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悦读”方能高效“阅读”

2024-03-13 来源:易榕旅网
“悦读”方能高效“阅读”

【关键词】悦读高效关键因素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是学生个体生命的扩展。学生阅读不仅能开阔视野,增知启智,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真正的阅读并不神秘,它的本质是快乐,即“悦读”。“悦”者,快乐也,“悦读”即快乐阅读、喜欢阅读的缩略词,它是学生高效阅读的途径,它会让学生的生命产生奇妙的光合作用,使学生的人生之路充满盎然春意。而要达到“悦读”之境界,阅读教学中就不能不重视激情、意境、心境、情境这四个关键因素。

一、诱发阅读的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往往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阅读中富有激情可推动学生持久专注、高效地阅读;而高效给学生带来的’益处是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知识财富,让学生去享受生活,并且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而这种良好的体验又会让学生产生更多对阅读与学习的激情,再去更专注、更高效地表现,从而使阅读产生一种“激情一高效一更激情一更高效”的良性循环。

语文阅读应该重视课内外阅读的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这样才能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

学作品能力的目的。但是纵观现今学生阅读的现状,特别是迫于应试的压力,大多数学生只满足于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缺乏激情,把课外阅读当做是游离于语文学习过程之外的点缀,甚至当做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这告诉我们,诱发学生阅读的激情,教师的示范和引领是至关重要的。在平时,教师应以自己人书合一的美好画面使学生感染读书的快乐,以自己神采飞扬的激情诵读给学生传递读书的快乐,以自己昼夜勤读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分享读书的快乐。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在《往事依依》中这样写道:“国文教师”朗诵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而“悲歌慷慨”的情景,以及“代课的国文老师”朗诵田汉《南归》诗时“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情形“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除此之外,诱发学生阅读的激情还可以通过榜样激励、片段赏析、活动激趣、成果展示等实现。读书充满了激情,那是一种人生状态,是一种诗意境界,是精神的追求,心灵的放纵,它是高效阅读的持久动力,是学生感受阅读愉悦的不竭之源。 二、创设阅读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是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有机统一。

引导学生领会并进入作品创设的意境的方法有:

1.感知作品寄托情感的物象。文学作品的意境创造有赖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倘若我们把作者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看成作品意境的本质内容和窗口,那么学生要进入意境,就必须从分析其描绘的生活画面,认识其艺术形象这个窗口人手。如在《回延安》里,描绘了多幅画面: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有描绘亲人团聚的热烈场景等,画面上的主体都是“我”——重回延安的革命战士,他饱含激情,歌颂、赞美母亲延安,向她倾诉革命儿女的衷肠。这便是诗人自己勾画的形象。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看到这一切,便悟及到其意境的实质了。

2.把握作者创作情感的脉搏。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是作者写作的动力,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基础均融入其中,不了解这个动力,找不到作者情感的源头,便摸不准作者情感的脉搏,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尽可能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比如余光中的《乡愁》,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长期阻隔,诗人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了解了诗人的身世、经历,就能设身处地去领会诗人彼时彼地的思想及心情,并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理解作者吐露情感的背景。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了作品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作品的基本情调。不分析其背景,就难以了解作品感情的基调。作者往往抓住生活中那些动人的能启发人思考的镜头,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或形

象,以构成能唤起读者美感的意境。因此,要领会作品的意境,就必须分析作品写作的背景。如朱自清的《背影》,若不了解“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这一特定背景,不关注父亲年老体胖、步履蹒跚地爬月台、过铁道的背影,就无法深入地理解父亲对儿子那深挚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那无限感激怀念之情。学生只有认识了这些背景情况,把握了文本的基本情调(或氛围),才能为进入文本的意境奠定基础。

当然,作品的感情,表达的意境,因作者作品风格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或含蓄,或显露,或幽远,或浅近。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作品寄托情感的物象,把握作者创作情感的脉搏,理解作者吐露情感的背景,才能使之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快乐阅读、高效阅读的目的。 三、营造阅读的心境

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一个人具有某种心境而表现出的态度体验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时就是心境弥散性的表现,所谓“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就是如此。心境产生后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则可称之心境的长期性。

阅读的心境,往深里说,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阅读是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自身的感悟和体会,淡

淡的喜悦会在心头升起,浮荡的寂寞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境,不失信心地切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其中“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一种读书的方法,“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则关注的是阅读的志趣。

作为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学生营造最佳的阅读心境:(1)纯洁的心境。阅读之前,学生应拭去一切芜杂的、混乱的、烦琐的念头,使心境如一池清水、一块水晶。(2)渴求的心欲。学生对书籍要有爱不释手的感情,对知识要有如饥似渴的欲望。(3)安静的心绪。阅读时的心绪要安稳宁静,要克服慌乱、烦躁和紧张,心跳应平稳,呼吸应均匀。(4)明确的心志。要有一个念念不忘记的目的,这样才有新的发现。(5)专一的心力。在阅读时要把全部精神倾注在焦点人物上,加强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活动,造成大脑的兴奋。(6)乐观的心情。对不幸与逆境,应有平和、顺向心态,不应有反感、逆向心理。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有了上述心境,学生面对文本就会处于欣悦状态,也一定能摆脱纷繁俗物的干扰,凝神贯注、用情专一,深入理解文本的话语,真切地看清文本描写的对象,从而进入一种设身处地、心醉神迷的想象之境,以充分体味文本的内涵和旨趣,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 四、构建阅读的情境

情境即为“场景、境地”,是指在一个具体场合下,与当事人直接相关的所有人、事、物及其组织状态。它依赖于特定的场景,并在场景中展开、生成。

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是这样描述的:“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和熟悉的经验联结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所需的情境必须有包含语文信息的特定的场景来支撑。情境阅读,重要的就是“情”的激发与“境”的创设。“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阅读之“情”;“情”的激发又可以推动学生在“境”的背景中自主求知。

如何让学生主动地融人文本内容,并体验其中的情境呢?编演文本精彩片段无疑是值得推崇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去说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做作品中人物所做的事,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如《皇帝的新装》中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情态;《核舟记》里苏、黄、佛印以及两个舟子的神态;《三味书屋》那位严厉、方正的先生“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神情等都可以通过学生的现场表演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阅读的效果。

当然,构建情境的方法很多,其他的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及语言描述情境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切合文本的情境,来更好调动学

生阅读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帮助学生诱发阅读激情、创设阅读意境、营造阅读心境、构建阅读情境,使学生能够自主“悦读”探究文本,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启,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教师通过课内阅读教学的引导来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在自我鉴赏的基础上自主摘抄,以阅读的冲动带动新思维,以个性的摘抄带来自我的积累。学生只有自己漫步于文学的百花园中,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领略文学之花的绚丽,这样酿出的“蜜”才是最香最醇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