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教学的道与术学习心得

2023-06-27 来源:易榕旅网


高校教学的道与术读后感

寒假读了陶继新老师的《高校教学的道与术读后感》一书,感受颇多:

课堂教学“术”的层面,而往往对课堂教学自身的规律,即课堂教学之“道”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各种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虽层出不穷,但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新的技术、手段、创意固然能为课堂增添几分亮色,但这些技术的应用如果偏离了课堂教学自身的规律,那就发挥不出它们应有的效果,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影响到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之“道”,运用课堂教学之“术”,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呢?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之术

1. 讲解之术。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媒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讲解的时间大大减少。那么讲什么、如何讲才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呢?首先,要注意讲解内容的选择。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选择讲什么很重要。其次,要注意讲解的逻辑性。某老师在讲解完氨基酸的缩合反应后,便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转入了氨基酸数、肽键数、脱水数的学习,这样不加铺垫的突然由缩合反应过程的学习转变到数量计算,会让人感觉到语言的跨度比较大,过渡比较生硬。如果演示一下多个氨基酸缩合反应后再进行数量关系的学习学生似乎更易接受。再次,语言要尽量生动。教师的语言除了准确、条理、简捷之外,应尽量生动。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不纯粹是口头用语,在不违背科学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应尽量用学生容易掌握的语言来描述现象和规律,把一些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启发之术。知识的讲解不是照本宣科,而应是启发式的。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呢?首

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思维从问题开始,要启发学生思考,必须要有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其次,要注意启发的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把握这样的状态,适时进行启发。这样的课堂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3. 合作之术。目前的各种公开课几乎都有小组合作学习,但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是真合作还是“合而不作”?合作的效果到底如何呢?某老师在课堂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几个学生脱口而出道出了答案。此时老师说:“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还有老师将问题呈现给学生以后学生尚没有独立思考,老师接着说:“请大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磨合才能发挥出其巨大的威力,这种临时起意的所谓小组合作只能算是讨论问题而已。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松散的小组合作也可运用,但要注意时机。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后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思维遇到困难时,老师在要求小组讨论,最终还要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如果讨论结果仍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教师就要适时点拨或提示后组织继续讨论或直接讲解直至问题解决。

4. 探究之术。探究式学习是新课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高中生物中图版教材是最好地体现探究式学习的教材之一,但时常听老师们说这套教材不好用。我想这可能是有些教师尚未真正理解探究式教学的实质,也并未有意识地去实施探究式教学,仍然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中图版教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一节的思路非常明确,重点就是两个探究活动:通过第一个探究活动搞清氨基酸的基本结构;通过第二个探究活动搞清蛋白质结构

多样性的原因。所以,本节课完全可以围绕探究活动开展,而不必纠结于化学知识和繁杂的计算之中。总之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关键是要设计好探究性问题和探究活动程序,让学生在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下完成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以上所谈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外显的技巧,只要在实践中加以积累、反思就会运用熟练。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境界,就要在“道”上下些功夫。

二、课堂教学之道

1.熟练之道。庖丁解牛是大家熟知的故事,它所讲的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庖丁说:“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在宰牛这件事上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而达到道的水平,所以他的刀用了19年而如新的一般。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能熟练到如此程度,那么这样的课堂也许不如某些优质课那么精彩,但必然是踏实的、有效的。对于新老师来说,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对教材、教法的熟悉,只有对教材文本、教学媒介、教学技能做到非常熟练之后,才能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这时候课堂才能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有人说教学就是一个熟练功夫,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不管做什么事,熟练之后才会有创新,熟练之后才会渐渐发现事情背后的规律性东西。

2. 系统之道。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到课后巩固、反馈调整,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也要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全方位立体式的去实施一节课的教学。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教学的失误,发挥每节课的最大效能。有人把课堂比作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教学媒介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的诸要素,在课堂中也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生态系统要保持稳定发展,需要各个成分的合理搭配。课堂教学要有序高效,也

需要各个课堂要素合理发挥其作用。教师如果能用系统的观点去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那么他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有序的。

3. 变化之道。虽然我们可以从系统的角度来把握课堂,但具体到每节课的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前几天的一节课让我再次体会到课堂的变化之道。因是考试前的最后一节课,我的计划是讲完两个知识点后让学生自主复习。上课后,我直接进入例题的讲解,但学生反应有些迟钝,我想可能是题目难度稍大。于是我又讲一道类似的题目加以强化,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讲完例题后,我安排学生自主复习,但有些学生显得无所事事,就这样一节课结束了。课间我立即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首先,周一学生刚返校,离上节课的学习已有4天时间,知识生疏;其次,高一学生学习习惯未养成,不知如何复习。于是第二节课我立即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效果大有改观。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上课,采用的方案应是不一样的,因为场地变了、学生变了、课堂氛围也不同了,教师要顺应这种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即使在一节课上情况也是瞬息万变的,用一个教案来应对课堂的种种情况显然会力不从心。因此需要教师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 平衡之道。理想的课堂追求的是一种平衡:教与学的平衡、师与生的平衡、动与静的平衡、讲解与探究的平衡等等。在听课中发现有的课堂学生活动很多却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课堂教师讲解条理、语言强势,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都是制约课堂平衡的因素。优秀的教师会合理把握课堂中各种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努力让课堂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这样的课堂也一定是让师生都感觉到和谐温馨的好课堂。

总之,人无完人,课无完课,课堂教学是缺憾的艺术。理想课堂的实现需要合理技术手段的支撑,也需要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的引领。只要我们不断体悟课堂教学之“道”,合理运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