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A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B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答案:D
10.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参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
1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参考答案: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
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参考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弊在赂秦(luō) ②率赂秦耶(shuài) ③思厥先祖父(jué)
④暴霜露(bù) ⑤洎牧以谗诛(jì) ⑥日削月割(xuē)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C
解析:“赂”应读“lù”,“暴”应读“pù”,“削”应读“xiāo”。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答案:B
解析:B项,厌:满足。
3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项前“兵”指“兵器”,后“兵”指“战略,战术”;B项前“以”是“因为”,后“以”是顺承连词;C项前“或”为“或许”,后“或”为“有的人”。D项两个“则”均为“那么”。
4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是指“祖辈”;C项古义是指“智力和力量”;D项古义是“旧例”。
5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是被动句。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与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不同。
答案:D
解析:①损失的,②灭亡,③指代秦国,④指代六国。
7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 ④以地事秦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⑥洎牧以谗诛 ⑦不赂者以赂者丧
A①④/②⑤/③/⑥⑦ B①⑥⑦/②③/④⑤
C①⑥⑦/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⑥⑦
答案:A
解析:①④介词,“用”;②⑤连词,表结果;③介词,“把”;⑥⑦介词,“因为”。
8分别选出翻译正确的选项。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A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愈厉害。
B秦国送给的越多,秦国所受的侵害就越厉害。
C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害就越厉害。
D六国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答案:D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
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
D虽然如此,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
答案:C
9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证明的观点是( )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D不赂者以赂者丧。
答案:B
10“此言得之”的“之”字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面说的道理
1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一语出自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史记?魏世家》 《战国策?魏策》
拓展应用?跳一跳,够得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①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 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弃) 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 ⑤未可专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国)
⑥兵连祸结,曾无虚岁(竟然) ⑦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 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劫掠)哉
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⑧ C①④⑥⑦ D①④⑦⑧
答案:C
解析:②责怪;③排斥,抵挡;⑤认为秦有罪;⑧挟制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⑤而四国休息于内
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古:崤山以西。④古:挺身而出。⑧古:休养生息。
14第①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喻证法 B例证法 C对比法 D引证法
答案:B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到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答案:A
16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答案: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赵、燕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2)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答案:所以终于因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17默写下列名句。
(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
答案:(1)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2)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3)暴霜露 斩荆棘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8将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杨子之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韩非子?说林上》)
(1)其恶者贵,美者贱。
答案:那个长得丑的很显贵,长得美的很卑贱。
(2)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答案:丑的自己知道丑,我也就不觉得她丑了。
(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答案:品行高尚却能去掉自认为高尚的念头,(这样的人)到哪里去会不好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