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高飞PB03204074
在学术界有一种看法,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只有墨家重视科学技术,“可是这个学派为时较短,汉以后就不传了。„„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只知道‘治人’,不重视向大自然开战,日日殚思竭虑于施行南面之术,而看不到科学技术的历史价值” [2]。我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在对《管子》一书进行比较全面的研读之后,我们相信,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学派也相当重视科学技术。而且尤为可贵的是,这个学派在秦汉以后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管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籍之一,它的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哲学及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其中有不少科技史料,弥足珍贵。笔者对《管子》进行了详细地研读,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并对其作了初步地分析。
一 科技政策
根据《管子》一书的记载,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时,十分重视科技人才,还制定了一些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鼓励科技发明,这对当时齐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管子•山权数》中有齐桓公和管子的一段对话,“齐桓公问于管子曰:‘请问教数?’管子对曰:‘民之能明于农事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袬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已民疾病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知时,曰岁且阨,曰某谷不登,曰某谷丰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在这里,管子对齐桓公建议,对“明于农事者”、“能蕃育六畜者”、“能树艺者”、“能已民疾病者”、经验丰富能预知农作物收成者、“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都给予重奖,“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由此可以看出,管子对有真才实学并能对国计民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技术人才(包括农业专家、畜牧专家、林业专家、医药专家等)十分重视,主张颁发重奖以示鼓励,并将其作为一种教化百姓措施。考虑到当时齐国经济发达的文治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武功,不可否认其中包含这一“国策”所起到的作用。
二 养生问题
管仲学派对养生问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学术思想成果,但很多研究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例如,1990年出版的李良松等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中明确立论:“先秦的养生思想首推老、庄”。[3]事实上,比老子早大约2个世纪、比庄子早大约4个世纪的管仲,率老、庄之先对养生思想以及一般健身问题就有过探讨。
在《管子•内业》中讲到,“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认为自然万物是由“精”构成,由精气产生五谷、列星、圣人之智慧和鬼神之魂灵。在此基础上,《管子•内业》探讨了人体的构成和如何获得健康长寿等与养生有关的问题,认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人之所失以死, 所得以生也”。
另外《管子•心术上》还讲到,“无之则与物异矣,异则虚,虚者万物之始也,
姑曰可以为天下始”、“虚无无形谓之道”。管仲学派以“精”和“虚”作为“万物之始”,这在世界古代哲学史上也是有积极意义的。[4]
三 矿冶方面
《管子•地数》记载,“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当时,人们将山上显露的丹砂、磁石、陵石、赭石等矿苗叫做“山之见荣者”,根据矿苗判断其下存在的矿藏。例如,根据上面出现丹砂,推断出地下有金矿;根据上面有慈石,推断下层有铜金矿;根据上面出现陵石,推断底下蕴藏有铅锡赤铜矿;根据上面出现赭石,从而推断出其下有铁矿。这说明,经过长期经验知识积累,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矿苗与矿藏存在共生或伴生关系,这与现代矿床结构和矿物分布的理论是相符合的。
本世纪五十年代, 英国冶金史专家考格兰在他的成名作《旧大陆史前和早期的铁》中提出一种看法, 他认为中国铸铁是公元前后才发展起来的,在汉代的铸铁炉中才产生中国“最早的生铁铸件”。[5]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国早已出现铁的冶铸。在春秋战国时代,齐国都城临淄等地已有冶铁工场,程郑就是齐国有名的靠冶铁致富的大铁商。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恶金(铁)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可见当时已经使用铁来铸造开垦土地用的农具。《管子·海王》中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 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 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 天下无有。„„耜铁之重加十, 三耜铁一人之籍也”。《管子·轻重乙》中记载,“一农之事, 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 然后成为农;一车必有一斤、一锯、一釭、一钻、一凿、一銶、一轲, 然后成为车;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鉥, 然后成为女。”其中明确指出各种铁质器具已经成为农民、车工和妇女劳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由此可见, 中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铁的冶铸技术, 并且铁制器具已经得到广泛使用,进入到普通人的生产和生活当中。
四 农田水利
《管子·治国》中记载,“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所蕃熟也。四种而五获。”说明当时在耕作制度上已经实行改革,在嵩山、黄河与汝水之间推行套种和复种,可以达到“四种而五获”。这比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管子》中也有相当多地阐述。《管子·度地》中记载,管仲曾经对齐桓公说, 水可以分成经水、枝水、谷水、川水、渊水等五类,要使五种类型的水发挥水利而防止水害,都有一定的方法,所谓“因其利而往之可也, 因而扼之可也”、“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在该篇对明渠比降、有压管流、水跃现象、土壤含水量与施工质量的关系进行论证,提出了从地势高处到地势低处要有千分之一比降的渠道相联,这一比降的量值与现代水利学常用的数据是相当接近的。 (比降是指沿水流方向高程差与水平距离之比。通俗的讲,就是上游水位减去下游水位所得的差,再除以两点间的距离,而河道的平均比降为0.788‰。)《管子·度地》是一篇总结当时水利工程经验的重要论作,它也极有可能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关于水利科技的文章。
五 宇宙学
《管子·白心》中记载,曰:“天或维之,地或载之。天莫之维,则天以坠矣;地莫之载,则地以沉矣。天不坠,地不沉,夫或维而载之也夫! „„夫或者何? 若
然者也:视则不见,听则不闻,洒乎天下满,不见其塞,集于颜色,知于肌肤;责其往来,莫知其时。薄乎其方也, 韕乎其圆也, 韕韕乎莫得其门”。在这里,作者以深邃的眼光发问: 天体(日月星辰)这么高悬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大地这么荷重为什么不会沉没?也许是有什么东西维系天体、托载大地吧,但这种东西又是什么呢? 作者姑且谓之“或者”(就是“未知物”之意)。《白心》篇中相当详细地描述“或者”的性质:人们用肉眼看不见它, 用耳朵听不到它, 可是它却始终存在于客观世界,它弥漫于整个宇宙,并不阻碍任何物体,它使万物显示各种色彩,使人的皮肤有感知;它什么时候来, 又什么时候去,是猜不着和测不准的;若问它在空间占据多大体积,它却是极其微薄的;要知道它的确切形状——是方,是圆,时下却未能弄明白。
在《管子》的写作年代,古人已经提出为什么“天不坠, 地不沉”的问题,认为存在一种“视则不见、听则不闻”但却充溢于宇宙的东西在维系天体、承载着大地。
六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管子·禁藏》中,提出春季时节“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闭, 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也,六畜蕃息,国富民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在春天生长的季节里,不要随便屠杀动物,不要随意采砍伐树木、损伤幼苗,认为只有这样,人类才会得到益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草木茂盛、六畜兴旺、国富民强、内政和顺、边境安宁。
虽然,在主观上这样仅仅是为了“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但客观上这些举措保护自然界万物正常生长,维护了生态平衡,人们也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获得了益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作法是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相符合的,中国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
《管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科技史料,本文仅就其几个方面作了初步地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由许多包含了科技的内容,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不能只重视其中的一两家,而忽略了其余诸家,也不能只注重某一家的主要观点,而忽视了其著作中有价值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管仲,《管子》,广州出版社,2004 [2]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史文集》第14辑,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第22页 [3]李良松,《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1990 [4]刘青泉,《论〈管子〉精虚概念的科学与哲学意义》,《管子学刊》1996年第
四期
[5]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史文集》第14辑,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第10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