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写作课的思考
作者:刘洋风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9期
摘 要:高校写作是高校人文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多写作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写作,重视作文的评讲过程,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达到高校写作教学的要求和目标。 关键词:高校写作;教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24-02
高校写作是高校人文专业的基础课程,起着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如何有效的实施写作学的教学,对于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和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只有牢牢地遵循其内在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才能切实达到教学的要求与目标。
一、激发阅读兴趣,以阅读促写作
写作,撇开其各种审美的或实利的功用,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文字游戏。没有对语言文字的熟练掌握,奢谈什么表现现实,抒发情感,不过是镜花水月,痴人说梦而已。要能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尤其是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古人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在号称读图时代的今天,学生们阅读的兴趣往往集中在畅销书,漫画书之类的读物上,很难耐下心来阅读经典作品。而通过电视,电影等了解到的经典作品,往往有所歪曲和片面化,更重要的是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原著的语言文字之美以及文字的声韵之美。因而高校写作课的重心之一便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兴趣,弥补部分学生中学期间因应试教育带来的阅读面窄量少的缺陷。毕竟只有阅读才是写作这股清泉的源头。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史,有针对性的推荐经典书籍。在选择书目上要注意系统性与自由性相结合。由于成长背景以及个性气质的差异,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口味有着相当大的差别。更何况由于文化传统的断裂与差异,学生们对中外古典文学作品容易产生隔膜与误解。所以读书之前的引导和读书之后的讨论对于阅读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们之间读书讨论的群体氛围往往使读书效果事半功倍。彼此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点评自己认为的精华之处,评说自己最喜欢的主人公,在讨论中,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另外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阅读他们望而生畏或者不太喜欢的作品,让他们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语言之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注意阅读方法,让学生们成为善读之人。阅读要注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既有面的拓展,也有质的提升。阅读也要由浅入深,遵循感知语言—理解作品—学会审美的程式。感知语言是基础,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感知需要逐步培养,进一步增强语感。理解作品的内容,要看到作者所处的文化传统,把内容放到那个时代那个阶层那种环境中进行理解,同时可以渗透进阅读着自己的主观情感,创造出自己心中的艺术形象。学会审美则是阅读的至上境界,学会审美,学会在阅读中把握作品的实质。
总之,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读书兴趣,积累语言材料,沉淀语感经验,学生们才能妙语如珠,出口成章,写作也就手到擒来,得心应手了。 二、在生活中写作,增多写作实践
然而写作又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组织,毕竟纯粹的文字游戏除了消磨时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除了一些应用型文章,绝大多数文章是作者心灵的释放,是对内心情感体验的表达。如果没有作者情感的融入,是不可能写出鲜活的文字的。因此仅仅拓展书本知识面,加强语言文字的功底,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当代大学生大多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艰辛和磨难,而且独生子女较多,依赖性较强,很少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能力非常不利。大学写作就应该多为学生创造体验生活感悟生命的机会和条件。司马迁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如只是走马观花,便是行万里路也无甚体会,无从写起。很多优秀的作品,仅仅是由于作者用心体悟生活中的细节,哪怕只是一朵花的绽放,一只小鸡的出壳,一个路边的行人,也会有很多的触动。所以要引导学生过有厚度的生活,也就是时时刻刻向生活深处挖掘,而这些都有赖于观察体验能力的加强。
当然学生们之所以会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认识水平的高低所导致的认识事物的深浅。认识生活的能力制约着学生感受生活捕捉材料的能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写作水平。正如叶圣陶所说,因为识得深切,写出来当然亲切;识得浅薄,写出来不免浅薄;一无所知,硬写是无法写出的。所以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感性认识,并且适时向理性认识转化。
写作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无论是多读书,多感受,多观察,最后必然要落实到一点:多写。然而仅仅写还不够,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评价作品,发现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有的放矢,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这就离不开写作课上的评讲过程了。 三、重视评改过程,彰显学生个性
在评改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学生作为主体的观念。学生的每篇作品,如同每个学生一样,都是应该尊重,值得认真对待的。发现文章的闪光点以及独特的风格,给与鼓励,这是提高学生自信的好办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修改的意见。一旦经过修改后的文章有了质的提升,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评价作文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立场,价值观,生活阅历等因素,不能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要求深刻,有内涵。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观点,才能写出中肯的评语,不至于扼杀学生写作的热情。而且由于写作的特殊性,学生们在文章中经常会吐露自己的心声,诉说身边的小事,朋友之间的故事,社会见闻等等。这使得了解学生相对容易,同时也可以在评讲作文时,不必局限于对文章本身的评价,而要放在一个较为开阔的视域,让评讲文章与点评社会问题适当结合。毕竟高校写作的根本目标在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高尚道德品格的真正的作者。所以评讲作文时,要重视对写作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一套科学的、立体的、动态的、多层次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而不是单一的模式。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写作时学生出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易于常人的表现方法,要及时指出给予肯定。说到底,评讲决不是用教师的要求一刀切,也绝不是剥夺学生的创作自由,教师只是协助者,指导者,创作的空间始终是学生自己的。
四、学习写作理论,加强对写作的指导
虽然高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到了写作的一般知识,初步取得了部分文体的写作经验,体会到了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但对写作理论的学习还不系统、不全面。在高校写作的课堂上,要有意识的加以梳理,毕竟写作理论是对实践的规律性概括与总结,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那种认为写作无理论的观点是片面的。
当然写作课不是纯理论课,传授理论知识只是它的任务之一,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水平才是写作课的根本任务。所以写作课上理论的传授必须融会在阅读,练习,修改一系列过程中。古人云:可行其法,不可得其巧;舍规矩则无所求其巧矣。法在人,故必学;巧在己,故必悟。学生们在阅读中感受理论,在写作中践行理论,并且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应当是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是其必备的条件之一。写作作为语文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其教学效果不仅影响到学生其他各门课程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所有高校教师应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素平.新编写作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宋)陈师道.后山谈丛[M].中华书局,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