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现代物流理念
(一)物流是市场的延伸理念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物流动的过程。
在20世纪20年代,物流还是被作为流通的附属机能。
30年代起,人们主要从有利于商品销售的愿望出发,探讨如何进行“物资的配给”和怎样加强对“物质分布过程”的合理化管理,其核心部分正如日本学者羽田升史所说:“物流被看成是市场的延伸。”
“物流被看成是市场的延伸”的理念,今天人们又给予了新的内涵:
其一为通过为用户提供物流服务来开拓市场。
其二为将物流功能和物流设施的建设,看做为潜在的市场机会。 其三为物流被看作为市场竞争的手段和策略。 其四为物流被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二)“军事后勤”与物流服务理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根据军事上的需要,在军火和军需品的战时供应中,运用后勤管(LogisticsManagement)方法。
二战后,后勤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到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后,其定义中包括下列一些业务活动: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贮存,用户服务等。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84年对物流重新定义为:“为了符合顾客的要求,将原材料、半成品、完成品以及相关的信息从发生地向消费地流动的过程,以及为保管能有效、低成本的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
服务是物流的“核心” 管理模式的变革
传统是以企业为中心的管理 现代是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
从推动式生产到拉动式生产 “为定单生产”方式 产品差异性的不断扩大; 物流服务层次性的不断扩大
(三)物流价值与利润理念
1962年美国着名经营学家彼得.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经济的黑色大陆》一文,他将物流比做“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在原材料、设备和劳动力成本压缩的空间趋于饱和后,对成本的控制将转为物流领域。
美国经营学家彼.特拉卡指出:物流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在《主要社会的物流战》一书所阐述的:“现在的物流费用尤如冰山,大部分潜在海底,可见费用只是露在海面的小部分。”
从物流费用水平看物流的价值
反映物流费用水平的方式:
物流年度费用总支出/GDP
(四)物流系统化理念
物流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大环境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和包装设备、搬运装卸设备、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讯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物流运行中存在着“二律背反”性,也称“效益背反”。
整个物流合理化,需要用总成本评价,这反映物流是整体概念的重要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 (五)精益物流理念
精益物流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物流管理思想,其核心是追求消灭包括库存在内的一切浪费,并围绕此目标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物流管理学家则从物流管理的角度对比进行了大量的借鉴工作,并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密切融合起来,提出了精益物流的新概念。
精益物流理念的目标原则是:追求尽善尽美,力图最佳投入产出效果。
精益物流的内涵是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其基本原则是: (1)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
(2)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中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 (3)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 (4)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 (5)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
精益物流的目标可概括为:企业在提供满意的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
六)物流一体化理念
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是根据商品的市场营销动向决定商品的生产和采购,从而保证生产、采购和销售的一致性。
物流是被看作使企业与顾客和供应商相联系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虽然内部物流一体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它并不足以保证厂商实现其经营目标。要在今天的竞争中达到充分有效,厂商必须将其物流活动扩大到顾客和供应商相结合方面,这种通过外部物流一体化的延伸被称作为供应链一体化。 要获得供应链理论所要求的这种企业内外的广泛合作,需要一种与传统组织观念不一样的创新的组织定位,从而形成一套科学的、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物流、商流、信息流的统一体系。 七)联盟与合作理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为了物流复兴,将“基于物流的联盟做为最可观的合作”理念,发展物流联盟和广泛开展合作关系的思想已成为物流实践的基础。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业务关系的特点是建立在权利的基础上的对手间的谈判。而今,合作最基本的形式是发展有效的组织间的联合作业,形成多种形式的业务伙伴关系。
一方面促使企业从外部资源寻求物流服务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促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流供应商与物流需求商组织联合起来。
(八)绿色物流观念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就是要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循环型物流转变。
第三节包装合理化 一、包装合理化的概念
包装合理化是物流合理化的组成部分。从现代物流观点来看,包装合理化不单是包装本身的合理与否的问题,而是整个物流合理化前提下的包装合理化。
包装合理化一方面包括包装总体的合理化,用整体物流效益与微观包装效益的统一来衡量;另一方面也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方式的合理组合及运用。
二、包装合理化的三要点 一)防止包装不足
1.包装强度不足,使包装防护性不足,造成被包装物的损失。
2.包装材料水平不足,由于包装材料选择不当,材料不能很好地起到运输防护及促进销售的作用。 3.包装容器的层次及容积不足,从而造成被包装物的损失。 4.包装成本过低,不能保证达到必要的包装要求。
包装不足,造成的主要问题是在流通过程中被包装物的损失及促销能力的降低。 二)防止包装过剩
1.包装强度设计过高,如包装材料截面过大,包装方式大大超过强度要求等,从而使包装防护性过高。
2.包装材料水平过高,如可用纸板却采用镀锌、镀锡材料等。 3.包装技术过高,包装层次过多,包装体积过大。
4.包装成本过高。一方面,可能使包装成本支出大大超过因减少损失可能获得的收益;另一方面,包装成本在商品成本中比重过高,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不但造成浪费,而且有时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判断,反而会降低促销能力。 (三)从物流总体角度出发,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最优包装
确定包装形式,选择包装方法,都要与物流诸因素的变化相适应。 1.对包装产生影响的第一因素是装卸,不同的装卸方法决定采用不同的包装。
2.对包装产生影响的第二因素是保管。在确定包装时,必须对保管的条件和方式有所了解。 3.对包装产生影响的第三个因素是输送。输送工具类型、输送距离长短、道路情况如何都会对包装产生影响。 一、集装箱 (一)物流模数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制定了有关物流的许多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并且制定了国际物流基础尺寸的标准方案:
(1)物流基础模数尺寸:600×400mm。
(2)物流集装箱基础模数寸:1200×1000mm为主,也允许1200×800mm及1100×1100mm。 (3)物流基础模数尺寸与集装箱基础模数尺寸的配合关系,如图4-1所示。 集装箱(Container)是集合包装容器中最主要的形式,亦称“货箱”或“货柜”。
托盘是一种用于机械化装卸、搬运和堆存的集装单元工具(GB3716-83),是一种特殊的包装形式。 第三章装卸与搬运
装卸作业合理化措施 (一)防止和消除无效作业 (二)选择适宜搬运路线
直达型是指物料由起点到终点以最短的距离移动。
直达型适用于物料流程密度较高,且移动距离短或适中,应用这种方法较为经济,尤其在处理紧急订单时最有效。
通路型是指物料经事先订定的路线到达目的地,而路径相关的不同物料都能共同使用这条路线。
通路型适用于搬运密度不高,距离较长,且布置不规则甚至扩散时的物料装卸搬运。
中心转运型指物料由起点至终点,往往要经由中间转运站加以分类或指派,然后才送达目的地,此方式也就是由原点移到中心点再移往终点的方式。
中心转运型适用于流量不高,距离很长,矩形区域或者控制功能特别重要时的物料装卸搬运。
(三)提高物资装卸搬运的灵活性
所谓物资装卸搬运的灵活性是指物资装卸作业的难易程度。根据物资所处的状态,即物资装卸搬运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不同的级别,用活性系数来衡量。
四)实现装卸作业的省力化
在物资装卸中应尽可能地消除重力的不利影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重力进行装卸,可减轻劳动强度和能量的消耗。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重力行装卸,可减轻劳动强度和能量的消耗。将设有动力的小型运输带斜放在货车、卡或站台上进行装卸,使物料在倾斜的输送带上移动。这种装卸是靠重力的水平分来完成的。在搬运作业中,不用手搬,而是把物资放在台车上,由器具承担物体的力,人们只要克服滚动阻力,使物料水平移动是十分省力的。
(五)装卸作业的机械化
机械化程度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简单的装卸器具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使用专用高效的装卸机具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依靠电子计算机实现自动化阶段。 从事装卸活动,首先要考虑到经济上的合理性,把装卸作业费用简化为机械设备所花费的费用和人工费用,机械与人员的配备之间存在一个最佳配比。
第四章运输管理 、运输的作用
(一)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运输可看成是生产过程的继续,虽其以生产过程为前提,但其却使生产能够继续下去,使社会再生产不断推进。因此将运输看成是一种物质生产部门。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生产过程中,运输是生产的直接组成部分,没有运输,生产内部的各环节就无法联接。
在社会上,运输是生产过程的继续,联结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联结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联结着城乡,联结着不同国家和地区。
(二)运输可以创造“场所效用”
场所效用的含义是:同种“物”由于空间场所不同,其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同,其效益的实现也不同。由于改变场所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出投入比,就称之为“场所效用”。
通过运输,将“物”运到场所效用最高的地方,就能发挥“物”的最大潜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当于通过运输提高了“物”的使用价值。
(三)运输是“第三利润源泉”的主要源泉
运输是运动中的活动,要靠大量的动力消耗才能实现,又承担着大跨度空间转移的任务,所以活动的时间长、距离长、消耗大,则节约的潜力也就大。
从运费来看,运费在全部物流费用中占最高的比例,约占50%的比例,所以节约的潜力是很大的。
由于运输总里程大,运输总量巨大,通过运输合理化可大大缩短吨公里数,可获得比较大的节约。
(四)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
物流是物品实体的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不但改变了物品的时间状态,也改变了物品的空间状态。
运输承担改变空间状态的主要任务,是改变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运输再配以搬运、配送等活动,就能圆满完成改变空间状态的全部任务。
五种运输方式的优劣从下面六个方面的特性体现:
成本(承运人提供一次货运的价格); 速度(从货物接收到交付所需要的时间); 可靠性(交付的一致性);
能力(可以输送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产品); 容量(一次承运的货物数量); 柔性(把产品交付给顾客的能力)。 五种运输方式的优劣比较 成本 速度 可靠性 能力 容量 柔性 铁路运输 中 中 好 强 较大 较强 国际多式联运 伴随集装箱运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现代化的联合运输方式。
是指根据一个多式联运合同,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把货物从一个国家境内发货地运至另一个国家境内指定的交货地点。多式联运适用于水路、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 (一)国际多式联运的条件
无论货物全程运输使用几种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必须订立多式联运合同; 多式联运经营人必须对货物全程运输负责;
必须是国际间货物运输,即在一国境内接受货物,在另一国境内交付货物; 必须至少使用两种运输方式,而且必须是两种以上方式的连续运输;
在国际多式联运下,必须使用一张满足全程运输中不同运输方式需要的货运单证,而且必须按全程单一费率来收取运费。
(二)国际多式集装箱联运的主要的特点
公路运输 较高 较快 较好 较强 小 强 航空运输 高 快 有限 中 小 弱 水路运输 低 慢 有限 很强 大 弱 管道运输 很低 很慢 很好 弱 大 弱 1.由多式联运经营人承担或组织完成全线联运任务 2.签定一个运输合同,对全程负责
3.采用一次托运、一次付费、一单到底、统一理赔的运输业务方法
(三)国际多式联运经营方式
由于联运线路的两端必须在两个不同的国家,在线路的两端及中间各转接点上要有由功能齐全的派出机构、代理机构组成的网络,以完成货物交接、运输衔接及服务事宜,提供必要的信息,完成单证传递等业务。
1.企业独立经营方式
即企业在各线路两端及中间各转接点处均设有自己的子公司或办事处等形式的派出机构或分支机构,作为全权代表处理揽货、交接货、订立运输合同协议,办理有关服务业务等运输和衔接中所需要的一系列事务。
2.两企业间联营方式
企业由分别位于联运线路两端国家的两个或几个类似的企业联合经营,联营的双方互为合作人,分别在各自的国家内开展业务活动,揽到货物后,按货物的流向及运输区段划分双方应承担的工作。
3.代理方式
即在线路的两端和中间各衔接地点委托国内外同行业作为多式联运代理,办理或安排全程运输中得分承运工作和交接货物,签发或回收多式联运单证,制作有关单证,处理和交换信息,代收、支付费用和处理货运事故或纠纷等。
第五章储存 一、储存的概念
储存是指保护、管理、储藏物品,是指在商品生产出来之后而又没有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所进行的商品保管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保证商品的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之下,根据一定的管理规则,在一定的时间内将商品存放在一定场所的活动,它是物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储存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 二、储存的作用
(一)储存是物流的主要功能之一
运输改变空间状态,储存改变“物”的时间状态 (二)储存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储存作为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中,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物”的停滞,构成了上一步活动和下一步活动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衔接和调节作用上。
从生产和消费的连续性来看,各种产品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产品是生产均衡进行的,而消费却是不均衡的;又有一些产品生产是不均衡的,而消费却是均衡不断地进行的。 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不均衡、不同步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对此进行调解,即生产的产品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储存保管才能和消费相协调。
(三)储存可以创造“时间效用”
时间效用的含义是,同种“物”由于时间状态不同,其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其效益的实现也就会不同。
由于改变了时间而最大限度发挥使用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投入产出比,就称之为“时间效用”。
通过储存,使“物”在效用最高的时间发挥作用,就能充分发挥“物”的潜力,实现时间上的优化配置。即通过储存提高了物的使用价值。
(四)储存是“第三利润源泉”的重要源泉之一
有了储存保证,就可免除加班赶工,省去了增大成本的加班赶工费;就无需紧急采购,不致加重成本使利润减少;就能在有利时机进行销售或购进,则增加了销售利润或购入成本。 储存是大量占用资金的一个环节,仓库建设、维护保养和进出库等又要大量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储存过程中的各种损失,也是很大的消耗。
因此,储存中节约成本的潜力是巨大的,通过储存的合理化,减少储存时间,降低储存投入,加速资金周转,依靠降低成本来增加利润。
(三)仓库的作业组织
仓库作业组织,按仓库作业阶段可分为三个内容,即商品入库验收、商品保管养护、商品出库配送,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第五节储存合理化
储存合理化的含义是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商品储存的功能。 一、储存合理化的主要标志
1.质量标志。
保证储存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储存合理化的主要标志。
2.数量标志。
商品储存合理化的另一个标志是对储存商品合理数量范围做出科学的决策。
3.时间标志。
衡量商品储存时间往往用商品周转速度指标来反映,如商品周转天数、周转次数等。
4.结构标志。
商品储存结构的合理与否是从被储存商品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花色的储存数量比例关系来判断的。
5.分布标志。
商品储存分布标志是指不同地区商品储存的比例关系。
6.费用标志。
仓储费、保管养护费、商品损失费、资金占用及资金占用利息等,都能从实际费用上判断储存的合理与否。
二、商品不合理储存的现象
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由于商品储存技术不合理造成的商品损失;
另一个方面是储存管理组织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商品储存的作用。
主要的不合理储存现象有:
储存时间过长;储存时间过短;储存数量过多;储存数量过少;储存条件不足或过剩;储存结构失衡等。
三、商品储存合理化的措施
1.进行商品库存分类管理。
商品库存分类管理也称ABC分类法,是对重要性不同的商品,给以不同的管理,达到既能保证商品供应,又能节约订购和储存费用的目的。 2.采用先进先出的作业方式
先进先出是一种先进有效的作业方式,可以保证被储存商品的储存周期不至于太长。
3.提高储存密度,提高仓容的利用率
提高单位储存面积的利用率,主要目的是减少储存设施的投资,降低储存成本,减少土地的占用。
4.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
商品储存定位的含义是对储存商品位置的确定。如果定位系统有效,能节省寻找、存放、取出商品的时间。储存定位方法有“四号定位”和电子计算机定位等。
“四号定位”是用一组四位数字来确定商品存取位置的固定货位方法。这四个号码是:库号、架号、层号和位号。
电子计算机定位是利用计算机储存容量大、检索迅速的优势,在商品入库时,将商品的存放货位、入库时间输入计算机,出库时向计算机发出指令,并按计算机的指示人工或自动寻址,找到存放货物,拣选取货的方式。
5.采用有效的监测清点方式
监测清点方式是通过对储存商品数量和质量的监测掌握商品储存的实际情况。常用的监测清点方式有:“五五化”堆码、光电识别系统和电子计算机监控系统。
(1)“五五化”堆码方式。储存商品时,以“五”位基本单位,堆成总量为“五”的倍数的垛形。
(2)光电识别系统。是在货位上设置光电识别装置,该装置对被储存的商品进行扫描,并将准确数目自动显示出来。
(3)电子计算机监控系统。这种方式是用计算机指示货物的存取,可以防止人工存取容易出现的差错。如在被存商品上采用条形码认寻技术,使识别计数和计算机联结,每存取一件货物时,识别装置会自动将条形码识别并将其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会自动做出存取记录。
6.采用现代商品储存保管养护技术
第七章配送
配送是由备货、储存、理货、配装和送货五个基本环节组成,而每个环节又包括若干项具体的作业活动。
配送中心是从事货物配备(集货、加工、分货、拣选、配货)和组织对用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或供应的现代流通设施 第九章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
(一)绿色物流的概念
绿色物流是指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就是要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循环型物流转变。
逆向物流(反向物流):物品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的运动所引发的物流活动。 分类(三)按成因、途径和处置方式分
逆向物流根据其形成原因、处理途径和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1)投诉退货。指的是由于产品在运输、装卸搬运或仓储过程中发生损坏或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等,在产品出售短期内发生的物料回流;
(2)终端退回。指的是在产品出售较长时间之后,产品完成使用价值而被消费者丢弃或淘汰,这些被丢弃的物品还具有一定的残余价值可以被回收、再利用,从而形成终端退回的逆向物流;
(3)商业退回。指的是供应链上的下游成员,如批发商、零售商、最终客户等,由于库存积压,将未使用过的商品退回上一节点而产生的逆向物流;
(4)维修退回。指的是有缺陷或损坏的产品在销售出去后,根据售后服务承诺条款的要求,退回给制造商,通常发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中期;
(5)生产报废与副产品回收。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废品和副产品,出于经济原因和环保法规的限制,一般应该在生产企业内部进行逆向流动,通过再循环、再生产,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废次品和副产品重新进入生产制造环节,得到再利用;
(6)包装物回收。指的是考虑到法律法规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将可以重复使用的包装容器经过检验和清洗、修复等流程后进行再利用,可以降低包装制造费用和使用成本。
六、逆向物流系统功能
1.物品收集.
物品收集是逆向物流的基本功能,其成本占据了逆向物流总成本的重要部分. 从消费者市场上收集物品时,经常涉及到数目大、批量小的运输,因而运输费用较大.同时,收集物品的运输也往往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物品收集是逆向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
2.检测与分类.
回收物品的种类繁多,相应价值也不相同,必须进行有效分类才能进行后续处理.
如果回收的商品只是由于顾客偏好或多余库存而不是质量因素,则可以继续出售.终端顾客向零售商退货,零售商向分销商退货,而接受退货的一方都可以把退货作为新的库存.
当产品确有质量问题,商品返回到制造厂商.制造商对返回物进行分类、成本核算,再进行相应的处理决策,例如削价处理或进行再制造和再加工.
对于无法再利用的物品,经过适当处置,包括分解并返回原料供应商或焚烧、填埋等.
对于包装材料,终端用户的包装材料可以返回经销商或直接至包装材料的制造企业.而中间客户所用的托盘等装运设备则可以多次利用.使用过的包装材料一般需要经过再次加工维护后再利用.这种加工维护工作可由专门的回收包装材料处理厂商来完成.
3.再加工.
分类完成后,部分物品进入再加工过程.一般再加工设备投资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逆向链的经济可行性.因此,一般要求再加工物品的数目很大,从而降低再加工设施平均运营成本.
4.重新配送和运输.
由于逆向系统输出物品更为多样化,因此,当流量较大时必须进行统一配送以提高效率.运输方面也可利用原有正向物流的车辆即回程车.对于不同分类的物品应给予不同的优先级,选取不同的运输方式.
以上的系统功能,有一些是由独立的设施提供,例如再加工;而收集、分类、重新配送等功能既可由独立的设施提供,也可由综合处理设施提供,例如回收中心. 1.简单逆向物流系统
在简单逆向物流系统(如图1所示)里完全利用原有的物流系统实现逆向物流功能.逆向物流的设施、运输线路相对正向物流系统没有变化.下游企业把回流物品直接递送给上一级供应商.
简单逆向物流系统的缺点: (ⅰ)系统反应时间长.
由于每个节点都要进行返回品的分类操作,所以,物品停留于每个节点处时间较长.
其次,完全沿着原有路线返回,没有进行优化.这种情况下,逆向物流流量相对较小,所以经常存贮于某个节点直至达到经济装运单位才进行逆向装运,使得反应时间被大大延长.
(ⅱ)系统信息失真.
一般说来,质量缺陷或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返回制造商周期较长.同时,由于信息层层传递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
(ⅲ)运营代价高昂.
尽管简单逆向物流系统不需要大量固定投资,但是其日常运营成本较大.如果逆向系统流量较大,则每层厂商在仓储和分类活动中都需要配备专门人员,人力成本较大.
其次,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只有在制造商确认回流物品时,下游企业才可能获得相应的退还资金,而企业也只有退还物品累计到一定单位才装运,因此资金成本也较大.
简单逆向物流系统的优点:
该系统完全依附于正向物流,完全使用原有的设施和组织,不需要新的投资. 其次,下游企业几乎没有任何责任和风险,风险全部由制造商承担,因此,下游企业欢迎这种简单模式.
再次,上下游之间的业务关系明确,因为所收回的物品是同一个商家所售出的,责任关系不需要重新协调.
废弃物的几种物流方式
(一)废弃物掩埋 (二)垃圾焚烧 (三)垃圾堆放 (四)净化处理加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