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会合拢,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 需要营养
C.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 进行呼吸 D. 生长和繁殖
2. 生物学家得到一些细胞的碎片,这些碎片可以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这些细胞的碎片是( )
A. 叶绿体
3.
B. 细胞核 C. 细胞膜 D. 线粒体
下列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碘液的是( )
A. 观察鸡卵的结构
C. 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4.
B. 观察酵母菌
D.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在“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中,属于这一实验对照组的是( )
A. 光线的明亮与阴暗 C. 温度的高与低
5.
B. 土壤的干燥与湿润 D. 光线的强弱与土壤的湿润
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醋酸菌酿醋
C. 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
6.
B. 利用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 D. 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小羊多莉
某校课外活动小组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你认为下列实验方案需要修改的选项是( ) A.鼠妇的数量 60只 60只 B.光照 阴暗 阴暗 C.温度 30℃ 30℃ D.湿度 适宜 适宜 A. A
7.
B. B C. C D. D
下列有关藻类植物的描述中,不属于对人类和自然有益的是( )
A. 是大气中氧的重要来源 C. 有些藻类植物可作为人类的食品
8.
B. 渤海发生大面积赤潮
D. 从许多海藻中可提取医药原料
下列对绿色植物的生态价值叙述错误的是()
A. 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C. 引起地球温室效应
B. 维持大气中的碳-氧的平衡 D. 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
9. 下列有关实验设计和分析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探究种子呼吸释放出二氧化碳时,对照组中是死亡的种子 B. 乙图中,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时,主要的实验变量是有无澄清石灰水 C. 丙图中,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可以初步检查出脊髓是否有损伤
D. 丁图中,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时,将唾液与不同温度的淀粉溶液混合后再置于不同温度下
10. 为建设宜居城市,打造生态聊城,我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湿地公园建设工程.这些举措可以
改善我市气候环境的原因是绿色植物( ) ①蒸腾作用旺盛,使大气湿度增加
②光合作用旺盛,改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 ③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水量增多 ④可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消除噪声 ⑤吸尘杀菌
⑥为更多的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⑦净化水质,蓄洪抗旱.
A. ①②③⑤⑥ B. ②③④⑤⑦ C. ①②④⑥ D. ①②④⑤⑥⑦
11. 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时,需要准备的实验器材包括( ) ①干湿表 ②显微镜 ③放大镜 ④酒精灯 ⑤计时器.
A. ①⑤ B. ①③ C. ①④ D. ④⑤
12. 以下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盆栽天竺葵黑暗处理是为了耗尽运走叶中的淀粉 B. 利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拟酸雨来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C.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染色的方法是掀开盖玻片,滴入碘液 D. 观察血液分层实验中,加入抗凝剂是为了防止血液凝固
13. 在大气湿度高时,发育中的果实内常缺钙,因为此时( )
A. 大气湿度高,光合作用弱,影响钙的运输 B. 大气湿度高,蒸腾作用强,影响钙的运输
C. 大气湿度高,蒸腾作用弱,影响钙的运输 D. 大气湿度高,呼吸作用强,影响钙的运输
14.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是在()
A. 白天 B. 夜间 C. 中午 D. 全天
15. 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表现出吸收二氧化碳,而不是表现出释放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
A. 在白天,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B. 在白天,植物的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C. 在白天,植物的呼吸作用微弱或没有呼吸作用
D.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光合作用旺盛,呼吸作用显示不出来
16. 海月水母和涡虫的共同特征是( )
A. 是扁形动物 B. 有口无肛门 C. 背腹扁平 D. 体表有刺细胞
17. 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两栖动物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完成个体发育 B. 两栖动物变态发育;幼体呈蝌蚪形,成体具有完善的四肢 C. 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D. 两栖动物的皮肤密布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
18. 下列有关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
A. 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B. 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D. 动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19. 下列动物中,幼体只能生活在水里的是( )
A. 河马 B. 海鸥 C. 鳄鱼 D. 青蛙
2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蜘蛛结网、蜻蜓点水都属于先天性行为,乌贼遇到危险时喷出墨汁属于防御行为 B. 生物之间存在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 C. 利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可以诱捕相应的农业害虫 D.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尝试与错误次数越多
21. 马克思说,物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没有物质,人类将不能生存.这里的物质应当指( A. 营养物质 B. 空气
)
C. 水 D.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22.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动物传递
信息的“行为语言”( )
A. 孔雀开屏
C. 老母鸡“咯咯”的召唤小鸡
B. 萤火虫在夜晚发出光亮 D. 乌贼遇到敌害时释放墨汁
23. 食品能在冰箱中保鲜较长时间,主要是因为冰箱这个环境中( )
A. 细菌都被冻死了 C. 没有细菌
24. 下列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B. 细菌很少 D. 细菌繁殖很慢
A. 蛇 B. 蚯蚓 C. 河蚌 D. 蝗虫
25. 在给水稻和玉米等被子植物分类时,最重要的依据是( )
A. 花、果实、种子的特征 C. 根、茎、叶的特征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8.0分)
B. 植物体的高度 D. 生活环境
26. 在细胞分裂中,植物细胞的 ______ 逐渐形成新的 ______ 和 ______ ;在动物细胞中部的
______ 逐渐向内凹陷.这样,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27. 如图是关节结构模式图,识图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结构的名称: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④ ______ ⑤ ______
(2)②的结构内含有 ______ ,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 ______ . (3)脱臼是由于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使[ ______ ]从[ ______ ]里滑脱
出来造成的.
28. 将下列动物行为与其属性用直线连接起来.
29. 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其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下面是其中的四种动物,回答后面提出的
问题:
(1)按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分类,这四种动物体内都有______,称之为脊椎动物。 (2)蛇的生殖和发育已经______,所以它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 (3)马与狗的牙齿都出现分化,由于食性不同,狗的______相对发达。 (4)鸡的______与马和狗的前肢属于同源器官。
(5)人们根据自己的______,对野生动物进行长期的选择,便形成了现在饲养的各种动物.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2.0分)
30. 如图A为光合作用实验的几个步骤,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你在此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将A图中操作环节正确排序 ______ .图②步骤中,将盆栽天
竺葵放置在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______ .
(2)将叶片的一部分用不透光的纸片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为了设置 ______ 实验.这样设置后,该实
验中的变量是 ______ .
(3)经过酒精隔水加热后,叶片变成了 ______ 色,以便于观察显色反应. (4)漂洗后滴加 ______ ,结果发现叶片 ______ 部分变蓝色.
(5)有同学在本实验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图B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深入探究,则图中乙、丙叶片对照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6)图B中甲叶被铝箔遮盖的部分与乙叶片能否形成对照,为什么? ______ . 31. 小华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装片的实验。
(1)实验中需要将镜筒下降,眼睛应该注视______(填序号)。
(2)制作好的洋葱装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若要将观察到如图甲的视野调整到乙,应将装片标本
向______移动。
(3)乙调整到丙的操作方法是______。
(4)丙调整到丁的操作方法是调节______(填序号)。
32. 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图中虚线圆圈外的叶片是白色
的)进行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如下: ①将天竺葵预先放在黑暗处48小时。
2cm不透光的黑纸片从正反两面夹在图中虚线方框A处。②用两个2cm× ③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4~6小时,再剪下此叶片,并用打孔器在叶片
A、B、C三个部位打下三个叶圆片(如图)。 ④把叶圆片放入装有酒精的烧杯里,经热水浴脱色。 ⑤把经过脱色的叶圆片放入清水中漂洗
将漂洗后的叶圆片放在培养皿里,分别滴加碘液。 请分析回答:
(1)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______ (2)步骤②选叶遮光的目的是______ (3)步骤④中酒精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4)加碘液后,A、B、C三个叶圆片只有B变成蓝色,则:比较A、B叶圆片,可以说明______。
比较B、C叶圆片,变量为______,可以说明______。
(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细胞内始终在进行呼吸作用,其反应式可以表示为: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故选:C。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答案:D
解析:解: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据此可知,这些碎片可以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应该是线粒体。可见D正确。 故选:D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主要有叶绿体和线粒体,据此解答。 关键点: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
3.答案:D
解析:解:观察酵母菌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为了便于观察细胞核,就要用碘液染色。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需要用碘液验证淀粉是否存在。而观察鸡卵的结果不需要碘液。 故选:D。
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酵母菌细胞,为了更加清楚,要用碘液染色。 了解碘液在各种实验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题目中提出的是“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设计对照实验中除了水分以外,其他条件如光照、温度等都应当相同。也就是说只有水分是不同的,水分就是这个对照实验的惟一变量,属于这一实验对照组的是土壤的干燥与湿润。 故选:B。
此题考查的是设计对照实验的原理,既设置惟一变量。
在设计探究式,常用到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注意惟一变量即所要探究的条件。
5.答案:B
解析:解:A、利用醋酸菌可以酿醋,正确。
B、利用酵母菌制馒头和馒头,用乳酸菌可以制酸奶和泡菜,错误。
C、将控制合成人胰岛素的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体内,利用其繁殖速度快,生产胰岛素,正确。 D、“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小羊多莉就是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的,正确。 故选:B。
生物技术它主要包括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一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20世纪未,随着计算生物学、化学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兴起,发展了系统生物学的生物技术-即系统生物技术,包括生物信息技术、纳米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技术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原理。
6.答案:B
解析:解: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唯一变量是湿度。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如鼠妇的数量、湿度、温度等。所以实验方案需要修改的选项是B光照,改为一组有明亮、另一组阴暗。 故选:B。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7.答案:B
解析:解:A、藻类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故A错误; B、渤海发生大面积赤潮,属于有害的方面,故B正确; C、有些藻类植物可作为人类的食品,如海带,C错误;
D、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和琼脂等,可供工业和医药上作用。D错误; 故选:B。
水生环境中的植物主要是藻类植物。自然界中藻类植物的数量极为庞大,分布也十分广泛。藻类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仅给鱼类提供了饵料和氧,而且是大气中氧的重要来源。 从经济意义上说,
海带、紫菜等藻类植物可以食用。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和琼脂等,可供工业和医药上作用。
掌握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用途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有关知识。明确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包括:①是食物之源;②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③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 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其中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 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属于绿色植物的生态价值。
ABD.分析可知,“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促进水循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 等都属于绿色植物的生态价值,故ABD正确;
C.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引起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能缓解温室效应,故C错误。 故选C。
9.答案:B
解析:解:A、甲图中,由于试管底部放的是澄清的石灰水,所以探究的是种子呼吸释放出二氧化碳时,对照组是煮熟的种子,故A正确;
B、乙图中,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时,主要的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即一边塑料袋内放的是清水,一边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故B错误;
C、脊髓是人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具有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如果脊髓受损,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都会丧失。膝跳反射是由脊髓控制完成的实验活动,其感受器是位于膝盖下方肌腱内;该感受器受刺激后产生的产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至脊髓中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沿传出神经传至大腿上的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产生小腿跳起的动作。如果脊髓受损,膝跳反射就不能发生。故C正确;
D、丁图中,探究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时,变量是温度,应在将唾液与淀粉溶液混合后置于不同温度下水浴,再通过滴加碘液的方法检验,故D正确。
故选:B。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对照实验中变量的判定。
10.答案:D
解析:解:我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湿地公园建设工程的意义有:
①防风固沙,加速降尘,在风害区营造防护林带,在防护范围内风速可降低30%左右;有防护林带的农田比没有的要增产20%左右.
②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增加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降低温度.如森林上空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区高达10-25%左右,比农田高5-10%.据测定,夏天绿地中地温一般要比广场中白地低10-17度.
③吸附尘埃,净化空气,植物能吸附尘埃,有的还能分泌杀菌物质已发现有300多种植物能分泌出挥发性的杀菌物质;1亩松柏林每天可分泌2公斤杀菌素;每公顷柳杉林每月约可吸收60公斤的二氧化硫,柑橘林的吸收量比柳杉还要高一倍; ④消除噪声,为更多的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⑤森林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⑥净化水质,蓄洪抗旱,因此选项D正确. 故选:D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是食物之源;②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③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据此解答.
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毒、除尘、杀菌、净化污水、降低噪音、防止风沙、调节气候以及对有毒物质的指示监测等作用.
11.答案:A
解析:解:空气中实际所含水蒸汽密度和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汽密度的百分比值,叫做空气的“相对湿度”。
一般来说夏季室温为25℃时,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比较舒适;冬季室温为18℃时,相对湿度在30%-40%,所以测量空气的湿度一般用干湿计、记时器。 不需要用②显微镜③放大镜④酒精灯。 故选:A。
对于生物实验中的常见仪器,以及常见实验所用仪器,要熟记于心,方可做好此类题目。 要学会正确的使用干湿计,注意和普通温度计的使用不同。
12.答案:C
解析:解:A在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试验中,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拟酸雨,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A、在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盆栽天竺葵要放在黑暗处理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耗尽叶中原有的淀粉,以证明绿叶在光下是否制造淀粉,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染色的方法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故C不正确,符合题意。
D、在观察血液分层实验中,加入抗凝剂是为了防止血液凝固,以便观察血液的成分,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正确领会实验的要领和注意事项是做好此类实验题目的关键,平时注意强化训练和实际操作。
13.答案:C
解析: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与运输有关,因为植物体内不像动物有血液的流动,可以输送营养,植物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矿质元素)都是溶解在水中的,而矿质元素来源是根系的吸收,可以想象,从根运输到各个部位是需要动力的,植物没有心脏,因此只能靠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将根吸收的营养物质从下向上运到各个部分;另外一方面,在炎热的夏季,蒸腾作用可以吸收叶片周围的热量,使叶片不至于被高温灼伤.所以蒸腾作用的意义是:①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②产生将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③降低叶表面的温度.所以在大气湿度较大时,蒸腾作用弱,影响钙的运输. 故选C.
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汽的形式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本题考查植物的是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这部分是重点内容,注意理解.
14.答案:D
解析:解:呼吸作用是指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可见只要是活细胞就要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不需要光,因此呼吸作用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不管白天和黑夜都能进行.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解:A、由分析知道:白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夜间不进行光合作用而进行呼吸作用,A错误。
B、在白天,植物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B错误;
C、呼吸作用是生物的特征,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呼吸作用都能进行,C错误;
D、由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相反的两个过程,在光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内就被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给消耗掉了,而呼吸作用消耗的氧,光合作用能大量产生,所以植物的呼吸作用表现不显著,D正确。 故选:D。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而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如表:
区别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联系 场所 叶绿体 原料 条件 产物 能量 二氧化碳、水 光 有机物、氧气 储存能量 相互对立 所有的活细胞 有机物、氧气 有无光皆可 二氧化碳、水 释放能量 相互依存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一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生理过程.
16.答案:B
解析:解:水母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属于腔肠动物;
涡虫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 因此水母和涡虫的共同特征是有口无肛门。 故选:B。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海蜇、海葵、水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的特征。
17.答案:C
解析:解:A、两栖动物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完成个体发育,正确; B、两栖动物属于变态发育;幼体呈蝌蚪形,成体具有完善的四肢,正确;
C、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不仅是两栖动物,还有一些爬行动物,如鳄鱼,错误; D、两栖动物的皮肤密布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辅助呼吸,正确。 故选:C。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以青蛙、蟾蜍,蝾螈及大鲵(又称娃娃鱼)为代表。
判断是否属于两栖动物,要严格按照两栖动物的定义进行判断,其定义为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18.答案:D
解析: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动物是消费者,是食物链中主要环节之一,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B、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该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C、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该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D、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该选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故选:D。
此题考查的是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植物的繁殖和分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9.答案:D
解析:解:A、河马属于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幼体生活在陆地上,A错误。 B、海鸥属于鸟类,幼体生活在陆地上,B错误。
C、鳄鱼属于爬行动物,卵生,幼体生活在陆地上,C错误。
D、青蛙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D正确。 故选:D。
两栖动物的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干燥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
鸟类的特征: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哺乳动物的特征: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特征。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类动物的特征。
20.答案:D
解析:解:A、蜘蛛织网、蜻蜓点水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A正确。 天性行为,乌贼遇到敌害时喷出“墨汁”属于防御行为,从获得途径上看属于先天性行为,B、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物质的流动是反复循环的,而只有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生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它们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B正确 C、性外激素具有专一性,即只招来同种的异性个体,不会引来其他种类的生物。用性引诱剂,吸引雄性昆虫前来,从而诱杀农业害虫,C正确。
D、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不一样,说明了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D错误 故选:D。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 (2)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题等.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
21.答案:D
解析:解: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人类维持生命活动必须有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22.答案:D
解析:A、孔雀开屏是通过动作与异性进行信息交流,属于动物行为语言,A不符合题意。 B、萤火虫是利用闪光(灯语)进行交流的,属于动物行为语言。B不符合题意; C、老母鸡“咯咯”的召唤小鸡,是通过声音进行通讯,属于行为语言。C不符合题意; D、乌贼遇到敌害时释放墨汁,属于防御行为。不属于动物行为语言。D符合题意; 故选:D
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23.答案:D
解析:解: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养分,大量的生长和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酸、臭的味道,所以食品腐败变质。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冰箱中温度低,能生长和繁殖,使其繁殖速度和真菌繁殖速度慢,数量少,不能充分分解食物,达到保鲜的目的。 故选:D。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温度、水分和有机物的影响。 低温环境微生物繁殖速度慢,而不是冻死或不繁殖。
24.答案:A
解析:对动物进行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如蛇,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如蚯蚓、河蚌、蝗虫等。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动物的分类。
25.答案:A
解析:解:生物学家在对被子植物分类时,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因为花、果实和种子等生殖器官比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 故选:A。
对生物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如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据此解答。
关键是掌握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
26.答案:中央;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膜
解析:答: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在细胞的分裂时,首先细胞核一分为二,接着细胞质一分为二,最后在两个细胞核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还形成新的细胞壁),其结果是细胞的数目增多.
故答案为:中央;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膜
本题考察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实现更新换代.
在考察细胞的分裂过程时一般以排序的选择题或是识图题出现,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对照着图示比较容易掌握.
27.答案:关节囊;关节腔;关节头;关节软骨;关节窝;滑液;摩擦;③;⑤
解析:解:(1)据分析可知:图中的①关节囊,②关节腔,③关节头,④关节软骨,⑤关节窝,⑤关节窝和③关节头合称关节面.
(2)①关节囊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进入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②关节腔,滑液关节软骨;
(3)若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时,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叫脱臼. 故答案为:(1)关节囊;关节腔;关节头;关节软骨;关节窝; (2)滑液;摩擦; (3)③;⑤.
(1)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
(2)图中的③关节头,⑤关节窝,两者构成关节面;①关节囊,②关节腔,④关节软骨.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关节的结构.
解:生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觅28.答案:
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迁徙行为:鸟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A、蜜蜂采蜜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觅食行为; B、乌贼喷墨是为了掩护自己逃跑,防御敌害,属于防御行为; C、家燕南飞是受季节(温度)变化影响形成的,迁徙行为; D.家鸽产卵是生殖行为;
E.蜜蜂的群体,有蜂王、雄峰、工蜂等分工明确,密切合作微型化群体的生活属于社群行为.
故答案为:.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行为的分类.解答时可以从分类的依据和动物行为的目的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
29.答案: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脱离水 犬齿 翼 需求和爱好
解析:解:(1)按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分类,这四种动物体内都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称之为脊椎动物。
(2)蛇的生殖和发育已经脱离水,所以它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 (3)马与狗的牙齿都出现分化,由于食性不同,狗的犬齿相对发达。 (4)鸡的翼与马和狗的前肢属于同源器官。
(5)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对野生动物进行长期的选择,便形成了现在饲养的各种动物。 故答案为:(1)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2)脱离水
(3)犬齿 (4)翼 (5)需求和爱好
蛇属于爬行动物;马和狗属于哺乳动物;鸡属于鸟类 掌握各种动物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30.答案:②⑦③⑥⑤④①;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对照;光照有无;黄白;碘液;见光;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不能,有两个变量
解析:解:(1)由实验操作示意图可知:该实验的方法步骤:②暗处理→⑦遮盖后,光照射→③几小时后摘下叶片→⑥酒精脱色→⑤漂洗,④加碘液→①冲洗观察叶色现象.操作环节正确排序:②⑦③⑥⑤④①;图②暗处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2)图⑦遮盖后,光照射: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目的: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这样做就确定绿叶中的淀粉只能是在光下制造的,黑暗中不能光合作用.
(3)酒精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如不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脱色时,酒精要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4)漂洗后滴加碘液,会发现叶片的见光部分会变蓝.
(5)图B所示的实验装置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因此乙叶中没有二氧化碳,与丙叶形成对照实验.图中乙、丙叶片对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6)不能,因为有两个变量光照和二氧化碳,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因此图B中甲叶被铝箔遮盖的部分与乙叶片不能形成对照.
故答案为:(1)②⑦③⑥⑤④①;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2)对照;光照有无;(3)黄白;
(4)碘液;见光;(5)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6)不能,有两个变量.
此题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关键是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很多中考试题都是从这个实验改编而来的,常见的是解释某一实验现象,因此,我们要弄清实验的主要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并说出每一步骤的目的.
31.答案:② 右下方 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⑥
解析:解:(1)在使用显微镜观察下降镜筒的时候,眼睛要注视物镜,以免物镜压破玻片标本,损坏物镜或弄破玻片标本;
(2)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在视野中观察到的是实物的倒像,所以欲将物象从甲视野右下方移到乙视野中央,装片应向右下方移动,物像才能向左下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3)图乙使用的是低倍镜,丙使用的是高倍镜,应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4)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和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丁视野比丙视野图象清晰,所以丙调整到丁的操作方法是调节细准焦螺旋。 故答案为:(1)②; (2)右下方;
(3)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4)⑥。
观图可知:①是转换器、②是物镜、③是遮光器、④是目镜、⑤是粗准焦螺旋、⑥是细准焦螺旋,解答即可。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32.答案:消耗叶片原有的淀粉等有机物 创设只有一个变量(光)对照实验 溶解叶绿素 绿色植
物光合作用需要光 叶绿体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解析:解:(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原有的淀粉等有机物,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
(2)为使实验更具说服力,探究实验往往设置对照实验,方法是选叶遮光时一片叶子的一半遮光,另一半不遮光,其作用是创设只有一个变量(光)对照实验。
(3)步骤④中,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酒精易燃、易挥发,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
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白色色。
(4)该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B和C,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B叶圆片中的叶肉细胞有叶绿体且见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可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另一组是B和C,实验变量是有无叶绿体叶,B处有叶绿体,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C处没有叶绿体,脱色后滴加碘液不变蓝,可得出的结论是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细胞内始终进行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该过程的反应式可以表示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故答案为:(1)消耗叶片原有的淀粉等有机物 (2)创设只有一个变量(光)对照实验 (3)溶解叶绿素
(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5)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分析实验装置可知,本实验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分别是叶片的非绿色部分C和绿色部分见光部分B、叶片的绿色部分的遮光部分A和见光部分B,变量分别是叶绿体、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解读实验操作图,从中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并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从而得出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