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北干渠环境影响报告表(最新)

2023-09-22 来源:易榕旅网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卡堆南、北干渠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初设)

建设单位: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人民政府

编制日期:2010年4月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法人代表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建设地点 立项审批部门 建设性质 传真 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卡堆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人民政府 联系人 江孜县卫国路2号 邮政编码 日喀则地区东南部江孜县纳如河两岸 批准文号 行业类别及代码 绿化面积(平方米) 10.34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F5100水利管理业 0.60% 新建口改建口改扩建■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占地面积(平方米) 总投资(万元) 1728.79 评价经费(万元) 预期开工日期 一、项目由来 南、北干渠是江孜县北部纳如河两岸的两条供水干渠,始建于1991年,南干渠总长10.05km,原设计引水流量2.9m3/s;北干渠总长4.4km,原设计引水流量为1.6m3/s,均为砼预制块衬砌。由于工程建设时存在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较差等不足,外加运行管理不当,年久失修,现渠道的防渗预制块基本损毁见附图。渠系配套建筑物也损毁严重,特别是98年洪水时,两座首部枢纽的拦河坝全部冲毁,冲砂闸与进水闸的基础被冲刷,建筑物的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当地居民采用临时的土围堰挡水,以满足进水闸部分引水。由于引水高程的不够,引用流量不足,控灌面积减少,特别是渠尾处的农田面积基本灌不上水,再加上现干渠渗漏严重,渠系建筑物标准低或不配套,目前该项目基本不能发挥效益,亟需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卡堆乡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对南、北干渠进行配套渠系与节水改造措施,提高灌溉保证率及灌溉水利用系数,解决灌区内灌溉21082亩土地的问题,其中农田面积17745亩,林草地面积3337亩,(改善 农田灌溉面积5600亩,改善林草地灌溉面积122亩;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2145亩,新增林草地灌溉面积3215亩)。充分利用水资源,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对此,江孜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单位负责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见附件1),我单位接收委托后,开展了详细的现场踏勘、资料收集等工作,在对有关环境现状和影响进行分析后,编制了本环境影响报告表(送审本)。 二、项目地理位置及路线方案 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卡堆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位于日喀则地区东南部江孜县纳如河两岸。两干渠均起于达孜乡,北干渠长为4.4km,止于卡麦乡;南干渠长为10.05km,止于卡堆乡。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地理位置见附图1。 三、建设性质、规模、内容和主要工程量 1、工程规模 项目名称: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卡堆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建设地点:日喀则地区东南部江孜县纳如河两岸,线路见附图2 建设性质:改扩建 工程建设内容:南、北干渠总长14.45 km,共有各类渠系建筑物118座 工程等级:工程等级Ⅳ等型,工程规模为小(1)型,取水枢纽及干渠等按5级设计,渠系建筑物及临时建筑物按5级设计 项目投资:1728.79万元,国家投资 施工总工期:12月 工程项目组成表见表1(具体桩号见附表1、2)。 2、 主要工程量 所有工程开挖料均作为回填料,无弃渣。主要工程的开挖量和回填量见表2。 项目名称 土方开挖(m3) 石方开挖(m3) 3土方回填(m) 3混凝土(m) 钢筋t 浆砌块石(m3) 铅丝石笼(m3) 表2 南北干渠主要工程量 南干渠 11244 625 15796 6569 211 2165 348 北干渠 5628 425 5695 2782 117 2487 753

工程项目 首部枢纽 溢流坝、进水闸、冲沙闸各1座 暗渠6座 山洪渡槽9座 渠系建筑物 渡槽3座 渠下涵2座 农桥4座 人行桥1座 首部 枢纽 斗门12座 溢流坝、进水闸、冲沙闸各1座 暗渠12座 南干渠 长度10.05km,设计流量0.63m3/s 山洪渡槽20座 渠系建筑物 农桥人11座 人行桥4座 节制闸1座 分水闸1座 斗门31座 渡槽1座

表1 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卡堆乡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组成表 建设内容及规模 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新建 新建 维修3座,重建1座,新建4工程占地、植被破坏、 边坡座 开挖等将造成水土流失,施新建 工“三废”及噪声排放污染维修1座 环境,干扰陆生生物 新建 新建 新建 维修9座,重建1座,新建2工程占地、植被破坏、 边坡座 开挖等将造成水土流失,施新建2座 工“三废”及噪声排放污染新建1座 环境,干扰陆生生物 新建 新建 新建 施工期 营运期 北干渠 长度4.4km,设计流量0.44m3/s 基本没有影响 基本没有影响 四、设计水平年 现状年: 2008年 近期水平年:2015年 远期水平年:2020年 五、施工组织 1、施工条件 (1)自然条件 卡堆乡南、北干渠位于江孜县北部,平均海拔高度4100千米左右。本地区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气候干旱,温度适中,太阳辐射强烈,空气干燥,无霜期短,平均气温约100C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约320mm,最大风速可达30m/s,最大冻土深度为1.2m, (2)交通条件 卡堆乡南、北干渠工程位于江孜县境内,对外交通运输路线选择为:拉萨—浪卡子县—江孜县—施工现场。该路段为近年新修国家等级公路,交通十分方便,且距离拉萨较其他路线近。 由于本工程地处平原地带,地势较平坦,乡道和大车路较多,渠道沿线均有乡村道路经过;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年楚河两岸大堤亦可做运输道路,可满足中小型运输车辆的行驶。针对本工程的实际情况,不必重新修建公路,场内交通全部利用原有道路。 (3)施工用电、水 施工用电使用电网供电,并自备85kw柴油发电机两台。生活用水可用河流上游水,施工用水可直接从河道中抽取,选用11-17kw离心水泵四台。 2、施工导流 本工程所处地理位置决定了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主要施工时间在枯水期,为当年的10月至下一年的5月,围堰采用枯水期挡水围堰的导流方式。南干渠首部枢纽围堰总长为80米,有效堰高取2.5米;北干渠首部枢纽围堰总长为75米,有效堰高取2.5米。 主体工程基坑排水分初期排水及经常性排水。初期排水包括基坑积水,围堰渗水等;经常性排水主要是排除围堰的渗水、施工弃水等,采用在基坑下游设集水井集中排水的方式排除基坑积水。 3、料场选择 料场分布见图3 (1)块石料 块石料场I选在江孜一日喀则公路71krn处的路旁南侧山体中,山体相对比高约50m,岩性为闪长玢岩,呈岩墙分布,岩墙宽度约30m,长度约100m,岩墙走向NW285°,表部裸露岩石大部分呈强风化,岩石致密坚硬,质量满足要求。无用层厚度约3m,概算储量2×104m3,运输条件较好,有砂石路通往工地,运距12~22km。 块石料场II选在江孜一日喀则公路84km处的路旁南侧山体中,山体相对比高约50m,岩性为页岩与砂岩互层,山体基岩裸露,砂岩可作为块石料,层厚约l0m,层理发育,除表部为强风化外,岩质坚硬,质量可满足要求,可开采厚度约10m,长度约50m,宽度约10m,概算储量3000m3,开采时应有可靠的安全保护措施。运输条件较好,运距25~35km。 (2)混凝土粗骨料 混凝土砾石料可在年楚河两岸漫滩的砂砾石中筛选,料场选在卡堆沟过河大桥附近,漫滩宽约50m,地势较平坦,水上可开采厚度1~2m,其中砾石含量约60%, 砾石岩为砂岩、花岗岩、辉绿岩等,质量满足要求,储量丰富,开采、运输条件好,运距10~20krn。 (3)砂料 混凝土细骨料料场位于江当料场,表部无用层的砂壤土厚1~2m,可开采厚度2~4m。砂料颗粒组成及物理性质见表3。除堆积密度<1.5g/cm3外,其它指标均满足混凝土细骨料质量标准,概算储量10×104m3,开采条件较好,运距约70km。 六、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表3 主要施工设备表 序号 1 2 3 4 5 设备名称 装载机 汽车 推土机 反铲挖掘机 插入式振捣器 单位 台 台 台 台 台 规格 0.5 m 3.5t 55kw 0.5 m3 3数量 10 15 10 6 20 续表 6 7 8 搅拌机 蛙式夯实机 手风钻 台 台 台 0.4m3 208kw 5 10 5 七、工程占地 本工程占地总面积6.50hm2,均为裸地。占地类型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用地。永久占地为取水枢纽、渠道等原有干渠占地,面积为3.90hm2;临时占地包括料场、施工临时设施区等,占地面积为2.60hm2。 八、施工进度安排 工程施工总工期为1年,当年 9月开工, 10~11月和翌年4~5月完成渠系建筑物施工。翌年6~8月完成干渠的施工,第二年8月底全部工程竣工。 工程施工总工时:人工446914工时(高峰期人数)。 九、投资估算 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卡堆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总投资为1728.79万元,工程投资全部申请为国家投资。 工程区内主要原有环境问题分析 一、工程原有污染情况 本工程包括南北两条干渠,渠线总长为14.45km,主要在原有干渠上进行改扩建。干渠工程沿线有多处民房,但都比较分散。工程区内气候条件恶劣,降雨集中,蒸发强烈。该区域地形破碎,水土流失普遍,冻融侵蚀、水力侵蚀并存。区内植被较差,种植结构单一。灌区以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源工程年利用率较小(低于50%)。 工程区内没有噪声、大气、水、生态等污染源,基本处于自然状态。附近村民产生少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水均用于农灌,生活垃圾没有集中处理。由于村民居住区比较分散,人口较少,丢弃的生活垃圾没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但对景观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主要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沿线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区域内无污染型工矿企业分布,环境空气、噪声、水环境污染源少,污染负荷低,主要环境问题为沿线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经调查,工程沿线涉及的村庄,一些人类活动区没有设立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及处理系统,生活污水主要采取简易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如果灌溉处理不当,对工程区地表水,地下水均造成污染;生活垃圾随意堆弃,存在污染。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概况 一、.地形、地貌 江孜县位于日喀则地区东部,东邻浪卡子县,南接康马县,西靠白朗县,北连日喀则市和仁布县。地处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地势南北高,中西部低,平均海拔4000m左右,本区属高山区,纳如河位于年楚河的上游右岸,河谷底部高程在4000m以上,两岸山峰相对比高500~1000m,河流迂回曲折,沿岸漫滩发育,Ⅰ、Ⅱ级阶地、洪积扇、坡积裙等。河床漫滩分布于纳如河沿线,宽窄不一,区内河床落差较大。I、II级阶地呈条带状不连续分布于河床两岸,地形较平坦,现为已开发为较好的农田。冲积扇分布于各小型沟谷出口处,冲沟较发育。坡积裙多分布于山体坡脚处,由坡积物组成。 二、地质条件 项目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结合带上,属东西向的喜马拉雅山构造带。项目区为高原山地地貌区,其地形坡度大,相对高差大,冲沟发育。去内大气降水量少,陡峭的地形使大气降水排泄快,不利于地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地面干旱。暴雨、融雪易引发泥石流。区段内残坡积、冲洪积松散沉积物分布广,厚度不大,各种土层均为孔隙含水层。区内基岩为薄层状泥岩、砂岩、板岩、片岩、花岗岩,多为裂隙含水层。短暂的大气降水中有少部分进入土层中,经土层渗入岩石裂隙,形成地下水。由于地形高差大,地下水在岩石裂隙中向低处流动,在低矮处,沟谷边的裂隙中渗出或以泉水的形式流出。 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基岩裂隙水主要埋藏于基岩裂隙中,受大气降水补给。孔隙潜水埋藏于漫滩、阶地的砂砾卵石、含土砂砾石等层中及两岸山麓坡积层内,含水层以冲积和冲洪积的砂砾卵石、含土碎块石层为主,受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 工程区地处峡谷,由于植被少,降水量分布不均,形成了独特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泥石流、崩塌与岩堆、积雪与雪崩、风沙、涎流冰和河流冲刷。特殊性岩土有冻土和盐渍土。 三、气候气象 项目区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干湿季节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水集中,6~9月为雨季,多夜雨。蒸发强烈,冬春干燥,多大风,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3189.8小时,河谷地带年无霜期150~180天,山地草原地带年无霜期只有90天左右。平均年降水量为290.1毫米。 项目区属年楚河流域高原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因海拔和高空风带南支流的控制,冬春两季干燥、寒冷、多风;受南部喜马拉雅山屏障阻隔作用,夏秋两季暖湿气流沿江上朔,形成降雨集中期。江孜县多年平均气温4.8℃,最低气温(1月)-5.1℃,最高气温(7月)12.7℃,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290.1mm(县城),主要降雨期为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9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344.0mm,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为3189.8h,多年平均风速为2.7m/s,多年平均气压为623.6 hpa,年变差为6.1 hpa,最大冻土深度为1.2m。 四、水文 纳如河发源于5316m的高山,与仁布县的曼曲毗邻,由东南向西北流。在纳如乡上游1km处由东北方向的恰巨沟汇合水量逐渐大。纳如河地理坐标为东径89°37′~89°73′,北纬29°07′~29°40 ′,该河总流域面积为755km2,占年楚河流域的7%。幸福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205km2,占纳如河流域面积的27%。桑顶水库坝址以上的集水面积256km2,占全流域的33.9%,幸福、桑顶两库之间有赤麦河流入。灌区取水口在桑顶水库下游约700m处,此开发段以上的流域面积为267 km2。纳如河主河道长44km,桑顶水库以上主河道长27.2km。幸福水库以上河道长约25.7km,灌区以上河道长28.3km。平均坡降约1/500,幸福水库大坝与桑顶水库大坝之间主河道纵比降为1/1000。 纳如河流域平均海拔4190m左右,幸福水库以上流域海拔较高,平均高度约在4700m左右。纳如河桑顶水库以上河流为东西走向,桑顶水库以下由东北—西南走向过渡到北南向。 五、植被及生物多样性 江孜县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宜农宜牧,是西藏自治区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拟建工程区地处乡村,生态环境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两岸植被为乔木、灌木和农田等。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冬小麦,春青稞,冬青稞,豌豆,油菜,土豆,圆根等。 区域内动物主要为河流的鱼类和周边居民饲养的小牲畜等。未见珍稀动植物资源。畜牧产品主要是牦牛,绵羊,山羊,黄牛,马,骡,猪等。 六、自然灾害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山洪、风、冰雹、霜等灾害,工程区地震烈度为Ⅶ。 社会环境概况 一、行政区划与人口 江孜县地处西藏东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年楚河上游,总人口6.35万,面积约3800平方千米,辖1个镇,18个乡,159个村民委员会。 工程涉及到达孜乡、卡麦乡和卡堆乡共3个乡镇。 二、社会经济 江孜县地处西藏东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年楚河上游,土地面积3771km2,农田面积16.198万亩,播种面积12.74万亩,草场面积386万亩。农牧业总产值24.64万元,牲畜总头数592.11万头(只、匹)。 三、水资源利用状况 江孜县水利工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防洪灌溉减灾、城乡供水等多目标综合利用体系。南、北干渠于1991年利用国家投资修建,南干渠总长10.5公里,设计引水流量2.9m3/s;北干渠总长4.4公里,设计引水流量为1.6m3/s,均为砼预制块衬砌。 幸福水库兴利库容109×104m3,下游桑顶水库设计库容为80×104m3,两座水库联合运行,设计灌溉面积2.44万亩。幸福、桑顶水库作为卡堆乡南、北干渠的水源工程,幸福水库、桑顶水库现已改造完工,灌区南、北干渠田间配套工程已完工(农发投资2002-2005年兴建)。 四、土地利用现状 江孜县地幅员面积约3800平方千米,土地利用现状及用地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规划的重要基础。灌区土地资源丰富,但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①农田管理比较粗放,土地利用水平低,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农田因灌水跟不上,丢荒面积大,土壤贫瘠,肥力不足,自然灾害频繁,区域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较低。②草地利用无计划,过度放牧,导致草地石化现象严重,草场退化。③林地资源破坏严重,林地结构不合理。 灌区内现有农田面积16188亩,林草地面积812亩。其中:南干渠控灌面积9773亩(农田面积9453亩,林草地320亩),北干渠控灌面积7227亩(农田面积6735亩,林草地面积492亩)。灌区内现有的农田只有5600亩农田能在春耕时灌溉到1~2次水,占现有农田面积的34.6%,其余的农田大多靠降水,农作物产量不稳定。当地居民大多采取轮种的方式,将已开发的农田隔年种植。灌区内土地利用现状见表4。 表4 灌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名称 单位 数量 农场面积 亩 16188 实际播种面积 亩 14893 林草地面积 亩 812 五、灌区水土保持现状 经现场调查,灌区内无专门的水土保持治理设施,对水土保持作用的主要是人工或天然林、草等植被,尚无人工修建的其他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项目建设区现状地面植被稀疏,土壤平均侵蚀模数约为1460t/(km2·a),属轻度水土流失,该区域侵蚀类型是以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项目区范围为重点治理区。 根据对项目区建设沿线水土保持状况的分析和实地调查,参考西藏自治区当地水土保持规划及资料,已建和在建的工程经验,经研究分析,工程区域农田侵蚀强度在2500t/km.a,林地1200t/km.a,草灌地1500t/km.a,裸地为2000t/km2.a,河滩地1000t/km2.a,占用原有渠道没有土壤侵蚀。 六、文化教育 江孜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为上海援建的江孜闵行中学即二中);县完小2所,乡完小18所,村教学点9所,幼儿园1所;全县中小学在校生11056名,其中高中生2338名,初中生3001名,小学生5717名,幼儿109名。县域内初中入学率98.20%,小学入学率为98.4%。2008年以来,学生升学率达100%。 七、交通 江孜县交通完全依靠公路,现有公路网以省道S307、S204和县道仁布至江孜公路为中心构成全县公路网主骨架。除省道S307、S204为四级公路外,其余均为等外级公路。公路铺面率低,病害多,通车率低。 灌区内仅有一条土路乡道215通过X203与S204相连,交通不是太便利。 222环境质量状况 本次环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采用了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监测资料以收集利用既有监测数据为主,对本项目所在区域的地表水大气、声学环境等进行分析评价,分析是否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为项目提供当地的环境背景基础资料,为项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以及区域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与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一、环境空气 工程区内无工矿企业等大气污染源,干渠沿线附近有零散的居民居住,其能源结构以薪柴、牛粪为主,空气污染源少,污染负荷低。区内气象条件有利于空气对流扩散,环境空气自净能力较强。工程区内环境空气中TSP,SO2,NOx含量极低,完全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 四个采料场附近没有工业污染源,位于偏僻地区,场内空气中SO2,NOx含量较低,完全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工程区内的采料场位于高原地区,植被稀疏,具有冬季雨量少、风沙大的特点,TSP在局部区域和部分时间段可能会超标。 二、水环境 工程区附近有年楚河流经,水环境质量现状良好,能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 纳如河发源于5316km的高山,无任何污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标准。 三、声环境 工程影响评价范围内无噪声工业企业污染源,工程区环境噪声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声环境质量完全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 四、生态环境 为了解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本次评价通过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现状、生态环境现状、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灌区内现有农田面积16188亩,林草地面积812亩。灌区内现有的农田只有5600亩农田能在春耕时灌溉到1~2次水,占现有农田面积的34.6%,其余的农田大多靠降水,农作物产量不稳定。 (二)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根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的公告》,本工程属重点治理区。工程区域农田侵蚀强度在2500t/km2.a,林地1200t/km2.a,草灌地1500t/km.a,裸地为2000t/km.a,河滩地1000t/km.a。 (三)生物多样性 (1) 植被 江孜县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宜农宜牧,是西藏自治区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工程区地处乡村,生态环境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两岸植被为乔木、灌木和农田等。 (2) 动物 根据现场踏勘调查,灌区所在区域以农牧业为主,牧业以饲养牦牛、黄牛、绵羊、山羊为主;野生动物较少,主要有野兔、小型鼠类、昆虫和爬行类动物等。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河流中主要鱼类为裂腹鱼、高原鳅等,无珍稀保护鱼类。 (四)工程区景观生态体系组成及特征 根据工程所在地区植被分布及土地利用现状,工程涉及区域内生态体系可分为灌草丛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裸地生态系统和村镇及道路系统,共5种主要拼块类型。 (1)灌草丛生态系统 该类生态系统属环境资源拼块,面积较大且连通程度较高,该拼块对区内环境质量有动态控制功能,起到减缓区内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并且是农牧民放牧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 (2)农田生态系统 该类生态系统是人工种植拼块,是本项目引水工程主要的服务对像,以农业植被为主体,属以农业活动为中心,以输出农副产品为主要功能的区域。灌区内现有农田面积16188亩,林草地面积812亩。其中:南干渠控灌面积9773亩(农田面积9453亩,林草地320亩),北干渠控灌面积7227亩(农田面积6735亩,林草地面积492亩)。。农田生态系统受农业生产活动的控制,对农耕地的合理利222用和管理同样可起到维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 (3)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属环境资源型拼块。本灌区灌溉水源为幸福水库和桑顶水库,属雅鲁藏布江一级支流。灌区地表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82m3/s,水资源丰富,其生态功能主要为区内的农灌用水、村民生活用水、牲畜饮水等,并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 (4)裸地生态系统 由工程涉及区域河(沟)谷两侧的河滩裸地组成,此拼块由于地形、气候条件限制或受人类活动干扰,植被生长条件较弱,自然生产力低下。本项目所在地岩石物理风化严重,部分山坡出现沙化,植被覆盖率极低,地表基本呈裸露状态,在其发育过程中,对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有一定的威胁,引水工程建成后,将会对此有所改善。 (5)村镇及道路系统 该系统属人工引进拼块,系人工形成的景观。渠线沿线主要是桑耶镇的村民,也有少量牧民的临时住所零星分布于渠线两侧,并由各类道路连接,用地面积不大。该系统自然环境条件相对较好,有饮用水源、交通便利,以人的生产、生活为中心,多为人工建筑物,原生性的自然环境已不复存在。 (五)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 本区生态现状基本良好,受地形高差影响,区内植被垂直分布作用明显,但总体上物种组成较为单一,异质化程度不高,区域生态体系的抵抗力和恢复力较低,稳定性较差。此外,受地理、气候条件限制,区内自然生态体系组成也较简单,组分生长缓慢,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若人为干扰超过其承受限度后,难以自我恢复。 (2) 工程所在区域受人为活动影响明显,但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程度不高,该区生态系统基本维持了动态平衡。 (3) 鉴于评价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地理过程所形成的高寒半干旱山地河谷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条件脆弱,生态系统不稳定,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生态条件脆弱;天然条件下植物生产量低;土地沙化;植被减少。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一、预防保护目标 (1) 维护南北干渠沿线区域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区域内陆生植物和野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2) 维护年楚河现有水域功能,维护工程沿线环境空气质量和声环境质量; (3) 保证干渠沿线两侧居民不受施工活动的影响,保障当地居民生产、生活质量的稳定,保护公众健康,防止因施工活动、水环境变化导致污染病流行。 二、污染控制目标 (1) 水环境:施工期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标再排放,不直接排入河道,以保证工程河段水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水质标准。 (2) 空气污染:确保施工期干渠沿线附近居民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二级标准。 (3) 噪声:确保施工区噪声达到《建筑施工厂界噪声标准》(GB12532-90)中各阶段限值。 三、生态恢复目标 (1) 控制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时采取植物措施恢复工程地区生态系统功能,维护工程地区生态系统等级,改善工程区域生态环境。 (2) 预防和治理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使新增和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工程建设区拦渣率达到100%,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减少的水土流失总量的控制率达到90%以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实施后,工程建设区破坏的植被恢复率应达到95%。 四、敏感保护目标 根据工程设计文件以及对改扩建干渠沿线工程现场踏勘,本项工程评价范围内无重要文物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特殊敏感目标。确定本工程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如下,环境敏感保护目标位置见附图4,具体见表5。 (1)环境空气、声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干渠沿线两侧影响范围内有三处居民经过,但比较分散。干渠施工期间产生的噪声较小,但干渠的施工对居民的正常生活有一定影响。 (2)水环境保护目标 年楚河流经工程区,工程最近的料场距年楚河仅为50m,该混凝土砾石料场,利用的是年楚河两岸漫滩的砂砾石进行筛选,料场选在卡堆沟过河大桥附近。 距南干渠枢纽40m处有一湖泊,与引水枢纽的工地间隔一条4m左右的土路。 (3)林地保护区 在灌区内总共有三处林地,每处林地大致范围100~150m2,均在渠道沿线,见附图6。. (4)水土保持 经现场调查,灌区内无专门的水土保持治理设施,对起水土保持作用的主要是人工或天然林、草等植被,尚无人工修建的其他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水土流失的主要范围: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区的占地、采挖、排弃和附属设施等征用、租用的土地,为建设而修建的主体工程、临时工程和其他场地也应包括在内。 表5 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编号 1 2 3 4 5 6 保护目标 林地 湖泊 咔尔咔宗 拉堆 亚达西噶 纳如河 位置及基本情况 北干渠k2+250右侧150m;南干渠k0+50左侧紧邻;南干渠k9+900左侧100m 南干渠k0+100右侧40m 南干渠k3+720右侧200m;43户 北干渠k2+700右侧200m,37户 北干渠k0+220左侧300m,31户 线性分布 生态保护 水、生态保护 声、大气环境 声、大气环境 声、大气环境 水、生态保护 环境要素

评价使用标准 一、大气环境 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的通知》(环发[2000]1号)中二级标准,主要污染物及浓度限值见表6。 统计指标 日均值 小时均值 表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主要污染物 SO2 0.15 浓度限值(mg/Nm3) 0.50 NO2 0.12 0.24 TSP 0.30 / 二、地表水环境 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Ⅴ类水域标准,主要水质因子及浓度限值见表7。 项目 类别 Ⅲ类 Ⅴ类(湖) 表7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L) 粪大肠COD 氨氮 TP 菌群 ≤20 ≤1.0 ≤0.2 ≤10000 ≤40 ≤2.0 ≤0.2 ≤40000 PH 6~9 6~9 BOD5 ≤4 ≤10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注:大肠菌群单位个/L,其余单位都是mg/ L,PH值除外。 三、声学环境 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具体标准限值见表8。 类别 2类 表6 声环境质量标准 昼间 ≤60dB 夜间 ≤50dB 四、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评价以不减少区域内濒危珍稀动植物和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完整性为标准;水土流失评价以不改变土壤侵蚀类型为标准,土壤侵蚀标准执行《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详见表9。 表9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级别 微度 轻度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剧烈 侵蚀模数[t/(km2·a)] <200,500,1000 (200,500,1000)~2500 2500~5000 5000~8000 8000~15000 >15000 年平均流失厚度(mm) <0.16 0.4 0.8 (0.16 0.4 0.8)~2 2~4 4~6 6~12 >12 五、大气污染物 施工期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主要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见表10。 评价标准 二级标准 表10 大气允许排放最高浓度限值(单位: mg/Nm) SO2 NO2 TSP 机动烟气 不得有明显无组织排放 0.40 0.12 1.0 3六、施工噪声 污 南北干渠工程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染 中相关标准(见表11)物 排 放 施工阶段 土石方 结构 表11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单位:dB(A)) 主要噪声源 昼间 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 75 混凝土搅拌机等 70 夜间 55 55 标 七、施工废水 准 施工期废水排放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主要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见表12。 表1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单位:mg/L) 排放标准级别 一级 pH 6-9 SS ≤70 BOD5 ≤20 氨氮 ≤ 15 CODCr ≤100 石油类 ≤5 八、固体废弃物 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本项工程属于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的项目,工程建设主要控制和减轻由项目施工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破坏而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和水总 量 控 制 指 标 土流失隐患,保护工程区的生态环境:保证因工程兴建减少的植被尽快得以恢复,防止加重工程区的水土流失。由于项目所在地大气环境,水环境,声学环境良好,同时只在施工期会带来轻微的环境影响,营运期基本不会造成大的环境影响问题。由于本项目为非污染生态类项目,根据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的规定,本项目无总量控制目标。故本项目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不实行总量控制。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工艺流程概述(图示): 江孜县卡堆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主要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设计 现场勘查 业内设计 反馈调整 施工准备 材料运输 土石方开挖 土石方回填 扫 尾 工 程 干渠管理 农田开发 施工 运营 主要污染工序: 一、施工期产污环节: 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卡堆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污染主要在施工期产生。施工中将排放一定量的“三废”,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量的不利影响,而且开挖、占地和运输等工程活动,也将对该区域环境景观造成一定的影响。 (1)废气:施工期间废气主要来源与运输车辆、燃油机械的尾气排放产生的废气,主要污染物有NO2、CO、SO2和THC等;电焊的焊接过程会产生焊接烟尘; (2)扬尘:在施工工程中要开挖地基,平整土地,施工过程中扬尘对环境产生的一些不良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施工现场扬尘尤其是在风力较大和干燥气候条件下较为严重。施工扬尘主要产生在以下环节: ①施工机械挖土时的扬尘; ②施工弃土堆放时产生的扬尘; ③运输过程中的扬尘; ④场地的扬尘。 (3)废水: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沙料洗涤用水、混凝土拌和用水、防洪堤浇筑混凝土及养护等,其中砂石料加固系统废水占50%以上;生活污水主要为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生活洗涤、清洁卫生等过程所排放。 (4)固废: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主体工程开挖、料场开采等,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施工弃渣;生活垃圾主要是施工人员、管理人员日常生活所排放。 (5)噪声:工程使用的机械主要有铲土机、搅拌机、打桩机、挖土机和运输车辆。 (6)生态影响: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渠道开挖、料场开采、弃土堆置、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建设、施工道路修筑、施工辅助企业建设等活动,将扰动原地貌,破坏地表植被。 二、运营期产污环节 (1)工程运营后,沿线各级管理站所产生的生活废水、生活垃圾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对废水和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2)运行期主要影响是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运行初期,即在植物措施未全面发挥效益时,施工开挖面、渠旁道路边坡及施工占地区等区域水土流失的延续,随着时间地推移,水土防治措施在充分发挥其效益时,水土流失强度将随之减弱。 (3)项目运营期由于灌溉面积的恢复,化肥、农药用量有所增加,对灌区地下水水质和农业生态将产生一定影响。 工程分析: 一、灌区存在的问题及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灌区流域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春旱较为严重。 2、从灌区水利工程设施现状及引水能力上看,存在工程性缺水,水资源利用不充分。灌区内永久性引水工程较少,灌区水利工程配套不全;水资源利用受时空分布的影响,加之灌溉水利用效率低,灌溉保证率不高。 3、现状水利工程设施维修配套任务重,挖掘潜力大。现状渠系及渠系配套设施简易落后,渠系水利用系数低,虽然近年灌区内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水利项目建设,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项目,在本灌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现有水利工程设施中的绝大部分仍然存在着建设标准低、工程破损严重、配套不全、供水能力不足等问题。 4、灌溉管理方式落后。现状灌区无健全的管理机构,对水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 灌区的建设是推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西藏的农业主要集中藏中、藏南和其它气候、生产条件较好的区域,仅在“一江两河”流域,就集中居住着全区40%以上的人口,耕地面积占全区的三分之一,粮食产量占全区的50%以上,是西藏粮、油、肉等主副食品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特别这一带,集中了全区主要的交通、能源、旅游、文化、教育等,项目区所在地——卡堆乡就位于该地区内,随着拉萨到贡嘎机场“两桥一隧”公路以及江北公路的贯通,项目区与拉萨的距离大大缩短,与西藏其它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2)灌区的建设将为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灌区光热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有充分发展灌溉和农作物生长的便利条件。但目前灌区水利设施简陋,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灌区的水源和基础设施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着农牧业的发展。而灌区的建设将改变耕地的有效灌溉 ,摆脱耕地因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的状态。由于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的改善,极大提高了农牧民的生产条件。同时带动了以农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带,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也符合我国提倡的“三农”建设精神。 (3)灌区的建设是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由于地区气候、地形等原因,风沙严重地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运输和人民生产、生活,导致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以及农牧业生产水平下降和生活设施破坏,随着土地沙化的发展,林木覆盖率急剧减少,流沙四起,吞没农田、牧场和村庄,气候状况恶化,风沙天气增多,沙尘污染严重,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灌区内人民群众生存条件亦急剧恶化。其次,流沙的蔓延使农田水利设施不断遭到填淤,加剧了种植生产与灌溉的矛盾,造成了农业生产严重的损失;另外还对交通运输产生危害,加大了交通养护的人力和机械投入。更重要的是沙漠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使可利用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质量日趋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草场产草量下降,生态环境退化加剧。 (4)灌区的建设是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灌区工程实施后,灌区将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与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政治、法律支撑体系。 综上所述,本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工程建设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国家鼓励“牧区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短缺地区水源工程”。该项目的建设能极大的改善卡堆乡区域工程性缺水问题,推动灌区农牧业的发展。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三、工程与地区规划符合性分析 根据江孜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20年,基本控制土地及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达到土地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将作适当调整,加强农田整理、复垦和中低产田改造,发展园地、菜地、林地、草地。开发未利用土地,遵循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原则。加强现有农田保护,实现农田总量动态平衡,控制各种非农业用地规模。 江孜县卡卡沟流域灌区内有幸福干渠、达孜干渠、达藏干渠工程、卡卡干渠工程和卡堆乡南、北干渠。各干渠总控灌面积有15.06万亩,其中:卡堆乡南、北干渠设计灌溉能利用土地总面积21082亩。 卡堆乡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设计灌溉能利用土地总面积21082亩,其中:南干渠控灌面积12383亩(农田面积10328亩,林草地2055亩),北干渠控灌面积8699亩(农田面积7417亩,林草地面积1282亩)。根据“日喀则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执行情况和2015年远景目标钢要”结合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参考《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综合开发规划》和《西藏日喀则地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为最大限度发挥干渠工程效益,灌区内能利用的土地面积21082亩全部予以开发,开发的项目有农田(包括经济作物)17745亩,林草地3337亩。 卡堆乡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南、北干渠进行配套渠系与节水改造措施,提高灌溉保证率及灌溉水利用系数,解决灌区内21082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其中农田面积17745亩,林草地面积3337亩,(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600亩,改善林草地灌溉面积122亩;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2145亩,新增林草地灌溉面积3215亩)。本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利用水资源,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扩大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促进当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以上分析,项目的建设符合地区规划及灌区内土地利用规划。 四、工程渠线布置合理性分析 南北干渠的渠线为老渠线,为老渠的节水改造。本工程干渠渠线布置,是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灌区控灌面积的分布及地形条件布置,干渠根据等高线布置,沿河岸阶地及山坡坡脚走线,可以保证灌溉水流顺畅;尽可能的利用原有渠道布置,减少了投资,同时也能达到良好的控灌效果。 从环保角度分析,经现场调查,本工程渠线布置尽量利用原有渠道,尽可能的减少了工程占地,从而减小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本工程渠线的布置也避开了居民民房,远离居民住宅布线,工程不存在拆迁问题,施工过程中对居民的影响较小。因此,本工程渠线的布置是合理的。 五、工程施工布置合理性分析 工程的主要施工布置如图5,为了满足场内各施工区之间及场内与外部联系的要求,场内交通主要围绕各施工区布置,并与对外交通相接。本工程的场内运输尽量利用原有乡村道路。本工程场内运输尽量利用原有乡村道路,尽可能减少修建施工道路的长度及工程量,这也极大的减少了施工道路占地,从而减少了对植被的占压和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施工临时设施包括施工工地、施工仓库和临时生活区、临时搅拌场等项目,具体占地情况见下表13、14。 表13 施工生产生活区布置一览表 编号 1 2 3 4 5 干渠 南干渠 北干渠 合计 桩号 K0+120 K3+750 K6+225 K0+120 K6+225 位置 右侧 左侧 左侧 左侧 右侧 占地情况 类型 面积(hm2) 裸地 0.22 裸地 0.22 裸地 0.22 裸地 0.22 裸地 0.22 1.10 占地性质 合计 3.90 0.60 0.71 0.07 1.10 0.12 永久占地 3.90 3.90 临时占地 0.60 0.71 0.07 1.10 0.12 2.60 项目区 主体工程 临时堆料区 取料场砂砾石料场 区 石料场 施工生活区 施工道路区 合计 表14 工程占地汇总表 占地类型 其他水利及水域设施用地 用地 内陆滩涂 河流水面 裸地 1.56 0.62 1.72 0.60 0.71 0.07 1.10 0.09 0.12 2.36 0.62 4.05 基于以上分析,永久占地主要是沿原渠道敷设,不存在征地问题;临时占地主要是裸地,不存在占地赔偿问题;从环保角度来讲,施工生活区、临时堆料区主要为裸地,施工道路尽量用原有道路,永久占地使用原渠道,以上分析工程的施工占地尽量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地表的扰动,因此工程施工平面布置是合理的。 六、工程取料场设置合理性分析 本工程设置了四个料场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具体见P5介绍料场的选择),料场与工程区之间均有简易道路相通,且运距较短,运输方便。这四个料场都是既有料场,避免了新开料场可能造成的植被破坏。经现场调查,工程取料场占地类型主要为裸地,其表面有零星高原灌丛分布,工程采料对植被的占压破坏影响非常小;同时,周围没有大型野生动物,距离居民住宅较远,工程采料活动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小。因此,工程取料场的设置是合理可行的。 七、工程土石方平衡分析 本工程土石方开挖总量为17922m3,主要开挖岩性为砂卵砾石、卵石混合土等,根据渠道的防冻胀要求,开挖料可全部作为渠道沿线的回填料,土石方回填总量为21491m3,因此没有开挖弃料。3569 m3 回填料需从帕归砂砾石料场开采。因此,本工程没有工程弃渣,无需设置弃渣场。具体土石方平衡见表15: 表15 工程土石方平衡 填方 利用方 衬砌石砾石料 数量 砂砾料 料 万m3 万m3 万m3 万m3 1.79 0.13 1.79 0.36 0.36 1.79 1.79 1.07 0.13 1.07 借方 石料 万m3 0.36 0.36 来源 滩地砂砾石料场 滩地砂砾石料场 弃方 施工区 挖方 万m3 干渠及建筑物 围堰 合计 1.79 1.79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内容 类型 排放源 (编号) 污染物 量(单位) 名称 运输汽车产生的尾气、扬尘稀释较快,不会产生局部汽车 施工期 大气污染物 扬尘 尾气 NO2 TSP — 的扬尘及其他施工场地产生的扬尘,建议定时洒水,控制扬尘量。 营运期 —— — COD 生活 污水 施工期 生产 水污染物 废水 生活 — 污水 营运期 生产 — 废水 施工 场地 施工期 施工 固体废物 人员 施工 营运期 人员 噪声 垃圾 垃圾 生活 — — 生活 31.5t/a 集中收集并清运 建筑 垃圾 不确定 集中收集并清运 — — — — 氨氮 SS 石油类 SS 石油类 — COD400mg/l,0.252t/a 氨氮40mg/l,0.025 t/a SS 220mg/l,0.139 t/a 石油类10mg/l, 0.006t/a 污水产生量:630t/a SS800~1500mg/L 其他不确定 妥善处理 — 建简易旱厕,处理后可分期排入到附近居民粪池或浇注草地 经隔油、沉淀后上清液回用,沉淀物影响;采料场产生备注 施工期主要是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运营期无噪声影响 主要生态影响: 灌区内现有农田面积16188亩,林草地面积812亩。本工程为渠系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工程建设基本是在原有渠线和建筑物的基础上进行,不需另行征用土地。施工中临时占地主要为施工仓库、生活区、拌和站等,占地面积共2.60hm2,均为裸地。 (1)由于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引水枢纽,回水所淹没的土地基本为原河床,不存在淹没损失,不考虑水库淹没处理。 (2)施工期对景观的影响主要是弃渣场的弃渣堆存、料场的堆置、建筑材料的运输堆置、建筑施工营地的设置,一般情况下造成与原有环境不和谐、凌乱的感觉,同时还可能破坏纳如河两岸原生态环境景观,对部分地形地貌景观产生扰动。 (3)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渠道开挖、料场开采、弃土堆置、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建设、施工道路修筑、施工辅助企业建设等活动,将扰动原地貌,破坏地表植被,从而引发新增水土流失。 (4)本工程对灌区内生物生产力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工程开挖、占地、修建临时设施等工程活动破坏原有植被,总体上使评价区内的平均生物生产力降低;但新增部分灌溉林草地和农田,从而使区内平均生物生产力有大幅度的提高。综合分析,灌区运行后增加的生物生产力远远大于因施工期造成的生物生产力降低量。 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在拟建工程进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特征、地区环境和敏感点情况,以及通过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确定项目环境影响因素的性质与影响程度,对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见表16: 表16 项目环境影响识别 自然(生态)环境 时段 水地噪大振植土表声 气 动 被 流水 失 野生动物 社会环境 公众生活 工环临水农再 境时利旅文就业安景用设游 物 业 生置 观 地 施 产 施工 - 准备 - - + 土石 方工 程 - - - - - - - - - - - - + + 机械 作业 - - - - 扬尘 施烟雾 - - - - 工建材 期 堆放 - - - - - - - 材料 运输 - - - - - - + 施工 营地 - - - - - 施工 废水 - 弃渣 - - - - - - 灌溉 运农田 - + + 营 施肥期 农药 - 注: —重大影响; —中等影响; —轻度影响;+ —正影响;- —负影响 安全 - - - 施工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 一、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一)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所产生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1)施工作业的生产废水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主要有基坑排水和混凝土生产系统废水。其中基坑排水因临时围堰规模较小,产生的排水量不大,水体中所含的悬浮物质对地表水体水质影响极为轻微。 混凝土生产系统产生的废水主要来源于混凝土生产、浇筑及养护等施工活动,日用水量约1.5m3/d。由于渠道施工线路较长、施工分散、工期较短,渠道沿线施工用水及废水排放极为分散,故生产废水排放强度很小,总体上对工程沿线水环境的影响轻微。 (2)施工营地生活污水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包括粪便污水、清洁洗涤用水。施工期间生活污水排放量按以下公式进行折算: QsK*q1V1/1000 其中:Qs—生活污水排放量,t/d V1—生活区人数 q1—每人每天生活污水量定额,L/d K—污水排放系数,一般为0.6~0.9,北方地区取小值,南方地区取大值 根据初设报告,完成工程需要人工446914工时,总施工期为7个月,按国家法定一天工作时取8小时,本工程施工同时投入的人力150~260人之间。由于施工期内并不具备便利的用水条件,限制了施工人员的用水量。本次评价参考交通部发布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附录D公路沿线设施污水量定额标准,确定为20L/d·人。据此标准,施工期每日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2.0t/d。生活污水中一般含细菌等病原体,若直接排入水体有可能对下游的人群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故需采取沉淀等措施后方可排入下游。纳污水体纳如河流量较大,对污水稀释较快。因此,施工生活污水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3)湖泊河流敏感点的影响分析 由于湖泊距北干渠引水枢纽施工点仅40m,施工期间粉尘、作业废水如处理不当会影响该湖泊的水质。 混凝土砾石料场,利用的是年楚河两岸漫滩的砂砾石中筛选,料场选在卡堆沟过河大桥附近,距年楚河为50m,计划开采厚度1~2m。石料的开采必然破坏原有河床原貌,影响河流的原生态环境景观;同时开采过程产生的扬尘、机械作业产生的含油废水等对年楚河的水质有一定的影响。 (4)结论 施工期污水排放量较小,而且仅限于施工期,时间上相对而言也是短期的。通过加强施工营地的管理,不会对地表水环境质量产生大的影响。对于湖泊敏感点应采取对应的措施。 (二)施工期水环境保护对策 (1)针对混凝土冲洗废水水量少、废水排放不连续(仅每台班冲洗一次)且悬浮物浓度较高等特点,采用间歇式自然沉淀的方式去除易沉淀的砂粒。在每个混凝土拌和站各设置一个废水处理设施。采用矩形处理池,冲洗废水排入池内,静置沉淀后用于洒水降尘,沉淀时间达6h以上。建议池的尺寸为1.5m(长)×1.5m(宽)×0.7m(深)。池的出水端设计为活动式,便于清运和调节水位。 (2)施工人员生活区尽量集中布置,在各生活福利设施区分别修建防渗旱厕,附近已有防渗旱厕的工区应尽量利用原有设施。生活污水经防渗旱厕的沤渍、沉淀后,用于附近农田或草地的灌溉,剩余残渣用作当地农肥。施工完后,旱厕要掩埋。 二、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及对策 (一)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环境空气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施工期土石方挖、运、倒等产生的扬尘和车辆碾压土路带起的扬尘,主要污染物为TSP。 干渠工程施工点分散,工程施工期开挖、运输等工程活动产生的粉尘和施工机械燃油废弃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分散于较大区域内,且工程所在地地形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灌区内目前大气环境现状优良,故灌区施工造成的短时期污染物浓度的增加不会对区内大气环境及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构成威胁;采料场产生的粉尘、汽车尾气等分散较快,附近区域没有居民区等敏感点,因此采料场施工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工程土石方开挖、装卸、混凝土生产系统等主要作业点附近粉尘和漂尘的含量增加会对施工较集中的取水枢纽局部大气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应对施工操作人员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 总之,施工中扬尘将对周围环境空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但这种污染是短期的,工程结束后,将不再存在。为减小扬尘的影响,施工现场地面应定期洒水,每天洒水四次(每隔3小时一次),在大风和干燥天气条件下适当增加洒水次数,并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施工期大气环境保护对策 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建设部发的环发(2001)56号“关于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的通知”文件精神控制扬尘。 (1)开挖粉尘的削减与控制措施 1)施工工艺措施 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使其排放的废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加强对车辆的维护,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2)降尘措施 在运输道路经常的来回洒水,减小粉尘污染。 3)施工人员防护 施工过程中受大气污染影响严重的为施工人员,应着重对施工人员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防尘口罩等。 (2)混凝土系统粉尘削减与控制措施 1)施工工艺 水泥采用封闭式运输,减少粉尘传播途径。 2)降尘措施 选用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使其排放的废气达到有关标准。 (3)燃油废气的削减与控制 施工期间应加强施工机械和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避免汽、柴油的泄露,保证进、排气系统通畅。 (4)交通粉尘削减与控制措施 1)对公路进行定期养护、维护、清扫,保持道路运行正常。 2)施工车辆运输时散落物料是常见现象,这对工程所在区域环境卫生和景观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文明施工,要求轻装轻卸、不超载、运输途中不散落等等,促使其实现文明生产、文明施工、消除对区域环境卫生和景观的影响。 三、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一)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机械的高噪声及块石料场的爆破开采对现场作业人员及周围环境敏感点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设计,施工期间机械噪声主要来源于挖掘机、铲运机、推土机、搅拌机以及运送土石方的汽车行驶噪声等。以上施工设备作业时最大噪声级见表17: 表17 主要施工机械噪声值 设备名称 推土机 装载机 挖掘机 混泥土搅拌机 自卸卡车 测点与噪声源距离(m) 1 1 1 1 7.5 最大噪声级(dB) 86 90 84 79 88 根据工程分析,渠道沿线仅小型运输车辆会产生噪声,固定声源集中在料场附近。渠道沿线施工时产生的噪声不是连续的,且小型运输车产生的噪声也相对较低,对周围居民的影响较小。 工程机械噪声主要属于中低频噪声,因此只考虑扩撒衰减,预测模式如下: L2=L1-20lg(r2/r1)(r2>r1) 其中:L1、L2——距离生源r1、r2处的噪声值,dB(A); r1、r2——预测点距生源距离; 由上式可以推算出噪声随距离衰减的量L= L1-L2=20 lg(r2/r1) 由上式可以推算出噪声值随距离衰减的关系,结果见下表18: L: 表18 噪声值与距离的衰减关系 距离(m) L(dB) 10 30 50 34 100 40 150 43 200 46 250 48 400 52 600 57 按噪声最高的装载机(生源1m处声级90分贝)计算,现场施工随距离衰减后的值见表19。 表19 现场施工噪声随距离衰减后的值 距离(m) L(dB) 5 76 10 70 15 64 32 60 50 56 100 50 150 47 200 44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施工机械噪声在白天对距声源32m范围内,夜间对距声源100m范围内敏感点有一定影响。 本项目材料场及枢纽工程100m范围内不存在噪声敏感点,因此项目区的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不造成影响。 (二)施工期声环境保护对策 (1)噪声源控制 1)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或工艺,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 2)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机械润滑,降低运行噪声; 3)振动较大的机械设备应使用减振机座降低噪声; (2)传播途径的控制 装载机等噪声值较高的施工机械尽量设置在室内或有屏蔽的范围内作业: (3)施工人员的防护措施 对施工人员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按规定,施工人员要定期轮换岗位,保证每天连续接触噪声不超过8小时。在噪声集中的施工点,施工人员应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或防噪声头盔,有效减小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四、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及对策 (一)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本工程施工期间的固体废物来源主要包括工程弃渣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施工活动所使用的建材包装材料及建筑垃圾等,若处置不当,可能对局部环境有影响。 经土石方平衡计算,本工程土石方开挖总量为17922m3,主要开挖岩性为砂卵砾石、卵石混合土等,根据渠道的防冻胀要求,开挖料可全部作为渠道沿线的回填料,土石方回填总量为21491m3,因此没有开挖弃料。3569 m3 回填料需从帕归砂砾石料场开采。 来自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施工人员按150人计算,每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按1kg估算,则每天共产生150kg生活垃圾。必须加以集中收集处理,严禁随地丢弃。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若不妥善处理,一方面垃圾中的白色污染等将破坏周围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将导致苍蝇、蚊虫孳生及鼠类增加,影响人群健康。 (二)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处置对策 生活垃圾可以就地掩埋,要远离地表水;工程产生土石方量较少,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方全部在项目内消纳、回填。 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固体废物得到较好处理,不会对灌区内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五、施工期景观影响分析及对策 弃渣场的弃渣堆存、料场的堆置、建筑材料的运输堆置、建筑施工营地的设置,一般情况下造成与原有环境不和谐、凌乱的感觉,同时还可能破坏纳如河两岸原生态环境景观,对部分地形地貌景观产生扰动。 六、区域生态体系稳定性影响分析对策 本工程对灌区内生态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灌区内生产力的变化 本工程对灌区内生物生产力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工程开挖、占地、修建临时设施等工程活动破坏原有植被,总体上使评价区内的平均生物生产力降低;但新增部分灌溉林草地和农田,从而使区内平均生物生产力有大幅度的提高。综合分析,灌区运行后增加的生物生产力远远大于因施工期造成的生物生产力降低量。 ②阻抗稳定性分析 经分析,本灌区工程的建设不会导致物种的丧失,生态环境的异质化程度总体上改变也很小,季节性明显的人工引进拼块生态类型比例和镶嵌格局的改变对整个生态体系的稳定性不构成显著影响。评价区生态体系阻抗稳定性仍将维持现状,并在有水源充分保证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况下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总之,灌区内生态变化是临时的,短暂的,虽然在施工期间对生态破坏严重,但在运营期经过植被的回复后,生态体系会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七、施工期水土流失分析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渠道开挖、料场开采、弃土堆置、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建设、施工道路修筑、施工辅助企业建设等活动,将扰动原地貌,破坏地表植被,从而引发新增水土流失。施工期主要水土流失如下: (1)工程开挖及填筑 本工程施工开挖回填包括渠、排水及排洪工程,工程开挖填筑将使原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使表层土壤裸露,原有的自然稳定状态遭到破坏,失去原有植被的防冲、固土能力,从而在风力、水力作用下容易出现冲刷、跨塌的现象,增加新的水土流失,工程填筑活动在施工场地形成填筑边坡,改变原来坡面的汇流条件,易造成水蚀,使水土流失由原来的面蚀改变为沟蚀,形成新增水土流失。 (2)施工弃土 弃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有:占压农田、自然植被及其他水土保持设施,会降低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弃土为松散堆积体,若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容易造成土体表面的冲刷乃至塌滑,引发新增水土流失;弃土亦再塑了原地貌,影响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 (3)施工道路修筑 施工道路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原地貌的再塑和对植被的破坏。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因开挖和填筑形成了挖方和填方地貌,在改变原地面土地利用方式的同时,水土流失的形式、数量和发生发展规律也发生了变化。挖方段形成了开挖边坡,容易产生滑坡、崩塌等边坡破坏作用;填方段形成的松散堆积地貌区易发生局部沉陷,小规模滑坡、坍塌及冲刷等水土流失。 (4)工程占地 工程占地将损害或改变原有地貌及地表植被,不同程度地对原有水土保持设施造成破坏,降低其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工程占地对植被地貌的破坏主要是临时占地。 (5)采料场 料场剥离的无用层,堆置期间易受地表径流侵蚀;开挖边坡较陡,稳定性较差;开采迹地扰动后为裸露地表,易受坡面径流侵蚀;料场开采存在高边坡稳定问题,如不采取防护措施,将造成的水土流失。 由于灌区内水土流失很严重,建议进行水土保持专题研究,并与主体工程保持“三同时”制度。针对卡堆乡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采取科学的、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保护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等灾害损失。通过对灌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不但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而且可以保持土壤水分,减少肥料损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天然草地的载畜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的要求,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结合本工程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影响范围,以工程设计、施工布置以及项目区的自然条件为依据,按水土保持措施确定本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进行重点保护; (2)施工临时防护措施:划定施工活动范围 、加强教育施工人员的水保意识、建立水保公示制度等。 (3)工程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拦挡、过滤、沉淀等工程措施。 (4)植物措施:从水土保持和环境绿化美化的角度考虑,为了恢复灌区土地和植被,对因工程建设而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使之恢复到扰动前状态。 运营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 运行期主要影响是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运行初期,即在植物措施未全面发挥效益时,施工开挖面、渠旁道路边坡及施工占地区等区域水土流失的延续,随着时间地推移,水土防治措施在充分发挥其效益时,水土流失强度将随之减弱。 项目实施后,由于灌区面积大,用水量、化肥、农药用量的调整和增加,对灌区生态和水质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宜根据土壤、水分、水质条件确定适当的基肥和追肥比例,严格按照配水计划,达到水肥耦合最佳状态,以利作物吸收。同时在农药使用上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杜绝禁止农药进入生产领域,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少残留农药,宣传、引导示范推广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尽可能减少残留物质进入灌区原有水域,以免造成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内容 类型 大 气 污 染 物 土石方爆破、开挖运输及施工设备施工人员生活等 (一般污染源) TSP NOX CO 利用环境对周围环境无明显影响,容量;定时不改变环境质量现状 洒水、清扫 排放源 污染物名称 防治措施 预期治理效果 水 污 染 物 生产废水、施工人员的生活 (主要污染源) BOD5 CODcr SS 临时沉淀池、简易防渗旱厕 作业废水回收利用;生活污水排入居民粪池或浇灌农田、草地,不会对地表水产生影响 固 体 废 弃 物 工程材料、挖方弃土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主要污染源) 施工废弃物 生活垃圾 分类管理:施工废弃物回收利保持自然环境景观价值,用,生活垃防止环境污染 圾清运处置 噪 声 工程机械 (一般污染源) 机械噪声 在居民点附近禁止不影响农牧民居住、生活 强噪声机械作业 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工程施工期及营运期,应严格按水土保持方案操作,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确保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在短时间内恢复,减少工程设计区域的生态环境。 项目施工过程中,干渠基础开挖,取土场开挖产生的取土场开挖产生的弃土一定要及时运到指定的弃渣场所,对其他施工场地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地方进行工程或其他防护措施。施工临时用地在施工结束后恢复该区原有的使用功能。施工范围内产生的废弃耕作层土,必要时可以集中堆放,用于弃、取土场的生态恢复表层用土。尽量减少施工中对原生地表的扰动,防止水土流失。按 照水土保持方案逐项进行落实,保证水土保持措施与主题工程的同步进行。通过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预防和治理工程建设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保证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保障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前提下,尽可能利用绿化、复垦等生物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组织管理措施 1、施工组织 由业主委托具有招标代理机构,采用招投标的方法向国内招标,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邀请信得过、靠得住的企业参加招标,在优中选优、强中选强,选择有实力和经验、设备优良的施工队伍进场施工。招标书和施工合同中要有明确的环保条款,施工单位应承诺执行和落实本环境影响报告表中提出的环保措施。建设指挥部还应聘请有资质、有实力重视环保的咨询公司进行施工监理,把好技术关。 2、环境管理 ① 由于项目区生态环境脆弱,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环保对策。严格界定和控制工程施工、生活活动影响范围,严格控制在施工作业带范围,有效减小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和视觉景观的影响。 ② 对生活营地、机械及物料停放场地的布设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布局,不得占用植被覆盖率相对高的区域,避开存在水土流失隐患的区域。生活营地等临时工程应在划定临时用地范围、明确用地数量的基础上,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以此作为环境管理的依据,不得随意扩大。 ③ 加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管理,制定工程施工期环保制度、编制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宣传手册等,禁止任意践踏、破坏草场的行为,禁止砍伐、割草和猎杀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区土壤、植被。同时合理、科学地使用线路工程道路,严格规定行车路线,限制人为活动范围,尽量沿用现有乡村公路,尽量避免从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段通过,减少对地表植被的影响破坏。 ④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环境保护机构,配备至少1~2名的专(兼)职环保人员,严格落实环评报告表和审批意见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严格控制工程活动范围,规范施工行为,并检查“三同时”的落实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项目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⑤ 施工单位进场前应进行现场踏勘,明确施工营地、堆料场和拌和场等临时场所的环境状况。新辟营地搭建工棚,必须先建旱厕、垃圾桶等环保措施,再建工棚后人工人员进场。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应进入附近居民点已有厕所,垃圾应入桶集中收集后填埋。严禁乱设施工便道,材料、设备运输车辆禁止下到行驶,减少对农田植被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对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管理主要是检验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监督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情况(见表20)。 表20 环境保护组织管理一览表 环境问题 环保措施 执行单位 管理部门 施工环保 1、施工期环保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同步完成) 2、避免夜间施工 噪声污染 3、拌合场应远离敏感点≥200m 4、严格执行工业企业噪声标准以防治施工人员手噪声侵害,并限制工作时间 水环境 污染 环境空气污染 5、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旱厕处理后浇灌农田或草地,施工完后填埋 项目建设6、施工区、材料堆场洒水,物料运输车密封、运输道路及时清扫。 单位 当地环保部门 水土流失 7、按项目水保方案执行 生态环境 8、护岸植被尽可能不破坏。 景观环境 9、尽可能保护渠道沿线植被自然景观。 10、施工区设安全监督员,设明显警戒标志及夜安全 建筑废 弃物 11、按可研报告拟定地点堆存处置 间标志灯。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一、环保投资估算 本工程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渠道开挖、回填等均在原渠道上进行,对周围环境破坏较小,经分析计算,本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算为10.34万元。详见表21所示: 表21 环境保护措施投资概算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合计 工程和费用名称 施工废水 生活废水 噪声围护 宣传教育费 环境监理和管理 设计费 基本预备费(10%) 总投资 沉淀池 抽水水泵 简易旱厕 单位 个 个 个 个 个 元/年 单价(元) 1500 3500 1500 1500 5000 4000 数量 5 5 5 5 3 费用(万元) 0.75 1.75 0.75 0.75 1.5 0.40 1.50 2.00 9.40 0.94 10.34 垃圾填埋场 二、效益 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卡堆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以人工造林为基础措施对规划区域的沙丘、沙地、季节性河滩沙地进行整治,将使区域内的土地沙化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并在不同程度上逐步恢复其生物生产力,控制本区土地向沙漠化发展,阻止生态退化,同时减少对周边地区的输沙量。 随着项目的实施,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对促进小城镇建设、旅游业发展、异地扶贫搬迁、维护社会稳定等间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主要体现在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灌区水利工程的建设实施,改善了农牧生产条件,结合种植结构的调整,可发展和建设农业产业带,建设高效农业。发展核桃经济林木的建设,建设生态防护林。同时通过饲草地建设发展奶牛和藏鸡养殖,在发展种植、养殖业的同时,可引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可进农、林、牧的发展,同时可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解决剩余劳力的安置问题,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结论与建议

结论 一、工程概况 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卡堆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位于日喀则地区东南部江孜县纳如河两岸。南北干渠总长14.95km,其中北干渠长为4.4km,南干渠长为10.05km,共有各类渠系建筑物118座。该项目属改扩建工程,总投资1728.79万元,施工总工期1年。 二、项目与地区规划符合性 根据“日喀则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执行情况和2015年远景目标钢要”结合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参考《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综合开发规划》和《西藏日喀则地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为最大限度发挥干渠工程效益,灌区内能利用的土地面积21082亩全部予以开发,开发的项目有农田(包括经济作物)17745亩,林草地3337亩。本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利用水资源,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扩大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促进当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1) 生态环境 评价区内主要是农田和林草地,水土流失严重。项目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是因为项目区独特的地质构造以及特有的气候条件影响下,山体植被覆盖率低,大部分山体呈裸露或荒秃状态,水力侵蚀、风蚀和冻融侵蚀等多种水土流失形式综合作用使本地区水土资源流失情况较为复杂;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使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工程区内无大气污染源,沿线居民的能源结构以薪柴为主。区内气象条件有利于空气对流扩散,环境空气自净能力较强,大气污染物对环境质量影响很小。工程区内环境空气中TSP,SO2,NOx含量极低,完全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 (3) 地表水环境质量 工程区附近无水污染源,居民饮用水由人饮工程解决,水体为降雨、高山雪水融化和地下水补给,无任何污染,水环境质量现状良好,能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Ⅰ类标准 (4) 声学环境质量 工程影响评价范围内无噪声工业企业污染源,工程区环境噪声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声环境质量完全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 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一) 施工期 (1)生态环境 项目建设区占地面积37200m2。主要为工程建设涉及征、占地和临时用地。包括:取水枢纽、渠道、料场、施工临时设施区等,其中施工临时占地4333.55m2,永久占地为原干渠占地,不存在征地问题。由于工程占地较小,对区内生态格局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有:2处引水枢纽和渠道衬砌14.45km及配套渠系渠系建筑物。灌区水利工程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区,运行期水土流失轻微,本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是点多、面广,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工程开挖、回填和弃渣。在施工中原地貌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工程中开采块石,使山体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区域生物本身不丰富,植被物种单一,野生动物较少,工程建设仅造成植被的破坏,对野生动物的生境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造成植被及野生动物物种种类的丧失,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基本不会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本项目的建设不会影响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施工废(污)水影响 施工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废水和生活废水,施工废水主要含悬浮物质,浓度达到800~1500mg/L;生活污水主要含COD、BOD、SS等污染物质,水质浓度较高。在采取适当的措施后,不会对当地水环境构成大的污染影响。 (3)施工扬尘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开挖、弃土等建筑材料的汽车装卸、堆放等都可能会产生扬尘,对环境空气质量带来影响。项目施工挖方在施工场地内空地临时堆放、挖方堆场产生的扬尘对区域内环境空气,特别是枢纽建设场地周边的敏感点影响较大,必须采取有效的降尘措施。 (4)施工噪声影响 施工机械噪声在白天对距生源32m范围内,夜间对距生源100m范围内敏感点有一定的影响。本项目场界外32m和100m范围内的不存在声环境敏感点,因此项目区内的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而干渠施工主要用的小型运输车,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影响不大。 (二) 运营期 运行初期主要影响是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运行初期,即在植物措施未全面发挥效益时,施工开挖面、渠旁道路边坡及施工占地区等区域水土流失的延续,随着时间地推移,水土防治措施在充分发挥其效益时,水土流失强度将随之减弱。 另外项目实施后,由于灌区面积大,用水量、化肥、农药用量的调整和增加,对灌区生态和水质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宜根据土壤、水分、水质条件确定适当的基肥和追肥比例,严格按照配水计划,达到水肥耦合最佳状态,以利作物吸收。同时在农药使用上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杜绝禁止农药进入生产领域,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少残留农药,宣传、引导示范推广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尽可能减少残留物质进入灌区原有水域,以免造成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四、环境保护措施可行性结论 (1)水环境保护措施:混凝土冲洗废水、采用间歇式自然沉淀的方式进行处理,处理后回用或用于洒水降尘;在各生活福利设施区分别修建防渗旱厕和化粪池对施工人员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用于附近农田或草地的灌溉,剩余残渣用作当地农肥。运营期管理人员生活污水采用防渗旱厕和化粪池收集处理,处理后用于附近农田或草地的灌溉,剩余残渣用作当地农肥。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①开挖粉尘的削减与控制措施;②混凝土系统粉尘削减与控制措施;③燃油废气的削减与控制;④交通粉尘削减与控制措施 (3)声环境保护措施:①噪声源控制;②传播途径的控制;③施工人员的防护措施。 (4)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①堤坝回填土尽量采用工程开挖土料;②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就地掩埋或运往乡里生活垃圾的现有填埋点统一处理。 (5)水土保持措施:①施工临时防护措施:主要有划定施工活动范围 、加强教育施工人员的水保意识、建立水保公示制度等。②工程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拦挡、过滤、沉淀等工程措施。③植物措施:从水土保持和绿化美化环境的角度考虑,为了恢复灌区土地和植被,对因工程建设而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使之恢复到扰动前状态。④工程土石方作业尽量安排在旱季,减少因雨季施工引起的水土流失。⑤避免降雨条件下的挖填方作业。⑥挖方妥善堆放,严禁随意堆放,并及时用于工程场区回填,填方及时夯实,缩短松散泥土的暴露时间;弃方及时运走,用田间回填和干渠沿线公路维护。⑦施工结束后,对施工营房等临时用地以及弃土回填处及时平整、恢复植被。 (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①灌区工程建成后应结合江孜县及卡堆乡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废水、污水排放控制,防止将废水、污水排入渠道;②灌区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禁止使用剧毒农药,以减少农田面污染负荷及其危害;③通过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实施,进行渠堤绿化,起到护堤和绿化、美化环境作用。 五、评价结论 综上,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总体规划,贯彻了“清洁生产、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的原则,采取的“三废”及噪声治理措施经济技术可行,措施有效,工程实施后满足当地环保质量要求。评价认为,在确保各项污染治理措施“三同时”和外排污染物达标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本项目在区域建设是可行的。 六、建议 (1) 工程建设期间应做到标准化管理,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2) 保证足够的环保资金,实施本报告建议的各项治污和生态保护措施; (3) 加强用水管理,提高接水意识,提倡经济用水,减少浪费水资源; (4) 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环保规章制度,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员工的环保意识教育; (5) 严格实施环保措施,接受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检查; (6) 协调好地方关系,解决当地就业问题,造福一方百姓。建议在施工期选用当地民工; (7) 尽量减少夜间施工,夜间施工期不得使用强噪声机械,运输车辆在经过居民区时禁止鸣笛; (8) 关于枢纽工程附近的湖泊敏感点,建议建立保护制度,并在湖泊区域立上警示牌; (9) 对于项目区内涉及到的林地,要进行保护,建议设置围栏,并立警示牌,严禁施工工人砍伐破坏; (10) 施工工地、营地应选交通便利、开阔的地方,施工营地可就近选择租住当地居民房屋,施工工地要选择离居民区下风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