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信息技术与文言文学习效果评价-有效结合的几点思考

2024-04-22 来源:易榕旅网
关于信息技术与文言文学习效果评价-有效结合的几点思考

对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是否能正确诵读一篇课 内文言文;是否能出一份合理的文言知识测试卷;是否能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现 代信息技术是达到这些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合理评价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重要方 式。信息技术可以也应该与文言文学习效果评价有效的结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评价结合 引言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目的阐述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而对教学评价的要求是:“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利于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怎样才能更有效的达到以上要求,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迅速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生存、学习、工作条件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从学科课程“整合”的高度,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再认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来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来推进课程改革。因此,本文拟就信息技术与文言文学习效果评价的有效结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对文言文学习效果的评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能否正确的诵读一篇课内文言文;能否拟出一份合理的文言知识测试卷;能否独立阅读一篇课外浅易文言文。

一.信息技术与能否正确的诵读一篇课内文言文的结合。 为什么要将正确的诵读提到这样高的地位?因为读,可以突出形象思维,感悟课文内容;读,可以鉴赏再创造;读,可以避免架空分析人物形象,避免架空讲解写作方法,力避华而不实。正确的文言文诵读涉及到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关乎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异读字、生僻字。这就要求学生要先认读,只有认读正确才有诵读的准确。而诵读的正确无疑为进一步掌握课文内容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其次,诵读句读要正确。句读即断句,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面上看这是诵读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弄清楚了文章词句内容大意和词句结构,才能做到诵读句读的正确。这很明显,诵读句读的要求若要落实,就必须疏通文意,而这恰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 再次,诵读要有语感。不同的语气表达的语感是不同的,陈述、疑问、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就是文章内容情绪的传达。诵读时从字词运用的色彩、句子的表达重点、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重点。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人朱熹也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诵读之必要。 信息技术在这一点上发挥着任何传统手段都无法达到的效果。比如在网络课室里,学生可以反复听范读录音,纠正自己错读的音,还可以将自己的朗读录音,与范读录音相比较,从而找出差距,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而其实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完成了文言断句的训练,培养了一定的语感。对所读的文章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信息技术还提供了庞大的教学资源库。每一课都配备了大量的相关知识、课外知识、反馈练习。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及时做一些相关练习,如正确识记字音字形练习,文言断句训练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自由选择难度、选择题型,对错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学生在这样的巩固练习中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检验,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有

的放矢,不断提高。而传统的教学手段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学生所做的练习缺乏选择性,一份题目全班做,对错要等全部同学完成后,由老师公布答案,然后才能了解自己掌握的程度。学习缺乏了主动性和个性,其结果只能是使学生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尤其对于文言文这样一个特殊的知识点。

二.信息技术与能否出一份合理的文言知识测试卷的结合。 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即: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所有的教学评价由教师掌握,其中包括课堂提问、课堂小测、学习能力评定等,学生是一个被动的学习群体。这显然与新的时代要求是不相符,也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因此,笔者认为,学生个体或小组能否出一份合理的文言知识测试卷是评价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途径之一。

所谓“合理”是指测试卷的格式、内容、难度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看似简单的几道题其实包含着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程度,融会贯通能力。学生一般会从两个角度出题,一是自己最有把握的,这类题可以表现自己的能力,能够十分详细的讲解给同学听;一是自己经常出错的,或者说是自己最没有把握的,这类题可以了解同学是否与自己犯同样的毛病,也借此找到心理的平衡。无可否认,任何人都有一定的虚荣心,都需要找到心理平衡的支撑点。总之,无论学生从哪个角度出题,都从中表现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给予帮助。而学生在出题过程中,也在巩固知识,将现在的、以前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

同样,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这一环节变得更为可行。因为教学资源库,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总体目标,使学科教学可以共享的、专门性的数据库。它既是教师授课、辅导、测试的资源;又是学生上课、自学的资源。学生可以借助这个资源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找到重点难点,再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出一份象样的题目并不难,这并不是直接照搬资源库中的题目,而是经过了学生思考后的再创造。而且,教学资源是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的,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开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网上交流,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及时发表意见的机会,因此,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完成一份测试卷,也十分可行。而这种检测方式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而检测效果也决不亚于教师的集体统一测试。 只有能够独立完成一份合理的文言知识测试卷,才能算是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达到了学习目的,学习效果是明显的。

三、信息技术与能否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的结合。

《教学大纲》对“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很明确,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而语文学习必须广泛涉猎,“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学好语文不可缺少的一个侧面,但广泛阅读,多方涉猎,在语文教学中一直难以实现。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的优势极大,可以极大拓展阅读选择的空间。

课文其实不过是一个例子,学生从中所学习到的是方法,是阅读基础,更多的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在历史典籍中。因此,一个合格的中学毕业生应当能够阅读一些课外的浅易文言文,并从中不断汲取养料,培养自己的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信息技术提供的阅读空间和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所有的历史典籍的原文(部分有解释)都可以在因特网上找到,虽然不尽准确,却不必担心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师并非全能,但可以建议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优秀文章。大教育家孔子十分主张学生应当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范围仅局限于课本,就根本谈不上文言文的学习效果是好的。

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文言文学习效果评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学习应当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来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来推进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顾德希,“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2年第1期) [2]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

[3]孙爱秋,“诵读:文言文教学不可缺”,

《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20日第3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