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24分) 1.(3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白糖溶于水 B. 石蜡熔化 C. 钢铁生锈 D. 酒精挥发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答:
解:A、白糖溶于水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石蜡由固体变成液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钢铁生锈过程中,铁和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D、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而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2.(3分)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考点:
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 .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C、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解答:
解: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应该用火柴引燃,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取用液体药品时试管倾斜,且瓶塞要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3分)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生,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①蜡烛燃烧放出热量 ②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③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④蜡烛在氧气中能燃烧. A、 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 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题干提供信息,“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可得蜡烛可在氧气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生”可得蜡烛燃烧生成水,“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可得蜡烛燃烧放出热量. 解答:
解:根据“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可得蜡烛可在氧气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生”可得蜡烛燃烧生成水,“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可得蜡烛燃烧放出热量,但无法推测是否生成二氧化碳,综合以上分析,B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依据实验现象分析结论的能力,难度不大. 4.(3分)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小明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发现有黑色粉末被吸起来.就“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根据题意,“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这一过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在假设、实验、观察、做出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实验的环节.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右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向左推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 A.注射器内有液体
B.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考点: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 故选B. 点评: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中学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了解检验装置气密性时可以通过改变体系内的压强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B、在任何情况下,氧气都是无色气体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D、铁生锈是缓慢氧化
考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 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
B、根据液氧的颜色分析;
C、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 D、根据缓慢氧化的定义分析. 解答:
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故A错误; B、液氧是淡蓝色.故B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故C错误;
D、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发生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现象方面的知识,了解常见物质反应的现象时解答本题的关键. 7.用分子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C.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D.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 分析: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是如何从分子的性质中选取适当的性质来解释相应的现象. 解答:
解:花香四溢说明分子不断扩散,食物腐败是食物发生了化学变化,则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酒精挥发是分子间间隔变大了,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隔变大而导致的体积变大,分子大小本身没有变化. 故选:A. 点评:
熟练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再分析利用 8.(3分)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序号 实验操作(或方案) 实验目的 A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哈气 比较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B 向试管中加入2mL浓氨水,将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靠近该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试管的管口 C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充满氮气的集气瓶里 探究氮气是否支持燃烧 D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当导管口有气泡放出时,立即将导管收集纯净的气体 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分析. B、根据氨气分子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分析. C、根据氮气不支持燃烧分析.
D、根据导管口有连续气泡放出时收集气体较纯净分析. 解答:
解:A、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所以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哈气可比较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故A正确.
B、氨气分子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向试管中加入2mL浓氨水,将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靠近该试管的管口可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B正确.
C、氮气不支持燃烧,把燃着的木条伸入充满氮气的集气瓶里可探究氮气是否支持燃烧,故C正确. D、当导管口有气泡放出时,不要立即收集,等到导管口有连续气泡放出时收集气体较纯净,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的目的.
二、填空题(共26分)
9.(4分)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l:在标准状况下,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资料2:臭氧有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1)请根据资料总结臭氧的性质:
①臭氧的物理性质: ②臭氧的化学性质: ;
(2)磷在臭氧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请写出磷在臭氧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考点:
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物质的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 (2)磷在臭氧中燃烧能生成五氧化二磷. 解答: 解:(1))①淡蓝色气体属于臭氧的物理性质; ②具有强氧化性属于臭氧的化学性质; (2)磷在臭氧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磷+臭氧故答案为:(1)①淡蓝色气体;②强氧化性等;
五氧化二磷.
(2)磷+臭氧五氧化二磷.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 10.(7分)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
(2)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是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用D置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满了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
(3)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且可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块状的大理石与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你认为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B ;收集装置是 D .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 解:(1)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故答案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满了;高锰酸钾
锰
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B,D.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和气体的验满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1、(7分)利用下列仪器进行实验(所有装置的气密性都已检查完毕)
(1)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加入盛有二氧化锰的容器中制取并收集氧气,完成该实验你所选用的仪器有 (填字母)。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这种
方法与“把二氧化锰加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制氧气”相比有的优点: (2)某同学继续探究“红砖粉末是否也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
①他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加入一药匙红砖粉末,然后将两支试管中的气体导出通入水中比较产生气泡的快慢,发现加入红砖粉末的试管中反应较快。
②将反应较快的试管内固体过滤出来,洗涤、烘干、称量。 ③用称量后的固体重复步骤①的实验,现象与步骤①完全相同。
试回答:步骤①中他除了选用试管外还用到上面列出的仪器有 (填字母)。步骤③的实验目的是 。该学生认为通过上述实验已证明红砖粉末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但老师认为该同学的实验还缺少一个关键步骤,请指出来 。
考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根据所学知识可以选择实验仪器,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催化剂等. 解答: 解:(1)收集氧气还需要集气瓶和导管.故填:dh.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
水+氧气.
使用注射器添加双氧水,能控制反应的速率,得到平稳的气流,可以随时停止,有利于节约药品,故填:可以得到平稳的氧气流、控制反应速率、节约药品等.
(2)除了选用试管外还用到上面列出的仪器有:水槽、带橡皮塞的导管、玻璃管.故填:fgh. 步骤③的实验目的是:证明红砖粉末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也不变.故填:实验开始没有称量红砖粉末的质量.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了解制取气体的反应装置,掌握制取气体的最好实验方法,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作用. 12.(5分)将黑色粉末A和白色固体B混合后加热,生成无色气体C;C能使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气体E;E通入石灰水变浑浊.根据有关事实和现象回答: (1)A为 二氧化锰(MnO2) 、C为 氧气(O2) 、E为 二氧化碳(CO2) . (2)写出生成C的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本题的突破口:黑色固体D在C气体中燃烧生成E,E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E为二氧化碳,D为碳,C为氧气;A是黑色粉末,B是白色固体,混合后加热生成氧气,故A为二氧化锰,B是氯酸钾;代入符合题意. 解答:
解:黑色固体D在C气体中燃烧生成E,E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E为二氧化碳,D为碳,C为氧气;A是黑色粉末,B是白色固体,混合后加热生成氧气,故A为二氧化锰,B是氯酸钾; 故答案为:
(1)A二氧化锰(MnO2),C氧气(O2),E二氧化碳(CO2).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3.(3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将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I)进行了大胆改进,用图(II)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试管的容积为45mL、注射器的针筒润滑性非常好,不
考虑摩擦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I、图II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按图I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红磷在瓶内燃烧时,如果止水夹未夹紧,会导致测定结果 偏大 (填“偏小”、“不变”或“偏大”).若将红磷换成木炭,实验不能达到目的,原因是 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大,水不会倒吸 . (2)按图Ⅱ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点燃红磷前活塞在20mL刻度处.待红磷与氧气充分反应,且装置完全冷却后,注射器的活塞将停留在 7 mL 刻度处(结果取整数). (3)对照图I实验,你认为图Ⅱ实验的优点是 环保(不用在空气中加热红磷);气密性好;实验准确 . 考点:
空气组成的测定. .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气体膨胀而逸出,所以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而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会使瓶内压强变化不大,而使水不能倒吸,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2)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3)装置Ⅱ中的气密性较好,且无需再空气中点燃红磷,实验结果更准确,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气体膨胀而逸出,所以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而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会使瓶内压强变化不大,而使水不能倒吸;
(2)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而试管和针管的容积为45mL+20mL=65mL,所以氧气的体积为:65mL×=13mL,
所以活塞所停顿的位置为:20mL﹣65mL×=7mL;
(3)装置Ⅱ中的气密性较好,且无需再空气中点燃红磷,实验结果更准确. 故答案为:(1)偏大;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大,水不会倒吸; (2)7;
(3)环保(不用在空气中加热红磷);气密性好;实验准确.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难度稍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