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阳安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下期高二历史半期试题-阳安中学

2023-04-28 来源:易榕旅网


阳安中学高二年级2013——2014学年度下期半期试卷

历史学科试题

命题人:樊雪梅 审题人:徐贵林 做题人:刘清华

备注:1、试卷分Ⅰ、Ⅱ两卷,Ⅰ卷为选择题共48分,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2分。全卷共100

分。

2、所有答案均做在答题卡上,否则记为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2、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 ) A、国王住在高高的山岗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 B、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高高兴兴回到自己家中 C、第三等级的公民积极参加四百人会议的活动 D、通过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在民众法庭中审查案件

3、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说:“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他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 ) A、阐述历史进化的必然性 B、论证维新图强的必要性 C、说明中华文明的停滞性 D、批驳革命共和的荒谬性

4、贾文言在比较商鞅与梭伦的“耕战思想”时说:“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故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则有所不同。”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 ( ) A、商鞅维护皇权专制,以农为本;梭伦注重发扬民主,重视工商 B、商鞅立足承认现实,渐进变革;梭伦强调打破现实,重在继承 C、商鞅使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梭伦使所有平民获得公民权利 D、商鞅用“强权”重构政治秩序;梭伦以“中庸”平衡阶级利益

5、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

源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均田制 B、整顿吏制 C、迁都洛阳 D、汉化政策

6、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B. 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C.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都是权利平等的教士

7、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理由是“上户自足,无假(借)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名为厚民,实乃剥下;名为惠民,

实有利心。”这是反对( )

A.方田均税法 B.免役法 C.青苗法 D.保甲法

8、“他不懂得也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上述观点适用于评价( ) 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②洋务运动 ③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 ④明治维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1871年,日本刊物《全译中学西校改定普学规则》中写道:“且初学者未通其语言,未习其文学,故宜先就汉人所译之书,加以研习,以得其略。”这说明日本( ) A.坚守儒家文化主阵地 B.全盘接受西方新文化 C.从中国间接输入西学 D.向中国学习改造文化

10、近代学者杜亚全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啧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11、“„„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这一变化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

A.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 B.使俄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C.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12、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惟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出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 A.要光绪皇帝加强对顽固官僚的争夺 B.要光绪皇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人士参与政权 D.在封建顽固势力面前主张妥协、 二、非选择题(13、14题共52分)

13、(28分)自古以来,重大改革都注重教育方面的改革,重温历史上的教育改革,也许能从中获得一些教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其中的)“养之”,即优待和栽培人才。“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二 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材料三 (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实施义务初等教育,因为国家需要有文化的公民。大批外国教育家来到日本创办学校和大学;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新学校任教。„„1890年颁布的《教育敕语》告诫所有学生,“要勇敢地献身于国家,以此来保卫和维持我们的与天地同存的帝国王权的兴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养之”和“任之”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的观点。(6分) (3)据材料三,指出明治政府实行教育改革的措施。(6分)

(4)据材料二、三,指出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与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的共同之处。(4分) (5) 根据材料三,指出《教育敕语》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说明其产生的主要背景。(3分)

(6)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有学者则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将明治维新引向歧途,结合材料及所学,选取其中一种观点说明理由。(5分) 14、(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四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从政治、思想方面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4分)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4分) (5)综合以上材料,简述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4分)

阳安中学高二年级2013-2014学年下期半期考试

历史学科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 [A] [B] [C] [D] 13.(28分)自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6 [A] [B] [C] [D] 7 [A] [B] [C] [D] 8 [A] [B] [C] [D] 9 [A] [B] [C] [D] 10 [A] [B] [C] [D] 11 [A] [B] [C] [D] 12 [A] [B] [C] [D] 古以来,重大(1)(4分) (2)(6分) (3)(6分) (4)(4分) 5、(3分) 6、(5分) 改革都注重教育方面的改革,重温历史上的教育改革,也许能从中获得一些教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4分) 半期测试答案 (2)(8分) 一、选择题 1——5BABDD 6——10 DCACB 11——12DD

1、【解析】选B。从题干提供的信息看,是在19世纪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俄、日、中三国分别进行了学习西方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改革。故正确的论文主题应该是B。

2、解析答案:A 解析:梭伦执政的时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没有国王,故选A项。

3、B 从材料信息看,康有为认为,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的社会将会继续延续,不会发生改变。其潜台词则是,此时中国已经面临列强环伺,故传统社会无法延续,中国只有进行变法才可以救亡图存,故B项为其真实意图。A、C、D三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均可排除。 4D、5D、6D、7C、

8、【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明治维新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的原有社会结构,并在改革后出现了实质性进展,排除④,选A。①②③基本上都符合材料意思。 1——5BABDD 6——10DCACB 11——12DD

13、(28分)【答案】

(1)特点:养之:既鼓励(或优待)又约束。任之:既强调才又强调德。(4分)

(2)观点:把教育作为开展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提倡培养群体观念;注重培养政治素养。(6分) (3)措施:普及初等教育;创办新式学校;灌输忠君思想。(6分) (4)共同:都强调教育服务于政治;都注重培养政治素养。(4分) (5) 核心:忠君思想(或儒家忠孝思想)。(1分) 背景: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2分)

(6)(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选择1分、理由4分,共5分) (后者)理由:宣扬忠君爱国和武士道精神,最终使日本因侵略扩张而战败,给日本人民以及东亚和平带来深重灾难。(任选一种)(选择1分、理由4分,共5分)

14、(24分)答案:

(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4分)

(2)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8分)

(3)政治: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4分)

(4)政治: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4分)

(5)启示:要顺应历史趋势;与本国国情结合;善于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任答2点4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