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汉市简介
1、 风土人情文化底蕴
武汉,湖北省省会,简称“汉”,别称“江城”,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坐落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二水将武汉一分为三,市区由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组成,俗称“武汉三镇”,明末清初,三镇已成为居民填溢,货物山积,商贾云集的都市,与朱仙、景德、佛山并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现在三镇各有特色,武昌是以文化科教为主,汉口以商业为主、汉阳则是政府重点的开发区。
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季炎热,七八月气温可达40度以上,是我国的四大火炉之一,也是我国东南多雨到西北少雨的过渡带,具有伏旱和梅雨的特点。市内河流、湖泊众多,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素有“江城”和“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诸如闻名遐尔的黄鹤楼、晴川阁、古琴台、岳飞亭、盘龙城、放鹰台、钟子期墓、祢衡墓、楚王墓群等构成了武汉人文旅游的风景线,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山舰修复教育中心又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1986年,武汉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值得一提是建国后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不但是长江上的交通枢纽,也是游客们青睐之地,桥分为两层,上通汽车,下走火车,并且在两边的桥头堡中有大型雕塑,站在大桥之上,可尽览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轮船往来穿梭的景象,同时也可体验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老革`命家的英雄胆识,武汉市内公园密布,市郊
又有多处公园和风景区,有木兰山、石门、道观河、白云洞、九真山、嵩阳山、龙泉山等。最为著名的当属东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其湖面面积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湖面烟波浩淼,天水一际,湖岸蜿蜒曲折,有“九十九湾” 之称,现已形成了听涛、磨山、落雁、白马、珞洪、吹笛六大景区。武汉城区周围有大小湖泊100多个,且沿长江两岸对称分布,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著名的湖泊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湖和墨水湖、莲花湖、月湖等。
2、地域交通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 1000公里 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京广、京九、汉丹、沪汉蓉、京港5 条铁路干线,京广铁路与长江在武汉交汇,京九铁路也在武汉与京广铁路相联结,形成沟通华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的铁路网络。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武汉交汇,沿长江的高速铁路即将建成,武汉至广州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也正在施工中,4小时可抵达广州,以及京珠、泸蓉等 6 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巨大的区位交通优势推动了武汉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以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武汉作为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促进中国东、中、西部互动的桥梁纽带功能逐步显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与长江水运\"柔性联运\"的出现,将使武汉作为中国内陆市场枢纽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如果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半径画圆,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大城市都在其中,武汉因此被誉为进入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为全国四大枢纽机场,武汉拥有赴香港、澳门、日本、韩国、泰国、法国的直航航班,武汉口岸拥有落地签证权。
3、经济产值
2013年,武汉GDP超过9000亿元,以9051.27亿元“收官”,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再次稳居第四位。武汉市15日公布2014年国民经济“成绩单”,该市迈入中国城市“万亿GDP俱乐部”,地区生产总值居华中首位,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当天武汉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据初步核算,2014年武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0069.4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突破万亿元目标。从这份“成绩单”来看,2014年武汉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积极影响。其中,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933.7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其次,随着该市“工业倍增”计划的持续发力,第二产业增加值达4785.66亿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环保五大行业产值均超过千亿元。2014年,武汉汽车年产量达到112.47万辆,成为中国第8个汽车产量超百万辆的城市。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城市中,GDP过万亿的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武汉、成都。武汉以12.88亿元优势超过成都,位列中国大陆第八位。居民收入方面,2014年武汉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270元,比上年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60元,增长12.3%,均高于当地经济增速。
工业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2012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18.88亿元,增长15.3%。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967.92亿元,增长24.2%;重工业总产值7050.96亿元,增长13.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93家。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95家。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年11大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69.38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2%。其中5个行业产值超千亿元,分别是汽车及零部件产值1669.76亿元,能源及环保产值1238.39亿元,装备制造产值1228.53亿元,电子信息产值1158.02亿元,食品烟草产值1050.08亿元。两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3691.80亿元,增长24.2%。其中,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1668.90亿元,增长28.2%;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90亿元,增长21.1%。
零售业
201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2252.27亿元,增长19.0%。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095.22亿元,增长16.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37.21亿元,增长14.3%。按用途分,吃的商品零售额1018.14亿元,增长13.3%;穿的商品零售额397.56亿元,增长21.3%;用的商品零售额2016.73亿元,增长16.4%。
武汉共有武商集团、中商集团、中百集团(前三者成立武商联)、汉商集团四家纯商业上市公司,1992年上市的武商集团是全国最早上市的商业企业。2012年,中百集团、武商集团、中商集团分别位列中国零售企业第18、20和47位。中百仓储、武商量贩、中商平价、中百便民超市4家连锁超市跻身中国快速消费品连锁50强,同济堂药房、马应龙大药房2家药店入围中国药店销售30强。武汉有达标百货店11家,金鼎百货6家,仅次于广州,居全国第二。武汉广场曾创造了全国零售单体经济效益“十连冠”的中国零售业记录,至今也仍是中西部第一百货。武汉也是国际独立零售商联盟(IGA)中国区总部。
跨国投资
武汉是中国首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外商投资中西部的首选城市,在武汉所有
外商投资中,港资比重最大。武汉是法国在华投资额最高的城市,占法国在华全部投资的三分之一。截至2012年底,境外世界500强已有98家在汉投资,居中国中部至西部地区首位。其中,比利时安海斯-布希英博(Anheuser-BuschInBev)、德国拜尔斯道夫(BeiersdorfAG)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区总部设在武汉,美国威瑞森电信(Verizon Communications)、德国博世(Bosch)将中国区总部落户武汉。
金融业
武汉是同时具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三要素的城市。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湖北银行、合众人寿、长江财险、长江证券、天风证券、交银国际信托等13家金融机构总部设在武汉。金融机构在汉签约入驻的后台服务中心达31家,位列全国第一。有包括东亚银行、法国兴业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韩国企业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8家外资银行在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31家,证券、期货业单位102家,保险公司54家。武汉还是中国人民银行在中部地区唯一的跨省级分行——武汉分行所在地(辖鄂湘赣三省),银行密度居全国第五。2011年末,有上市公司57家,总数居全国第7,武汉还是除上交所和深交所之外唯一合法的场外交易市场——“新三板”的全国首个扩容试点城市。
4、教育资源
武汉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2012年末全市拥有幼儿园888所,在园幼儿20.34万人。小学598所,在校学生41.28万人。普通中学374所,在校学生32.99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9所,在校学生13.23万人。普通高校79所,在校研究生10.61万人。全市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82.93%,6-11岁人口入学率100%,12-14岁人口入学率99.96%,6-14岁盲聋哑弱智人口入学率
99.8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1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77%武汉拥有高等院校80多所,在中国仅次于北京;大学生数量愈100万人,居全球城市第一,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全国重点大学,以及湖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多所省部级重点大学,每年毕业大学生30余万人。
5、行政区划
武汉市有17个辖区,其中硚口区、江汉区、江岸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 7个为中心城区,东西湖区、新洲区 、江夏区、蔡甸区、汉南区、黄陂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10个为新城区,其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两个国家级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截止2003年底各区共下辖108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5个乡,群众组织3140个,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107个,村民委员会2033个。
二、武汉主要行政区域概述
1、硚口区
硚口区(北纬30°33“、东经114°19”)位于武汉市汉口西部,东接长江,与江汉区毗邻;南滨汉江,与汉阳区隔水相望;西抵舵落口、额头湾,北至张公堤与东西湖区接壤。硚口区总面积为41.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5万,区内6座桥梁横跨汉江,分别连通京广铁路、武汉内环线和中环线,辖区内5条主干道和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贯通全区。硚口区紧邻汉口火车站,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区内107国道连通京港澳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交通极为便利。
2013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0.95亿元,同比增长8.9%,绝对额达到合格值进度,全年完成483亿元,增幅9%-10%;1-10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上报233.14亿元,同比增长28.8%,全年完成挑战值280.97亿元,增幅24%;第三产业投资上报86亿元,完成全年挑战值;前三季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6%,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9%。
第一产业
1984—1987年,全区重点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经营承包和租赁承包,发展横向经济联合,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格局。长丰乡划入区境后,在巩固与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28%,农民收入由558元增加到2 230元,截止2013年全区耕地面积236公顷,农业人口9 199人,之后硚口区再次调整产业结构,缩小农业所占比例,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第二产业
2013年融资72亿元、筹集房源8000套实施拆迁征收,汉西建材片等13个项目拆迁加快,江家墩片等12个项目拆迁完毕,完成旧城及市政工程拆迁95万平方米。
2013年新增和改建绿地130万平方米,建成绿道11.5公里。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改建绿地16.2公顷、新增绿地75.2公顷。张毕湖公园、竹叶海湿地公园启动建设,汉口春天公园建成开放。汉江公园一期33万平方米全面建成,二期清退企业35家、腾退滩地21万平方米。推行环境执法绩效评估,引导社会投入环保资金4100万元。改造和拆除燃煤锅炉151台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8%。推行绿色建筑标准,争取节能技改奖励资金613万元,两型创建等工作稳步推进。
2013年完成城建投资30亿元,区级配套投入首度突破3亿元。京汉大道武胜路立交桥建成通车,长丰大道高架桥启动建设,长江大道交付施工断面,江汉六桥拆迁接近尾声,轨道3、6、7号线征收稳步实施。重点加快宜家销品茂、园博园、保障房配套道路建设,南泥湾大道东段、古田四路延长线即将通车,丰华路、建荣路、丰美路北段等道路基本建成,江发路主体完工,解放大道江发路立交等工程抓紧实施。改造背街小巷3.1万平方米、排水管网9公里,完成20个社区绿化提档升级。新建公厕7座、改造公厕63座,旱厕、沟槽式公厕全面淘汰。新增人防工程面积5.1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13年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评选首届百强企业,支持区企业联合会组建房地产、金融、电商分会,促进政企、银企、企企对接,投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建成市区统一网络审批平台,政务服务不断改进。安排专项资金1.15亿元助推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担保1650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990万元,争取扶持资金3644万元。组建区财源办,加强税源建设、改善征管服务,企业落户实现“一窗办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孵化器面积3.6万平方米。4家企业完成改制,3家企业推进股权分置改革,高曼重工在“新三板”顺利挂牌。企业实力稳步增强,10家企业跻身全市百强、10家企业税收过亿元,分别较上年增加1家。
2、江汉区
江汉区位于武汉市汉口地区中部,是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之一。区境南临长江、汉江交汇处,分别与武昌区、汉阳区隔江相望;北抵张公堤,与东西湖区接壤;东、西两面各与江岸区、硚口区相邻。地理位置为北纬30°34′~30°39′,东经114°13′~114°18′。东西最大横距6.9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66公里;总面积为33.43平方公里。在平面直角
坐标上,境域南部狭长而北部宽阔,形如向西北方斜立的火炬。
江汉区的民族类别构成绝大部分为汉族。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区有回、满、蒙古、壮、苗、朝鲜、白族7个少数民族共722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0.5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区境少数民族增至32个共3795人,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0.88%。其中,以回族人口最多(2000人),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2.7%;人口在50人以上的其他少数民族依次为:土家族(482人)、蒙古族(414人)、满族(234人)、壮族(229人)、苗族(92人)、朝鲜族(81人)、维吾尔族(50人);50人以下的少数民族有侗、瑶、白、纳西族等24个。
从族源上看,境内少数民族大都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或祖国其他地方迁徙而来。迁徙抵境时间,以回族、蒙古族、满族较早,始于明清,多因征战、出仕、经商等而来汉,尔后定居繁衍。其他少数民族多系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来汉经商、谋职、读书、婚嫁、工作分配以及部队复员转业等途径相继流入。境内少数民族在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特点。除回族相对集中,主要聚居于民权、民族两个街道辖区(即广益桥清真寺周边一带)外,其他少数民族则与汉族混居杂处,散布于全区各个街道辖区。
2012年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7亿元,同比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46亿元,同比增长27.2%;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25.49亿元和44.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19%,税收占比达到98%,实现稳中有进;服务业增加值594亿元,同比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3%以上;招商引资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52.7%。
第一产业
2012年,全市实际完成园林绿化投资35.55亿元,建设绿地面积75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2.9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92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1%、1.60%和3.44%。
第二产业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48.5亿元和13.1亿元,分别比2005年绝对值高出16.24亿元和3.9亿元,比2005年增长38.4%和28.6%。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全区规模工业已经形成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及包装印刷等产业快速发展格局。工业企业品牌意识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在精品名牌战略推动下,工业各行业一批龙头企业正从区域优势品牌向全国知名品牌演变。
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江汉经济开发区园区内有信息通讯类企业80余家,占园区企业总数24%,全口径税收贡献率占园区税收总额49%。同时,政务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2005年~2010年,建成江汉区政务网络平台,全区财政支付系统、网格化系统、协同办公系统、通知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系统、工会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计生系统、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在政务专网开通运行。“TD无线江汉”开始实施,逐步建成面向政府工作人员的“无线政务”系统、面向特殊行业的“无线监管”系统、面向广大市民的“无线生活”系统。“江汉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励。年内完成市政府“小进规”(小型企业到规模以上企业)和“工业增加值”两项指标,6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11.2%,江汉区被市政府评为“经济运行先进单位”。
第三产业
依托王家墩商务区建设,探索建立票据结算中心。鼓励辖区金融机构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建设金融要素市场,扩大信贷规模,努力打造武汉金融前台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160亿元。建设武汉航运中心等大型物流企业总部,“十二五”期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到2015年达到70亿元。抓住武汉“三网融合”试点机遇,推进数字江汉建设,引进高端知名信息服务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新媒体等新兴增值服务。引进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中介服务企业,引导进驻品牌楼宇,形成集聚辐射效应。“十二五”期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到2015年达到60亿元。依靠现有并积极引进大型商业集团,壮大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唐家墩三大商圈规模,提升经营档次,巩固全市商业中心地位。依托知名商业连锁机构,完善商业网点布局。挖掘传统商业文化底蕴,振兴一批老字号,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加快专业市场改造升级步伐,搬迁一批不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商品交易市场。“十二五”期间,现代商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到2015年达到300亿元
3、江岸区
江岸区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长江西北岸,武汉三镇中汉口的东部,东北邻黄陂区,西南与江汉区接壤,东南濒长江与武昌区和洪山区隔江相望,北接东西湖区。全区土地面积64.24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33.54平方公里。总人口72.3万人(2000年);下辖16个街道和1个乡。158个社区居委会和28个村委会。武汉市人民政府机关、市人大、市政协机关等均设在区内;是武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信息中心2010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418亿元,同比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84亿元,同比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2亿元,同比增长16%。全口径财政收入59.57亿元,同比增长15%,出口创汇20300万美元,同比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11700万美元,同比增长15.8%,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40元,同比增长12.2%。
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后湖乡、谌家矶街全年蔬菜产量50248吨,增长10.4%。畜牧、水产品也有所增长。全年牲猪出栏50787头,增长1.3%;家禽出笼只,增长5.8%;牛奶产量2557吨,增长10.1%;禽蛋产量183吨,增长4.6%;水产品产量8441吨,增长3.4%。
工业
截止2010年,全区工业企业近9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91家;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7.54亿元,年均增长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2.19亿元,是2005年的3.32倍。全区完成工业投资9.24亿元,年均增长14.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4%;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15%。截止2010年,机电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都市时尚四个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5.68%,其中,机电制造占14.05%,生物医药占6.06%,节能环保占1.06%,都市时尚占14.51%。
服务业
十一五以来,全区服务业快速增长,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速度,其增加值由2005年的103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312.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74.8%,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三次产业结构。2010年,江岸区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6%,产业拉动率11.9%。服务业已经成为江岸区经济结构中的主要支撑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源,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江岸区已经进入服务经济主导的加速成长阶段。
十一五期间,全区现代服务业增速加快,201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50%以上,呈现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逐步优化的发展格局。金融业、房地产业、
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产业经营规模分别达到57.7、67.5、16.56和11.5亿元。通过大力发展特色路街经济、楼宇经济、园区经济,形成了金融、商贸商务、文化创意、专业服务等一批特色行业,江岸区的现代服务业优势逐步确立。
“十一五”末期,在全区223亿元投资额中,服务业投资达到208亿元,占93%以上。在全区策划入库的143项重大项目中,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达到68项,占47.6%。武汉天地、联想融科城、汉口东部购物公园、竹叶山商贸城、时代广场、民生银行大厦、浙商大厦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相继实施和对外营运,极大地增强了江岸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后劲。
4、汉阳区
汉阳区地处武汉市西南部, 与汉口、武昌隔江鼎立构成武汉三镇。独居一镇的汉阳区,东濒长江,北依汉水,是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汇的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全区辖11个行政街道,总面积108平方公里。汉阳以都市工业、房地产业、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为发展重点。全区经济保持增长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95.48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23.3845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2.1004亿元,增长11.9%。全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为75.25:24.75,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下降1.26个百分点。2013年实现公共财政总收入8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在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27.26亿元,增长26.2%,非税收入完成5.75亿元,增长23.5%。在公共财政总收入中,全年实现税收收入76.25亿元,增长16.5%。从产业看;其中,第二产业实现税收27.71亿元,增长28.1%;第三产业实现税收46.72亿元,增长8.6%。2013年地方财政支出43.53亿元,比上年增长
103.1%。其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6亿元,比上年增长94.1%;教育支出4.98亿元,下降15.9%;医疗卫生支出1.77亿元,增长24.8%;住房保障支出3.08亿元,增长202.8%;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39亿元,增长73.6%;城乡社会事务支出8.23亿元,增长252.4%。
工业和建筑业
2013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含武烟及东本二厂)767.5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0.6%,实现工业增加值(含武烟及东本二厂)503.39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6.1%,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72.4%,对GDP贡献率为61.3%,2013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9.8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0.0%;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0.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8.7%;实现利润总额10.08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8.9%。
固定投资
2013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1.09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5.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0.70亿元,增长7.8%。按产业分,二产业完成68.4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0.7%,其中,工业投资完成58.67亿元,增长21.4%,三产业完成投资332.6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6.6%。
房地产业
2013年房地产投资完成265.89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40.7%。其中,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16.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3%;房屋竣工面积24.8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0%。
招商引资
2013年完成外贸出口创汇11882万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3.0%。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择优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8个,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7个。全年实现招商引资总额达到171.5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5.9%;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9900万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5.9%。
5、武昌区
武昌区地处武汉市城区东南部,与汉口、汉阳区隔江相望,北至余家头罗家港与青山区毗邻;东、南与洪山区洪山街道、青菱乡交错接壤,西临长江。武昌始建于1800年前的战国时期,现为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所在地,是湖北省的政治、文化、信息中心,200多家外地驻汉机构和众多金融机构、商贸企业、大公司总部汇集在此,形成武汉市的江南核心区。
武昌区2012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0亿元,增长12.6%;其中,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37亿元,增长13%,占GDP的84%。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百亿,达到110.6亿元,增长20%;区级财政收入规模连续第8年居武汉市中心城区首位,达到47.2亿元,增长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6亿元,增长19%,规模继续居武汉市中心城区首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6亿元,增长13.5%,规模居武汉市中心城区第2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增长14%,超过GDP增幅[6]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6亿元,增长19%,规模居武汉市中心城区首位。武昌先后荣获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中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中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中国文化产业工作先进集体、中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中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城区、湖北省依法行政示范区等称号[5] 。
工业
早在“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国家在武昌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及境内的一批上市企业也来武昌发展通讯、软件、环保等高科技产业,美国PDC公司也正着手在武昌投资大型“城市娱乐中心”项目,武昌正逐渐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内外资的进入,带来了崭新的商业业态,推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城市的外向度,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世纪,武昌着眼发展,放眼全球,正着手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以上的500强公司总部区,引进国内外金融、保险、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双语学校、医院及知名企业集团总部入驻,努力建设国际化、市场化的新武昌。
第三产业
2010年银行、保险、 证券等金融业加快发展,武昌区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 1297 家。 “武昌·中部设计之都”品牌效应逐步放大,2010 年设计产业完成 产值 117 亿元,年均增长 23.9%。 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大,建成科技、 文化创意园区 8 个, 集聚企业 216 家。 商贸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加,新增五星级酒店 2 家,2010 年社会 2 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353 亿元,年均增长 14.8%。企业改制取得较大 进展,完成 36 家区属困难企业改制工作,妥善安置企业职工 5800 余 名;投入 1 亿多元资金,解决了 9000 多名区属困难企业职工的养老、 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规划实施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 功能区建设,累计投资达到 300 亿元以上。武昌古城内实施了蛇山南 坡拆建还绿工程和昙华林历史街区、都府堤红色景区、户部巷风情街 区、解放路、粮道街等环境综合整治,启动了辛亥革命博物馆、首义 地下空间、楚望台遗址公园等建设,改扩建了首义广场。公司总部区 新建成和开工建设商务楼
宇 56 栋、260 余万平方米,规划面积 1.7 平方公里的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拆迁基本完成,楚河、汉街及沙湖大道全面开工建设。
6、青山区
青山区是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城区。青山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0°37′,东经114°26′。境域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东与洪山区接壤,西南与武昌区毗邻,南倚东湖风景区,西北濒万里长江,与天兴洲隔江相望。青山区常住人口48.5375万,户籍人口,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和钢都花园管理委员会。境内驻有武汉科技大学青山校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武汉石油化工厂、中冶集团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等10多个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是“一五”计划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新型工业基地,素有“十里钢城”之美誉。2009年,境域总面积80.47平方公里。
青山区是华中地区工业重镇,“国家环保产业基地核心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武汉石油化工厂、中冶集团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中国华电集团青山热电厂、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青山船厂等一批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雄踞青山,形成了冶金、化工、环保、电力、机械、船舶、建筑、建材八大支柱产业。全地区税收过亿元、过千万元的企业分别达7家和16家。
2001年至2005年期间,以钢铁、石化和环保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国家环保产业基地核心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初见成效,商贸、房地产等服务业稳步发展。累计实现区级生产总值405亿元,年均增长13.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亿元,年均增长10%;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85.61亿元,年均增长21.5%,总量列全市第一;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7.09亿元,年均增长20.5%;实现工业增加值672亿元,年均增长15.4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年均增长9.3%。
2005年青山区全地区实现税费收入97亿元,列全市各区之首。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50元。
2012年,武汉市青山区GDP为605.44亿元,人均GDP.90元。
第二产业
2006年,青山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3户)完成工业总产值724亿元,同比增长3.7%;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0亿元,同比增长3.1%;区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92.89亿元,同比增长28.95%;区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7.06%亿元,同比增长28.63%。青山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全市15个工业目标考核单位中,排名第六位,在7个中心城区中排名第一位。
第三产业
2006年青山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42亿元,同比增长15.18%。不断加强市场改造和监管,深入开展商业企业内部改革,进行农贸市场改超市与卖场整修。全年有3个生鲜市场进行了改造,即二十三街市场投资80万元、工人村七街市场投资36万元、厂前市场投资400万元先后进行改造。中百集团青山商场2006年投资600万元对整个商场进行了全面整修,引进部分名牌产品上柜,从而吸引了大量顾客,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7、洪山区
洪山区位于长江之畔,东湖之滨,是武汉市的七个中心城区之一(武汉的七个中心城
区是: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自西向东呈半圆形,东抵鄂州市,南与江夏区接壤,西与武昌、青山两区相邻,北与黄陂区、新洲区隔江相望,是武汉的东大门。地理位置东经114”7’~114”38’,北纬30“28’~30”42’。全区版图面积57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2.6万,常住人口超过100万,辖8个街道、2个镇、4个乡。是武汉市以城带郊的中心城区。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635亿元,按同口径计算增长12%,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68亿元,增长13%,占GDP的比重为73.7%,比2012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92.1亿元,增长15%,区级地方财政收入36.7亿元,增长13%。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5亿元,增长26%;实际到位区外资金124.2亿元,增长75%;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全区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到21.8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44元,增长12%。
第一产业
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规模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有了新拓展;培育壮大了“洪山菜薹”等特色农副产品品牌;建成一批适应现代都市生活需要的观光休闲景点,城郊型农业种养殖功能逐步向都市生态旅游型功能转变,农业综合效能明显提高。
第二产业
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9亿元,增长19%。其
中,光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制品等重点行业增幅均超过10%。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新增孵化器2个、孵化面积5.1万平方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22%。洪山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连续第七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第三产业
洪山区积极促进创意事业发展。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中心,已建成鲁磨路地质大学珠宝一条街;拟以黄家湖大学城为中心,建成大学生创业一条街。以武汉大学“珞珈创意园”、“武汉创意产业中心”为重点,北起珞狮北路,南至珞狮南路,长3公里的创意大道正在加快建设,将聚集华中地区最大的出版产业以及表演、设计、软件多媒体设计等创意类型企业,是全省创意企业和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
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完善以现代商贸、金融、楼宇经济等为主的项目布局,推动商圈建设。群光二期、三期项目顺利推进,总投资60亿元的中建三局雄楚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中铁科工科技大厦已经竣工,璞瑜酒店开业运营。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40万平方米的武汉创意天地项目进展顺利,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值180亿元,增长18.4%。编制完成园区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多渠道筹措园区建设资金33.6亿元,新建南郊路、青菱湖西路等主干道和横堤二路等园区支路,完成10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拆除房屋面积64万平方米,二、三期还建房开工面积108万平方米。与武汉市建设华中地区商贸流通中心相呼应,洪山大力整合商贸资源,加快规模特色商圈发展,已经形成三大各具特色的商圈。
珞喻路商圈:实行街道口地区、卓刀泉地区与鲁巷地区联体发展,促进珞喻路科技产品开发经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发展赛博广场等大型IT产品专卖商场,提高科技一条
街电子产品服务功能和辐射力。对珞喻路街面进行立体整治,突出科技特色,提高科教文化品位。
徐东路商圈:完善该商圈服务功能、服务设施。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和公司总部商务。建设和完善特色街、市场群。搞好友谊大道等新建干道商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把徐东路商圈建成武汉市江南片重要的商贸服务中心。
白沙洲商圈:大力发展白沙洲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汽车及零配件、新型建材、农副产品、物流配送等各具特色的专业销售服务市场,“十一五”把该地区建成武汉市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与商品集散地
8、东西湖区
东西湖区地处长江左岸,武汉市的西北部,汉江、汉北河及府环河汇合之处。东西湖区位于北纬30°34′--30°47′,东经113°53′--114°30′之间,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1958年,由汉阳、黄陂、孝感、汉川部分地区组成。全境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22.5公里,总面积499.71平方公里。东西湖区先后获得了省级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先进区、省级“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示范区。2011年,东西湖区完成生产总值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
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万元,增长0.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万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万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0年的4.9:61.0:34.1调整为4.2:64.2:31.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61898元,比上年增加7336元。
第一产业
2011年,东西湖区完成农业总产值万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农业总产值万元,增长4.4%;林业总产值283万元,减少34.0%;牧业总产值20516万元,增长23.4%;渔业总产值56805万元,增长12.7%;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649万元,增长6.4%。全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4565公顷,比上年减少98公顷。全区棉花种植面积3698公顷,增加2408公顷。油料种植面积835公顷,减少424公顷。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6077公顷,减少1610公顷,其中,蔬菜大棚面积997公顷。全年粮食产量25684吨,比上年下降10.4%。棉花4189吨,增长172.9%。油料1525吨,下降32.1%。全区蔬菜吨,下降3.7%。全区生猪出栏72646头,增长6.0%。家禽出笼80.92万只,增长3.3%。禽蛋产量3561吨,增长6.0%。水产品产量52580吨,增长10.7%。全区新发展蔬菜基地667公顷,新建钢架大棚200公顷,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333公顷,植树造林46.2万株。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38家,注册资金4150万元,社员人数达2075人,带动农民5390户。2011年末耕地面积13097公顷,比上年减少336公顷。
第二产业
2011年,东西湖区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万元,比上年增长26.0%,实现工业总产值万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万元,增长32.4%,实现工业总产值万元,增长37.0%。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内资企业万元,增长4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万元,增长33.9%;全年重工业总产值万元,增长35.5%;轻工业总产值万元,增长37.7%。轻重工业结构由2010年的65.2:34.8变化66.9:33.1为。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万元,比上年增长6.1%,实现建筑业总产值万元,增长22.2%。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万元,增长23.5%。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4810万元,下降13.3%。实现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310万㎡,增长26.5%。实现利
税总额万元,增长18.6%。其中,利润总额67675万元,增长12.2%。全区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72377人,比上年增长35.8%。
第三产业
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比上年增长19.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万元,增长20.0%;住宿餐饮业73922万元,增长14.0%。
9、新洲区
新洲区 湖北省武汉市的远城区之一,位于武汉市东北部、大别山余脉南端、长江中游北岸,界于东经114°30′—115°5′和北纬30°35′—30°2′之间,东邻黄冈团风县,西接武汉市黄陂区,南与武汉市青山区、鄂州市隔江相望,北与黄冈市红安县、麻城市毗邻交错,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山岗与河流呈“川”字型排列,俗称“一江(长江)、两湖(武湖、涨渡湖)、三河(举水河、倒水、沙河)、四岗(楼寨岗、叶顾岗、长岭岗、仓阳岗)”,为武汉大武汉东部水陆门户。1951年6月建立新洲县,隶于黄冈地区。1983年8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8年9月撤县设区,成为武汉市的一个新型城区。全区版图面积1500.6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82%,水域占18%;总人口98.7万,辖10街3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风景旅游区,是全国闻名的“双孢蘑菇之乡”“建筑之乡”,享誉荆楚的“教育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区政府所在地邾城是武汉市的卫星城,阳逻开发区是市区共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道观河风景旅游区是武汉市四大风景旅游区之一。
新洲是武汉“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新一轮城市拓展的重要功能区域。拥有西门子、阿海珐、武钢等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钢材深加工、电力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纺织服装、港口物流等6大现代工业产业已初步形成集群效应;蔬
菜、食用菌、畜禽、水产等4大现代农业彰显地域特色产业,是武汉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拥有湖北建筑企业第一企业——新八集团、一级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新七、祥和、新十等一批享誉荆楚的知名企业40家,建筑业年创建安产值100亿元,从业人员15万余人。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五年倍增”,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8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8.5亿元。实现工业经济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基本形成新型产业体系。
迈入“十二五”,新洲区已绘就宏伟蓝图:以跨越发展为主题、转型发展为主线、共享发展为目的、改革开放为动力、创新创造为手段,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将新洲打造成武汉工业重镇、武汉重装工业基地、远城区工业明星城、远城区生态新城示范区、港口物流经济特色区,成为武汉市经济的重要一极。
城市规划
武汉新港阳逻核心港区成为华中地区最大最繁荣的港口,中西部地区通江达海的水上门户。,邾城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商贸、房地产、文化休闲等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新洲区公共行政管理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中心,宜居宜业活力之都。问津书院、通禅湖、万佛宝塔、少潭河、将军山、涨渡湖等山水人文资源交相辉映,成为武汉东北部生态休闲旅游新区。
6个城市组群由市主城区向外沿阳逻、豹澥、纸坊、常福、汉江、盘龙等方向形成。其中,东部新城组群包括阳逻新城、北湖新城,重点发展重化工、纺织业和港口运输等;东南新城组群包括豹澥、流芳新城组团,重点发展光电子、生物医药、机电一体等高新技
术产业;南部新城组群包括纸坊新城以及黄家湖、青菱、郑店、金口和五里界等组团,重点发展教育科研和现代物流;西南新城组群包括常福新城、纱帽新城和薛峰、军山等组团,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家电制造和包装印刷等;西部新城组群包括吴家山新城、蔡甸新城和走马岭、黄金口、金银湖等组团,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现代物流以及大型居住区;北部新城组群包括盘龙新城和横店、武湖等组团,重点发展航空物流和综合居住。
商业服务业
阳逻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桥梁与钢结构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推动全民创业,新洲区私营企业达到4129家,个体工商户达到21093户。建筑业继续保持省市领先地位。发展特级企业1家、一级企业19家,从业人员15万人,5年实现税收11.5亿元,荣获全国首个“建筑之乡”称号。新八、新七等5家企业进入全省建筑企业20强。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3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8%。新型商贸业态不断涌现,中百、中商、武商等大型商企进驻新洲,“万村千乡”工程实现全覆盖。钢材、商贸等4大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华融、人和等8大物流项目开工建设。房地产业稳步发展,5年开发商品房300万平方米。
东北部生态旅游新区初现雏形,花朝节、蘑菇节和首届报恩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5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信用环境建设扎实推进,荣获“全省A级金融信用区”称号。2010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138亿元和94.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92.7亿元和55.4亿元。武汉农商行新洲支行、阳逻开发区支行挂牌成立。5年实现商业保费收入3.2亿元。现代都市农业持续发展。实现双孢蘑菇种植700万平方米,建成蔬菜、水产、林果正规化基地41万亩、畜禽养殖小区79个,涨渡湖黄颡鱼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5年流转土地25.5万亩。发展农业龙头企业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91个,农机总动力41.4万千瓦,农业产业化覆盖率达61.5%。2007年至2009
年,连续3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强。西门子等10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等9家央企入驻阳逻,5年引进内资84.3亿元、外资4.2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1倍和4.2倍。阳逻—洋山直达航线稳定运行,阳逻港成为长江中游首个停靠外籍船舶的集装箱港口。继1958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新洲后,时隔52年,温家宝总理亲临阳逻港区视察,阳逻港区建设备受国家和省、市关注。
10、江夏区
江夏区,隶属于湖北省武汉市,东与鄂州、大冶毗邻,南与咸宁交界,西与武汉经济开发区隔江相望,北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接壤。江夏区原属武昌县,是武汉市的南大门,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现为武汉市新型城区。截至2008年,总面积2018平方公里,人口63.03万人。 2011年,江夏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9.1%。江夏区2008年-2011年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第一名,综合经济指标已整体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2004—2006年,江夏区连续3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区)行列,并在2008-2012年连续5年获得湖北省县区级综合经济水平第一名。江夏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1+8”城市圈战略,建设成为具有滨湖生态特色的武汉南部新区,形成”中国光谷”高新技术辐射基地,先进制造业转移基地,现代都市农业基地,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基地,力争到2011年,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
2008年完成江夏区生产总值1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49亿元,比上年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7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6%;第三产业增加值5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3.34∶40.70∶35.96,调整为19.41∶47.86∶32.73。全区年末全区从业人数28.68万人。
第一产业
2008年,江夏区完成农业增加值31.4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全区实现农林牧副渔总产值53.99亿元,增长6.1%,其中,实现种植业产值27.73亿元,实现畜牧业产值17.14亿元,实现林业产值0.25亿元,实现渔业产值8.77亿元,实现农业服务业产值0.1亿元。全区全年粮食总产量25.9万吨,比上年减少18.3%;棉花总产量757吨,比上年增长79.8%;油料总产量4.77万吨,比上年增长10%;蔬菜总产量120.33万吨,比上年减少1.2%;生猪出栏80.07万头,比上年增长29.9%;家禽出笼1269.29万只,比上年增长7.8%;肉类总量89271吨,比上年增长4.8%;禽蛋产量10046吨,比上年减少53.8%;水产品产量82646万吨,比上年减少8.4%;水果总产量17.66万吨,比上年增长16.7%。全区年末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8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32.74万千瓦。江夏区现有籽莲种植面积10万亩,是我国子莲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县之一,主要分布在法泗镇、乌龙泉街、金口街、安山镇、湖泗镇、郑店街等街镇乡滨湖地区。
第二产业
2008年,江夏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9.59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9家,共完成产值202.15亿元,其中,大型工业企业1家、中型企业15家、小型企业143家。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1.96亿元,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94亿元,工业企业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为16.24万元。江夏区有建筑企业76个,从业人员2.67万人,全年完成总产值3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0.4%。全年建筑施工面积33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5%;竣工面积192.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2%。2008年,江夏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4.4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为12.9%。
第三产业
2008年,江夏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6亿元,比上年的39.97亿元增长20.5%。其中,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38.43亿元,比上年的31.60亿元增长21.6%;住宿餐饮业完成零售额5.19亿元,比上年的4.58亿元增长13.3%。在批发零售业完成的零售额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0.47亿元,比上年的0.97亿元下降51.2%;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业(抽样数)36.12亿元,比上年的28.39亿元增长27.2%。全区重点市场完成1.83亿元,比上年的2.24亿元减少18.4%。在住宿餐饮业完成的零售额中,星级(限额)以上餐饮业为0.26亿元,比上年的0.06亿元增长325.2%;限额以下餐饮业(抽样数)4.93亿元,比上年的4.52亿元增长9.1%。全年外贸进口总额(海关口径)3266.1万美元,比上年的2371.4万美元增长37.7%。
11、蔡甸区
蔡甸区原名汉阳县,位于武汉市西南部,处于长江、汉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江汉平原末端,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和318国道交汇于此,形成全国唯一的“金十字”经济地理中心,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截至2013年,全区版图面积1100平方公里,辖12个街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50万人。蔡甸区区经济始终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67亿元。
201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100亿元、200亿元两个台阶,达到202亿元,是2006年的3.0倍,五年年均增长17.3%。全区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19:56:25调整为2011年的8:63.5:28.5。
201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63.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其
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75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67.39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68.53亿元,增长8.8%。一、二、三产业比重10.5:63.5:26.0,与2011年相比,第一产业上升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2个百分点。
农业
2012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5.4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全区粮食作物产量为13.20万吨,比上年增长0.3%;棉花产量0.42万吨,增长4.6%;油料产量1.06万吨, 减少4.7%。全区蔬菜产量65.75万吨,增长4.7%。全区全年牲猪出栏19.42万头,增长1.0%;禽蛋产量1.13万吨,增长0.5%;水产品产量6.18万吨,增长5.4%。
2012年末,全区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达73.7%。全区有畜禽养殖小区9个,水产健康养殖32510亩。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0个。全区共有7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0.06亿元,增长24.9%。全区耕地面积有37.5万亩。全区共整治”小农水”设施1868处,建成标准化当家塘334口。
工业
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7.85亿元,增长36.5%;完成产值516.53亿元,增长41.0%,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202.96亿元,增长139.0%;重工业完成产值313.57亿元,增长11.5%。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3.2%。全区1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食品、饮料制造行业完成产值101.21亿元,增长236.5%;纺织服装行业完成产值27.68亿元,增长52.2%;造纸和纸制品行业完成产值11.99亿元,增长40.1%;日用轻工行业完成产值10.99亿元,增长19.8%;塑料制品行业完成产值
21.59亿元,增长132.1%;通用设备制造行业完成产值31.10亿元,增长80.4%;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完成产值17.96亿元,增长2.4%;汽车零部件行业完成产值28.23亿元,增长26.4%;电气制造行业完成产值47.50亿元,增长62.9%;电子信息行业完成产值157.59亿元,下降4.8%。
2012年,全区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6.80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26个,从业人员22965人,完成建筑业产值62.14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2.0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69.35万平方米,实现利润总额19194万元,比去年增长46.1%。
贸易服务业
201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批发零售业完成56.4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住宿餐饮业完成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12、汉南区
汉南区,隶属于湖北省武汉市,地处武汉市西南部,三面环水,东南濒临长江,与嘉鱼县、江夏区隔江相望,北抵通顺河,与蔡甸区相邻,西面、南面以东荆河为界,并与仙桃、洪湖两市毗连。2010年,全区版土面积287平方公里,总人口11.497万人,辖4个街、4个国营农场、一个农科所、一个畜禽公司。2012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万元。2012年,汉南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且获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区”、“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2012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万元,比上年增长14.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增长3.83%;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增长19.45%;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增长0.61%。三次产业结构为12.10:72.93:14.97,与上年相比,一、三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75个和2.62个百分点,二产业占比提高3.3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比提高4.72个百分点。
农业
2012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万元,比上年增长5.53%。其中,种植业产值86265万元,增长8.29%;林业产值661万元,增长2.26%;牧业产值51381万元,增长3.66%;渔业产值56593万元,增长3.54%。全区粮食播种面积亩,比上年减少4267亩;棉花播种面积79110亩,比上年增加6722亩;油料播种面积12159亩,比上年减少2165亩;蔬菜播种面积亩,比上年增加7881亩。全区粮食产量33490吨,比上年下降37.39%;棉花(皮棉)产量5640吨,增长22.61%;油料产量1837吨,下降7.78%;蔬菜产量吨,增长12.97%;禽蛋2124吨,下降2.41%;水产品产量23073吨,增长1.45%;全年牲猪出栏29.86万头,与上年持平;全年家禽出笼96.42万只,增长0.74%。全区耕地总面积亩,农业机械总动力13.74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316台,农用运输车581辆,全年化肥施用量29481吨。
工业
2012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万元,比上年增长23.32%,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万元,增长37.20%。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万元,比上年增长38.23,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万元,增长44.92%。全区轻重工业结构由2011年的30.20:69.80调整为27.70:72.30。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比上年增长44.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24%,比上年降低0.41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
现利税71410万元,比上年增长55.84%,其中利润42734万元,增长94.10%。
贸易服务业
2012年,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比上年增长19.89%。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万元,增长17.63%;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零售额29140万元,增长31.13%。
13、黄陂区
黄陂是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黄陂区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东部,武汉市北部。地跨东经114°09′—114°37′,北纬30°40′—31°22′。黄陂区南邻武汉市东西湖区、江岸区、东连武汉市洪山区、新洲区,西北交孝感市、东北交黄冈市。全区面积2261平方公里,2013年底,人口111.25万,是武汉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区,是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旅游百强区。区政府驻前川街道,下辖15个街道、1乡、1场、3个开发区。黄陂区素有“千年古邑、总统故里、江北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誉,始得名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合黄城与武湖得名,拥有殷商盘龙城文化,汉魏木兰文化,北宋二程文化,民国黎元洪四大文化名片。黄陂是湖北省第一台乡,第二侨乡,华侨华裔和港澳台同胞超过30万人。境内商代遗址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5A级景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为武汉之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武汉之窗。交通便利,长江航线、4条国道、8条高速、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等经过辖区。
黄陂区围绕“中南地区独具临空特色的高科技制造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枢纽,武汉北部生态、文化新城”发展目标,提出了“两城”(前川新城、汉口北新城)崛起,“四区”(湖北黄陂台湾农民创业园、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武汉临空经济区、木
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支撑,建设“美丽、幸福黄陂”的发展战略。武汉四大经济板块中,大临空板块涵盖黄陂南部6个街道,大临港板块涉及黄陂区东南部4个街道。北部6个街乡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2014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7亿元,增长14.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9.9亿元,增长1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4亿元,增长15%。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新城区位居前列, 三大产业比重为14%:54.2%:31.8%。全年招商引资总额190亿元,增长46%。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增长42%,增幅居各区第一;外贸出口9000万美元,增长14.2%。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89.8%,增速16.5%,均为全市第一。武汉首家区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黄陂开业。黄陂区入围2014年中国民企500强的企业有:卓尔集团(164位)、金马凯旋家具(319位)、康顺集团(431位),且均进入2014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分别以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中国家俱cbd、武汉盘龙汽车城为中心,是名副其实的民企高地。全区建成区面积达86.26平方公里。
第一产业
2013年农业附加值为101.1亿元,增长24.6%。黄陂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培育了黄陂芦笋、大棚西瓜、江城薯尖、梁港贡米、超甜玉米等特色品牌,占黄陂区种植面积的60%以上。华中地区第一个的国家级台创园落户湖北黄陂台湾农民创业园。拥有湖北武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核心区10平方公里,培植和壮大仟吉西饼、武汉九州乳业(中日合作)有限公司、汉口精武食品工业园等一批现代化畜禽加工龙头企业。2013年,黄陂区有五星级农家乐9家,数量居湖北省第一。武汉谦森岛庄园有限公司、武汉农业生态园、农耕年华、胜天农庄被评为全国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黄陂形成了木兰湖蓝莓、罗汉桑椹、前川金果园橘桃、武湖草莓、蔡榨茶叶等五大休闲采摘基地。黄陂重点发展三元猪、高产奶牛、黄陂黄牛,水禽等种畜禽,农业科技贡献
率达到65%以上。
2013年,黄陂有耕地80.5万亩,山场90.5万亩,林地104万亩。形成12万亩蔬菜、10万亩茶葛、10万亩小龙虾、板栗8万亩、油茶7万亩、红栀子2万亩、花卉苗木基地5万亩,建设生态林46万亩等特色板块基地。黄陂区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精武鸭脖、武汉天种畜牧),省级龙头企业8家,四季美农贸城果蔬市场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第二产业
2014年,黄陂区确定“强推工业倍增,打造中部航都,建设生态新城”三大目标,全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型。黄陂处于《全国国土规划总体规划纲要》的首期重点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地段。落户投资黄陂区的世界500强有21家,落户的中国500强为81家。
2014年,全区完成工业投资296.8亿元,增长23.3%。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2户。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43亿元,增长18%;规上工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15%。新型工业化是黄陂未来发展的新引擎。黄陂以武汉临空经济区为龙头,同时大力发展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和前川新城工业园和汉口北现代工业园。黄陂区规划的82.9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已基本建成面积30余平方公里,新开发30平方公里,新建厂房共计690万平方米。建筑业实现建安产值390亿元,增长20%。我区的房地产销售面积与增幅均居全市第二位。
2013年,黄陂区拥有五大产业。航空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112.7亿元,制造业实现产值153.2亿元;珠宝时尚产业实现产值101.5亿元;高科技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实现产值158.2亿元;电子商务航空物流业实现产值323.5亿元。
第三产业
2014年,黄陂区已拥有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万基国际广场,武汉天纵城、德成盘龙广场、黄陂广场,武汉百联奥特莱斯广场、木兰国际广场七大城市综合体,不断完善黄陂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2014年,红星国际广场城市综合体落户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全国成立的首家淘宝商学院在黄陂区汉口北电商基地成立。
2014年,黄陂区临空物流发展迅速,海航蓝海临空产业园、华中物流中心、CFD、武汉物联网产业园、华中企业城、武汉国际航空物流港、华中现代航空物流园等项目基本建成。天河机场货邮吞吐量达13.1万吨。全国货运节点之一的汉口北“甩挂”项目、国泰农机大市场全面开建。
汉口北被列为全省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新开工面积210万平方米,总建成面积达1040万平方米,其中开业840万平方米,引进商户6.4万余户,引进物流企业180家。汉口北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携手共建“1688武汉产业带”。第五届“汉交会”成功举办,交易额达212亿元。2013年,金融机构服务实现村级全覆盖。黄陂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20亿元和180亿元,分别增长14.5%和39.4%。多家金融机构与黄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培植中小企业发展。黄陂区城投债券顺利发行。
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被列为商务部重点推进项目,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已启动建设专业市场9个,配套园区4个,引进商户5.4万户。累计实现商贸物流总收入600亿元,税收20亿元,安置就业8万人。加快建设和培育发展以四季美农贸城、五洲国际建材城、汉口北批发第一城、长江金属交易中心、金马凯旋CBD原辅材料市场、中国小商品网、汉口北酒店用品城、汉口北四季丰华副食品市场、文华国际家居饰品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专业市场,打造全国知名的专业批发市场集群。
14、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洪山区,江夏区境内。在武汉东湖、南湖和汤逊湖之间,东起武汉三环线,西至民院路,北接东湖,南临汤逊湖,面积518.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0.6万(2012年)。由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武汉软件新城,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光谷生物城等园区组成。北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群是其科技与产业依托的重要基础。又称中国光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高等院校林立,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等58所高等院校,100万名在校大学生;科研机构众多,有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71个国家级科研院所。
2009年12月,收到国务院关于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后,湖北省、武汉市以及东湖区就迅速作出反应,考察学习先行一步的北京中关村经验,踏访国内14家兄弟城市,千里取经。消化、吸收、创新,力争打造国内政策最优版本。一年多来,36项扶持自主创新的新政策渐次展开。市场主体准入、投融资、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吸引等,涵盖服务企业的方方面面,渗透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其中,处处透露出“创新法则”。金融税收改革上,除探索中小企业集合贷、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融资外,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对企业自然人股东未分配利润转增企业投资的,可延期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获得省级财政资金奖励可不计入纳税额,等等。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东湖高新区响亮喊出“打造全国投资环境最佳高新区”,实现区域内“零收费”,企业行政收费财政买单,取消省级以下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收费项目,行政审批时限缩短到国家规定的60%以下。这一优惠政策2011年5月出台后,光谷吸引了1159家新企业前来注册,财政替企业代缴行政费用260万元,但撬动了注册资本金新
增50.7亿元,“乘数效应”显现。
东湖高新区召开工作会议,通报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会议介绍,在日前举行的全国高新区建设20年成就展上,武汉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高新区第四位,紧随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深圳高新区。2012年1至6月,在全球经济下行、国内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武汉东湖高新区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东湖高新区累计完成企业总收入2236亿元,同比增长29.3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4.86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2.99亿元,同比增长25.3%;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95亿元,同比增长42.24%;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75.65亿元,同比增长24.7%。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紧缩的环境下,该区上半年经济增长并未出现大的波动,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企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累计增幅均保持在20%以上。
2012年东湖高新区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万件,创历史最高。该区2011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0365件,同比增长44.0%;专利授权量为6662件,同比增长31.2%。2012年武汉市专利申请总量为24105件,东湖高新区占全武汉市申请量的43.0%。2011年东湖高新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量最快,5013件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区专利申请量的比例为48.4%,年增长率为54.1%。东湖高新区知识产权局相关人士介绍,为了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申请专利,高新区对符合条件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PCT专利申请者,分别给予2000元、500元、300元和5000元不等的奖励。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大幅攀升,凸显出东湖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但相比中关村高新区依然有较大差距。中关村新闻发言人刘航称,2012年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2.8万件,逼近3万件,同比增长达到22.8%。湖北省政府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共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落户东湖高新区。该中心占地100亩,计划总投资12亿元,2012年将启动运转,争取2017年底前年审查发明专利申请能力达到11
万件。
15、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91年,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在开发区内设立武汉出口加工区。经过四次托管扩容(1996年托管蔡甸区沌阳、沌口两街;2006年托管蔡甸区军山街;2010年托管汉阳区10平方公里共建区;2014年整体托管武汉汉南区;2014年4月经济托管洪湖新滩新区),开发区目前规划控制面积202.7平方公里。开发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长江以北,东经114度9分,北纬30度29分,濒临长江,地处市区武汉三环线和武汉外环线之间。开发区发展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2012年,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距离市中心及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约30分钟路程,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约40分钟路程。开发区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工委、管委会代表武汉市委、市政府统一管理开发区各项社会经济事务,为武汉市的独立辖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形成了汽车、电子电器两大支柱产业和印刷包装、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东风汽车、神龙汽车、东风本田汽车等5大汽车公司总部,6家整车厂,20家汽车相关研发机构,18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重要的显示器,空调器制造业基地之一,冠捷显示科技公司具备年产2000万台液晶显示器产能。美的集团、海尔集团、格力电器等家电巨头齐聚开发区,具备了年产空调1200万套、热水器200万套、冷柜100万套的产能。
2010年11月26日,从武汉开发区“十二五”规划咨询会上了解到,未来五年,武汉开发区将打造四个千亿元产业,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0亿元、完成工业
总产值3500亿元,四个千亿元产业分别是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战略新兴产业。现有开发区将“再孕育”一个武汉开发区,这在各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也非常罕见。据悉,2007年武汉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6亿。
2010年,武汉开发区已经形成第一个千亿元产业——汽车整车产业。未来5年,许多整车项目早已板上定钉。前不久,东风本田第二工厂开建,投产后,预计产值500亿元,年产轿车24万辆;2011年初,神龙第三工厂也将开建,计划年产轿车60万辆。
未来5年里,东风乘用车武汉工厂产能提升15万辆,东风渝安年产微型车提升20万辆,预计年产值140亿元。依托武汉新未来科技公司,投资25亿元,年产10万辆纯电动车生产基地,还要新引进15万辆特种改装车生产基地。届时,武汉开发区年整车产能达到150万辆。
有了如此大规模整车产量,零部件也要跟上。2010年,武汉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值400亿元。未来五年,重点实施万向工业园,引入凌云汽车零部件汽车公司等配套产业生产企业,方便整车企业就地取材,减少外采成本。引进项目中大到整车发动机,小到液压气动系统密封件电器用橡胶件,几乎涵盖整车主要零部件。液晶体电视、电脑显示器、空调、冰箱、电饭煲等等这些百姓用得最多家用电器都将在武汉开发区生产,而且年产能位居中部第一。武汉开发区已签下格力电器武汉工业园项目,开建美的小家电生产基地,并计划引进500万台液晶电视生产能力的大牌企业。如按期全部达产,液晶电视、空调、小家电的产能在中部称王。同时,开发区引进家电配套钣金件、超薄锂电池等项目,扩大产业链。依据规划,新兴产业包括太阳能光伏产业、风能装备制造等绿色环保产业,也有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可谓投入小产出大。例如,引进薄膜太阳能电池及设备制造项目,投资额3000万元,预计达产产值2亿元。实际上,一层薄膜制成太阳能电池,其用硅量极少,更容易降低成本,它既是一种高效能源产品,又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
16、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武汉市城区的武汉二环线与武汉三环线之间,景区面积73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积33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的城中湖。加上沿湖陆地风景区,面积达八十余平方公里。东湖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说。东湖风景区景观景点100多处。12个大小湖泊,120多个岛渚星罗,112公里湖岸线曲折,环湖34座山峰绵延起伏,10000余亩山林林木葱郁,辖区内包含武汉东湖风景区有听涛区、磨山区、珞洪区、落雁区、吹笛区、白马区等多个旅游景点,该辖区主要以发展旅游产业为主。
17、武汉化学工业区
武汉化学工业区位于武汉市主城区东北部,东、北向紧邻长江,南接东湖高新区左岭镇和花山街、西至青山区白玉山街和武钢工业港,2010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将洪山区花山镇(现清潭湖办事处)和洪山区建设乡(现八吉府街办事处)整体划定为化学工业区的托管区,托管面积71.64平方公里,由化工区进行管理。武汉化工区的北湖产业组团,以核心项目80万吨/年乙烯为产业主导,配套布局下游产品加工园区、武汉新港物流园区以及生产性服务中心等,建设用地规模30.5平方公里。
武汉化学工业区与湖北百杰瑞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锂电材料项目投资协议——2014年底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63亿元,远期产值超过百亿元。这标志着武汉化工区向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迈出坚实的一步。
锂电产业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中的重点交叉产业。此次签约的锂电材料项目由湖北百杰瑞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占地243亩。其主要产品为锂电用锂盐和化工新材料,2012年12月开工,2014年底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63亿元。以上项目全部建成后,企
业将择机投资建设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和锂动力电池项目,预计投资25亿元,占地230亩。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37亿元。这样就可以形成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锂电产业规模。届时,可为国内外锂电企业提供高品质的基础材料,为国内外汽车产业特别是武汉地区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提供良好的配套产品。湖北百杰瑞公司通过长期自主研发,掌握了锂电新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工艺。其电池级锂电材料产品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依托武汉新港、武汉化工区、新洲区和青山区规划建设的重化工、重装备基地,是武汉工业的第四极,是武汉东部新城组群发展的支撑。为了打造好这个“第四极”,推动实现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市政协委员、新洲区政协主席余向红在政协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常委会上建议,由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青山区和武汉化工区联手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加快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板块。
只有将区域内各种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发展要素有机衔接,才能取得最好的发展效果。为此,建议由阳逻开发区、青山区和武汉化工区联手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一江两岸’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布局,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园区和港区功能。同时,利用阳逻电厂专用铁路线,协调铁路部门,开通阳逻至武汉主城区的城际铁路,使铁路运输与内河航运全方位对接,打通阳逻水港与天河空港快速路,对接四环,对两岸过江车辆收费予以减免,促进东部新城组群的扩园升级。
据了解,作为武汉新港的核心港区,阳逻港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顺利实现“江海直达”、“汉台快航”,集装箱吞吐能力提升至140万标箱,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集装箱港区,武钢、亚东水泥等码头相继建成运营。位于江北的阳逻开发区、古龙产业园已累计引进投资项目130多个,协议投资额60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港口物流、桥梁与钢结构、机械装备、船舶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青山区与阳逻开发区隔江相望,“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明确青山区着力发展钢铁、石化等特色产业。武汉化工区80万吨乙烯项2013
年完工,其产业配套需求巨大,配套的上下游产品和产业转移正待布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