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作者:安秀莲
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09年第08期
今天,是一节新授课,讲台上的我热情洋溢,下面却有两位学生在眉飞色舞窃窃私语——这是我最不愿遭遇的尴尬,师生的这两种状态就像两条平行线,他们各自向前,看似互不干扰,可做教师的却不愿是其中的一条。
另一条线的出发点是张涛,他是我班的“篮球王子”, 我冷眼观察,他的神情很陶醉,话题想必也一定与篮球有关,我想大声呵斥,可立刻又止住了——我知道,这孩子虽不爱学习,可自尊心很强,碰撞不一定会有好效果的。环视教室里其他学生的惊讶神情,我只好一边继续讲课,一边用眼睛的余光瞟向他,就在他的眼光与我碰撞的片刻,我有意冲他摇了摇头,眼里有责备的意味。聪明的他读懂了我的目光,立刻刹住了“跑车”,顿时安静了下来,而与他一起的聊友也乖乖打住了。 这枚投入课堂的小小石子,没有激起任何波纹,就沉入了塘底,我的“无声”责备竟换来了出其不意的神效,迎来了和谐而生动的课堂。
教育心理学上说,自觉帮孩子维护起码的自尊,能唤醒他内心深处的良善,会让他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更深的羞愧感。
事实果真如此,下课后,没有任何人提醒,张涛却径自找到我,且很不好意思交给我一张纸条,就跑走了,我看到上面写道:“老师,多谢您给我留足了面子,我错了,真不该在课堂上还沉醉于昨晚那场激烈的球赛。我保证,今天老师讲的内容我课下自己一定加劲补过来。”
当然,他仍是不太爱学习,调皮捣蛋也还是常有,可是从此以后,他上课时真的专注了好多好多。
又想起了那次在监考时的意外故事,那时,我班同学正在考试,而其他年级考完的同学在窗外动静很大,我走到窗边,敲了敲窗子,向外面的同学摆了摆手,他们看到了我的手势,立刻安静了下来,又轻轻地离开了。我心里很有成就感:无声的暗示真不错!
教育是一门艺术,管理是一门学问,这句话正被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想想也是,在这“无声的暗示”中,何尝不是寄予了我的一种信任?而这信任又怎能不创造美好的境界? 我的思维开了窍,管理竟也上了层次与境界。
在课堂与管理中并行,我揣摩着实践,探究着发现,惊叹心理学的奥妙无穷,也终于解开了自己困惑已久的难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总是为上课前课堂的快速安静而费心,因为通常预备铃响后,教室里仍是一片喧闹,就像《最后一课》中描述的那种情景:“往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片乱哄哄的嘈杂声,课桌的开关声,同学们一起捂住耳朵高声背诵课文的声音,街上都听得见。先生的大戒尺敲打着课桌:‘安静一点!’。”我也常会见到老师们用黑板擦作“惊堂木”敲着讲桌“啪、啪、啪”作响。在粉末四起的氛围中,学生们全体起立,教室里也跟着安静了下来。当然,我也曾是“惊堂木”的使用者。 有了对“无声的发现”的理解,我寻找着替换“惊堂木”更好的方法,我相信那方法就潜藏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之中,是真的,我终于找到了。能使教室迅速安静、转移学生注意力的可以不再是大声的吆喝,而是其他的暗示。
那次,兴致好的我在一阵喧闹中有意设计了几个漂亮的行楷字,又画了一幅泉水图,这吸引了大部分同学的目光,趁此机会我用手指“嘘”了一声,向其余几个同学作了个暂停的动作,室内顿时安静了下来,看来,我的好兴致影响了同学们,大家很轻松自然一同走进了新课文的学习——《鼎湖山听泉》。
有时,黑色的脸孔、严厉的提醒也能取胜,但那是不悦耳的,也是最简单的。而以静制闹、轻声暗示则是温柔中的刚强,它能无形中探入到人内心中极为柔软的一面,悄悄净化着人的心灵,神奇地营造出和谐的画面,出神入化地创造了美丽的境界。
我还进一步发现,楼道内,对打打闹闹的孩子关照一声“别闹恼了,注意安全”有时比训斥更灵异;对迟到的孩子,多探知内情,轻声问明原因比简单的罚站有时更合适;对成绩下滑的孩子,用你点到为止的暗示比威严的怒吼有时更有效……
是的,教育离不开暗示,而暗示离不开爱,做一个有爱心的智慧的园丁,在小事上动脑而不动火,从一点一滴做起,用爱心包容、用智慧洗刷学生的缺点,用慧眼去洞察、用慈爱去触摸学生的心——这才是暗示的真正的内涵,也是教育工作者用情去营造出的美丽和谐,用智慧为生活送上温暖的教育画面。
当然,教育是离不开惩罚的,“严师出高徒”自有它的道理,凶恶的“包公脸”自有它的威力,可我还是觉得,规矩下的“方圆”有太多的呆板,呵斥下的“乖巧”有太多的做作。反而是温柔的暗示,更具有“杀伤力”——对于排污除垢、治愈心灵的顽疾,它未尝不是一剂良药。◆(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实验初级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