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2中考复习之记叙文复习(有例题解析)

2021-03-02 来源:易榕旅网
【记叙文范围】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人物传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但记叙文写作,伴随自然流露的适当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的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石榴》《海燕》。 1.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主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 以时空变化划分

(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2.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 【文体知识】

1 把握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理清记叙顺序(顺序、倒叙、插叙,很多文章都是综合运用这三种记叙顺序)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做铺垫;补充交代故事的起因、背景等

(4)补叙(补充叙述,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做一些简短的补充交代)作用是:使内容更加丰富和完整,深化中心。

与插叙的区别:文字少,无情节,去掉此补叙的内容后,前后内容仍然可以衔接起来 3 找出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2、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

4、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 理解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1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 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4 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烘托气氛

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在文字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的感情。 说明: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解释记叙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5 掌握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伏笔、铺垫、烘托、照应、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

.衬托 :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

.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 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5概括主要内容

A 请简要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段意的归纳

方法:段意合并法 要素串联法 问题概括法

内容借助法(借助文中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 B 问文中某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要求:准确、简练、通顺明白 方法:摘句法

归并法

取舍法(抓主要内容,舍弃次要的) 6 研读细微之处

A 注音 解释词语(一定要注意平常的积累,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 B 问某些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C 问某些词语能否去掉,并解释原因

回答这类题型,首先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可以或者不可以,然后解释词义,说明作用,如果去掉语境上有什么变化。通常可以这样回答:可以或者不可以,某某词的意思是‥‥‥,在文中的作用是‥‥‥,如去掉,语境就发生了变化,没有‥‥‥的意义了。

动词,准确、简练、生动传神,使表达更具体真切。 形容词,有以描述修饰、表达形象,富有感情色彩。

副词:表时间、范围、频率、程度等,起限制、补充、强调作用。 其它如起关联、过渡、线索、文眼、特征、幽默讽刺等作用。 品味句子

①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②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方法:1、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句子的含义 2、结合修辞方法理解句意

3、从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入手理解句子 4、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句意 5、从标点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③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7、写人的记叙文(重在写人,重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抓住肖像描写(身材、服饰、发型、长相、神态、神色)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内容

8、写事的记叙文(重在概括事件、总结主题) 主题思想的总结:①、从事件中总结。

②、从文中找出使用议论或者抒情表达方式的句子,从中概括总结。

9、写景的记叙文(重在托物言志)

借物寓意:借什么物;物有何特点;寓什么意。

【例题讲析】

菊有黄花

①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②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一大丛一大丛的。 ③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 )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菊不朽,他不朽。

④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⑤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各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⑥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⑦现在思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⑧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⑨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⑩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是菊花,摆在那里卖。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我还是喜欢黄色的。《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⑾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11.整体感知全文,概述作者围绕“菊”写了“我”的哪些活动?(3分) 概括文章内容(问答)

第一步:审题 审分值 审范围(是全文还是部分,如“科林为点亮灯塔做了那些事情?”) 第二步:迅速确定范围 第六段 第八段 第十段 第三步:组织语言

概括的方式应该是:谁+干什么(起因 经过 结果)

记叙文六要素:A时间B 地点 C人物 D起因 E经过F 结果

表述范例:某某人C在何时A、何地B,为了(因为)何事D,而怎么做E,最后怎么样F。 12.文章第③段的括号里应填(晋)代的陶渊明,他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采菊东篱下”后面应接的诗句是“ 悠然见南山 ”。(3分)

13.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进行具体赏析。(2分)

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分析句子表达效果 修辞方面 步骤一:回到文中看句子。留意句子前后有无对做题的提示。 写谁?有无修辞手法?有没有典型词语? 步骤二A:当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时 这句话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指出在哪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对象的何种特征(或状态),表达了什么感情。 如:《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机勃勃的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这句话运用了A\\B两种修辞手法。A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B写出对象的什么特点。全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4.文章的结尾含义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文简答。(3分)

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理解句子含义 常见考查形式:1、你是怎样理解“ ”这一句的。2、说说“ ”有何含义? 解题步骤: 第一步:回到文中 在句子前后找提示 第二步:将句子进行变形 如 将 如何理解“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变形为 为什么说这盘菊花 焐暖了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第三步:视情况进行再变形 将上面的问题变形为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这盘菊花 捂暖了秋天的记忆?2、为什么说 捂暖了寒冷? 所得到的答案,就是对这一句的理解。(这是答题重点) 但是,还要简要地谈谈这句话的结构作用(承 铺 点 照 引)和所表达的感情。 标准答案是最后—句点明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黄色的菊花勾起了作者对孩提时的美好回忆和对荚的追求,驱散了秋天的寒意,让心灵一片温暖,而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已不言而喻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意离开家,家里有猪鸡牛羊,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勤劳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儿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凉意阵阵。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满慈祥的微笑。慈祥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东西便逃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守在田边。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天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 坚强,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 乐观,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

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腰也不酸了背也不痛了。望着一口气插完的秧,我禁不住又哭了……

⑩岁月的辛劳染白了母亲的满头青丝,我忘不了她的白发。母亲的白发哟,温暖了我的心灵;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文字略有改动)

16.文中主要叙写了母亲哪两件事情?采用了哪些描写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里插秧。(2分,一件1分)动作、语言、肖像(1分,至少写一种) 第三问: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常见丢分原因:1、答案不完整

2、审题错误

如:“请概括A的性格特点。”(只能写“性格”,而写了“善良”等表示品质的词语无效。 又如:“从作者选择水果的理由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只能从“选择水果”这个角度出发。也就是从买“橘子 香蕉 椰子”这个角度出发。与“挑椰子大小”无关)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 1、审查角度(是性格还是品质还是都有)2、分析范围(是全文还是某个部分)3、分值

第二步:在分析范围内逐一分析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这些方面入手)切记:不要凭借感觉写,一定要在范围内逐句快速分析,将相关词语写在相应的位置 第三步:汇总词语

17﹒文中“我”三次流泪,“我”为何而哭?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将怎样感恩为你辛勤付出的父母?(3分) 内容探究题 九字原则:有几问 谁先问 怎么问 1、有几问

不要只盯着问号 结合上下文 结合生活实际 也是问题,也要回答。 2、谁先问 就先答谁 。 3、怎么问怎么答 如:“我为何而哭?”答:我因为 而哭 如问“结合生活实际“ 答:在生活中,------- 如问“联系上下文”答:在本文中,哪个地方-----

按照上述原则,本题即使没有看文章,也应该明白答案应该这样表达:

文中,我因为母亲怎么样而感到怎么样,所以哭。在生活中,我的父母----;我将怎么做,来感恩我的父母。

年老体弱的母亲独立支撑着家庭,艰辛地劳作,任劳任怨,并不失对儿女的 慈爱,让身在外地的“我”深感愧疚,对坚强伟大的母亲充满敬重感激之情。(2分)回答“怎样感恩” 略( 1分。......言之成理,表达简明通顺即可给分)

18.老舍塑造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的人力车夫 (填空)的悲苦命运让人压抑不堪;作者对母亲的劳动却不乏赞美之词,请选出两句抄写在下面。(3分)

答:

19.“母亲的白发哟温暖了我的心灵”,记忆中你母亲的言行肯定也触动了你的魂灵,请至少运用两种描写方式倾述于下。(60字以内,3分)

怜悯和善行的距离

张揆辅

①瑟瑟的空气中,我跺着脚,焦急地等在长长的队尾,诅咒着这该死的冷天,抱怨着中药房处理事务的缓慢,照这样下去,再有一个小时我也抓不到药。

②当我在长凳坐下时,注意到旁边的老头——枯瘦的他裹着厚厚的棉衣,头上戴了个滑稽的婴儿绒帽,脸色苍青,.在凳上蜷成一小团,马上要进入打盹的状态,“一旦睡着,他肯定要着凉的。”我这样想。 .

③ 一个抓完药的大妈推了推老头:“老张别睡,你儿子呢?”老头遽然睁眼,回答:“回家了。”“怎么把虚弱的老爹单独留在这儿呢?”我可怜起他来。 ④一个护士问了一声,就走到旁边的房间里去,我听见她和别人的高声攀谈:“老张家真可怜,连两百块都拿不出,

他儿子回去借钱了。”我是不是帮他些什么,我想。“你冷不冷?要不要我脱件衣服给你?”我问老头。老头愣了一下,随即摇头拒绝了。“或者,我扶你到护士房里的火炉前坐着等?”我再次提议,老头巴巴地往房里望了一眼,犹豫半天,说:“不打紧,我儿子很快就来了。”

⑤“你干什么?”当我还想提议时,过道里突然传来争执声,护士抓着一个汉子,汉子手里,抱着从病房里取出的一床棉被。“没见他快冻死了吗?”汉子过来,用棉被把老头包裹起来,见他这样,护士默许了,老头抬着感激的眼,对汉子说:“谢谢,谢谢。”

⑥我像被狠狠掴了一个耳光,这里的人,几乎都在同情老头,可没人真正为他做些什么,包括我。怜悯和善行之间,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距离。

2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2分)

通过医院里不同人对可怜的老人的不同做法,告诉人们爱心需要行动 24.文章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分析段落(片段)作用

常见形式:1、分析某一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2、本文题为A,却花了篇幅写B,有何作用? 段落作用的分析

一是结构方面,包括承上启下 引出下文 铺垫 照应 点明主旨 二是内容方面 这一段写了什么 表达什么感情

三是表达方式 这一段是叙述还是描写还是议论还是抒情

四是表达技巧 这一段有没有运用对比、有没有运用主要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答题模式是

这一段话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和何种表达技巧,概括了何种内容,表达了何种感情;同时在结构上起到了何种作用 应用到这一题中:

这一段运用了环境描写方法,描写了医院的寒冷。同时,引出下文,为这位老人的出场做铺垫。 26.结合语录境,理解第(2)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裹” 、 “蜷”这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人的可怜无助

27.请说说生活中你与文中的“我”或者“汗子”相似的经历,并谈谈感受。(3分)

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

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这道题属于描写的作用分析。一般情况下的表达方式是

这段话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有代表性的词语)写出了描写对象的何种特征,或者 表现了表达对象何种性格或者品质或者感情。

但是这一题运用的是多角度描写(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个角度)的方法,在中考中很罕见,需要大家记住。 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0、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理解句子含义有两种变形方法,

第一种是:为什么说“-----”? 当句子中有费解的词语(貌似不合理)如:菊花焐暖秋天 苏东坡站了一千年 孟子是一棵树等等。

第二种变形方法是:作者说“------”的目的是什么? 不费解,并且是对人物的描写时。 如这一题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写? 既然这是一句人物描写,作者的目的自然是表现人物的形象 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理解句子含义题的另一种题型:理解人物的语言

同样这一段也是属于人物描写-----语言描写,因此与上一题很相似。

思考这些问题:谁说的?说话人的目的是什么?这句话表现说话人怎样的形象?表达说话人怎样的心情? 这句话是母亲对儿子作得庄重承诺,让儿子放心。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对我的教育。

标准答案是: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21、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认真审查,这一题实际上是 段落作用分析题 结构上 ,从承铺点照引中选哪一个?

内容上:对形象的塑造有何好处?与主题有何关系

结构上:照应上文中“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为后文表现母亲的坚强做铺垫。 这些女人的不能忍受与后文母亲的坚强形成对比。

标准答案: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22、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3分)

2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4分)

与21题是一个性质,都是分析文章片段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