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年级上(6)教案

2021-12-22 来源:易榕旅网
第 六 单元 21一块特别的石头

主备人: 李建蓉 成员: 黎素珍 何巧 李兴蓉 刘永明 唐乐友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 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 的可贵品质。 2.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3.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垛、哄、遗;要求会写的字有:哄、爹、砸、锅、缠、甚、迹、遗;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哄笑、缠绕、甚至、遗迹。 教学难点 1. 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 2. 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一步一步地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及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具准备 1. 搜集有关冰川活动的资料。 2. 多媒体课件。 3. 课文的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一)同学们,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在游戏中有过个人修改 什么发现吗?(交流) (二)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他小时候也常常玩捉迷藏,但他在游戏中有所发现,他发现了什么呢? (三)学生齐读课题:一块特别的大石头 (四)据题质疑。 1. 围绕课题,能提出哪些问题? 2. 师生梳理: (1)为什么说这是一块特别的大石头?它特别在哪里? (2)这块特别的石头能够说明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二)(展示课件第三、四屏)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 (三)识记字形。 1. 形近字比较,再组词。(展示课件第五屏) 2. 着重指导书写:甚、遗、爹。 (四)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的由来的故事。 三、理清课文顺序 (一)播放朗读课文的录音磁带,边听边想: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 (二)学生讨论交流。 (三)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①) 2. 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大石头的由来产生了疑问,村里的老人和父亲没能解答他的疑问。②~⑧) 3. 李四光长大后,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到了祖国,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⑨⑩) (四)全班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的由来的故事。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解读据题质疑问题一。 1.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是一块特别的大石头?它特别在哪里?(“七八个小朋友张开双臂手拉手,也没法把它围起来”说明这块石头的体积非常大;“它孤零零地立在草坪上”说明它的周围没有别的石头。) 2. 细读课文,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探讨、交流。 (1)李四光是如何思考的?又是如何解答自己的疑问的? (2)李四光从这块特别的大石头中取得了什么研究成果? 3. 全班交流汇报,师生合作探究。 (1)交流“李四光是如何思考的?” (2)指导读好下面句子,注意读出语气,体会问号、叹号的作用。(课件展示第六屏)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陈二爹、父亲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并做好朗读指导。(展示课件第七屏) 陈二爹捋着胡子说:“嗯,我小的时候它就在这儿了。我听我爷爷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爸爸想了想说:“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叫„陨石‟。或许这块石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地面砸进去一个很深的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爸爸摇摇头,说:“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4)交流“他又是如何解读自己的疑问的?” A交流答案。 B引导抓住“一直缠绕、长大后、到英国学习、考察了、发现了”这些词感受李四光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 C指导朗读表明李四光最终揭开巨石由来之谜的关键词语。(展示课件第八屏) (5)交流“李四光从这块特别的大石头中取得了什么研究成果?” A交流答案。(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国后,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随着冰川漂移而来的,并在中国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后来又发现多处冰川遗迹。从而推翻了外国学者的错误断言,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 B了解冰川活动。(展示课件第九至十二屏) 三、课堂小结 (一)小结前面所学内容。 (二)说说“这块特别的大石头能够说明什么?”(推翻了外国学者的错误断言,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小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 二、继续朗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讨论交流:李四光取得这个成就靠的是什么? (二)汇报,教师点拨。 (靠的是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的执著求索 的可贵品质。) (三)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一步一步写具体的。 师生梳理:产生兴趣→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外出学习→回国考察→科学发现 三、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一)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假如是你,你会跟李四光一样的做法吗? 四、课外拓展(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一 块 ↗陈二爹、父亲没能解答 特 别 → 从哪里来的?→到英国学习地质学 的 ↓ ↘ 回国考察,终于明白 石 ↓ ↙ 头 第四纪冰川漂移而来 ↙ 教后反思

第 六 单元 22地图上的发现

主备人: 李建蓉 成员: 黎素珍 何巧 李兴蓉 刘永明 唐乐友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1.一张世界地图。 2.一张撕成了不规则的四部分的纸。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游戏导入 (出示由一张纸撕成的不规则的四部分) (一)仔细观察,并说说你的发现。 (二)学生汇报。(这四部分可以拼接成一张完整的方形纸。) (三)同学们,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是不是跟上述的拼图一样呢?让我们看看他到底在地图上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展示课件第三、四屏)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着重指导书写:携、适、存、置、悬。 4.检查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展示课件第五屏) 吻合:完全符合。 锯齿:锯条上的尖齿或形状或排列如锯齿的动 物牙齿或机器的齿。 拼接:接在一起;连接。 煤:煤炭,一种黑色固体矿物。 个人修改 位置:指物体某一时刻在空间的所在处。 适合:适宜,符合。 生存:保存生命;活在世上。 悬崖:高耸陡峭的山崖。 (三)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1.学生读后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情况,教师点拨。(展示课件第六、七屏)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先写魏格纳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再写(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接着写(考察中的发现),最后写(由这些发现得出大陆漂移的结论,使得大陆漂移 说获得了新生。) 三、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一)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师生梳理问题。 1.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2.什么是“大陆漂移”? 3.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4.科学家是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5.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围绕提出的问题边自读边思考。 (二)同桌或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交流以下问题:(展示课件第八屏)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是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3.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情况,教师可做如下引导: 1.交流问题① (1)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是不是跟非洲西海岸线很吻合?请观察世界地图。(出示世界地图,引导观察) (2)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3)什么是“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原是一整块。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 球上各大洲的分布。) (4)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出来的?(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提出来的。) 2.交流问题② (1)考察小组发现了一些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魏格纳的假想是正确的?(随着交流展示课件第九至十一屏) 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说明两亿年前南极洲不是现在这样冰雪覆盖的大陆,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 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3.交流问题③ (1)再读全文,交流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 什么? (师生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 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 因素。)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一)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内容。 (课文叙述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二)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一)读一读,说说带红色的词语的意思,再用它造句。(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片逐渐漂移到 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 …… (二)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和“词语花篮”里的词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空花篮上。 五、课外拓展(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一)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二)写一写:我与魏格纳比一比。 分层作业 板书设有趣的现象 计 ↓ 地图上的发现 提出“大陆漂移说” 勇于探索 ↓ 大自然奥秘 考察中的发现 ↓ “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 教后反 思

第 六 单元 23 新型玻璃

主备人: 李建蓉 成员: 黎素珍 何巧 李兴蓉 刘永明 唐乐友

教学目1.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标 在现代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博、窃、嫌、恙;要求会写的字有:警、罪、殊、源、店、筑、楚、废;要求掌握的词有:报警、警察、犯罪、特殊、电源、珠宝店、建筑、清楚、废水。 3.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或别的什么,再写写。 教学难掌握本课的说明事物的方法及进行词句训练。 点 教学重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用途。 点 教具准1.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 备 2. 查阅新型玻璃研制方面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第一课时 个人修改 (指示教室窗玻璃)这是什么?(玻璃)这普通的玻璃有什么特点呢?(透明,能透光。)今天我们跟着作者来认识几种新型的玻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展示课件第三屏、第四屏)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 博物馆 盗窃 嫌疑人 安人无恙 报警 犯罪 特殊 电源 珠宝店 建筑 清楚 废水 (三)再读全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并理解不懂的字词。 1.全班齐读并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新型的玻璃? 2.交流上述问题。 (五种,分别是夹丝网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展示课件第五屏) 博物馆: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嫌疑:猜疑;怀疑。 安然无恙: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报警:报告危急情况或发出危急信号。 犯罪:触犯刑律、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特殊: ①不同一般的;不平常的。 ②不同于同类事物或平常的情况的。 盗窃: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电源: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珠宝店:买卖珠宝的商店。 建筑:建筑是人们用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体,如住宅,桥梁,体育馆,寺庙等等。 清楚:形容词①易了解和辨认。 动词②了解;知道。 形容词③明白无误;不含混。 形容词④透彻有条理。 废水:指居民活动过程中排出的水及径流雨水的总称。它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雨径流入排水管渠等其它无用水,一般指没有利用或没利用价值的水。 提出仍不理解的字词,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巩固练习 (一)认读本课要求认识的四个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们的。(展示课件第六屏) 博、窃、嫌、恙 (二)认读本课要求会写的九个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们的,并给组词。(展示课件第七、八屏) 警( )( )罪( )( )犯( )( ) 殊( )( )源( )( )店( )( ) 筑( )( )楚( )( )废( )( ) 警(报警)(警察)罪(犯罪)(罪犯) 犯(犯罪)(冒犯) 殊(特殊)(悬殊)源(水源)(源头) 店(店里)(商店) 筑(建筑)(构筑)楚(楚国)(清楚) 废(废水)(废物) (三)着重指导书写:警、源、筑、楚 (四)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空词语花篮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五种,分别是夹丝网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二、深入了解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并填表。 (一)出示表格。(展示课件第九、十屏) 新型玻璃名称 特点 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二)围绕表格要求自读课文,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合作完成填表。(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填表情况。 1. 交流“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1)交流答案:特点—可自动报警;作用—防盗。 (2)引读第一自然段并进一步感悟:夹丝网防盗玻璃为什么可以用在博物馆、银行等单位? 2. 交流“夹丝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1)交流答案:特点—非常坚硬,藕断丝连;作用—高层建筑采用,安全。 (2)引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即使……”句式。 3. 交流“变色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1)交流答案:特点—反射阳光,改变颜色;作用—调节室内光线。 (2)引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这种玻璃是“自动窗帘”?(因为它像窗帘一样能调节室内光线。) 4. 交流“吸热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1)交流答案:特点—使房间冬暖夏凉;作用—阻挡强光和冷气。 5. 交流“吃音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1)交流答案:特点—消除噪音;作用—闹市临街建筑物采用,减少噪音。 (2)引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带有“尽管……还是”“如果……就”关联词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些关联词在句中的作用,然后造句。(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A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 (“尽管……还是”表示让步关系。姑且先承认某一事实,然后说出正意。例如:尽管他痛得非常厉害,医生还是给他治好了。) B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四十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十二分贝了。(“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前一个分句提出假设,后一个分句根据它推出结论。例如:如果大家一起动手去干,这个工作三天就能完成。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领悟写法 (一)回顾课文,分别说出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引读第六自然段,然后总结:新型玻璃适用的是“现代化建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更神奇的新型玻璃就会应运而生,这还有懒于同学们长大后去研制,去创造。 (三)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1.课文各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小组里讨论。交流:第一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并列关系。第六自然段是对前面五个自然段的总结。 2.归纳本课的写作方法:先分述,后总结。 四、拓展延伸。(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或者新型房子、桥梁、道路、汽车……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再写一写。 分层作 业 板书设夹丝网防盗玻璃 计 夹丝玻璃 新型玻璃 变色玻璃 广泛应用于 吸热玻璃 现代化建设 吃音玻璃 教后反 思

第 六 单元 24*人类的“老师”

主备人: 李建蓉 成员: 黎素珍 何巧 李兴蓉 刘永明 唐乐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蝙、蝠、祸、键、鲸。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教具准备 1.本课生字词卡。 2.多媒体课件。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仿生学的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人类的“老师”是谁或是什么?“老师”两字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有什么特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类的“老师”。 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借助注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二)(展示课件第三屏)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说说怎样记住它们。蝙蝠 惨祸 关键 鲸 (三)再读课文,质疑释疑。 1.全班齐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细读课文,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课件第四屏) (1)课文用哪些事例说明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2)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3)从课文中你学到了哪种写作方法? 个人修改 3.在班上交流上述问题,教师适当引导。 (1)交流问题一。 A科学家从鸟类的飞行原理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飞机。 B科学家发现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后来,工程师们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C建筑师根据鸡蛋的“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D介绍了人类模仿生物特点发明的几种东西—模仿袋鼠造出了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造 了坦克。 (2)交流问题二,出示一些放生现象的图片(展示课件第五、六、七屏) (3)交流问题三。 本课的写作方法:第二、三、四自然段是并列地说,第五自然段是概括地说。这种写作方法可迁移运用到写场面的作文中,来介绍科技活动的各种模型的表演、运动会中的各项比赛、游 园活动中各种有趣的活动等。 三、总结全文,巩固练习 (一)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发 明了很多有益于人类的东西,从而说明广大生 物是人类的“老师”。 (二)理解“仿生学”的概念。(展示课件第八屏) 人类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像这样借鉴某些生物的优点,改进工程技术的科学,我们称它为“仿生学”。 (三)回答引入时提出的问题。 人类的“老师”是广大生物。“老师”加引号是表 示特定称谓。 (四)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词卡。 2.用“虽然……但是”“之所以……是因为” 两组关联词说句子。(展示课件第九屏) 四、拓展延伸(展示课件第十屏) (一)从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空花篮里。 (二)你还想利用“仿生学”设计哪些有益于人类的科技新产品?请写一写。 分层作业 鸟儿、蜻蜓 → 飞机 鲸 → 轮船 人类的“老师” 鸡蛋 → 屋顶 袋鼠 → 越野车 贝壳 → 坦克 大树、麦秆 → 塔、楼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 六 单元 语文百花园六

主备人: 李建蓉 成员: 黎素珍 何巧 李兴蓉 刘永明 唐乐友 教学目标 1. 通过“词语接龙”,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积累语言。 2. 通过“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训练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把话写生动具体,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积累有关好学上进方面的成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刻苦努力学习,积累和丰富语言。 4. 了解地铁的主要特点,懂得“人类往往可以从其他生物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道理。 5. 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是怎样发明和演变而来的。 6. 在了解笔的演变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改进一种笔,写一篇习作。 教学难点 1. 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是怎样发明和演变而来的。 2. 在了解笔的演变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改进一种笔,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把话写生动具体。 2. 了解地铁的主要特点,懂得“人类往往可以从其他生物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道理。 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布置学生课前查阅笔的有关资料,了解最初的笔是什么样的,它又是怎样发明和演变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语文百花园”能帮助同学们积累语言,训练各种语文能力。现在,我们一起完成“语文百花园六”这个训练。 二、学习“词语接龙” (一)学生自读三组例词,思考并说说这些例词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二)照样子,在小组里试着续接词语,对于不理解的词个人修改 利用字典、词典加以解决。 (三)在班上续接词语,看谁接得多。 参考:(展示课件第三屏) 藕断丝连→连绵不绝→绝处逢生→生离死别→别开生面→面红耳赤……轻而易举→举一反三→三长两短→短兵相接→接踵而来→来历不明……微不足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四海为家→家破人亡→亡羊补牢…… 三、训练“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一)读一读例句,说说加上括号里的内容后与原句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二)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把下面的三个句子补充具体。 (三)全班进行交流,看谁写的句子好,并评议好在哪里。 参考:(展示课件第四屏) (清清的)泉水(缓缓地)流着。 (欢快的)鸟儿 (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 (弯弯的)月儿(慢慢地)升起来。 四、积累有关好学上进方面的成语 (一)在小组里练习读背,并说说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二)全班齐读,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三)提出理解有困难的词语,教师适当点拨。 参考:(展示课件第五屏) (四)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鼹鼠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的说明文《鼹鼠的启示》。 一、学习《鼹鼠的启示》 (一)自读短文,借助注音读通全文,思考并说说:短文主要讲什么?地下铁道有什么特点? (二)再读短文,思考:人们从鼹鼠 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建造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三)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对地铁或其他交通工具的了解。 (四)联系所知道的某种生物的特点,设计自己想象中的地铁或其他交通工具。 二、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说说手里的笔是怎样演变的。 (一)出示课件,展示一些笔的发明和演变过程。(展示课件第六至十屏) (二)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和了解的情况,观察一种笔,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想想它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应该怎样改进才好。 (三) 把自己了解到的和想到的在小组里或班里跟同学交流交流。引导学生表演“笔的自述”或进行“笔的对话”等方 式进行交流。 (四)评一评,看谁说得清楚明白,看谁的改进方法妙。 第三、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笔是怎样演变而来的,还交流了对某一种笔的改进,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笔的改进。 二、明确写作要求 (一)读要求。 (二)明确几点要求:(展开课件第十一屏) 1.写一篇想象作文。 2.具体内容是想改进哪一种笔,希望未来的笔是怎样的。 三、观察与思考 (一)选择一种常用的笔,观察它的外形、质地和结构,想想在使用中有什么缺点,应该怎样改进才好,让笔的功能更多,使用起来更方便。 (二)想象未来的笔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殊功能。 1. 提出想象的要求:想象要合理,要体现科技上的飞速发展,而不能写成像神话一样神奇。 2.大胆想象。 四、相互交流,列出提纲,写出初稿 (一)同桌同学或在小组里与同学交流,相互启发。 (二)列提纲。 (三)写出初稿。 五、全班交流,提出修改意见 (一)指导修改作文。(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1. 有无错别字和病句。 2. 有没写清楚改进哪种笔,改进的方法是什么。 3. 想象是否合理,是否体现未来科技的发达。 (二)互相交流,提出修改意见。 六、整理初稿 (一)自己整理。 (二)把整理好的稿子读给同学们听,征求改进意见。 七、誊写习作 八、拓展延伸(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把自己改进笔的方法讲给家人听。 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