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_喧哗与骚动_与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

2024-01-20 来源:易榕旅网
2006年9月 

第13卷第5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Sep.,2006

 

Vol.13 No.5

《喧哗与骚动》与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

朱 振 武1, 吴 晟2

(1.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2.上海邦德学院 英语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威廉・福克纳在创作《喧哗与骚动》时深受当时的流行思潮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因此这部小说无论是在情节内容的设计中,还是在创作手法的运用上都融入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元素。弄清这一点,有助于读者从人类心理角度对小说的主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好地领略这部帮助作者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的独特魅力,进而更好地解读作者及诠释同类作品。

  关键词:弗洛伊德;福克纳;心理分析元素;创作动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522(2006)0520074205

  当15世纪的意大利作家卢多维可・阿里奥斯特向他的第一个保护人伊波里托・德埃斯特主教献上他的作品《疯狂的奥兰多》时,主教惊讶地问道“:卢多维可,你从哪里找来这么多故事?”一个世纪以来《喧,

(TheSoundandtheFury,1929)的读者们也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着。人们一直在争论着、哗与骚动》思索着这样的问题:天才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在创作这部小说时“素材是从哪

[1]

里来的?”“他又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使我们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印象,而且激发起我们的情感?”从威廉・

福克纳本人的经历《、喧哗与骚动》的情节内容以及写作手法等各个角度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发现该部小说的创作动因及建构基础可以追溯到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弗洛伊德理论。像杰克・伦敦、詹姆士・乔伊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等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一样,福克纳从当时这种流行的文学和美学思潮中也获取了灵感,[2]并将其运用于《喧哗与骚动》的创作。他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且富有创造性地在三段内心独白的内容和形式上融入了大量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白痴班吉的独白是对弗氏理论的“本我”概念的运用,昆丁的自杀缘于弗氏理论中“自我”概念的特点,而对于苛刻的杰生的塑造则是运用了弗氏理论中“超我”的概念。

一、创作动因中的弗氏思想

一直以来《喧哗与骚动》,的创作动因中的心理分析元素并没有引起评论者的很大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福克纳以个性化的反语和自我保护的手法,使众多文人相信他不仅没有读过什么书,而且也从不真正地规划小说的框架,[3]

(P12)

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缺乏对福克纳人生经历的细节化把握,对福克纳在创作《喧

哗与骚动》时是否真正了解了弗氏理论心存疑虑。

其实弗氏理论对福克纳的影响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极其深刻的。有一类作家特别容易接受弗氏理论,他们的个人经历坎坷曲折,从小就感到备受压抑,但又胸怀大志,试图从社会的深渊中崛起,冲破

收稿日期:2004207207

),男,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后;作者简介:朱振武(19632 

),女,上海邦德学院英语学院教师,硕士。吴 晟(19802 

—74—

[4]

“压抑”,满足自我本能的“欲望”,进而“升华”到社会的上层。这部分作家的生活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心理分析的历史。福克纳就属于这一类作家。由于形体上的不足和由此带来的失恋等一系列烦恼,使得福克

[5][6]

纳倍感压抑。此外,来自“空荡荡的南方”这一家庭背景,也加深了他的自卑情结。于是,福克纳为了“做

一个完全的人”,便希望通过写作冲破“压抑”,进而“升华”至人们认可的社会地位。弗氏理论与福克纳的心灵之间存在着完美的契合,可见福克纳接受弗氏理论的可能性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与其说福克纳极有可能受到弗氏理论的影响,倒不如说他确实接受了这一理论。除开阅读弗洛伊德的文本不谈,福克纳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作为新奥尔良组织成员时就接触了大量关于弗氏理论的讨论。当时该组织最有名的成员是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虽然安德森的传记作家们没有对安德森是否大量阅读了弗氏理论达成共识,但他确实谈论过这一理论。与安德森和福克纳有关联的新奥尔良组织的成员们曾说过“:这两位作家自然对当时对美国文学产生着最主要影响的弗氏理论很感兴趣,正如人们预料中的那样,他们的言谈中包涵了大量的弗氏理论。即使我们接受那种普遍的妄断,认为福克纳涉猎不广,我们仍可以发现在新奥尔良的日子里,他有足够的机会去听取并吸收弗氏理论模式中的元素。不过,他肯定不止是听取了弗氏理论,而且也一定在不断的广泛的阅读中学习到了这一理论。此外,福克纳当年

[7]

的亲密伙伴菲尔・斯通也证实,他和福克纳曾长谈弗氏理论。”

二、情节内容里的弗氏思想

不难想象,在福克纳创作《喧哗与骚动》时,最为唾手可得的书籍当有1926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书中那篇著名的有关“心理分析”的文章由弗洛伊德本人撰写,其对于弗洛伊德的人性元素的概念描述如下:

心理分析将精神器官视为由不同部分组成的仪器,并尽力去确定各种各样的精神活动在哪

些部位发生。根据最新的心理分析观点,精神器官包括储存着本能冲动的“本我”,受外界影响而改变,作为“本我”表层的“自我”以及由“本我”发展而来、控制“自我”、代表着对人类本能特点的

[8](P153)

抑制的“超我”。

在那本唾手可得的著作中,弗洛伊德还说到:

从对于本能进行限制的道德角度来看“本我”,完全是不道德的“自我”,尽力符合道德要求,

[9]

而“超我”可以超越道德,变得无情。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喧哗与骚动》的情节和内容中的重要元素。第一位独白者白痴班吉具有大量与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相对应的特点。弗洛伊德的掌门弟子欧内斯特・琼斯曾在《关于心理分析的论文》中列举并分析了无意识的特点。琼斯说道,无意识与原始本能接近,如果没有教育的教化,可能我们每个人都还是自私、嫉妒、冲动、好斗、肮脏、不逊、残酷、自我而又自大的动物,不顾他人的需要,无

视复杂的社会道德准则。虽然一些读者会出于对饱受虐待的班吉的同情,把他视为令人尊敬的卫道者,但实际上福克纳赋予他的性格并无魅力可言。他是自私的:他只考虑自己的欲望,从来不见他为别人做任何事情。他善于“嫉妒”,当凯蒂第一次洒上香水,第一次吻镇上的男孩,以及后来失去贞操时,班吉的哭嚎并不是发自于道德的评判,而是因为他满怀自私与嫉妒地感到了对渐渐长大的凯蒂的失去。当然,他也是冲动而好斗的,他以哭嚎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当他产生联想或环境允许时,他不时地做出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最突出的例证就是在他渴望重新得到凯蒂时与女学生的遭遇。他是“肮脏”的“:他还非得把那只脏兮兮的

旧拖鞋拿到餐桌上来吗?你为什么不在厨房里喂他呢?这就好像跟一头猪一块儿吃饭似的。”他是“不逊”的,毫无顾忌地将自己不幸被阉割的事实示人。他是“自我”的,全然不顾他人的需要,丝毫不考虑社会的道德准则。当他渴望留住凯蒂而对女学生施加骇人的暴行时,他那特别的“残酷”才得以展示;当他希望凯蒂停止成长,并留在他这个流口水的白痴身边时,他的“自负”才得以显现。

琼斯还提出了一个有关无意识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是属于班吉的。无意识“与外界的现实隔绝”“,能够

(TheSoundandtheFury)的引文均出自NewYork:ModernLibrary,1967年的英文版本,不①本文关于《喧哗与骚动》

再一一做注。

—75

[10]

极其轻易地变动转换”。班吉不仅快速地切换记忆场景,而且同样迅速而轻易地由喜转悲,又由悲转喜。这一点可以通过小说里法院广场上发生的小插曲来例证。当马车按往常的路线行进时,他“坐在那里,拳头里攥着水仙,茫然而专注地凝视着”。当勒斯特调转马车时,班吉“呆滞了片刻,然后开始嚎哭,一直不停……那

是可怕而令人震惊的嚎哭”。当马车又开始按常规路线行进时,班吉立刻变得安静下来,变得安祥起来。琼

[8](P154)

斯写道“:无意识的幼稚的性格……在一生中都持续存在。”班吉在其大多数回忆中回到了童年,除了体形,他的身体各方面都停留在童年时期。他被人像婴儿那样照顾和喂养着“:他多大了?”“他都三十三了”。勒斯特说“:你是说,他像三岁小孩的样子都有三十年了吗。”虽然班吉的独白内容在许多记忆片段中来回,但最后终结于他对于很久以前的一个将要入睡的夜晚的回忆,这是他对童年的回想。

[11](P102)

根据琼斯的论文所述,无意识“有其逻辑,……但这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早先的一本书中,弗洛伊德提到“,本我有其自己的认知世界”。班吉有特殊的逻辑和感知能力,这在其同伴看来是异乎寻常的。“他愿意时就嗅一嗅你告诉他的事,而不必听说。”另一处中写道“:他懂的事可比你们以为的要多得多。”罗库斯说“:他知道大家的时辰什么时候到来,就跟一只猎犬能指示猎物一样。”并且,班吉能够分辨出凯蒂什么时候第一次被吻,什么时候失贞并逐渐离他远去“:她的目光转向我,又移开。我开始哭。我越哭越响,爬了起来……我边哭边向她走去,她退缩在墙角。我看着她的眼睛,哭得更响。”

[11]P102

弗洛伊德相信“,超我”代表着对本性的抑制。他认为,在精神中有一种起检查作用的力量,它在意识之外,不受任何抵触行为的影响。弗洛伊德在别处还提到“,‘超我’可能凸显新的要求,但它的主要功能还是对满足的限制”。此外,弗洛伊德和他的批评家们把“超我”的特征描述为精力旺盛,苛刻得近乎残酷,独立,某种程度的冷淡,但关注公众意见,并逐渐接任父母的角色,具有与这一角色紧密相关的人性。

杰生・康普生四世就具有这样的性格。他以父亲的名字命名,与其父一样试图将白痴置于限制之中。

(

)

在几个孩子中,他与母亲最亲近。母亲曾说“:如果我必须离开,你留下其他孩子的话,我会把杰生带走……他是唯一不使我感到恐惧的。”后来,她告诉杰生“:你是孩子们当中唯一不让我感到羞耻的”,并且在整部小说中她都重复着这样的话。与其他孩子相比,杰生看上去不仅与母亲的关系更亲密,而且与其祖母的关系也更亲密。

杰生在压抑自由和欢乐方面是极端严厉和残酷的,甚至连他的母亲也认为他过于残酷无情。在肉体和精神上,他残酷地对待其侄女。他喜欢在广场上毒死鸽子,尽管这些毒药还会毒死狗。他对待女人的办法是“让她们去猜测。如果你想不出其他什么办法让她们惊奇,那么就给她们的下巴来一记猛击”。他为一场表演给镇上带来了欢乐而生气。他施虐狂般地在班吉的侍者面前焚毁了两张演出门票,而这个没钱买票的年轻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这一切。在杰生的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压制思想和行动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运用弗洛伊德对于“超我”的作用的描述———也就是在“对于满足的限制”上。简略地看过了第一段和第三段独白,现在让我们回到昆丁的独白上。弗洛伊德将“自我”的其他特点描述如下“:‘本我’的本性是不顾一切、迫切地要求实现当前欲望的满足,结果可能是无法实现或带来毁灭。而避免这样的不幸发生,协调‘本我’和外部世界的要求则是‘自我’的任务。”但是“像孩子曾经被迫,服从父母那样‘自我’,也要服从‘超我’的绝对权威”。所以“,‘自我’像一个可怜的人物,要为三个主人服务,结果受到三类危险的威胁: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威胁,来自于‘本我’的冲动的威胁,来自于‘超我’的严酷

[11]P102性的威胁”。昆丁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这样的心理学概念:像班吉一样,他想得到凯蒂;像杰生一样,他抵制这种欲望;像软弱的“自我”,他无法应付这样的冲突。

弗洛伊德写道“,自我”掩饰着“本我”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如果可能的话,也掩饰着“本我”与“超我”之

[11](P81)

间的冲突。昆丁把对凯蒂的欲望升华为一种悲观主义哲学,从而将其掩饰起来。他把手表和时钟作为哲学或道德体系的象征,这些东西指引着他人,却不能与他人进行任何有意义的交流。他说“它们自相

(

)

矛盾”。当他将手从祖父的手表上移开,开始执行他的自杀计划时,他的行动象征着他抛弃了以时间为本质的生命,也象征着他放弃了对哲学的探索。从独白一开始,他就已经完全不能摆脱死亡的厄运。弗洛伊德经常将手表和时钟作为女子气质的象征,可见在展现昆丁对于凯蒂的感情的升华时,福克纳也有意识而颇具技巧地运用了“弗洛伊德的象征”。当然,在书中的其他地方,福克纳似乎也有意地运用了为人们所熟

—76

[11]P103

知的关于病人的象征,如手枪、门、拖鞋、银行和树等。

在福克纳能够看到的那些弗洛伊德理论中,乱伦和像俄狄普斯情结这样的相关问题占据了大量篇幅。这里可以用弗洛伊德的一句话说明“:一个男孩可能将其姐姐作为爱的对象,来取代他不可靠的母亲……[12]一个女孩可能用哥哥来取代其父亲。”弗洛伊德还说到,有些乱伦主题甚至还会通过具有迷惑性的“附录”来完成。福克纳在小说完成多年后写作的“附录”中将昆丁与凯蒂之间的感情视为完全高尚的道德或哲学,正如同昆丁竭力想表明的那样。昆丁对于他和凯蒂之间经历的反复回忆和有关他的嫉妒之心的回忆记录了他对凯蒂的感情。当然,凯蒂回应了他的感情。这一点他的未婚夫给予了证实。

昆丁竭力去化解欲望和“自我”控制力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弗洛伊德认为“,如果‘自我’在‘超我’的严厉控制下不及时保护自己,往往会被‘超我’逼向死亡”。班吉式的饥渴和杰生式的禁欲已令昆丁无法承()

受,此时他在“超我”的惩罚功能的模式下开始了独白,并开始自杀。昆丁在行动上表现出软弱。在与阿姆斯的冲突中,他表现无力。只有在凯蒂婚礼后,压力增大到很大强度时,他才迫使自己采取了自杀行为。

三、创作手法上的弗氏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性中最先形成的部分,它不仅从种族史的角度来看是最古老的,而且在一

[13]P18个人的一生当中也是起源极早的。这可能也正是福克纳将班吉的内心独白放在小说开头,而不是按时间顺序将其作为小说的第三部分的原因。很显然,三段独白的先后顺序是根据“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过程来安排设计的。

琼斯的书中曾经指出无意识的精神过程没有时间概念。福克纳在白痴的独白的写作技法中对这一概念作了重要的运用:班吉的独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显示了班吉没有任何的时间概念。无论两段记忆

(

)的间隔时间有多么长,他的思想可以在其间自由跳跃。无论场景如何地散落在许多年间,他的思想都得以任意驰骋其间。琼斯还指出“,自我”将精神过程按时间顺序组织起来。昆丁的独白显示出他不仅有时间概念,而且无论从现实还是象征意义上来说,时间概念都时刻萦绕在他心中。福克纳在班吉独白的结尾处,也即昆丁独白的开始处进一步夸大了这种区别:班吉的回忆无时间性地在记忆的片段间来回跳跃,最终以对一天晚上他将要入睡的记忆而结束。在小说里接下来的一句话中,昆丁说道,夜晚结束了,他又“回到时间中来了”,并将此话作为其独白的开始。

此外,这三段独白的语言风格也体现出了福克纳对于心理分析元素的运用:它们同样基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概念。弗洛伊德说道“本我”,“不能说出它想要的东西”。班吉不善于表达,在他“努力想说什么”的时候,总是失败。他不善言辞。“他不能说话”查理说。因此他的独白以不合乎语言规范为风格。杰生在某种意义上与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吻合。这一概念在人性中最后形成,最接近于父母和社会传统。他的独白采用了规范的口语体,显得响亮而明白,就像演员在戏剧中的独白。像“自我”那样,被冲突的力量来回推动着的昆丁,是唯一交替采用两种迥异的语言风格的独白者:当他强迫自己系统地筹划自杀时,他像杰生那样,采用规范的文体独白;当他回忆起凯蒂,或回忆起在他心目中象征着性欲的忍冬香味时,他的独白变得像班吉的那样不合语言规范。

弗洛伊德曾写道“,以画面思维是……转变为有意识的一种很不完全的形式,与用文字思维相比,它大概更接近于无意识过程,并显然比文字思维更加古老”。因此,班吉的独白中大多是一些描述性语句,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他对小昆丁最后离开康普生家的观察:那黑影从昆丁那间房的窗子里爬出来,爬到了树上。我们看见那棵树在摇晃。摇晃的地方一点点往下落,接着那黑影离开了树,我们看见它穿过草地。班吉就像照相机和录音机那样运转。福克纳通过含糊而不准确的语句,向我们表明了班吉远远没有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能力。

在三段独白之后,小说的最后一章强调了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仆迪尔西的仁爱之心。当一家人都不干活时,她在劳作;康普生家靠强制力量维持秩序,她却能真正做到井井有条;她与现实相联系,无心去扮假象。她的存在使康普生家的悲剧更加显而易见。这一点,可用昆丁的话来证实“:黑人走入了白人的生活……就像显微镜下的图像一样,显眼的黑色细流将白色物质分开。”

—77

在小说的最后一章中,迪尔西带着白痴去黑人教堂。福克纳以此展现了那种在康普生家里缺失的爱。牧师向人们讲述着爱,直到人们无需用语言,而用圣歌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当迪尔西和班吉坐在人群中时,福克纳暗示了他们与牧师正在讲述的玛利亚和耶稣具有相似之处。

小说结尾的巧妙一笔实际上是为看似悲观的心理分析元素增添了一笔亮色。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弗洛伊德虽然认识到人的社会矛盾和自我矛盾是非常严重的,但是他一贯坚持仁爱和理智总是可以战胜

[13](P18)

憎恨和荒谬的。可见,福克纳不仅通过写作技法将心理分析元素融入到小说之中,还将这一理论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许多人认为《喧哗与骚动》,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研究分析了一个处在商业主义上升时期里的日益没

[3](P12)

落的南方贵族家庭。以这样的自然主义观念来评价,这无疑是一部枯燥而缺乏知识趣味的小说。也有人认为《喧哗与骚动》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借鉴了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技巧和罗伯特・勃朗宁的长篇独白技巧,吸取了海明威所强调的简洁的叙述表达方式以及马克・吐温在悲剧中寻找荒谬的风格。但这显然不足以解释这部小说为什么能够“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审视这部创作于20世纪初的文学巨著时完全有必要将其中的思想感情更多地展现出来。该部小说之所以能够激发起“我们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感情”,是因为它不仅涉及社会,而且涉及人类心理,符合了弗洛伊德的人性论。无论在作家的创作动因中,还是在小说写作的具体过程里,弗氏理论的心理分析元素都清晰可见,并赋予小说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洛斯奈.精神分析入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52.

[2]卡尔文・斯・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94.[3]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张隆溪.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218.[5]李文俊.福克纳评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9.

[6]朱振武.自卑情节: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J].外国文学评论,2002,(3):55.[7]戴维・明特.福克纳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60.

[8]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9]沈德灿.西方心理学史简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296.

[10]SigmundFreud.TheStandardEditionoftheCompletePsychologicalWorkofSigmundFreud[M].London:Hogarth

Press,1920.18.

[11]SigmundFreud.DictionaryofPsychoanalysis[Z].NewYork:PhilosophicalLibrary,1950.

[12]SigmundFreud.AGeneralIntroductiontoPsychoanalysis[M].NewYork:Boni&Liveright,1925.65.[13]KahnMichael.BasicFreud:PsychoanalyticalThoughtfor21Century[M].NewYork:BasicBooks,2002.

TheSoundandtheFuryandFleud’sThoughtofAesthetics

ZHUZhen2wu1, WUShen2

(1.ForeignLanguagesInstitute,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2.ShanghaiBangDeCollage,Shanghai200444,China)

  Abstract:Influenceddeeplybyhiscontemporaryliterarytrend,Freudianism,WilliamFaulkneradoptedinhisnovelThe

SoundandtheFury,toaratherlargeextent,elementsofpsychoanalysisbothintheplottingandthetechnique.Thiscan

helpustobetterunderstandthegreatnovel,forwhichthenovelistwasawardedtheNobelPrize,theauthorandotherno2velsofthesamekind.

  Keywords:Freud;Faulkner;elementsofpsychoanalysis;motiveofcreation

(责任编辑:周成璐)

—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