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 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 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化教学资源很多,微课是其中的一种教学好载体。当今网络社会,微课资源很多,国家一师一优课教育资源平台、各省市教育 资源平台都有大量的微课资源,像江苏省泰州市就有泰州的微课资源,简称
“泰微课”。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最大程度地引领学生做好“数学思维操”,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在学有困难处运用微课资源,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知识和经验有限,有时不能对所学知识形成清晰的认识。很多微课资源是针对学生学有困难的知识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讲解,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知识进行引入有针对性的微课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认识。
如教学平移图形时,平移图形时,很多学生头脑中的平移几格表象模糊, 导致画图错误。因此,教学时“画平移图形”时,教师引入微课资源中要加强对平移格数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平移格数进行观察与思考,在学生头脑中
1
催生清晰的平移几格表象。
学生自主学习泰微课微课资源上《图形平移了几格》的一课分三步: 1、找准对应点,数准格数。 教师播放微课资源,强刺激表学 生象模糊处,生成表象。教学“把长 方形向右平移 4 格时,在 ppt 上平移 图形,平移 1 格时,格子图上出现闪动的 1 格红色直条(如图 1),强刺激促使学生头脑中形成 1 格的图象 是一格格子距离。继续向右平移 2 格 (如图 2),学生头脑中形成 2 格的 图象是两格格子距离,最后平移到 4 格(如图 3)。学生在多媒体突出显示平移格数的强刺激下,学生注意力从众多元素中集中到平移格数上,在头 脑中催生了清晰的了平移几格的动态 表象。
2、从点到面想象,强化表象学生形成了图形平移格数由面 到点的抽象思维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由点到面的反向思维,即 平移某个图形,可以选取所平移图
图 4
图 3
图 2
图 1 形中的某个元素,先平移这个元素,
再在此基础上想象并画出整个图形;如果一个元素不能想象出平移后的图形,
2
可以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辅助想象出平移后的图形。微课中,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在方格纸上把一个三角形向右平移 6 格,学生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快速平移的方法,学生交流出:可以先把三角形上面的顶点向右数 6 格,确定好平移后的对应点后,再通过想象画出整个图形(如图 4);也可 以先把左边的直角边向右平移 6 格,再通过想象画出整个图形。学生在交流中形成了平移图形的方法:把一个图形平移几格,可以先以一个点(或一条边)为基准,找出平移几格后的对应点(或对应边),再想象画出整个平移后的图形,形成了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强化了图形平移几格的表象。
3、运用教学中生成的反例,深化表象把长方形向右平移 5 格。
图 5
微课中教师出示图 5 习题学生的错例(图 6 和图 7),引导学生辨析: 错误一(如图 6):
图 6
错误二(如图 3):
3
图 7
实践表明:反例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不断地对知识点的本质属性进行净化,不断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平移几格的典型错误作为反例,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帮助学生形成对平移几格本质特征的认识。微课中,教师出示像图 6
和图 7 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辨析、交流:图 6 中的长方形向右平移了 几格,怎样数的?图 7 中的长方形又是怎样的平移情况?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悟:平移格数不是平移图形前后之间的距离,平移几格要数对应点(或对应边)平移前后之间的格数,对应点之间格子点数—1=平移格数,从而深化了图形平移几格的表象。
二、翻转课堂运用微课资源,提高教学设计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把学生应该在上课环节进行的听课、做笔记等环节翻转到下课回家后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完成相关作业;后续教学时, 再通过老师的答疑和互动,强化学生课下自学的知识点;同时,做进一步的提升和创造学习。引领学生进行翻转课堂的学习,微课资源是进行翻转课堂进行自主学习的好载体,
翻转课堂是以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为基础,对教育目标的层次稍作改动 (如图 8)。在传统教学中,所有的教学与实践都在课堂上进行,课堂上更多 的是记忆与理解,而记忆与理解处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较低层次。运用了翻转课堂教学后,部分学习任务可以通过视频或其他适当的资源作为
4
创造
家庭作业完成,记忆与理解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完成,在这一认知学习期,学生能够强化对课程材料的记忆和理解。
评估 分析 应用 理解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前,教师可 以发布乘法分配律的微视频,同时布置自主学习单:
通过观看《乘法分配律》的微视频,我知道: 任务一: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1、照下面的样子举例(写 3 个):
(3+5)×10 = 3×10+ 5×10 8×(4+6)= 8×4+8×6 ……
2、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我发现:两个数的( )与一个数相( ),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 ),再相(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 a×(b +c) =
任务二:简便计算:(两种方法计算) (8+4)×25 64×64+36×64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们合作学习,可以在讨论与扩展对自学视频内容的理解时,还将展示出他们新学到的知识,接着会上升到布鲁姆教学目标中的更高层次:应用、分析、评估与创造。
如: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图 8 记忆
5
(28+16)×7 28×7+16×7 □
15×39+45×39 (15+45)×39 □ 74×(20+1) 74×20+74 □ 40×50+50×90 40×(50+90) □
学生画“√”后,我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发掘,“最后一题是左边算式结果大还是右边算式结果大。你怎样看出来的?”
(学生思考)
生 1:左边=2000+4500=6500,右边=40×140=5600,所以左边算式结果大。
生 2:40×50+50×90=50×(40+90)=50×130=6500,40×(50+90)=40 ×140=5600,所以左边算式结果大。
生 3:40×(50+90)=40×50+40×90,和左边的算式比较,都有 40× 50,40×90 比 50×90 小,所以左边算式结果大。
课本上的练习题只要求“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如果只按要求画“√”后就结束教学任务转入下一个教学流程,教师仅仅是课本习题的机械执行者,是为了完成课本练习而练习。在学生画“√”结束后,我让学生思考“最后一题是左边算式结果大还是右边算式结果大?为什么?”,学生在这个高层次问题的引领下主动探究,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课堂上,学生会思考得出更高层次问题的答案、花时间拓展他们的思维与想法、学生对自身的学习产生更高的自主性甚至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在指导和帮助学生应用新知识或回到翻转资料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凭借教师和同学的不断反馈、并参考别人的作业,课堂就会变成一
6
个由学习者组成的“社区”。参与这些“社区”极具教育意义,节省出的课堂时间用来专注于更多的交流、构建活动并为学生进一步验证想法及应用新知识提供机会。这一学习者“社区”是学习发生的核心,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互动来拓展思维、发展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三.运用微课资源进行分层教学,帮助全体学生“吃饱吃好”, 教育本身是多元化的,当下教育环境的复杂、教育资源不均衡,各学科特点不同,不能仅仅依靠某一种或者某一类教学模式来解决所有问题。微课教学也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使用微课教学可以研究与尝试,可以与传统课堂或其它教学模式实现优势互补。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记忆和理解部分内容是“一刀切”,致使学优生上课“吃不饱”、部分学生又跟不上的问题。使用微课教学能帮助学优生“吃饱吃好”,学困生也能跟上学习进度,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应重视研究与开发,运用微课资源进行分层教学,。
⒈传统教学中,部分学生不能学懂时,教师要重新讲解一遍或多遍所学知识,使用微课教学让接受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有机会多花些时间主动学懂所学知识,从而在课堂上省去了不必要的教师讲授时间,特别是减少了重复讲授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⒉对于害羞的学生,使用微课教学可以帮助他们变得大方、自信。教师可以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如让他们准备好在下一堂课上率先分享成果、在小组活动中获得能充分展示自己机会的角色。将重点放在他(她)的理解与贡献上,教师可以直接回应该生,对其实际理解程度、或在小组中的贡献予以肯定或鼓励。
⒊对于学困生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学好记忆和理解知识,保护学困
7
生的自尊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一般都是一遍,学习好、聪明的学生总是被老师关注,而其他学生则常常会被忽略;而学困生一般不能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会感到自卑,对学习失去兴趣。使用微课教学使学困生在家学习时主动看很多遍教学视频成为可能,学困生、学习跟不上进度和缺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接受能力进行暂停、倒退、回放、快进的选择,打破了空间、时间和次数的限制,别人不知道学困生看了多少遍,保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随后的课堂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高度继续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