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
初中地理“天气和气候 ” 的教学研究
谷凤芝 北京市第 11 中学
今天 和各位 老师交流天气和气候的教学研究,主要谈三个方面,首先是教材分析,第二是学情分析,第三教学建议。
天气是日常生活每 一个人 所面对的,与生活联系密切。而 气候 是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是初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人类活动也有重要的作用,是地理的核心知识,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本章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应当解读地理课程标准,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一)义务阶段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 中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地理课程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部分的教学提出要求:
标 准
1.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活 动 建 议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
●知道 \" 天气 \" 和 \" 气候 \" 的区别,并目,并做记录,讨论当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地天气情况,并根据天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
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
1
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 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或大气环境监测站。
●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使用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常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气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 主要气候类型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把该部分内容作为重点章节编写。我们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把该部分内容编写于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特点及其区别,天气预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等要点。 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 本章的知识结构。
本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天气和气候,天气和气候的特征选择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天气的 特征 通过天气预报的符号,气候特征通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分析气候的时间分布规律,通过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来分析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成因。贯穿始终的是天气、气候和人类的关系。
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
●如有条件,让去过外地(或外国)的学生,描述对不同地区气候的感受。
2
关于天气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熟悉。天气是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因此教材把该内容作为第一节内容。但是这种认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还不够。所以,教材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易于被学生接受,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由浅入深地进入气候的相关内容。
气候部分是自然 地理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而且也是以后学生生活、参与生产的必备知识。学生刚接触这部分知识,对气候的各种知识比较陌生,而且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较多,因此教材分别在第二节和第三节谈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分布和成因,最后在第四节把气温和降水这两个要素进行组合、分析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形成螺旋上升的知识脉络。因此教学进度不宜太快,同时要注意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一些技能的训练,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所有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和成因。因为这些内容在后面的区域地理中会有更进一步的分析。还有些内容要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到:
如影响气候的因素没有涉及洋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等内容。
二、学情分析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 能力 。
学生在小学及中学数学课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图表能力。但是在中学地理课中还是第一次接触绘制和阅读曲线及柱状图。而且,数学的折线图与地理气候图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如何使学生树立信心,掌握曲线及柱状图的绘制方法,及分析规律是教学的关键。详细分析、反复练习、重在落实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依据 现有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要 最大限度 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可以定为:
1.学生能说出 “ 天气 ” 和 “ 气候 ” 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学生能识别 天气预报 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
3.通过学习、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学生能掌握基本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技能。
4. 通过分析各种 气候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学生学会分析其方法,学会判读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5.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找到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能够简单分析其成因。 6. 通过分析天气、 气候和人类的关系,学生能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自然现象,初步建立起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记天气符号,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育人为主旨的教学原则,从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学特点出发,教师可以采用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指导分析法、探究讨论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等。几种方法相辅相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是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学生读图的指导,归纳总结的指导尤其重要。
(四)重点教学安排 1. 天气、气候和人类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的四节都有涉及,是整个教学的一条线索,大部分教师对这个问题也都比较关注,比如有的教师在设计天气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时候,从衣食住行来说明,同时启发学生从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的关系等其他方面进行补充。 总之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说明天气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教师在设计这些教学时,要考虑正面的影响,也要考虑负面的影响,要考虑对生活的影响,也要对关注生产的影响。不能一味的说下雨天穿什么衣服,
4
气温低我们穿衣服要注意什么,即使我们提这样的问题也要学生在思考后才能得到答案。要有递进的问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比如分析气候对于我们旅游活动设计的思考,教师也可以提出冬季到海南我们要准备什么样的衣物?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答出来,接着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南北有这样的差异?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在活跃的状态。也就是教师在设计天气与气候和人类的关系的时候,设计思路应当是有体系、有目的,不能是碎片的堆积。
2.天气预报
可以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天气预报开始进入第一节的学习, 教师可以放一段天气预报,提出问题: 天气预报 主要报的什么内容?预报一般报多长时间的天气状况?
从天气预报中学生感悟天气预报是报的短时间的,主要报的是阴晴,降水,气温、风向、风力等。从而比较容易让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课程标准对于天气预报符号的学习做了明确要求,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竞赛的方式,有易于在课堂中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游戏竞赛之前,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读“卫星云图”,让学生知道有关卫星云图的常识。指导学生读“文字天气预报”,用日常生活体验出文字天气预报项目的含义。 比如降水概略等等,指导学生读某城市天气预报图上的常用天气符号。
风标的识别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风向是风的来向,北风指的是从北面吹来的风。风标中“风向杆”所指方向为风的方向,即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杆尾翼所在的方位);风向杆尾翼上每一条短划线代表风速为一级,每一条长划线代表二级,八级以上用三角或三角加划线来表示,将风向标尾翼上所有划线的值加起来就是风速值的大小。判断风速可以用一些歌谣便于记忆,如下:
零级无风炊烟上;一级软风烟稍斜;二级轻风树叶响;三级微风树枝晃;四级和风灰尘起;五级清风水起波;六级强风大树摇;七级疾风步难行;八级大风树枝折;九级烈风烟囱毁;十级狂风树根拔;十一级暴风陆罕见;十二级飓风浪滔天。
为增强降水的认识,教师可以把有关降水的符号整合在一张图片上。包括降雪,冰雹等,增强学生对降水的初步认识。两个天气符号的含义,教师也要举例说明。对“天气符号”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区别开来,还要求学生们从感性上了解,比如小雨,大雨,中雨的区别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来进行描述。。
5
在游戏竞赛时,我们有很多选择。教师可以出示云图和天气符号 ,及其天气景观图进行计时播报,看哪个组最快。
教师也 可以 安排学生回家收听天气预报,让学生进行转述,或者进行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播报,现在的很多天气预报都很有人文关怀精神,提醒高温应当穿什么衣服,下雨应当注意什么,打雷要注意什么。这样把天气播报和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结合进行训练。
在很多城市 天气预报 中有大气质量的预报,教师在进行上述训练时,可以选取一些大气环境质量的天气播报,让学生进行竞赛,引起学生关注此问题,进行环境教育。在城市的学生也可以把当地的城市环境质量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进行研究。农村的学生也要关注一下当地的大气环境状况,比如教材中提出焚烧秸秆的问题,就可做为一个研究性课题开展。
多变的天气作为第一节的内容,一方面比较容易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气候奠定一定的基础。人教版教材把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放在最后,一方面为了分散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起到呼应和总结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
3.气温和降水
在教材的 第二 节和第三节分别对气候的这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进行分析,从这两节的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思路基本一致,教师要注意气温和降水既是天气要素也是气候要素。教材中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析既有从天气角度出发,也有从气候的角度出发,但是以气候为主。气候一般就是讲气候的特征、成因和分布。本教材选择的是分别分析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分布、成因的思路。通过分析年平均气温曲线图得出气温特征,年降水柱状图得出降水特征。通过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得出气温和降水在全球的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的成因,最后把不同降水特征和气温特征的组合就形成多样的气候类型,这样降水和气温的成因就是气候的成因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也充分体现了气候的分布。因此第四节世界气候的分布和成因事实上是一种总结。教师在这样一条主线下设计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要重视这两节的教学,特别是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兼难点之一。
在学生学习多变的天气基础上,特别是天气播报部分的训练,比较容易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和人类的关系,这里不在多说。
《气温和降水的观测》 作为阅读材料,只让学生作一般了解。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带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也可设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如气温的教学,可以提出问题,并放一段视频,对学生加强科学的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课外活动小组进行观测。
6
气温部分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日均温、月均温和年均温,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等。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尝试怎样求得日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再来思考如何计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年较差。通过计算来体会概念。在气温和降水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另一方面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
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先给学生统计表,可以使用教材中的统计表,也可以选择当地或其他地区的统计表,引导学生对统计表的阅读。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坐标纸,教师带领学生一步步画图,并及时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这两类图都建议让学生先画图,再引导学生进行判读。
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是本章要重点训练的技能,在画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两类图的职能是什么,结合自己的画图感受,读图时你都能看到哪些内容,这个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说明,对于观察此两类图像,有的教师甚至提出逐帧扫描的方法,可见读图要读到位。教师可以把学生讨论的内容都列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读图的步骤:
看图名
确定横坐标和确定纵坐标的含义
确定气温曲线上各点所表示的当月平均气温的数值。看曲线的的总体形状。设计
读图问题:读月均温最高与最低值及其所在月份,进行学法指导(标点,确定月份,画水平或垂线—— 加地理辅助线 ), 在纵坐标上标出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计算气温年较差。
分析全年各月气温,归纳出各季节的气温特点。
在初中教学的确比较困难,要涉及到由定量数据转换成定性描述,建议结合生活实际,比如北京气温曲线图中,可以向学生提出,在 7 月的平均气温是 26.4 ℃,在高温、温和、寒冷、严寒、凉爽等词中选择一个描述你对该气温感受的形容词,这个时候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选择的词语,形成科学的表达方式。需要提醒学生的是这个温度是月平均气温,也就是说在 7 月中有的天可能日平均气温更高。引导学生从定量的数据转化为定性描述,再分析选择适宜的服装,达到理性分析和感性认识的结合。这种描述和选择除了最高月,还有哪几个月也是这样的情况,找到点,进行描述,学生能说出夏季高温,确认表达方式是季节加上定性描述。可以进一步提出如果最高月的气温是 20 ℃ 以下,选择一个描述气温感受的形
7
容词。初步建立读图——标注——表述的环节。 20 ℃ 的这个评价夏季是高温还是凉爽的指标要引起学生的关注。
最冷月也可以类似的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学生自己就可能会关注指标问题了。最冷月的 0 ℃ 指标理解对于北方学生来讲不会太难。总结冬季寒冷,从而总结出北京的气温年变化特点。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进一步训练,教师可以比较几种气温曲线图,如热带,温带海洋,寒带进行。进一步明确判读思路。好的学校可以把这些图课前发学生,提出对这些图进行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归纳每个类别的气温年变化特点。
根据上述的读图步骤 , 特别引导学生读出三个指标:最高、最低月平均气温值及其出现的月份,并计算气温年较差。 归纳出气温特征属全年高温的热带气候类型,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类型和亚热带气候类型,终年严寒的寒带气候类型。初步建立以温定带的概念。但这部分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读图。特征不要求学生必须记住。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做个小结,对后面的学习会有帮助。
此外,可补充问题: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现什么样的形状?进而说明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峰式,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通过判读气温曲线图确定南北半球位置。
年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气温曲线图类似,特别是在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和已经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的基础上,难度相对降低,但学生对于降水的感受不及气温明显,建议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我们这里降水的季节变化是否明显。如果明显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再去对降水柱状图上作直观判读。
提示主要应抓住两点,其一是全年各季节降水分配是否均匀;其二是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具体判读,教师可以提出更具体的问题:月降水量> 50 毫米的有几个月?是哪几个月?月降水量最大的是哪个月?月降水量< 50 毫米的有几个月?是哪几个月?在初中阶段,学生只要直观看到降水是否有差异,哪个季节降水多就可以了,不必像气温一样让学生知道描述的指标,但要注意能通过柱状图上算出年降水总量。教师应当安排这样的训练。和气温曲线图一样,教师可以选择终年多雨、终年少雨、有明显季节变化的年降水量柱状图,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4.分析全年各月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归纳气候特点
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别表示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两幅图叠加就可以表示某地气候的时间变化规律了。气温特征和降水特征不同的叠加方式形成不同的气候,引导学生能看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说出其特征就可以了。基础好的学校 可以 再选择几幅图给学生做进一步的训练。
8
总结该图的职能是表示气候的时间变化规律。看图能总结出气候特征。气候特征一定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表述。
5.等降水量图和等温线图的阅读与分析
等降水量图和等温线图主要表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 1 )等温线图
该内容的导入,有的 教师 设计了一个非常精彩的问题:“夏季我们可以到哪里去避暑?”貌似一个简单的避暑问题,实际上引导学生从影响热量分布的角度思考,得出到“高纬度、高海拔或海滨地区避暑”。再进一步提出“这种热量分布能用什么图来表现?”引入等温线图的概念。读中国 7 月等温线图的步骤如下: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图名的含义,比如是哪个区域的,一月、七月等温线还是全年等温线等。
其次提示学生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的方法与等高线图的类似。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图阅读的要领。
可以让学生画等温线模式图,提示关注等温线所表示的内容如下:
找出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
闭合的等温线,要么是高温中心,要么是低温中心,具体由闭合中心气温的高
低决定。
等温线疏密表示水平方向上的气温差异: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
小。
等温线凹、凸处气温的高低判断。
简化的等温线模式图,便于学生掌握读图要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刚学过的读图要领运用于其它等温线图(中国一月等温线图、世界七月或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判读。教师也可设计三组由浅入深、有梯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
9
第一组:找出并描绘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 20 ℃ 和 -10 ℃ 等温线,指
出年平均温高于 20 ℃ 和低于 10 ℃ 的主要纬度范围,描述从赤道到两极气温的变化规律。
第二组问题,在中国一月等温线图上标出拉萨和重庆的两点,分别读出其气温值,
比较其差异,分析其成因。这个问题涉及到气温垂直递减率,这个数据需要学生记住,可以用一段动画,或者直接告诉学生,训练学生应用也可。
第三组问题,可以选择 7 月世界等温线图,选择同纬度海洋上和内陆的各一点
读出数值,比较其差异,分析其原因。也可以借助于这样一幅图来分析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完成读图任务后,再让学生从自己的读图经验中,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越低。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形。
教学时需注意, 对于一些地方等温线凹、凸的原因不必作解释,以免加大教学难度,但要会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值逐渐增大,南半球等温线值逐渐减少。通过等温线的分布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读图能力。
世界等降水量图的分析和气温一样,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读出数值,比较其差异,分析原因。总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和成因。地形对于降水的影响。可以分析世界的雨极的原因,演示地形雨的形成,教师在这里画版图的效果比多媒体演示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初中等值线图基本已经学完,接下来主要是应用。建议教师在这里可以对等值线图的判读做个小结。
6. 世界的气候
前两节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知识是本节知识的准备和基础,本节知识是前两节知识的归纳,因此,在本节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前两节已经学过的知识,并进行归纳、综合,从而理解气候的有关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温故 : A 、什么是天气? B 、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
10
C 、说出人们描述天气常用的词语 知新: A 、什么是气候?
B 、你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吗?
与“天气”一样,“气候”的教学也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概念,会判断哪些是气候和天气的就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气候”与“天气”的不同,可从关注的时间长短、要素和变化情况等方面作比较。给出一些描述天气或气候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判断,也可以让学生来说自己知道的词语。
气候的成因和分布可以由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读图分析思考,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个旅游活动来进行。
下面是一个教师设计的旅游活动 ( 1 )分小组
一团:(寒假)途经新加坡 — 北京 — 雅库茨克。 二团:(暑假)途经日本 — 中国新疆 — 英国。 三团:(暑假)途经上海 — 拉萨。
( 2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 雅库次克、新加坡、东京、乌鲁木齐、伦敦、上海、拉萨的一些景观图片,包括自然风景、建筑、服饰等。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筛选,提供有代表性的景观图。
( 3 )课堂上分发学案:这些城市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及各组可选择的行装。 ( 4 )分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内容。
描述沿途可能见到的景观特征。
找出途经地区所属的气候类型,并填表。
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途径地区的气候特征。
11
你认为这种变化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请整理并填表。
对于这次旅行,你认为应准备什么行装,选出来,如果有补充的也补上,说明理
由。
( 5 )各组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补充和评价,总结并板书。将重点知识落实。以避免教学活动充分,但无板书落实的弊病。
可以配合学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制作了一个动画。
还可以设计乘坐飞机依次飞越世界 7 种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地区,一一呈现气候名称、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自然景观。这是相对基础好的学校所作的教学设计,如果你感觉学生很难达到的话,可以选择在中国旅游,从海南到北京哈尔滨,上海到拉萨,北京到乌鲁木齐这三个组也可以。然后可设计一个问题作为练习 : 乌鲁木齐与上海的气候有什么不同,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气候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渗透地理综合性的特点。 气候类型的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 对于各气候类型的名称不必作解释,成因也不需要分析。
第二, 对于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要求学生能在图上指出其纬度 位置 和海陆位置。可以完成教材中 58 页的活动。
第三,各类型气候的特征,教材举例介绍了其中的三个,根据时间情况,教学时可适当补充介绍两三个,以加深学生对所介绍气候类型的认识,但不要求学生记忆。
第四, 最后可以让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看看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 7.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于讨论气候变暖的活动,不要作过高要求。教学时可把它作为开放式思考题,由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影响,因此,人类应该理性地控制对 气候 有负面影响的活动。做个辩论赛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教师要注意选好辩题。设计好细节。
12
这章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分析讲解过程中应当尽量细致。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在学生绘图过程中,应给与他们充足的时间,对于一些典型的错误,应当场予以纠正,比如月均温红点的正确位置等。
应当充分挖掘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比如通过介绍气象观测员的普通工作,使学生体会基础工作的艰辛与伟大。
应当及时巩固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因此,应复习到位,不能流于形式。我相信经过我们教师的努力,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