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偷拿家里钱
的原因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以心理视角看校园现象研究之一
东方实验小学 崔燕琴
2016年4月
案例:
孟一岚是是上学期转来我们班的。本学期刚开学没几天,在班上上课时,发现他在课上玩三节棍和臂力棒。于是叫到办公室询问,为什么课上玩这些东西,哪来的?孩子说,是家里人给的。于是,询问家长,家长说他没有给过,是阿姨给他参加同学生日的钱,本以为是去给同学过生日买礼物了,没想到买了玩具课上玩。我把东西交给家长,嘱咐他,以后不要再让他买这样的玩具,如果想玩,可以买了在家里玩。
一个月后,家长给我打来电话,说让我检查下孟一岚身上有多少钱,别花完了。花完了他剥孩子的皮!我一查,兜里有30多元,嘱咐他回家交给家长。然后给家长回电话才知道,他偷拿了家里100元钱,买了东西花了。下午我邀请家长跟我聊聊,家长来了。说,其实这孩子偷东西已经不止一两次了。年前偷过200多元,买了冲锋玩具枪还有吃的。玩具枪一直藏在砖缝里,直到他搬家后才知道,把孩子打了一顿。还有一次,小区的大爷5000元的自行车忘记了上锁丢了,报了警,警察调监控发现是孟一岚偷了,并且把自行车上的铃铛等东西都卸了。孩子带到警察局通知了爸爸,他才知道孩子闯了大祸,后来赔了几百元钱,没事
了。虽然当时孩子有些害怕,但是并没有让他醒悟。这次他外出回来,把钱放到了桌子上,第一天起来一看少了100元,可是孩子已经上学走了,于是他怀疑是孩子拿了,赶紧给我打电话阻止他花钱,可是已经迟了,钱已经花的差不多了。
原因调查:
通过询问孩子父亲,我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情况:孩子之前在陕西的一个镇上读书,寄宿制,上学期间在学校里面住,只有星期天才可以回家。爸爸经常在东胜打工,妈妈一个人带他,但是由于附近没有学校,所以只能到离家比较远的学校,只能住宿。属于缺少监督状态。但是孩子基本稳定,也没拿过家里的钱。后来,父母互相猜疑离婚,法院把他判给了爸爸,因为爸爸可以挣钱,妈妈没有经济来源,虽然孩子想跟妈妈,一来妈妈没有经济来源,二来跟了妈妈还得住宿,所以,最后孩子选择了跟爸爸。上一个学期转到东胜读书。不久,父母都再婚。现在爸爸跟阿姨一起住,阿姨平时管教不是很严,而且孩子也不听话,吃饭穿衣都比较挑剔。所以,阿姨也是管不了。爸爸平时在外面比较忙,开出租车,所以,管孩子的时候也是不多。第一次拿钱,是看到有孩子玩仿真枪,他也想买,想到平时更爸爸要钱有时候不给,就想到了偷,趁爸爸不在家,从阿姨兜里拿了200元,自己买了玩具和吃的。虽然被发现打了一顿,但是不久就忘记了。孩子经常撒谎,在他看来,撒谎不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用孩子父亲的话说,就是好吃懒做不想动,好吃的往死吃,不想吃的死不吃。生活习惯没一样好,跟他妈妈一样。
问:你觉得孩子跟你好,还是跟他妈好?
答:我觉得跟他妈好。
问:为什么?
答:跟了我,平时比较忙,每天回家晚,还得操心他,感觉不方便。
问:那你认为有孩子好,还是没孩子好?
答:……
问:孩子带好了是一笔财富,你想过没有啊?人家生了男孩都很高兴,没有人认为是负担吧!
其实,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就看我们家长往上面画什么。你认为孩子变成今天这样,你有没有责任啊?
答:都是她妈,他妈惯得,孩子跟她一个德性。
问:我觉得孩子长得特别像你。
答:其实,更像他妈。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他会得到,孩子对他来说什么都不是,而是一种负担。这也就可以看出孩子为什么会偷窃了。当父亲不在乎孩子的时候,孩子要钱一般是不可能了,所以肯定就是偷了。再加上孩子本身习惯不好,从读书起就离开家人,缺乏管教。所以造成了很多恶习。再加上妈妈的习惯不好,父亲的习惯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孩子肯定没有好习惯。也就可以看出孩子的问题出自哪里了。
所以,孩子的今天家庭原因最主要,当然,也有自身的原因。要想改变孩子,得从改变孩子和改变父母同时做起。
调查分析:
心理学家认为,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今天,人们普遍过得比较舒适,按理说,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是不会发生的。但是,据发现,即使生活条件很好的家庭也时常会出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引起他人的注意。家庭不完整,父母酗酒、赌博或对子女照管不周,孩子为了弥补心中的爱,为了引起父母与他人注意,往往采取偷窃的形式。
2.强烈的占有欲。他对没有吃过,玩过的东西,有想获得,占有的强烈愿望,而又不能
很容易地获得,在私欲的驱使下,他便悄悄地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产生了偷窃行为。
3.叛逆的反抗。有些孩子对父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不满,产生报复心态,故意做一些让父母难过的事情,这是一种叛逆的反抗。
4.需要和同学朋友关系密切,以为请客可以赢得更多的好感和尊重;需要和同学有一些类似的玩具或者工具,以有共同话题,获得群体归属认同感。
5.有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和偷钱成恶性循环,形成坏习惯后,就需要家长耐心地说教,采取适当的方法纠正孩子的行为偏差。
6.有的孩子明明自己有零花钱,但是还是喜欢去偷,不偷就觉得不舒服,成了一种“癖”,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罗学荣教授称,偷窃成瘾的孩子患的是品行障碍。
7.不清楚偷盗的卑劣。偷东西的行为多发生在孩了幼年时,他们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尊重他人权益的概念,更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所以有一种“我喜欢,就要得到’的
强烈愿望,就不由自主地去“拿”了。
8.还有一些比较个性化的原因,比如有些父母过多地关注于事业,忽略于孩子,孩子也会做一些父母不接受的事情,来用“叛逆”和“问题”吸引父母的眼球来关注自己,等等。
上网玩游戏,买零食吃,买喜欢的文具、玩具,买想看的书,给同学送生日礼物,跟同学出去玩等等,当这些需要不能以正当方式从家长那里要到钱时,只好“私拿”。家长应控制过激反应情绪,冷静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要偷钱,分析出真正原因才有利于解决因其他坏习惯和不良行为而产生的偷钱后果。
9.一般的孩子偷钱只是偶尔行为,带有父母不会发现的侥幸心理。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都曾有过偷拿家长钱的行为,有的家长还向记者承认他们小时候也有过偷拿父母钱的经历,与“学坏”、“犯罪”无必然联系。三毛在她的《倾城》专辑里收录的《胆小鬼》一文,就是记叙她小时候偷钱的一段往事。“说着说着,发觉姐姐弟弟们在笑,原来都偷过钱,也都感觉不好过,这一段往事,就过去了。”
想要让孩子改变行为,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教导孩子行为规范,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到孩子在产生这种行为的时候,内在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相应解决的方案:
当孩子有了这个毛病,不论偷窃物品是多还是少,都要让孩子明白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一定要让孩子克服掉,而且越早越好,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呢?长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咨询指导中心和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有关专家时,他们建议对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轻易不要用“偷”这个字,在心理上对孩子压力小些,有利于教育。
(1)加强亲子沟通,以友相待并尊重孩子的自主权,满足孩子爱与尊重的心理需要。
1.采取平静,沉稳的方式教育。家长发现问题后,不要怒不可遏,连打带骂,而应尽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来,坐下来认真交谈。根据实情,给孩子重点分析两方面问题:一是是非问题。联系实际,给孩子讲清楚如何对待金钱会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小的毛病发展下去,会铸成大错。—二足想花钱应该怎么办。告诉孩子,想买什么跟家长说,家长给钱或不给钱是经过思考的,要钱就给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 2.家长做好理财榜样。有的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是发现家长对自己的钱没有清楚概念,以为自己拿了家长也不知道,让孩子钻了空子。专家认为,家长有必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较详细的记录。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习惯,另一方面,让孩子知道自家的经济情况,培养合理用钱意识。还有,应该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给零花钱多少要从实际出发,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而且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
3.在家里专门准备一个抽屉或匣子,放上十几元或几十元钱,急需时取用。里边放一个本做记录用。明确告诉孩子,这里的钱在急需时可以拿去花,不过拿多少,找回多少,买什么东西要记下来,还要写明时间。这样,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觉得家长信任自己,反而不会乱花钱。
4.让孩子学会存钱。压岁钱和剩余的零花钱给孩子储存起来,开一个活期存折,陆续存入,真正需要时,用多少取多少。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积累资金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其最人为出的好习惯。
(2)支持孩子正确的观点,协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1.可以在孩子和父母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允许他有自己的一定界限的决定权,就有了一
个渠道可以去满足和别人不同的自己。同时,当他有了一定的权利,就会有一定的责任感,学着规划管理自己的需求。
2.适度考虑孩子群体的价值观重点,帮助孩子来区分哪些需要考虑的群体价值观,哪些不能简单从众。
比如,小孩子要魔方,这和有些家长的价值观可能有冲突,家长可能以为是简单的玩具,担心影响学习,就可能不同意购买。但如果了解到,他可能是老师提到过,并邀请孩子们了解并作为一项研习工具,也许家长也需要从其它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魔方,给孩子更多的理解。
(3)了解孩子的交友范围,帮其选择好朋友,并加强与其好友的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行为变化。
和孩子深谈如何和周边的同学朋友建立真正的友谊,以及如何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感。当然,如果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如何在人群中赢得尊重感,就很难教孩子,因此,父母需要在这个部分进行自我学习。
(4)可以适当惩戒。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做的不是包庇孩子,而是教导他如何面对后果。让杖子归还偷拿物品,有必要时让他当面道歉,以触动他的羞耻心。警告他下次再犯会有什么后果。可以惩罚他,取消他的某些权益,比如刷一个星期碗或取消一个星期的动画片观看计划等,都可有效地对孩子起到惩戒的作用。
1.先让孩子认识到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事情。跟孩子说清楚偷拿别人的东西是极为可耻的行为,它会使一个人身败名裂的。一定要克服这个坏毛病。包括家里的东西,家里的钱,
也不可以随便拿的。
2.当孩子再犯的时候,一定让他将偷来的东西当面还给人家,最好让他自己去,如果他不自己去,就带着他一起去。让他当面向人家调遣。培养他的羞耻心,强化他的自制意识。
3.规定孩子不论买什么东西都要征得家长同意,你们给他钱或者他自己花钱都要记帐。发现他有来路不明的钱就要过问,防止他自己克制不住。
4.警告他,如果再发现他偷拿别人的东西,包括家里的钱,就告诉老师和同学。严重时就送派出所,请警察帮助管教。这样警告他,可以给他抛下一个心锚,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5)如果以上都不能解决问题的话,他就是克制不住的话,那就属于心理问题了,那就用厌恶疗法来治疗。
总的来说,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既不能反应过激,也不能掉以轻心,把孩子偷东西看做是借东西与把孩子贬斥为贼的做法同样有害。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和夸大其词都是不可取的。另外,世卜也没有一种育儿方式是包治百病的良药,让我们用共同的智慧培养遵纪守法的孩子。
处理孩子“偷窃”的一个长期而有效的方式是,父母定期给孩子零花钱。这是一种很好的家庭习惯。按周或月给孩子一些钱,告诉孩子这些钱完全由你自己支配,如果你希望买一些贵的东西,所花费的钱也将从这里出,你可以尝试为自己攒钱。
从孩子小学一年级,应每月固定给一些零花钱,大致确定可买哪些东西后,让他自由支配。在零花钱上对孩子太严格并无好处,除了让孩子觉得父母苛刻,对于他花钱的计划性及金钱观的养成并无好处。童年时在金钱方面严重匮乏的人,特别容易成为成年后在金钱方面
斤斤计较的人,表现出过分吝啬或过分贪婪。
很多家长虽然会给孩子零花钱,但是往往通过劳动、做家务获得报酬的方式,而不会真正“定期、无偿”地给孩子钱。他们会反驳,当他干活的时候,当我们高兴的时候,我们会给他钱作为报酬和奖励啊!然而这种方式是不利的,它无法让孩子学到钱的真正价值。如果孩子做点家务就付钱,这是把亲情关系降低到商业关系,早早把市场法则引入家庭生活,容易培养唯利是图的心理,也会导致儿童对劳动产生负面认识。
在《戒掉爱中的伤害》一书最后一章中,有关于对孩子发生的错误行为的保护法则,即便是一个行为不恰当的孩子,依然需要被爱、被理解、甚至被保护。
同时在《在爱中建立规则》一书中,专门再现了一位父亲和偷钱的孩子的具体对话。没有绝对不好的孩子,因为未成年孩子们的行为习性都没有最后的定性;但孩子的行为有对错,根据不同的内在需求,引导他们恰当的方式进行满足,这对于家长来说,是需要学习的一门很重要的功课。
总之,理解并愿意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继而给与他一定的行为权利,再分享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同时对价值观外的行为进行约束。这几个步骤,不仅仅在帮助孩子改变偷钱的坏习惯,同时在其他不恰当行为的修正中,都有很好的帮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