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风险社会理论下的城市风险治理

2023-12-28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风险社会理论下的城市风险治理

作者:何 江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4期

摘要:与冲突、危机、灾难不同,风险是人的行动选择所面临的潜在危害性。危机风险社会理论鲜明地刻画了当今社会所处的风险状态;城市是集结社会风险最多的地方。我国处于城市风险高发期,应当强化城市风险意识、建立常态风险治理。 关键词:风险社会理论城市风险风险治理

一、风险的涵义辨析

“风险”、“冲突”、“危机”与“灾难”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常见的词语,它们都给人带来负面影响,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身处其中都想极力趋利避害。但是它们还是有很大区别:

关于冲突。卡尔·马克思认为,冲突缘起于资源分配不平等。在稀缺资源上的分配越不平等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基本利益冲突就越深。[1]社会学家卡塞则认为,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其中一方的目的是企图中和、伤害或消除另一方。导致冲突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物质性原因,主要是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第二种则主要是信仰、价值观等非物质方面的不同[2]。由此可见,冲突主要反映的是一种资源有限下的矛盾争执状态,它有可能是导致危机、灾难的原因。

关于危机。罗森塔尔1989年对危机的界定: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3]。清华大学薛澜等人认为,危机是相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了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事件[4]。因此,危机强调的是已经呈现的事件,一种事实。

关于灾难。澳大利亚学者W.尼克·卡特认为:“灾害是一种突发的或逐渐积累的自然或人为事件。它的侵害是如此之严重,以至于受影响的社会必须对它采取专门的对策。”国内学者徐长乐认为:“灾害是由自然原因、人为因素或二者兼有的原因而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后果的祸害”[5] 。可以看出,灾难突出的表现为严重的损害性后果。

关于风险。风险(Risk)一词源于拉丁文Risicare,其词义为“在山崖中航行”,其蕴含之意是“危险的可能性”。风险与其它三个概念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两可的状态或者概率。风险是一种为获取成功但是又极可能失败的境地。艾瓦尔德说,“任何事情本身并不是风险,世界上本无风险。但另一方面,任何事情都能成为风险,这取决于人们如何分析危险,考虑事件”[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此,风险可以被界定为:人的某种选择行为存在着种种潜在不确定的结果,其中的某种结果有可能产生负面乃至危害后果。 二、风险社会理论与风险社会 1.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

“风险社会”是1986年由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提出的。尽管风险此前并非一个新词,但如此鲜明地将“风险社会”划为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确实具有开创性,且由于它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相呼应,唤起了人们极大的共鸣。在某种程度上,风险社会不仅成为一种共识,而且风险社会理论一度成为人类社会风险研究的主导模式。贝克的名字己经被作为“风险社会”的同义词使用。贝克在他的风险社会理论中指出,风险社会是继工业社会后并传承工业化社会所有危险的一个新社会阶段。至于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差异,他形象地描述:“阶级社会的推动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饿!风险社会的集体性格则可以用另一句来概括:我怕!”[7] 风险中的社会简直就是坐在“文明的火山上”。

与其相呼应,共擎风险社会理论大旗的是安东尼﹒吉登斯。他是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来描述现代风险社会。与贝克的“火山比喻”类似,他把现代化比喻成一股庞大的、失控的“毁灭力”,而人类社会正在颠簸着往前行进,却没有驾驶员控制方向盘。他认为,人类是处在其自身所制造的风险中。这种“制造的风险”有三个特征: 一是它已超越特定的时空界线,成为一种全球化的风险,无人在风险面前得以幸免;二是它不断地在“制造”中“再制造”,成为一种无法弥补的风险,因为在弥补风险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制造风险;三是它扩散于世界之中,甚至超越了人们思考的“本位”与“范围”,因而成为一种无人能负责的风险[8]。 2.风险社会的特征 ①难以感知性。

作为比较,贝克描述了工业社会及之前的“危险”: 在19世纪,掉到泰晤士河里的水手并不是溺水而死,而是因吸进这条伦敦的下水道上恶臭和有毒的水汽窒息而死的。走过一条中世纪城市的狭窄街道,就像让鼻子遭受夹道的鞭挞……那些年代里刺激着人的鼻子和眼睛的,从而是可以被感受到的危险是明确的,但在今天,文明的风险一般是不被感知的,并且只出现在物理和化学的方程式中。

②风险扩散的“飞去来器”效应。

与之前的社会危险根源于社会阶级地位的冲突不同,贝克认为,客观地说,风险在其范围内以及它所影响的那些人中间,表现为平等的影响。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罪魁祸首与受害者迟早会同一起来……风险在边界下蔓延……它不仅对单个的资源反戈一击,而且以一种整体的、平等的方式损害着每一个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③风险难以逃避。

贝克笔下的风险社会到处充斥了难以逃避的风险:“它们是和其他东西一起吸人和吞下的附带产品,它们是正常消费的夹带物。它们在风中和水中游荡。它们可以是任何和所有的东西,而且与生活的绝对需求——呼吸的空气、食物、居所,它们通过了所有其他严密控制的现代性 护区域。”发达文明中存在一种风险命运。人出生在哪里,就不可能以任何成就来脱离它。 三、城市的风险特征 1.城市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系统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晶。近现代以来,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都主要出现在城市领域。从工业文明开始以来至今,城市社会已经成为现实中社会的主要呈现状态,城市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系统。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在20世纪初欧美大规模城市化的背景下,开创了城市社会研究。正如他们所言,城市是一个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是生态、经济、文化三种基本过程的综合产物。[9]在这里,由于城市资源的短缺,聚集了人类社会最激烈的冲突与竞争。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罗伯特.帕克即称,应当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实验室或诊所,用它来诊断、实验人类的本性和社会过程。 2.城市的聚集性

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特说:“密集,众多,包围成圈的城墙,这些只是城市的偶然性特征……而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11]城市作为一个具有聚合作用的容器,可以使许多不同的要素在容器中相互作用,并碰撞、产生出新的要素。这种聚集的表现首先是人口聚集。用人口规模来界定城市是很多国家百科全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定义: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一个相对永久性的、高度组织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比城镇和村庄规模大,也更为重要。《美国百科全书》:是一个特定的市政自治体的类型,是比较密集的相当规模人口 (2500人)的聚合体。[12]

其次是资源的聚集性。城市本来就源起于市场与商业的聚集效应。与人口的聚集相同步的是各种市场要素的聚集。从最早期物物交换的集市货物到现代金融、贸易等现代产业所吸纳的人、财、物资源,是城市区别于非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反过来吸引人口聚集的“磁力场”,因为资源的聚集比分散更有利于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资源使用的成本,促进经济活跃。所有这些城市的资源要素高度聚集,形成了人口密集、建筑密集、设施密集、资源密集、活动密集、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的特点。

3.城市功能的复杂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为城市建立了发达的运行系统,例如给排水系统、供电供气系统、通讯系统、交通系统等等,城市也因此承载了比以往更复杂的功能。各种功能交织在一起,共同承担和支撑着城市的运行。

4.城市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产物

人类改造环境的最终产物聚合在城市。城市产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技术、政治,乃至道德都对自然状态发生了极大地改变。例如,建造大量的工矿企业、住宅、商业、文化娱乐建筑物、道路、桥梁的用地;攫取生活、生产需要的大量的能源和物资,这些都使得自然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人类活动对城市系统的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我国城市风险治理的必要性 1.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

诺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两件事之一便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涉及的城市数目、人口是世界上哪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而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正是社会矛盾的集结期。 2.我国城市发展的复杂情境

我国的城市化不仅沿袭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而且兼处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情境。我国城市发展承载了更多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技术价值、民主价值等多重城市价值观的内涵[13]。 如果把我国的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观察,我们会发现,它是一个不完全的、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14],它的非平衡性、多尺度性、多层次性、不确定性、非线性、突变性、自组织性、自相似性、随机性、无序与有序交互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巨系统。一方面,这个系统内部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加速所带来的显性问题,如人口、交通、资源、环境,隐藏于其下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则带来深层次的隐性问题。另一方面,这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发生着迅速的流动与交换。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下,城市的有形物质域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一个系统的震荡会轻而易举的打破物质与行政划分的域界,传导到另外一个系统。

3.城市危机频发带来的紧迫性

周期性传染病发作、灾害性天气、恶性伤害事件……这些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成为我国城市越来越普遍的事件,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危机的治理。然而应付危机多属事后之举,对于复杂的大城市巨系统,会有亡羊补牢之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此,能否把我们防控危机与灾难的理念与行动,提前布局在我们的常态治理中?能否更多的将危机把握在一种可选择的概率状态,在我们对危机的警觉之前,构筑强大的风险意识?就城市治理而言,如果城市的治理者能拥有足够的治理风险意识,能对城市的潜在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并加以防范,将城市风险防范和危机治理化为常态的风险治理,那么他们就会把更多的资源集中在高风险的地方,从而将风险减少或者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破坏性的危机就有可能被减少。◆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p164. [2]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

[3]Rosenthal, etc. 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 Riots, Hazard Terrorism, Springfield, Illinois:Charles L Thomas Publisher ltd. 1989,p10.

[4]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p26.

[5]转引自:周晓丽著.《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视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p9-10.

[6]F.Ewald. 1991. “Insurance and Risk”. 转引自:杨雪冬等著.《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2.

[7][德]乌尔里希·贝克. 何博闻译.《风险社会》.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p57.

[8]转引自:余潇枫著.《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p8. [9][美]帕克等著.宋俊岭、吴建华、王登斌译.《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派城市研究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p67-68.

[11]Mumford. The City in History London. Secker and Varburg, p116-117. [12]转引自:王颖著.《城市社会学》.上海:三联书店,2005, p95.

[13]王志章著.《知识城市——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8,p14.

[14]周一星、陈彦光.《城市与城市地理》.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3,p4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简介:何江(1972——),男,汉族,籍贯:河北文安,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北京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