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改革

2023-07-01 来源:易榕旅网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改革

摘要:课改前的高中政治课的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性太强,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滞后于学生的实际,导致学生对学习政治失去兴趣,把政治课简单地归结为死记硬背。新课程改革就像一支强生剂,让传统的政治课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转变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课改 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整合教材 情境导入 双案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就在于政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使政治课从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实践型转化,实现教学理念的现代化。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围绕课程目标,遵循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学会处理教材 1、依据教材,挖掘内涵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选用经典的情景材料,呈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师生教学关系的“纽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媒介。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研究和吃透教材,挖掘内涵,明确“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设计“怎么讲”。否则,就会因为“挖得过深”而嫌课时不足,教学就会失去方向。

2、整合教材,科学取舍

教材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本。教材是相对固定的,而教育对象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能力存在客观差异。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调整、整合教材内容,合理选取,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飞跃。 3、充实教材,回归生活

新教材内容通俗易懂,许多例子虽然经典,但难免陈旧。如果照本宣科,根本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归生活,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新课程下,教材不再是呈现知识的唯一源泉,课堂所涉及的知识由教材提供的知识、教师自己拥有的知识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所形成的新知识三方面构成。教师应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内容,并将这些基础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已有经验紧密联系起来。教学中应根据学情,适当补充教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实现对教材的超越和创新。 二、重视情境导入 1、通过复习提问导入

这是最常用的导入方式,就是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由已知到未知,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这样做,无论从知识的衔接角度来看,从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看,还是从提高学生注意力看都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复习旧课一般都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例如,新课程必修3《文

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可提问:“如何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问“文化对人的发展又有何影响呢?”导入新课,并使学生对文化的影响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

2、通过引用事例导入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一定事例,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实际上就是“举例”,这应该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新课程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课“影响价格的因素”,就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列举身边事例来说明、论证。 3、通过设置问题导入。

提问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自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出问题,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开发学生智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新课程必修3《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可列举以下资料:有人说:“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 有人说:“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

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有人说:“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4、通过情景对比导入。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比教学法,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去接受知识,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又能锻炼同学的交谈能力和口才训练。从而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增强学习思维的敏锐性。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新课程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是什么”中有一组发生在公共汽车的镜头。有两幅图:一幅图是一位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在公交车上抽烟;另一是幅是一位稚气未脱的学生给老人让座。对照这两种情境,让学生思考、讨论“谁更有文化?”“文化与文明有何区别和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5、通过反思导入。

让学生通过反思,理清思路,探讨问题,寻找出路,从思想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不断积累提高。通过老师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新课程必修1《经济生活》第十一课“树立科学发展观”中有三幅图:一是两辆汽车迎面平安驶过,无事故,无损失;二是两辆汽车发生刮蹭,造成轻微损失,创造gdp2000元;三是两辆汽车猛烈撞击,汽车报废,创造gdp20万元。对照这三种情况,让学生反思:gdp增长了,社会财富会一定增加吗?这种gdp的增加对国家发展

有益吗?你认为目前在我国哪些领域还存在这种现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使学生对gdp的增加有了辨证的认识,从而加深“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三、实行双案教学

所谓双案教学即“教案、学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构建平台,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角色,教是为了不教,实施双案教学,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集中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我所设计的政治课学案构成如下:

1、学习重点。让学生明了本框题的学习重点和知识框架。 2、知识填空。教师从教学内容中,筛选出主干知识,根据学情,按知识体系设计填空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完成主干知识填空。

3、热点链接。提供最新的社会热点或重大时政材料,课前让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在读通教材的基础上,寻求热点问题与教材的结合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教材。 4、课堂探究。结合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探究,将问题细化,层层深入,以便学生积极思考,做好课堂讨论准备,避免课堂探究流于形式。

5、课堂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识结构的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兴趣的过程。教师要精心选择题目,做到巧练、精练,及时反馈学

生的掌握情况。

6、课后思考。联系社会实际,设计综合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王 枬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丁钢 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3、韦桂美,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科研回归生活的方式[j],《教书育人》2004.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