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一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01904231132.doc

2021-03-30 来源:易榕旅网
 留侯论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宋仁宗末年,他曾向朝廷上制策,提出改革弊政的主张。后来政治思想日趋保守,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并以此贬为杭州等地方官。后又被控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召还为翰林学士(替皇帝草拟诏令的官吏),又受到旧党的打击,出知杭、颍等州。新党再度当权,先后被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和琼州(今海南岛)。赦还第二年,卒于常州(今江苏常州市)。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一扫以前文人词柔靡纤弱气息,对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长期受佛老思想影响较深,限制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有《东坡全集》。 相关背景

嘉祐六年(1061),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都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二十五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十九篇,后来将这五十篇文章编为《应诏集》十卷,本文在第九卷。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欲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始皇大索天下十日,弗获,良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记》有《留侯世家》。张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张良无战功,刘邦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千户。”张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

本文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重要的作品之一。

文意感知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在斗争中应当采取“忍”的态度,善于运用策略,等待时机,以实现大的计谋。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同“猝”,译为“突然”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同“现”,译为“表现” 二、古今异义

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古义:指抱负

今义:从两边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 2.千金之子 古义:富贵人家

今义:女儿。用于称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3.其身之可爱 古义:值得爱惜

今义:令人喜爱的,讨人喜欢的,深受热爱的 4.其君能下人

古义: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今义:仆人

三、一词多义 1.见 2.过 3.怪 4.其 5.所以 6.而 7.之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屈居 ②臣妾于吴者 做臣做妾 ③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称王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非子房其谁全之 保全 3.动词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使……受摧折 ②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使……信任 ③此固秦始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吃惊

使……发怒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者也”表判断)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者,……也”表判断) 2.被动句

勾践之困于会稽。(“于”表被动) 3.状语后置句

(1)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于草野之间”作状语,后置) (2)而命以仆妾之役。(“以仆妾之役”作状语,后置)

1.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

明确:(1)寻人刺秦;(2)圯上受书;(3)辅汉建功。

2.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始皇、项籍、高祖等历史人物,有何作用?

明确: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第四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张良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是正衬;第四段写秦始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五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能忍。

3.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意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文章最后一段看似与忍相关不紧,但并不离题。是用子房的“状貌”反衬子房能忍的胸怀,从另一角度深刻地表现了主题;是对上文的进一步阐发,是文章极尽变化之后的“余波”,含蓄而余味无穷,也和文章开头暗中相合。

4.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明确:(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指出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辅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写法鉴赏

1.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文章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忍”。然后以“忍小忿而就大谋”为线索纵贯全篇。圯上老人之所以屡次“倨傲鲜腆”,目的就在于要教给张良学会“忍”。然后举出历史上的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和项刘楚汉之争的事实,进一步论说,只有“忍”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否则只有失败。可谓一以贯之,滴水不漏。 2.形象生动,流畅自然

文章以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与项刘楚汉之争等历史事实为例,进行说理,这不仅

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更能对人晓之以理,甚至动之以情,这无疑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特别是本文的语言晓畅易懂,婉转自然,也无形中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素材挖掘

圯上老人授张良书其意却不在书,而在折张良“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而张良最终成为“豪杰之士”并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原因也不在所得之兵书,而在圯上老人的“倨傲鲜腆”使其学会了“忍”。 [应用角度]

法国作家雨果说:“世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拥有宽广胸怀而成其事业者,古已有之。一个人的胸襟有多宽广,他日后的成就就有多大。胸襟宽广的人会产生非凡的力量和旺盛的斗志,能使众人归心,为己尽力,从而成就一番事业。这则材料可用在“宽容”“气度”“胸襟与事业”“忍与不忍”“让宽广的胸怀成就你的事业”等作文中。

(时间:40分钟 分值:57分)

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间不能容发 发:头发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见:看见 C.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同“猝”,突然 D.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鲜:少 解析:选B B项,见:同“现”,表现。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A A项,均为介词,用。B项,介词,从;介词,对。C项,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B.慈父见背 C.是以见放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析:选B 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为被动句。

4.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B.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解析:选A A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只在于“能忍”和“不能忍”之间,而张良促进了刘邦的“忍”。

B.文章的结尾转向对张良外貌的评说,这进一步点明了题旨。 C.张良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得益于黄石公对他的考验。

D.黄石公送给张良的那本书,对提高张良的谋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解析:选D D项,“决定性的作用”表述不当, 老人的用意并不在那本书上。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

(2)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3)就是这一点,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也不能使他发怒了。 二、能力拓展(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划策,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B.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C.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D.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解析:选A 句中的“上”“雍齿”“什方侯”“丞相”“御史”“群臣”“我属”可为断句的依据。结合语境,可知A项最为合理。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中国古代封建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自先秦时始设;秦以后各朝代亦设此爵位,其所属等级大同小异。

B.拜,古代指授予官职。另外,辟、除、察、举、征、迁等也指授官,而左迁、左除则指降职。

C.布衣,古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衣服。权贵人家穿绫罗绸缎,平民穿麻、葛之类的廉价衣服,所以现代干脆以“布衣”指称平民百姓。

D.天子,顾名思义,指上天之子。历代帝王一直鼓吹“君权神授”,说他们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

解析:选C 古代已将“布衣”指称平民百姓。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虽无战场厮杀之功,但却凭着在幕后为刘邦出谋划策,逐渐深得刘邦信任,从而被封为侯。

B.刘邦在封赏上的厚亲友,引起了未被封赏的有功将领的不满,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反。

C.未受封赏的诸将私下活动,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在这种情况下,他向谋臣张良询问原因并寻求积极的对策。

D.张良进谏善于因势利导,先以危言耸听以引起刘邦重视,再适时指出刘邦在封赏中的失误,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解析:选B B项,错在“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反”的表述,原文无此意思。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他用所有的家财去寻觅能刺杀秦王的刺客。

(2)更害怕你怀疑他们平生所犯的过错而被你杀掉,所以就聚在一起商量谋反。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被秦灭亡,张良家里尚有三百家奴,他弟弟死了也不安葬,他用所有的家财去寻觅能刺杀秦王的刺客,为韩国复仇,因为他的祖父、父亲共计五世在韩国为相。

十年之后,陈涉等起兵反秦,张良也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队伍。听说景驹在留自立为楚王,张良便率领队伍去投奔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刘邦正率领着几千人,在下邳以西扩张势力,于是张良便归属了他。刘邦拜张良为偏将。张良多次将《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他都十分接受,还常常使用其中的计策。

由于张良体弱多病,并没有专门带兵打仗,经常给刘邦出谋划策,随时跟随在刘邦左右。 汉六年正月,刘邦分封有功之臣。张良并未立下战场上杀伐的功劳,但汉高帝刘邦却说:“在军帐中出谋献策,使千里的战场取得决战的胜利,这是张良的功勋。让他自己在齐选择三万户的俸禄。”张良却说:“我从下邳起事,在留会见皇上,这是天意让我归属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并不时取得成功,我自愿分封到留就感到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分封。”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刘邦已经分封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日日夜夜都在不停地争功,使分封很难进行。刘邦在洛阳南宫,从复道上望见许多将领都常常一同坐在地上谈话。刘邦问:“他们在说什么?”张良回答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谋反呀!”刘邦问道:“天下已经安定,为何还要谋反?”留侯张良说:“陛下从一个平民百姓起义,凭这些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身为天子,你所封的都是萧何、曹参等亲近喜爱的人,而诛杀的都是平时所仇视怨恨的人。如今将领和官吏计算功劳,拿全天下来封赏都不够,这些人不仅害怕陛下不能全都封赏,更害怕你怀疑他们平生所犯的过错而被你杀掉,所以就聚在一起商量谋反。”刘邦忧虑地说:“怎么办才好呢?”张良说:“陛下平生最恨的,又为君臣所共同知道的,最突出的那个人是谁呢?”

刘邦回答说:“雍齿与我有旧仇,他曾多次欺侮我。我本来想杀掉他,但因为他战功很多,所以不忍心。”张良说:“现在必须首先立刻封赏雍齿给群臣看,大家见雍齿都受到了封赏,那么每个人的心里都稳住了。”于是刘邦大宴群臣,当着大家的面封雍齿为什方侯,又赶紧督促丞相和御史根据每个人功劳的大小进行封赏。群臣喝完酒出来,都高兴地说:“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三、文化常识及语言运用(13分)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已经在太学里学习的生员。 B.予告,古代官吏休假制度。官吏休假称“告”,二千石以上官吏经考课居最高,允许带职休假。一般不得归家,居官不视事。

C.释褐,褐为粗布衣服,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到官府任职。后来也指考入各级官办学校学习的生员。

D.乐府,秦代以来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扩大乐府规模,从民间搜集大量民歌,后人称“汉乐府”。乐府也成为诗体名称之一。

解析:选C “后来也指考入各级官办学校学习的生员”错,应为“也指进士及第授官”。 1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补写对联。(4分)

四川乐山凌云寺,相传是苏轼年轻时读书之处,据说苏轼少年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博览群书,常受人称赞,因此不免年少气盛,曾在门前贴下一副对联道:“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不久,有一白发老人持一小书前来请教,苏轼接过书一看,不觉一惊,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老翁笑着说:“还望博学的小苏赐教。”苏轼面红耳赤,连连说道:“请老前辈原谅,小生一时狂兴。”苏轼赶紧在原对联上下联的前边分别加了两个字,使得这副对联的思想境界和情趣绝然两样。

苏轼是补的哪几个字呢?请你也来改一改,补全这副对联,表述苏轼后来想表达的意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意思对且符合对联要求即可) 1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三组排比句。(6分)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一道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道风景。可是你知道,聪明的你就是一道风景:虽然你没有惊涛拍岸的雄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你有青春的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东风裁柳 碧如丝绦(小荷初露 涓涓清泉) 没有东风裁柳的多情 没有小荷初露的恬美 你有抵御艰难的柔韧 你有闪光的心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