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业⽔平测试提纲必修1
⼀.细胞的分⼦组成
1、(B)蛋⽩质的结构与功能蛋⽩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功能
蛋⽩质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基本单位:氨基酸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少含有⼀个氨基和⼀个羧基,并且他们都连结在同⼀个碳原⼦上。氨基酸结构通式:H|
R—C—COOH| H ONH2
肽键:氨基酸脱⽔缩合形成,-NH-CO- (—N —C—)有关计算: 脱⽔的个数 = 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n –链数m蛋⽩质分⼦量 = 氨基酸分⼦量╳氨基酸个数 - ⽔的个数╳ 18
功能:1、有些蛋⽩是构成细胞和⽣物体的重要物质 2、催化作⽤,即酶3、运输作⽤,如⾎红蛋⽩运输氧⽓、载体4、调节作⽤,如胰岛素,⽣长激素5、免疫作⽤,如免疫球蛋⽩(抗体)2、(A)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化学组成:由C、H、O、N、P元素构成。基本单位:核苷酸(8种)
结构:⼀分⼦磷酸、⼀分⼦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分⼦含氮碱基(5种)A、T、C、G、U构成DNA的核苷酸:(4种)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A)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T)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G)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C );
构成RNA的核苷酸:(4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尿嘧啶核糖核苷酸(U)鸟嘌呤核糖核苷酸(G)胞嘧啶核糖核苷酸(C )
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物的遗传、变异和蛋⽩质的⽣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绝⼤多数⽣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3、(B)糖类的种类与作⽤a、糖是细胞⾥的主要的能源物质
b、糖类 C、H、O组成构成⽣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
种类: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4、(A)脂质的种类与作⽤
组成: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分类:①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②磷脂:构成⽣物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③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殖起重要调节作⽤、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素D5、(B)⽣物⼤分⼦以碳链为⾻架A、组成⽣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
1、⼤量元素:C、H、O、N、P、S、K、Ca、Mg2、微量元素:Fe、Mn、Zn、Cu、B、Mo3、C是最基本的元素
4、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H、O、N。
作⽤:缺钙动物会发⽣抽搐、佝偻病等Mg是组成叶绿素的主要成分Fe是⼈体⾎红蛋⽩的主要成分⽣物界与⾮⽣物界的统⼀性与差异性:
统⼀性:构成⽣物体的元素在⽆机⾃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种是⽣物所特有的。差异性:组成⽣物体的元素在⽣物体体内和⽆机⾃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
B、所有⽣物体内的⽣物⼤分⼦都是以碳链为⾻架的,每⼀个单体都是以若⼲个相连的碳原⼦构成的碳链为基本⾻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物⼤分⼦:蛋⽩质、多糖、核酸等6、(A)⽔和⽆机盐的作⽤
A、⽔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对⽣物的作⽤
结合⽔: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由⽔:(占⼤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
③参与细胞内的许多⽣物化学反应,如绿⾊植物进⾏光合作⽤的原料。B、⽆机盐的存在形式与作⽤:存在形式: ⽆机盐是以离⼦形式存在的
作⽤: a、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红蛋⽩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b、维持细胞和⽣命体正常的⽣命活动(细胞形态、渗透压、酸碱平衡)如⾎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c、维持细胞的形态和酸碱平衡⼆.细胞的结构
1、(A)细胞学说的建⽴过程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细胞学说: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内容:1、⼀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个相对独⽴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细胞产⽣
意义:揭⽰细胞统⼀性和⽣物体结构统⼀性
2、(B)⽤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显微镜的使⽤3、(A)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A、⽣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架:磷脂双分⼦层
特点: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和蛋⽩质分⼦⼤多数是可以运动的——结构特点:具有⼀定的流动性B、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成分:脂质(主要是磷脂)、蛋⽩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架。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但是这个细胞仍然是真核细胞),在⽣命的起源的过程中,膜的出现起了⾮常重要的作⽤)
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细胞间的物质交流C、细胞膜系统(⽣物膜系统)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内质⽹膜、⾼尔基体膜、线粒体膜等)和核膜4、(C)⼏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命体95%的能量来⾃线粒体,⼜叫―动⼒⼯⼚‖。含少量的DNA、RNA。
2、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3、内质⽹: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质运输的通道。
4、核糖体:⽆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体,将氨基酸缩合成蛋⽩质。蛋⽩质的―装配机器‖
5、⾼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6、中⼼体:⽆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单膜囊泡,成熟的植物有⼤液泡。功能:贮藏(营养、⾊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5、(B)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A、细胞核的结构:
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双层膜,上⾯有核孔是实现核质间的物质和信息交流)核仁
染⾊质:由DNA和蛋⽩质组成的
染⾊质和染⾊体是细胞中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式
B、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有⽆核膜
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有拟核。只有⼀种细胞器--核糖体,遗传物质呈环状,如果有细胞壁,其成分是肽聚糖⽽真核细胞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有染⾊体,如果有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常考的真核⽣物:绿藻、⾐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注: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物,原⽣动物(草履⾍、变形⾍)是真核6、(A)细胞是⼀个有机的统⼀整体
细胞具有严整的结构,完整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完成正常⽣命活动的前提三.细胞的代谢
1、(B)物质进出细胞的⽅式物质跨膜运输的⽅式和特点
⼤分⼦物质进出细胞的⽅式:胞吞和胞吐(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分⼦⾃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和⼩分⼦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离⼦、⼩分⼦和⼤分⼦则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层和膜上的载体决定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2、(B)酶在代谢中的作⽤
酶的本质:酶是由活细胞产⽣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部分是蛋⽩质、少量是RNA酶的特性:1、酶具有⾼效性2、酶具有专⼀性3、酶的作⽤条件⽐较温和酶的作⽤: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机催化剂更显著,因⽽催化效率更⾼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值3、(B)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
元素组成:ATP 由C 、H、O、N、P五种元素组成
结构特点:ATP中⽂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能磷酸键。⽔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作⽤: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 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
ATP 与ADP 的相互转化 ATP ===== ADP + Pi + 能量(1molATP ⽔解释放30.54KJ 能量) ⽅程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于⼀切⽣命活动。
⽅程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转移的能量。植物中来⾃光合作⽤和呼吸作⽤。 意义:能量通过ATP 分⼦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 是细胞⾥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4、(B)光合作⽤及认识过程 1.光合作⽤的认识过程
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实验;
2)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叶⽚在光合作⽤中产⽣淀粉的实验;
3)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光合作⽤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的实验;
4)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释放的氧⽓全部来⾃⽔的实验。 5)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植物进⾏光合作⽤的场所。 2、(B )光合作⽤的过程(⾃然界最本质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概念:绿⾊植物通过叶绿体利⽤光能,把⼆氧化碳和 ⽔ 转化成储存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 ⽅程式:CO 2 +H 2180 ——→ (CH 2O ) + 18O 2
注意:光合作⽤释放的氧⽓全部来⾃⽔,光合作⽤的产物不仅是糖类,还有氨基酸(⽆蛋⽩质)、脂肪,因此光合作⽤产物应当是有机物。
2)⾊素:包括叶绿素3/4 (叶绿素a 、叶绿素b )和 类胡萝⼘素 1/4 (胡萝⼘素、叶黄素)
叶绿素和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分布: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素分布图:胡萝⼘素、叶黄素、叶绿素a 、叶绿素b (由上向下)
⾊素提取实验:丙酮提取⾊素; ⼆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素受到破坏 3)光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 条件:必须有光,⾊素、化合作⽤的酶 步骤:①⽔的光解,⽔在光下分解成氧⽓和还原氢H 2O —→2[H] + 1/2 O 2 ②ATP ⽣成,ADP 与Pi 接受光能变成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ATP 活跃的化学能 4)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条件:有光或⽆光均可进⾏,⼆氧化碳,能量、酶
步骤:①⼆氧化碳的固定,⼆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CO 2+C 5→2C 3②⼆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酶、A TP ⽣成有机物 C 3+[H]+A TP →(CH 2O )+C 5能量变化:ATP 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 和[H]
5) 意义:①制造有机物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③使⼤⽓中的CO 2和O 2保持相对稳定。 6、总结
影响光合作⽤的因素:光照强度、温度、CO2的浓度等
农业⽣产以及温室中提⾼农作物产量的⽅法: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增加CO2的浓度,适当提⾼温度等。例如:①农业上采⽤套种、合理密植等措施使农作物充分吸收阳光以达到增产的⽬的;②利⽤⼤棚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CO2浓度和温度,提⾼光合作⽤的效率6、(B)呼吸作⽤及其原理的应⽤1、有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把糖类(如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氧化碳和⽔,释放能量,⽣成许多ATP的过程。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过程:1、C6H12O6→2丙酮酸(CH3COCOOH)+2ATP+4[H](在细胞质中)2、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线粒体基质中)3、24[H]+6O2→12H2O+34ATP(线粒体内膜中)2、⽆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概念:在指在⽆氧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过程:1、C6H12O6→2丙酮酸(CH3COCOOH)+2ATP+4[H](在细胞质中)2、2丙酮酸→2酒精(C2H5OH)+2CO2+能量(少量)或2丙酮酸→2乳酸(C3H6O3)+能量(少量)(在细胞质中)
意义:为细胞的⽣命活动提供能量3、细胞呼吸应⽤:
包扎伤⼝,选⽤透⽓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后密封。先让酵⽥菌有氧呼吸,⼤量繁殖,再⽆氧呼吸产⽣酒精花盆经常松⼟: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机盐等
稻⽥定期排⽔:抑制⽆氧呼吸产⽣酒精,防⽌酒精中毒,烂根死亡提倡慢跑:防⽌剧烈运动,肌细胞⽆氧呼吸产⽣乳酸破伤风杆菌感染伤⼝:须及时清洗伤⼝,以防⽆氧呼吸
农业⽣产中适时的露⽥、疏松⼟壤等措施的实质就是为了改善⼟壤通⽓条件以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促进根系对矿质离⼦的吸收。
粮⾷储藏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燥;果蔬储藏时,采⽤降低氧浓度、充氮⽓或降低温度等⽅法,以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保存期限。四.细胞的增殖
1、(A)细胞的⽣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1、⽣物的⽣长主要是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和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的表⾯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细胞增殖是⽣物体⽣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2、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特点: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2、(A)细胞的⽆丝分裂及其特点
⽆丝分裂:没有纺锤丝出现,叫做⽆丝分裂。早期,球形的细胞核和核仁都伸长。然后细胞核进⼀步伸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狭细。
特点:在⽆丝分裂中,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染⾊体和纺锤丝等结构。染⾊质也要进⾏复制,并且细胞要增⼤。
3、(B)动、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及⽐较1、过程特点: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体的复制(DNA复制、蛋⽩质合成)。前期:染⾊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中期:染⾊体整齐的排在⾚道板平⾯上(观察最佳时期)分裂期后期:着丝点分裂,染⾊体数⽬暂时加倍
末期:染⾊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注意:有丝分裂中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体,但⽆同源染⾊体联会和分离。
中期后期
2、染⾊体、染⾊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体为2N)染⾊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染⾊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同DNA。3、细胞有丝分裂主要特征、意义
特征: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体复制⼀次,细胞分裂⼀次,分裂结果是染⾊体平均分配到两个⼦细胞中。
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体经复制(实质为DNA复制),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细胞中。因⽽在细胞的亲代和⼦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于⽣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1、(B)细胞分化
1.定义:在个体发育中,由⼀个或⼀种细胞增殖产⽣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理功能上发⽣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原因: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细胞分化过程: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数量越来越多,这些细胞⼜逐渐向不同个⽅向变化
2.特点:①细胞分化是⼀种持久性的变化,⼀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②在⽣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都可能发⽣细胞分化
③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细胞内遗传物质⼀般不会发⽣改变,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会发⽣变化
3.意义:细胞分化是⽣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各种⽣理功能的效率。
2、(B)细胞全能性
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实例: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法快速繁殖植物;动物克隆(多莉的诞⽣)
3、(A)细胞的衰⽼和凋亡与⼈体健康的关系
1、细胞衰⽼的特征:(1)细胞内⽔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2)细胞核体积增⼤,染⾊质固缩,染⾊加深;
(3)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4)细胞⾊素随着细胞衰⽼逐渐累积;(5)有些酶的活性降低;(6)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的含义: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动结束⽣命的过程,称为细胞凋亡(细胞编程性死亡)。
意义:在成熟的⽣物体中,细胞的⾃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扰都起着⾮常关键的作⽤
3、细胞衰⽼和细胞凋亡与⼈体健康的关系:研究细胞衰⽼和凋亡的机制,对于全⾯认识细胞各种⽣命活动规律,探究⼈类健康、寿命长短的奥秘,有⽬的的治疗有关疾病都有重要意义。
正常的细胞凋亡对⼈体是有益的,如⼿指的形成、蝌蚪尾的凋亡。但凋亡过度或凋亡不⾜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如细胞凋亡不⾜:肿瘤,⾃⾝免疫病;细胞凋亡过度:⼼肌缺⾎,⼼⼒衰竭,神经元退⾏性疾病,病毒感染;细胞凋亡是⼀个程序化过程,可以通过不同的⼿段在不同的阶段进⾏⼲预⽽治疗疾病4、(A)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①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限增殖
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显著变化;③癌细胞的表⾯发⽣了变化,糖蛋⽩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2、癌细胞形成的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即物理致癌因⼦、化学致癌因⼦和病毒致癌因⼦。
3、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进⾏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也可⼿术切除、化疗和放疗。实验:
1.检测⽣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质
1、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溶液的颜⾊变化为:砖红⾊(沉淀)。
甲液:0.1g/ml的NaOH ⼄液:0.05g/ml的CuSO4)(甲⼄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样液中,现配现⽤)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不能鉴定⾮还原性糖。
2、双缩脲试剂的成分A液:0.1g/ml的NaOH ,B液:0.01g/ml的CuSO4(先加A液再加B液)蛋⽩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紫⾊反应。
3、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反应为橘黄⾊,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反应为红⾊。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A、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催化作⽤受温度的影响很⼤,通常温度每升⾼10℃,反应速度加快⼀倍左右,最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值。另⼀⽅⾯酶的化学本质是蛋⽩质,温度过⾼可引起蛋⽩质变性,导致酶的失活。因此,反应速度达到最⼤值以后,随着温度的升⾼,反应速度反⽽逐渐下降,以⾄完全停⽌反应。反应速度达到最⼤值时的温度称为某种酶作⽤的最适温度。B、PH对酶活性的影响:酶催化反应需要适宜的PH值,过酸或过碱都能使酶变性失活
问题:(1)实验过程为什么要选择37℃恒温?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扰;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的适宜温度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说明什么?淀粉已完全⽔解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提⾼唾液的稀释倍数必修⼆
⼀. 遗传的细胞基础
1、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B)
a.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殖细胞
实质:染⾊体复制⼀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体数减半。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体的变化规律(B)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体2n2n2n n n n2n nc.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较:1)总体⽐较
2)图形⽐较:①前期图辨认
②中期图辨认③后期图辨认
3)曲线⽐较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体、DNA、染⾊单体数⽬变化(物种为2n):
(染⾊体⼋个时期的变化22211121,染⾊单体在第⼀次分裂间期已出现;请注意⽆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的前期或间期细胞中染⾊体数⽬=体细胞中染⾊体数⽬)2、配⼦的形成过程(B)
a.精⼦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及特征:(B)
1)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2)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
b.被⼦植物的个体发育
种⼦的形成:种⼦是由胚和胚乳以及包在外边的种⽪构成
1)胚的发育: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成,包括胚芽、胚轴、⼦叶、胚根四个部分
胚的发育:胚珠发育成种⼦(胚囊发育成种⽪;受精卵发育成胚);⼦房(⼦房壁)发育成果⾁(果⽪)2)胚乳的发育: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成,
胚乳的发育:受精极核→胚乳核→胚乳细胞→胚乳(3n)。双⼦叶植物(如⼤⾖)的胚乳被⼦叶吸收,⽽单⼦叶植物(如⽔稻、⽟⽶)的胚乳不吸收,仍保留。3、受精过程(B)
特点:受精作⽤是精⼦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的头部进⼊卵细胞,尾部留在外⾯,不久精⼦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体的数⽬⼜恢复到提细胞的数⽬,其中有⼀半来⾃精⼦有⼀半来⾃卵细胞意义:1、配⼦的多样性导致后代的多样性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对于维持⽣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体数⽬的稳定性,对于⽣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
⼆.遗传的分⼦基础
1、⼈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噬菌体的结构:蛋⽩质外壳(C、H、O、N、S)+DNA(C、H、O、N、P)
过程:吸附→注⼊(注⼊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有毒的S菌的遗传物质指导⽆毒的R菌转化成S菌。
3)RNA在病毒繁殖和遗传上的作⽤ :早在1957年,格勒(Gire r)和施拉姆(Schramm)⽤⽯炭酸处理这种病毒,把蛋⽩质去掉,只留下RNA,再将RNA接种到正常烟草上,结果发⽣了花叶病;如果⽤蛋⽩质部分侵染正常烟草,则不发⽣花叶病。由此证明,RNA起着遗传物质的作⽤。2、DNA分⼦结构的主要特点(B)
1) DNA的空间结构:是⼀个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特点:⼀是由两条平⾏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是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结。在DNA复制时,碱基对中的氢键断裂。组成核酸的化学元素为C、
H、O、N、P,核酸是⼀切⽣物的遗传物质。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分⼦五碳糖,⼀分⼦含
氮碱基,⼀分⼦磷酸。(若五碳糖是核糖时则合成的核苷酸为核糖核苷酸,若五碳糖是脱氧核酸时,则合成的核苷酸为脱氧核糖核苷酸。)
2) DNA分⼦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3、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段。DNA分⼦中有⾜够多的遗传信息
基因与DNA分⼦、染⾊体、核苷酸的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段,是控制⽣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基因是染⾊体上呈线性排列。
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3、DNA分⼦的复制(B)
1)过程和特点: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下,DNA分⼦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②合成互补⼦链;以上述解开的每⼀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的作⽤下,各⾃合成与母链互补的⼀段⼦链。③⼦、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在DNA聚合酶的作⽤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新合成的⼦链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各⾃形成⼀个新的DNA分⼦。DNA复制的特点:新DNA分⼦由亲代DNA分⼦的⼀条链和新合成的⼀条⼦链构成,是半保留复制。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连结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条DNA复制出两条DNA(复制n次,得2n条)。
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代,从⽽保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前后代保持⼀定的连续性。2)DNA分⼦的复制的实质和意义
DNA分⼦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4、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B)基因控制蛋⽩质的合成(转录、翻译)
概念:以DNA的⼀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转录即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mRNA的核糖核苷酸序列。场所:细胞核。
概念:以mRNA模板,合成具有⼀定氨基酸顺序的蛋⽩质的过程。翻译即mRNA的核糖核苷酸序列→蛋⽩质的氨基酸序列。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表⼀:DNA
中⼼法则
三. 遗传的基本规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法(C)
①正确的的选材(豌⾖)②先选⼀对相对性状研究再对两对性状研究③统计学应⽤④科学的实验程序遗传学的有关概念:
相对性状:⼀种⽣物的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孟德尔把杂种⼦⼀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把杂种⼦⼀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纯合⼦:由相同基因的配⼦结合成的合⼦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性状分离)
杂合⼦:由不同基因的配⼦结合成的合⼦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性状分离)表现型:⽣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豌⾖⾼茎)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2、遗传的分离定律和⾃由组合定律(B)
a.分离定律:基因分离规律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b 、⾃由组合定律
1)孟德尔对⾃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图解见课本(p10图1-8) 规律:F2: 黄圆 : 黄皱 :绿圆 :绿皱=9:3:3:1 四种表现型:黄圆 : 黄皱 :绿圆 :绿皱
九种基因型:1YYRR 2YYRr 2YyRR 4YyRr (黄圆)1YYrr 2Yyrr (黄皱) 1yyRR 2yyRr (绿圆) 1yyrr (绿皱) (在每⼀种表现型中均有⼀个纯合体,共有4个纯合体,4个双杂合体,8个单杂合体且黄皱和绿圆是新组合类型占6/16.) 2)基因⾃由组合规律的实质
在F1产⽣配⼦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同源染⾊体上的⾮等位基因⾃由组合。 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B )①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性状;②通过控制蛋⽩质分⼦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基因与染⾊体的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DNA ⽚段,是决定⽣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在染⾊体上呈直线排列。 染⾊体是基因、DNA 的载体) 4、伴性遗传(B )⼈的正常⾊觉和红绿⾊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a.⾊盲的遗传特点
①男性多于⼥性。 ②交叉遗传。即男性(⾊盲)→⼥性(⾊盲基因携带者,男性的⼥⼉)→男性(⾊盲,男性的外孙,⼥性的⼉⼦)。 ③⼀般为隔代遗传。即第⼀代和第三代有病,第⼆代⼀般为⾊盲基因携带者。 b.常见的⼏种遗传病及特点
图1⽆中⽣有为隐性,隐性患病看⼥病,⼥病⽗正为常隐。图2:可能是常隐也可能是伴X 隐; 图3有中⽣⽆为显性,显性遗传看⼥性,⼥正⽗患为常显。图4:可能是常显也可能是伴X 显 图5⽗传⼦,⼦传孙,⼀传到底为伴Y 。
( 遇伴性遗传,先写性染⾊体XY 或 XX ,再标出基因;遇常染⾊体遗传,只推测基因,⽽与 X 、Y ⽆关 ) 6)多基因遗传病:唇裂、⽆脑⼉、原发性⾼⾎压、青少年糖尿病。 7)染⾊体异常病:21三体(患者多⼀条21号染⾊体)、性腺发育不良症(患者缺少⼀条 X 染⾊体)8)常见遗传病分类及判断⽅法:
第⼀步:先判断是常染⾊体遗传病还是X染⾊体遗传病。⽅法:看患者性别数量,如果男⼥患者数量基本相同即为常染⾊体遗传病。如果男⼥患者的数量明显不等即为X染⾊体遗传病。(特别:如果男患者数量远多于⼥患者即判断为X 染⾊体隐性遗传。反之,显性)
第⼆步: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法:看患者总数,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即为显性遗传。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有患者即为隐性遗传。(⽆中⽣有为隐性,有中⽣⽆为显性)四. ⽣物的变异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A)
概念及实例: 概念:⽣物体进⾏有性⽣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实例:猫由于基因重组产⽣⽑⾊变异、⼀娘⽣9等,个个皆不同、除了两个双胞胎,没有两个同胞兄
弟姊妹在遗传上完全相同。
意义:基因重组是⽣物变异的来源之⼀,对⽣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基因突变的原因、特征(B)
3、染⾊体结构的变异和数⽬的变异(A)
染⾊体变异包括染⾊体结构、数⽬的改变,与基因突变不同,前者的结果可以⽤显微镜看见染⾊体结构变异
染⾊体数⽬变异
两类:⼀类染⾊体数⽬个别增加或减少;另⼀类以染⾊体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4、⽣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事例(B)
秋⽔仙素处理幼苗或萌发的种⼦培育多倍体原理——适当浓度的秋⽔仙素能在不影响细胞活⼒的条件下抑制纺锤体⽣成或破坏纺锤体。导致染⾊体复制且着丝点分裂后不能分配到两个细胞中,从⽽使细胞内的染⾊体数⽬加倍。各种育种⽅法总结
5、转基因⽣物和转基因⾷品的安全性(A)
⽤⼀分为⼆的观点看问题,⽤其利,避其害。我国规定对于转基因产品必须标明。五. ⼈类的遗传病1、⼈类遗传病类型(A)类型:见前
常见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显性:多指、并指、软⾻发育不全、抗维⽣素D佝偻病
隐性:⽩化病、苯丙酮尿症、镰⼑型贫⾎症、先天性聋哑等原因:⼈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类疾病特点:呈家族遗传、发病率⾼(我国约有20%--25%)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A)
产前诊断与优⽣的关系:产前诊断是指:胎⼉出⽣前,医⽣⽤专门的检测⼿段确定胎⼉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降低病⼉的出⽣率
遗传咨询与优⽣的关系:在⼀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和发展3、⼈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A)
⼈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意义:可以清楚的认识⼈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类疾病的诊制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六. ⽣物的进化
1、现代⽣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B)1)种群是⽣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形成新的物种3)⽣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与⽣物、⽣物与⽆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物的多样性
名词解释(1)过度繁殖:任何⼀种⽣物的繁殖能⼒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2)⾃然选择:达尔⽂把这种适者⽣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然选择。
(3)种群:⽣活在同⼀地点的同种⽣物的⼀群个体,是⽣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的基因传递给后代。(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部分。(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例。
(6)物种:指分布在⼀定的⾃然区域,具有⼀定的形态结构和⽣理功能,⽽且在⾃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出可育后代的⼀群⽣物个体。(7)隔离:指同⼀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然条件下基因不能⾃由交流的现象。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不能交配。b、⽣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可育的后代。
基因频率的计算: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例如,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A基因频率=(2×30+60)÷2×100=60%,a基因频率=1-60%=40%。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频率与1/2杂合⼦频率之和。例如:AA基因型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
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则A基因频率=0.3+1/2×0、6=40%。③种群中⼀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
语句解释:(1)达尔⽂⾃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过度繁殖;⽣存⽃争;遗传变异;适者⽣存。
(2)达尔⽂认为长颈⿅的进化原因是:长颈⿅产⽣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树叶不够吃(⽣存⽃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最终饿死了(适者⽣存)。
(3)现代⽣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向;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然选择。⽣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5)基因突变和染⾊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变异。
(6)种群产⽣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了定向改变,导致⽣物朝⼀定⽅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然选择决定了⽣物进化的⽅向。(7)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达到⽣殖隔离是⽐较常见的⽅式。2、⽣物进化与⽣物多样性的关系(B)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物与⽆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2)⽣物与⽆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物多样性:不同环境⽣活着不同的⽣物,这些⽣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习性等各不相同,构成⽣物的多样性。⽣物多多样的环境必然对⽣物进⾏多⽅向的选择,选择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环境中的⽣物多种多样。
⽣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在基因这⼀层次上的保护是最核⼼的,也是最基本的。3、⽣物进化观点对⼈们思想观念的影响(A)现代⽣物进化理论与达尔⽂⾃然选择学说的⽐较
共同点:都能解释⽣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不同点:①达尔⽂⾃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然选择的作⽤机理,⽽现代进化论克服了这个缺点。②达尔⽂⾃然选择学说着重研究⽣物个体的进化,⽽现代进化论则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在达尔⽂⾃然选择学说中,⾃然选择来⾃过度繁殖和⽣存⽃争;⽽现代进化论中,则将⾃然选择归于基因型有差异的延续,没有⽣存⽃争,⾃然选择也在进⾏。
对达尔⽂⾃然选择学说的评价:(1)先进性:它论证了⽣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2)局限性: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②对于⽣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平。③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爆发的现象必修3
⼀. 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长素的发现和作⽤(B)
1)⽣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的试验:实验过程: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长——向光性;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长;不透光的锡箔⼩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长;不透光的锡箔⼩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长(2)温特的试验: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侧,胚芽鞘不⽣长
(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酸,命名为⽣长素
试验结论⼩结: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长素的作⽤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单侧光引起⽣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多,⽣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侧⽣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长。注意:光不是产⽣⽣长素的因素,有光和⽆光都能产⽣⽣长素(化学本质:吲哚⼄酸)。2)⽣长素的产⽣运输分布
⽣长素的产⽣:嫩叶、发育着的种⼦; 分布⼴泛,但相对集中在⽣长旺盛的部位极性运输(从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注意: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部进⾏⾮极性运输)3)⽣长素的⽣理作⽤
a ⽣长素的⼆重性:⼀般来说,低浓度的⽣长素促进植物⽣长,⾼浓度⽣长素抑制植物⽣长,甚⾄杀死植物。不同器官对⽣长素浓度反应不同,根最适浓度低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茎的最适浓度⾼10-4mol/L。b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长素向下运输,⼤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长受抑制。打顶或摘⼼使侧芽⽣长素降低,打破顶端优势4)⽣长素的功能应⽤
①促进扦插的枝条⽣根。⽤⼀定浓度⽣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量的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定浓度⽣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籽果实③防⽌落花落果2
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发育、成熟和衰⽼,整个植株的⽣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3、植物激素的应⽤价值(B)⽣长素类似物在农业⽣产中的应⽤:促进扦插枝条⽣根;防⽌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长素类似物,促进⼦房发育为果实,形成⽆⼦番茄);控制性别分化(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提⾼产量)
⼆. 动物⽣命活动的调节
1.⼈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B)1)结构基础
a.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兴奋,并传导和处理兴奋,进⽽对其他组织产⽣调控效应。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
b.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c.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兴奋传⼊神经
组成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起构成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配的肌⾁或腺体2)调节过程
2.神经冲动的产⽣和传导(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a.兴奋:指动物体或⼈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b.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c.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d,兴奋的传导的⽅向:双向●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a.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兴奋的传递⽅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脑的⾼级功能(B)
⼈脑的组成⼤脑:⼤脑⽪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级中枢,是⾼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听觉、视觉、运动等⾼级中枢
⼩脑:是重要的运动中枢,维持⾝体平衡脑⼲:有许多重要的⽣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脑的⾼级功能:感知、控制、语⾔学习(积累经验)、记忆(经验的储存和再现)、思维
语⾔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视觉性语⾔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听觉性语⾔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书觉性语⾔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4、动物激素的调节(A)
(1)激素调节的概念: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的调节a.⼈体主要激素及其作⽤
(2)体液调节概念:像激素、CO2、H+、乳酸和K+等通过体液传送的⽅式对⽣命活动进⾏的调节5、动物激素在⽣产中的应⽤(A)(在⽣产中往往应⽤的并⾮动物激素本⾝,⽽是激素类似物)1)催情激素提⾼鱼类受孕率:运⽤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鱼类的受孕率。
2)⼈⼯合成昆⾍激素防治害⾍:可在⽥间喷洒⼀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扰雌雄性昆⾍间的正常交配。3)阉割猪等动物提⾼产量:对某些⾁⽤动物注射⽣长激素,加速其⽣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缩短⽣长周期,提⾼产量。
4)⼈⼯合成昆⾍内激素提⾼产量:可⼈⼯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期,提⾼蚕丝的产量和质量。三.⼈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稳态的⽣理意义(B)1)细胞的⽣活环境:
a.单细胞⽣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物质和能量转换,⽽⼈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物质和能量交换(单细胞⽣物通过细胞质调节与外界发⽣物质和信息交流;多细胞⽣物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各项⽣命活动)b.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
体液
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成正⽐酸碱度正常⼈的⾎浆pH为7.35-7.45温度⼈细胞外液的温度⼀般在37℃左右
d.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物质交换,不断获取⽣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2)内环境的稳态:
a.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b.⽣理意义:稳态是⼈体是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是⼈体细胞正常代谢必需的,内环境的稳态是⽣命活动正常进⾏的必要条件
c.稳态的调节机制:⼈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赖于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形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