说明主人公的伤心痛楚臻至极点,无以忍耐。
此外,作家还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写离愁,再现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里,堪称写情圣手的王实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范本。
《长亭送别》学案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一、1、四折-楔子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 2、科 白 3、末 旦 丑 净 一、送别途中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深情目送 二、a- H b- A c--B d---G e---C f—D E g---F 巩固练习(1)略(2)崔莺莺 张珙 道白 动作 (3)B (4)C (5)C (6)A (7)A (8) B
《长亭送别》学案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一、1、不同意,是情景交融。“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秋天里景物色彩的骤然变化,而且使这种变化带上了人的哀怨,景语成了情语,大自然的景物被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收尾]曲中以“四周„„照里”来渲染烘托,完美地描绘出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感人至深。
2、[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浓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午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莺莺眼中,青山无情,疏林不义,隔断了自己凝望爱人的目光。“无人语”言周围之静,嘶呜之马,正是张所骑之马,闻声而不见人,“无声”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为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无穷”的心境。
3、①抒情方法不同 “浪”“明”的抒情效果也很好,[端正好]因景生情,情景交副,“滚”则比较多地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因情设景。“柳丝系马”疏林挂„„晖,无不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叨”直抒胸臆。
②“端正好”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语句,使语言典雅凝练,富有文采和表现力。后两支曲子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又富于文采。
4、见全解65页 [巩固性练习]
二、叛逆 婚姻自由 封建礼教 四、1、羁旅之思 思乡
2、愁思难寐 独倚高楼之难堪
3、长空湛碧,黄叶满地。秋色天边连水波,水波上冷雾飘浮染成翠碧。山峦映着斜阳,蓝天接着碧水,那萋萋芳草真是无心情,更远远地伸向夕阳照不到的天际。
《长亭送别》学案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一、1、四折-楔子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 2、科 白 3、末 旦 丑 净 一、送别途中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深情目送 二、a- H b- A c--B d---G e---C f—D E g---F 巩固练习(1)略(2)崔莺莺 张珙 道白 动作 (3)B (4)C (5)C (6)A (7)A (8) B
《长亭送别》学案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一、1、不同意,是情景交融。“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秋天里景物色彩的骤然变化,而且使这种变化带上了人的哀怨,景语成了情语,大自然的景物被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收尾]曲中以“四周„„照里”来渲染烘托,完美地描绘出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感人至深。
2、[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浓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午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莺莺眼中,青山无情,疏林不义,隔断了自己凝望爱人的目光。“无人语”言周围之静,嘶呜之马,正是张所骑之马,闻声而不见人,“无声”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为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无穷”的心境。
3、①抒情方法不同 “浪”“明”的抒情效果也很好,[端正好]因景生情,情景交副,“滚”则比较多地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因情设景。“柳丝系马”疏林挂„„晖,无不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叨”直抒胸臆。
②“端正好”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语句,使语言典雅凝练,富有文采和表现力。后两支曲子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又富于文采。
4、见全解65页 [巩固性练习]
二、叛逆 婚姻自由 封建礼教 四、1、羁旅之思 思乡
2、愁思难寐 独倚高楼之难堪
3、长空湛碧,黄叶满地。秋色天边连水波,水波上冷雾飘浮染成翠碧。山峦映着斜阳,蓝天接着碧水,那萋萋芳草真是无心情,更远远地伸向夕阳照不到的天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