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

2024-05-12 来源:易榕旅网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

分类例说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

例一、 读《蜂》,回答问题.“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问题:此诗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解析:看题即知是咏物诗,通读之后可知蜜蜂的形象乃“辛勤〞,由此可知咏物是为了写人抒怀,最后一句作者表明态度。答案应该是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的讽刺。

例二、《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补注:南冠,囚徒。玄鬓影,代蝉.〕

问题:诗中蝉的形象如何?作者的形象如何?二者如何交织在一起?表达怎样的感情? 解析:审题、审注释可知作者身陷囹圄,思绪万端。通读可知秋蝉唱,客思深,露重蝉难飞,风多蝉声沉,而作者年华易逝,一事无成,仕途坎坷,屡遭困厄,虽与蝉一样都具高洁品质,可谁能明白呢?据此回答:前者是一只处在露重风多的险恶环境中的寒蝉.后者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未老先衰,忧心忡忡的诗人.作者表面写蝉的哀鸣,实际是为自己鸣不平,写环境乃一语双关,写高洁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例三、《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问题:1、本诗采用〔 〕手法,托物抒情,表面句句写〔 〕,实际句句写〔 〕,清丽含蓄。 2、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解析:此诗采用象征手法,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早雁〞即抒情主人公自己,早雁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据此,抒情主人公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

例四、《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鉴赏此词。

解析:从内容上看,此词上阕集中写梅花的艰难处境。它开在郊野的驿站外,紧靠破败的断桥,人迹稀少,寂寞荒凉,倍受冷落,偏偏这时又刮风,又下雨,但它还是开了;下阕写梅花迎春、报春却遭嫉妒,倍受摧残却芳香如故。从表现手法上看,上阕情景双绘,情景交融,咏梅实质咏自己;下阕托物言志,表现作者孤傲高洁,不同流合污,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即答案〕

〔二〕 怀古咏史类。了解史实,体会作者创作意图,找到触发其感情的媒介或现实原因,从而领会感情。喜用术语: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含蓄〔表现手法〕等等。

例一,《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

问题:此诗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请问它好在哪里?

解析: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是由市中心通向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此是高门世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大将谢安都住在这里。昔日繁华热闹,而今长满野草、野花,变得荒凉冷落,再加上斜阳残照,更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以上是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后两句乃千古名句,赋予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引出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此诗怀古伤今,对比鲜明,语言浅显而又蕴藉含蓄,读来余味无穷。〔答案在其中〕

例三,《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长庆四年,作者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长江东下,经西塞山。三国以来,金陵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政权更替反复。有鉴于此,诗人写下此诗。〕

问题:“人世几回伤往事〞中伤感的往事是什么?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结合注释理解作者创作意图。解题时,宜把它放到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答案:指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个个相继灭亡。反对分裂,主张统一.

〔三〕 山水田园类。抓住写景特点,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写景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喜用术语:寄情山水、闲适恬淡、厌弃名利、热爱自然〔思想内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比喻、拟人、夸张、衬托、联想、动静、明暗〔表现手法〕等等。

例一,《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问题:此诗的意境是什么?夜晚桂花落,作者竟然知道,为什么?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难点是意境。先体味诗中写了什么景,作者有什么情,二者怎样交融.景是花落、月出、鸟鸣,气氛是幽静;而人有闲情,内心闲静.交融在一个“静〞字上。

答案:意境是静谧。“人闲〞说明周围无人事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再加上环境的幽静,所以细微的花落下才被觉察到了。后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例三,《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问题:此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语言有何特点? 解析:此词易懂,可对照术语对号入座。

答案:基调是“闲适〞.上片从他与邻里关系的融洽,对现在生活的满足可见其内心的宁静,淡泊的情怀;下片从他对偷梨、枣儿童的欣赏、保护态度也可体味出万事足后的闲情。语言明白如家常语,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不雕琢,至“简淡〞之妙境.

例四,《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问题:诗中给我们描述的是怎样一个人物?其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诗是怎样表现“幽〞这一字的?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

解析:此诗用字造语平平无奇,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境界自出,蕴含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就意境而言,它不仅给人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的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

答案:从所居、所为可推断这是一个闲适恬淡的隐者。其内心是安闲自得,尘虑皆空的。诗选择了竹林与明月为对象,以月之明映衬林之暗,描述的是月夜幽林之景,再加上琴声、长啸,以动衬静,更加显得清幽澄净。

〔四〕 边塞征战类。此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例一,《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问题:此诗的主题是什么?从抒情方式上分析此诗的写法。

解析及答案:对照术语,结合诗的后两句可知,诗的主题是表现战士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此诗前两句情景交融,作者在这里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北面是绵延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的一座孤城;再往西,是要塞玉门关。这是当时戍边战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是他们心之所系。自然,写景中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战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茫暗淡的景色里.诗的下两句直接抒情。虽然戍边时间长,战事频繁,战斗艰苦,敌军强悍,边地荒凉,但将士却直抒豪情壮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例二,《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问题:有人认为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不够真实,你的看法如何?

解析及答案:开头一句,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烘托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接下来遍吹的哀怨的笛声引起了军人的共鸣,全军在同一时间回首望乡思亲。试想一下,这次行军是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在荒漠上、月夜中,再加上此吹彼和的哀怨笛声,广大征人会涌起什么情感,三十万征人同时回首,正是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境界,收到最大的艺术效果。它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的更突出,更完满,更动人,它是艺术的真实。

例三,《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

梦里人.〞

问题:“貂锦〞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手法?诗中震撼人心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震撼人心?采用了什么手法?全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诗的前两句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誓扫〞“不顾〞可见忠勇敢战,“五千〞可见牺牲巨大。后两句,笔锋一转,另辟新境,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

答案:“貂裘〞指精锐部队。借代的修辞手法。后两句震撼人心,因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这是在一虚一实的对比中表现的〔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全诗既表现了戍边战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又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既可看出作者昂扬的爱国之心,又可见其无限的同情心。

〔六〕 送别类.这类诗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或送朋友,或送亲人;或赴边御敌,或入京应试,或贬谪荒远,或林泉隐退;或惜别、眷恋,或劝勉、祝愿;或批评时政,或同情民生,或抒报国之志……。

例二,《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释: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问题:1、江淹在《别赋》里写到“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试比较这几句与许诗前两句在写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妙.2、许诗后两句写法也很有特色,试作简析.

解析:二者都写离愁,注意都用什么景表现,可从色彩上体会。前一问答出,后一问就好答了.

答案:江淹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许诗以青山红叶的明丽秋色反衬别离之苦,二者都是以乐景写哀。〔这真是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许诗后两句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这样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不但更含蓄,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伤的情韵。

例三,《别离》〔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问题: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用什么表达方式表现的?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此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写得慷慨激昂。诗的颈联是难点,它用成语说明大丈夫的人生观。其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那么,这里是什么含义?

答案:主人的形象-—有泪不轻弹的坚强刚毅,以离愁为耻的威武潇洒,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全诗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主旨是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志向。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

例四,《送李给事》〔赵嘏〕:“眼前轩冕是鸿毛,天上人间漫自劳。脱却朝衣独归去,青云不及白云高。〞〔注释:轩冕——达官贵人的车服。漫自劳—-枉自徒劳。〕 问题:“白云〞“青云〞各比喻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情怀?

解析:诗人早年热衷功名,有诗名,但迂腐,致使仕途坎坷,终身不仕。此诗送人以明己志. 答案:“青云〞喻高官厚禄。“白云〞喻隐居者自由不羁,洁白无暇的品格.诗反映了诗人轻视功名利禄,向往自由洒脱的隐士生活的情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