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基本探索
摘 要:在学校效能的第三发展阶段,学校效能研究者们开始重视学校整体系统的管理与改革,所以这时候的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将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思想引入到教育领域,然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基本理论,最后还使其理论在学校效能的研究中得到有效的实践与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效能;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全面质量管理
学校效能研究开始于1966年美国社会学者詹姆斯·S.科尔曼等人向国家提交的 《教育机会之均等》(科尔曼报告)的报告,依据该报告的七条结论,科尔曼等人得出了总的结论:学校对学生的成就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而儿童的成长环境的不同,则是儿童的学习成就差异的主要原因。此报告一出引起美国教育界的轩然大波,有一些人呼应科尔曼报告的研究,而另外一些人则是怀疑科尔曼报告的研究结论,认为学校教育是有效的,他们的研究被称为“有效学校”的开始,至此学校效能的研究正式开始。学校效能研究从开始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第三个发展阶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以国际学校效能与改进大会的成立为标志。这一时期学校效能的关注点由课堂层面逐渐转向组织层面,并极力改善学校系统和学校管理,还开始对整个教育系统和活动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层次的学校效能进行全面的研究。①这段时间学校效能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所以从90年代初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施,直到现在,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始终是学校效能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与基本理论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形成于企业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当中。而当代管理新发展时期,质量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戴明的运用统计方法提高企业效率的思想和另一位代表人物朱兰的质量管理、控制等理论,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它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而达到成功的长期途径,其目的在于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②这里强调以质量为中心、强调全员参与、强调质量的持续提高,充分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原则即坚持全员性、全面性以及全程性。
(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与基本理论
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拓展。而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学校和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主要开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如英美等国的20世纪90年代初,到了90年代末期又兴起一个新的高潮。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含义可以理解为把全面质量管理内涵中的“组织”一词改为“ 学校”,其中的“顾客”是指学生、家长、社会,实施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则是为了让教育更好的满足于服务于需求者,即“顾客”的需求。另外教育界研究者们在将其引入到教育领域当中时,完全不可能忽略其整体思想中的两个核心观念,也就是“消费者中心”和“质量的持续提高”。因为要更好的理解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认清两个核心概念。第一,教育消费者主要是指外部和内部两种,外部消费者由学生、家长、教育政府官员和未来的雇主等人员组成,内部消费者则有教师和教辅人员组成。第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目的就是保证学校质量持续的提高,即不断满足甚至超过教育消费者的需要,例如目前我国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三方面:首先,全面性是具体到学校管理的各
个领域,涉及到学校的有关的内外人员,表现在学校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全员性是包括关系学校发展的所有人,重要组成部分有学生、教师、家长等。再次,全程性是指贯穿于学校发展始终,具有持续性不间断的特点。
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
(一) 美英等发达国家关于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
目前,世界上的学校效能研究者们对于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以英美两个国家较为突出,他们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这里着重于中小学教育研究,从前期和后期两部分进行研究。
1.前期研究
这段期间研究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教育刊物出版专号或开辟专栏以及各类相关著作的问世。③第一,在20 世纪90年代初此研究期间,出版的著作主要侧重于全面质量管理的一般理论的介绍,如《创造优质学校》着重介绍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内涵。另外还有《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指南》,它分步骤、全面的阐释了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该如何实施,这样详尽的解释对初接触关于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学校管理者来说非常有益。
与此同时,研究者们一致认为不能仅限于理论的研究,却忽视课堂实践性的研究与实践。所以研究者们出版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著作,侧重于介绍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质量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如《提高学生学习:应用戴明质量原则于课堂》和《小学课堂中的持续提高》等的出版。侧重点的转变,体现了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已经由简单介绍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发展到开始探索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应用。
2.后期研究
这段时期主要探讨如何在学校管理中应用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质量标准,这一奖项原是为企业界而设立的,后来扩展到教育部门,其目的是给学校教育和管理质量一个考核和问责的标准。教育管理界为了使国家质量奖更好的在教育实践中应用,进行充分的理论探究和反复的实践,如美国学校质量和参与协会特意举办了“理解教育的波多里奇自我评估”专题讨论会就是其中的一项表现,会议举办的意图,就是探讨如何将国家质量评估奖应用于教育范畴,如何帮助学校申请奖金和进行自我评估。另外,后期研究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个案分析,它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学者们研究纯理论的局限性,有了新的突破。
(二) 学校效能的全素质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QM)模式的研究
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最初是作为学校效能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逐渐发展起来的,但是郑燕祥在其《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中,将全素质管理解释为评价学校效能的八个模式之一。此书中的学校效能模式是郑燕祥总结了卡梅伦提出的七个研究组织效能的主要模式,然后又将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教育全素质管理,作为学校效能的重要评价模式添加进来。当然这更加能表明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效能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从未中断过。
郑燕祥认为第一,学校效能之全素质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各模式之糅合,尤其是组织学习模式、满意模式和过程模式。第二,跟其他模式比较,全素质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个比较整体或全面的观点管理学校效能。第三,全素质管理模式强调以学校重要对象为焦点的、持续的过程改进以及成员的全身心投入,有助于学校以动态形式发挥最大的多元学校效能。
④
郑燕祥与英美等国关于教育全面质量研究的不同之处:首先,他认为全素质管理模式是存在于学校效能八个模式之中的,并且不可能仅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学校效能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他才把全素质管理作为效能模式展现在学校效能研究者们的面前。 其次,他还强调全素质管理模式是把学校效能其它模式进行整合,不再是单独的一个模式,拓宽了其范围。再次,全素质管理模式强调了其有自己适用的学校教育环境和特殊情况。最后,全素质管理模式又涉及将学校的五种功能如何才能充分发挥。
三、我国高校的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引进
要认真反思国外高校从轰轰烈烈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到90年代末只有为数极少高校坚持实施这一管理模式的现象,认真分析我国高校在改革发展中面临的严峻形势,与时俱进,以教育部正在开展的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为契机,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克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一)树立全面质量管理观
高校要选派有关人员到企业进行调研,收集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的资料,并组织相关部门学习,加强管理部门对“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持续的全面的质量管理知识教育。通过质量宣传、培训,引导教师树立全面质量管理观。重视校园质量文化建设,把质量文化视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环境渲染,使全体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意识到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人人有责。
(二)形成全面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要建立健全各个教育环节的工作质量评估、监控和反馈系统,加强质量控制,实现对
教育质量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控制,形成学校管理的闭合体系。在各种监控体系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中心。要形成院、系、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学院制定各种监控办法、教学工作标准和评估检查制度;各系按标准和制度抓好教研室的教学工作质量检查;教研室把教学质量标准贯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通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重大决策采取策略管理法
所谓策略管理法,即采用“团队攻关”、“头脑风暴”等方法,在广泛听取基层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策的方法。例如,在关于学校使命和任务的阐述、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要广泛听取来自基层的意见。这样,使得从校长到教师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
(四)
科学研究采取项目管理法这是通过建立能够有效地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所有资源和活动的系统,进而成功地完成某种任务的方法。实施这种方法需要组成专门的项目小组。小组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与项目的具体操作目标和最高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项目管理法的成功要素包括:控制系统、计划程序、运行机制、操作指标和技术分析,等等。
(五))师资队伍采取个人管理法
所谓个人管理法,即通过调动所有教职员工积极性、挖掘个人工作潜能和责任心而达到持续
改进质量的目的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个人在活动中作用的发挥,要求每位教职员工制
定个人的工作计划,明确其职责和任务,使他们的工作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教职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建立在良好的利益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基础之上。高校要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的管理机制,激发教职员工的竞争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引进高校,并非一件易事。无论我们采用何种形式和模式,质量问题永远是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评价“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是否适用于高校,是否能成功地实施,最终还应依据社会的认可程度和就业市场的认同。
总之,学校效能之全素质管理模式的研究,使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由原来学校效能研究的重点问题转为学校效能模式,提高其在学校效能中的位置。由此可见,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以后学校效能的研究中,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会不断受到教育管理实践者和教育管理改革家们的推崇和重视。
参考文献:
①温恒福.学校效能的基本理论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2)
②③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2、235
④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