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背景
杭州湾大桥通车大大拉近了上海与浙江东部地区的时间距离,推动沪浙一体化进程。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杭州湾大桥桥头地区,在长三角结构中也由“边缘”转为“门户”,成为沪浙沟通的核心地区,这一区域地位的改变推动该地区各类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将日益频繁。 200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陆域面积2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将成为宁波乃至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平台。并提出该地区将建设成为国家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和宁波大都市北部综合性新城区。
为促进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新一轮建设,更好地落实上位规划对这一地区的要求,基于这样的背景,杭州湾新区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着手研究和编制《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
■ 规划范围与规模
规划范围:杭州湾大桥两侧,东至水云浦,南至七塘公路,西至湿地保护区西侧边界,北至杭州湾海域分界线和四灶铺水库。约242平方公里。
城市规模:近期2015年,杭州湾新区常住总人口为20万人;远期2030年,杭州湾新区常住总人口为50万人。近期2015年,杭州湾新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0平方公里以内;远期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83平方公里左右。 ■ 规划亮点
亮点一:城市定位与职能的大飞跃 城市定位—宁波北新城,生态杭州湾
杭州湾新区地处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桥头堡,宁波市域北部,上海、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都在其两小时通行范围内,区位条件优越。区内滩涂湿地资源丰富、水网密布,土地资源储量丰富,生态环境极为良好。本次规划将杭州湾新区的发展定位为:宁波北新城,生态杭州湾。该定位较以往的规划有了更大的飞跃,有助于实现服务区域、生态优美、职能综合的高品质新城建设。
这一城市定位凸显了三个强调和四个重点。其中,三个强调突出了杭州湾新区的区域地位和职能,四个重点则集中论述了实现这些职能的发展策略。具体如下: 三个强调
强调了杭州湾新区是对接上海的“前沿”;强调了杭州湾新区是引领宁波北翼发展的核心;强调了杭州湾新区承担提升宁波区域地位、完善宁波职能体系,改善市域空间结构的重要作用。
五个重点
重点实现新区从区到城,突出城市综合功能的发展;重点实现新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并突出生态;重点体现新区产业转型,并突出智慧、高新、商务、休闲功能;重点智慧创新,并突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重点凸显新区文化提升,并突出大桥文化、围涂文化、越窑文化等文化元素,将杭州湾新区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新区,有望实现“户户滨水,条田纵横”美好的愿景。 城市职能
基于高层次的城市定位,杭州湾新区的城市职能主要有三个层次:国际性、区域性服务职能;省级、市级产业职能;地方性服务职能。 国际性、区域性服务职能是杭州湾新区未来竞争优势的核心体现,该服务职能的完善有助于杭州湾新区国际或区域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主要包括国际体育休闲旅游基地、国际会议
展览中心、高端商务总部研发基地和高端休闲居住等四个方面的职能。 省级、市级产业职能重点在于对原有产业进行产业集聚的锻造和产业能级的提升。包括省级、市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市级商贸物流中心和市级教育研发中心等三个方面的职能。 地方性服务职能重点在于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构造新区发展的软实力,提供吸引人才和资本的优良的城市环境。主要包括新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和生活居住等职能。 亮点二:空间结构的大调整
本次总体规划将杭州湾新区独特的海塘文化和水文化充分加以利用,通过对理水成网、塑塘成廊、筑湖成城等布局理念的创新应用,同时结合新区的生态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划分及主导功能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最终确定新区的空间结构为“两带、三轴、三区”。 规划的空间结构有利于推动新区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结构的完善,保障城市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两带:即公共服务带和生态休闲带。
公共服务带:八塘和九塘之间集中布局新城最主要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结合玉龙湖、生息湖、越林湖、越湾湖,形成主要的功能核心。
生态休闲带:结合绿带与生态湿地,沿十塘横江形成以生态休闲为主体的功能带。 三轴:由西向东分别是区域服务轴、新城综合轴、产业服务轴。 区域服务轴:杭州湾大桥西侧形成以区域为服务对象的功能轴。此功能轴上包括国际会议中心、休闲体育中心、区域主题乐园等项目。 新城综合轴:以中川直江为依托,形成南北向的新城综合轴。此轴串连起新城生活服务设施,包括行政、文化、医疗、教育、综合商业等。并形成围绕生息湖、抱泉湖、越湾湖的三个片区生活服务中心。
产业服务轴:以兴慈五路和三号直江为依托,形成南北向的产业服务轴。此轴是串连东部工业生产区的配套服务设施。
三区:即三个功能片区。分别是湿地休闲区、商务新城区、智慧产业区。
湿地休闲区:杭州湾大桥以西地区,规划形成湿地休闲区。湿地保护区核心区以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为主要功能,外围地区以湿地为依托和主题,集中布局面向区域的主题性活动功能。包括休闲旅游、会议、体育,以及其他主题性活动功能。
商务新城区:杭州湾大桥以东,陆中湾江以西地区,规划形成商务新城区。承担综合服务与居住功能,并突出其商务服务功能。围绕中心景观湖生息湖打造新城级核心区,集中布局商务办公、文化娱乐设施。沿杭州湾大桥东侧布局科技研发和花园式总部办公,以及区域零售等面向区域的功能。
智慧产业区:陆中湾江以东、兴慈五路以西地区,规划形成智慧产业区。八塘与十塘之间,围绕吉利汽车和现有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形成汽车研发制造和零部件配套的产业区。并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和长途汽车站形成物流商贸专业中心。十塘以北地区,规划形成高科技产业区。八塘以南规划有两个居住区,作为生活配套区。 亮点三:产业结构定位的高层次
杭州湾新区拥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处于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具有特色的生态基底环境,空间与区位优势无可比拟,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桥头堡的空间区位使之区域地位进一步提升;可见,杭州湾新区产业发展条件与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杭州湾新区完全有实力、有潜力成就为优秀的高品质发展区,走高、精、尖、优的发展之路!
根据杭州湾新区产业基础与发展条件的综合判断,此次规划中的产业定位是打造 “333产业发展格局”:
三大高新技术产业:海洋高科技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光电子产业;
三大装备制造产业: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 三大特色产业:智能家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和其他特色企业。
杭州湾新区未来要打造成为浙江省环杭州湾现代产业基地和宁波市域北部的生态新城, 为了实现该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四大产业发展策略: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做优做强装备制造产业、巩固提升特色产业、整合淘汰污染产业。 亮点四:“水城”特色的景观系统 —“百米见水,千米现湖”
杭州湾新区拥有大量的湖泊水库、自然河塘、人工河塘以及潮汐河,本次规划充分利用了新区的水资源,为了实现 “百米见水,千米现湖”的景观特色,规划构筑了以骨干河网为支撑、景观水系为脉络、水库湖体为点缀的水系统规划。
针对杭州湾新区现有景观资源特征,围绕“理水成网、筑湖成城、塑塘成廊”的设计构想,规划提出亲水、造园、塑路、营城4项景观提升原则,营造杭州湾新区“水城”特色的城市景观系统,逐步形成“一核,一带,两廊,五片,多节点”的景观风貌结构。 “一核”
指生息湖及其周边城市核心景观区。具体范围包括由九塘横江,进场大道,滨海一路和海川大道所围合而成的区域。是未来杭州湾新区最重要的景观风貌区; “一带”
指中兴一路与滨海大道之间,由6个环湖公园节点所串联起的一条L型景观轴带;将串联起越湾湖、抱泉湖、生息湖、近塘湖、中塘湖、塘南湖等城市综合公园。 “两廊”
指杭州湾新区规划范围内两条主要的景观廊道。包括滨海二路沿线景观廊道和十塘沿岸绿化景观廊道。 “五片”
指杭州湾新区范围内5个城市景观风貌片区。从西向东依次包括生态湿地景观风貌区、特色农业景观风貌区、城市生活景观风貌区、创新产业景观风貌区、工业特色景观风貌区。 “多点”
指杭州湾新区范围内重要的城市景观节点。具体包括潮升湖景观节点,越湾湖景观节点,抱泉湖景观节点,近塘湖景观节点,中塘湖景观节点,塘南湖景观节点,知向湖景观节点,越溪湖景观节点,越林湖景观节点,白鹭公园景观节点,滨海一路景观节点。
规划未来将建设一个融滩涂、湿地、横江、湖、塘等资源于一体的具有丰富内涵、地方特色和现代国际化的滨海空间景观体系,同时满足居住者对新城适居、宜居、安居、乐居的需求。
■近期建设
本轮总体规划确定了从南部到北部逐次推进的整体发展框架。
开发核心区:近期将重点推进八塘、九塘城市服务廊的建设,加快中心湖及其周边景观环境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十塘以南的主要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构建新城的主要道路骨架。 公共服务配套:加快新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围绕中心湖进行相应公益性设施配套建设,实现核心区景观。
投资环境建设:加强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园林绿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远景发展
宁波杭州湾新区建设基本成熟,成为结构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城市景观优美、各项城市设施完善的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城。至2050年新区人口达到80-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外拓至十一塘,为十二塘的建设预留空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0平方公里以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