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缺失率估计应以历史清偿率为基础,不能仅根据对抵(质)押品市值的估计,同时应考虑到银行可能没有能力迅速操纵与清算抵押品。
(1)影响违约缺失率的因素有多方面,要紧包含:
①项目因素 ②公司因素 ③行业因素 ④地区因素 ⑤宏观经济周期因素 (2)计量违约缺失率的方法
①市场价值法:信用价差与违约概率来推算。市场法与隐含市场法。
②回收现金流法:根据违约历史清瘦情况,预测违约贷款在清收过程中的现金流,并计算出LGD,即LGD=1-回收率=1-(回收金额-回收成本)/违约风险暴露
信用风险组合: 1.违约有关性
违约基于的因素:自身、所处行业或者区域、宏观经济因素 2.信用风险组合计量模型
由于存在风险散化效应,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小于等于其所包含的单一资产组合风险的简单加总。
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信用风险组合模型
(1) Credit Metrics模型:是一个VAR模型,其创新之处是解决了计算非交易性资产组合VAR这一难题。
(2) Credit Protfolio View模型。是对第一个模型的补充。比较适用于机构类型的借款人。
(3) Credit Risk+模型:根据针对火险的财险精算原理,对贷款这个违约率进行分析。该模型认为,贷款组合中不一致类型的贷款同时违约的概率是很小且相互独立的。
3.信用风险组合的压力测试
(1)压力测试用于评估资产或者投资组合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可能遭受的重大缺失。作为商业银行日常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压力测试有较多积极作用。
(2)压力测试只是对组合短期风险的状况的一种衡量,因此属于一种战术性的风险管理方法。
第一章 风险管理基础 本章基础知识精讲: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一)风险、收益与缺失 1.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一个宽泛且常用的术语。在本书中,风险被定义为未来结果出现收益或者缺失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说,假如某个事件的收益或者缺失是固定的并已经被事先确定下来,就
不存在风险;若该事件的收益或者 缺失存在变化的可能,且这种变化过程事先无法确定,则存在风险。
2.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正确认识并深入懂得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对缺失可能 性的平衡管理,防止过度强调风险缺失而制约机构的盈利与进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 活动中主动承担风险,利用经济资本配置、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等现代风险管理方法,遵循风险与收益 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地促进商业银行优势业务的进展,进行科学的业绩评估,并以此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
3.风险与缺失的关系
风险与缺失有密切联系,根据风险的含义及产业实践,风险尽管通常使用缺失的可能性与潜在的 缺失规模来计量,但绝不等同于缺失本身。严格来说,缺失是一个事后概念,反映的是风险事件发生后所 造成的实际结果;而风险却是一个明确的事前概念,反映的是缺失发生前的事物进展状态,在风险的定量 分析中能够使用概率与统计方法计算出缺失规模与发生的可能性。
在实践中,通常将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缺失分为预期缺失、非预期缺失与灾难性缺失三大类。
(二)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
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风险管理与商 业银行经营的关系要紧表达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承担与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进展的原动力。
第二,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从传统上片面追求扩大规模、增加利润的 粗放经营模式,向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定 量分析为主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变;从侧重于对不一致风险分散管理的模式,向集中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 模式转变。
第三,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提供根据,并有效管理金融资产与业务组合。 第四,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为商业银行制造价值。
第五,风险管理水平表达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商业银行生存进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
(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进展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紧策略 (一)风险分散
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与降低风险的方法。“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古老投资格 言形象地说明了这一方法。
(二)风险对冲
风险对冲指通过投资或者购买与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收益波动负有关的某种资产或者衍生产 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缺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对冲是管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 险与商品风险非常有效的方法,风险对冲能够分为自我对冲与市场对冲。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者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 风险管理办法。风险转移分为保险转移与非保险转移。
(四)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指商业银行拒绝或者退出某一业务或者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者市场具有的风险。简单地说 就是: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规避要紧通过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风险规避策略的实施成本要紧在于风险分析与经济资本配置方面的支出。
(五)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指事前(缺失发生往常)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风险合 理定价:定价过低将使自身所承担的风险难以获得足够的补偿;定价过高又会使自身的业务失去竞争力, 从而面临业务萎缩并阻碍长期进展。
四、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 (一)资本的概念与作用
通常所说的资本是指会计资本,也就是账面资本,等于金融机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减去负债后 的所有者权益,包含实收资本或者普通股、优先股等。
资本的作用要紧表达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 第二,汲取与消化缺失。
第三,限制商业银行过度业务扩张与风险承担。 第四,维持市场信心。
第五,为商业银行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驱动力 (二)监管资本与资本充足率要求 1.监管资本的概念
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规定的商业银行应持有的同其所承担的业务总体风险水平相匹配的资本,是监管当局针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按照统一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计算得出的。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首先,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的不一致性质,对监管资本的范围作出了界定,监管资本被区分为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
(1)核心资本又称之一级资本,包含商业银行的权益资本(股本、盈余公积、资本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与公开储备;
(2)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包含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贷款储备与混合性债务工具等。
(3)在计算风险资本要求时,还规定了三级资本。
其次,新协议对三大风险加权资产规定了不一致的计算方法:
(1)关于信用风险资产,商业银行能够采取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与内部评级高级法计算;
(2)关于市场风险,商业银行能够使用标准法或者内部模型法计算;
(3)关于操作风险,商业银行能够使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或者高级计量法计算。 2.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指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资本充足率定义为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加上12.5倍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的比率。
新协议规定国际活跃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三)经济资本及其应用 1.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了应付对未来一定期限内资产的非预期缺失而应该 持有的资本金。经济资本的重要意义在于强调资本的有偿占用,即占用资本来防范风险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2.经济资本配置对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 第一,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第二,有助于商业银行制定科学的业绩评估体系。 3.RAROC
在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方法中,目前被广泛同意与普遍使用的是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其计算公式如下:
RAROC=(N1-EL)/UL
其中,Nl为税后净利润,EL为预期缺失,UL为非预期缺失或者经济资本。 七、风险管理的数理基础 (一)收益的计量 1.绝对收益
对投资成果的直接衡量,反映投资行为得到的增值部分的绝对量。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绝对收益=P-P。
其中,P为期末的资产价值总额,P。为期初投入的资金总额。
2.百分比收益率
百分比收益率是当期资产总价值的变化及其现金收益占期初投资额的百分比。百分比收益率通常 用百分数表示,是最常用的评价投资收益的方式,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百分比收益率(R)=(P。+D-P。)/P。×100%
其中,P。为期初的投资额,P1为期末的资产价值,D为资产持有期间的现金收益。 (二)常用的概率统计知识 (三)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
根据上述公式可得,当两种资产之间的收益率变化不完全正有关(即ρ《1)时,该资产组合的整体风 险小于各项资产风险的加权之与,揭示了资产组合降低与分散风险的数理原理。
假如资产组合中各资产存在有关性,则风险分散的效果会随着各资产间的有关系数是完全不一致的。假设 其他条件不变,当各资产间的有关系数为正时,风险分散效果较差;当有关系数为负时,风险分散效果 较好。
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能够利用资产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将贷款分散到不一致的行业、区域, 通过积极实施风险分散策略,显著降低发生大额风险缺失的可能性,从而达到管理与降低风险、保持收益 稳固的目的。
第二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要求考生掌握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操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与风险管理流程这几大知识点。风险管理组织各部门的要紧职责,风险管理流程的四个步骤是考生要着重把握的。
本章基础知识精讲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环境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二)商业银行内部操纵 (三)商业银行风险文化 1.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含义
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风险管理理念、哲学与价值观,通过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制度与员工风险管理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企业文化。
2.先进的文化理念
(1)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制造资本增值与股东回报的重要手段。 (2)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消除风险,而是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过程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3)风险管理应纳人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之中,并服务于业务进展战略。
(4)应充分熟悉所有风险,并建立完善风险操纵机制,关于不熟悉或者无把握操纵风险的业务,应采取审慎态度对待。
3.风险文化的培植
首先,培植风险文化不是阶段性工作,而是商业银行的一项“终身事业”。 其次,商业银行应向全体员工广泛宣讲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知识、规范与标准,大力倡导与强化风险意识等。
最后,商业银行应通过建立管理制度与实施绩效考核,将风险文化融人到每一位员工的日常行为中。
(四)商业银行管理战略 1.商业银行管理战略的含义
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内部管理状况与同业比较后,提出的一整套包含商业银行进展的战略目标,与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措施的战略。
2.商业银行管理战略的基本内容
包含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两方面。战略目标能够分解为战略愿景、阶段性战略目标与要紧进展指标等细项。
3.商业银行管理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1)风险管理是银行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2)战略目标中包含风险管理目标。
(3)风险管理过程本身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与整个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按照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操纵机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能够概括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与风险操纵四个要紧步骤,其中风险管理部门承担了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的重要职责,而各级风险管理委员会承担风险操纵的最终责任。
(一)风险识别/分析
包含感知风险与分析风险。制作风险清单是商业银行识别风险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指使用类似于备忘录的形式,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逐一列举,并联系经营活动对这些风险进行深入懂得与分析。
风险识别常用的方法:
1.专家调查列举法:将可能面临的风险逐一列出,并根据不一致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直接或者间接、财务或者非财务、政治性或者经济性风险因素等。
2.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实际调查研究与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产目录等财务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潜在的风险。
3.情景分析法:通过有关的数据、曲线、图表等模拟商业银行未来进展的可能状态,目的在于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预测风险范围及结果,并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方案。
4.分解分析法:将复杂的风险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风险因素,从中识别可能造成严重风险缺失的因素。比如,能够将汇率风险分解为汇率变化率、利率变化率、收益率期间结构等影响因素、
5.失误树分析方法:通过图解法来识别与分析风险缺失发生前存在的各类不恰当的行为,由此推断与总结什么失误最可能导致风险缺失。
(一)风险计量/评估
风险计量是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与经济资本配置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 (三)风险监测服告
1.监控各类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与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与进展趋势,确保风险在进一步恶化之前提交有关部门,以便其密切关注并采取恰当的操纵措施。
2.报告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估结果,并随时关注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操纵措施的实施质量/效果。
(四)风险操纵/缓释
风险操纵是对通过识别与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与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与操纵的过程。
1.风险操纵的目标包含;
(1)风险管理战略与策略符合经营目标的要求;
(2)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符合风险管理战略与策略的要求,并在成本/收益基础上保持有效性;
(3)通过对风险诱因的分析,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风险管理程序。 2.风险操纵体系包含:
(1)基层业务部门配备风险管理专业人员; (2)每个业务领域配备风险管理委员会;
(3)最高管理层或者风险总监直接领导银行最高风险管理委员会。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一)数据收集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从很多来源收集海量的数据与信息,通常可分为:
2.外部数据,指通过专业供应商所获得的数据,由于国内的外部数据供应商规模/实力有限,很多数据还需要商业银行自行采集、评估。比如,国内市场行情与信息数据,外部评级数据,行业统计分析数据,外部缺失数据。
(二)数据处理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有些数据是静态的,有些则是动态的,系统不能制约数据的特性。通过分析与处理的数据要紧分为:
1.中间计量数据,是通过风险模型计量后的数据,能够分为不一致的风险管理业务目标所共享。中间数据在不一致风险管理领域的一致应用,是商业银行最终实现经济资本计量的关键所在。
2.组合结果数据,是基于不一致的风险管理业务目标所产生的组合计量结果数据,也称之“具有风险管理目标的综合数据”,不仅为风险管理人员提供便于解读的信息,而且为有关的业务人员提供便于业务决策的综合支持信息。
(三)信息传递
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常使用B/S结构,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的要紧优点是:真正实现风险数据的全行集中管理、一致调用;不需要每个终端都安装风险管理软件,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建设成本、保护知识产权与系统安全。
(四)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无形资产”,务必设置严格的质量与安全保障标准,确保系统能够长期、不间断地运行。
(1)针对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部门职能、岗位职责等,设置不一致的登录级别; (2)为每个系统用户设置特殊的识别标志,并定期更换登录密码或者磁卡; (3)对每次系统登录或者使用提供全面记录,以便为意外事件提供证据; (4)设置严格的网络安全/加密系统,防止外部非法入侵;
(5)随时进行数据信息备份与存档,定期进行检测并形成文件记录; (6)设置灾难恢复与应急操作程序;
(7)建立错误承受程序,以便发生技术困难时,仍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完整性。
第三章 信用风险管理
本章考情分析
第三章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较多,所占分值较大,考生要重点学习。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包含信用风险的识别,信用风险的计量,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与信用风险操纵,基本上都是考试的重点,约占整个考试分值的30%。
本章基础知识精讲 一、信用风险识别
(一)单一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二)集团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1.集团法人客户的整体状况分析
根据中国银监会2007年修订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集团法人客户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商业银行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
(1)在股权上或者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者间接操纵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者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操纵的;
(2)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操纵的;
(3)要紧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者与其近亲属(包含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关系与两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共同直接操纵或者间接操纵的;
(4)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与利润,商业银行认为应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的。
关联交易是指发生在集团内关联方之间的有关转移权利或者义务的事项安排。关联方是指在财务与经营决策中,与他方之间存在直接或者间接操纵关系或者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事业法人。国家操纵的企业间不应当仅仅由于彼此同受国家操纵而成为关联方。
商业银行发现企业客户下列行为/情况时,应当着重分析其是否属于某个企业集团内部的关联方,与其行为/情况是否属于关联方之间的关联交易:
(1)与无正常业务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发生重大交易; (2)进行价格、利率、租金及付款等条件特殊的交易; (3)与特定客户或者供应商发生大额交易; (4)进行实质与形式不符的交易; (5)易货交易;
(6)进行明显缺乏商业理由的交易; (7)发生处理方式特殊的交易; (8)资产负债表目前后发生的重大交易; (9)互为提供担保或者连环提供担保; (10)存在有关操纵权的秘密协议;
(11)除股本权益性投资外,资金以各类方式供单位或者个人长期使用。 总之,在识别与分析集团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力争做到; 第一,充分利用已有的内外部信息系统,如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查询系统、中介征信机构、互联网、媒体等,及时全面收集、调查、核实客户及其关联方的授信记录。
第二,与客户建立授信关系时,授信工作人员应当尽职受理与调查评价,要求客户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包含客户法定代表人、实际操纵人、注册地、注册资本、主营业务、股权结构、高级管理人员情况、财务状况、重大资产项目、担保情况与重要诉讼情况等,以有资格机构审计过的财务报表为基础,通过各类方式获取第一手材料,必要时可要求客户聘请独立的具有公证效应的第三方出具资料真实性证明。
第三,识别客户关联方关系时,授信工作人员应重点关注客户的注册资金、股权分布、股权占比的变更情况,通过间接持股方式形成的关联关系,通过非股权投资方式形成的隐性关联关系,客户核心资产重大变动及其净资产10%以上的变动情况,客户对外融资、大额资金流向、应收账款情况,客户要紧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及其亲密亲属的个人信用记录。
第四,集团法人客户的识别频率与额度授信周期应当保持一致。
第五,在定期识别期间,集团法人客户的成员单位若发生产权关系变动,导致其与集团的关系发生变化,成员行应及时将有关材料上报牵头行,牵头行汇总有关信息后报管辖行,管辖行作出识别推断后,决定是否继续列入集团加以统一管理或者删除在集团之外,并在集团法人客户信息资料库中作出相应调整。
第六,对所有集团法人客户的架构图务必每年进行保护,更新集团内的成员单位。 2.集团客户的信用风险特征
(1)内部关联交易频繁。集团法人客户内部进行关联交易的基本动机之一是实现整个集团公司的统一管理与操纵,动机之二是通过关联交易来规避政策障碍与粉饰财务报表。关联交易的复杂性与隐蔽性使得商业银行很难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操纵。
(2)连环担保十分普遍。关联方通常使用连环担保的形式申请银行贷款,尽管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但一方面,企业集团频繁的关联交易孕育着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信用风险通过贷款担保链条在企业集团内部循环传递、放大,贷款实质上处于担保不足或者无担保状态。
(3)真实财务状况难以掌握。现实中,企业集团往往根据需要随意调节合并报表的关键数据,导致商业银行很难准确掌握客户的真实财务状况。
(4)系统性风险较高。为追求规模效应,一些企业集团往往利用其控股地位调动关联方资金,并利用集团规模优势取得大量银行贷款,过度负债,盲目投资,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与区域,很可能引发关联方“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引发系统性风险并造成严重的信用风险缺失。
(5)风险识别与贷后管理难度大。由于集团法人客户经营规模大、结构复杂,商业银行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其经营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增加了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难度。
(三)个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1.个人客户的基本信息分析
个人客户的基本信息包含借款申请书、身份证明材料、工作单位及收入证明材料等。 2.个人信贷产品分类及风险分析 (1)个人住宅抵押贷款的风险包含: ①经销商风险;
②“假按揭”风险,要紧特征是,开发商利用积压房产套取银行信用.欺诈银行信贷资金;
③房产价格下跌,抵押价值不足; ④借款人财务情况变化的风险。
(2)个人零售贷款,能够分为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留学贷款、助业贷款等。其风险要紧表现在:
①借款人的真实收入状况难以掌握,特别是无固定职业者与自由职业者;
②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有可能不稳固(如职业不稳固的借款人、面临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等);
③贷款购买的商品质量有问题或者价格下跌导致消费者不愿履约; ④抵押权益实现困难。
关于助学贷款、留学贷款,除了按照前述的个人客户基本信息分析来识别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外,还应当要求学校、家长或者有担保能力的第三方对此类贷款进行担保;对用于购买商品(如汽车)的贷款,商业银行应对经销商的信誉、实力、资格进行分析考察。
由于个人贷款的抵押权实现困难,商业银行应当高度重视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要求借款人以不影响其正常生活的、可变现的财产作为抵押,同时要求借款人购买财产保险。
(四)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识别 1.宏观经济因素 2.行业风险 3.区域风险 二、信用风险计量 (一)客户信用评级 1.客户信用评级的基本概念 (1)违约的含义
①商业银行认定,除非采取追索措施,如变现抵押品,借款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对商业银行的债务;
②债务人关于商业银行的实质性信贷债务逾期90天以上;
③银行停止对贷款计息、债务人申请破产等被视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债务。 (2)违约概率的含义
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违约概率被具体定义为借款人内部评级1年期违约概率与0.03%中的较高者。巴塞尔委员会设定0.03%的下限是为了给风险权重设定下限,也是考虑到商业银行在检验小概率事件时所面临的困难。违约概率是实施内级法高级法,都务必按照监管要求估计违约概率。
违约概率的估计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单一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二是某一信用等级所有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估计其各信用等级借款人所对应的违约概率,可使用内部违约经验、映射外部数据与统计违约模型等与数据
基础一致的技术估计平均违约概率,可选择一项要紧技术,辅以其他技术作比较,并进行可能的调整,确保估值能准确反映违约概率。
①内部违约经验。银行可使用内部违约经验估计违约概率,前提是证明估计的违约概率反映了授信标准与生成数据的评级体系与当前评级体系的差异。
②映射外部数据。银行可将内部评级映射到外部信用评级机构或者类似机构的评级,将外部评级的违约概率作为内部评级的违约概率。
③统计违约模型。对任一级别的债务人,银行能够使用违约概率预测模型得到的每个债务人违约概率的简单平均值作为该级别的违约概率。
与违约概率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是违约频率,即通常所称的违约率。违约频率是事后检验的结果,而违约概率是分析模型作出的事前预测,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违约频率可用于对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事后检验,但不能作为内部评级的直接根据。违约概率与违约频率通常情况下是不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对比分析是事后检验的一项重要内容。
2.客户信用评级的进展 3.违约概率模型 (1)RiskCalc模型
RiskCale模型是在传统信用评分技术基础上进展起来的一种适用于非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步骤从客户信息中选择出最能预测违约的一组变量,通过适当变换后运用Logit/Probit回归技术预测客户的违约概率。
(2)Credit Monitor模型
Credit Monitor模型是在Merton模型基础上进展起来的一种适用于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其核心在于把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视为期权买卖关系,借贷关系中的信用风险信息因此隐含在这种期权交易之中,从而通过应用期权定价理论能够求解出信用风险溢价与相应的违约率,即预期违约频率。
(3)KPMG风险中性定价模型
KPMG风险中性定价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假设金融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是风险中立者,不管高风险资产、低风险资产或者无风险资产。
(3)死亡率模型
死亡率模型,通常分为边际死亡率与累计死亡率。 (二)债项评级 1.违约风险暴露(EAD)
违约风险暴露是指债务人违约时预期表内项目与表外项目的风险暴露总额,包含已使用的授信余额、应收未收利息、未使用授信额度的预期提取数量与可能发生的有关费用等。
2.违约缺失率(LGD)
违约缺失率指某一债项违约导致的缺失金额占该违约债项风险暴露的比例,即缺失占风险暴露总额的百分比(缺失的严重程度,LGD=1-回收率)。
计量违约缺失率的方法要紧有下列两种:
(1)市场价值法。通过市场上类似资产的信用价差(credit Spread)与违约概率推算违约缺失率,其假设前提是市场能及时有效反映债券发行企业的信用风险变化,要紧适用于已经在市场上发行同时可交易的大企业、政府、银行债券。
(2)回收现金流法。根据违约历史清收情况,预测违约贷款在清收过程中的现金流,并计算出LGD,即LGD=1-回收率=1-(回收金额-回收成本)/违约风险暴露。
(三)信用风险组合的计量 1.违约有关性
线性有关系数具有线性不变性,关于非线性有关性,能够通过秩有关系数与坎德尔系数进行计量。连接函数最重要与最常用的结论是斯克拉定理。
2.信用风险组合计量模型
(1)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本质上是一个VaR模型,目的是为了计算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一个信用资产组合在持有期限内可能发生的最大缺失。通常,非交易性资产组合(如借款与一些私募债券)的价格不能够像交易性资产组合(如股票)的价格一样容易获利,因此,非交易性资产组合的价格波动率(标准差)也同样难以获利。CreditMetrics模型的创新之处正是在于解决了计算非交易性资产组合VaR这一难题。
(2)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直接将转移概率与宏观因素的关系模型化,然后通过不断加入宏观因素冲击来模拟转移概率的变化,得出模型中的一系列参值。Credit Port_folio View模型能够看做是CreditMetrics模型的一个补充,比较适用于投机类型的借款人,由于该类借款人对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更敏感。
(3)Credit Risk+模型。Credit Risk+模型是根据针对火险的财险精算原理,对贷款组合违约率进行分析,并假设在组合中,每笔贷款只有违约与不违约两种状态。Credit Risk+模NKN,贷款组合中不一致类型的贷款同时违约的概率是很小的且相互独立,因此贷款组合的违约率服从泊松分布。
3.信用风险组合的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用于评估特定事件或者特定金融变量的变化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潜在影响。压力测试要紧包含六大功能,压力测试要紧使用敏感性分析与情景分析方法。
1.数量指标
数量指标反映一国的经济情况,包含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净值)、国民收入、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贸易收支、经营收支等)、国际储备、外债总额等。对不一致的国家,数量指标的侧重可能不一致,通常对一国的关键部门(比如石油或者其他矿产)的指标也要进行分析与预测。
2.比例指标
比例指标反映一国的对外清偿能力,包含下列五个方面:
(1)外债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该比率反映一国长期的外债负担情况,通常的限度是20%~25%,高于这个限度说明外债负担过重。
(2)偿债比例。该比例是一国外债本息偿付额与该国当年出口收入之比,它衡量一国短期的外债偿还能力,这个指标的限度是15%~25%,超过这个限度说明该国的偿还能力有问题。
(3)应付未付外债总额与当年出口收入之比。该指标衡量一国长期资金的流淌性,通常的限度为100%。高于这个限度说明该国的长期资金流淌性差,因而风险也较高。
(4)国际储备与应付未付外债总额之比。这一指标衡量一国国际储备偿付债务的能力,通常限度为20%,假如这项指标低于20%说明该国国际储备偿还外债的能力不足。
(5)国际收支逆差与国际储备之比。该指标反映以一国国际储备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的能力,通常限度是150%,超过这一限度说明风险较大。
3.等级指标
等级指标是对一国政治、社会因素的综合分析,然后对该国的政治与社会稳固程度作出估价,推断该国的风险等级。
数量指标、比例指标与等级指标是对国家风险关键因素的不一致方面进行衡量。只有通过对三类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一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横向对比,才有可能对该国的国家风险作出客观评价。
三、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一)风险监测对象 1.单一客户风险监测
基本面指标,包含品质类指标、实力类指标、环境类指标;财务指标包含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增长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
2.组合风险监测
组合风险监测的方法包含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与资产组合模型。
(1)传统的组合检测方法。传统的组合检测方法要紧是对信贷资产组合授信集中度与结构进行分析检测。
(2)资产组合模型法。商业银行在计量每个暴露的信用风险,即估计每个暴露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的基础上,就能够计量组合整体的未来价值的概率分布。通常包含两种方法:①估计各暴露之间的有关性,从而得到整体价值的概率分布;②不直接处理各暴露之间的有关性,而把暴露在该风险类别下的投资组合看成一个整体,直接估计该组合资产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二)风险监测要紧指标
1.不良资产/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缺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2.预期缺失率=预期缺失/资产风险敞口×100%
3.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一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4.贷款风险迁徙: (1)正常贷款迁徙率
正常贷款迁徙率一(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一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一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2)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一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3)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一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4)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一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5)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一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5.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通常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缺失类贷款)
6.贷款缺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 (三)风险预警
1.风险预警的程序与要紧方法
(1)风险预警程序:信用信息的收集与传递、风险分析、风险处置、后评价。 (2)风险预警的要紧方法;
我国银行将风险预警方法分为黑色预警法(只考虑警素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即循环波动特征)、蓝色预警法(侧重定量分析,分为指数预警法与统计预警法)、红色预警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三种。
2.行业风险预警
行业风险预警属于中观层面的预警。 (1)行业环境风险因素
①要紧包含经济周期、财政货币政策、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及外部冲击等方面;
②风险预警指标:国家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变化;行业有关法律法规变化;多边或者双边贸易关系变化;政府优惠政策调整。
(2)行业经营风险因素 (3)行业财务风险因素
行业净资产收益率、行业盈亏系数、资本积存率、行业销售利润率、行业产品产销率、劳动生产率。
(4)行业重大突发事件 3.区域风险预警
(1)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变化。 (2)区域经营环境出现恶化。
(3)区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部出现风险因素。 4.客户风险预警
(1)客户财务风险的监测。 (2)客户非财务风险的监测。 (四)风险报告
1.风险报告的职责与路径
(1)风险报告的职责要紧表达在下列几方面:
①保证对有效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有关性的清醒认识; ②传递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风险容忍度; ③实施并支持一致的风险语言/术语;
④使员工在业务部门、流程与职能单元之间分享风险信息; ⑤告诉员工在实施与支持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与职责;
⑥利用内部数据与外部事件、活动、状况的信息,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目标实施提供支持;
⑦保障风险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或者者同级的风险管理部门、外部监管部门、投资者报告。
(2)报告路径,良好的风险报告路径应采取纵向报送与横向报送相结合的矩阵式结构。 2.风险报告的要紧内容
(1)从报告使用者来看,可分为内部报告与外部报告。 (2)从类型上分为综合报告与专题报告。 (3)银监会规定的不良贷款分析报告。 (4)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信用风险披露内容。 四、信用风险操纵 (一)限额管理
1.单一客户授信限额管理 MBC=EQ×LM LM=f(CCR)
MBC(Maximum Borrowing Capacity):最高债务承受额; EQ(Equity):所有者权益; LM(Lever Modulus):杠杆系数;
CCR(Customer Credit Rating):客户自信等级; f(CCR):客户资信等级与杠杆系数对应的函数关系。 2.集团客户授信限额管理
集团客户授信限额管理,应确定对集团的总授信额度。 集团统一授信通常分“三步走”:
第一步,根据总行关于行业的总体指导方针与集团客户与授信行的密切关系,初步确定对该集团整体的总授信额度;
第二步,按单一客户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定量计算,初步测算关联企业各成员单位(含集团公司本部)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参考值;
第三步,分析各个授信额度使用单位的具体情况,调整各成员单位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同时,使每个成员单位的授信额度之与操纵在集团公司整体的总授信额度范围内,并最终核定各成员单位的授信使用额度。
3.国家风险与区域风险限额管理
国家风险限额是用来对某一国家的风险暴露管理的额度框架。
区域风险限额是与国家风险限额管理不一致的,我国在一定时期内实施区域风险限额是有必要的。
4.组合限额管理
(1)通过设定组合限额,能够防止信贷风险过于集中在组合层面的某些方面。 (2)组合限额分为授信集中度限额与总体组合限额。 (3)组合限额分为五步:
按某组合的维度确定资本分配权重一根据资本分配权重,对预期的组合进行压力测试,估算组合的缺失一将压力测试估算出的估计组合缺失与银行的资本相对比一根据资本分配权重,确定各组与以资本表示的组合限额一根据资本转换因子,将以资本表示的该组合的组合限额转换为以计划授信限额表示的组合限额。
(4)组合限额的应用与调整,该调整包含:经济与市场状况的较大变动、新的监管机构的建议、高级管理层决定的战略重点的变化、年度进行业务计划与预算。
(二)信用风险缓释
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与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者降低信用风险。使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时,信用风险缓释功能表达为违约概率、违约缺失率或者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1.合格抵(质)押品
合格抵(质)押品包含金融质押品、实物抵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与居住用房地产)与其他抵(质)押品。合格抵(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表达为违约缺失率的下降,同时也可能降低违约概率。
2.合格净额结算(Netting)
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下,合格净额结算包含:表内净额结算;回购交易净额结算;场外衍生工具及交易账户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银行使用合格净额结算缓释信用风险时,应持续监测与操纵后续风险,并在净头寸的基础上监测与操纵有关的风险暴露。
3.合格保证与信用衍生工具
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下,合格保证的范围包含: (1)主权、公共企业、多边开发银行与其他银行;
(2)外部评级在A一级及以上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
(3)尽管没有相应的外部评级,但内部评级的违约概率相当于外部评级A一级及以上水平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
使用内部评级法高级法的银行,能够按要求自行认定合格保证,但应有历史数据证明保证的风险缓释作用。
信用衍生工具的范围包含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等。当信用违约互换与总收益互换提供的信用保护与保证相同时,能够作为合格信用衍生工具。
4.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池
对单独一项风险暴露存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时:
(1)使用内部评级法初级法的银行,应将风险暴露细分为每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覆盖的部分,每一部分分别计算加权风险资产。如信用保护由一个信用保护者提供,但有不一致的期限,也应细分为几个独立的信用保护。细分的规则应使信用风险缓释发挥最大作用。
(2)使用内部评级法高级法的银行,假如通过增加风险缓释技术能够提高对风险暴露的回收率,则鼓励对同一风险暴露增加风险缓释技术来降低违约缺失率。使用此种方法处理的银行应证明此种方式对风险抵补的有效性,并建立合理的多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处理的有关程序与方法。
(三)关键业务流程/环节操纵 1.授信权限管理
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务必在设立授信权限方面作出职责安排与有关规定,并对弹性标准作出明确的定义。授信权限管理通常遵循下列原则:
(1)给予每一交易对方的信息须得到一定权力层次的批准; (2)集团内所有机构在进行信用决策时应遵循一致的标准;
(3)债项的每一个重要改变(如要紧条款、抵押结构及要紧合同)应得到一定权力层次的批准;
(4)交易对方风险限额的确定与对单一信用风险暴露的管理应符合组合的统一指导及信用政策,每一决策应建立在风险收益分析基础之上;
(5)根据审批人的资历、经验与岗位培训,将信用授权分配给审批人并定期进行考核。 2.贷款定价
贷款定价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市场、银行与监管机构这三方面是形成均衡定价的三个要紧力量。
贷款最低定价一(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贷款额
其中,资金成本包含债务成本与股权成本;经营成本包含日常管理成本与税收成本;风险成本指预期缺失,即预期缺失一违约概率×违约缺失率X违约风险暴露;资本成本要紧是指用来覆盖该笔贷款的信用风险所需经济资本的成本,在数值上等于经济资本与股东最低资本回报率的乘积。
3.信贷审批
信贷审批是在贷前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由获得授权的审批人在规定的限额内,结合交易对方或者贷款申请人的风险评级,对其信用风险暴露进行全面的评估之后作出信贷决策的过程。
信贷审批或者信贷决策应遵循下列原则: (1)审贷分离原则。 (2)统一考虑原则。 (3)展期重审原则。 4.贷款转让
贷款转让(又称贷款出售)通常指贷款有偿转让,是贷款的原债权人将已经发放但未到期的贷款有偿转让给其他机构的经济行为,要紧目的是为了分散或者转移风险、增加收益、实现资产多元化、提高经济资本配置效率。大多数贷款的转让属于一次性、无追索、一组同质性的贷款(如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在贷款二级市场上公开打包出售。
5.贷款重组
贷款重组是当债务人因种种原因无法按原有合同履约时,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客户违约风险引致的缺失,而对原有贷款结构(期限、金额、利率、费用、担保等)进行调整、重新安排、重新组织的过程。
贷款重组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是否属于可重组的对象或者产品。通常,商业银行都对同意或者不同意重组的贷款类型有具体规定。
(2)为何进入重组流程。对此应该有专门的分析报告并陈述理由。
(3)是否值得重组,重组的成本与重组后可减少的缺失孰大孰小。对将要重组的客户务必进行细致科学的成本收益分析。
(4)对抵押品、质押物或者保证人通常应重新进行评估。 贷款重组要紧包含但不限于下列措施: 调整信贷产品; 减少贷款额度;
调整贷款期限(贷款展期或者缩短贷款期限); 调整贷款利率;
增加操纵措施,限制企业经营活动。 (四)资产证券化与信用衍生产品 1.资产证券化(secu ritization)的含义
广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某一资产或者资产组合采取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包含下列四类:
信贷资产证券化、实体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现金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有助于:
(1)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与破产隔离功能,能够将不具有流淌性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及时获取高流淌性的现金资产,从而有效缓解商业银行的流淌性压力。
(2)通过对贷款进行证券化而非持有到期,能够改善资本状况,以最小的成本增强流淌性与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3)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成批量、快速转换为可流通的金融产品,盘活部分资产的流淌性,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
(4)增强盈利能力,改善商业银行收人结构。 2.信用衍生产品(Credit Derivatives)
信用衍生产品是用来从基础资产上分离与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类工具与技术的统称,最大特点是能将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风险转移机制。
信用衍生产品除了具有传统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如杠杆性、未来性、替代性、组合性、反向性、融资性等)外,还呈现出不一致的特点:保密性、交易性、灵活性、债务的不变性。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信用衍生产品要紧有下列四种。 (4)信用价差期权(Credit Spread Option)
信用价差是用以向投资者补偿参照资产违约风险的、高于无风险利率的利差,其计算公式为:
信用价差一贷款或者证券收益率一相应的无风险收益率
信用价差增加说明贷款信用状况恶化,减少则说明贷款信用状况提高。 关于商业银行而言,信用衍生产品能够在下列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①分散商业银行过度集中的信用风险。 ②提供化解不良贷款的新思路。 ③防止信贷萎缩,增强资本的流淌性。 ④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⑤使银行得以摆脱在贷款定价上的逆境。 五、信用风险资本计量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两种计量信用风险资本的方法:标准法与内部评级法。 (一)标准法
标准法下的信用风险计量框架如下:
1.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分为对主权国家的债权、对通常商业银行的债权、对公司的债权、包含在监管零售资产中的债权、以居民房产抵押的债权、表外债权等13类。
2.对主权国家、商业银行、公司的债权等非零售类信贷资产,根据债务人的外部评级结果分别确定权重零售类资产根据是否有居民房产抵押分别给予75%、35%的权重;表外信贷资产使用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转换为信用风险暴露。
3.同意商业银行通过抵押、担保、信用衍生工具等手段进行信用风险缓释,降低单笔债项的信用风险暴露额。
将上述风险加权资产合计之后乘以8%即可计算出商业银行根据监管要求应当持有的最低信用风险资本。
(二)内部评级法
根据对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依靠程度的不一致,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与高级法两种:
初级法要求商业银行运用自身客户评级估计每一等级客户违约概率,其他风险要素使用监管当局的估计值;
高级法要求商业银行运用自身二维评级体系自行估计违约概率、违约缺失率、违约风险暴露、期限。
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与高级法的区分只适用于非零售暴露,关于零售暴露,只要商业银行决定实施内部评级法,就务必自行估计PD与LGD。
在内部评级法下,商业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Risk-Weighted Asset,RWA) RWA=RW×EAD
其中,RW为风险权重(Risk Weight),反映该风险资产的信用风险水平;EAD为该项资产的违约风险暴露。
风险加权资产的8%就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银行对风险资产所应持有的资本金,即该项资产的监管资本要求。
此外,利用内部评级法计算出来的风险参数,就能够计算每一项风险资产的预期缺失。 预期缺失(EL)=违约概率(PD)×违约风险暴露(EAD)×违约缺失率(LGD) 预期缺失属于贷款成本的一部分,能够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与提取准备金等方式进行有效管理。
内部评级法(IRB)与内部评级体系(Internal Rating System,IRS)的区别: 1.内部评级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用于外部监管的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方法,各国商业银行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实施。
2.内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平台,它包含作为硬件的内部评级系统与作为软件的配套管理制度,其中,内部评级系统是风险计量/分析的核心工具,由评级模型与评级数据两部分构成。
(三)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
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应评估内部评级与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稳固性与审慎性。 (四)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计量对象为表内各类风险资产与表外业务,包含贷款、存放与拆放同业、抵债资产、其他应收款、承兑、担保与信用证等。内部评级法下经济资本计量的基础是风险因子计量,包含债务人违约概率(PD)、违约后债项的违约缺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期限(M),此外,还应考虑信用资产的有关性与风险集中度。
从我国目前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看,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管理可通过三个环节完成:首先,由总行年初根据全行进展规划与资本补充计划,明确资本充足率目标,提出全行的经济资本总量与增量操纵目标,对分行进行初次分配;其次,总行根据各分行反馈的情况,在总行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分配;最后,总行根据战略性经营目标,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增量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战略性分配。
第四章 市场风险管理
本章考情分析
市场风险是考试的重点。本章要紧考查考生对市场风险的整体把握,包含市场风险的分类,要紧衍生产品及其与市场风险之间的关系,市场风险不一致计量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要紧作用及其优点与局限性。
本章基础知识精讲 一、市场风险识别 (一)市场风险特征与分类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与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化而使银行的表内与表外业务发生缺失的风险。
(二)要紧交易产品及其风险特征 1.即期
即期是交易的一方按约定价格买人或者卖出一定数额的金融资产,交付及付款在合约订立后的两个营业日内完成。
2.远期
买卖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个特定日期,依交易时所约定的币种、汇率与金额进行交割的外汇交易。
3.期货 4.互换
互换指交易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时期内互相交换具有相同经济价值的现金流的合约,较为常见的有利率互换与货币互换。
(1)利率互换;交易双方事先约定在彼此认可的条件下,相互交换某段期限内的资产与负债,利率互换交易并不涉及本金的交换,而仅就利息支付方式进行交换。
(2)货币互换:指交易双方用不一致的货币进行的互换交易。
(3)货币互换与利率互换比较:货币互换中不一致货币本金的数额由事先确定的汇率决定,且该汇率在整个互换期间保持不变,因此,货币互换既明确了利率,也明确了汇率。
(4)利率互换的作用:一是规避利率波动的风险;二是交易双方利用自身在不一致种类利率上的比较优势有效地降低各自的融资成本。
4.期权 (三)资产分类 二、市场风险计量 (一)基本概念 (二)市场风险计量方法 1.缺口分析
缺口分析是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影响的一种方法。具体而言,将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按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到不一致的时间段。
2.久期分析
久期分析是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影响的一种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对各时段的缺口给予相应的敏感性权重,得到加权缺口,然后对所有的时候段的加权缺口进行汇总,以此估算某一给定的小幅(通常小于1%)利率变动可能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
局限性:仍然不能反映基准风险关于利率的大幅度变动,由于头寸价格的变化与利率的变化无法近似为线性关系,因此久期分析的结果就不再准确。
3.外汇敞口分析
外汇敝口分析是衡量汇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4.风险价值(VaR) 5.敏感性分析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市场风险要素的变化可能对金融工具或者资产组合的收益或者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包含缺口分析与久期分析。
6.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指估算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的情况可能造成的潜在缺失。 7.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可能产生的影响,通常包含基准情景、最好的情景、最坏的情景。
8.事后检验
事后检验是指市场风险计量方法或者模型的估算结果与实际发生的损益进行比较,以检验计量方法或者模型的准确性、可靠性,并据此对计量方法或者模型进行调整与改进的一种方法。
三、市场风险监测与操纵 (一)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
1.设定董事会、高管层、有关部门三个层次
(1)董事会承担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确保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与操纵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
(2)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定期审查与监督执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与具体的操作规程;及时熟悉市场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与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与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与操纵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
(3)商业银行应当确保各职能部门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关职能应被恰当分离,以避免产生潜在的利益冲突。
2.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应履行具体的职责
(1)拟订市场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提交高级管理层与董事会审批; (2)识别、计量与监测市场风险;
(3)监测有关业务经营部门与分支机构对市场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报告超限额情况; (4)设计、实施事后检验与压力测试;
(5)识别、评估新产品/新业务所包含的市场风险,审核相应的操作与风险管理程序; (6)向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提供独立的市场风险报告。 (二)市场风险监测与报告
1.市场风险报告的内容与种类 2.市场风险报告的路径与频度 (1)正常条件下,高管层每周一次。
(2)风险值与风险限额报告务必在每日交易完成后尽快完成。 (3)应高管层或者决策部门要求,随时提供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4)前后台所需要的头寸报告,应当每日提供。 (三)市场风险操纵 1.限额管理
分为交易性限额、风险限额与止损限额。
(1)交易限额是对总交易头寸或者净交易头寸设定的限额。
(2)风险限额是对按照一定的计量方法所获得的市场风险规模设定的限额。 (3)止损限额是指所同意的最大缺失额。 2.风险对冲
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者购买与管理基础资产收益波动负有关或者完全负有关的某种资产或者金融衍生产品来冲销风险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除了使用限额管理来操纵市场风险外,商业银行还能够通过金融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操纵或者对冲市场风险的目的。
3.经济资本配置
商业银行除了使用限额管理、风险对冲等风险操纵方法之外,还能够通过配置合理的经济资本来降低市场风险敞口。
经济资本配置通常采取自上而下法(Top—down Approach)或者自下而上法(Bottom-up Approach)。
自上而下法通常用于制订市场风险管理战略规划,自下而上法通常用于当期绩效考核。 四、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计量与绩效评估 (一)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计量
市场风险监管资本应当能够反映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真实状况,即监管资本要求应当与所需配置的经济资本保持基本一致。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公式为; 市场风险监管资本一(最低乘数因子+附加因子)×vaR
其中,巴塞尔委员会规定最低乘数因子为3;附加因子设定在最低乘数因子之上,取值在0~之间;VaR的计算使用99%的单尾置信区间,持有期为10个营业日。
第五章 操作风险管理
本章考情分析
操作风险管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本章要求考生掌握操作风险识别中的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外部事件,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三种计量方法,操作风险自我评估,要紧业务风险操纵中的五种业务与风险缓释的内容。
本章基础知识精讲 一、操作风险识别 (一)操作风险分类 (一)操作风险识别方法
商业银行通常借助自我评估法与因果分析模型,对所有业务岗位与流程中的操作风险进行全面且有针对性的识别,并建立操作风险成因与缺失事件之间的关系。
1.自我评估法
自我评估法是在商业银行内部操纵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全员风险识别,识别出全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并从影响程序与发生概率两个角度来评估操作风险的重要程度。
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自我评估的要紧目的是鼓励各级机构主动承担责任,加强对操作风险识别、评估、操纵与监测流程的有效管理。
2.因果分析模型
在综合自我评估结果与各类操作风险报告的基础上,利用因果分析模型能够对风险成因、风险指标与风险缺失进行逻辑分析与数据统计,继而形成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多元分布。
实践中,商业银行通常先收集缺失事件,然后识别导致缺失的风险成因,方法包含实证分析法、与业务管理部门会谈等,最终获得缺失事件与风险成因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操作风险评估
(一)操作风险评估要素与原则
操作风险评估要素包含内部操作风险缺失事件数据、外部有关缺失数据、情景分析、本行的业务经营环境与内部操纵因素四个方面。
1.内部操作风险缺失事件数据
内部操作风险缺失事件数据包含操作风险缺失事件发生后能够标识、计量与描述该风险事件的各项数据信息,涵盖商业银行所有机构与所有重要的业务活动,反映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状况。
内部操作风险缺失数据应当是客观已发生的操作风险的缺失数据,而非预期的缺失数据。各级操作风险管理部门除定期分析内部操作风险缺失数据外,应及时对管辖范围内的操作风险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实现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
2.外部有关缺失数据
外部有关缺失数据/信息应当包含实际缺失金额数据、发生缺失事件的业务范围信息、缺失事件发生的原因与情况,与其他有助于评估商业银行缺失事件的信息。商业银行务必建立系统性的流程,确定在什么情况下应当使用外部有关缺失数据及使用方法(如放大倍数、定性调整等)。
3.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要紧依靠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定性分析,情景分析/评估的结果应与实际缺失对比,并随时进行验证与重新评估,以确保情景分析的合理性。
4.业务经营环境与内部操纵因素
除使用实际缺失数据及情景分析外,商业银行还务必评估业务经营环境与内部操纵因素对操作风险的影响,反过来操作风险水平也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与内部操纵质量。
操作风险评估通常从业务管理与风险管理两个角度开展,遵循由表及里、自下而上、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
(二)操作风险评估方法 1.自我评估法
操作风险评估的要紧方法有自我评估法、缺失分布法与风险地图法等。其中,自我评估法运用最广泛、最成熟。
在操作风险自我评估的过程中,可根据评审对象的不一致,使用流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引导会议法、调查问卷法等方法,并借助操作风险定义及缺失事件分类、操作风险缺失事件历史数据、各类业务检查报告等有关资料进行操作风险自我评估。
2.关键风险指标法(KRls)
关键风险指标法可基于自我评估法与因果分析模型,选择已经识别出来的要紧操作风险因素,并结合商业银行的内、外部操作风险缺失事件数据形成统计分析指标,用以评估商业银行整体的操作风险水平。商业银行可根据关键风险指标法所反映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优先排序,根据风险的重要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措施操纵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应当基于操作风险自我评估法与关键风险指标法,定期对要紧操作风险进行压力测试与情景分析,对可能发生的重大操作风险缺失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三、操作风险操纵 (一)操作风险操纵环境
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操纵环境包含公司治理、内部操纵、合规文化及信息系统四项要素,对有效管理与操纵操作风险至关重要。
1.公司治理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商业银行操纵操作风险的基石。最高管理层及有关部门在操纵操作风险方面承担了重要职责。
(1)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及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确保全行范围内操作风险管理的一致性与有效性。
(2)业务部门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情况负直接责任,应指定专人负责操作风险管理。 (3)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定期检查评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情况,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新出台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案进行独立评信,直接向董事会报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情况。
2.内部操纵
健全的内部操纵体系是商业银行有效识别与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手段。加强与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操纵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迫切需要。
3.合规文化
内部操纵体系与合规文化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一个战略清晰、目标明确、职责到位的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与培植一种以促进业务进展为根本的增值型合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先进的合规文化贯穿到商业银行的进展战略中,根植于整个银行的运行之中,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与工作习惯,才能构建起抵御风险的坚强防线,实现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与可持续进展。
4.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包含要紧面向客户的业务信息系统与要紧供内部管理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的业务信息系统能够大幅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与管理水平,显著降低操作失误/差错率。
(二)操作风险缓释
根据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水平与操作风险管理能力,能够将操作风险划分为可规避的操作风险、可降低的操作风险、可缓释的操作风险与应承担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可根据不一致的操作风险类型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1,连续营业方案
连续营业方案应当是一个全面的计划,与商业银行经营的规模与复杂性相习惯,强调操作风险识别、缓释、恢复与持续计划,具体包含:业务与技术风险评估、面对灾难时的风险缓释措施、常年持续性/经营性的恢复程序与计划、恰当的治理结构、危机与事故管理、持续经营意识培训等方面。
2.商业保险
购买商业保险作为操作风险缓释的有效手段,一直是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重要工具。国内商业银行在利用保险进行操作风险缓释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
购买保险只是操作风险缓释的一种措施,预防与减少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根本上还是要靠商业银行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3.业务外包
商业银行能够将某些业务外包给具有较高技能与规模的其他机构来管理,用以转移操作风险。同时,外包非核心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将重点放在核心业务上,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要紧业务操作风险操纵 1.柜台业务
柜台业务泛指通过商业银行柜面办理的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操作的集中表达,也是最容易引发操作风险的业务环节。柜台业务范围广泛,包含账户管理、存取款、现金库箱、印押证管理、票据凭证审核、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等各项操作。
2.法人信贷业务
法人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最要紧的业务种类之一,包含法人客户贷款业务、贴现业务、银行承兑汇票等业务。按照法人的信贷业务的流程,可大致分为评级授信、贷前调查、信贷审查、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六个环节。
3.个人信贷业务
个人信贷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竞相进展的零售银行业务,包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与个人质押贷款等业务品种。
4.资金交易业务
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者提高自身资金收益或者防范市场风险等方面的需要,利用各类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与交易活动,包含资金管理、资金存放、资金拆借、债券买卖、外汇买卖、黄金买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业务。从资金交易业务流程来看,可分为前台交易、中台风险管理、后台结算/清算三个环节。
5.代理业务
商业银行同意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包含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理中央银行业务、代理商业银行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其他银行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等。
四、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 (一)风险监测
关键风险指标的显著波动可能意味着操作风险的总体性质发生变化。关键风险指标通常包含交易量、员工水平、技能水平、客户满意度、市场变动、产品成熟度、地区数量、变动水平、产品复杂程度与自动化水平等。
商业银行通过监测与分析不一致时期自身关键风险指标的变化,并与同类金融机构进行横向比较,有助于深入懂得操作风险状况的变化趋势,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早期预警。
(二)风险报告 五、操作风险资本计量
根据我国监管机构的要求,商业银行能够选择标准法、替代标准法或者高级计量法来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
(一)标准法
标准法(Standardised Approach)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划分为八大类业务条线;公司金融、交易与销售、零售银行、商业银行、支付与结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计算时需要获得每大类业务条线的总收入,然后根据各条线不一致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系数β,分别求出对应的资本,最后加总八类产品线的资本,即可得到商业银行总体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在各产品线中,总收入是个广义的指标,代表业务经营规模,因此也大致反映了各产品线的操作风险状况。β代表商业银行在特定产品线的潜在操作风险缺失与该产品线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商业银行将业务活动归类到对应业务条线时,应确保与信用风险或者市场风险计量时所使用的业务条线分类定义一致。
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商业银行使用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资本应当至少满足下列条件: 1.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应当积极参与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2.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与产品复杂程度相习惯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3.商业银行应系统性地收集、整理、跟踪与分析操作风险有关数据,定期根据缺失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操作风险监测与操纵;
4.商业银行应建立清晰的操作风险内部报告路线;
5.商业银行应投入充足的人力与物力支持在业务条线实施操作风险管理,并确保内部操纵与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二)替代标准法
替代标准法是介于标准法与高级计量法之间的过渡方法。商业银行使用替代标准法应当能够证明使用该方法与使用标准法相比,能够降低操作风险重复计量的程度。
替代标准法下的零售银行与商业银行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算公式分别为: 零售银行业务条线的监管资本=3.5%×前三年零售银行业务条线贷款余额的算术平均数×12%
商业银行业务条线的监管资本=3.5%×前三年商业银行业务条线贷款余额的算术平均数×15%
(商业银行业务条线的贷款余额中还应包含银行账户证券的账面价值)
在替代标准法中,商业银行对除零售银行与商业银行以外的业务条线的监管资本,能够按照标准法计算,也能够用其他业务条线的总收入之与与18%的乘积代替。
(三)高级计量法
高级计量法(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AMA)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机构提出的资格要求,与定性与定量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计算监管资本要求。经监管机构批准,商业银行可就大部分业务条线使用高级计量法,对其余业务条线使用标准法。
1.资格要求
商业银行的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应当积极参与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拥有完整且确实可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拥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在要紧产品线上与操纵及审计领域使用该方法。
2.定性标准
商业银行务必设置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岗位,负责设计与实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包含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操纵政策与程序、操作风险计量方法、操作风险报告系统,与操作风险操纵/缓释策略。
3.定量标准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系统的建立应基于本行内部积存的缺失数据、外部有关缺失数据、情景分析、本行的业务经营环境与内部操纵四个基本要素,并对其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中的作用与权重作出书面合理界定。
商业银行可根据本行业务性质、规模与产品复杂程度与风险管理水平自行选择操作风险计量模型,包含缺失分布模型、打分卡模型等,模型的置信度应设定为99.9%,观测期为1年。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系统应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考虑到了非常严重缺失事件发生的频率与缺失的金额。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务必对模型开发与独立验证设定严格的程序。
(1)内部数据要求。商业银行应明确内部缺失数据加工、调整的方法、程序与权限,对内部缺失数据应设置合理的缺失事件统计金额起点,使用的内部缺失数据应与业务条线归类目录与缺失事件类型目录建立对应关系。商业银行的内部缺失数据应全面覆盖对全行风险评估有重大影响的所有重要的业务活动。除总缺失金额信息外,商业银行还应收集缺失事件发生时间、总缺失中收回部分等信息,与缺失事件发生的原因、要紧因素等描述性信息。不管用于缺失计量还是用于验证,商业银行务必具备至少5年的内部缺失数据。对初次使用高级计量法的商业银行,同意使用3年的历史数据。此外,商业银行对由一个中心操纵部门(如信息科技部门)或者由跨业务条线、跨期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缺失,应制定合理具体的缺失分配标准。
(2)外部数据要求。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计量系统应使用有关的外部数据,包含公开数据、银行业共享数据等,并书面规定外部数据加工、调整的方法、程序与权限。外部数据应包含实际缺失金额、发生缺失事件的业务规模、缺失事件的原因与背景等信息。商业银行
应定期对外部数据的使用条件与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修订有关文件并同意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3)情景分析。商业银行应当对操作风险计量系统所使用的有关性假设进行情景分析。 (4)业务经营环境与内部操纵因素。
第六章 流淌性风险管理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要紧是要求考生把握流淌风险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币种结构、分布结构,流淌性比率指标(7个指标),缺口分析法与久期分析法,流淌风险的预警与如何运用压力测试法与情景分析法对未来流淌性状况作出预测,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通使用的流淌性风险管理方法。
本章基础知识精讲 一、流淌性风险识别 二、流淌性风险评估 (一)流淌性比率/指标法
流淌性比率/指标法是各国监管当局与商业银行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其做法是首先确定流淌性资产的种类并进行估值,然后确定合理的比率/指标并用于评估与监控。
(二)现金流分析法
通过对商业银行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预测与分析,能够评估商业银行短期内的流淌性状况,现金流人与现金流出的差异能够用“剩余”与“赤字”来表示。根据历史数据研究,剩余额与总资产之比小于3%~5%时,对商业银行的流淌性风险是一个预警。
(三)其他流淌性评估方法 1.缺口分析法
缺口分析法是巴塞尔委员会认为评估商业银行流淌性的较好的方法。商业银行贷款平均额与核心存款平均额之差构成了所谓的融资缺口。
融资缺口=贷款平均额-核心存款平均额
假如缺口为正,商业银行务必动用现金与流淌性资产,或者者介入货币市场进行融资。以公式表示为:
融资缺口=流淌性资产+借人资金
公式改写后变为:融资需求=融资缺口+流淌性资产
上述公式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流淌性需求是由一定水平的核心存款与贷款与一定数量的流淌性资产来决定。
2.久期分析法
久期分析法用来衡量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与对其流淌性的作用效果。当久期缺口为正值时,假如市场利率下降,则资产价值增加的幅度比负债价
值增加的幅度大,流淌性就加强;假如市场利率上升,则资产价值减少的幅度比负债价值增加的幅度大,流淌性随之减弱。
三、流淌性风险监测与操纵 (一)流淌性风险预警 (二)压力测试
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对因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变化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及期限变化进行分析,以正确预测未来特定时段的资金净需求。
(三)情景分析
商业银行的流淌性需求分析可分下列三种情景,在每种情景下,商业银行应尽可能考虑到任何可能出现的有利或者不利的重大流淌性变化。
1.正常情况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与资产负债有关的现金流量的正常变动。 2.商业银行自身问题所造成的流淌性危机。绝大多数严重的流淌性危机都源于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或者技术上(公司治理与内部操纵体系)存在致命的薄弱环节。
3.某种形式的整体市场危机,即在一个或者多个市场,所有商业银行的流淌性都受到不一致程度的影响。
(四)流淌性风险管理方法 1.对本币的流淌性风险管理
在具体操作层面,对表内业务本币的流淌性风险管理能够简单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设立相应的比率/指标,推断流淌性变化趋势。
第二步,计算指定时段内商业银行总的流淌性需求,等于负债流淌性需求加上资产(贷款)流淌性的需求。
第三步,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员根据已划定的资金期限,计算现金流量头寸剩余或者不足,结合不一致情景可能发生的概率,获得特定时段内商业银行的流淌性缺口。
2.对外币的流淌性风险管理
我国应尝试建立与运用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及时掌握行内所有资产负债期限的匹配情况,进行动态的、精确的流淌性缺口管理。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外汇融资能力受到损害时的流淌性应急计划,通常使用两种方式; 一是使用本币资源并通过外汇市场将其转为外币,或者使用该外汇的备用资源。 二是管理者能够根据某些外币在流淌性需求中占有较高比例的情况,为其建立单独的备用流淌性安排。
3.制订流淌性应急计划
商业银行应当在完善流淌性风险预警机制的同时,制定本外币流淌性管理应急计划,要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危机处理方案。规定各部门沟通或者传递信息的程序,明确在危机情况下各自的分工与应采取的措施,与制定在危机情况下对资产与负债处置的措施。
二是弥补现金流量不足的工作程序。备用资产的来源包含未使用的信贷额度,与央行的紧急支援等。
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下列流淌性风险管理工作: (1)提高流淌性管理的预见性。
(2)建立多层次的流淌性屏障。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资产负债的不一致流淌性,以现金备付、二级备付、三级备付、法定准备等多级流淌性准备,实现有弹性的、多层次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
三是通过金融市场操纵风险。公开市场、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是商业银行获取资金,满足流淌性需求的快捷通道。
第七章 声誉风险管理与战略风险管理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考生需重点复习声誉风险管理的内容,声誉危机管理的要紧内容,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及战略风险管理基本做法等内容。 一 声誉风险
概念: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者外部事件导致利益有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一、声誉风险管理的内容及作用 有效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1)明确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与价值理念; (2)有明确记载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
(3)深入懂得不一致利益持有者(如股东、员工、客户、监管机构、社会公众等)对自身的期望值;
(4)培养开放、互信、互助的机构文化;
(5)建立强大的、动态的风险管理系统,有能力提供风险事件的早期预警; (6)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有能力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纠正; (7)建立公平的奖惩机制,支持进展目标与股东价值的实现; (8)利用自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影响合作伙伴、供应商与客户; (9)建立公开、诚恳的内外部交流机制,尽量满足不一致利益持有者的要求; (10)有明确记载的危机处理/决策流程。 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 (1)招募与保留最佳雇员; (2)确保产品与服务的溢价水平;
(3)减少进入新市场的阻碍; (4)维持客户与供应商的忠诚度; (5)制造有利的资金使用环境; (6)增进与投资者的关系;
(7)强化自身的可信度与利益持有者的信心; (8)吸引高质量的合作伙伴与强化自身竞争力; (9)最大限度地减少诉讼威胁与监管要求。 二、声誉风险管理的基本做法 (一)明确董事会与高管层的责任
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与操作流程,并在其直接领导下,独立设置声誉风险管理职能,负责识别、评估、监测与操纵声誉风险。除制定常态的风险处理政策与流程外,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还应当制定危机处理程序,定期根据自身情况对声誉风险进行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以应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管理混乱与重大缺失。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对声誉风险管理的结果负有最终责任。
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应当定期审核声誉风险管理政策,敦促所有员工熟知有关政策,并在商业银行内部积极鼓励严谨的工作方式与态度。根据商业银行的规模与业务复杂程度,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以身作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与利益冲突政策,并积极参与声誉风险管理活动,对实现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目标至关重要。
高级管理层应当确保商业银行能够充分识别与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声誉风险的事件,准确评估与报告声誉风险管理政策的遵守情况,正确识别与审核早期预警指标,在发生未遵守操作规程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跟进措施。 (二)建立清晰的声誉风险管理流程
1.声誉风险识别:与信用、市场、操作、流淌性等风险交叉存在、相互作用
商业银行通常要求各业务单位及重要岗位定期通过清单法全面列明其当前所面临的要紧风险及其所包含的风险因素,然后将其中可能影响到声誉的风险因素提炼出来,报告给声誉风险管理部门(见表7-1)。 表7—1 利用清单法识别声誉风险
风险类风险因素/事项 别 ·优质客户违约率上升 信用风险 ·不良贷款率接近5% ·信用风险状况趋向恶化 ·贷款缺失准备金充足率低于100% ·房地产行业贷款比例超过30% 市场风·国债交易缺失扩大 ·市场风险管理能力薄弱/技术缺失 可能影响声誉的风险因素 险 ·衍生产品交易策略错误 ·持有外汇品种单一 ·跨国投资账面缺失扩大 ·内外勾结欺诈/骗贷 操作风险 ·经常遭到监管处罚 ·信息系统故障导致业务瘫痪 ·地震造成营业场所缺失 ·内部操纵机制严重缺失 ·技术部门/外包机构能力欠缺 其他风险 ·流淌性缺口显著扩大 ·逐步丧失业务特色/市场份额 ……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能力低下 ·战略风险管理薄弱/缺失 …… 2.声誉风险评估
声誉风险评估的关键在于深刻懂得潜在风险事件中,利益持有者对商业银行有何期待,与商业银行对此应当作何反应。
声誉风险管理部门能够采取事先调查等方法,熟悉典型客户或者公众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可能变化持何种态度,以尽量准确预测此类变化可能产生的积极或者消极结果。商业银行通常需要作出预先评估的声誉风险事件包含:
①市场对商业银行的盈利预期; ②商业银行改革/重组的成本/收益; ③监管机构责令整改的不利信息/事件;
④影响客户或者公众的政策性变化等(如营业场所、营业时间、服务收费等方面的调整)。
3.监测与报告
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处在声誉风险管理的第一线,应当随时熟悉各类利益持有者所关注的问题,同时正确预测他们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政策或者运营调整可能产生的反应。同时,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应当认真分析与监测所收到的意见/评论,通过有效的报告与反应系统,及时将利益持有者对商业银行积极与消极的评价或者行动、所有的沟通记录与结果,与商业银行所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通过提炼与整理后,及时汇报给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由最高管理层制订最终的声誉风险应对方案。
声誉风险管理应当成为业务单位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尽管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将声誉风险管理政策融入业务领域与有关金融产品中,但商业银行仍然需要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与现场检查,保证声誉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效果。
(三)采取适当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截至目前,国内外金融机构尚未开发出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量化技术,但普遍认为声誉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操作是:
(1)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改善公司治理,并预先做好防范危机的准备; (2)确保各类风险被正确识别、优先排序,并得到有效管理。 声誉风险管理的具体做法有: 强化声誉风险管理培训 确保实现承诺
确保及时处理投诉与批判
尽可能保护大多数利益持有者的期望与商业银行的进展战略相一致 增强对客户/公众的透明度
将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是制造公共透明度、保护商业银行声誉的另一个重要层面。
保持与媒体的良好接触 制定危机管理规划 三、声誉危机管理规划
声誉危机管理应当建立在良好的道德规范与公共利益基础上,而且假如能够在监管部门采取行动之前妥善处理,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声誉危机管理的要紧内容: 预先制定战略性的危机管理规划; 提高解决日常解决问题的能力; 危机现场处理; 提高发言人的沟通技能; 危机处理过程中的持续沟通; 管理危机过程中的信息交流; 二 战略风险管理
战略风险管理就是基于这种前瞻性理念而形成的全面、预防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
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管理具有双重内涵:
一是商业银行针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外部环境与内部可利用资源,系统识别与评估商业银行既定的战略目标、进展规划与实施方案中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与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者降低可能的风险缺失。
二是商业银行从长期、战略的高度,良好规划与实施信用、市场、操作、流淌性与声誉风险管理,确保商业银行健康、持久运营。
一、战略风险管理的作用:长期的战略性投资
战略风险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投资,实施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实质上,商业银行能够在短期内便体会到战略风险管理的诸多益处:
比竞争对手更早采取风险操纵措施,能够更为妥善地处理风险事件; 全面、系统地规划未来进展,有助于将风险挑战转变为成长机会; 对要紧风险提早做好准备,能够避免或者减轻其可能造成的严重缺失; 避免因盈利能力出现大幅波动而导致的流淌性风险; 优化经济资本配置,并降低资本使用成本; 强化内部操纵系统与流程;
避免附加的强制性监管要求,减少法律争议/诉讼事件。
简言之,战略风险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经济缺失、持久保护与提高商业银行的声誉与股东价值。
知识要点:
商业银行致力于战略风险管理的前提,是懂得并同意战略风险管理的基本假设: (1)准确预测未来风险事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2)预防工作有助于避免或者减少风险事件与未来缺失。
(3)假如对未来风险加以有效管理与利用,风险由可能转变为进展机会。 二、基本做法:
明确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的责任
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管理政策与操作流程,并在其直接领导下,独立设置战略风险管理/规划部门,负责识别、评估、监测与操纵战略风险。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对战略风险管理的结果负有最终责任。
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商业银行最高级别的战略规划,并将其作为商业银行未来进展的行动指南。
建立清晰的战略风险管理流程:战略风险识别、战略风险评估、监测与报告 与声誉风险相似,战略风险产生于商业银行运营的所有层面与环节,并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与流淌性风险等交织在一起。
(1)战略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来源于其内部经营管理活动,与外部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要紧表达在四个方面: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存在缺陷,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匮乏,与整个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在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活动中,战略风险能够从宏观战略层面、中观管理层面与微观执行层面进行识别。
①在宏观战略层面,董事会与最高管理层务必全面、深入地评估商业银行长期战略决策中可能潜藏的战略风险。
②在中观管理层面,业务领域负责人应当严格遵循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规划,最大限度地避免投资策略、业务拓展等涉及短期利益的经营/管理活动存在战略风险。
③在微观执行层面,所有岗位员 表7—2 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风险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猛烈,不可避免地出现收益下降、产品/行业风险 服务成本增加、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现象 越来越多的非银行类金融服务机构在提供更加便利与多元化的金竞争对手风险 融服务,填补市场空白的同时,也在逐步侵蚀商业银行原有的市场份额 经济进展及节场波动同样导致客户风险/投资偏好发生转变,客户维权客户风险 意识与议价能力也显著增强 猛烈的行业竞争必定形成优胜劣汰,产品/服务的品牌管理质量直接影品牌风险 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进展空间 商业银行务必确保所使用的核心业务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高技术风险 度的适用性、安全性与前瞻惟 商业银行同样面临诸如产品研发失败、系统建设失败、进入新市场项目风险 失败、兼并/收购失败等风险 政治动荡、经济恶化、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等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将其他外部风险 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质量、竞争能力与可持续进展造成严重威胁 商业银行正确识别来自于内、外部的战略风险,有助于经营管理从被动防守转变为主动出击,适时采取研发新产品/服务、需求创新、业务拓展等战略性措施,提高盈利能力并确保竞争优势。
(2)战略风险评估
与声誉风险相似,战略风险也是无形的,因此很难量化。在评估战略风险时,应当首先由商业银行内部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负责审核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假设条件,如整体经济指标、利率变化/预期、信用风险参数等;然后由战略管理/规划部门对各类战略风险的影响效果与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据此进行优先排序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实施方案(见表7—3)。
表7—3 战略风险评估及实施方案
风险影响 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显著 施 可同意风险、持续监中度 测 轻微 风险发生可低 能性 中 高 同意风险 可同意风险、持续监测 采取管理措施、持续监测 应当采取管理措施 务必采取管理措施 注 W.KAo8.Cc 战略实施方案 务必采取管理措施、密切关尽量避免或者高度重视wW(3)监测与报告
商业银行通常使用定期(每月或者季度)自我评估的方法,来检验战略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实施。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应当定期审视与讨论战略风险分析/监测报告,对未来战略规划与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审核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管理流程。
采取适当的战略风险管理办法:
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制定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
首先,战略规划应当清晰阐述实施方案中所涉及的风险因素、潜在收益与可同意的风险水平,同时尽可能地将预期风险缺失与财务分析包含在内。
其次,战略规划务必建立在商业银行当前的实际情况与未来的进展潜力基础之上,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特色。
最后,战略规划始于宏观战略层面,但最终务必深入贯彻并落实到中观管理与微观操作层面。
最高层面的战略规划最终应当以切实可行的战略实施方案表达出来,应用于各要紧业务领域。
战略风险管理的另一重要工具是经济资本配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