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罗翠萍

2020-12-17 来源:易榕旅网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罗翠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准备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师板书)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在课文开头说,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那么作者对这个观点是如何解释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作者是怎么解释这句话的,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课第二自然段。

2.这个观点你们理解吗?

3.读完以后,这句话懂吗?大家都懂,有没有什么词语不理解的?

4.请问“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不是说把问号拉直成句号,而要说拉直成感叹号? 6.司空见惯,我们刚才理解了,生活当中有哪些现象是司空见惯的?看得太多,习以为常,觉得不奇怪。

生1:比如下雨时打雷,出太阳。 生2:气球为什么会往上升?

7.我们看到母鸡下蛋,看着看着就不奇怪了,看狗直接生崽,看着看着就不奇怪了。这就叫司空见惯,我们看到很多现象,看到生活当中有很多现象,感觉到很平常,不觉得奇怪,见怪不怪,见得多了,“司空见惯”这个词理解了吗? 8“司空见惯”是怎么来的,知道吗?

9.不知道?同学们,我们对很多学过的词,就像司空见惯一样,感觉这个词很平常,就这个样子,但是这个词怎么来的,这里有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板书:司空),司空是我们古代的

一种官职,古代还有一个官职叫“司马”知道吗?司马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姓,在唐代时候还是一种官,他们管那个军队,司空在唐代的时候干什么呢?管全国的工程,相当于我们现在建设部的部长,在唐代有个司空它叫李绅(板书)他是一个大诗人,在苏州做刺史,他叫刘禹锡(板书),吃饭时一边喝酒一边请了很多的歌妓,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还来陪酒,场面非常奢大,豪华,这个诗人刘禹锡看到了以后,他写了一首诗,是这样写的:高妓名坏中亚装,也是说所有这些出来陪酒的女人打扮得都非常漂亮,一曲。。。唱得太好听了,司空见惯。。。你这个做司空的大官这种现象是天天见到天天有啊,花天酒地。。。。也就是我作为江南的一个地方官,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宴会,感觉得痛心疾首,这里刘禹锡作了一首诗,这是受讽刺的诗,讽刺这个李绅作为司空他这样的奢华生活,已经怎么样,已经习以为常了。

所以就是典故(板书:见惯)所以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成语就叫“司空见惯”。

10.所以同学们,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成语、一些词语,你们不要司空见惯。再查一查,有什么典故吗?它出自于什么地方?明白了吗?

11.(小结)我们刚才学了第二自然段,就是对这个观点的一种解释。(指课题,齐读)可见,要探寻真理呀很难的,要进行长期的质疑,探究,最后才能找到真理。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指着板书说),这个观点是不是一个真理还需要证明(板

书:证明)。我们来看下面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四个自然段。

三、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1.谁来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论证这个观点的。(生汇报,师板书)

2.这三个事例人物不同,发现的事不同,但三个不同的事例有哪些相同点?有些是看不见,有些是看得见的。你仔细观察,比如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人物品质有什么相同点?这是很考验你的。

a.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细小的,有的是司空见惯的,有的是偶然的现象中发现真理的。

b.每一个事例中,都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这些事情反复研究,最后把得出结论。

c他们都有一种大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我觉得应该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师:不用刨根问底。 生8:追根求源 师:不用追根求源。

生9:我觉得可以用锲而不舍。 师:不用锲而不舍。

生10:我觉得可以用疑问的精神。 师:什么的精神?

生10:对很多事物产生疑问。

师:探究这个问题的精神,对吗?不断探索的精神,对吧?这些人都是一样的,都是有这样一种精神。这叫什么精神?这叫科学精神。

d. 他们都是非常注重生活中细节的人。就比如说洗澡水的漩涡吧,平常人都不会仔细去研究它,他们却敏锐地去观察了。

3.好,同学们都发现了,这些就是相同点。关于他们有很多的问题,最后他们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学生接真理)真理,科学的结论,对吧。好,我们来读一读三个词。(齐读:发现问题,反复研究,得出结论)

4,我们发现,这三件事,每件事情都写了这三个部分,如果我们把它做为一件事,那发现问题是事情的(学生说是起因)反复研究呢?(学生说经过)得出结论?(学生答结果) (教师板书:起因 经过 结果)

5.如果老师让我们写一篇解释的文章,比如它的题目叫洗澡水的漩涡,起因,经过,结果,你认为哪个部分应该写得最具体?

生:我认为是经过。因为我觉得经过才是最具有思考意义的。 师: 最重要的,最具有思考意义的,是不是这样的呀?老师经常说,你的经过写得不具体,要你写具体些,生动些,对吧?好,那我们看,他在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引用的事例当中,起因,经过和结果,哪个部分最简单?赶快看一看,每一件事情当中,起因经过结果,哪个最简单。

生:我觉得好像是它经过写得最短,而起因写得比较长。 师:不但是起因,就连结果也写得比较长。不叫长,就什么? 生:叫具体。

师:我们来具体看看,谢皮罗教授反复研究,写了哪句话? 生: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和研究。

师:一句话吧?波义耳?

生:这奇怪的现象和一连串的疑问,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师:几句话?一句话。

生: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实验和观察。

师:一句话。最重要的经过都写了一句话。那个起因,我们认为不太重要的,写得对吧?结果一句话?不止吧。你有疑问吗?为什么最重要的经过不写,而把起因和结果写得如此具体详细呢?

生:我认为他把起因写得很具体是因为,他反复研究的经过就是因为起因诞生的,而结果写得具体是因为,从发现问题才能得出来的。

师:她注意到了这点:作者要证明的是自己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了吗?(在课题真理 问号下面加圈)

生:因为题目上讲的是真理和问号,真理是结果,而问号是起因。当然要强调起因和结果。

生:还有从第二段,终于把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这个分论点也可以看出,重点写起因和结果。

生:因为题目是“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不是“怎样解决一百个问号”,所以应该是把起因和结果写具体。

师:补充一点,他要证明的是问号和真理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不可能得到真理,只有不断的质疑,才有最终的真理。所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引用这些事例的时候,要把发现问题的过程和最后得出的结论写的具体。因为没有问号,就没有感叹号。所以我们写这样的文章,要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所引用的事例,要详略得当。好,再考考大家,同样有一个人,他同样用这些事例,不是证明这个观点,他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哪个部分要写最具体。

生:我认为应该是经过。因为只有反复研究,失败以后才能得到成功。

生:只有经历多,失败以后得出经验,才能成功。 生:因为写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有写其中付出的功夫,就比如说最实验成功和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师:关键在功夫,好的。

生:我觉得关键在功夫,不一定非要失败了才能成功,有可能他遇到一个问题了,百思不得其解,然后想去问别的人,但是

好几次遇不到,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才得到结果。

6.对,一定要写出努力,探索的过程。所以,同样的事例,在证明不同的观点的时候,他的详略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三个事例是相同的,为什么作者要用三个这么多?不用一个?

生:我觉得用三个更令人信服。 师:你的说法不令人信服。

生:因为一个事例让人感觉,这个是偶然,三个就是正确的。 生: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所以用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是一个真理。

师:一个事例是偶然的,那两个事例呢?课文中有个字。 生:必然。 生:叫无独有偶。

师:这样你相信了吧,还不信服。为什么用三个,知道吗? 生:这三个事例是用不同方面来论证的。

生:因为事不过三,这样写就说明他不是偶然发现这些真理的。

师:是不是这样啊?

生:我补充一点,我觉得用三人成虎来说这个事例也可以。 师:就是说事不过三,三人成虎,对不对啊?这说的多了就是真理了,对不对啊?老师来告诉你啊,一个事例不足以证明,因为我们在论证的时候叫孤证,两个事例叫无独有偶,三个事例叫事不过三,在中国人习惯当中,我说了三个事例你还不相信,

就说明你很愚蠢。当然这个是笑话。三个事例的论证符合中国的论证习惯。看看第六自然段,他不但写了事例,还有一个总结,我们一起来读读。(齐读第六自然段的小结部分)。

7.最有一连用了4个有所,读一下。 生:齐读有关部分。 师:有人有话要讲。

生:他应用了排比的方法来强调只要刨根问底就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说创造,有所成就,按照这个排比手法,就更强调了这个。

生:我还发现了这4个词语是层层递进的。

师:还有递进关系,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把顺序颠倒?这个排比

是有顺序,我们再来读一读这4个有所。 生:齐读。

8.(过渡)所以写这样的文章,要严密。经过用事例来证明,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板书结论)我们来看最后两个自然段,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谁来读? 生:读第七自然段。

四、学习七八自然段

1.他得出一个结论,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真理难不难?你从哪些关键词中读出的?

生:他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师:并不神秘,并不遥远。说明不难,还有吗?你再读一遍,

有个关联词是什么?

生:只要„„就„„

2.容易吗?请把关联词圈出来。有了这样的条件,就有这样的结果。请你继续读第八自然段。

3.读完了。再问你,发现真理难不难?难不难?难不难?哪些地方看出不难?(板书 不难)

生:只要你做好准备,就能发现。

师:到底难不难?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说明不难?你再读一读。

4.难吗?你听老师读,然后再来体会到底难不难。发现你读书,没有抓好关键字。(师读)灵感获得难不难?(难)你有灵感吗?偶然的机遇来的容易还是难?(难)你是有准备的人吗?你是善于****思考的人吗?你是锲而不舍的人吗?而且只能给那些人?科学发现难不难?(难)真的难吗?糊涂了是吧?(板书不易)他并不那么容易啊。结论第七自然段说,科学发现不难,但第八自然段说不易,只能给那些人。你们看看这个结论有问题吗?发现前后矛盾,为什么最后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呢?

生:我认为他说不易是没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们都是有准备的,锲而不舍的人,那就不难了。

师:也就说,锲而不舍的,有准备的,****思考的人。有道理!那是说为什么讲发现真理是不容易的。

生:不难就是说,对于那些打破沙锅问到底,哪些锲而不舍

的人,那就是不难。而相反,那些没有准备,没有****思考,也不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他就发现科学发现不易。

生:我觉得这些机遇都是非常偶然的,但是只要你有一个善于探索的精神,你一定会得到这个真理。

5.同学们,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这就是辩证法。(边说边板书: 并 也

辩证)我们对问题要辩证的看。为什么讲不易呢?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发现一个科学的真理难不难啊?(难)你发现一个给我看看?一般发现的都是科学家,发明家,一般的人做得到吗?做不到,所以大家读对科学有一种畏惧的心理,搞科学研究很难。但是科学并不遥远也并不神秘,它告诉所有的人,人人都可以从事科学研究,人人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让人人充满信心。但是后来它又说,科学发现也不容易,正当人民充满信心去研究科学的时候,浇了一盆冷水,科学发现要有相当长的,艰难的探索过程的,是要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是要有准备的,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所以,他下的结论是辩证的。拿起语文书,把最后两段读一遍。

师:最后作者得出:科学发现既不难,也不容易,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生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五、总结全文

1.看看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觉得以前学过的到最后只是得出一个观点,它得出了

两个观点。

师:你看出了两个观点吗?

生:第一个观点是科学研究不难,第二个观点是也不容易。 师:这个是一个观点,科学的发现不难也不容易,要辩证看待。

生:他的经过写得很少,而平常文章经过写的很详细。 2.(总结)我们平时学的大部分是写事的,而这篇文章是说明一个道理,这种文章叫议论文。(板书:议论文)这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议论文有作者自己的观点,然后有作者的证明,论证过程。这篇文章的证明是用事例来论证的,用了三个事例。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阅读这样的文章,要关于观点,关于证明,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最后要结论。对于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你认为这一百个问号,最重要是哪一个?为什么这第一个问号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个真理,这个真理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证明,好吗?同时,课后要理解这样一个词语(板书:见微知著。)

六、课外延伸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观点 ! ———— ?

洗澡水的漩涡 事例 紫罗兰的变色

结论 睡觉时眼珠转动 并不难也不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