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人易于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拟人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
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文章题目分析
主要是从题目的含义和引伸意义上来考虑,所以要把握好文章的中心思想。题目是否新颖,是否与文章的主旨有一定联系等。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爱是成长的必修课
桂从路
①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常常令人感动不已。女友患病3年不离不弃,病床前举办婚礼;洪水中坐在屋顶歇息的年轻人,原来一直在救助他人;车祸发生后血库吃紧,全城接力献血……爱是沟通人心的桥梁,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足以温暖人心。
②说到爱,每一个人都不陌生,但似乎又难以用语言表达。古往今来,我们给这个美好的词汇注入了许许多多的内涵。哲学家将爱视作“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渴望”,心理学家定义爱为“人与人间抛弃恐惧、不再戒备的信赖关系”。在文学家笔下,我们能从父母的背影中理解什么是亲情,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吟唱中读懂一份倾慕。虽然“什么是爱”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都包含了一项起码的内容,那就是一种关怀与给与,一种对他人真诚而无私的关心。
③对爱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对爱的追求却始终如一。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先贤就讲“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涵养一颗仁爱之心,这是君子的德行,也是中国传统理想社会的写照。刚刚过去的开学季,不出意料被各种开学致辞刷屏。高校校长的寄语,无疑是新生收获的第一笔财富,而在跋涉未来的行囊中,不少人都会把“学会爱”纳入其中。历史背景、时代条件早就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但是“学会爱”“追求爱”依然是师长们的谆谆教诲,成为年轻人成长的必修课。
④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爱是最好的滋养,用爱浇灌,就能让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拔节生长。现实中,一些人信奉精致利己主义的处世哲学,将“学会爱”视作无用的心灵鸡汤;有的精于算计、衡量得失,面对选择时不是“听从内心”而是听从利益,这些功利心态往往会滋生焦虑、走入误区。有得有失、有风有雨,这是生活的常态。唯有心中始终深爱,才能经风历雨收获内心的平和;唯有对世界充满善意,才能懂得与其抱怨不如奋斗的道理。
⑤心中有爱,方能走出开阔的人生。经由时间检验的爱,才能历久弥新。它不会因为生活的平淡而辜负了生机勃勃的生命,也不会因为道路的坎坷而迷失了内心的渴望。在这一点上,陆游可以说是充满爱的人。对爱情的追求,让他笔下的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读来格外刻骨铭心;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让他留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千古名句;笃定对国家的热爱,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尽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对他人、对自然、对国家的爱浸透一生,每每读到陆游的诗句,依然能够感受到穿越历史烟云的力量,给当代人以启迪。
⑥心中有爱,方能成就大写的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年轻人满怀对祖国的挚爱挺身而出,为民族独立甘洒热血。今天远离了战火,但甘于牺牲奉献的大爱依然延续。灾难来临时义无反顾的人民子弟兵,32年守卫孤岛无怨无悔的王继才,汽车失控后一把推开学生,自己却身负重伤的“最美女教师”……每一个凡人善举的背后,何尝不是人性的彰显、爱的力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心中没有对事业的爱、对国家最真诚的爱,如何能够锻造出中国人的脊梁?
⑦海伦·凯勒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将一生献给了聋哑人事业,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曾这样写道,“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年代,爱和勇气都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成长在当下的年轻人,也不妨做一个像她那样有爱的人,温暖着他人、改变着世界。
(选自《 人民日报 》2018年10月09日19 版)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开头提出问题,爱是沟通人心的桥梁;接着分析问题,对爱的理解不同,却追求如一;从遇见更好的自己 、________ 、________ 三个方面阐述心中有爱的重要性;最后解决问题,发出号召:________ 。
(2)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中加下划线词“心灵鸡汤”的含义。 (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对“爱是成长的必修课”这句话的理解(80-100字) 【答案】 (1)走出开阔的人生;成就大写的人;做一个有爱的人(或原文:成长在当下的年轻人,也不妨做一个像她那样有爱的人,温暖着他人,改变着世界)
(2)指带有精神安慰作用的东西;文中借此批评精致利己主义者不能学会爱,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错误心态
(3)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通过)陆游对他人、对自然、对国家的爱浸透一生的事例,证明“心中有爱,方能走出开阔的人生”的观点(论点),进而证明“爱是成长的必修课”这一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懂得爱、付出爱。没有爱就不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就不能开拓美好人生,就不能成为民族脊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理解老师、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也要尽自己的力量爱别人。人生有爱,才会精彩。
【解析】【分析】(1)一空可提取第5段“方能走出开阔的人生”,二空可提取第6段“方能成就大写的人”分析整理。三空可直接提取文末“成长在当下的年轻人,也不妨做一个像她那样有爱的人,温暖着他人、改变着世界”一句作为答案。
(2)阅读第四段,结合上下文,根据“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爱是最好的滋养,用爱浇灌,就能让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拔节生长。现实中,一些人信奉精致利己主义的处世哲学,将‘学会爱’视作无用的心灵鸡汤”等句,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即可解答。“心灵鸡汤”是好的精神安慰,作者用“心灵鸡汤”批判“信奉精致利己主义的处世哲学”。
(3)“对爱情的追求,让他笔下的‘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读来格外刻骨铭心;
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让他留下……”使用了典型的举例论证(例证)。有力地证明了语段的观点句(分论点),即“心中有爱,方能走出开阔的人生”。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4)学生能理解“爱是成长的必修课”的含意,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即可。如“爱是成长的必修课”强调的是爱的意义。对自己而言,没有爱就不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就不能开拓美好人生,就不能成为民族脊梁。对社会来讲,只有爱,才会公平、安宁,才会和谐发展。 故答案为:(1)走出开阔的人生 成就大写的人 做一个有爱的人(或原文:成长在当下的年轻人,也不妨做一个像她那样有爱的人,温暖着他人,改变着世界)
(2)指带有精神安慰作用的东西;文中借此批评精致利己主义者不能学会爱,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错误心态
(3)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通过)陆游对他人、对自然、对国家的爱浸透一生的事例,证明“心中有爱,方能走出开阔的人生”的观点(论点),进而证明“爱是成长的必修课”这一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懂得爱、付出爱。没有爱就不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就不能开拓美好人生,就不能成为民族脊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理解老师、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也要尽自己的力量爱别人。人生有爱,才会精彩。
【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思路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给出的信息进行层次内容的分析概括。在各层次内容的概括时找准关键语句或总结性的段首句、段末句。
(2)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考生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考生要正确辨析论证方法,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4)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理解,表达个人认知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根据文章的主旨,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3.现代文阅读(2014•舟山)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江声浩荡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像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⑪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⑫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⑬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⑭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⑮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⑯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⑰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⑱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14日,有删改。作者 耿立)
(1)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
②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3)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上课没心思听,晚上在家草草吃饭,很早睡(“我”变得很“倦怠”);母亲问“我”身体状况,“我”没言语;晨读课上,“我”撕破喉咙呼喊;家庭条件极为困难,骗母亲两元钱去买书。
(2)①这样写眼泪,是为了表现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哭泣时间之长,流泪之多,从而凸现母亲的伤心,当年“我”家的贫寒与生活的艰困。表现了作者想得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强烈愿望和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的痛苦。②这部分插叙交代了当年“我”家的贫寒,写出了母亲被偷五元钱大哭的原因;衬托出“我”对书的强烈渴望,母亲对“我”的关爱。
(3)第⑩段具体描写了“我”家贫穷的现状,比如“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而这段在叙述顺序上是属于插叙,介绍了“我”家贫穷后,下文写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大哭也就不那么突兀。而“我”在家里这么贫穷的情况下还是买了书,也衬托出“我”对书的渴望;而母亲在贫穷的情况下也依旧把钱给“我”,说明母亲对“我”的爱如此深沉。
(4)示例1: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对知识与梦想的追求。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示例2: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追求梦想,渴望了解别样人生,冲破精神饥渴的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包含了一种顽强拼搏、奋力向上的精神力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本文写了家中贫穷的“我”在读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后,渴望读书却没有钱买书,最终骗了母亲买下书的事情。文章描写的最为细腻的就是“我”读书后渴望得到那本书的心情,具体体现在第⑦、⑭、⑮和⑯段,比如“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母亲早早唤我
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等。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抓住关键字眼对句子内容分析即可。①这段话用了很多个“流”字,体现出母亲此刻流泪之多、内心之痛苦,而流泪的原因是因为母亲被偷了五块钱,由此可以看出“我”家的贫穷,从而为“我”买书时的纠结和痛苦做了充分的说明。②“我撕破喉咙”地读书,是在“我”因为家里贫穷没法买到自己想看的书时的表现。“我”一方面知道家里的艰辛,想做个节约的孩子,另一方面又对书有着极大的渴望,只能“撕破喉咙喊”来抒发此刻的矛盾与痛苦了。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理解段落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要先看清它在文中的什么位置,处在不同位置上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各不相同。其次分析该段落在内容以及主题方面的作用。第⑩段具体描写了“我”家贫穷的现状,比如“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而这段在叙述顺序上是属于插叙,介绍了“我”家贫穷后,下文写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大哭也就不那么突兀。而“我”在家里这么贫穷的情况下还是买了书,也衬托出“我”对书的渴望;而母亲在贫穷的情况下也依旧把钱给“我”,说明母亲对“我”的爱如此深沉。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4)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文章写了“我”在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这句“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后被深深震撼,所以在家中贫穷的情况下骗了母亲买下了这本书,从而让这句话一直回响在耳边。这是一种对于自己欺骗了母亲之后的不安和歉意,但是这句壮美的话也体现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我”对于知识的渴望。而这句话之所以不会离开,还是因为知识给“我”带来的奋发向上的力量让“我”追求现在更美好的生活,让“我”回报自己的母亲。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点评】本文写了家中贫穷的“我”,渴望读书却没有钱买书,最终骗了母亲买下《约翰•克利斯朵夫》书,在极度愧疚的心情下,“我”想到了母亲丢钱和“我”向父母要学费的事。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对文章关键段落语句的理解赏析能力。其中第(3)题是重点题目,学生解答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要先看清它在文中的什么位置,其次分析该段落在内容以及主题方面的作用。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的“花大姐”,在墙上埋头织着一张巨大的花毯,在阳光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合出许多热闹的光景来。
②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时间久一些。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 ③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④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
人也不吆喝。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霜寒。
⑤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颗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一会儿就能卖完。”
⑥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⑦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贵,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 ⑧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⑨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颗白菜竟然还受到如此“重视”! ⑩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⑪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她相依为命的。
⑫别人不懂一颗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是有恩情的。
⑬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称之为“扒拉棵子”。没抱成心儿,单薄得像没长成的少女,畸瘦、平胸,没有一点女人的神采。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极好。这下,大地上楚楚可怜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了大批量待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⑭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
⑮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颗颗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方。
⑯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我很小心地搬动一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我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1)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我”买白菜的行为有哪些变化? (2)第⑨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4)理解第⑭段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
(5)本文以“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为题有何用意?
【答案】(1)过去,“我”:比较,挑剔。会趁人不注意,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 现在,“我”:我很小心地搬动一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
(2)这是一段插叙。在文中起补充情节,推动人物情绪变化的作用。
(3)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好处。喻体“忠犬”更显风趣、幽默,富于生活气息。
(4)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大多都是这样平凡的,不引人注意的人。不管社会给他们什么境遇,他们都会平淡的做好自己,发挥自己的价值。
(5)白菜在这里喻指普通的人们。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但现实中常被忽视、忽略。作者以此呼吁,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像“白菜”一样随处可见的普通人,走进他们心里。
【解析】【分析】⑴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可提取第2段的“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最后一段的“我很小心地搬动一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一句作为答案。 ⑵首先要先理解这个第9段写了什么,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情节内容分析语段的作用。9段是一段插叙。“前几天”即插叙的标志性语言。从内容上讲:在文中补充情节,使事件真实可信。从结构上讲,引出下文,推动人物情绪变化的作用,为“我”的行为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⑶“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这明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手法作用来说,通俗易懂,形象地写出了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好处。从语言特点考虑,“忠犬”更显风趣、幽默。
⑷“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是个比喻说法。这些不引人注意的人就像“饱满的、扒拉的”白菜一样平凡。而“被栽种、被收获”则是说这些平凡的人都会平淡的做好自己并发挥自己的价值。答此题之前,要读懂并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内容分析,切忌断章取义。
⑸“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也是个比喻说法。要答出此标题的深刻内涵。“白菜”喻指普通的人们。“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意思是走进普通人的心里,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这些普通人。答此题一定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分析,这样答案才能把握得准确到位。 故答案为:⑴过去,“我”:比较,挑剔。会趁人不注意,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 现在,“我”:我很小心地搬动一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 ⑵这是一段插叙。在文中起补充情节,推动人物情绪变化的作用。
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好处。喻体“忠犬”更显风趣、幽默,富于生活气息。
⑷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大多都是这样平凡的,不引人注意的人。不管社会给他们什么境遇,他们都会平淡的做好自己,发挥自己的价值。
⑸白菜在这里喻指普通的人们。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但现实中常被忽
视、忽略。作者以此呼吁,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像“白菜”一样随处可见的普通人,走进他们心里。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⑵本题考查分析插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插叙被撞妇女的事例,既是补充情节,也为下文的议论,抒发感慨做铺垫。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从词句所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入手,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作用是通俗易懂,风趣、幽默。
⑷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答题时应注意,把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解释原因是什么,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
⑸本题考查分析题目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主要从题目运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分析,剖析深刻含义,从内容、主旨和新颖别致的角度作答。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院里的秘密 熊荟蓉
①那年我才十来岁,有幸目睹了攒村路的一桩大事。
②我们房头的玉柱大伯要回来了,玉柱大伯是咱刘家湾走出去的大官。这次回来,一是要查处贪占公粮税费的村书记刘金斗、二呢、是要为刘家湾选拔一个新书记。都说朝里无人不做官,玉柱大伯就是朝里的钦差大臣。这要是被他看上了,先当村书记,再进乡政府,以后的官运,怕是门板都挡不住。
③我爹说,可惜你太小,爹又没文化,天上的馅饼就算没长眼睛,也砸不到咱家头上。最有希望的,应该是你有才叔,还有大福伯。有才叔是村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能说会写,眉毛眼睛都是活的。大福伯德舅兄在乡里管城建,他这几年做包工头,赚了不少钱。
④那是个初夏的清晨,一抹朝霞早早地站在东边的山头上。与烟树深处的白墙红瓦遥相呼应。我们小组的男人女人们都穿戴整齐,洒扫庭院,眉眼里藏着喜色。
⑤玉柱伯的车停在自家老屋的禾场上。这里本来杂草丛生,但现在被大福伯铺上了水泥。看得出,玉柱伯对大福伯很是感激。尤其是当他看到修缮一新的神龛上被擦得锃亮的爹娘的遗像时。他握着大福伯的手,眼里闪动着泪花。每家每户都用贵宾班的礼节迎接他。堂屋的八仙桌上都摆放着瓜果茶点。厨房里飘出的都是。土罐煨鸡的浓香。 ⑥玉柱伯却既不在堂屋里落座。又不在厨房里闲聊,他喜欢到每家的后院里站一站。后院里有啥呀?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几棵柳树,一个柴草堆。再就是臭烘烘的茅室了,有的人家堂屋里擦的放光,后院里láng jí 一片。搁脚的地方都没有。
⑦我跟着玉柱伯挨家挨户走。奇怪的是这后院是一家比一家干净、整洁,有才叔家的后院,竟然摆了两套课桌椅,上面放了一本《论语》,一本《孟子》。不过,玉伯叔没在椅子上坐,也没翻书。
⑧最后进的是三根叔的很不起眼的平房屋。三根叔的后院,是稀稀拉拉几棵李子树和橘子树,对玉柱伯的到来,三根叔只是礼貌地叫了一声,然后继续仰着头给他的果树剪
枝。
⑨都说三根叔有点愣,读完高中没考上大学,却把眼孔读高了,不爱搭理人。不过,我平时最喜欢去他家,尤其是夏天。除了他家书柜里有我喜欢的文学书外,还因为,他家有个全村最干净的茅室,三哥叔的茅室是男女分开的,比卧室都干净。他是用砖砌砌的,水泥抹的,窖池被墙搁在外面,蹲位旁边有水龙头,蹲位前的墙壁缕空处,还放着一卷卫生纸。
⑩在我们刘家湾,家家的茅室都是男女不分的。就是用竹条和树枝编扎的一圈篱笆,门口挂一块旧抹布片,里面是一口大陶缸。上面放两块木板。蹲在里面,一听到脚步声就要大声,就要大声咳嗽。每到夏天。蚊子嘤嘤嗡嗡的。得不停的挥动芭蕉扇。 ⑪玉柱伯这天在三根叔的后院里只站了一小会儿,上了一趟茅室,然后走了。 ⑫不久在公布的新书记的名单上,村民意外发现了三根叔的名字,有的说是三根叔的文化高,有的说是三根叔懂果树栽培技术,我一直都觉得,是三根叔的茅室修的好。 (1)根据拼音写汉字 láng jí 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①第一部分:第①段到第________段,________。 ②第二部分:第________段到第⑪段,________。
③第三部分:第⑫段,玉柱伯选中三根叔担任刘家湾新书记。 (3)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的语言。 (4)简析⑨、⑩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5)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玉柱伯没有选有才叔是因为他做事形式大于内容。 B. 三根叔当选完全是因为他家的茅室修得比别人好。
C. 玉柱伯关注每家后院是因为那里藏着人们的秘密。 D. 人们用贵宾般的礼仪迎接玉柱伯是因为都爱戴他。 【答案】(1)狼藉
(2)③
;玉柱伯回到刘家湾(或回家乡或回村)查处村书记(贪官)并选拔新书记 ;④
;玉柱伯特意走访每家的后院
(3)①运用了环境描写,描写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体现了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③用“一抹朝霞”“烟树深处”“白墙红瓦”“遥相呼应”等词描绘了不同色彩,表现了清晨村庄的生机和美丽,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
(4)第⑨段和第⑩段补充交代了三根叔的文化背景和他家茅室的与众不同,表现了三根
叔的清高、注重细节、有生活格调与有能力,为下文三根叔被选拔为新书记埋伏笔。
(5)A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狼藉”意思是乱七八糟的样子。
(2)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划分能力。解答时,根据情节发展,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基本格式划分。文章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玉柱伯回到家乡查处贪官并选拔新书记这件事,这是故事的开端,从第①段到第③段;第④段到第⑪段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详细描述了玉柱伯走访每家的后院的具体细节,也含蓄地点出了他选拔村干部的标准。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此题可以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一抹朝霞早早地站在东边的山头上”可知也可以从拟人的修辞进行赏析。画线句子通过描写村庄早晨特有的美来烘托人们的喜悦之情。 (4)此题考查学生对插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第⑨段和第⑩段通过对三根叔的全面介绍,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突出鲜明,同时为下文他被选拔为新书记埋下了伏笔。
(5)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尤其要注意对人物描写的理解。从“玉伯叔没在椅子上坐,也没翻书”可知有才叔是做事注重形式,玉伯叔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没有选他,A项正确;B项“完全是因为他家的茅室修得比别人好”的观点过于片面;C项“藏着人们的秘密”的理解不正确,玉伯叔是想了解人们的生活细节,从而判断其是否有能力;D项“人们用贵宾般的礼仪迎接玉柱伯”不仅仅是出于对他的爱戴,更关键的是因为他“要为刘家湾选拔一个新书记”。故选A。
故答案为:(1)狼藉(2)③;玉柱伯回到刘家湾(或回家乡或回村)查处村书记(贪官)并选拔新书记;④;玉柱伯特意走访每家的后院(3)①运用了环境描写,描写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体现了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③用“一抹朝霞”“烟树深处”“白墙红瓦”“遥相呼应”等词描绘了不同色彩,表现了清晨村庄的生机和美丽,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4)第⑨段和第⑩段补充交代了三根叔的文化背景和他家茅室的与众不同,表现了三根叔的清高、注重细节、有生活格调与有能力,为下文三根叔被选拔为新书记埋伏笔。(5)A
【点评】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描写可以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等。2.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的心情(情绪、感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作铺垫。3.环境描写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以下的内容埋下伏笔。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墙下短记 史铁生
近些年我常记起一道墙,碎砖头垒的,风可以吹落砖缝间的细土。那墙很长,至少在一个少年看来是很长,很长之后拐了弯,拐进一条更窄的小巷里去。小巷的拐角处有一盏街灯,紧挨着往前是一个院门,那里住过我少年时的一个同窗好友。叫他L吧。L和我一度形影不离,我生命的一段就由这友谊铺筑。细密的小巷中,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我们一起走,冬天或夏天,风声或蝉鸣,太阳到星空。少年间的情谊,想来莫过于我们那时的无猜无防了。
我曾把一件珍爱的东西送给L。是什么,已经记不清。可是有一天我们打了架,为什么打架也记不清了,但丝毫不忘的是:打完架,我去找L要回了那件东西。
走过那道很长很熟悉的墙,夕阳正在上面灿烂地照耀。我走进院中去喊L。L出来,听我说明来意,愣着看我一会,然后回屋拿出那件东西交到我手里,不说什么,就又走回屋去。结束总是非常简单,咔嚓一下就都过去。
归途中我看看手上那件东西,珍宝转眼被处理成垃圾,我失去来时的热度。
我独自回家,贴近墙根走。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捡根树枝,边走边在那墙上轻划,砖缝间的细上一股股地垂流……我内心沮丧而无以名状;一段情谊轻得飘散了,没有了。 那很可能是我对于墙的第一种印象。 随之,另一些墙也从睡中醒来。
我摇着轮椅走街串巷,忽然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的幼儿园了。青灰色的墙很高,里面有更高的树。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外恐怖。 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那个下午母亲要出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高的希望是她可能改变主意,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留在家里跟着奶奶。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我哭声不停,母亲无奈说带我出去走走。“不去幼儿园!”出门时我再次申明立场。母亲领我在街上走,沿途买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形势虽可疑,但看着走了这么久又不像是去幼儿园的路,牵紧着母亲长裙的手便放开,心里也略略地松坦。可是,好吃的东西刚在嘴里有了味道,迎头又来了那面青灰色高墙,才知道条条小路原来相通。虽立刻大哭,料已无济于事。但一迈进幼儿园的门槛,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没了依靠,唯规规矩矩做个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幼儿园墙内,是必定的一种“灾难”,抑或只因为这一个孩子天生地怯懦和多愁。
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墙里的情景:母亲是绕过那面青灰色的高墙走上了远途的,高高的树上蝉鸣浩大,高高的树下母亲的身影很小,在我的恐惧里那儿即是远方。 我现在有很多时间坐在窗前,看远近峭壁林立一般的高墙和矮墙。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我们都在墙里。
我们有时千里迢迢汽车呀、火车呀、飞机呀,只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但未必就能逃脱。墙永久地在你心里,构筑恐惧,也牵动思念。比如
你千里迢迢地去时,鲁宾逊正千里迢迢地回来。
把所有的墙都拆掉的愿望自古就有。不行么?我坐在窗前用很多时间去幻想一种魔法,比如“啦啦啦,啦啦啦……”很灵验地念上一段咒语,刷啦一下墙都不见。怎样呢?料必大家一齐慌作一团(就像热油淋在蚁穴)。然后大家埋头细想,还是要砌墙。砌墙盖房,不单为避风雨,因为大家都有些秘密,其次当然还有一些钱财。
其实秘密就已经是墙了。肚皮和眼皮都是墙,假笑和伪哭都是墙。假设这心灵之墙可以轻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墙,天和地都是墙,时间和空间都是墙。
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眼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长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老柏树千年一日伸展着枝叶,云在天上走,鸟在云里飞,风路草丛,野草一代一代落子生根。我转而祈求墙,双手合什,创造一种祷词,出声地诵念、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路的腿……但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
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突然想起,达摩的面壁是不是这样的呢?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
搬家搬得终于离那座古园远了,不能随便就去,此前就料到会怎样想念它,不想最为思恋的竟是那四面矗立的围墙;年久无人过问,记得那墙头的残瓦间长大过几棵小树。但不管何时何地,一闭眼,即刻就到那墙下。寂静的墙和寂静的我之间,野花膨胀着花蕾,不尽的路途在不尽的墙间延展,有很多事要慢慢对它谈,随手记下谓之写作。 1994年10月
(选自《我与地坛》,有删改)
(1)请分别概况“我”对儿时关于“墙”的两次回忆。
(2)“我”对荒废古园里的围墙先后有不同的态度,请分点概况。 (3)下面语句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
母亲是绕过那面青灰色的高墙走上了远途的,高高的树上蝉鸣浩大,高高的树下母亲的身影很小。
(4)纵观全文,“墙”有着鲜明的象征意义,请对“墙”的丰富内涵谈谈你的理解。 (5)“拆掉墙”与“接受墙”,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请简述理由。
【答案】 (1)我和好友闹翻后,找好友拿回东西,失去了友谊,内心无比沮丧孤独。 母亲出差,绕墙带我去幼儿园,让我明白唯有做好孩子才行,内心感到无助与恐惧。
(2)我用拳头打围墙,用石头砍它;我祈求着墙,希望它还我能走路的腿;我又跟墙说话,接受墙的存在;我搬离那座古园之后,最为思恋的竟是那四面矗立的围墙。 (3)运用动作描写,“绕过”“走上”等动作,写出我看到母亲离去的不舍与心慌。 运用了对比,用墙壁的“高”、树的“高”衬托出母亲身影的矮小,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害怕和不舍。
环境描写,渲染了夏日燥热的气氛,烘托出我被迫上幼儿园,不愿与母亲分别的怯懦。
(4)象征了孤独、恐惧、秘密以及人生的苦难。
(5)我更赞同“接受墙”。人生的苦难并非全无用,有时候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心智,帮助一个人成长。所以,与其哭喊咒骂,不如接受它的存在。
【解析】【分析】(1)第一件事情是“我曾把一件珍爱的东西送给L。是什么,已经记不清。可是有一天我们打了架,为什么打架也记不清了,但丝毫不忘的是:打完架,我去找L要回了那件东西。”“我内心沮丧而无以名状;一段情谊轻得飘散了,没有了。”第二件是“那个下午母亲要出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高的希望是她可能改变主意,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留在家里跟着奶奶。……一迈进幼儿园的门槛,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没了依靠,唯规规矩矩做个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可依据文章的“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我转而祈求墙,双手合什,创造一种祷词,出声地诵念、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路的腿……”“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突然想起,达摩的面壁是不是这样的呢?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搬家搬得终于离那座古园远了,不能随便就去,此前就料到会怎样想念它,不想最为思恋的竟是那四面矗立的围墙”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3) “绕过那面青灰色的高墙走上了远途”是动作描写,“蝉鸣”是环境描写,渲染天气燥热及人物的恐惧心理;“蝉鸣浩大,高高的树下母亲的身影很小。”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作者因母亲要出差远去,自己内心的不舍与恐慌。
(4)本文二至五段回忆儿时“和好友闹翻后,找好友拿回东西,失去了友谊,内心无比孤独”“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捡根树枝,边走边在那墙上轻划,砖缝间的细上一股股地垂流……我内心沮丧而无以名状;一段情谊轻得飘散了,没有了。”“墙”象征了内心的孤独;后来母亲出差,我舍不得,对去幼儿园充满了抗拒,内心非常无助、恐惧。结合语境“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墙里的情景:母亲是绕过那面青灰色的高墙走上了远途的,高高的树上蝉鸣浩大,高高的树下母亲的身影很小,在我的恐惧里那儿即是远方”理解“墙”象征了内心的恐惧;由“其实秘密就已经是墙了。肚皮和眼皮都是墙,假笑和伪哭都是墙”分析“墙”象征秘密;结合“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突然想起,达摩的面壁是不是这样的呢?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理解,“墙”象征人生的苦难。 (5)本文中的“墙”象征了孤独、恐惧、秘密以及人生的苦难。如: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与痛苦抗争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从与痛苦的抗争中寻找少许的快乐。正是因为有痛苦的存在,才能激发我们人生的力量,使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强。所以我赞同“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我和好友闹翻后,找好友拿回东西,失去了友谊,内心无比沮丧孤独。 母亲出差,绕墙带我去幼儿园,让我明白唯有做好孩子才行,内心感到无助与恐惧。 ⑵我用拳头打围墙,用石头砍它;我祈求着墙,希望它还我能走路的腿;我又跟墙说话,接受墙的存在;我搬离那座古园之后,最为思恋的竟是那四面矗立的围墙。
⑶用动作描写,“绕过”“走上”等动作,写出我看到母亲离去的不舍与心慌。 运用了对比,用墙壁的“高”、树的“高”衬托出母亲身影的矮小,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害怕和不舍。环境描写,渲染了夏日燥热的气氛,烘托出我被迫上幼儿园,不愿与母亲分别的怯懦。 ⑷象征了孤独、恐惧、秘密以及人生的苦难。
⑸我更赞同“接受墙”。人生的苦难并非全无用,有时候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心智,帮助一个人成长。所以,与其哭喊咒骂,不如接受它的存在。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任务及事件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考生答题时要注意表述简洁通顺。
⑵本题考点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考生要根据题干要求,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或段落,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考生解答时关键在于鉴赏的角度选择,一般说来可以从修辞、描写、词语的运用等入手进行分析,概括出其对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题的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具体物象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结合文段的内容,从不同的文字归纳出答案,要深层次的理解物象的象征意义。
⑸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或感悟进行回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