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VITEK_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在蜡样芽孢杆菌检测中应用

2020-08-23 来源:易榕旅网
5854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8月第10卷第24期 ChinJMisdiagn,Aug2010Vol10No.24

VITEK2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在蜡样芽孢杆菌检测中应用

刘水,杜志刚

  【摘要】 目的 分析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蜡样芽孢杆菌检测的可靠性。方法 将蜡样芽孢杆菌的标准菌株及阳性菌株应用标准方法进行检测,同时应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及检测时间。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16株蜡样芽孢杆菌符合率100%,缩短检测时间6~48h。结论 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蜡样芽孢杆菌的鉴定简便、快速、准确,适合食源性疾病监测及食物中毒检测工作中应用。

【主题词】 微生物学技术;食物中毒;芽孢杆菌,蜡状/分离和提纯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6647(2010)2425854202

  本实验采用标准方法与VITEK2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蜡样芽孢杆菌阳性菌株的检测,评估VITEK2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蜡样芽孢杆菌的鉴定检测,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 本单位日常工作中分离的蜡样芽孢杆菌11

2.2.1 证实试验 革兰阳性杆菌,芽胞全部位于菌体内。动

力(+),明胶液化(+),硝酸盐还原(+),过氧化氢酶(+),厌氧下葡萄糖发酵(+),甘露醇(-)。

2.2.2 与苏云金芽孢杆菌鉴别试验 无红色结晶小体,无游

离芽胞。结果为阴性。

2.3 VITEK2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蜡样芽孢杆菌检测 16株菌株VITEK22的鉴定结果:怀柔7#、8#菌株99%蜡样芽

株,平谷疾控中心提供蜡样芽孢杆菌4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蜡样芽孢杆菌标准菌株(63301)1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提供苏云金芽孢杆菌(22945)1株。1.1.2 检测仪器和培养基 VITEK2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BAC芽孢杆菌鉴定卡、浊度仪等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其

孢杆菌;怀柔1#、5#、6#、9#、10#、11#菌株,平谷2#~4#菌株

98%蜡样芽孢杆菌;怀柔2#~4#菌株,平谷1#菌株92%蜡样

芽孢杆菌。标准1#菌株100%蜡样芽孢杆菌;标准2#菌株

100%苏云金芽孢杆菌。鉴定时间为16h。3 讨论

他培养基购自北京陆桥公司。

1.2 方法

1.2.1 标准方法 按照GB/T4789.1422003中的方法进行检

蜡样芽孢杆菌的标准检验方法中,病原菌鉴定采用形态观察、生化性状及培养特性等证实试验来判定[3],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检测样品的复杂性和蜡样芽孢杆菌引起中毒症状的非特征性,其病原菌的鉴定工作难度相当大,往往要求采用多项技术进行综合判断和验证。而且标准方法中对与蜡样芽孢杆菌培养形态、生化特性相似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的鉴别,也比较繁琐并大大增加了鉴定的时间。

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蜡样芽孢杆菌检测是采

测[1]。

1.2.2 VITEK2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 对16株蜡样芽

孢杆菌阳性菌株及1株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用于类似菌鉴别),进行复苏后接种于甘露醇卵黄多粘菌素琼脂培养基上32℃培养13h,挑选典型菌落划线分离于添加多粘菌素B的营养琼脂平板上[2]和血琼脂平板上,32℃培养13h做纯培养和溶血试验。将纯培养分离出的菌株,用无菌棉签擦脱部分菌苔与

0.9%氯化钠溶液充分振荡混匀,将菌悬液调至013~015麦氏

用VITEK2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纯培养出的菌落进行生化鉴定。生化反应项目达三十几项,远远多于标准方法生化反应项目。从本试验可看出16株蜡样芽孢杆菌VITEK鉴定仪检测可信度为97%,阳性标准菌株可信度为100%,结合纯培养菌落的典型特征及强溶血、有动力特征性反应[4],可证实

VITEK鉴定仪的鉴定结果。在与类似菌苏云金芽孢杆菌鉴别

度,在鉴定卡架上将菌液管与BAC鉴定卡连接,将鉴定卡上信息输入VITEK2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工作站,后将鉴定卡放入仪器充填室进行自动充填,充填结束后取出鉴定卡放入孵育室进行自动培养检测。15~18h后仪器工作站给出最终结果。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16株蜡样芽孢杆菌在添加多粘菌素B的营

试验可同时完成。因此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蜡样芽孢杆菌的鉴定简化了实验步骤,减少人为误差对实验的影响,缩短了检测报告时间,比标准方法节省检测时间6~48

h。

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

养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态为灰白色,不透明,边缘不整,具融蜡状。

2.2 标准方法对蜡样芽孢杆菌检测

性和重复性,系统可联机孵育、定时扫描、自动分析,操作简便,人为误差小。本实验利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蜡样芽孢杆菌的快速鉴别,得到了形态学和标准方法的验证,表明VITEK鉴定仪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使用VITEK全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1400

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可实现对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的快速鉴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8月第10卷第24期 ChinJMisdiagn,Aug2010Vol10No.245855

定。

应用标准方法对食物中毒病原菌鉴定,需时较长,工作繁重,有时虽然分离出可疑菌株,但由于经验不足,条件不具备等原因难以作出正确判断[5]。充分应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的功能,结合蜡样芽孢杆菌的培养及生化特性可快速做出鉴定,同时节省了人力,在大量检测样品时能够冷静、有序的进行检测。确保提供准确、及时的检测报告,为处理食源性疾患提供科学依据。【参考文献】

[1] GB/T47892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S].[2] 吴雅儿.蜡样芽孢杆菌所致食物中毒病原学诊断的实验室研究

[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3):4722473.

[3] 周帼萍,梁天光,丁淑娟.1986-2007年中国299起蜡样芽孢杆菌

食物中毒案例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21(5):4502453.

[4] 王秀茹.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2:309.

[5] 邵小华.ATB细菌鉴定仪与手工法鉴定结果比较分析[J].安徽

医学,2009,30(4):4722473.

收稿日期:2010204213;修回日期:2010207218  责任编辑:郭怀勇

【教训分析】

高频电刀灼伤误诊为压疮1例分析

魏萍

【主题词】 烧伤,电;褥疮/诊断;误诊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26647(2010)2425855201  对高频电刀灼伤误诊为压疮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此,高频电刀的相关操作人员必须熟知高频电刀的工作原理,掌握高频电刀的安全要求,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正确合理的使用极板。为防止极板灼伤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选用负极板。一次性粘贴式负极板使用方便,能紧密粘贴于任何肌肉丰富的部位,导电材料含水丰富,可增加皮肤的导电性。同时,还可将不规则的皮肤填充好,而易于导电,从而大大地避免了负极板对患者的灼伤。(2)应放置在肌肉血管丰富平坦且靠近手术区及易观察的部位,如臀部,大腿、小腿。(3)勿放置在毛发、脂肪多及瘢痕、骨突处,避开受压远离心电监护的电极。(4)保持负极板平整,而面积不少于64.5cm2(10平方英寸),禁止切割和折叠。(5)护士在术中要注意观察患者,若发生患者躁动或移动患者后要重新粘贴极板以保证极板与皮肤安全接触,一次性电极板与极板线连接完好。(6)最好避免重复使用,以防造成可能的交叉感染和灼烧。(7)若为带导线的胶垫负极板环绕导线时应避免成角,防止电线折断,使用前可用乙醇纱球擦拭胶面,保持干净。(8)手术结束后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做好交接班工作。【参考文献】

[1] 颜白松.高频电刀安全问题的探讨[J].医疗装备,2003,16(4):282

29.

[2] 李爱萍,潘久萍.高频电刀硬极板灼伤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理

女,54岁。因患子宫肌瘤于2009210行子宫全切术。术中使用ERBE高频电刀,一次性负极板粘贴于患者左臀部。手术历时4h,手术中途因连硬外麻效果不满意改为全身麻醉,术中盆腔粘连严重,出血较多,失血量约1500ml,术毕患者全身皮肤苍白,取下负极板时未发现皮肤异常。回病房后2h诉左臀部疼痛,检查原负极板粘贴处皮肤发红、压痛,当班护士考虑压疮,嘱湿毛巾热敷,抬高患部,当晚查房时见皮肤水疱形成,水肿渗出,请烧伤科医生会诊诊断为电灼伤,经创面处理后给予磺胺嘧啶银外敷,半个月后治愈。

2 讨论

2.1 灼伤原因 极板灼伤主要是由于从手术电极返回的电流

密度过大,从而使患者贴放的电极板部位产生过流,由此形成灼伤[1]。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因麻醉效果不好发生过燥动。当电极板导线扭曲、断裂或放在凹凸不平的位置上,术中移动患者等,可能造成电极板与皮肤接触不完全,导致有效导电面积减少,电流通过时因电阻增加[2]产生了过流,使该区域皮肤、组织温度升高导致轻度灼伤。

2.2 误诊原因 患者术中出血较多,术毕皮肤苍白、湿冷,掩

盖了极板粘贴处皮肤的轻度灼伤,直至患者循环恢复正常症状才表现出来,此时患者已平卧6h,导致病房护士误以为压疮,热敷加重了灼伤的程度。

2.3 预防措施 手术高频电刀的使用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一

学杂志,2000,15(5):3102311.

[3] 宋锋,张金凤,蔡小光.手术中高频电刀电外科损伤的原因分析及

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52.

[4] 周丽萍,高春梅.高频电刀致灼伤1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

个潜在危险因素,使用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3-5]。因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434200

志,2002,2(4):506.

[5] 许敏.高频电刀灼伤的原因分析和防止[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4,10(6):98.

收稿日期:2010202210;修回日期:2010206206  责任编辑:李新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