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摘 要】The monolithic and comprehensive phrase referred to this paper is an phrase which includes several dif-ferent meanings. The monolithic and comprehensive phrase is a relative term, compared with the analytic and univocal phrase which has the single meaning. The monolithic and comprehensive phrases in ancient Chinese gradually changed, with some differentiated and some abandoned. There are two types of differentiations of monolithic phrases. One is the dif-ferentiation in meaning, and the other i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hrase itself. The differentiation in meaning refers to the generating of several different meanings out of its original mean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hrases refers to the monolithic and comprehensive phrase differentiated to several univocal phrases. The existence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monolithic and comprehensive phrase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ese.% 整体综合词是指包含着几种不同的意义的词。整体综合词是相对于分析单一词而言的,分析单一词是指意义比较单一的词。古汉语的整体综合词后来发生了变化,有的消失了,有的发生了分化。综合词的分化具有两类,一是词的分化,一是词义的分化。词义的分化是指从一个词的意义中分化出不同的意义,词的分化是指整体综合词的分化为单一词。古汉语整体词的存在及其分化,是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现象。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了解汉语史、考察古汉语词类词的语法特性和语义语音及其变化,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4 【总页数】5页(P58-62)
【关键词】整体综合;词;词义;分化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131
本文所说的整体综合词,是指这样一种词:这类词所具有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整体的、综合的:这类词表示物时,不是单一的物,而是相关的几个物,或某种物和与之相关的其它要素;这类词表示事时,不是事的某一个单一的内容,而是一件事中几个相关的内容。例如:
(1)“”表示两条鱼。《说文》:“,二鱼也。”这个词包含着物体“鱼”与数量“二”两种意义,它的意义是这两种意义的综合。
(2)“咮”表示“鸟口”。《说文》:“咮,鸟口也。”它包含着“鸟”与“口”两种意义。二者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口”是部分,“鸟”是全体,前者属于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全体。“咮”不仅表示着“口”,而且还表示着口所在的物“鸟”,它的意义是这两种意义的综合。
(3)“乔”是枝叶卷曲的树木,“朻”是枝叶向下卷曲,“乔”是枝叶向上卷曲。《尔雅·释木》:“句如羽,乔。(郭璞注:“树枝曲卷,似鸟毛羽。”)下句曰朻,上句曰乔。”“乔”“朻”都包含着物与其形状的双重意义。
(4)“渔”的意义是“打渔”。《说文》:“渔,捕鱼也。”它包含着动作“打”与其对象“鱼”这样两种不同的意义,它把两种意义综合在一个词中。 (5)“蒐”、“苗”、“狝”、“狩”几个词,分别指不同季节的打猎,《尔
雅·释天》:“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蒐”是“春天+打猎”,“苗”是“夏天+打猎”,“狝”是“秋天+打猎”,“狩”是“冬天+打猎”。它们都包含着行为与其时间的双重意义。
(6)“禡”是一种特殊的祭祀。《说文·示部》:“禡,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从示,马声。《周礼》曰:‘禡于所征之地。’”“禡”这个词包含了“祭祀”、祭祀的方式“下”,还有祭祀的缘由“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这样一些复杂的内容。它所表示的是一件事,它的词义是表示一件事的各个方面的意义的整体。
上例中前三例的词都包含着几种不同的意义,这些不同的意义,分别指称某种物和与之相关的事物,它们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所以我们称之为“综合词”。后三例的词表示的是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是一个过程,它是由不同的要素、不同的环节组成的,而在这种词中,则把这件事情各有关要素与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作为一个整体,凝结为一个词来表示。像这种词,我们称之为“整体词”。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包含着几种不同的意义。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整体综合词”。 整体综合词是相对于分析单一词而言的。所谓分析单一词,是指这样一种词:词的意义比较单一,它或者只表示事物本体,或者表示事物的状态,或者表示事物发展变化,或者表示时空,或者表示事物的数量等等。例如: 树、人、牛、天、山等等,它们表示的都是某一事物本身。 吃、喝、走、睡、坐等,它们表示的某一种行为。 大、小、红、深、厚等,它们表示的是事物的状态。 春、夏、秋、冬、早、晚,这些词表示的是时间。
上、下、东、南、西、北、远、近等等,这些词表示的是空间。
一、二、三、四、十、千、百、多、少、单、双等等,这些词表示数量。 因为这类词的意义是单一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单一词”。这类词所表示的意义,
是分析的结果,而不是事物的本来状态,例如:
“树”,自然界中只存在着具体的树,存在着杨树、柳树、桃树、李树;大树,小树;高树、矮树等等具体的树,从来没有一个抽象的“树”,这种舍弃具体属性的“树”只是人们的思维对客观对象抽象的产物。
“吃”,具体的“吃”这种行为,从来不会单独存在,它必然与别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诸如,与吃这个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所吃的对象、吃的方式、过程等等联系在一起。从来不存在单一的“吃”这样一种行为。
有的词表现的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它附着在一定的事物上面,而不会独立存在,在语言中,它们作为独立的词存在,那是人们分析抽象的结果,而不是自然物的本来的反映。例如:
“一”,只是事物的属性,它附着在事物上面,而且必然要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就没有所谓“一”。例如一本书、一个人、一辆车等等,“一”只是“书”、“人”、“车”的属性,有了这些事物,才有所谓“一”,而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具体的“一”。语言中的“一”,是人们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大”,也是如此,在客观事物中,只有“大书”、“大人”、“大车”等等,而且“大”是个相对的概念,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示出来,而从来没有一个独立的具体的“大”。
“早”,是表示时间的词,时间是事物运动的过程,它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这种词的形成也是人的认知抽象的结果。表示空间的词也是如此。
这类词反映的不是事物本身的状态,而是人们的思维抽象的结果,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剥离了与之相关的要素,分析出了某种单一的属性。所以,我们称之为单一分析词。
整体综合词在古今汉语中都存在着,但在上古汉语中更多一些。这从《尔雅》、
《说文》等辞书及上古其它文献中很容易看出来。例如:
(1)蜺,雌虹也。(郭璞《尔雅注》)。“蜺”表示的是一种物,它包含着“虹”与其属性“雌”这样的双重意义。
(2)霓,水雪杂下者。(郭璞《尔雅注》)《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霓。”“霓”表示的是一种物,它包含着“雨”、“雪”和“杂下”这样多种意义。 (3)“螟”、“”、“贼”“蟊”:《尔雅·释虫》:“食苗心螟,食叶,食节贼,食根蟊。”郭璞注:分别虫啖食禾所在之名耳,皆见《诗》。”“螟”是“食苗心”之虫,“”是“食叶”之虫,“贼”是“食节”之虫,“蟊”是“食根”之虫。这些词表示的是物,它们都包含着物与其行为的双重意义。
(4)袺,“袺”的意义是把衣服提起来。《尔雅·释器》“执衽谓之袺。”郭璞注:“持衣上衽。”它表示一件事,包含这样几种意义:动作“提”,动作的对象“衣衽”,动作的结果“起来”。
(5)啄,“啄”的意义鸟用嘴叩击或夹东西。《释名·释语言》:“鸟曰啄,如啄物,上复下也。”它表示一件事,包含这样几种意义:动作的主体“鸟嘴”,动作“叩击或夹”,动作的对象“东西”。
(6)集,“集”的意义是许多鸟落在一起。宋蔡卞《毛诗名物解》卷七“《禽经》曰:‘一鸟曰止,众鸟曰集。’”集表示一件事,包含这样几种意义:行为的主体“鸟”,行为“落”,状态“一起”,还有行为主体的数量“众”。
(7)豵,一岁的小猪①一说,豕生三子谓之“豵”,郑玄笺《诗·豳风·七月》:“豕生三曰豵。”但毛郑两说不能同真,不管取那个义项,“豵”都只能是单义字。。《诗·豳风·七月》:“言私其豵,献豜于公。”毛传:“豕一岁曰豵。”《诗经·驺虞》:“彼茁者蓬,一发五豵,于嗟乎驺虞。”毛传:“一歳曰豵。” (8)豝,是两岁的猪。《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兽公之,小禽私之”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诗》云:‘言私其豵,献肩于公。’一岁为豵,二岁为豝,三
岁为特,四岁为肩,五岁为慎。”
在现代汉语中,这类综合词少得多了,例如,“虹”只表示“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弧形的彩色光带”,而其性别义“雌”则消失了。“桥”也只表示它是一种水面上的交通建筑,而不包含桥的材质的意义。“集”也只表示一种行为或状态,它原有的行为的主体“鸟”已经消失了。说到“猪”,如果涉及年龄,我们会说“一岁猪”、“两岁猪”,而不会说“豵”、“豝”。
上古汉语的综合词,后来发生了变化,有的消失了,例如“”、“蒐”、“苗”、“狝”、“禡”、“豵”、“豝”等等。有的后来发生了分化。
关于综合词的分化,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研究:例如,可以从变化的主体的方面研究。在这一方面,可以有两个角度:一个是语言单位的角度,一是语言的构成要素的角度。从语言单位的角度来看,综合词的分化具有两类,一是词的分化,一是词义的分化。词的分化是指一个综合词分化为几个不同的词。词义的分化是指从一个词的意义中分化出不同的意义。二是从语言的构成要素的角度的分化。从语言要素的角度来看,词的分化具有词义的分化,词音的分化,词形(书面词还有书写形式)的分化。另外,还有词的语法的分化,主要有词性的分化,词的语法功能的分化。也可以从变化经过的方面来研究,在这一方面,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是分化过程的角度,一个是分化结果的角度。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主要从语言单位的角度讨论一下词的分化与词义的分化。
词义的分化是指从一个词的意义中分化出不同的意义。一般把词义的分化着作词义引申的一种,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引申,它的特征在于,从一个义项同时分化为几个并列的不同义项,或者说是从原来的义项的义素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义项。这种情况比较特殊,故单列出来予以介绍。汉语中有一些词有综合的意义,也就是说它包含着多个义素。后来这些个义素都从其母体中分化出来,成为这个词的独立的意义,即义项。例如:
1.驷,本义是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的意思。《说文》:“驷,一乘也。”段玉裁注:“《周礼·校人》郑司农注云:‘四匹为乘。’按,乘者,覆也。车轭驾乎马上曰乘。马必四,故四马为一乘,不必已驾者也。”《玉篇》:“驷”注:“四马一乗。”这个词义包含着这样一些义素:四/马/驾/车。如果把动态都算进去,那么,还有“快”的意思。后来这些义素都分化出去,独立为义项。
(1)驷指四马所驾之车。如,《管子·七臣七主》:“瑶台玉餔不足处,驰车千驷不足乘。”汉扬雄《羽猎赋》:“方驰千驷,狡骑万帅。”此二句中之“驷”指四马所驾之车。
(2)驷指驾一车之四马。如,《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如彼騑驷,配服骖衡。”李善注:“服,谓中央两马夹辕者,在服之左曰骖,右曰騑。四马曰驷。”文中的“驷”即指驾同一车的四马。
(3)驷指马。《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驷驰而过隙”义犹“白驹过隙”,“驷”指马。《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陆德明《经典释文》:“驷音四,马也。”
(4)驷指四匹马。《诗·郑风·清人》:“驷介马旁。”郑玄笺:“驷,四马也。”《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孔安国:“千驷,四千匹也。”《左传·宣公二年》:“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杜预注:“画马为文,四百匹。”杨伯峻注:“《宋世家》译作‘文马四百匹’。”
“驷”也可指一匹马。《唐文萃》:“杨公以大名厚位,岀入三朝,无宅一区,无马一驷,志于清白,交不谄渎,可不谓贞乎。”
(5)驷指数字“四”。《诗·秦风·驷驖》:“驷驖孔阜。”驖是黑色的马。驷,这里指数目,是“四”的意思。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问》:“驷鼓同举,五遂俱傅。”“驷鼓”即四个鼓。《礼记·乐记》:“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
于中国也。”郑玄注:“驷,当作四。声之误也。”“驷”具有“四”的意义,是从它原有的“驾车的四匹马”的整体意义中分解出来的。郑玄不明此理,误把它当作通假字。
(6)驷指驾驭;乘。《楚辞·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驷玉虬”即驾驭着玉虬。战国楚宋玉《高唐赋》:“王乃乘玉舆。”“驷仓螭”是驾驭着苍色的“螭”(无角之龙)的意思。汉庄忌《哀时命》:“驷跛鳖而上山兮,吾固知其不能升。”句中的“驷”是乘的意思。
2.献,本义是以畜牲祭祀。《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它包含这样几个义素:祭祀/进献/祭品。后来分化为几个不同的义项:
(1)祭祀。《礼记·礼器》:“一献质,三献文。”意思是说,一次祭祀是质朴的,而多次祭祀则是一种文饰①孔颖达疏:“一献质者,谓祭羣小祀,最卑,但一献而已,其礼质略。三献文者,谓祭社稷五祀,其神稍尊,比羣小祀礼仪为文饰也。”。文中的“献”是祭祀的意思。
(2)进献。如,《诗·郑风·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献于公所。”文中的献,指行为,是“进献”的意思。《书·周书·旅獒序》:“西旅献獒,太保作《旅獒》。”意思是说,西旅(国名)献来了獒(一种大犬,),于是太保(官名,指召公奭)撰写了《旅獒》。文中的“献”也是“进献”的意思。
(3)指祭品。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祭礼有腥、燖、熟三献。”.意思是说祭礼中有生、半生、熟三种祭品。“献”指祭品。
3.牢,本义是关养牲畜的栏圈。《说文》:“牢,养牛马圈也。”《诗·大雅·公刘》:“執豕於牢,酌之用匏。”它包含这样几个义素:栏圈/畜牲,还有两个隐含义素:牢固与限制活动自由。后来分化为几个不同的义项:
(1)泛指关闭人或动物的设施。《汉书·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曹植《求自试表》:“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
所志也。”
(2)指祭礼或宴享用的牲畜。《左传·僖公十五年》:“馈七牢焉。”杜预注:“牛、羊、豕各一为一牢。”《周礼·秋官·掌客》:“掌四方宾客之牢礼饩献饮食之等数与其政治。”句中的“牢”指宴享所用牛、羊、豕等。
(3)义为坚固;牢固。《韩非子·难一》:“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器牢”即器具坚固。《淮南子·人间训》:“出则乘牢车,驾良马。”“牢车”就是坚固的车。
(4)义为囚禁;关。汉桓宽《盐铁论·论菑》:“牢人之君,灭人之祀。”意思是说“囚禁别人的君主,灭绝了别人的祭祀”,“牢”是囚禁的意思。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我直牢死他,他浑家便属了我。”句中的“牢”,是囚禁、关押的意思。
词义分化是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了解它,对于准确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词的分化是指整体综合词分化为单一词。词义分化,是整体综合词分化的开始,这种分化如果继续发展,分化出的各个义项就会独立出去,成为独立的词,这时,整体综合词的分化就会从词义分化发展成为词的分化。整体综合词分化为单一词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原来的词只表示原来的几个意义中的某一种,其它的意义由另外的词表示。例如:
“特”、“牡”、“牝”本来是综合词,它们的意义包括“牛”与其性别。《说文》:“特,特牛也。”“牡,畜父也。”“牝,畜母也。”
“”、“犙”、“牭”本来是综合词,它们的意义包括牛与其年龄。《说文·牛部》:“,二岁牛。”“犙,三岁牛。”“牭,牛四岁。”
“荦”、“犥”、“牻”本来是综合词,它们的意义包括牛与其毛色。《说文》:
“荦,驳牛也。”“犥,牛黄白色。”“牻,白黑杂毛牛也。”
后来,这种意义综合的词,义素逐渐减少,变为义项单纯的词。例如“牡”,只单纯的表示性别,去掉了“牛”的义素。“犙”此类综合意义的词,退出了使用行列。在汉语系统中,这种具有综合整体意义的词,逐渐减少,意义单纯的词逐渐增多。至于这种原来综合的意义,则把它们分解开,一般的做法是,把事物本身与附属其上的附加义分开表示,例如,许慎的解释语:“特牛”、“畜母”、“畜父”就把“牛”与其性别分开用不同的词来表示。“二岁牛”、“三岁牛”、“牛四岁”,就把“牛”与其年龄分开,用不同的词来表示。“白黑杂毛牛”、“驳牛”、“牛黄白色”,这就把“牛”与其毛色分开,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样,一些原来的综合词,经过分化,就变成了单一词。
(二)原来的词分化为几个不同的词,例如:
逆,本义是相向而行。《方言》卷一:“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曰迎。”后来分化为迎接与背逆两个下位义。“迎接”,例如,《书·顾命》:“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国语·晋语四》:“乃归女而纳币,且逆之。”韦昭注:“逆,亲迎也。”“背逆”,例如:《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再往后,逆分化为“逆”和“迎”两个词,前者表示“背逆”,如,《水经注·江水》“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而后者表示“迎接”,如:《仪礼·士昏礼》:“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王安石《白沟行》:“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受,本义是相付。《说文》:“受,相付也。”后分化为“接收”与“付予”。例如,《商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商君书·定分》:“今先圣人为书而传之后世,必师受之,乃知所谓之名。”后来,“付予”义写作“授”,《诗·周颂·有客》:“言授之縶,以縶其馬。”《国语·鲁语上》:“爲我予之邑,今日必授。”韦昭注:“授,予也。”
鼓,本义是击鼓,《逸周书·大武》:“五虞:一鼓走疑,二备从来,三佐车举旗,四采虞人谋,五后动捻之。”《春秋·庄公二十五年》:“鼓,用牲于社。”杜预注:“鼓,伐鼓也。”《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马方骇,鼓而惊之。”李周翰注:“鼓,击鼓也。”它包含着“击”这个动作与击的对象“鼓”,后来分化为“击”与“鼓”两个词。前者如《诗·小雅·鼓锺》:“鼓锺钦钦,鼓瑟鼓琴。”孔颖达疏:“以鼓瑟鼓琴类之,故鼓锺为击锺也。”后者如《书·胤征》:“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汉书·律历志上》:“八音: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颜师古注:“鼓音郭也,言郭张皮而为之。”
古汉语整体词的存在及其分化,是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现象。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了解汉语史、考察古汉语词类、词的语法特性和语义语音及其变化,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问题,古今学人多有论及,但多属分散的或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的研究,系统而又全面的研究,笔者尚未看到。特此揭櫫,以就教方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