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和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为核心,探索中小学校、高等师范院校、职业院校及幼儿园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学习方式变革的理论、方法及支撑软件与资源,更有效地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 二、主要目标
面向中小学校、高等师范院校、职业院校及幼儿园四大领域,直面个性、优质、创新的教育需要和学习需求,从教师角色重塑和学生深度学习的角度,探索并研究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体系,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以信息技术支撑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理论、模式、方法、支撑环境与资源体系。 三、选题及方向
可以根据选题及方向自拟题目,包括且不限定如下内容。 (一) 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信息化路径与策略研究 1. 教育高位均衡的本体理论研究
包括是何、为何、若何、如何、怎么样等方面的研究 2. 教育信息化与高位均衡发展的关系研究
包括是何、为何、若何、如何、怎么样等方面的研究 3. 教育信息化路径选择与实施策略研究
包括何、为何、若何、如何、怎么样等方面的研究 (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本体理论研究
包括是何、为何、若何以及话语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2. 支撑教学方法创新的数字化学习本体理论研究
包括是何、为何、若何以及话语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3. 面向学科深度融合的方法研究
包括具体学科、具体学段、具体内容的理想教学设计、整合点诊断、整合点解决办法、智慧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研究
包括模式构建及每种模式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对信息化支撑系统的基本要求、试点开展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研究
包括学生学习效果与过程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测量方法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三)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研究 1. 提升教学质量的创新教学模型研究
包括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变革教学模式两方面构建创新教学模型,及教学模型的实证等方面的研究 2. 支撑智慧课堂的智慧校园及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与评价研究
以某类学科内容或某种学习模式为研究对象,包括智慧校园、录播系统、电子书包、网络学习空间等方面的设计与评价研究
3. 支撑智慧培养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软件及平台研究
以促进学生的智慧培养为目标,以某类学科内容或某种学习模式为研究对象,包括学科工具、微课、微视频等方面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应用与评价研究 4. 智慧课堂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具体学科、学段的某类学科内容为研究对象,构思智慧教育与智慧课堂的最佳过程,在其基础上分析整合点及解决办法,并进行应用研究与成效评价 (四) 个性化数字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研究 1. 个性化学习环境、深度学习的本体研究
包括是何、为何、若何、如何、怎么样等方面的研究 2. 个性化学习层次与数字环境生态程度的关系研究
包括是何、为何、若何、如何、怎么样等方面的研究 3. 个人学习空间模型构建与应用方式研究
包括是何、为何、模型、应用方式方法等研究 4. 高阶思维发展与建构型学习环境设计方法研究
包括是何、如何、怎么样等研究 5. 适应性学习系统构建及其应用方式研究
包括是何、为何、如何、怎么样等研究
(五) 不同教育情境(学习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 1. 教育情境(学习需求)、重塑的教师角色本体研究
包括是何、为何、若何、如何等方面的研究
2. 优质资源生成与共享、跨界协作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
包括是何、为何、如何、怎样等方面的研究 3. 差异化教学与微课资源设计及其应用方法研究
包括是何、为何、如何、怎样,以及学科本体、知识分类等方面的研究
4. 不同学科与教育情境的电子书包、微课资源设计与应用方法研究
5. 师范生有效应用数字化资源与平台教学的实训研究 (六) 数字支撑环境与资源有效性及其评价研究 1. 技术改善学习和创新教学的原理研究
包括作用方式、改善机制、可能的适应程度和个性程度、以及创新的要素及其合理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 2. 设计与应用的有效性与评价方法研究
包括数字支撑环境与资源的设计与应用方式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