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练习试卷C卷 附答案

2021-11-06 来源:易榕旅网
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练习试卷C卷 附答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2、学校德育工作中经常采用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的德育方法属于( )。 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榜样示范法 D品德陶冶法

3、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奥苏贝尔

第 1 页 共 13 页

D.布鲁纳

4、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连续性 C.差异性 D.顺序性

5、初中生小黄热爱班集体,学习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小黄的这种性格特征属于( )。 A.态度特征 B.理解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6、在相同情景或条件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事倍功半,而换成其他人来教育时却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 )的作用。 A.定势 B.学习迁移 C.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

7、如果让六个月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说明( )。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产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决定论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8、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生产力

第 2 页 共 13 页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9、小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晓霞的道德发展处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10、某生近期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容易自我否定、甚至产生自杀念头。他的主要问题是( )。

A.焦虑 B.强迫 C.抑郁 D.恐怖

11、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的是( )。

A.生产经验 B.生活经验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中学生小辉因害怕被教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辉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

A.相对功利取向 B.避罚服从取向 C.寻求认真取向 D.遵守法规取向

第 3 页 共 13 页

13、进入初中后,小磊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小磊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识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内驱力

14、王老师在讲“果实”这个概念时,列举了苹果、花生等可食果实的例子,也例举了棉籽、橡树籽等不可食果实的例子。这种教学方法称为( )。

A.变式 B.范式 C.原型 D.演绎

15、西方教育史上,提出 “ 泛智教育 ” 和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张,并对班级授课制作出系统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6、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不包括( )。

A.自我反思技术 B.角色改变技术 C.教学反馈技术 D.现场指导技术

17、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是( ).

A、课程评价

第 4 页 共 13 页

B、课程实施 C、课程组织 D、课程设计

18、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需要一定的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9、小明看书时可以“一目十行”,而小华则“一目一行”。这反映了他们在哪种注意品质上存在差异?( )

A、注意广度 B、注意分配 C、注意稳定 D、注意转移

20、对于教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B、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C、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D、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时不需要教材

21、( )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A.探究学习 B.支架式教学 C.情境教学 D.合作学习

第 5 页 共 13 页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价值辨析观点更强调价值本身,而不强调价值观的获得过程。

2、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4、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怎样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第 6 页 共 13 页

2、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3、简述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4、简述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第 7 页 共 13 页

1、材料:下面是有关中学生的几个生活情境:

情境1:一天放学后,高一学生张欣因送生病的同学,回家时间比平时迟到了一个多小时,当张欣一推开家门时,着急的妈妈便过去说了她几句,话里没有任何指责的意思,只是嘱咐女儿不要回来太晚了。但是,张欣顿时暴跳如雷,“你不相信我!”她叫到,“你们总是告诉我该做什么,你们根本就不相信我!”她的情绪非常激动,头也不回地走出家门。 情境2: 初二学生王芳非常喜欢好朋友丽丽,在她眼里,丽丽简直就是个完美的人,她不容同学说丽丽的坏话。可是有一天,当王芳听说好朋友丽丽把自己告诉她的秘密告诉了别人,便匆匆找到了丽丽,对着她大声呵斥,指责她是一个骗子,再也不信任她了。 情境3: 初三数学模拟考试试卷发下来了,岳勇取得了他上初三以来最好的成绩,他非常高兴,兴奋不已,真想大声欢呼。但当他得知本次考试中大多数同学都考得不好时,他控制了自己内心的激动,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1)结合材料,分析中学生的情绪发展的主要特点。 (2)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2、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乘车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答应改正,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你将如何运用德育的有关知识来解决这一一现实问题。

第 8 页 共 13 页

第 9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A 2、B 3、A

4、【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即在一定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由于年轻一代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5、A 6、【答案】A 7、A 8、A

9、【参考答案】D 10、C 11、D 12、B 13、B 14、A 15、答案:C 16、A 17、D 18、A 19、A 20、答案:D

第 10 页 共 13 页

21、D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此说法是错误的。价值辨析强调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强调通过辨析、获得价值观的过程。因为价值观念是人自身的一种内在价值,不易清醒地意识。

2、此说法是正确的。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3、正确答案:(正确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因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可以看成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 4、此题说法正确。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途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正确答案:((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3、(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4、正确答案:((1) “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发展成为一样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 11 页 共 13 页

同 “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 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五育”中的每一组成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对其他各育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各育不能相 互代替。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其各自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 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 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因此,“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1)青少年情绪体验跌宕起伏、剧烈波动。具体表现在:①爆发性和冲动性。情景一中的张欣在妈妈表达了关心之后“暴跳如雷”,情景二中的王芳对好朋友“大声呵斥”,都是情绪外化的表现,体现出了爆发性、冲动性的特点;②外露性和内隐性。一方面中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同时由于自控能力的增强而表现出一定的内隐性。情景三中的岳勇成绩满意很想大声欢呼是情绪外露性的表现,但在同学面前能表现出“若无其事”体现了情绪的内隐性。除此之后,中学的情绪还具有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心境化和持久性的等特点。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关注青少年的阶段性特征。

(2)采用正确恰当的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情绪调节:①敏锐觉察情绪;②平和接纳情绪状态;③正确调整情绪;④有效表达情绪;⑤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2、(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净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在解决小王品德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和开展社会交往看成德育过程的基础。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问题。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 12 页 共 13 页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反复抓。

第 13 页 共 1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