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1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与增量...

2024-08-01 来源:易榕旅网
依法履行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能 推动区域义务教育学校城乡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政松江区自评报告

松江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松江区人民政府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区上下统一认识,强调以办学条件均衡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以生源均衡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以师资均衡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以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抓手。积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政府履职与学校努力的关系,硬件均衡与软件均衡的关系,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均衡发展与提升质量的关系。初步破解了区域内教师交流机制、统筹资源改造农村薄弱学校、以公办学校为主解决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大型社区教育资源配套等问题,使我区义务教育朝着均衡、优质、公平、开放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

第一部分 政府履行教育法定职责情况

一、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工作网络

1、两个《规划》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根据国家和上海的相关规划,结合我区第十二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制订了《松江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松江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公平享受高质量教育”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法》,提高每一

- 1 -

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需求,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的发展任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推进教育均衡化建设,实现教育公平”的任务,实施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公平配臵,推进优质管理资源向相对薄弱学校输出与倾斜,确定了义务教育完成率99.8%、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女义务教育免费就读比例100%、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等指标。

2、健全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管理网络。强化政府统筹和服务职能,完善区、镇(街道)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以每年政府教育工作公示公报为抓手,强化发改委、建交委、财政局、规土局、房管局、教育局等部门的责任意识,将目标达成度纳入其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人口集中的九亭镇地区设立教育署,加强区域教育管理。实行管、办、评分离、分级负责、权责明确、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发挥在教育经费区级统筹背景下,镇(街道)、社区参与和支持区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管理。建立义务教育基础资源在学校建设、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均衡配臵机制。

3、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建立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育单位的唯一依据,完善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形成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多方参与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坚持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完善学生成长记录使用功能,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0年,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了教学精细化管理专项督导。松江区义务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中考及学生综合素质监测成绩不断提高,2010年松江区中考合格率全市排名第七。

- 2 -

二、加强经费保障,完善区级统筹

1、保持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逐年提高比较明显,分别为9.1%、9.9%、10.4%、11.8%、12.18%。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增幅持续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人均年收入保持持续增长。

(附表一) 松江区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情况

单位:万元

教育财政拨款 教育拨上年度 当年度 款比上教育拨款增幅比财政收入增幅增减(%) 9.47% 义务教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增减 (%) 育拨款增幅比财政收入增幅增减(%) 8.41% 12.11% 4.02% 14.26% 14.93% 2.06% 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上年度 年增长年增长(%) (%) 5.77% -3.7% 2006 2007 56522.72 59786.03 59786.03 80445.59 89719.29 108332.9 119576.24 34.56% 23.35% 11.53% 4.24% 19.96% 12.59% 11.44% 9.69% 11.21% 27.37% 7.29% 7.37% 1.75% 18.5% 27.52% 11.75% 2008 80445.59 2009 90310.79 2010 107303.92

(附表二) 松江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实际生均经费情况

单位:元

小 学 年度 生均公用经费定额 上年度 2006 420 当年度 420 生均公用经费比上年增减(%) 0 6939.27 7858.4 上年度 当年度 实际生均经费 实际生均经费比上年增减(%) 13.25% - 3 -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420 700 1400 1400 1400 700 1400 1400 1400 1600 66.7% 100% 0 0 14.28% 7858.4 9123.66 10128.84 11807.27 11811.55 9123.66 10128.84 11807.27 11811.55 12047.79 16.1% 11% 16.57% 0.04% 2%

(附表三) 松江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实际生均经费情况

单位:元

初 中 生均公用经费定额(元) 生均公用经费比上年增减上年度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560 560 900 1600 1600 1600 当年度 560 900 1600 1600 1600 1800 (%) 0 上年度 8622.21 当年度 10036.37 13337.15 14535.5 18580.96 18820.29 19196.7 实际生实际生均经费 均经费比上年增减(%) 16.41% 32.89% 7.62% 29.45% 1.29% 2% 年度 60.7% 10036.37 77.78% 13337.15 0 0 14535.5 18580.96 12.5% 18820.29

(附表四) 松江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工资收入增长情况

单位:元

小学 年 度 人均年收入 比上年增长(%) 12% 31.02% 3.13% 28.76% 初中 比上年增长(%) 9.32% 32.23% 8.1% 25.33% 全区 比上年增长(%) 9.16% 29.6% 5.9% 23.93% 人均年收入 人均年收入 2006 2007 2008 2009 52894 69301 71470 92027 53260 69422 75013 94012 53835 69776 73899 91582 - 4 -

2010 92830 0.87% 98488 4.76% 94395 3.07% 2、加大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十一五”期间,我区很好完成了由“区镇教育经费两级政府两级承担的管理体制”向“教育经费区级统筹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了义务教育经费区级统筹。教育经费区级统筹坚持城乡统筹,真正体现教育经费均衡供给,贯彻了《义务教育法》,体现“三个统一”操作模式,强化区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实施教育经费区级财政统一安排预算编制;实施教育经费收付管理制度改革,成立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教育分中心,主要承担全区教育经费管理和集中支付职能。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事业费的倾斜。“十一五”期间,用于义务教育拨款额分别是:06年34596.76万元、07年44199.35万元、08年51690.73万元、09年66587.39万元、10年74037.77万元,每年增幅均在10%以上。“十二五”期间,随着财政制度的改革,我区已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区财政预算中,并建立了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严格义务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管理,逐步实现义务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公开, 实现学校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基本一致,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资金效益,发挥义务教育经费财政拨款资金最大效益。

3、完善区级教育经费统筹。我区实施了二十年区镇教育经费两级政府两级承担的管理体制,自2008年1日1日起实施教育经费区级统筹,颁发了沪松府办[2008]3号文件,实现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经费区级统筹。教育经费区级统筹坚持城乡统筹,强化区、镇两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采用统一安排预算编制、统一平台拨付资金、统一实行同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三个统一”操作模式,从经费上有效保障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7年,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对街镇政府履行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责任进行了专项督导。

4、严格规范市级义务教育经费使用。“十一五”期间,我区确保市级教育转

- 5 -

移支付资金全部用于教育,优先考虑义务教育发展,用足用好义务教育相关资金。

(附表五) 市级教育转移资金使用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度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市级教育转移支付拨款数 5656 7977 7144 8265 10569 当年划拨教育款数 5656 7977 7144 8265 10569 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执行数 1534.98 1958.74 2930.46 2735.37 3423.31 三、统筹资源配臵,均衡办学条件

1、切实落实教育公建配套制度。严格贯彻“三同步”原则,确保教育公建配套资源不流失。根据区政府《关于加强新建住宅区教育公建配套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完善教育公建配套建设与住宅建设“三同步”工作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强教育公建配套建设工作的协调性,加大实施力度,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加强对新建住宅的教育公建配套以及交付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做到建设责任主体明确,公建配套与住宅建设同步,产权明晰,确保教育公建配套资源不流失。

(附表六) 十一五期间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公建配套建设项目统计表

学校建设 学校规模(班) 新建 面积 (公顷) 征地 面积 (m2) 1.77 5.0 3.30 交付情况 是否 开项目名称 建设地址 开工 竣工 年份 年份 建设类别 交付 年份 第二实验小学 方松街道 2005 2006 20 九亭第二小学 上外松外(小学部) 九亭镇 2006 2008 45 部分0.82 配套 部分2.13 配套 部分1.62 配套 办 2006 是 2008 是 2010 是 方松街道 2009 2010 40

(附表七) 十二五期间松江区域教育公建配套项目规划

- 6 -

项目名称 华亭中学 中山茸梅中学 上外松外(初中部) 新城弘翔初中 新城弘翔小学 华亭小学 中山茸梅小学 占地面积(m) 66900 67470 37850 38500 27600 32818 25700 2建筑面积(m) 26000 37000 20000 26000 12000 12294 12000 2学校规模(班) 54 72 36 40 暂定30 30 30 所在区域 松江新城 注:不含四大居住区项目(泗泾洞泾、南部新城、佘山北、叶榭)

2、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校舍建设基本达标。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编制要求,我区针对教育现状和问题,依据规划人口预测,重点解决九亭、泗泾、新桥、洞泾等外来人口导入区基础教育资源匮乏问题,重点做好松江大型居住社区和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使其不断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使我区义务教育资源布局不断趋于合理。随着松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城主城区及东北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紧张,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和调整,松江主城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3所,占全区的40.0%,东北部地区有70所,占全区的39.4%,布局渐趋合理。

3、严格落实“校安工程”。根据全国中小学校安工程要求,通过组织排查,对53所学校207幢重点建筑进行抗震检测,制定《松江区中小学校安工程三年规划》。我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总体改造项目中小学共22所,涉及建筑共71幢,建筑面积约136962平方米,其中列入抗震加固改造51幢,建筑面积89161平方米,需拆除重建项目20幢,建筑面积47801平方米。计划总投资约为36788.25万元,其中加固费用19633.25万元,重建资金17155万元。截止今年10月底,我区校安工程已开工(完成)18所学校55幢建筑物,建筑面积108106平方米,其中竣工40幢,建筑面积82290平方米,正在施工15幢,建筑面积25816平方米,占总规划项目的78.9%。未开工项目16幢,建筑面积28856平方米,占总规划项目的21.1%。

- 7 -

(附表八) 校安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年度建设情况统计表

三年规划 年份 总投资(万元) 4896 23028.25 8864 36788.25 规划面积(m) 加固 25251 32136 31774 89161 新/重建 35542 12259 47801 2涉及学校数(所) 7 11 4 22 涉及项目数 12 35 24 71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合计

(附表九) 校安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年度建设实际完成情况统计表

已开工情况 年份 投资完成(万元) 项目个数 2009 6722.3861 12 2010 10350.613 33 2011 2159.8478 10 合计 19232.847 55 占规划 项目数 比例 100.00% 94.29% 41.67% 新/重建面积(m2) 24184 6640 30824 项目 个数 已竣工情况 占规划 项目数 比例 新/重建面积(m2) 24184 24184 加固面积(m2) 加固面 积(m2) 25251 40354 11677 77282 12 100.00% 28 40 80.00% 25251 32855 58106 4、人口导入区(含大型社区)与教育资源配套同步。以大型居住等人口导入区建设为契机,积极配套义务教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在满足教育设施同时,考虑优质品牌教育资源的建设,使人口导入区内基础教育设施建设不仅能满足均衡化发展,也能满足优质化发展。十二五期间人口导入区内配套的义务教育项目共13个,已经并将继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附表十)

十二五期间九亭、泗泾、洞泾、新桥等人口集中导入区教育公建配套项目规划

项目名称 占地面积(m2) 建筑面积(m2) 学校规模(班) 所在区域 - 8 -

九亭第二初级中学 九亭第三小学(奥园) 九亭第四小学 新凯第一完中 新凯第二小学 泗泾洞泾大型居住区第一小学(15-04地块) 洞泾初级中学(迁建) 泗泾洞泾大型居住区第二小学(21-01地块) 新桥新闵初级中学 新桥新闵小学 佘山北大型居住区第一小学(44A-01A) 佘山北大型居住区第一初级中学(42A-01A) 叶榭大型居住区第一小学(0106-04地块) 20612.9 12559.8 27600 44340 27490 27210 46998 26254 38500 38600 27910 23660 21170 16000 9880 12000 26900 14550 16326 20790 13127 17500 18000 13955 11830 12000 24 20 30 48 30 40 45 35 36 42 30 佘山镇 24 20 叶榭镇 洞泾镇 泗泾镇 九亭镇 新桥镇 四、创新师资建设,均衡教师资源

1、完善教师招聘制度,提高职初教师整体素质。筑高教师准入门槛,规范招聘程序。通过基层学校初试、区级资格审核、专业水平测试、专业素养面试、市级综合能力评估、教育心理测试、综合考评审定等环节,确保新进教师在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均有一个高起点。2009至2011年,共招聘应届大学生528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29.2%,中共党员占41.3%,师范类占75.2%,新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与专业知识水平日益提升。

2、多措并举,增强区域内教师柔性流动、合作交流力度。为弥补农村学校尤其是浦南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的不足,组建了名师指导团和骨干教师支教团,有力地支撑了农村教育,为均衡教师资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特级教师、首席教师、学科研训员以及学科名师组成的名师指导团,累计56批次,共有238人参与。指导团采用学科同质组合,学校与指导团双向选择,以“军团作战”方式,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总体需求,立足课堂,深入一线,帮助农村学校有效开展

- 9 -

校本研修工作,指导带教青年教师,提升农村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能力,均取得了显著的工作实效,名师指导团已然成为各基层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有效开展的助推剂。累计29批次的骨干教师支教团,共吸引了学科名师、教坛新秀、镇校两级优秀教师等78人参与。一个支教团对口一所农村学校,辅助教研组长,立足课堂教学,开展有效教研,指导新教师。支教团队是活跃在我区农村学校第一线的一支活力团队,更是助推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优质、均衡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3、待遇倾斜,稳定农村(浦南)地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江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松江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任教津贴制度的通知》、《关于2006年松江区浦南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秀教师奖励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补贴制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每人每月200元(浦南地区每人每月300元),浦南义务教育阶段优秀教师按30%的比例进行奖励,每人每年4000元。2006年至2009年累计投入专任教师补贴1011.5万元,优秀教师奖励160.8万元。教育经费区级统筹之后,各街镇政府继续实施尊师重教的鼓励政策,为稳定辖区内教师队伍,促进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经统计,2006年至2010年,各街镇共投入镇级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奖励经费9128.59万元。特别是2009年义务教育实行绩效工资以后,浦南地区学校的教师每人每年有3600元的倾斜政策,2009——2011年共安排倾斜资金8812800元。

第二部分 构建有效工作机制情况

一、依法自主,推进学校管理

1、创新管理与评价机制。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创新管理与评价方法,区教育督导室、区招生考试中心、教育局基教科、教师进修学院等部门通力合作,建立了尊重基础、承认差异、着眼发展、面向未来的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性教育

- 10 -

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与增量评价技术;构建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形成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多方参与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深入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促进了学校教育观念和评价机制的转变,促使学校把管理与教育教学工作做精做细,追求学生的终身发展。目前,松江区义务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呈稳步上升趋势,学校办学特色显著,中考及学生综合素质监测数据节节攀升。

2、指导、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与品牌建设。推进现代学校建设,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指导、推动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教育行政部门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师生的终身发展,熔炼品牌精髓,在“创新”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对学校在自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项目,及时给予培育与肯定,对学校在特色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将给予更多的拓展空间,对已取得的成果给予更多的总结与鼓励。自2006年以来,教育局每年举办10场学校特色教育教学系列展示活动,不仅体现我区在教育内涵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凸显学校课程建设特色与亮点,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学校在铸就教育品牌、谋求自主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打造了一批“精品学校”、“特色学校”。

3、实行阳光招生政策,均衡生源控制择校。坚持义务教育 “免试就近入学”的招生原则,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措施,实行阳光招生政策。从严格招生程序入手,加大监督力度,统一操作管理。一是实行“统一规划,两次投档”的办法,学校按照区招生考试中心下拨的名单进行招生,既体现政府统筹规划区域招生的精神,又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入学学额。二是做到“三个清晰”,即政策范围界定清晰,就近对口区域划分清晰,学生信息登录清晰。三是做到“四个到位”,即宣传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和监督到位。同时,规范民办学校

- 11 -

招生程序,规范体育、艺术特长招生,杜绝重点校、重点班现象和入学测试现象。 2011学年对城区学区房,在房管局支持下,实行房产证核查,进一步严格控制择校。

二、捆绑结对,共享优质资源

1、开展区域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加大区域教育资源优化与整合,开展区域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是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目的是打破原有的“围墙”式办学,加强校际间合作交流水平,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促进师资队伍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全面推动我区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性提升。“十一五”伊始,我区将区域内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分成若干个教学研究“片”,进一步加大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度,破解农村学校校本教研难的瓶颈问题,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满足教师发展需要,创新区域性教学研究的方法,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常态运行机制,逐步构建“校、片、区”三级教研网络。

2010年,区教育局将辖区内的4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建成八个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以项目研究为链,打破了原有单一的学校管理模式,聚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和效益,教育教学管理变“独体”为“联动”,责任范围由“校内”延伸至“校际”,最大程度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和成果共享。逐步形成管理经验传输、学校文化共建、优秀师资共享、教科研互动、教师培养合作五大体系,促使各义务教育学校在管理效能、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科研能力、合作水平、自主发展能力等六个方面进一步提高。目前,该项目已被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为上海市级项目。

2011年10月,区教育督导室对八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进行中期督导评估,各共同体学校经过一年的实施与推进,实现了共同体内各校间互通融动,共享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切实加强,促进了课程与教学的良

- 12 -

性发展,学校在共同体建设中发展了特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和效益,形成区域校际合作共享机制,起到共同体内“建峰填谷”的办学效益,整体提升区域办学水平,推动了松江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2、依托“委托管理”,提升本区学校内涵发展。落实我区“强师兴教”师资队伍发展战略,均衡推进全区教师队伍教育建设的软实力,促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内涵发展。我区充分依托市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努力集聚区内教育人才的群体智慧,着力打造学校共同发展新格局,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作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实施市教委“以委托管理推进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的项目,确定新浜、九亭、新桥、车墩四个地区6所学校与卢湾、黄浦二区已经实施二轮委托管理。确定了干部培养、教师培训、组团支教、互动交流、渗透式管理等工作项目,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交流互动平台。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骨干校长、教师培养为重点,共享师资软资源,共建教育成才培养培训机制。两地高密度教师互动,团队渗透式的管理,尤其脱产跟岗、委托培养、挂职锻炼等有效举措,有效促进了使我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的共同成长,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模式的精致与科学。

三、规范扶持,促进民办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健康发展

1、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全面保障合法权利。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2008年、2009年区政府常务会议先后两次专题讨论并通过了《松江区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三年(2008—2010年)推进计划》和《2009年松江区推进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实施计划》。成立了以区委常委、分管教育副区长为组长的“松江区推进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财政、公安、民政等职能部门以及各街镇政府密切配合,形成了区领导小组、区推进工作办公室、各街镇三级工作网络,工作覆盖面纵向

- 13 -

到底、横向到边,体系完备,运转高效,为扎实推进此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制度创新、攻坚克难,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我区通过公办学校校舍挖潜,以及部分村校资源改造等措施,逐步解决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2008年以来,公办学校新增吸纳义务教育阶段务工人员随迁子女4600多名,吸纳比例与2007年底相比增长了8个百分点,占全区此类学生总数的51.81%。截止2011年9月,通过公办学校吸纳、建立公办学校教学点、国有资产公司举办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以及简易农民工子女学校转民办等四种形式,为我区全部符合条件的43998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了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3、强化意识、注重服务,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民办小学教学管理规范》,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民办小学的教育教学、卫生、体育等纳入公办学校的管理体系。开展19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民办小学与公办中小学的结对共建,组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民办小学毕业生统一考试,不断促进进学校内涵建设,整体性地抬高了松江义务教育发展的底部。

4、机制创新、模式引领,根本解决规范办学问题。大力推进国有资产公司举办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小学,从体制与机制上解决了纳民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师资队伍质量差、教育教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带动了我区民办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整体水平提高。

5、加强监管、以评促进,完善督导评估体系。加强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小学督导管理。依据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纳民学校的规范管理,学校的教师培训、财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研究、质量监测、学籍管理、安全卫生等工作全面纳入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范畴。努力帮助改善办学条件,组织校长、举办者与教师培训,建立公民办联动机制,聘请一批刚退休的,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老同志,到学校担任“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小学

- 14 -

教育视导员”。2010年5月和2011年5月,区教育督导室对全区8所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小学的教师队伍、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等项目进行了专项督导和跟踪督导。2011年11月我区第二批纳入民办管理的12所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小学接受市专项督导。

四、协同运作,整合学校资源

1、推进机制改革,促进教育发展。探索教育资源重组、优化、共享,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与引领作用,2000年至2003年间,经区政府批准同意,先后组建了松江二中教育集团、中山小学教育集团、松江职业教育集团、松江成人教育集团等4个教育集团。十年来,教育集团在设施设备资源共享,优质师资互通,干部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有效的成绩。

采取优化配臵、放大优质、合作办学等形式,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优质发展。一是与高校合作办学,提高办学品牌效应。与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所师范类高校合作,组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通过高校优质的基础教育科研资源的渗透,学校在组织管理、课程改革、队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得到跨越式发展,提升了3所学校的办学水平。2010年,又成功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成立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在松江新城内打造一所以外语见长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迅速补充了松江新城教育优质资源。二是放大优质学校效应, “1+1﹥2”办学模式。实验小学新城分部、九亭小学亭南校区在一年的挂靠管理下,成功地成为现在的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和九亭第二小学,办学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三是整合优质资源,满足老百姓需求。将生源少、资源不足的原茸北学校(小学部)与上师大附属外国语小学合并,将初中部与松江七中合并,纳入统一管理模式,取长补短,迅速弥补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办学效益。

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以中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基地学校建设、

- 15 -

学科“学术节”、名师专题讲座、开发经典课例、学段衔接研究、学科课题研究、跨区县联动合作及学科评价体系建设等十项工作为抓手,全区一盘棋,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学科,催生学科领军人物,打造一批骨干教师。通过义务教育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积极发挥名师引领和带教作用,加快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精心打造优势学科,辐射其他教育教学管理领域,促进学校内涵建设,进一步推动松江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推进新优质学校的建设,转变教育理念,形成新的育人价值和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孩子得到适合的发展。通过实施品牌学校战略工程,发挥学校自身办学的长处,继承与创新学校特色项目,为教师创设发展平台,激活教师潜能,从而改变学校的生态育人环境。我区仓桥学校二十年来坚守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评为“上海市第一批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并在区内已产生了一定的辐射效应和示范价值。

2008年,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规划开展了终结性督导评价,对新一轮发展规划进行了评审,切实加强了教育行政部门全程参与学校建设的力度。

2、退租还教工作有序推进。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对本市中小学清退出租出借场地进行自查的通知》(沪教委督[2010]3号)文件精神,开展教育系统各单位清退出租出借工作自评自查,摸清了出租出借及收回校舍场地基本情况,加快了清退工作步伐,共清退出租出借场地39554.2㎡;成立教育基建资产装备管理中心,制订《教育局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资产使用效益,不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五、加强培养,保障教师发展

1、完善校长、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充分依托市“双名工程”与“优青项目”培养,实施校长、教师培养策略。近年来,我区推出的62位市名教师后备人选

- 16 -

(其中11位从事义务教育);10位市名校长后备人选(其中3位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岗位);24位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其中11位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8位市优秀青年校长后备人选(其中5位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岗位)。特别是有10人被评为市名教师名校长重点培养对象,其中4人从事义务教育;有6人被聘为第二期“双名工程”各学科基地专家组成员,其中有3人从事义务教育,占50%;有2名校长1名教师入选美国加州“影子校长、教师”工程;有11名教师入选国家培养计划,其中5名从事义务教育;有4名校长入围长三角骨干校长培训班,其中3名校长从事义务教育,占75%。2008年至今,新增义务教育阶段特级教师2人,占25%。我区义务教育阶段的骨干教师在市级名校长名师群体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日益提高。

通过双向选择,遴选有潜质的骨干教师组建骨干教师华师大高级研修班,开展为期一年的学习,首期共有28人参与,其中5名教师被评为2011年上海市普教系统特级教师。建立区享受政府教育津贴人员、区首席教师、区学科(德育)名师、区教坛新秀四级区级骨干教师梯队,确立分层培养目标,完善分级管理体系,明确任期考核要求,并为每一层级的骨干教师群体搭建了集学习研究、交流合作、引领辐射为一体的研修共同体。

建立7个政府津贴导师带教组,针对目前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个人的学术研究特长,围绕“课程标准研究、作文教学、公民教育、精致化管理”等7个学术研究主题作专场展示。同时,积极组织研究团队开展学习考察、集体研修与主题研讨活动,用项目驱动来激发教育活力,用合作研究来提升教育智慧,用交流分享来谋求共同发展。建立9个首席教师课堂教学研究室,立足基层学校,以课堂为研究阵地,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有效教学”为研究目标,通过“教育教学案例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及学科教学中出现的共识性问题。

- 17 -

实施“1-5年教龄教师培养工程”,对1年教龄新教师开展军训会操、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常规指导、班主任工作艺术等课程培训。围绕教师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技能、专业发展、课堂实践等五大培育模块,设立“入职培训、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专业知识”三个成长必闯关,搭建“人文素养、课堂实践、教育科研”三个风采展示平台。

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工作,对学校分管领导实施校本研修专题培训,提升分管校长校本研修工作的领导力与执行力,委托华师大开展教研组长高级研修,增强教研组长贯彻落实教学常规的意识与能力,2008年至今,共评选了21个区校本研修特色项目,48个区校本研修发展项目。由10所学校围绕“研修目标、研修内容、研修途径与研修模式”的四维研究目标,开展了校本研修特色项目的展示与交流活动。

2、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文件精神,以“为人、为师、为学”为主线,以《松江区教师师德“十不”规范》为抓手,树立职业理想,激发教育情怀,开展“十佳师德标兵”、“十佳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师”评选,开展“塑师德、正师风、强师能、铸师魂”等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活动,不断提升教师育人为本的专业精神与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境界。

3、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及公平竞争的原则,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实施岗位竞聘制度。从2004年起,我区连续七年实行正副校长全员竞聘,完善了竞聘择优为核心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大大增强了校长的任职观念、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促进一批优秀校长的脱颖而出。

第三部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 18 -

一、义务教育普及情况

1、按时入学率。关注教育均衡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区域义务教育均衡水平、发展水平,克服人口导入压力,2006年至2010年,松江教育在人口急剧增加,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使常住人口适龄儿童义务教育按时入学率均达到100%。

2、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保障了残疾儿童受义务教育权,完善残障学生的随班就读制度,促进残障学生和正常学生的融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建设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性评估,注重潜能开发,使随班就读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开展送教上门,满足区域内重残儿童教育与康复需求。

(附表十一) 松江区“十一五”期间随班就读、送教上门情况统计表

年份 随班就读人数 送教上门人数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11 125 146 127 107 10 10 10 10 25 3、体质合格率和初中学业合格率。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坚持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深入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业水平,2008年至2010年,松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和初中学生学业合格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

(附表十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和初中学生学业合格率统计表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 年份 小学生 中学生 初中学生学业合格率 2008年 96.89% 91.37% 98.91% - 19 -

2009年 2010年 96.77% 98.2% 91.39% 92.00% 99.70% 99.41% 二、校舍与设备设施达标情况

1、校舍、场地达标情况。“十一五”期间,教育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大量增加:2005年公办中学、小学建筑面积分别为45.66万平方米、8.96万平方米,合计54.62万平方米;2010年中学、小学建筑面积分别为54.6万平方米、13.79万平方米、合计68.39万平方米,较2005年校舍建筑面积增加20.13%。近年来,随着松江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乡镇人口大量迁移松江城区、外来人口大量导入松江。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11年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吸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超过在校学生总数50%以上,造成学校规模在扩大或班额数在增加,我区教育资源日趋紧张。

(附表十三) 松江区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舍、场地达标情况 参考标准 项目 学校总数 校舍达标数 1990标准 达标率 场地达标数 达标率 2004标准 学校总数 校舍达标数 达标率 场地达标数 达标率 小学 15 13 86.67% 13 86.67% 15 6 40.00% 6 40.00% 初中(含完全中学) 10 10 100% 11 100% 10 8 80.00% 8 80.00% 九年一贯制 15 14 93.33% 14 93.33% 15 8 53.33% 8 53.33% 2、教学仪器、设备达标情况。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室光环境改造工程”、“特教三年行动计划”和“二期课改教学设备配臵”等专项

- 20 -

工程,特别是按照标准加大对新建学校及薄弱学校进行设配配备,保证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率达到100%,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硬件配臵上基本达到均衡,城乡学校教学条件大大改善。

3、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小学配备情况。高度重视对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的设备配备工作,在2009年投入21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2010年按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为全市160所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配备标准图书室及体育运动器材的实施意见》,及时落实经费,制定详细方案,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区19所农民工同住子女学校的配备工作,投入经费301万元,使我区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小学配备率完全达标,基本满足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办学与学生发展需求。

4、关注特殊教育群体,让每个特殊学生都获得更好发展

2007年底,在上海市未成年管教所设立义务教育教学点,将未成年犯义务教育正式纳入我区义务教育管理范畴,充分保障了未成年犯的受教育权。松江四中和泗泾第二小学将市未成年管教的义务教育纳入两所学校的发展规划中。两所学校先后有20多位老师在未管所任课,加强未成年犯的学情分析,积极开设适合未成年犯的所本课程(小学3门学科、初中6门学科),努力促进未成年犯学业上的最大发展。截至2011年9月,共有350多名未成年犯接受义务教育,2009年6月,首届未成年犯接受义务教育顺利毕业,四年来有80%的学员拿到了初中阶段毕业证书,其他学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为更好地满足特殊需求的教育,我区投入1500万新建、改建以招收智障生为主的辅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2009年9月启用新校舍,学校占地面积12000㎡,建筑面积5881㎡,使本区智障学生享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普惠。同时,我区积极与闵行区启音学校等特教机构合作,年投入约40万元,满足我

- 21 -

区特殊儿童群体的特殊教育需求。通过建立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特殊教育硬件建设和办学条件、加强特教康复中心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特教质量,切实解决医教结合和就业问题。

三、教师达标情况

1、教师任职资格、学历达标情况。进一步落实教师招聘的各项制度,确保高素质人才进入教师队伍。通过出台《松江区职初教师入职培训管理办法》、《松江区1-5年教龄青年教师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和《松江区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教师管理政策,进一步规范实施分层分类的教师业务培养,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化成长。目前,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学历100%达标;教师自主进修高一层次学历达标率逐年提高;中高级教师所占比例逐年提升。

(附表十四) 松江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学教师任职资格、学历达标情况表

小 学 学年度 学历达人数 标率(%)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706 1768 1884 1924 1963 2019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高一层次学历达标率(%) 88.2 91.7 93.5 94.4 95.6 96.9 人数 1 1 1 1 1 2 % 0.06 0.06 0.05 0.05 0.1 0.1 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 人数 13 18 21 23 30 35 % 0.76 1 1.11 1.2 1.5 1.73 中级教师 人数 1091 1043 1068 1084 1081 1089 % 63.95 59 56.68 56.3 55.1 53.9 高、中级教师结构比例

(附表十五) 松江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初中教师任职资格、学历达标情况表

初 中 学年度 人数 学历达标率高一层次学历高、中级教师结构比例 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 - 22 -

中级教师

(%) 达标率(%) 人数 1 % 0.06 人数 64 60 70 81 86 85 % 4.59 4.3 4.76 5.33 5.5 5.5 人数 739 671 708 748 742 747 % 53.1 50 48.22 49.18 47.7 48.3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393 1398 1468 1521 1556 1547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88.2 90.5 89.2 90.4 89.7 90.6 2、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小学教师任职资格、学历达标情况。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一步规范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民办小学教师聘用、培训等管理工作。通过创设区级师资培训平台,组织好校长、举办者培训,提高办学者依法治校和规范办学的能力。同时,区教师进修学院每年组织此类学校的教师培训,现已完成了全部780名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针对此类学校教师学历普遍不高的现状,制订并实施了提高教师学历的方案。目前,学校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人数和教师学历达标均实现逐年提高的良好态势。

(附表十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小学教师任职资格、学历达标情况表

学年度 2008 2009 2010 2011 教师数 271 636 722 856 具有教师 资格数 154 419 606 787 占比 56.83% 65.88% 83.93% 91.94% 学历达标数 185 446 541 667 占比 68.27% 70.13% 74.93% 77.92% 四、教育教学情况

1、班额控制情况。近年来,随着松江城市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高速发

- 23 -

展,外来流动人口大量导入、中心城区人口不断迁移,以及生育高峰来临三大因素,使我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学生班额数居高不下。

(附表十七) 松江区义务教育学校班额标准执行情况汇总表

项目 40人及以下 06学年 07学年 08学年 09学年 10学年 11学年 班级数 占比 班级数 占比 班级数 占比 班级数 占比 班级数 占比 班级数 占比 224 37.02% 218 34.82% 187 27.66% 177 25.07% 165 23.04% 156 20.91% 41人至50人 298 49.26% 306 48.88% 376 55.62% 430 60.91% 411 57.40% 399 53.49% 50人以上 83 13.72% 102 16.29% 113 16.72% 99 14.02% 140 19.55% 191 25.60% 41人及以下 304 66.52% 329 71.21% 301 58.45% 331 64.52% 303 67.79% 307 66.45% 41人至51人 116 25.38% 112 24.24% 210 40.78% 182 35.48% 144 32.21% 153 33.12% 51人以上 37 8.10% 21 4.55% 4 0.78% 0 0.00% 0 0.00% 2 0.43% 小 学 初 中 公 办 2、课程计划执行情况。严格执行市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注重三类课程开发。“十一五”期间,松江基础教育着力构建融“三化一体”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印发《松江区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出台加强体教结合、医教结合、实施快乐活动日指导意见。严格推行“三课两操两活动”、“每天活动一小时”制度,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系列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关注和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开展小学生讲故事、初中生演讲系列活动。每年举行青少年科技、艺术、体育、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大赛等系列活动。

- 24 -

充分利用“两心一地”校外教育资源,即劳技教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松江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对全体学生开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活动。通过劳技教育课程,丰富学习经历,培养劳动习惯和技术素养,确立技术志向,树立职业理想。一年一次的中小学劳技竞赛和学校劳技教育成果展示,使我区劳技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青少年活动中心于08年4月推出了“快乐的星期二”活动,以此为切入口,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校外教育“为农服务”工作模式。截止到2011年6月底,“快乐星期二”活动三年共送教下乡达45次,参与学生达3.55万人次,深受基层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依托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精心设臵了以“综合素质训练、学军活动、学农活动、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四大素质教育实践课程。全区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高一、高二五个年级的所有学生分别接受了四大主题实践活动,每年受训学生近十万人次。

松江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军人生活,感受现代农民、现代农村、现代农业的现代化气息。区博物馆、区烈士陵园、枫泾暴动指挥所、二陆文化遗址、仓城文化遗址、程十发艺术馆、上海天文博物馆、农业科普馆等校外教育基地,为全区中小学生获得丰富而真切的历史人文体验提供了丰富资源。

3、师生民主平等,构建和谐学习环境。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根基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开展义务教育行为规范示范校评审、开展温馨教室的评选与表彰、开展民族精神系列教育活动,在传承中寻求突破,促使各学校不断吸纳他校好的做法融于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各学校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和学风,让学校的“一墙一壁都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不断激励师生共同奋斗,支撑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家委会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在学校“三级”家委会的基础上成立区级家委会,并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对口联系制度、驻

- 25 -

校办公制度、评估参议制度、决策备案制度和义工服务制度等六项操作性制度,切实发挥区级家委会为引领,各校三级家委会共同行动的家委会共进作用。进一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推动教育有效衔接。发挥“家庭教育讲师团”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探索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指导。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学生组织作用,完善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形成大德育网络,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出台《松江区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毕业班工作的若干要求》、《松江区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规范要求》、《松江区教育局关于切实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采用调研、视导、基层蹲点等方式到基层学校进行教学指导。通过一对一指导、面对面反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现场诊断,并给予改进方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能“激思、激疑、激趣、激创”,在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上,不断激发师生的思维碰撞,将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引导学生的场所、知识研究的场所、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同时,要求教师着力寻求寻求接受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中间地带,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良好氛围。

注重抓实教学工作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减负增效措施的落实,以追求“活力课堂、有效教学”为抓手,聚焦教学管理,梳理、完善和构建各种教学常规,提高学校领导课程领导力;聚焦课堂教学,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各类教学展评活动,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聚焦教学研究,创新教研机制,提升研训员指导和服务能力。

5、严格执行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

- 26 -

依据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规范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课程建设。从2009年起,开始在一年级使用与公办学校相同的上海教材,所有学校严格按照年度课程计划,在开齐开足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因地因校开展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同时,教育局通过发布《关于加强以招收农民工同主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开展与公办中小学与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小学结对共建活动等措施,促进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的德育管理、教学管理、教师授课、教学研究、质量评价、基本质量指标的稳步提升。

五、办学成效

1、特色学校创建。“一校一特”深入推进,让学校努力寻找各自发展的突破口与增长点将项目特色培育成学校特色课程,进一步凸现办学成效与亮点,创建形成了一批依法规范办学,管理模式创新,“轻负担、高质量、有内涵”的特色学校。涌现出了如实验小学的“三乐”教育课程、方塔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泗泾二小的“面塑”塑人课程、中山小学的“大语文”课程、三新学校的“美育”综合课程以及小昆山学校的“二陆文化”教育、叶榭学校的“草龙滚灯”民俗文化教育、民乐学校的“鸣号亮剑”教育、二中初中的自治教育、华师大松江实验中学的“校园原创音乐剧”艺术教育、李塔汇的体验教育和佘山学校的“模拟法庭”法制教育等学校特色课程,营造出“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和谐校园氛围。

2、规范办学模式,提升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小学办学水平。通过制订《松江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规范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学校管理,实施了以“义务教育公办吸纳、公办教学点吸纳、原简易农民工学校转为民办小

- 27 -

学吸纳和盘活原有的国有村校资源及资源调整后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舍资源,并由区教育局下属国有资产公司出资举办的国有民办小学吸纳”四种办学模式,有效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书读”的问题。为同享阳光“读好书”,又把教师培训、财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研究、质量监测、学籍管理、安全卫生等工作全面纳入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范畴,进一步解决了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师资队伍质量差、教育教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推进了我区义务教育整体水平提高。

3、社会各界、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满意度。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关心监督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松江义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松江义务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均衡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强师兴教”战略,积极探索校本课程改革,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对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区域“共同体”建设专项督导,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和共同发展,推动松江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更高的起点和平台上办松江人民满意的教育。在2008年度行风测评中教育系统位列全区第三;在2009年度行风测评中教育系统位列全区第三;在2010年度行风测评中教育系统位列全区第二,并连续六年荣获上海市规范教育收费优秀达标单位。

第四部分 工作体会与思考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体会

1、均衡办学条件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办学条件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享有基本均等的办学条件,是“十一五”以来我区十分重视的一件基础工作。集中财力,根据城市化进程及人

- 28 -

口密度的变化趋势,加快学校布局的调整,大力扶持基础条件较差的学校改善教育环境,优先在农村薄弱学校推进“校安工程”,为大型居住区同步配足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校特别是浦南地区教师待遇等等措施,有效地均衡了不同区域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为均衡义务教育发展打好了基础。

2、均衡生源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优质资源的缺乏是导致“择校”现象的根源。我们实施标本兼治的工作策略,一是推进阳光招生。区教育考试中心统一操作管理、统一招生程序、统一录取时间,使招生工作做到一步到位,从源头上消除择校乱收费。加强招生管理,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民办学校免试入学的原则。规范学籍管理,从制度上制止择校乱收费。2007年,我区在沈阳召开的全国规范城市义务教育收费工作会议上作大会交流发言。二是调配优质办学硬件和优质师资,使优质资源不断趋于均衡,不断满足各区域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根本上逐渐消除择校观念。

3、均衡师资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师资队伍是教育发展的生产力,“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区在“强师兴教”战略指引下,打出了均衡师资的“组合拳”,义务教育发展共同体、享受政府津贴导师团、首席教师课堂教学研究室、名师指导团、骨干教师支教团等,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积极作用,逐步形成了优质师资全区共享的工作格局,显著地提升了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

4、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抓手。共同体已成为区域内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和平台,促进教师加强自身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各校围绕共同体共同的研究课题或研究项目,积极开发涉及自身学校内涵发展的子课题,科研兴校,扎实开展项目推进和课题研究工作,朝着“教研组活动科研化”、“教师教学研究化”的方向努力。在各共同体特色发展建设中进一步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并让特色成为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成为

- 29 -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共同体建设呈现“建峰填谷”的办学效益,有力地推进了松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1、进一步提高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身努力的程度。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义务教育经费区财政统筹力度,始终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区政府财政支出比例达到规定要求,使市级教育转移支付经费足额、高效的用于义务教育发展;不断完善教育公建配套建设与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增强相关部门的工作合力,确保建设与管理“三个同步”;继续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力,努力挖潜,加大资源增量,使入学率逐年提升。

2、进一步营造全社会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明确区财政局、发改委、建交委、规土局、人保局、教育局等部门的教育责任,共同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条件;改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环境,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与融合,不断提高各界人士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进一步引导学校在均衡发展基础上的特色发展。以今年出台的《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为依据,全面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达标工程,开展相关教育督导,努力落实均衡配臵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差异,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各项工作。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特点和学校实际,引导学校发展教育特色,以满足社会和学生多样的教育需求。

“十一五”以来,我区在均衡义务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瓶颈。我们将以本次督导契机,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

- 30 -

感,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理念,依托独有的区位优势,努力挖掘具有古松江灵气、新松江活力和大学城智慧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准确把握义务教育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指导帮助下,紧紧依靠松江人民和社会各界,再接再厉,不断推进松江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不断加快松江教育现代化进程。

- 3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