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达标考试卷

2023-04-11 来源:易榕旅网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达标考试卷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愠怒(yùn) 收敛 绽开(dìng) 疲倦不堪 ..B.盔甲(huī) 倏忽 倘若(tǎng) 美不甚收 ..C.屋檐(yán) 急躁 发髻(jì) 人声鼎沸 ..D.搓捻(niǎn) 澄清 黄晕(yūn) 个得其所 ..2、选出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 ) A.烘托 陶冶 束手无策 呼朋引伴 B.燎亮 风彩 花枝招展 抖擞精神 C.和谐 荟萃 名副其实 咄咄逼人 D.水藻 朦胧 繁花嫩叶 迫不及待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B.面对越来越高的求职门槛,许多大学生叹为观止。 ....C.在晚会上,同学们看到精彩的表演,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 ....D.为了让学生中考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们处心积虑为他们辅导。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仅我们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B.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左右的花粉。 C.我市上下齐心协力,掀起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高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D.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9000万元。

5、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排比,比喻) B.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

1 / 10

C.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拟人,比喻)

D.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支。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总不好意思走吧?(比喻,反问) 6、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一般情况下,文字色彩都会选择可读性较高的黑色或白色, ②通过降低写真的对比度,从而提高文字的可读性,

③但有时面对某些写真,黑色或白色的文字色无法提高可读性。 ④这种方法叫做“写真半调处理法”。

⑤当文字要素出现在写真上时,文字色不做任何变化, A.①②④⑤③ C.⑤④②①③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②__________,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③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④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⑤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⑥《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正衬手法塑造莲花的形象,评价菊花是“花之隐逸者也”,莲花是“__________”,更突出了对莲花的喜爱。 (2)请完整默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B.⑤②①③④ D.①③⑤②④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猩猩嗜酒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①之人设以醴尊②。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③,勾连相属④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

2 / 10

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⑤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⑥之甘也,遂大爵⑦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⑧而就絷

,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

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注:①麓:山脚下。②醴尊:醴,甜酒。尊同“樽”,酒杯。③履:鞋。④属:zhǔ,连接。⑤差:chā,稍微,比较。⑥唇吻:指嘴。⑦爵:古代的一种酒杯。⑧⑦蹈藉:践踏。⑨就挚:被拘囚。絷zhí,拴,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兽之好酒者也_____________ .(2)骂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 .(3)不胜其唇吻之甘也________ .(4)恶其为诱也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 (2)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3.读了短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

3 / 10

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

4 / 10

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⑪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2.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 3.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

5.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或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骆宾王作《咏鹅》:“鹅,鹤,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

2、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

5 / 10

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

6 / 10

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是略写。

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颗小白杨。

2.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7 / 10

① “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作文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有各种各样的陪伴。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震撼……”

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请先补充完题目,再写作文。

要求:(1)600字以上;(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文章不能套用,更不能抄袭,力求有真情实感;(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8 / 10

参考答案:

一 C B A C D D

(1)①深林人不知 ②当窗理云鬓 ③念天地之悠悠 ④何人不起故园情 ⑤杨花榆荚无才思 ⑥花之君子者也 (2)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

1.喝酒。离开。能忍受。厌恶。

2.(1)编了很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2)可是最终免不了一死,是贪婪造成的。

3.“贪婪者没有好下场”或“要想取之,必先与分,意近即可。 三

1.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2.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细腻而温柔。(意对即可) 3.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4.“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一个水果贩子懂画吗?画家说“奇怪”表明画家将信将疑(惊奇),他怎么分出来的?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叶三的佩服。

5.示例:材料一《咏鹅》的作者观察仔细,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转换成了好诗。材料二的描写,看似生动,

9 / 10

实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1.C

2.刚到哨所,面对艰苦环境,火热的心变凉了;在小白杨树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后,感到充满力量;射击考核获得优异成绩,心怀喜悦。

3. “才”和“终于”两个词(副词)连用,强化了他们路程的不易和艰难,突出了驻守塔斯提哨所边防军人的感人形象。 “反复”是一遍又一遍的意思。这一射击成绩是哨所从未有过的,难以相信,因此多次验证,加以确认。 4.儿子的举动是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侧面表现部队能锻炼人,出息人。 5.答案要点:①指塔斯提哨所;既指优秀战士王克怀,又指普通而不平凡的中国军人;象征边防战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牢记嘱托的精神。 四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