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456单元详细表格教案
2020-10-23
来源:易榕旅网
学科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语文 六年级(上)备课 册 教师 授课 第周月日 时间 13 只有一个地球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 2、过程与方法: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重点重点: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教 学 过 程 搜集地球相关资料,如:地球遭破坏的一些数据,资料 两课时 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教后修改 (课件展示地球美丽的面貌)孩子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 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生起读课题。 5 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意,交流沟通, 6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讲授新课: (二)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8 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 (三)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 (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2.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容易破碎。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亲容易破碎? 3.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句话。抓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地自私。 b.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c.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句话,明白“本来”的意思,如果去掉它,行吗?为什么? (3)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说说。 (4)教师出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 (5)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段。(补充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地球实破坏的相关资料,更全面了解到地球的易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同学们汇报所收集的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二)、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让学生自由读文,你明白了什么?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枯竭”一词的意思。 讨论: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解重点词语“至少”,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再理解重点段落) 2.请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我们这个地球可爱又易碎,为了保护这一个地球,我们都行动起来,写写保护地球的标语吧。(生可以独立完成,可以自由组合。) 如: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 人人齐动手,保护大地球。 为了生存,保护地球。 除了脚步印,什么也别留下。 孩子们写的宣传口号真好!很有感染力、号召力。地球妈妈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欣慰。让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读后讨论: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巩固练习: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 布置作业:课课练 小 结 板 书 设 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教 学 反 思 参考资料 教材全解 签字 学科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语文 六年级(上)备课 册 教师 授课 第周月日 时间 14*鹿和狼的故事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难点 难点: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教 学 过 程 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一课时 导入新课:一、导入课题 教后修改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 这样认为?板书:狼 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鹿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体会课文中心 1、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 2、这是“狼”的错吗?“狼”难到就该杀吗? 3、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 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巩固练习:复述故事 布置作业:课课练 小 结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参考资料 教材全解 签字 学科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语文 六年级(上)备课 册 教师 授课 第周月日 时间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知识与能力: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教 学 过 程 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两课时 导入新课: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的土地 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讲授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教后修改 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三、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引读2.3自然段。 四、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 过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 留住这片圣洁呢? 二、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学生自由读四至八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体现“神圣”的相关语句,并做好旁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了解“你们”是谁?(白人) 2.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指导朗读: “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1)学生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2)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感情朗读4.5自然段。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景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4)“它”是谁?为什么要照管好它? 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5)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6)引导学生举例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⑵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说说我们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3.默读9.10自然段,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1.在已出示的句子“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后,出示“我们一定要 “,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以外的自然物。 2.独立思考,补充,并交流。 巩固练习:小练笔:联系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保护,写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布置作业:课课练 小 结 板 书 设 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 教 学 反 思 参考资料 教材全解 签字 学科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语文 六年级(上)备课 册 教师 授课 第周月日 时间 16 青山不老 1、知识与能力: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重点: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教学难点 感。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一课时 导入新课: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教后修改 教 学 过 程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 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讲授新课: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巩固练习:词语复习 布置作业:课课练 小 结 板 书 设 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教 学 反 思 参考资料 教材全解 签字 学科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语文 六年级(上)备课 册 教师 授课 第周月日 时间 17 少年闰土 1、知识与能力: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重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 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教 学 过 程 课前了解旧社会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了解文中提到的动物 两课时 导入新课: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教后修改 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叫闰 土。板书:闰土(出示课文插图) 2、打招呼:与朋友初次见面,谁能与闰土打个招呼?指名说(过渡:看来同学们都会打招呼,想不想赶快了解我们的这位朋友?)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讲授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二)学生反馈交流。(板书学生对闰土和“我”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方案一: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5、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6、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7、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五、教学第一段画面: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教学: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2、第二句教学: (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3、指导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 1、谈话: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2、出示刺猹的图片。 ①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③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机智勇敢) 3、过渡: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捕鸟、拾贝、刺猹、观鱼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很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3、小结: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5、争辩研读,深入理解课文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同学们!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A、过渡: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B、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C、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D、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巩固练习:书中练习 布置作业:课课练 小 结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参考资料 教材全解 签字 学科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语文 六年级(上)备课 册 教师 授课 第周月日 时间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知识与能力: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重点: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课前了解旧社会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了解文中提到的动物 三课时 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容。)(明确目标) 讲授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第二课时 教后修改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提出自学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自由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 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三、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巩固练习:书中练习 布置作业:课课练 小 结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参考资料 教材全解 签字 学科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语文 六年级(上)备课 册 教师 授课 第周月日 时间 19* 一面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重点: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难点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教 学 过 程 鲁迅的照片。 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教后修改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 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 讲授新课: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跳读课文,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3、学生读书,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4、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出示鲁迅的照片,自己观察,对照课文的描写,对作者的描写作出评论。 5、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6、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 7、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默读讨论: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的、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 (2)真情朗读。(范读──个人读──集体读) 真情朗读,升华感情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探讨: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你还有其他有新意的不同理解吗?(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巩固练习:书中练习 布置作业:课课练 小 结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参考资料 教材全解 签字 学科 语文 六年级(上)备课 册 教师 授课 第周月日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20 有的人 1、知识与能力:认识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难点: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教 学 过 程 鲁迅的诗《自嘲》。 一课时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教后修改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 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讲授新课: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巩固练习:书中练习 布置作业:课课练 小 结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参考资料 教材全解 签字 学科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语文 六年级(上)备课 册 教师 授课 第周月日 时间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1、知识与能力: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难点: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诗歌 教学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七课时 导入新课:一、激情导入 教后修改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 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讲授新课:第一课时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②解释个别词语。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第三课时《太阳的话》《白桦》 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 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导入 二、初读两首诗,了解大致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太阳的话》《白桦》 2.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 3.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 1.学生默读阅读材料。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指导。 ①诗歌的特点: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语言具有音乐美。 ②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六、拓展延伸 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第四课时诗海拾贝活动一搜集诗歌 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 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五课时活动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5、师生交流归纳:(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 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 诗歌分类表整理人: 类别 诗歌的题目 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 4、师生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并展示。 5、小组补充资料,补充搜集一些诗歌。 三、利用墙报张贴大家搜集整理的诗歌,供大家阅览。 第六课时 一、学习欣赏诗歌 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哪些知识? 3.你在课余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故事?能交流一下吗? 4.组内学习《诗中的“秋”》,交流:怎样欣赏、理解诗歌?(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5.讨论: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 6.师生交流。 二、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诗歌推荐活动) 1.出示“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每人一张) 诗歌: 作者: 推荐人: 2.学生填表,并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3.交换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 4.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 5.欣赏诗歌(教师推荐) 6.教师推荐书目:《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毛泽东诗词鉴赏》等 第七课时与诗同行 活动一举办诗歌朗诵会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活动过程: 一、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 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活动二自己动手写诗 活动内容 1.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 2.尝试写诗。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咱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的收获?(预设:) 2.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1.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生:我喜欢《致老鼠》,因为作者把讨厌的老鼠想象成了人来写,很有趣。 生:我喜欢《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2.师相机归纳板书:大胆想象 3.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我知道写诗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我们也可以学着写。写诗就是写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4.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 巧用比喻;妙用拟人;运用夸张;运用假设。 四、你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六、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写一首小诗 布置作业:课课练 小 结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参考资料 教材全解 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