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
(2011-2020年)
报告编制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编 制 时 间: 二〇一一年八月
1
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
(2011-2020年)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二〇一一年八月
2
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
(2011-2020年)
批准:郭宏江
核定:李俊芳 审查:张 明 校核:牟维清 编写:张大鹏 宋刚勇 肖 静 龙和生
陈益兵 王秀琼 夏 添 田 伟 王小乐 罗 平 李 嵩 田 瑶
3
前 言
小型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区农村最管用、最能解决问题的水利设施,是真正的民生水利工程。为提高山丘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优先解决山区旱地、饮水灌溉之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据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关于开展〈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结合《重庆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庆市“十二五”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报告》、全市39个区县“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庆市财政局、水利局委托了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编制完成了《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于2011年11月3日经重庆市水利局、财政局组织专家组审查并予通过。
《规划》分10个章节叙述,基准年为2009年,近期水平年为2015年,远期水平年为2020年。《规划》为重庆市开展山丘区雨洪资源利用,提升农村饮水、农田灌溉和抗旱防洪等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依据和指导。《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至2020年,项目区实现人均新增0.1亩以上水浇地,人均新增5立方米以上蓄水容积,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5,一般干旱年保证生活、生产用水需要,中等干旱年基本保证生活用水需求。
此项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时间短,诚望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充实,使之逐步臻于完善。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重庆市财政局农业处、重庆市水利局农村水利处、重庆市农村饮水安全协会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编 者
二0一一年八月
4
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评审意见
《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由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承担,历时7个多月,现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为保证《规划》的质量,2011年11月3日,重庆市水利局在水利大厦邀请有关部门、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了评审小组,对《规划》(送审稿)进行评审论证。评审小组在听取编制单位的汇报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评审,形成如下意见:
1.《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划指导思想明确、框架合理、编制依据充分、规划内容全面系统、重点突出,文本规范,符合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农村水利司《关于开展〈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规定和要求,可作为重庆市开展山丘区雨洪资源利用,提升农村饮水、农田灌溉和抗旱防洪等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的依据和指导。
2.《规划》分析了重庆市开展“五小”水利设施建设的可行性,针对旱山村饮水、灌溉方面的迫切需求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规划报告》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及其发展任务等内容,符合重庆市水利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的“五小水利”工程项目,是切实解决旱山村饮水、灌溉问题的基础保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3.《规划》针对重庆市山丘区水利工程欠账多、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雨洪资源利用率低、工程性缺水等突出问题,分别对小塘坝、小水池、小泵站、小渠道、小堰闸和节水灌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全面考虑了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的实际情况,符合小型水利设施的发展方向。
4.《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建设规模及内容、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合理可行,实现规划的保障措施有力,切实可行。
鉴于以上意见,评审小组一致同意《规划》通过评审。并请规划编制单位根据评审小组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对资金整合、管护机制、水质安全等内容进一步补充、修改和完善,尽早向水利部、重庆市人民政府提出正式的规划成果,以使
5
其成为指导重庆市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评审小组 组长(签名):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附:《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评审小组名单
6
7
8
目 录
1 综 述 ............................................................................................................ 1
1.1 规划背景 ................................................................................................ 1 1.2 规划范围和目标任务 ............................................................................. 1 1.3 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 ............................................................................. 3 1.4 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与保障措施 .............................................................. 4 2 概况 .................................................................................................................. 6
2.1 自然地理 ................................................................................................ 6 2.2 社会经济概况 ........................................................................................ 8 2.3 水土资源现状 ........................................................................................ 8 2.4 农业生产现状 ........................................................................................ 9 2.5 水资源量 ................................................................................................ 9 3 工程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 .............................................................................. 12
3.1 工程现状 .............................................................................................. 12 3.2 地位和作用 .......................................................................................... 13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3.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16 4 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 19
4.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19 4.2 目标与任务 .......................................................................................... 20 4.3 建设任务 .............................................................................................. 20 4.4 规划水平年和规划范围 ....................................................................... 21 5 总体布局与规划分区 ..................................................................................... 22
5.1 总体布局 .............................................................................................. 22 5.2 发展思路 .............................................................................................. 22 5.3 规划分区 .............................................................................................. 23 5.4 分区发展策略 ...................................................................................... 24 6 建设内容与规模 ............................................................................................. 27
6.1 规划依据 .............................................................................................. 27
9
6.2 建设内容 .............................................................................................. 27 6.3 典型设计 .............................................................................................. 29 6.4 建设规模 .............................................................................................. 41 7 管理与改革 .................................................................................................... 42
7.1 工程管理现状 ...................................................................................... 42 7.2 管理改革 .............................................................................................. 47 8 投资估算 ........................................................................................................ 50
8.1 编制依据与方法 ................................................................................... 50 8.2 主要工程量 .......................................................................................... 50 8.3 工程投资估算 ...................................................................................... 50 8.4 资金筹措和分期实施计划.................................................................... 51 9 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 ..................................................................................... 53
9.1 效益分析 .............................................................................................. 53 9.2 国民经济评价 ...................................................................................... 54 9.3 效益分析 .............................................................................................. 55 9.4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 56 10 保障措施 ...................................................................................................... 57
10.1 组织保障 ............................................................................................ 57 10.2 资金保障 ............................................................................................ 57 10.3 技术保障 ............................................................................................ 58 10.4 机制保障 ............................................................................................ 58 10.5 制度保障 ............................................................................................ 58
10
1 综 述
1.1 规划背景
2009年入秋至2010年春,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西南五省(区市)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给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村人畜饮水带来很大困难。西南大旱暴露出重庆市抗旱水源工程不足、水资源调蓄能力较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在发生特大干旱的山丘区农村,主要依靠小水窖、小塘坝、小堰闸等“五小水利”工程为农村群众持续供水,为缓解群众饮水困难发挥了有效作用。但是,由于境内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不平衡,国家重点投资导向及项目建设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型水利工程在空间布局上极不平衡,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西南地区水利工程欠账多、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雨洪资源利用率低、工程性缺水突出等问题,大力加强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优先解决山区旱地饮水灌溉之急,提升山丘区饮水安全、农田灌溉和抗旱防洪等水利设施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实施“五小水利”工程是缓解地方供需水矛盾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水利部在加快全国大中型水库规划内项目建设的同时,安排部署了西南五省(区、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渝委发〔2011〕15号)精神,根据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关于开展〈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重庆市财政局、水利局高度重视,成立了“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委托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编制完成了《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2011-2020年)》。
1.2 规划范围和目标任务 1.2.1 规划范围
1
“五小水利”工程是指为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要而建设的符合水利水电工程规模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小型及以下等级的水利工程。在重庆市定义为小塘坝(山坪塘)、小渠道、小堰闸、小泵站、小水池5种类型。结合重庆市山丘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实际,本次规划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一并纳入。
(1)小塘坝(山坪塘):拦截和贮存当地地表径流的容积0.1~10万m3的蓄水工程。
(2)小渠道:设计流量在1m3/s以下的灌溉、排水渠道及渠系建筑物。 (3)小堰闸:引水流量在1m3/s以下的引水渠堰、引水闸。 (4)小泵站:单站装机流量在1m3以下或装机流量1000kw以下。 (5)小水池:容积在0.1万m3以下的蓄水工程,包括蓄水池、水窖。 (6)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包括管道灌溉、喷微灌等工程。 1.2.2 规划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为2009年,近期水平年为2015年,远期水平年为2020年。 1.2.3 规划目标
通过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好山丘区雨洪资源利用,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农田灌溉和抗旱防洪等水利保障水平,优先解决山丘区旱地灌溉、饮水之急,使山丘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生活用水有保障,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至2020年,项目区实现人均新增0.1亩以上水浇地,人均新增5立方米以上蓄水容积,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5。一般干旱年保证生活、生产用水需要;中等干旱年基本保证生活用水需求。
1.2.4 规划任务
规划涉及39个区县、6094个村。2011-2020年,拟新建小塘坝(山坪塘)9300处,整治34650处;新建小水池92398处;新建小堰闸2887处,改造小堰闸3956处;新建小泵站3181处,改造小泵站2276处;新建小渠道12097公里,改造小渠道17496公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8.96万亩。分阶段规划任务如下:
2
(1)2011~2015年:规划涉及39个区县、2881个村。拟新建小塘坝(山坪塘)4822处,整治17124处;新建小水池49461处;新建小堰闸1598处,改造小堰闸2198处;新建小泵站1579处,改造小泵站1175处;新建小渠道6272公里,改造小渠道8739公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7.00万亩。
(2)2016~2020年:规划涉及39个区县、3213个村。拟新建小塘坝(山坪塘)4478处,整治17526处;新建小水池42937处;新建小堰闸1289处,改造小堰闸1758处;新建小泵站1602处,改造小泵站1101处;新建小渠道5821公里,改造小渠道8756公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1.96万亩。
1.3 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 1.3.1 投资估算
规划估算工程总投资292.43亿元,其中小塘坝(山坪塘)80.98亿元,小水池52.52亿元,小堰闸29.39亿元,小泵站53.36亿元,小渠道58.57亿元,高效节水灌溉17.60亿元。分阶段投资估算如下:
(1)2011-2015年:规划工程总投资150.48亿元,其中:小塘坝(山坪塘)40.83亿元,小水池27.93亿元,小堰闸16.24亿元,小泵站26.43亿元,小渠道29.81亿元,高效节水灌溉9.25亿元。
(2)2016-2020年:规划工程总投资141.95亿元,其中:小塘坝(山坪塘)40.15亿元,小水池24.59亿元,小堰闸13.15亿元,小泵站26.93亿元,小渠道28.76亿元,高效节水灌溉8.35亿元。
1.3.2 资金筹措
规划工程总投资292.43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116.98亿元,市级补助116.98亿元,区县配套29.24亿元,农民自筹及投劳折资14.62亿元,其他14.62亿元。
1.3.3 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本规划,将极大地改善全市农村生活、农业灌溉用水条件。到2020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23.19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面积185.6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36.15万亩;新增粮食产量80285万kg,解决抗旱水源人数345.57万人。
3
1.4 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与保障措施 1.4.1 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小型水利工程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改革,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工程验收后,区县政府要采取措施,尽快确权到户,并核发产权证,做到“谁建、谁有、谁管、谁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群众自主利用、自行维护管理的良好局面。
1.4.2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各区县政府成立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水利、发改、财政等单位为成员,负责工作统筹和协调,在区县水利部门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按照“专业互补、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乡镇水利站、片区流域站等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2)资金保障。积极增加财政投入,市级财政设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区县财政设立小农水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强化各级政府搞好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先建后补”、“定额补助”等办法,动员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建立起国家、社会和农民投资、投工投劳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先导,整合涉农涉水资金,形成加快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合力。
(3)技术保障。一是制定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技术规范,加强人员的培训与技术交流,指导各地小型水利设施工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二是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推广力度,引导农民将小型水利设施与节水灌溉技术、先进的农艺措施相结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加强新材料的研制及推广应用,降低建设成本,延长工程寿命。
(4)机制保障。积极推行水利财政“竞标”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 “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先建后补”、“一事一议”投入机制,真正体现“谁积极、支持谁”。严格执行“三公示”制度,依托市和区县主要媒体,严格执行开工前、竣工前、违规违
4
纪查处“三公示”制度,推行阳光操作,主动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明确村组、协会、龙头企业、个人等为项目业主,确保建管一体。
(5)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所有制结构,明晰经营权,建立以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承包、租赁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制定完善相应的建设管理和建后管护制度,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和良性运行。实行农业灌溉水费财政补贴政策,逐步将农业灌溉水费市级、区县财政补贴范围。
5
2 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重庆市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地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40个区县(自治县),其中:有19个区、21个县(自治县),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
2.1.2 地形地貌
(1)地形。重庆幅员辽阔,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东及东北有巫山、大巴山雄踞;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金佛山、方斗山、七曜山横亘东南,向湘西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全市最高处为东北大巴山阴条岭海拔2797米,最低处在巫山县培石长江出境口水面,海拔仅为73.1米(三峡水库蓄水前)。相对高差达2723.9米。
(2)地貌。全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分布有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山地面积占60%,丘陵次之约占30%,平坝甚少,仅占10%。在成层性上大致可分为五级平面,分布高程分别为500米、800米、1000米、1300~1500米、1700~1800米。
全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与川鄂湘黔山地交接地带,区内以侵蚀溶蚀地貌分布最广。按地貌成因类型,地貌单元划分为四个地貌区,即渝东侵蚀构造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大巴山盆周构造溶蚀层状中高山区、渝东南盆周侵蚀溶蚀峡谷中低山区、渝西红层丘陵区。各区形态特征划分为平坝、丘陵、低山、中山、高山等亚区。
(3)气象、水文。重庆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大气环流控制,加之地形影响,造成各地气候的差异。冬季寒潮不易侵入,夏季焚风现象显著,形成我市气候冬暖夏热
6
的特殊的气候特征。就大气环流看,冬季重庆正处于西风环流所不及的地带,气温变化小,风力微弱,降水很少。春季西风环流减弱,气温回升快。夏季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初夏6月,常常发生大雨或暴雨,盛夏7~8月,常出现连晴高温天气,是我市常发生伏旱的主要原因。秋天多绵绵阴雨,气温下降。
气温:重庆热量资源的特点是冬暖春早,夏季酷热多旱,无霜期长,气温立体差异明显。全市年平均气温13.8℃~18.7℃之间,冬季最低气温平均6℃~8℃,夏季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44℃,最低气温-13.2℃。重庆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多年平均气温随地面高程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下降0.5℃~0.6℃。
日照:重庆市是全国的低值中心,年日照数1035~1600小时,年均雾日70天。 降水:以降雨为主,雨量充沛,光热雨同季,湿度大,夜雨多,且多暴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300毫米。一般东南部多,西北部少;山区深丘多,河谷丘陵平坝少;且随高程增高而增大的规律。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以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春最少。长江沿岸多暴雨, 5~9月降雨约占全年70%以上,且多为暴雨形式出现。万州区西部日最大降雨量达385毫米,三日达900毫米。降雨的年际变化大。同一观测站最大年降雨量为最小年降雨量的1.5~4.2倍。
蒸发:全市年均蒸发量825.1~1199.6毫米,一般年水面蒸发量770~910毫米,陆面蒸发量577~682毫米,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旱情:由于各气象要素年际、季节间差异较大,加之地形复杂,故气候异常,一年四季都有旱情发生,尤以夏旱和伏旱为重。重庆的干旱往往不是以一种单一形式出现,常常冬干连春旱,春旱连夏旱,伏旱连秋旱,秋旱连冬干。其中伏旱最为严重,具有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损失重等特征。据统计,我市春旱、夏旱、伏旱的发生频率分别为38%、31% 和71%。近郊区45年实测资料显示,每年伏天出现连续20天降雨量小于40毫米而形成伏旱的年数共40年。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连续干旱频率加快,如1997年、1999年、我市遭受冬干春旱连夏旱和伏旱后,2001年又遭受1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冬干春旱连夏旱和特大伏旱。1997年旱灾造成粮食减产81.05万吨;1999年旱灾造成粮食减产33.33万吨,直接经济损失6.61亿元,占当年灾害损失的
7
16.8%;2000年旱灾造成粮食减产39.61万吨,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占当年灾害损失的21.7%;2001年的冬干、春旱、夏旱、特大伏旱和秋旱,使全市作物受旱面积达1416.88千公顷,受灾面积1149.88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664.46千公顷,绝收面积208.77千公顷,灾造成两季作物减产粮食243.46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33.59亿元,占当年灾害损失的90.25%。
2009冬到2010年3月初,我市降水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3成,比旱情严重的2006年同期还少近2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6低值,其中巫山、奉节等9个区县偏少5成以上。与此同时,全市平均气温为8.5℃,较历史同期偏高0.7℃。我市旱情1月下旬开始露头,并持续发展、不断加重,人畜饮水非常严重。3月中旬后,各地气温明显回升,最高气温26~30℃,使各地旱情继续加重。到3月底,全市34个区县受旱,农作物受旱275万亩,有97万人、42万头大牲畜因旱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2.2 社会经济概况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地,是我国幅员面积最广、人口最多、农业比例最大的最年轻的直辖市。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40个区县(自治县),设立291个乡、580个镇、136个街道办事处、2136个居委会、8967个村委会。2009年末总人口3257.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9.7万人。地区总产值5096.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75.4亿元,第二产业2433.27亿元,第三产业2087.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63.34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448.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6.21元。“五小水利”工程规划项目区覆盖全市39个区县(自治县),受益人口1070余万人。
2.3 水土资源现状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辖区内土地类型多样,分为水稻土、新积土、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土、红壤、山地草甸土等8个土类及16个亚类。水稻土是重庆市的主要耕作土壤,面积1101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2.8%,黄壤是重庆市第一大类土壤,面积1993.9千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32.4%,
8
其中旱耕地413.8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6.1%。紫色土是重庆市旱作农业的主要土壤,面积1712.7千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地27.9%。山多坝少,土多田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为0.88亩;林地面积3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6.5%;水域面积0.2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园地、疏林草地和天然草场0.35万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积4.2%;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0.49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88%;未利用土地(包括难利用土地,含荒草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土坎和其他)1.5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9%。
2.4 农业生产现状
据统计,全市2009年总人口3275.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9.7万人, 农村劳动力1491万人。全市常用耕地面积3356.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27.88万亩,旱涝保收灌溉面积517.68万亩。农村人均耕地1.43亩,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42亩,人均旱涝保收灌溉面积0.22亩。项目区耕地面积1272.93万亩,有效灌面154.38万亩,保证灌面40.23万亩。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商品猪肉生产基地,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豌豆、红薯、玉米、油菜等,经济作物以柑桔、柚、苹果、茶叶、榨菜、烤烟等为主,桑蚕茧、家禽、黄连等农产品也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中草药、苎麻等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很有影响。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3323万亩,总产量1153.12万吨,油料面积323.3万亩,油料产量35.69万吨,肉类177.97万吨,水果156万吨,水产品19.06万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开始向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模式转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得到稳步推进。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71.3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26元。
2.5 水资源量 2.5.1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由降水(降雨、降雪等)形成,我市大部分地区霜、雪少,只有北部大巴山海拔2500米以上有季节性积雪,因量小未计入。降雨形成的水资源有当地地表水资源、
9
地下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三类。在计算地表水资源时,采用水文站的实测径流资料计算,实测资料中已包括地下水资源,因此地下水资源量不计入水资源总量。过境水来自于本市以外地区,加之对过境水资源的利用必须服从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故在计算当地水资源总量时暂不计过境水资源量。因此,计算我市水资源总量时就只计地表水资源量。
(1)地表水资源。据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水文组的计算,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567.76亿立方米。重庆市降雨受高压气团控制,地形、季风的影响,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其形成的径流在时空分布规律与降雨相似,但因径流受地形地质及下垫面的影响,其年内、年际及地理分布的变幅较降雨更大。年径流深的地理分布大致规律是北多南少,东大西小。华蓥山以西的西南部丘陵地区年径流深为300~400毫米,华蓥山以东的平行岭谷区为500~550毫米左右,北部大巴山区800~1000毫米,东部巫山及七曜山600~800毫米,酉阳、秀山、黔江等地约600~800毫米,南部低山、深丘区为600~700毫米,径流深越小,其变差系数CV值越大,变化范围0.30~0.60。降雨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这就形成了水资源与农业生产需水间的尖锐矛盾,也导致重庆市是洪旱灾害严重的地区。
(2)入境水资源分布。长江、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和綦江入境水资源丰富,流经我市26个区县,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入境水从边境流过和较丰富的区县有6个。全市过境水量丰富,总量为3837.37亿立方米。入境水甚少和基本没有入境水的区县有11个,其中有6个区县当地水资源严重不足。
(3)地下水资源。区内出露地层大多为沉积岩类,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类。受长江侵蚀基准面的控制,地貌条件有利于地下径流的排泄。北、东、东南部群山环绕,碳酸盐岩广布,地下水富集条件较好,浅层地下水循环交替。按含水岩组的岩性、结构以及地下水在其中储存形式和水力特征,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松散堆积层孔隙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溶洞水)、变质岩裂隙水。全市地下水现状储量为104.5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4.91亿立方米。
10
2.5.1 水资源总量及特征
全市水资源总量即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567.76亿立方米,列全国第17位,人平水资源量1823立方米,为全国均值的64%。
全市水资源的总体特点是:当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大体情况是西南部丘陵地区和华蓥山以西的平行岭谷区,水资源量少,供需矛盾突出,当地水资源量不能满足需求,华蓥山以东至方斗山之间的平行岭谷区,当地水资源基本能满足需求,但工程性缺水十分严重;南部低山深丘地区当地水资源满足需求有余,北、东、东南部山区水资源较为丰富。
全市水资可利用量即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分析以区县为单位,以缺水地区为重点,仍采用可利用系数法分析。可利用系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及水利投入而变化,目前无力实测,本次规划参考四川省水利区划调查成果和原重庆市西部规划以及一些区县的水资源现状分析资料分别确定,经计算,平水年(P=50%)全市可利用水量为236.25亿立方米;偏枯年(P=75%)全市可利用水量为218.24亿立方米;枯水年(P=95%)全市可利用水量为191.26亿立方米。
11
3 工程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
3.1 工程现状 3.1.1 建设情况
2009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272142处,其中:小塘坝(山坪塘)141792口,小水池(窖)110217口,小堰闸12799处,小泵站7334处,小渠道38095公里。小塘坝(山坪塘)、小水池(窖)蓄水总量99600万立方米。
2009年底,全市规划区已建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21078处,其中小塘坝(山坪塘)52977口,小水窖(池)57581口,小堰闸6685处,小泵站3834处,小渠道20491公里。小塘坝(山坪塘)、小水池(窖)现有蓄水容积8854万立方米。有效灌面154.38万亩。本次规划涉及的旱山村区域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2亩,人均水浇地面积0.11 亩,人均蓄水容积24立方米,亩均蓄水容积20立方米。小水窖(池)完好率22.8%,小堰闸完好率40.8%,小泵站完好率40.5%,水利化程度平均为19.5%。
3.1.2 运行管理情况
我市小型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运行数十年后,80%以上的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情况,一是小型水利工程的蓄水功能逐年降低,工程实际蓄水量占设计蓄水量的比例只有60~70%;二是渠系不配套,渠道损毁严重,有水放不出去。全市现有渠道总长248304公里,防渗78464公里,占31.6%,沿途渗透损失大,输水利用效率低;三是机电提灌站设备老化失修,能够正常运行的比例仅30~40%;四是山平塘普遍淤积、渗透严重,组织清淤、整治难度大;五是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安全等管理人员难落实,制度更无法建立健全;六是由于江河水污染日益严重,部分城镇转向小型水利工程取水,城镇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调查发现,全市的小型水利工程实际灌溉功能正在逐年下降,工程损毁程度不断加大,恢复整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七是部分山坪塘大坝病险严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12
直辖后,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狠抓了以小微型水利工程为主的管理制度改革工作。1998年以来,全市先后有15万余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了以承包、租赁、拍卖为主的经营权和产权制度改革,其中:承包经营115293处,占已改革工程的64%;租赁经营14157处,占7.8%;拍卖13000处,占7.6%,股份合作8200处,占4.2%。
3.2 地位和作用 3.2.1 综合效益
大量小型水利工程的建成,一是为农村人畜饮水提供了饮水水源,有效缓解了农村饮水困难,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二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了农业生产用水的需要,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三是为农村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四是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五是发挥了防洪、除涝、保障安全等除害减灾功能;六是推动了全市的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保证了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水带三化”的战略目标的顺利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农民都认识到农村水利设施是保障当前农民基本生存条件改善、稳定粮食生产、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小型水利的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和产业,投资回报率较低,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通过调查发现,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的实际供水量与灌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需水的差距很大。从各区县普遍反映的情况来看,农村工程型缺水比例达到60%左右,缺水比例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全市还有800余万人饮水不安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极其艰巨。根据对典型县的调查,现行的农村水利工程投入与实际需要的投入相差很大,估算每年资金缺口比例达70-90%。
3.2.2 小型水利工程在抗旱中的作用
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防旱抗旱减灾效益,在保证城乡人民生活、生产用水上初显成效。2009年入冬以后到2010年3月初,我市降水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3成,比旱情严重的2006年同期还少近2成,其中巫山、奉节等9个区县偏少5成以上。全市34
13
个区县受旱,农作物受旱275万亩,有97万人、42万头大牲畜因旱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在此干旱之年,已建成的24万余处小型水利工程,解决了196.2万人的饮水水源。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是洪旱灾害多的地方,全市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建国以来,尽管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原水利基础设施极其薄弱等多种原因,水利化程度仍然很低,洪旱灾害多,加上我市存在着农村人口多、移民人口多、扶贫人口多的“三多”状况,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市农业人均保证灌溉面积0.21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方面是水源工程和输水配套工程及田间工程。这些年来,小型水利工程在农田灌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市小型水利工程起步较晚,历史欠帐多,缺水严重。2009年,全市共缺水11.74亿立方米。当前我市“五小水利”工程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抗旱水源工程不足,生活生产受到影响。干旱年份生产生活供水保障程度低。从全市范围分析,中等、严重及特大干旱三种干旱典型年供需水缺口较大,供水保证率较低,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对用水量的需求。中等干旱年,部分地处地势较高、离水源较远的农村散户居民生活用水问题突出,农业生产用水受到影响,特别是保证率低的灌区和非灌区农业生产供水不足,受干旱影响较大。严重干旱年,大部地区农村散户居民生活用水出现困难,灌区及非灌区农业生产用水受到较大影响,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一定影响,工业生产供水不足。特大干旱年,农村散户居民因干旱缺水,生活受到严重威胁,灌区及非灌区农业生产用水基本上无水可灌,工业生产用水受到较大影响,供水不足,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供水受到较大影响,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二是小型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病害隐患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山坪塘14万余口,机电提灌泵站7147座,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占60-80%,存在严重病害安全隐患。近年来国家及重庆市安排资金基本解决了小(一)型以上病险水库整治,但小(二)型病险水库、山坪塘的除险加固,以及机电提灌设施、渠道修复整治、配套等并
14
任务繁重,多数工程超期服役,效益低下,供水保证率低,存在防洪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渠系配套差,灌溉效益难以发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部分渠系配套工程未建设。水利工程国家投入部分只够主体工程建设,配套工程需要地方出资修建,但是地方经济实力弱,无力投入,农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差,社会融资困难,渠系工程的建设资金不足,所以许多渠道没有按设计修建。据统计,全市各类工程设计干支渠配套42526.2公里,实际完成36291.4公里;设计防渗33018.5公里,实际完成10952.2公里。渠系配套不完善,防渗差,渗漏水量大,灌溉水利用率低。在输水工程损毁时,因地方财政实力较差,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弱,损毁的工程无法及时修复而使水利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过去在指导思想上受“重建设,轻管理;重主体,轻配套”的影响,造成有水放不出,不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
四是灌溉方式落后,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大。灌区尚未大面积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目前绝大部分灌区的田间灌溉方式较落后。灌区内大水漫灌、串灌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方式往往造成上游灌区跑水而下游灌区缺水的现象,而且漫灌容易使田间渗漏加剧而产生下湿田、冷浸田,影响农业生产。节水农业处于起步阶段,灌区农耕技术粗放,水量利用效率低,处于低效高耗状态,水量生产率仅为0.8 kg/m3左右。
五是水利工程灌溉水费征收难,工程管护差。2009年,全市农业灌溉水费征收率低,平均每亩征收水费13元,只相当于10kg稻谷,如此低廉的灌溉水费仍难于征收到位。工程财务收入少,难于维持自身运营和扩大再生产。许多地方是农民又要用水,又不要交灌溉水费。全市的水利工程除了小(一)型以上水库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外,大多小型水利工程都处于无专人管理的状况。由于灌溉水费收不了,管理和养护极为困难。据统计全市小型以上的水利工程,有专门管理人员的工程有1040处,仅占该类水利工程总数的37.6%,更不要说微型水利工程、引水渠堰。许多水利工程无力、无钱进行必要的养护,无水可用,老百姓更不愿意交水费,形成了恶性循环。
六是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经营。水利工程完建后,工程管理设施简陋,对管理机构的建设重视不够。水利工程没有完全建立起以水养水,以电养水,综合发展,自主经营,
15
面向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灌溉水费标准低,达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3.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重庆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农村生活、生产用水形势严峻。加之可兴建大中型水源工程的点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解决山丘区生产、生活用水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山丘区兴建“五小水利”工程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三峡工程建设使我市库区原有的大量肥田沃土被淹没,加上大量移民后靠安置,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均面临严重的困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多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小微型水利工程20多万处,新增蓄水量9亿余立方米,解决了60万余人的季节性缺水问题和150余万亩旱地作物的灌溉问题。小型水利工程的建成,普遍受到了基层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一是保障农村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重庆市山丘区比重较大,都存在水多、水少和水脏的问题。干旱的重要原因是,骨干蓄水工程少,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由于地质条件所限,很多地方不能建小(二)型以上规模的骨干水源工程,只有通过“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解决旱片死角的人饮困难和灌溉问题,在一般干旱年保证生产生活用水,干旱年基本保证生活用水。2006年、2010年和2011年,重庆市相继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尽管对全市人畜饮水、农业灌溉造成了较大影响,但已兴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区域的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了较好的保障,抗旱减灾效应明显。
二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我市小型水利工程蓄水总设计蓄水量达9.96亿立方米,占全市水利工程设计蓄水的23%以上,设计灌溉面积600万亩。经多年运行,目前能正常运行的不到25%,若将我市现有的小微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整治改造,可新增蓄水8亿多方,可解决80万人饮水困难,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8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0万亩。年可新增粮食3亿公斤以上,相当全市平均每人新增粮食近10公斤,为全市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成功的需要。重庆是三峡工程移民重点,三峡工程移民总数135万人,其中约100万人在重庆,大多数移民是就地后靠,同时,我市库区原有的大量肥田沃土被淹没,这对本来水利基础就薄弱的三峡库区水利建设任务就更加艰巨。“五
16
小水利”工程建设是广大移民移得走、住得稳和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的重要保障措施。
四是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2月21日召开的“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12年,让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农民户均增收1万元,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农户95%以上实现万元增收” 。重庆市农业人口众多,因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和历史条件的影响,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为此,“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围绕重庆市政府提出的“万元增收工程”计划,因地制宜地实施水利工程建设。充分考虑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地理位置,重点在水资源缺乏、工程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的地区实施水利工程建。充分结合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以小农水工程为主的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基础,为“万元增收工程”提供保障。
五是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需要。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适应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把传统水利与现代水利技术结合起来,满足农业生产对农田供水量、供水水质、灌溉保证率、养分供应等方面的新要求,建设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新体系。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可使项目实施区的农民从缺水困难中解脱出来,改善这些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使庭院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种养加工业、现代农业园区逐渐兴起,农民收入逐年增加,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市城乡统筹改革的推进,大量的现代农业园区迅猛发展,如柑橘产业园、蔬菜基地、烟草种植、中药材基地等项目正大量建设,这些建设均需要有现代化、高标准的水利基础设施与之配套,现有的“五小水利”工程远远不能满足客观发展的需要。
六是农村脱贫致富的需要。我市尚有1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区县总数的45%。有203个特困乡、3270个特困村,绝对贫困人口达80万。贫困人口基本上分布在大巴山区、武陵山
17
区和三峡库区,自然条件恶劣,生存条件极差。由于历史原因,投入少,经济薄弱,基础条件差,耕地资源相当匮乏,土地少且零碎,坡度大而瘠薄,既不保土又不保肥也不保水。要消除贫困,就要大力改善贫困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现状,作为农业灌溉的水利基础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点,它关系粮食生产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兴建“五小水利”工程是解决我市脱贫问题的要求。
七是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市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地域差别较大,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已经成为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而且长期以来,地下水位下降、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加剧。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更新观念,把水资源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重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发展节水灌溉,改造中低产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村和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八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重庆山坪塘、泵站数量多、分布广,工程病险严重,防洪、防火安全隐患严重,严重威胁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大量山坪塘防洪标准低仍然是重庆小型水利建设的明显短板。扭转重庆市山坪塘、泵站整治滞后的局面,必须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再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使其真正发挥正常的灌溉、供水效益。
综上所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是全市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它将对全市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大推动作用,是保障地方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特大干旱年解决群众饮水困难的需要,因此,“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18
4 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4.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4.1.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突出抓好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局面的决策部署,大力加强全市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提供水源保证,解决干旱年份缺水问题。提高抗旱供水保障能力,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进一步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
4.1.2 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统筹考虑当地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坚持蓄引提等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提高工程供水保障能力。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确定工程模式和建设方案。突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节水灌溉,优先扶持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低的地区。
(3)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充分征求当地群众对“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建议,尊重基层干部群众意愿,根据国家投入水平、地方财力可能、群众承受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发展速度。
(4)整村推进、提高效益。项目建设以村为单位,摸清底数,合理确定目标,集中连片,整村推进,提高工程效益。
(5)健全机制、强化管理。加强政策引导,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鼓励农民大力兴办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谁建、谁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建设管理机制。
19
4.2 目标与任务 4.2.1 规划目标
通过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实现山丘区人均新增0.1亩水浇地,人均新增5立方米蓄水容积,使重庆市山丘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生活用水有保障,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一般干旱年保证生活、生产用水需要;干旱年基本保证生活用水需求。根据上述要求,提出近期水平年(2015年)和远期水平年(2020年)规划目标。根据各区县所处地理位置、耕地资源和水利化程度不同,制定出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目标和规划任务。
2011-2020年总目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23.19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面积185.69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636.1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8.96万亩;解决抗旱水源人数345.57万人,其中可全年解决120.95万人、130.62万有牲畜饮水水源。新增蓄水容积1.25亿立方米。其中:
(1)2011-2015年目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8.68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面积93.40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21.22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7.0万亩;解决抗旱水源人数173.75万人,其中可全年解决60.81万人、65.68万有牲畜饮水水源。新增蓄水容积0.66亿立方米。
(2)2016-2020年目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4.51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面积92.29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14.93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1.96万亩;解决抗旱水源人数171.81万人,其中可全年解决60.13万人、64.95万有牲畜饮水水源。新增蓄水容积0.60亿立方米。
4.3 建设任务
2011-2020年规划涉及39个区县、6091个村。拟新建小塘坝(山坪塘)9300处,整治34650处;新建小水池92398处;新建小堰闸2887处,改造小堰闸3956处;新建小泵站3181处,改造小泵站2276处;新建小渠道12097公里,改造小渠道17496公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8.96万亩。
20
4.3.1 2011~2015年建设任务
规划涉及39个区县、2881个村。拟新建小塘坝(山坪塘)4822处,整治17124处;新建小水池49461处;新建小堰闸1598处,改造小堰闸2198处;新建小泵站1597处,改造小泵站1175处;新建小渠道6276公里,改造小渠道8739公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7.00万亩。
4.3.2 2016~2020年建设任务
规划涉及39个区县、3213个村。拟新建小塘坝(山坪塘)4478处,整治17526处;新建小水池42937处;新建小堰闸1289处,改造小堰闸1758处;新建小泵站1602处,改造小泵站1101处;新建小渠道5821公里,改造小渠道8756公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1.96万亩。
4.4 规划水平年和规划范围 4.4.1 规划水平年
本次规划以2009年为规划基准年,2015年为规划水平年,2020年为远期规划展望年。
4.4.2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重庆市39个区县的山丘区旱山区,不包括现有大中型灌区、《重庆市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和已列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规划范围的村。
本次工程建设规划的“五小工程”即小塘坝(山坪塘)、小渠道、小堰闸、小泵站、小水池和节水灌溉工程,主要是依托大、中、小型灌区,对已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治;其次是区别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新建各类型式的“五小工程”,增加蓄引提水能力;同时积极推进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及水利工程水价改革,确保工程正常运行,保证农业灌溉。以此提高农村水的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效益。
21
5 总体布局与规划分区
5.1 总体布局
2009年全市耕地面积3355.92万亩,有效灌面1028万亩。项目区耕地面积1272.68万亩,有效灌154.38万亩;全市现有农村人口2347.9万人,饮水不安全人口800余万人,项目区农村人口1073.31万人。
根据规划目标要求,需人均新增0.1亩水浇地,应增加水浇地面积107.3万亩以上;需人均新增5立方米蓄水容积,应增加蓄水容积5400万立方米以上。本次规划在一般年景及重旱年可为345.57万人提供抗旱水源,并可在全年解决120.95万人、130.62万头牲畜的饮水水源问题;新增水浇地185.69万亩,新增有效灌面323.19万亩,改善灌面636.15万亩。
5.2 发展思路 5.2.1 优先发展区域
根据旱情和水利化程度的不同进行规划布局,当发生重旱时,水利化程度<10%、<20%的区域,以及发生中旱、轻旱时,水利化程度<10%的区域为优先发展区域。
优先发展区域内容:优先进行小塘坝(山坪塘)(容积10万立方米以下)、小水窖(池、容积小于500立方米)、小堰闸(引水流量小于1立方米每秒)、小泵站(装机小于1000千瓦)、小渠道(流量小于1立方米每秒的固定渠道)及相应的节水灌溉工程等主要建设内容。
主要工程形式:通过新建、维修整治山坪塘、小堰闸、小泵站、小渠道及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小水池(窖)的新建等,解决山丘区发生重旱情、中旱、轻旱时的农田灌溉用水、群众生活饮用水问题。
5.2.2 重点发展区域
当发生重旱时,水利化程度20%-30%的区域,以及发生中旱、轻旱时,水利化程度10-30%的区域为重点发展区域。
22
重点区域内容:重点突出小塘坝(山坪塘)(容积10万立方米以下)、小水窖(池、容积小于500立方米)、小堰闸(引水流量小于1立方米每秒)、小泵站(装机小于1000千瓦)、小渠道(流量小于1立方米每秒的固定渠道)及相应的节水灌溉工程等主要建设内容。
主要工程形式:通过维修整治山坪塘、小堰闸、小泵站、小渠道及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小水池(窖)的新建等,解决山丘区发生重旱、中旱、轻旱时的农田灌溉用水、群众生活饮用水问题。
5.3 规划分区 5.3.1 分区标准
按照水利化率、干旱程度分为10个区,见5-1表。
5-1表 重庆市规划分区表
分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水利化率 <10% <10% <10% 10%~20% 10%~20% 10%~20% 20%~30% 20%~30% 20%~30% >30% 干旱程度 重旱 中旱 轻旱 重旱 轻旱 中旱 重旱 中旱 轻旱 旱区 暂不纳入规划 重点发展区 (2020年) 优先发展区 (2015年) 实施定位 5.3.2 具体分区
在充分考虑历史旱情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优先考虑重旱区、中旱区水利基础设施差的地区,按照各村的水利化程度进行分区。根据重庆市抗旱规划(初步成果),九龙坡、沙坪坝、江北、大渡口、双桥等5个区为中旱区,其余34个区县为重旱区。
不足10%的耕地有水利灌溉设施的为水利化率极低村,不足20%的耕地有水利灌溉设施的为水利化率较低村,不足30%的耕地有水利灌溉设施的为水利化率一般村,大于
23
30%的耕地有水利灌溉设施的为水利化率较高村。结合旱情和水利化程度进行分区,分为优先解决区、重点解决区。
(1)2015年优先解决区
重旱水利化程度小于20%、中旱区水利化程度小于10%。2011-2015年,通过“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解决173.75万人的饮水水源;新增有效灌面168.68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面积93.40万亩;改善有效灌面321.22万亩。
(2)2020年重点解决区
重旱水利化程度小于20-30%、中旱区水利化程度10-20%。2016-2020年,通过“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解决171.81万人的饮水水源,新增有效灌面155.86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面积92.29万亩;改善有效灌面314.93万亩。
5.4 分区发展策略 5.4.1 主要工程形式
通过分区,优先解决缺水最严重的区域,根据重庆市情况,按照实施阶段分为优先解决区、重点解决区。在优先解决区和重点解决区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五小水利”工程规划重点项目区布局在旱情严重(中旱以上),且水利化率较低,在<30%以下。重点项目区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已成水利工程病害情况严重,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配套设施尚不完善,资源性、水质性、工程性缺水并存。重点项目区的确定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人饮水源匮乏的区域,二是水利化率低的区域。综合以上因素,纳入重点区域39个区县的6094个村,分为三个重点项目区,分别是渝东北区、渝东南区和旱情严重的渝西区。
(1)渝东北三峡移民安置区
渝东北区包括梁平县、丰都县、云阳县、巫山县、綦江县、奉节县、垫江县、开县、城口县、巫溪县、长寿区、万州区等12个区县,这12个区县属于历年干旱情况严重的区域,2009-2010年遭受重旱、特大干旱和饮水困难的区县是梁平县、丰都县、云阳县、巫山县、綦江县、奉节县、垫江县、开县共8个区县。该区域国土面积3.34万平方公里,农村人口362.18万人,水利化率低,人均耕地1.02亩,人均有效灌面0.15亩,
24
分别比全市低17%、19%。现状人均蓄水容积10立方米,共293.36万人、315.8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2)渝东南喀斯特区
渝东南区包括彭水县、武隆县 、秀山县、酉阳县、石柱县、南川区、忠县、万盛区、涪陵区、黔江区等10个区县,这10个区县属于历年干旱情况严重和饮水困难的区域,2009-2010年遭受重旱、特大干旱和饮水困难的区县是彭水县、武隆县 、秀山县、酉阳县、石柱县、南川区、忠县、万盛区。该区域国土面2.57万平方公里,农村人口192.14万人,水利化率低,人均耕地1.03亩,人均有效灌面0.17亩,分别比全市低16%、18%。现状人均蓄水容积10立方米,有156.59万人、170.3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该区位于重庆东南边缘,属喀斯特地质区,地形复杂,土层贫薄,地表水缺乏,蓄水保水能力差,过去受技术条件限制,已建成的小塘坝(山坪塘)较少,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十分严重。因此本区的规划以新建小水池、小堰闸和集雨节灌为主,运用新技术,在喀斯特区加强小水池、小塘坝(山坪塘)的建设,为农村饮水安全提供水源保证,解决分散地区的旱片、死角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
(3)渝西丘陵区
渝西丘陵区包括渝北区、北碚区、璧山县、巴南区、江津区、大足县、荣昌县、铜梁县、南岸区、潼南县、合川区、永川区等11个区县,这11个区县属于历年干旱情况严重的区域,2009-2010年遭受重旱、特大干旱和饮水困难的区县仍是11个区县。该区域国土面1.68万平方公里,农村人口302.57万人,水利化率低小20%,人均耕地1.18亩,人均有效灌面0.19亩,分别比全市低15%、187%,现状人均蓄水容积13立方米,有156.59万人、170.3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该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属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深丘、浅丘、中低山区并存,水利设施较多,但工程病害严重,渠系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有水放不出,有田不能灌,资源性缺水严重,本次规划的重点是以小塘坝(山坪塘)、小泵站、小堰闸和高效节灌为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农村产业化过程中灌溉用水及生活用水问题。
25
5.4.2 发展策略
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建设周期长、任务重的工程,本着“以点带面、推广发展”的思路,着力加强重点项目区的建设工作,探索新形势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促进“五小水利”工程的顺利开展。到2020年基本完成区域内主要小型水利工程配套改造,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在优先解决区,项目区山丘区人均新增11.6立方米蓄水容积,解决饮水水源173.75万人,新增水浇地93.44万亩,项目区农村人口583.28万人,人均新增水浇地0.19亩;在重点解决区,实现项目区山丘区人均新增11.7立方米蓄水容积,解决饮水水源171.81万人,新增水浇地92.40万亩,项目区农村人口544.04万人,人均新增水浇地0.20亩。
通过“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确保灌溉面积稳步增长,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根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性质和特点,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效的投入机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调动受益农户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促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26
6 建设内容与规模
6.1 规划依据
(1)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关于开展<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紧急通知》;
(2)水利部《西南五省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编写提纲》;
(3)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抓紧完成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规划和前期工作的通知》(渝水农〔2010〕56号);
(4)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水利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渝财农〔2010〕465号);
(5)《重庆市中长期供水规划报告》; (6)《重庆市乡镇供水规划》; (7)《重庆市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 (8)《重庆市灌溉用水定额编制评价报告》; (9)《重庆市统计年鉴》(2009年); (10)《重庆市水利统计年鉴》(2009年);
(11)《重庆市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2009-2020年)》; (12)《重庆市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调查评估报告》; (13)《重庆市山平塘整治技术导则》;
(14)各区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2009—2020年)》; (15)各区县《“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2011—2020年)》。 6.2 建设内容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保障全市农业增产增收的一项关键性工程。由于年久失修,加之各区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数量少,主要存在着塘坝渗漏和淤积、渠堰跨塌和老化、水池荒废、泵站损毁突出、综合效益发挥差等问题,已不能满足农村综合需水要求。
27
本次工程建设规划的“五小工程”即小塘坝(山坪塘)、小渠道、小堰闸、小泵站、小水池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主要是在全市重旱、中旱地区的旱山村,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对已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治;二是区别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新建各类形式的“五小工程”,增加蓄引提水能力;三是积极推进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及水利工程水价改革,确保工程正常运行,保证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效益。
6.2.1 小塘坝(山坪塘)工程
本次共规划完成小塘坝(山坪塘)79939处,其中:新建9300 处,有效容积3298万立方米,改造34650处,有效容积18694万立方米。 小塘坝(山坪塘)工程主要由容积1000m3以上、10万m3以下的小型蓄水工程组成,主要有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等新建和整治内容,大坝也分为浆砌石、土石等不同坝型。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结合本工程规模,确定本工程等级为V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4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及临时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
6.2.2 小水池工程
本次规划拟新建容积小于500 m3的小水池92398处,有效容积3234万立方米。小水池体主要由混凝土、浆砌条石等组成。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结合工程规模,确定本工程等别为V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及临时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
6.2.3 小堰闸工程
本次共规划完成小堰闸6844处,其中:新建2888处,改造3956处,小堰闸主要对引水流量小于1m3/s的渠道进行蓄水,主要由池体、闸室、放水设施等构成,根据不同流量,小堰闸闸门大小不一。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确定本工程等别为V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及临时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
28
6.2.4 小泵站工程
本次共规划完成小泵站5457处,其中:新建3181处,装机容量17.43万kw,改造2276处,装机容量7.07万kw。主要建设内容涉及泵房、机组、取水管道等组成。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结合本工程规模,确定本工程等别为V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及临时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
6.2.5 小渠道工程
本次共规划完成小渠道29593km,其中:新建12097km,防渗长度12097 km;改造17496km,防渗17496km。小渠道主要是流量小于1m3/s的固定渠道,主要由边墙及底板构成,根据不同流量,渠道断面尺寸不一。本次规划的小渠道边墙主要由浆砌块石、浆砌条石等形式,底板采用混凝土浇筑;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结合本工程规模,确定本工程等别为V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及临时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
6.2.6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本次共规划完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08.96万亩,其中:管灌74.99万亩、喷灌17.94万亩、微灌16.03万亩。节水灌溉工程主要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特别是经济作物的产量的提高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有效地遏制过量用水,腾出一部分农业用水支援城镇和工业用水,缓解示范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建设内容主要由蓄水池、管道、给水闸阀等构成;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结合本工程规模,确定本工程等别为V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及临时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
6.3 典型设计
全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分布有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山地面积占60%;丘陵次之约占30%;平坝甚少,仅占10%。2010年,市水利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小塘坝(山坪塘)、小水池、小泵站等“五小水利”工程进行了实地调查,所到之处,当地老百姓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呼声很大,特
29
别希望政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解决他们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本次典型设计主要采用了小型水利调查的一些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6.3.1 塘坝工程
Ⅰ 重庆市大德乡天宫村观音岩山塘新建工程
(1)工程设计
观音岩山塘位于大德乡天宫村7社观音岩河沟,坝址距县城20km,属小江水系南河支流, 是一座以供水、灌溉为主综合利用的小型水利工程。山塘坝址以上自身集雨面积1.7km2。山塘总库容1.62万m3,兴利库容1.16万m3。山塘枢纽由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等组成。大坝为砌石拱坝,最大坝高13.5m,坝顶长35m。山塘设计灌溉面积500亩,有效灌溉面积350亩。该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大德乡天宫村重要的水源工程之一。
(2)主要工程量
该工程主要工程量为:土石方开挖1163m3、砌石方2313m3、混凝土242.24m3、钢筋制安1.3t等。
(3)工程投资及效益
该工程总投资102.80万元,单位库容投资103.56元/m3。观音岩山塘建成后,将解决大德乡天宫村7、8社及大德乡宝珠村区域内新增水浇地13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00亩,可解决工程区附近1635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农业收入将提高,社会效益显著。
Ⅱ 重庆市开县大德乡天宫村吕家小塘坝(山坪塘)整治工程
(1)工程设计
吕家小塘坝(山坪塘)位于大德乡天宫村2社吕家院子旁,坝长53.6米,坝顶宽4.0米,最大坝高5米,内坎长85米,集雨面积0.04平方公里,蓄水3800立方米,有效灌面35亩。由于该塘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多年运行,年久失修,造成内、外滑坡,放水设施损毁,不能运行,拟定对该塘进行清淤、削坡、大坝砼护坡加固、塘内坎砼衬砌、新建放水及溢洪设施、坝顶栏杆安全防护、新建便民梯及沉沙函。
30
(2)主要工程量
该工程主要工程量为:清淤1200 m3、土石方开挖249.5m3、土石方回填125 m3、混凝土148m3、浆砌砖6.43m3。
(3)工程投资概算
经概算,吕家大堰塘整治工程总投资9.5万元,单位库容投资25.04元/m3。吕家大堰塘建成后,将新增水浇地25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0亩,恢复水量4700m3。
6.3.2 水池(水窖)工程
Ⅰ 酉阳县腴地乡下腴村新建小水池工程
(1)项目区基本情况
酉阳县腴地乡下腴村距县城57km,海拔高程850m,本次拟全村1613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该地村民长期以来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严重的缺水问题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该地的生产用水迫在眉睫。
(2)工程规模
本次规划拟新建小水池40口,由于小水池工程点多面广,本次典型设计60m3小水池一座,本工程规模确定为V等工程。
(3)工程设计
该工程主要建筑物为60m3水池一座,拟定小水池内空尺寸:6m(长)×4m(宽)×3m(深)(其中超高0.5m),水池容积72m3。清水池边墙采用C20钢筋砼30cm,池底现浇C20钢筋砼厚20cm。安设排污管、溢流管、供水管等设施。水池侧墙经抗倾抗滑稳定计算,满足要求。
该工程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面向农村农田,供水主要采用开挖小沟自流的形式进行供水。
(4)施工条件
31
施工场地有村社道路贯通,交通便利,用电可就近架设输电线路至工地,施工用水可就近取用,混凝土拌合场地、施工辅助工场等布置在沿线一带的坡地上。施工总时段为第一年12月~第二年1月,总工期2个月。
(5)主要工程量
土方开挖250m3,石方开挖55m3,土石回填60 m3,浇筑C20砼22.8 m3 ,钢筋制安4t,,φ40PE80管15m。
(6)工程投资及效益
该小水池总投资2.70万元,单位库容投资162元/m3。可新增水浇地2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亩,新增粮食产量150公斤,可解决工程区附近50人生产生活用水。
6.3.3 小堰闸改造和新建
Ⅰ 彭水县平安乡鹿坪村小堰闸改造工程
(1)项目区基本情况
该渠堰位于彭水县平安乡鹿坪村,修建于80年代,渠道断面0.3×0.3m,浆砌体结构,为总长1.5公里,渠底坡降1/500,设计流量0.03m3/s,设计灌溉水田400亩。由于年代久远,缺少维护,於堵现象严重,部分地段裂缝、垮塌,有的渠段采取黄泥填筑,加上木竹引水进行灌溉,渠道基本上失去输水功能。
(2)整治方案
本次规划对没有毁损的渠道进行清淤处理,凿毛墙壁后,采取M15水泥砂浆抹面防渗,外壁清除杂草后,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勾缝;对垮塌的渠道,采取M7.5浆砌块石修复;对由于地基沉降产生裂缝的渠道,采取拆除后,用M7.5浆砌块石重新砌筑,并每15米设置沉降缝,采用655橡胶止水。每间隔30m安装1个100mm闸阀,便于开闸灌溉。
(3)工程投资及效益
经概算,平安乡鹿坪村小渠堰改造工程总投资7.83万元,单位工程投资261元/m3。工程建成后,将新增水浇地3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亩。
32
Ⅱ 彭水县平安乡平安村龙王庙小堰闸新建工程
(1)项目区基本情况
该渠堰位于彭水县平安乡平安村龙王庙,龙王庙常年水量为0.03m3/s,洪水季节,加上坡面积水,能够达到5m3/s。原有的土渠成为地上悬河,高于水田地面1-1.5m,遇到洪水季节,土渠不畅通,洪水漫过土渠,冲毁水田和农作物。
(2)工程设计
收集水文资料,根据暴雨资料推算洪水,渠道断面为2.4×1m,墙体为M7.5浆砌块石,迎水面采取M15水泥砂浆抹面防渗,底板为12cm厚c20混凝土,每间隔15米设置沉降缝,采取655橡胶止水,沥青砂浆填缝,结合田间耕作道路,在渠道边由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修建1.5m宽的耕作道路,路面为C15砼,厚度10cm,统一设计,渠道部分由水务局建设,耕作道路由农综办建设,每间隔30m安装1个100mm闸阀,便于开闸灌溉。该渠道在洪水季节起着排泄洪水作用,平时起着灌溉作用,排洪和灌溉功能集为一体。
(3)工程投资及效益
经概算,平安村龙王庙小堰闸新建工程总投资27.3万元,单位工程投资901元/m3。工程建成后,将新增水浇地8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亩。
6.3.4 小泵站改造和新建
Ⅰ 潼南县柏梓镇中渡村高洪岩提灌站改建工程
(1)项目区基本情况
柏梓镇中渡村位于潼南县西南部,距离县城20公里,现有村民886户,3410人,耕地3000亩。该村紧邻琼江,沿河一带属于河滩坝地,其余部分属于浅丘地形,农业生产以蔬菜为主,现已建成蔬菜基地1000亩,种植无公害蔬菜等经济作物。该村对外交通便利,紧邻县级公路太柏路,农村电网全部形成,供电设施齐全,电力供应有保障。
(2)工程设计
33
高洪岩提灌站位于中渡村,从琼江取水。提灌站建于70年代,建设标准低,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损毁严重,已无法正常运行。设计对该电灌站老化进出扬水管、闸阀泵管配件进行维修更换,水泵更换为IS200-150-315A型,设计流量333立方米/小时,扬程30米,装机45千瓦,新建配套防渗渠道500米,整治原有防渗渠道1000米,新建泵房15平方米,
(3)工程投资及效益
工程累计开挖回填土石方1087立方米,浇筑砼127立方米,总造价为32.85万元,单位工程投资0.73万元/kw。建成后将新增水浇地5亩,预计年增产粮食250斤,蔬菜120斤。
Ⅱ 潼南县双江镇高石村陈家堰提灌站新建工程
(1)项目区基本情况
高石村位于双江镇西部,幅员面积7.9平方公里。全村有769户,2961人,大牲畜75头,小牲畜2182头;总耕地面积3655亩,其中:田1703亩,土1920亩,有效灌溉面积906亩。全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4553元。该村对外交通便利,紧邻县级公路双崇路,农村电网全部形成,供电设施齐全,电力供应有保障。
(2)工程设计
陈家堰提灌站位于高石村,从大堰河取水。提灌站设计灌溉面积400亩,新建一级站,选定IS150-125-315A型水泵,设计流量202立方米/小时,扬程25.1米,装机18.5千瓦,吸水管选用φ200钢管,扬水管选用φ200铸铁管,新建泵房15平方米,配套建设防渗渠道3000米。取水口、基台、镇墩、支墩采用M7.5浆砌条石。
(3)工程投资及效益
工程累计开挖回填土石方6529立方米,浇筑砼255立方米,总造价为51.06万元,单位工程投资2.76万元/kw。建成后将新增水浇地30亩,预计年增产粮食1600斤。
34
6.3.5 小渠道改造和新建
Ⅰ 涪陵区龙潭镇示范园区渠道整治工程
(1)项目区基本情况
龙潭镇位于涪陵区西南边缘,镇政府驻地距涪陵主城区60公里,南距南川区43公里,西距重庆主城90公里。幅员面积12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875亩,森林面积69553亩,森林覆盖率42%。境内属浅丘地形,地势较为开阔、平坦,海拔在600—1200米之间,自然气候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物产丰富,是典型的“粮猪型”农业大镇。镇辖20个行政村,2个居委, 45950人(非农业人口2865人)。
2009年区划调整后,龙潭镇将义和、新乐、金龙、龙腾、万寿等5个村作为重庆市扶贫片区开发首家新型农民创业重点示范园区,流转土地12000余亩,园区内现种植有优质稻、蔬菜、瓜果、苗圃,养有鱼、龙虾等,是西南片区中、高档蔬菜和水生生物供应示范基地。但是,水利基础设施及其脆弱,位于上游的小(一)型龙桥水库干渠仅5.2km,且存在渗透严重和局部垮塌等现象,急需进行防渗整治;另需新建左支渠7.38km,右支渠3.41km。现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分段进行设计。
(2)渠道设计 1)引水流量计算 根据公式Qcp=
mA86400Tn计算灌溉设计流量
式中:M-泡田定额120~150m3/亩,取120m3/亩。 A-灌溉面积,亩。
T-泡田时间7~15天,取12天。 N-渠系有效利用系数,取0.75
人口按120L/人.日计算水量,各段灌溉农田面积和解决人畜饮水情况详见表6—1。
35
表6—1 分段灌溉农田面积和解决人畜饮水情况统计表
桩号 干渠(干0+000~干5+200) 左支渠(左0+000~左7+380) 右支渠(右0+000~右3+410) 受益村 义和村等5村 金龙、龙腾、万寿 新乐村 灌溉面积 (亩) 13821 8174 2717 解决人饮 (人) 10443 6265 2088 设计流量 3(m/s) 2.15 1.27 0.42 龙桥水库干渠至义和村段防渗整治,经实测坡降为1/1500,其余新建渠段拟定设计坡降为1/2000,拟定C15砼防渗,设计糙率为0.015,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各渠段水力计算成果见表6—2。
表6—2 水力计算成果表
桩号 干渠(干0+000~干5+200) 左支渠(左0+000~左7+380) 右支渠(右0+000~右3+410) 设计流量 3(m/s) 2.15 1.27 0.42 设计 坡降 渠底宽b 水深h 超高Δh 墙高H (m) (m) (m) (m) 1.6 1.2 0.9 1.258 1.289 0.732 0.242 0.211 0.268 1.5 1.5 1.0 1/1500 1/2000 1/2000 2)渠道设计 ① 渠道平面布置
干渠(干0+000~干5+200)段为已成渠段防渗整治,为了尽量减少工程量,设计渠道平曲线在原渠道轴线的基础上适当截弯取直;左右支渠为新建明渠,设计渠道平曲线沿等高线布置,具体渠道平曲线参数,由施工放线确定,最小转弯半径不得小于3m。
② 渠道纵断面设计
干渠(干0+000~干5+200)段底板设计坡降与原渠底坡降尽量保持一致,经计算为坡度为1/1500;左右支渠为新建明渠,为了尽量增大设计灌溉面积,底板设计坡降拟定为1/2000,渠底开挖部分采用人工开挖,超深部分采用干砌块石回填。
③ 渠道横断面设计
干渠(干0+000~干5+200)段防渗整治,设计渠道过水断面呈矩形,其净空尺寸:宽×深=1.6m×1.5m;
36
左支渠(左0+000~左7+380)段为新建明渠,设计渠道过水断面呈矩形,其净空尺寸:宽×深=1.2m×1.5m;
右支渠(右0+000~右3+410)段为新建明渠,设计渠道过水断面呈矩形,其净空尺寸:宽×深=0.9m×1.0m;
④ 渠道结构
干渠(干0+000~干5+200)段,已成段为浆砌条石结构,断面较大,现设计侧墙及底板采用20cm厚C15砼防渗,并每间隔10m设置1条伸缩缝,缝中设止水,止水采用遇水膨胀止水带PN-300。
左支渠(左0+000~左7+380)段为新建明渠,侧墙设计采用C15块石砼浇筑,墙底宽0.8m,墙顶宽0.6m,底板采用20cm厚C15砼防渗,并每间隔10m设置1条伸缩缝,缝中设止水,止水采用遇水膨胀止水带PN-300。
右支渠(右0+000~右3+410) 段为新建明渠,侧墙设计采用C15块石砼浇筑,墙底宽0.6m,墙顶宽0.4m,底板采用20cm厚C15砼防渗,并每间隔10m设置1条伸缩缝,缝中设止水,止水采用遇水膨胀止水带PN-300。
3)工程投资及效益
经概算,龙潭镇示范园区小渠道整治工程总投资210万元,单位工程投资15.8元/km。工程建成后,将新增水浇地50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0亩。
6.3.6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灌、喷灌、微灌)
Ⅰ 重庆市渝北区高效节水灌溉管灌工程
(1)工程设计
拟定在大盛镇天险洞村建设优质苗木示范基地,新建管道节水灌溉示范工程700亩。其中,低压管道输水灌溉700亩。该基地的管道节水灌溉工程典型设计如下。
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 1)水源及取水工程。
新建取水水源1处,新建小型泵站1处,装机容量为18千瓦。出水流量为25m3/h;
37
2)蓄水工程
新建蓄水池3口,蓄水容量为1400m3左右。 3)配水工程
新建φ90mm输配水主管道600米,安装φ63mm一级田间配水管道1800米,安装φ32mm、二级田间配水管道7000米,安装主控阀8只,安装给水闸阀150只,安装放空阀16只。
(2)主要工程量
土方开挖及回填2400 m3,石方开挖750 m3,砼210m3。 (3)工程投资及效益
工程总投资78万元,单位工程投资25.5元/km。该工程建成后,有效地避免了径流和深层渗漏,其灌水利用系数由此前的0.5提高到了0.9以上,较传统的地面灌溉节水40%左右。
1)新增低压管道节水灌溉面积700亩。
2)项目建成后,可使基地生产能力大幅提升,预计年可新增产值100万元,新增利润30万元。
3)在不增加水资源消耗的情况下,提高了作物的复种指数,有效地解决因自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的时段或局部区域干旱的问题,确保农作物能适时、适量灌溉和正常生长发育。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益。
II 重庆市北碚区高效节水灌溉喷灌工程
(1)基本情况
静观镇是全市唯一“中国花木之乡”,全镇花木种植面积从1998年的近3000亩发展到现在的21000亩,其中:绿化苗木10000亩,腊梅花5000亩,草坪5000亩,桩头800亩(200余万盆),香(鲜)花200亩,品种900余个。花农6500余户,花卉从业人员16000余人,花卉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整个花卉产业由过去的单
38
纯种花发展为种植、营销、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花卉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花卉产业已经成为静观镇的富民产业。
(2)工程设计
拟定在静观镇素心村无公害蔬菜基地新建喷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1300亩。该基地的喷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典型设计如下。
1)水源及取水工程。
利用麻柳河的水源,在河边新建取水池及过滤前池3口,新建小型泵站3处,装机容量为2×18千瓦。出水流量为50m3/h左右;
2)首部枢纽工程
新建由止回阀、空气阀、计量装置、肥料注入设备、过滤设施及设备、流量调节器及控制设施等组成的施肥及过滤系统2套。
3)配水工程
新安装φ90mm输配水主管道1500米,安装φ75mm一级田间配水管道3200m,安装φ50mm二级田间配水管道41000米,安装φ20mm三级田间配水管道12000米,安装喷射器14000只,安装主控阀210只,安装放空阀110只。
(3)主要工程量
土方开挖及回填38500m3,石方开挖4000m3,砼1200m3。 (3)工程投资及效益
工程总投资358万元,单位工程投资2756元/亩。该工程建成后,有效地避免了径流和深层渗漏,其灌溉水利用系数由此前的0.4提高到了0.85以上,较传统的地面灌溉节水45%左右。
1)新增高效喷灌节水灌溉面积1300亩。
2)项目建成后,可使基地生产能力大幅提升,预计年可新增产值470万元,新增利润52万元。
39
III 重庆市北碚区高效节水灌溉微灌工程
(1)基本情况
北碚区龙凤桥街道龙车村地处北碚区嘉陵江以西,距北碚主城区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镇域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6.87公里,幅员面积4.34平方公里。东与天府镇隔河相望,南与蔡家岗镇相连,西与沙坪坝毗邻,北与北温泉街道为界。
该村幅员面积4.34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2773人,其中农业人口27739人。人口密度为612.67人/km2。耕地面积2050亩,其中田520亩,土1490亩。有效灌溉面积为733亩,人均耕地0.764亩,农业总产值为145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786元。
(2)工程设计
该村拟在本村的龙车寺无公害蔬菜基地新建微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135亩。该基地的微灌工程典型设计如下。
1)水源及取水工程。
利用龙车寺的泉水水源,在泉边新建取水池及过滤前池1口,新建小型泵站1处,装机容量为10kw,出水流量为25m3/h左右。
2)首部枢纽工程
新建由止回阀、空气阀、计量装置、肥料注入设备、过滤设施及设备、流量调节器及控制设施等组成的施肥及过滤系统1套。
3)配水工程
新安装φ90mm输配水主管道600米,安装φ75mm一级田间配水管道900米,安装φ20mm三级田间配水管道5000米,安装φ10mm三级田间配水管道1000米,安装滴灌带16520m,安装主控阀90只,安装放空阀51只。
(3)主要工程量
土方开挖及回填600m3,石方开挖100 m3,砼150 m3。 (4)工程投资及效益
40
工程投资29万元,单位工程投资2146元/亩。该工程建成后,有效地避免了径流和深层渗漏,其灌水利用系数由此前的0.45提高到了0.85以上,较传统的地面灌溉节水50%左右。
1)新增高效喷灌节水灌溉面积135亩。
2)项目建成后,可使基地生产能力大幅提升,预计年可新增产值20万元,新增利润8万元。
6.4 建设规模 6.4.1 总体规模
到2020年,全市规划涉及39个区县、6094个村,工程总投资292.43亿元,拟新建小塘坝(山坪塘)9300处,整治34650处;小水池92399 处;新建小堰闸2888处,整治 3956处;新建小泵站3180处,整治2276处;新建小渠道12097 公里,改造17496公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08.96万亩。工程实施后,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23.19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185.69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636.15万亩;新增粮食产量80285万公斤;解决抗旱水源人数345.57万人,其中全年解决120.95万人、130.62万头牲畜饮水水源。
6.4.2 分区规模
本次规划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划分为2个区分别进行解决:优先解决区和重点解决区。在充分考虑历史旱情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第一步(“十二五”期间)优先解决“重旱区水利化程度<20%、中旱区水利化程度<10%的村”;第二步(“十三五”期间)重点解决“重旱区水利化程度20-30%、中旱区水利化程度10-20%的村”。其它干旱村暂不拿入规划。
41
7 管理与改革
7.1 工程管理现状
7.1.1 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改革情况
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是确保工程发挥效益的关键所在。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狠抓了以小微型水利工程产权、经营权制度改革工作。1998年以来,全市先后有15万余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了以承包、租赁、拍卖为主的经营权和产权制度改革。其中:承包经营115293处,占已改革工程的64%;租赁经营14157处,占7.8%;拍卖13000处,占7.6%,股份合作8200处,占4.2%。小(二)型水库实行承包经营的有72处,占小型水利工程的0.8%。拍卖小(一)型水库经营权的只有1处。
7.1.2 现有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情况
(1)年久失修,病害隐患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山坪塘、机电提灌泵站、小渠道等工程,60-80%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存在严重病害安全隐患。近年来国家只安排了部分资金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整治,但机电提灌设施、渠道修复整治、配套等任务繁重,多数工程超期服役,效益低下,供水保证率低,存在防洪、防火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财政引导性投入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据初步测算,全市整治、新建小(二)型水库、山坪塘和渠道、小型提灌站等工程每年大约需要投入资金30~35亿元,而国家及市级、区县财政资金每年投入约为3`5亿元,资金供求缺口较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及自然损坏日益严重。目前国家安排我市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国家补助投资只占50%,由于我市及各区县财力较弱,多数区县级财政属“吃饭财政”,无力足额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投资,总体上显得公共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引导性投入不足。同时,农村经济落后,受益群众自筹能力弱。目前,受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影响,投工投劳积极性下降,“一事一议”的筹劳筹资机制操作难度大,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缺乏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造成村内议事的会难以开成功。
42
(3)管护责任制难于落实,运行困难。目前重庆市小型水利工程实行分级管理,区县、乡镇水利部门负责管理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大中型泵站及其灌区,其余小型水利工程大多由村社、农户或用水者协会负责。因产权制度改革的不规范对小农水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租赁、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一卖了之;有的业主只注重经营管理,不重视工程管理;有的业主不履行合同义务甚至违约,弃置不管;还有的工程使用不合理,造成了水质污染。因农民对水费承受能力低等因素,水价改革推进较困难、工程运行管理资金缺口较大,水管单位日常维护、正常运行困难。
7.1.3 我市目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产权不清晰,责任主体不明确
1)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界定不清。水利设施财产所有制性质多次变动,资产底数长期不清,所有权模糊,资产关系紊乱,给产权界定造成很大的困难,水利工程一直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难以为继”的问题。
国家投资兴建的水利设施产权界定不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尽快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各级政府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使用到水利建设上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成了一大批以灌溉工程为重点的水利设施,我市的大多数水利工程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这些工程绝大部分是公有制形式,即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因为把集体所有制看作是全民所有制的过渡形式,所以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界限不清。
近年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修建的水利灌溉工程设施,建成后移交给乡镇管理,土地是集体的,使用权是承包了的,产权和责任主体很难明确。
国家和集体共同投资兴建的水利设施产权界定不清。国家和集体共同投资兴建的水利设施,由于国家和集体的投资额难确定、土地使用权作价难确定、农民的投工投劳难评估,产权关系往往界定含混,常常导致承包过程中责任不清,有的“包盈不包亏”,有的“大锅饭”,造成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43
以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水利设施产权界定不清。小型水库、水渠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大部分由群众投工投劳、集体投资兴建,属于集体所有制。从我市来看,有些小型水利工程由几家农户管理,有些由村民小组管理,有些是村集体管理,但大多所有权和责任主体不明确,特别是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工程更是无人问津。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和维护规则,更没有维修养护的硬性规定。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责任主体不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使用、管理、维护,理应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主体。但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并不明确。
我市的很多水利工程由国家投资兴建,分别由水利部门、镇、村或农户管理使用,大多数工程国家既没有体现所有权,又没有行使管理权,国家作为责任主体的地位太抽象。同时,这些水利设施工程小、分布散,国家很难承担工程的整修和维护费用,而广大村民认为是国家财产应由国家承担维护费用,难免出现放公家水灌私家田、重使用轻维护的局面,导致这些工程有人用无人管,有人受益无人担责。
政府机关不够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采取多种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包括取消农村主要用于水利建设的劳动积累工。但是,大部分乡镇不能正确把握政策,认为取消农民的劳动积累工就是不再搞农村水利,或者产生怕苦畏难情绪,不想搞农村水利,因而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所放松,领导不力,发动不够,投入不足,农田水利正面临滑坡的危险。小型水利设施基本上处于“吃老本”状态,难以支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群众缺乏自觉性。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农户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公益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带来了一系列弊端。一是农民经营土地面积小,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的决心不大,能力有限。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哪一家农户能够很好地把农民组织起来,让农民出资共同改善水利设施,即使一些有这个愿望的农业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因为做农民的思想工作难度大,也不得不中途放弃。三是水利建设资金难以收缴。农村税费改革后,不少农民群众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认为国家既然取消了农业税费、取消了“两工”,并且还对农民进行多项补贴,农村就
44
不应再存在收费项目,收取“一事一议”资金被认为是地方政府变相收费的借口,大多不愿出资,使得不少小型水利工程无法维修。
3)水事秩序常常遭到破坏。受条件限制,现阶段难以实行封闭式供水。下游群众要水,必须经过上游,甚至经过上游的稻田,上游农户仅靠渠系渗水、过水灌溉就够了,或者直接挖水,导致尾水区的群众过水损失很大,有的尾水区稻田根本灌不上水。上门收费时,上游农户声称没有放水,拒不交水费,下游群众也因为过水的损失太大而怨声载道,根本不愿按灌溉面积承担水费,更谈不上承担损失水费,导致水事纠纷难以协调,灌溉效益日渐下降。
(2)投资渠道单一,投资环境欠优化
1)投资渠道单一,投入量少。国家投入甚微。近年来,由于国家调整了对水利投入的政策,集中精力、集中资金进行治理大江大河和湖区的一些区域性大工程项目,对各类小型水利投入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和群众自筹。由于我县地方可用财力不足,地方政府投入也不足。难以拿出大笔资金投入小型水利工程维护。
群众投入几乎为零。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后,水利公积金被取消,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事一议”的政策,但由于农民认识不到位、审批程序复杂等方面的原因,筹资难度大,广大乡村基本没有落实好这一政策,以致灌区配套、维修资金落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普遍下降。
2)投资环境欠优化。相关部门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小型农村水利具有工程小、数量多、分布面广,公用性、群众性、政策性强,季节使用、经营管理难等特点,涉及到水利、财政、发展改革、编制、劳动社保等多个部门和县、镇、村、组、农户等多个主体。目前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层层隶属于政府,政府既是宏观经济的管理者,也是微观经济单位具体财产的支配者,实际上政府成为工程运行管理的唯一主体,各自的职能不明确,没有实行“政事分离”,这样势必造成管理部门片面追求单位效益、相关部门相互协调不到位等短期行为。
(3)经营方式落后,管理措施不到位
45
1)经营方式落后,工程效益无法体现。经营活动不规范,暗箱操作严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承包、租赁、拍卖等方面操作不规范,没有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有的虽然明确了权责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情关系等原因合同很难履行到位,有的承包者没有按规定向工程所有者交纳承包费,有的承租者擅自转让,擅自改变经营范围和用途,更谈不上承担工程维护的职责,承包合同往往没有执行或遭到任意破坏。
经营方式单一,综合效益无法发挥。水利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管理粗放,建设、管理、使用严重脱节,致使工程老化失修,有的甚至废弃闲置,工程灌溉效益日益衰减,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经营环境欠佳,矛盾纠纷难协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营,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利益。干旱季节农民望水心切,争水抢水现象常有发生,丰水季节拒水灌田,泻洪又是一道难题。加上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经营者缺乏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片面追求水利的经济效益,忽略了水利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造成了许多社会矛盾,协调和处理十分艰难。
2)管理方法滞后,管理措施无法落实。思想认识不到位。 广大群众对“谁受益、谁出资、谁管理”的政策认识不够,放松了对水利设施的管理。几十年来,水利科技、信息设备更新缓慢,与水库、泵站运行管理密切相关的水雨情信息(水情)、工程安全监测信息(工情)一直采用人工观测、电话上报的管理方法,资料记录不完整、不规范,而且上报速度慢,直接影响水资源配置,汛期防洪调度和水利工程的安全。
制度不完善。长期以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的步子不大,没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病险严重,工程效益越来越差。全市水利工程建设受历史条件限制,工程建设大多采用群众劳力上马,施工进度快,工程质量差,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落后,导致工程存
46
在各种病险隐患,加之工程运行多年来,不断老化,维修投入少,病险情况越来越严重。工程老化失修,病险隐患日益严重。水利工程存在严重隐患。突出表现在渠系渗漏严重。
长期以来,农田水利重建设轻管理,已有的农田水利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集中地方财力加强已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管护比新建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的政府考核,政绩评价体系和政绩观都应进行反思。
7.2 管理改革
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山坪塘)、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庆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水利工程大多始建于上世纪纪六、七十代以前,经过几十年的连续运行,水利工程的病险隐患日趋严重,灌溉效益逐年下降,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难以筹集,现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尽快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护制度,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充分发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7.2.1 加强基础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对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详细的登记造册,科学分类。凡属公益性小水利工程,应由政府部门管理,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凡属盈利性小水利工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一库一策,一塘一法,不能搞一刀切。
7.2.2 加大病险整治,提高灌溉效益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严格保护生活用水水源质量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发挥水利资源的经济效益,增加建设和改造资金的来源。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加快水利建设资金的回收,如对水利资源采取租赁、承包、出让经营权等办法回收水利建设资金,
47
实现水利建设的滚动发展。三是实行政府补贴,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农民自己修复水利工程,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7.2.3 综合协调,提升质效
一是协调好水管部门与受益人的矛盾,可逐步将农业灌溉水费、运行维护费纳入政府补贴。二是协调好受益人之间的矛盾。受益人分布在水利工程的不同位置上,存在着明显的区位差异。政府应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想方设法保证不同地区的人获得同样的利益。三是加快土地流转,利益主体单一化。土地流转是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土地相对集中把小型水利工程的集体受益转为个体受益,使用主体的单一化将会极大的激发管护热情。同时,在项目区的选择和资金投入方面应考虑土地流转集中因素,促进土地流转。
7.2.4 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宏观管理,保证小型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一是加强领导,建立一套的完整水管责任制。以乡镇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负责人,村支“两委”一把手为直接负责人。做到工程责任到人,处处有人负责。二是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安全监管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对辖区内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定期定时监管,发现险情,及时诊断,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以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建立病险处理机制。各级各部门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小型水利工程的病险处理预案,一旦发生病险隐患都要及时进行处理。四是建立水源保护制度。实施水源地保护和水源涵养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区县政府制定统一的水质标准和用水制度。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逐步取缔肥水养鱼。
7.2.5 深化改革,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小型水利工程属小、微型水利工程,基本以农户为单位,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改革,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工程验收后,地方政府要采取措施,尽快确权到户,并核发产权证,做到“谁建、谁有、谁管、谁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群众自主利用、自行维护管理的良好局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
48
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49
8 投资估算
8.1 投资估算方式
本次规划涉及全市39个区县的6094个村,点多面广,各种工程类型规模小,地区差异大,施工难度不一。因此,根据本次规划的六种类型工程的典型设计,按照渝水基[2005]56号发布的《重庆市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为估算依据,进行工程造价计算,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区实际经济情况,分析单位面积投资指标,计算各区县工程建设总投资。并结合各区县“五小水利”工程规划和小型农田水利规划(2009-2020年)成果,进行统计汇总。
8.2 主要工程量
经估算,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主要工程量为:土方工程11995万m3,石方工程3990万m3,混凝土工程2270万m3。
8.3 投资估算成果
通过统计汇总,本次规划估算工程总投资292.43亿元,其中小塘坝(山坪塘)80.98亿元,小水池52.52亿元,小堰闸29.39亿元,小泵站53.36亿元,小渠道58.57亿元,高效节水灌溉17.60亿元。分阶段投资估算如下:
2011-2015年:规划工程总投资150.48亿元,其中:小塘坝(山坪塘)40.83亿元,小水池27.93亿元,小堰闸16.24亿元,小泵站26.43亿元,小渠道29.81亿元,高效节水灌溉9.25亿元。
2016-2020年:规划工程总投资141.95亿元,其中:小塘坝(山坪塘)40.16亿元,小水池24.59亿元,小堰闸13.15亿元,小泵站26.93亿元,小渠道28.76亿元,高效节水灌溉8.36亿元。
50
8.4 资金筹措和分期实施计划 8.4.1 资金筹措
规划工程总投资292.43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110.70亿元,市级补助110.70亿元,其余通过区县财政、农民自筹及投劳折资和社会资金解决(详见表8—1)。
2011-2015年:规划工程总投资150.48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52.67亿元,市级补助52.67亿元,其余通过区县财政、农民自筹及投劳折资和社会资金解决。
2016-2020年:规划工程总投资141.9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49.68亿元,市级补助49.68亿元,其余通过区县财政、农民自筹及投劳折资和社会资金解决。
表8—1 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案表
项目 规划时段 资金数量 (万元) 1504912 资金比例(%) 规划时段 资金数量(万元) 资金比例(%) 规划时段 资金数量(万元) 资金比例(%) 2924374 100.00% 1169750 40.00% 1169750 40.00% 1419462 100.00% 567785 40.00% 567785 40.00% 100.00% 601965 40.00% 601965 40.00% 合计 中央补助 市级补助 区县配套 2011-2015年 150491 10.00% 2016-2020年 141946 10.00% 2011-2020年 292437 10.00% 146219 5.00% 146219 5.00% 70973 5.00% 70973 5.00% 75246 5.00% 75246 5.00% 受益群众自筹 其他 8.4.2 分期实施计划
按规划水平年编制规划项目的分期实施与投资安排建议。详见下表8—1。
表8—2 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分期实施表
2011-2020年规模(万元) 项目名称 合计 小塘坝 (山坪塘) 小水池 小堰闸 小泵站 525192.03 293868.20 533608.82 279304.68 162373.01 264283.14 245887.35 131495.19 269325.68 809829.35 2015年优先解决区 408270.75 2020年重点解决区 401558.60 51
小渠道 节水灌溉 合 计 585721.53 176044.87 2924263.77 298140.98 92470.41 1504842.29 287580.55 83574.46 1419421.48 52
9 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
9.1 效益分析 9.1.1 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优先解决区小型水利项目,新增有效灌面169.40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93.4万亩;改善有效灌面321.22万亩;可解决173.75万人抗旱水源,其中可全年解决抗旱水源60.81万人、65.68万头牲畜。若实施完毕优先解决区和重点解决区,能显著改善全市农业生产条件,新增有效灌面323.19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185.69万亩;改善有效灌面636.15万亩;可解决345.57万人抗旱水源,其中可全年解决120.95万人、130.62万头牲畜抗旱水源。全市山丘区人均新增有效灌面0.3亩,人均新增约11.7立方米蓄水容积,新增粮食能力80285万公斤。全市山丘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中等干旱年不减产,严重干旱年少减产,生活用水有保障,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9.1.2 社会效益
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惠及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是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1)保障干旱期间民生水利需求。由于山丘区地偏路远水少,干旱期间农村饮水得不到充分保障,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解决农村干旱期间的饮水问题的社会意义就在于保障了其在干旱期间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在2006年、2010年和2011年,重庆市相继遭受了特大干旱,尽管对人畜饮水、农业灌溉造成了较大影响,但近年新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却发挥了积极的抗旱减灾作用。
(2)夯实项目区农村、农业发展基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
53
重要物质基础,目前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大力加强加快小农水建设,不仅夯实了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也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3)保障项目区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基础。小农水工程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水设施薄弱,即使水源工程和灌排骨干工程建设标准再高,也无法充分发挥效益。加强项目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其运行状况,能促进农田灌排体系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大大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生产风险和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益,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种菜积极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4)密切项目区党群、干群关系。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为持续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村分布最广、与农民联系最紧密、受益最直接的公益性的基础设施之一。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增多,项目区旱情加剧,加之项目区小农水设施薄弱、抗旱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蔬菜基地建设,成为我县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9.1.3 生态及环境效益
通过田间沟渠治理、疏浚,形成通畅、清洁的农村水网,增强水系自净能力、提高防污控污能力,使农村水环境得到涵养,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生态及环境效益显著。一是促进农业生产综合发展。工程实施后,灌区由于灌溉水量得到保证,农作物和农业生产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使农业向生态效益型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从而显著提高农业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二是改善自然和农业生态环境。灌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将得到改善,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土保水措施,对改善土壤质量,降低区域水土流失等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9.2 国民经济评价
本次小型水利工程经济评价的依据是国家计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及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财税政策。且只对2011~2020年项目进行评价。
54
9.2.1 基础参数
(1)国民经济评价中社会折现率采用7%。
(2)计算期包括施工期。本工程由于投资额较大,规划10年(从2011年—2020年),总施工期为10年,本次规划统一按25年计算,计算期35年。
9.2.2 费用计算
(1)工程固定资产投资采用投资估算成果中的静态总投资,10年共计2924265万元。
(2)年运行费用包括工资、材料费用、燃料及动力费用、管理费用、修理费用和其它费用等。
项目区运行和管理人员平均按2000亩/人进行计算,共计2497人,工资和福利费用按人均12000元/年计算,年工资和福利费用总额2997.6万元;
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按工程投资总额的0.3%计算,共计8773万元; 管理费用按工资及福利费用的2倍计算,共计5995.2万元; 修理费用按工程总投资的0.4%估算,为11697万元; 以上共计29462.8万元。 (3)流动资金
工程流动资金包括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购买的材料、备品、备件和支付职工工资的周转资金。参照类似工程,流动资金按年运行费的10%计,共2946.3万元。
9.3 效益分析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效益是新增水浇地面积、新增灌溉面积、改善灌溉面积和粮食增产效益。根据有关资料,水利工程效益一般占总增产效益的30%-60%,本工程结合实际情况,灌溉增产效益分摊系数统一取50%。
通过对规划区内“五小工程”及节水灌溉等工程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粮经作物综合亩产由原来的400kg左右提高到600kg,新增灌面亩产提高约100kg,改善灌面亩产提高约50kg;解决了灌溉用水问题,经济作物和经果林等高效农业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大,土地单位产值大大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
55
稳定、健康发展。按照重庆市粮经结构比例77:23(《重庆市2009年统计年鉴》),到2020年可达到65:35,粮食作物单价2.00元/kg ,经济作物单价4元/kg,粮经作物综合单价为3元/kg 。经分析计算:到2020年新增灌面323万亩,改善灌面636万亩,年粮食均增产80286万kg;年均总增产效益达240858万元,其中水利灌溉效益120429万元,对提灌区进行改造后,每年节约抽水5448万m3 ,节约抽水费用2452万元。效益情况详见表9—1。
表9—1 2010-2020年小型水利工程效益分析表
项目改善新增有新增粮有效新增粮单价效灌面效益合计食产量灌面食产量(元(万(万kg)(万kg)(万(万kg)/kg )亩)亩)108941673211232316202140502325109523150180048479213184311444124636106309219152571852067118131808268322326938501813752172981802863333333总效益(万元)分摊效益比例节约抽水利效年均效节水水费用益益递增(万m3)(万(万元)元)402483490357762720678254472120429402534905782721783447120435448544824522452小塘坝小水池小堰闸小泵站小渠道节水灌溉小计804966980611551544111565089432408580.50.50.50.50.50.50.5 9.4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按照以上选定的参数和效益费用计算成果,计算出工程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如下: 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为11.56%,大于国家规定的社会折现率7%。 经济净现值(ENPV)为44191万元(ic=7%),远大于0; 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为1.05>1.0。 国民经济基本合理可行。
56
10 保障措施
10.1 组织保障
10.1.1 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重庆市政府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水利局、发改委、财政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国土局等单位为成员单位,负责统筹和指导全市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水局下设办公室。
10.1.2 建立健全水利基层服务体系。
按照“专业互补、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乡镇水利站、片区流域站等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在项目乡镇恢复设立乡镇水利站或片区流域站,由区县水利(水务)局直接管理,确定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将人员及办公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跟班作业,坐阵指导,明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排好工期,按时完成任务。
10.2 资金保障
10.2.1 积极增加财政投入。市、区县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市级财政设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区县财政设立小农水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
10.2.2 充分发挥资金放大效应。按照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有关政策,通过“先建后补”、“定额补助”等办法,把财政补助资金与农民、业主自筹挂钩,通过试点示范,充分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
10.2.3 强化资金整合。要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先导,以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为平台,统筹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村级道路建设、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资综合补贴等方面的资金,形成加快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合力。
57
10.3 技术保障
为保证“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需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制定“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技术规范,加强人员的培训与技术交流,指导各地“五小水利”工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二是要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推广力度,引导农民将“五小水利”工程与节水灌溉技术、先进的农艺措施相结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要加强新材料的研制及推广应用,降低建设成本,延长工程寿命。
10.4 机制保障
严格执行“三公示”制度。依托市和区县主要媒体,严格执行开工前、竣工前、违规违纪查处“三公示”制度,推行阳光操作,主动接受全社会的监督。积极推行“竞标”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财政资金“竞标”、“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先建后补”、“一事一议”投入机制,真正体现“谁积极、支持谁”。充分发挥小农水“民办公助”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以奖代补、定额补助等方式,激发群众投入的积极性。明确村组、协会、龙头企业、个人等为项目业主,确保建管一体。
10.5 制度保障
为了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管理有度,确保工程设施的管理和用水管理工作,将制定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同时将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形成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10.5.1 建立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方面发展。
10.5.2 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 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如建塘、扬水、拦河、修
58
渠、排水、微滴灌等,首先申报,对工程地点、规模、投工、投资计划等,由区县水行政部门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实施。
10.5.3 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 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依据审批工程的规模,建立健全资质认证制度,确保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的、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设计,严禁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取从事水利工程设计的权力,设计图纸必须加盖资质证章方能使用。
10.5.4 建立健全运行维护机制。一是明晰产权。建立健全所有制结构,明晰经营权,建立以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承包、租赁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二是明确管护责任。将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责任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明确给协会、村社、个人或相关业主。三是加强水费制度改革。大力喜宣传“水是商品”的观念,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印发改革农业用水价格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计价格〔2001〕586号)、《重庆市水利工程水费征收办法》(渝府发〔2002〕17号)、《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农业按成本、城镇按成本加微利、工业按盈利、特别商业经营按成本加高利的收取原则,制定供水价格。四是实行农业灌溉水费财政补贴政策。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逐步将农业灌溉水费纳入市、县级财政补贴范围。五是加强水源保护,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污水治理、水源涵养和小流域治理工程,逐步取缔肥水养鱼。
附件:
附表1 重庆市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基准年2009年) 附表2 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现状统计表
附表3 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投资估算汇总表 附表4 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投资估算汇总表 附表5 重庆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案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