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N-苯基亚氨基二乙酸桥联的双核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晶体结构

2023-11-01 来源:易榕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期 2007年8月 无 机 化 学 学 报 Vo1.23 No.8 Aug.,2007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苯基亚氨基二乙酸桥联的双核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晶体结构 郝志峰 ,t余 坚t 张耀方 陈耀文 余 林 (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广州 510006) ( 汕头大学中心实验室,汕头 510063) 摘要:由Cu(Ⅱ)、2,2 一联吡啶(邻菲咯啉)与Ⅳ_苯基亚氨基二乙酸在溶液中组装得到2个双核配合物[Cu (L) (2,2'-bipy)2]・8H2O(1)、 [Cu (L) (phen)2]・2H O(2)(H L=Ⅳ.苯基亚氨基二乙酸,2,2'-bipy=2,2'-联吡啶,phen=邻菲咯啉)。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 等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1的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i;配合物2的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P2./c。在这2个双核配合物中,中心铜离子的配位形式均为五配位的畸变四方锥构型,配体L中的N原子没有参 与配位,而是采用1个羧基的1个氧原子与Cu 离子螯合、另1个羧基上的1个氧原子以 一桥联的配位模式连接2个Cu 离子。 关键词:双核铜配合物;Ⅳ.苯基亚氨基二乙酸;晶体结构 中图分类号:061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861(2007)08.1315.07 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Dinuclear cu(n)Complexes Linked by N-phenyliminodiacetic Acid HAO Zhi—Feng ’ YU Jian ZHANG Yao—Fang2 CHEN Yao—Wen2 YU Lin (’Faculty ofChemicalEngineeringand Light d泌f GuangdongUniversity of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 ( Centrla Laboratory,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Guangdong 515063) Abstract:Two dinuclear complexes of[Cu2(L)2(2,2'-bipy) ̄]・8H20(1),[Cu2(L)2(phen)2]・2H20(2)(H2L=N-phenyli— minodiacetic acid)were synthesized by reaction of 2,2 bipy or phen,N-phenyliminodiacetic acid with copper nitrate in water—ethanol solution.The complex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IR spectra.TG and X— ray difraction.Complex 1 crystallizes in the triclinic with space group P1.Complex 2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c with space group P2l/c.In the two complexes,Cu2 ions are both ive—coordinated in a distorted tetragonal pyramida1f. In additional,a new coordination mode of ligand L is found,which N atom is not connected with central ion,one 0 atom of one carboxylic acid is chelated to Cu ion simply,but one 0 atom of the other carboxylic acid is bridged to two Cu ions as/1.2 monodentate mode.CCDC:650385,1;650386,2. Key words:dinuclear copper complex;N—phenyliminodiacetic acid;crystal structure 无机一有机骨架配合物由于在光电、吸附、催化、 分离以及主客体识别等方面的潜在应用而受到人 们的广泛关注【 -4]。它们多是由刚性多齿桥联配体与 适当的中心金属离子组装而得到。芳香多羧酸有机 而且配体骨架的刚性更有利于配体以桥联的形式 与金属离子配位,从而构筑多孔性配位聚合物。有 关羧酸直接连接在芳香环上的多羧酸配体r例如对 苯二甲酸、吡啶二羧酸等)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行 为研究已有相当多的报道 。通过芳香胺取代得到 配体不但羧酸根与金属离子之间有较强的作用力. 收稿日期:2006.10.30。收修改稿日期:2007.06.0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l(fNo.06021469),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资助项I ̄(No.04205301)。 通讯联系人。E-mail:haozhifeng3377@163.tom 第一作者:郝志峰,女,36岁,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配位化学。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316 无机化学学报 第23卷 多羧酸配体在保证了配体骨架刚性的同时,与N原 子连接的羧酸在空间可以适当角度旋转与金属离 子进行配位.从而显示出更加丰富的配位模式和特 殊的结构 我们已经得到了Ⅳ.苯基亚氨基二乙酸、 对苯二胺四乙酸与过渡金属Ni2+、Coz+形成的配合 物.并研究了它们的晶体结构 ”。为深入研究胺多 羧酸类配合物的结构特点以及苯环的存在对晶体 结构的影响.本文用芳香多羧酸配体Ⅳ.苯基亚氨基 二乙酸(H,L)、2,2 .联吡啶(邻菲咯啉)和铜离子在溶 液中组装得到两个新颖的双核配合物[Cu (L1 (2,2 . bipy)2]・8H20(1)和【Cuz(L)2(phen)2]・2H2O(2)。X一射线 结构分析表明.这两个配合物均为配体L桥联的双 核结构.中心铜离子均为五配位的畸变四方锥构 型.配体L中的N原子没有参与配位 1 实验部分 1.1仪器和试剂 所用仪器为:Nicolet Avatar 360红外光谱仪 (KBr压片);Netzsch TG 209热重分析仪;Elementar Vario EL元素分析仪:Bruker Smart APEX单晶衍射 仪。 苯胺,氯乙酸,NaOH,盐酸,Cu(NO3) ・6H2O, 2,2 .联吡啶.邻菲咯啉.乙醇等所用试剂均为国产 分析纯.使用前未经纯化 1.2配合物的合成 1.2.1配合物1的合成 配体Ⅳ.苯基亚氨基二乙酸(H L1参照文献t9 Jl ̄方 法合成。将0.16 g H2L(0.75 mmo1) ̄0.25 g Cu(NO3) ・6H2O(1.03 mmo1)溶于20 mL水和乙醇( 水: 醇= 1:1)的混和溶剂中,搅拌10 min后得澄清溶液,然后 加入0.12 g 2,2 bipy(0.75 mmo1),继续搅拌,调节溶 液pH值至5.0,过滤。将滤液放置在室温下缓慢蒸 发.7 d后得到绿色长棱状晶体 将这些晶体收集到 塑料小试管中.加入少量混合溶剂封存 元素分析 实验值(%)为:C:47.85,H:4.910,N:8.816。按分子式 C u2H50N6O。6其理论值 )为:C:48.10,H:5.0ll,N: 8.418。 1.2.2配合物2的合成 将0.16 g H2L(0.75 mmo1)和0.25 g Cu(NO3)・ 6H2O(1.03 mmo1)溶于30 mL水和乙醇( 水: 醇=1: 1)的混和溶剂中,搅拌10 min后得澄清溶液.然后 加入0.15 g 1,10.邻菲咯啉(0.75 mmo1),继续搅拌, 调节溶液pH值为4.0.过滤。将滤液放置在室温下 缓慢蒸发.7 d后得绿色易风化长棱状晶体。将这些 晶体收集起来放入装有少量混合溶剂的小试管中 封存.30 d后得到深绿色的棱块状晶体。元素分析 实验值(%)为:C:54.32,H:4.230,N:8.677。按分子式 C44Cu2H 2N6O。2其理论值(%)为:C:54.26。H:4.346。N: 8.629。 1.3晶体结构的测定 选取尺寸为0.48 mm×0.42 mm×0.21 mm的 配合物1深绿色晶体.在Brucker Smart APEX单晶 衍射仪上采用经石墨单色化的Mo Ka射线 : 0.071 073 nm),在173(2)K下,在1.12。≤ ≤26.O0。 范围内共收集到16979个衍射点.其中独立衍射点 8379个(尺i =0.021 9),/>o-(/)t ̄可观测点6554个。晶 体结构由直接法解出.部分非氢原子坐标经多次差 值Fourier合成得到。所有非氢原子坐标和热参数 由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 理论加氢.氢原子未参 与结构修正。最终一致性因子为尺.=0.0374. R 0.093 8(对1>2o(/)的衍射点)和尺.=0.053 4,wR 0.105 7f对所有的衍射点1 差值Fourier图上最大和 最小残余电子密度峰值分别为776 e.nm。3和一556 e・nm 。结构解析和修正分别使用SHELXS.97tl2j和 SHEXL.97t 1程序完成 选取尺寸为0.36 mm×0.34 mm×0.35 mm 的配合物2的深绿色晶体.在Brucker Smart APEX 单晶衍射仪上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晶体结构的 测试与解析。在2.17o≤ ≤27.93 ̄范围内共收集到 12745个衍射点,其中独立衍射点4760个.,> ∽ 的可观测点3 637个。最终一致性因子为尺.: 0.033 2,wR2=0.075 9(对1>2o"(,)的衍射点)和R.: 0.0450,wR2=0.0788(对所有的衍射点1。差值Fourier 图上最大和最小残余电子密度峰值分别为396 . nm-3和一304 e・nm~ CCDC:650385.1;650386,2。 2结果与讨论 2.1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配合物1的红外谱图中在3420 cm一-附近出现 强而宽的O.H振动带,表明配合物中有水分子存 在。在1 750~1 700 cm 范围内无羧基.COOH的吸 收峰,表明配体L以酸根COO一形式参与配位 COO一 基团的不对称伸缩振动 蓝移至1 633.01 cm一.对 称伸缩振动 。红移至1 369.62 cm一-处.两者的差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无机化学学报 第23卷 表1 配合物1的主要键长和键角 Table 1 Selected b0nd lengths(砌)and bond angles o)of the complex 1 Symmetry transformations used to generate equivalent atoms:#l:一 ,Iy+l, 表2配合物1的氢键键长和键角 Table 2 Hydrogenbonddistances and anglesinthe complex I Symmety trransformations used to generate equivalent atoms:#2: 一1,y+l, ;#3:一x+2,—,,+l,-z+l;#4:x+l,) , #5: +1,) ,z+l; :一x+l,—y+1,—:+1;#7: 一1,Y, . 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几何构型都相同.只是在键 长和键角方面有微小的差异.因而以其中的1个 [Cu (L) (2,2'-bipy)2]分子为例来具体分析。由于在 基上的2个氧原子『O(2),0(4)],2,2 .联吡啶上的2 个氮原子『N(2),N(3)1在平面位置上进行配位,Cu(1). 0(2),Cu(1)-0(4),Cu(1).N(2),Cu(1).N(3)键键长分别为 0.193 8,0.2002,0.200 1,0.2007 nm;在轴向位置上 为另1个配体L上的1个羧基氧原子『0(4A)1,Cu(1) .[Cu (L) (2,2’-bipy)2]分子单元含有1个对称中心,所 以分子结构可看作2个相互对称的单元『Cu(L)(2,2 .bipy)] ̄[(CuA)(LA)(2.2 .bipyA)](A表示每个分子结 O(4A)键长0.233 1 nm显然比水平位置的键要长一 构中由对称操作得到的对称原子)由0(4)连接而成。 在此[Cu (L) (2,2'-bipy) ]分子单元中,2个铜(Ⅱ)离子 的配位环境相同.每个Cu2+离子与配体L的2个羧 些,说明此键容易断裂。键角0(4).Cu(1).0(2),0(2). Cu(1)-N(2),N(3)-Cu(1)-N(2),N(3)-Cu(1)-0(4)之和接近 360。,说明0(2),0(4),Cu(1),N(2),N(3)5个原子基本 位于同一平面,但是N(2).Cu(1).O(4A)、0(4).Cu(1).0 (4A)分别为108.32(8)o、74.12(9)o,表明金属Cu周围 形成1个扭曲的四方锥形多面体 由于每个配体L 中含有2个羧基,1个羧基上的1个氧原子0 f2)与 Cuz+螯合,而另外1个羧基上的1个氧原子0f41作 为桥联基团将2个铜原子Cuf1)和Cuf1)A桥联起 来,形成了双核的分子结构。配体L的两个羧基上 的另2个氧原子『0(1),0(3)1和氮原子『N(1)1都未参与 配位。从配体苯基亚氨基二乙酸的结构显而易见, 它脱掉2个质子后有5个配位点.分别为N原子和 图2配合物1的三维结构堆积图 Fig.2 Packing structure diagram in complex 1 4个羧基0原子 在文献报道的它与Cu形成的单 核配合物[Cu(L)(H20)lt ̄5JCP.金属离子Cuz+与来自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期 郝志峰等:^L苯基亚氨基二乙酸桥联的双核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晶体结构 1319 配体L上的N原子、2个羧基上的2个O原子和水 上的O原子螯合.构成扭曲的四方锥多面体结构。 我们曾报道的Ⅳ-苯基亚氨基二乙酸与过渡金属 所隔开.这两列分子交替排列.并且通过以上提到 的多种氢键作用而使整个空间结构稳定存在 配合物2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尸2 /c, 晶胞参数:a=1.159 87(16)nm,b=1.31248(18)nm,c= 1.403 1(2)nm, =106.382(3)O并有V=2.049 2(5)nm , Z=2,S(000)=l 0O4,D =1.578 g・cm-3 Rl=O.033 2,wR2 =Ni>形成的配合物『Ni(L)(2,2 一bipy)(H20)】.2H2o[91中, 配体L也是采用N原子、2个羧基的2个O原子三 齿配位的模式参与配位.而像在本文中配体L的氮 原子不参与配位、1个羧基O原子 一桥联和1个羧 O.075 9。 基0原子单齿配位的模式还未见文献报道。 表3为配合物2的部分键长和键角.表4列出 配合物分子的每个『Cu(L)(2,2'-bipy)]单元中,羧 了氢键键长和键角 配合物2的分子结构图及铜的 基上有未参与配位的2个氧O(1)、o(3),2个『Cu(L) 配位环境如图3所示.图4展示了氢键连接的二维 f2.2'-bipy)l单元之间又存在8个晶格水,这些羧基 平面。 氧和晶格水分子之间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氢键 以其 配合物2的结构如图3所示.类似于配合物1. 中的O(9W)为例.它作为氢键中氢原子的给予体. 也是一个中心对称的双核Cu(II)的配合物.但是在 与未参与配位的羧基氧Of51和晶格水Of15W)形成 每个单胞中包含一个【Cu (L) (phen)2] ̄-T-。在每个结 强的氢键.键长分别为0.2836 nm和0.281 2 rim 同 构单元中.金属Cu2+离子的配位方式相同.都与1 时O(9W)作为氢原子的接受体.与羧基氧O(15)和晶 个配体L的2个羧基上的2个氧J ̄.-T-[0(21,0(411、 格水O(11W) ̄E形成强的氢键 由配合物1的分子 邻菲咯t ̄(phen)3:的2个氮原子[N(2),N(3)]和另一 结构图可见,每个独立单元包含有2个双核『CudL) 配体L上的1个氧原子[O(4A)]配位。Cu(1)一N(2)、 (2,2'-bipy) 1分子,这2个分子的骨架结构和中心金 Cu(1)一N(3)键长分别为0.202 5 nm、0.200 3 nm;而 属离子的配位几何构型都相同.在只是在键长和键 Cu(1)一O(4A)键长0.227 1 nm比螯合环中的Cu—O键 角方面有微小的差异 在分子堆积图中.其中沿着b 稍长.使得中心铜离子为五配位且形成畸变的四方 轴方向排列的双核[Cu (L) (2,2 一bipy) 1分子之间通 锥构型。键角O(2)一Cu(1)一0(4)、N(3)一Cu(1)一N(2)、O(2)一 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链和链之 Cu(1)一N(3)、O(4)一Cu(1)一O(4A)分别为93.43。、81.56。、 间被沿着c轴排列的双核『Cu (L】 (2,2'-biPY)2]分子 92.84。和89.O8。。与配合物1类似.配体L所含有的 表3配合物2的主要键长和键角 Table 3 Selected bond lengths(nm)and bond angles(。)of the complex 2 Symmetry transformations used to generate equivalent atoms:#l-x+1.一y+1.一z+l 表4配合物2的氢键键长和键角 Table 4 Hydrogen bond distances and angles in the complex 2 Symmetry transformations used to generate equivalent atoms:#l:1-x,l/2+y,l,2_z;#2: ,l,2— l/2+z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320 无机化学学报 第23卷 Symmetry code A:-x+l, +l,-z+1 图3 配合物2的分子结构图(椭球几率为30%) Fig.3 Molecular structure of complex 2 with thermal ellipse at the 30%probability Symmetyr code:A:l ,1/2+y,l,2 ;B: ,l,2 ,112+z 图4配合物2中氢键连接的二维平面图 Fig.4 2D layer formed by hydrogen bonds in complex 2 2个羧基中,1个羧基的1个氧原子Of2)与1个Cu + 离子螯合,另1个羧基上的1个氧原子Of41则同时 与同一单元的2个Cu +离子配位而形成三原子桥 氧键。在分子内部,同侧的邻菲咯琳和配体L上的 苯环间存在面对面的7r一7r芳香堆积弱作用.两平 面质心距离0.3544 nm.夹角为9.0:同时每个单元 的0(21和H(17)作用.形成了分子内弱氢键C(20)一 H(17)…0(2),键长0.29946 nm,键角ll5.49。。7r一7r 芳香堆积和氢键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分子内部的稳 定性。 晶体中的水是以晶格水的方式存在.它们与未 参与配位的羧基氧之间形成氢键(见图4) 在配合物 分子两侧,结晶水o(51、O(61作为H一给体分别与同 一分子上的O(1)、O(3A)(或O(1A)、O(3))连接形成氢 键O(5)一H(19)…o0)和O(6)一H(21)…O(3)。同时,2个 结晶水通过氢键O(5)一H(18)…O(6)连接起来。剩下 的质子受体Of5)则吸引相邻配合物分子phen配体 上的H(12)形成弱氢键C(13)一H(12)…o(5),氢键键 长0.334 7 nm.而水O(6)1-另1个质子H则与另1 个相邻的O(11连接,形成O(6)一H(20)…O(1)氢键。所 以化合物羧基上的每个Ofl1都同时与2个水分子 作用.形成无限延伸的O—H…O…H—O链。除上述 的氢键外.1个分子上的邻菲咯琳与相邻分子上苯 环部分重叠.距离为0.353 2 nln,夹角为l0.7o,表明 同一层分子间还存在着芳香堆积作用,加上苯环与 同分子间的芳香堆积.形成了苯环在中间的“夹心” 堆积作用 正是由于这些氢键和7r一7r堆积弱作用的 存在.使得各分子有序地连接成与6c面平行的二 维网状的超分子结构 每层网之间不存在其它超分 子相互作用.仅通过范德华力形成空间网络 3 结 论 用芳香多羧酸配体Ⅳ一苯基亚氨基二乙酸(H,L1、 含氮配体(邻菲咯啉、2,2 一联吡啶)和铜离子在溶液 中组装得到2个双核混配配合物fCu2(L) (2。2 .biPY),1 ・8H 0(1)和[Cu (L) (phen) 】.2H O(2)。晶体结构表 明,这2个配合物的结构相似.均为配体L桥联的 双核结构.中心铜离子的配位形式均为五配位的畸 变四方锥构型.配体L中的N原子没有参与配位. 而是采用1个羧基的1个氧原子与Cu +离子螯合、 另1个羧基上的1个氧原子以 一桥联方式连接2 个Cuz+离子的模式配位。另外,在晶体中.2个Cu + 之间通过羧基桥连结.Cuz+之间的距离较小.因此在 配合物分子中的Cuz+之间可能存在磁相互作用.有 关配合物磁性质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Hargman P J,Hargman D,Zubieta J.A ngew.Chem.Int.Ed., 1999,38(1 1):2639-2683 【2】CHU De—Qing,XU ji—Qing,DUAN Li—Mei,et a1.Eur. lnorg.Chem.,21101:1 135-1 137 【3】Dybtsev D N,Chun H,Yoon S H,et a1. Am.Chem.Soc., 2004,126:32-33 【4】Barthelet K,Marrot J,Riou D,et a1.A ngew.Chem.Int.Ed., 2002,41(2):28 1-284 【5】WAN Jun(TY均),YE Su-Juan(1 ̄f素娟),WEN Yong.Hong (温永红).Zhongguo Huaxue(Chinese』Chem.),2003,210 1): 1458-146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期 郝志峰等:Ⅳ-苯基亚氨基二乙酸桥联的双核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晶体结构 l321 【6】DING Hong(3-"红),CHEN Wei( ̄伟),YUE Qi(岳琦), et a1.Zhongguo Huaxue(Chinese Chem.),2003,21(1 o): 1305-1308 【7】Pan L_Huang X Y,lJ J. Solide State Chem.,2000,152(1): 236~246 【8】King P’Clerac R.Inorg Chem.,2003,42(1 1):3492 ̄3500 【9】HAO Zhi—Feng(郝志峰),ZHANG Yao—Fang(张耀方),CHEN Yao.Wen(陈耀文),et a1. Huaxne Xuebao(Chiense上 Inorg.Chem.),2005,21(4):573 ̄577 【10]HAO Zhi—Feng(郝志峰),LI Hai—Feng(李海峰),CHEN Yao. Wen(陈耀文),et a1. Huaxue Xuebao(Chiense Inorg. Chem.),20o6,22(6):1090~1094 【1 1]HAO Zhi—Feng,LI Hai—Feng,CHEN Yao—Wen,et a1.A cta Cryst.,2006,E62:m1346 ̄m1347 【12]Sheldrick G M.SHELXS一97,Programfor X—ray Crystal Str- ucture Determination,Gottingen University,Germany,1997. 【13]Sheldrick G M.SHEXL一97,Programfor X—ray Crystla Struc. ture Reifnement,Gottingen University,Germany,1997. 【14]Nakamoto K.Infrared and Roman 5lPectra ofInorganic and Coordination Compounds,4rd Edn,Eds.,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86.257 【15]WANG Xin—Yi(王新益),LI Jun.Ran(李俊然),LIU Qin.De (刘沁德),et a1.Gaodeng Xuexiao Huaxue Xuebao(Chem.上 Chin.Univ.),2002,23(2):l85~1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