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
第一章印章的起源
印章,无疑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它最先出现的是作为奴隶主压迫 奴隶的
一种工具,又是奴隶主与奴隶主之间作为交接凭信的一种手段。这种印章, 无论在文献资料或实物资料中,都已没有迹象可寻。
甲骨文、金文有\"印\"字,但它是\"抑\"字的初文,不是印章的\"印\"字。 于省吾《双
剑簃古器物图录》著录的安阳出土的三件铜玺(图丨一3〕,形象 接近铜器图徽,应该是早期作品。但如定为商代作品,还缺乏科学根据。安阳殷 墟的考古发掘工作,解放前做了十五次,解放后也一直在做,但在殷商文化层中 从来不曾发现过一件玺印。三玺的出土情况不详,很可能出自上层堆积中。我们 为对历史负责,暂不肯定它的时代。
根据文献记载,《周礼》书中说到\"玺\"和\"玺节\"共有三处。地官司布条 下有\"凡
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的话。掌节条下也有\"货贿用玺节\"的话。郑注: \"玺节者,今之印章也\"。秋官职金条下有\"辨其物之【\"女”十\"微\"右部分】(美) 恶与其数量褐而玺之\"的话。郑注:\"玺者;印也。既褐书捕其数量,又以印封之。\" 《周礼》,大家承认是战国时代的书,所记周代官制应有所本。三处说到的玺和玺 节,都与\"货贿\"、\"物\"联系,应该是比较早期的资料。这里可看出印章的起源 与社会经济有密切的关系。
另外有两处文献资料:《礼记丨月令》孟冬之月\"坏(益也〕城郭,戒门闾,修 键
闭,慎管籥,固封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 玺书,追而与之\"〔《国语’鲁语》所载大致相同〕。《月令》中说的\"固封玺\",封 的当是公有财物,也可能是库房门户,总之都属于经济方面。《左传》中记载了季 武子派公冶携送公文向鲁襄公汇报取卞邑的经过,说明那时印章的使用已经发展 到文书上来了①。
朱白文古玺,见于诸家收藏实物和印谱著录的数量不少,并且还有编成专 谱的(如
吴大澂《干玺斋古玺选》、这些珍贵的大量古玺,可惜不是经过科学发 掘而获得,不知道原来存在的地层,也看不到与其他遗物的共存关系,无从确定 其时代。
解放十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考古发掘工作中所发现的古玺,我们知道有 不少处。
已经看到报告的,如长沙伍家岭第260号墓②,巴县冬笋坝冬2、冬
49、冬50、宝6等船棺墓③,都发现过或多或少的小型铜玺(图4-8〕。汲县山彪 镇第一号墓中发现过石玺④(图9〕。……这些古玺,考古学者都定为战国时代的遗 物。到现在为止,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过可以肯定是春秋时代的玺印。
从以上实物资料结合文献资料来看,印章的起源应该是社会经济有了一定 程度的发展以后。那时,商品交换日益频繁,需要有一种信用的凭证,保证货物 的安全转徙或存放,印章就在这个需要上通过群众的创造而产生。刘熙《释名》 卷六《释书契》:\"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虽然未必是玺的本义, 却道出了早期玺印的作用。
至于早期使用印章的时代,今天推断,社会经济发展到春秋时代,铁工具 已经开始使用,农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在列国间的广泛发 展,作为保证货物安全转徙或存放的信用凭证的印章,必然已经通行。春秋中期 季武子用玺书的故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今天遗存的大量古玺,其中可能有 一部分是春秋时代的,不过我们目前还无法加以鉴别罢了。进入战国时代,中国 的社会性质起了根本的变化,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印章更被大量使用,并且达 到了全面发展的程度。
①在《逸周书’殷祝篇》中亦有\"汤放桀,……取天子之玺置之天子之坐\"之 说,时代更早。但《逸周书》晋代才发现,这几句话也不似商代人口吻,所以不 引据它。
②见《长沙发掘报告》。 ③见《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
④见《山彪镇与琉璃阁》。报告原文说:\"在此墓垅土中拣出石质印章一,刻 四字,与此墓关系不明\"〔40页〕。虽然在垅土中拣出,看它字体,仍不失为战国 时物。
第二章古代印章的用途
\"印者,信也\"①。用它作为人与人交接上的信用的保证。那是从来就如
此的。
但古代使用印章,并不像我们现在那样蘸上印色,捺在纸上。因为那时人 们封存物体或递送物件,如果单用绳子扎住,就难防被别人拆动,所以在绳结上 封一泥块,把印章盖在泥块上,别人就不能拆动它。这种封物的泥块,名叫\"封 泥\"(图卜2〕。最初是封存财物需用玺印封口,后来递送文书(当时文书是写在竹 筒木简上的)也用玺印封口。这可说是古代印章的主要用途(参看第八章〕。
除了这一主要用途以外,古代印章还有几种不同的用途。分述如次:
第一、手工业者在所制造器物上的记名。这就是《礼记’月令篇》中所谓的 \"物勒工名\"。山东、河北等处出土的战国时代的陶器钤有此种玺文者最多。陈介 祺《簠斋藏陶》、刘鄂《铁云藏陶》等书所著录,多属战国遗物(图3-4〕。与此同 时期的漆器上也曾有这类印痕发现过,如长沙出土漆羽觞,底外木胎有方形、三 角形相叠的烙印,记制胎工人的
名姓②(图5】。
第二、器物名称的图记。战国时代齐国标准量器上盖有\"陈华右莫禀口毫 釜\"专用
玺。又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战国时代量器\"右里升\"大小两器,铭文 \"右里【\"白〃十\"故\"右部】【\"怨〃上部+ \"金\"】〃〔【\"白〃十\"故\"右部】旧 释启)四字,有田字界格,也用玺印形式(图引。以上都是图记性质。
第三、战国时代楚国金币有\"郢爰\"、\"陈爰\"等字③,也用玺印盖成。郢 爰出土较
多,世称\"郢金\"。郢和陈都是楚国都城,爰即锾字。这种金币,或称为 \"印子金\"(图7 - 8〕。
第四、专作佩带之用。印章背上原有钮,中有小孔,目的为便于穿绳,随 身佩带。
后来索性特铸一种佩印,用以\"辟除不祥\",发展为迷信的产物。《后汉 书-舆服志》:\"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刻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央……庶疫 刚瘅,莫我敢当……”《抱朴子’登涉篇》:\"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 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 各家印谱常有收录\"黄神越章\"、\"黄神之印\"、\"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等(图9- 11】,但末见有一百二十字者,可能《抱朴子》所载是后来发展的形式。《雪堂所 藏古器物图》收录\"刚卯\"方柱形玉二品,四面刻字,不是印章形式,与《后汉 书》也不合,或者也是后来发展的形式。
第五、生前用印,死时殉葬,那是常例。私印如此,官印也同样随殉。但 后来有
专为殉葬而造的印章,特别是官印,真的缴上了,造一假的随殉。还有, 有些官爵是世袭的,真的印章留给子孙用,也只能造一假的随殉。河北景县北魏 封魔奴墓中发现的三件官印,刻文极草率,大家认为是明器④。明代顾从德《集 古印谱》收录\"故成平侯私印\",也相当草率(图12】。官职上面力卩\"故\"字,汉 人虽也用于生前⑤,但看这个印的体制,一定也是明器。
第六、传世\"日庚都萃车马\"朱文六字巨玺、\"常骑\"朱文二字巨印,都有 七公分见
方。这样大的印,不适宜用封泥,大约是用以烙马的(图13】。
古代印章的用途,主要是钤封泥的,加上另外六种,共七种。
将印章蘸上印色盖在绢面或纸面,那是中世纪的事,直到南北朝才开始通 行。《魏
书卢同传》:\"总集吏部中兵二局勋簿对勾奏按……令本曹尚书以朱印印之' 又说:\"仰本军印记其上,然后印缝\"。《北齐书-陆法和传》:\"梁武帝以法和为都
督郢州刺史,…….其启文朱印名上自称司徒\"。《通典》卷六十三说:\"北齐制,……. 又有督摄万机印一钮,以木为之,长尺二寸,广二寸五分,……此印常在内,唯 以印籍缝' 可知南朝的梁、北朝的魏和北齐,政府文书都已使用印色,并且已有 用\"骑缝印\"防止移动的办法。这一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
除此以外,唐、宋以来,公私鉴藏图书字画,书法家和画家们常用印章代 签名,
或于签名之下再加印章,既表示信用,也作为美观。印章到那时用途更加 广泛,这便是印章篆刻这一技法逐步形成专门艺术的客观原因。
①见刘熙《释名》。
②见《长沙出土楚漆器图录》图版25及说明页4。 ③见罗振玉《金泥玉屑》卷上。
④参考罗福颐《有关古玺印的一些知识》,见《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 期,未附印样。
⑤生前用\"故\"字之例,如《史记’李广传》:\"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 故李将军
。丨丨
第三章有关印章的名称与制度(上)
印章总的名称主要有玺、印、章、印章、印信等,后世还有记、图书、宝、 关防等异称。分别说明如下:
、^玺。
早期的印章称为玺。它的字形写作木(图”,后来加上金旁或土旁,写作 【左金
部首右上\"人\"右下\"小\"】、【左土部首右上\"人\"右下\"小”(图2 - 3】, 也有写作钰、【左\"全\"右\"耑”等形的^变化很多,详见吴大瀓《说文古籀补》 及丁峰《说文古籀补补》两书。那时的玺,人人通用,并无等级的差别。应劭《汉 官仪》:\"玺,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之\"(孙星衍校集本卷下】。这话说得对。 诸家印谱收录各种形式的私玺与官玺,特别是私玺,数量不少。
自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规定\"玺\"是天子专用,臣下只能 称为\"
印”玺与印开始有等级的差别。同时,用印章来表征统治阶级法权的一种 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也在那时确定下来。卫宏《汉旧仪》卷上:\"秦以前民皆佩 绶(疑有误字),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自秦以来①,天子 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秦代皇帝玉玺原物,后世不传(参看第六章】, 《汉旧仪》同卷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 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 这是汉代制度,是由秦代制度发展而来 的。从这里我们可推想秦代玉玺已明著\"玺\"字了(图4】。汉代官制基本上沿用
秦代,但诸侯王这一级是秦代所无^他们的印章也称玺。《汉书’百官公卿表》:\"诸 侯王金玺【左上\"幺\"\"幸\"右上反文旁下\"皿”(绿色】绶\"。传世银印有\"淮阳 王玺\"(图5】;封泥有\"菑川王玺\"(图6】、\"河间王玺\"^都是诸侯王用玺的实例, 其字从土,尔声②,或从玉,尔声。从玉的与现在的楷书基本相同。
玺的名称,历代帝王一直沿用不废。辛亥革命后,帝制推翻了,中华民国 国玺文
曰\"中华民国之玺\",还用玺字。
二、印。
甲骨文、金文都曾有过\"印\"字,上面说过,它是\"抑\"字的初文,不是 印章的印。
丁峰《说文古籀补补》印字注:\"古玺工师之印,系山东出,……陈簠 斋(介祺】谓工师是齐官。按印文作\"工师之印\"(图7】,篆文仍是六国文字,而用 印不用玺' 可见春秋战国时代也曾用印的名称,但不普遍。
秦汉时代一般官印通称\"印”《汉书'百官公卿表》所叙自丞相以下官名、 职掌及
所用印章,如丞相太尉,皆金印紫绶,比二干石以上皆银印青绶,比六百 石以上铜印黑绶,比二百石以上铜印黄绶。基本上是秦代旧制③。传世两汉宫印 明著\"印\"字者,如\"关内侯印\"(图8】、\"部曲将印\"、\"军司马印\"(图9】、\"巧 工中郎将印\"以及县令、县长等印,所见不少。直到解放前为止,各时代的正式 官印,一直著一\"印\"字,不曾改变。
---
山
二、早。
两汉官印也有称为\"章\"的。传世铜印如\"广武将军章\"(图10】、\"牙门 将之章' \"
宗正偏将军\";封泥如\"御史大夫章\"(图11】、\"武都太守章\"等皆是。
四、印章。
连称\"印章\",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传世汉铜印有\"校尉之 印章\"
(图12】、\"偏将军印章\"、\"牙门将印章\",封泥有\"丞相之印章\"(图13】、 \"大司空印章\"等。官私印文用\"之印\"两字的^其中\"之\"字是为了填足字数。 连用\"印章\"两字,也是为了填足字数。《史记'孝武本纪》太初元年\"更印章以 五字'《集解》:\"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为印文也。若丞相日’丞相之印章’, 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也\"。丞相、校尉都只二字,所以加\"之 印章\"三字,填足五字。牙门将三字,或用\"之章\"二字填足,或用\"印章\"二 字填足。\"阴阳五行说\"是汉代人思想的特点,反映到政治上、学术上、生活上, 不一而足。印章用五字,便是一例。
五、印信。
古玺文或称某官\"信【左\"金\"部首,右上\"人\"右下\"小\"】。汉代皇帝 六玺中其二
便称\"信玺\"。汉、晋、南北朝私印亦有称\"信印\"的,但很少见。称
某某\"印信\"的最常见,多属朱文(图14】。
彳\\、己。
印章或称为记。传世唐代官印如\"大毛村记\"(图15】,宋代如\"永定关税 新记\"皆是。也有称为\"朱记\"的,这是说明用朱红印色钤盖,以别于墨印。传 世唐代官印有\"蓟州甲院朱记\",宋代有\"辂马厩门朱记\"(图16】。以上各印皆 见《贞松堂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与《唐宋以来官印集存》。清代官印,\"文职佐杂 及无兼管兵马钱粮武职官,用木钤记\"(见《清会典》】。直到解放前,有些小机 关的公章还沿用\"钤记\"的名称。
七、图章。
都穆《听雨纪谈》:\"前代有某氏图书之记,惟以识图画书籍。今刻私印亦 曰图书,误矣\"。从鉴藏图书印记而误称印章为图书^由来已久,现在人们口语上 还有这样称法。从这一称法而转化的^则有\"图章' \"图记' 如周亮工《印人传》 标题有《敬书家大人自用图章后》、《书钿阁女子图章前》……,通人也所不免。
八、宝。
王厚之《汉晋印章图谱》收录\"中山王宝\"四字白文小玉印(图17】,未 知何代物。印章称宝,始见于此。皇帝用玺,唐武后改称为宝④。从此以后,历 代帝王所用的玺,或称宝,或仍称玺。
九、关防。
明太袓因官场使用预印空白纸作弊,议定用半印办法,两相勘合,以严关 防。这种两合的半印就称为\"关防\"。后来勘合制度已废,有些不是正当设置的官 员,其印信就称关防,仍用长方形,但文字是完全的(图18】。直到解放前,还沿 用这个名称。
①\"自秦以来\"通行本《汉旧仪》作\"汉以来\"^今据蔡邕《独断》所引改正。 ②说文玺字本篆从土作玺,是由【左\"土\",右\"尔\"】字转化来的。
③《汉书’百官公卿表》:\"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 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④见《新唐书’车服志》。
第四章有关印章的名称与制度(下)
印章,因其用途与制度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基本名称,介绍如下: 一、白文印、朱文印、朱白间文印。
玺印文字或图象都有凹下与凸起两种形体。凹下的通称阴文①,凸起的通 称阳文。但这个称呼不很妥当。因为我们看到的凹下与凸起是就印章的文字或图
象本身说的。古代使用印章的人,其称呼都和我们相反。他们是就印下的封泥说 的。他们所谓的阳文,却是我们通称的阴文,他们所谓的阴文,却是我们通称的 阳文。因此,金石家为避免误会,通常称阴文为白文,称阳文为朱文(朱文或称红 文〕。就古代印章用硃泥钤盖在纸上的现象而取名,虽然不合当时原来的用法,但 不致再有混淆,也是一个方便。有些印章一面之中并有白文朱文者,名曰\"朱白 间文印\"(图1〕。
二、私印、官印。
玺印有官私的分别。官印刻官职名称,私印刻私人姓名字号等。私印亦有 明著【私
印\"二字的。私玺有只用\"私玺\"二字而不著姓名的,其文作玺,这是 早期作品②(见第三章图1】。
私印或连官职铸刻。按其性质仍是私印。传世有汉代\"【左\"纟〃;右\"捷\" 字右部
分】伃妾【左\"女\",右\"肖\"】〃玉印,便是一例③(图2〕。魏武帝《选举 令》:\"魏诸官印各以官为名印\"④,但这类印章传世不多。顾氏《集古印谱》卷 一收录\"裨将军张赛\"一印,《十钟山房印举》举之二收录\"尚书散郎田邑\"、\"逾 麋集掾田宏\"(图3〕两印,大约就是三国以后印。
三、方印、圆印、长方印、椭圆印及其他形制。
无论官私玺印,通常是方形,也有少量的圆形、长方形、椭圆形。
圆印、长方印在古玺中已有之(图4一5〕。汉官印也有长方形的,印面大小 相
当于方印之半,或称\"半通印\",亦称\"半印\"⑤。半印的官职都是基层杂职, 《十钟山房印举》举之二官印十八有\"钱府\"(图6〕、\"马府\"、\"祠厨\"、\"北乡\" (图7〕……。仲长统《昌言》:\"身无半通青纶之命\",就是指此。
除此之外,更有长条形(图8〕、扁方形(图9〕、上方下圆形⑥(图10〕、三 角
形、矩形等。后世又有联珠形(图11〕、瓢形(图12〕、葫芦形(图13〕、秋叶形、 钟形、鼎形等,变化无穷,但都不多见。
四、铸印、凿印、蟠条印。
金属玺印,不论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拨蜡法冶铸而成, 名为\"
铸印\"(图14〕。古代印章大多数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非金属玺印如石玉 等类,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金属玺印先铸成印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 般称为\"凿印\"。凿印印文有工整与粗率之分。工整者与铸印相似,其中玉印尤多 工致,想必出于好手(图15\\粗率者字形欹斜,刀痕显露。如部分官印,因急于 封拜,不待范铸,匆促凿成应用。亦称\"急就章\"。这类凿印,多属武职人员所用 (图 16〕。
唐代官印统用朱文,字画用小铜条蟠绕而成,遇有枝笔,用短条焊接上去。
这是一种新的制法。印史上未见有什么名称,我们称之为\"蟠条印\"(图1刀。蟠 条印蟠出的文字,不容易排得很匀整,工程也不简单,所以后世很少采用。
五、名印、字印、回文印、横读印、交错文印、名字合印、总印。 名印,或只著姓名(图18】,或加\"印\"字(图19】,或加\"之印\"(图20】、
\"私印\"(图21】、\"印信\"(图22】等字。单名容易处置。用两个字为名,世称\"二 名\"⑦。二名的名印,多采用回文法(图23】。郎瑛《七修类稿》说\"汉印二名, 姓独右,
:名俱在左,防误看也。\"这是指三字名印。如果是四字名印,\"印\"字放 在姓下,二名仍然\"俱在左\",回环读之,则为\"姓某某印\",不读\"姓印某某' 如张释之的名印:\"张释之印\"四字,如照通常刻法,不用回文,人将误看为姓张 名释,看不出他是姓张名\"释之\"。这是回文印的好处。
字印,亦称\"表字印\"。汉晋时代的字印,必连姓,《十钟山房印举》举之 二十四
都是姓名字印,没有一个字印不连姓的(图2屮。后世或连或不连,无定 法。元人或作某氏某某,如\"赵氏子昂\"便是(图25】。
横读印如\"司寇之玺\":\"司寇\"二字在上列:\"之玺\"二字在下列(图26】。 又如\"
杜阳左尉\",\"杜阳\"二字在上列,\"左尉\"二字在下列(图27】。交错文印 如\"宜阳津印\",\"阳\"字在\"津\"字下,\"津\"字在\"宜\"字左,容易误读\"宜印 津阳\"或误读\"宜津阳印' 还有\"朱吾右尉\",\"吾\"字在\"右\"字下,\"右\"字 在\"朱\"字左,容易误读\"朱尉右吾\",或误读\"朱右吾尉\"(图28】。以上两种 印文甚少见。
姓、名、宇并刻一印,称为\"名字合印\"。亦有将邑里、姓、名、字并刻一 印的,
世称\"总印\"(图29】。
六、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带钩印。
私印有两面刻字的,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姓字(图30】。也有一面刻姓名, 另
一面男子刻\"臣某\"(图31】,女子刻\"妾某\"(图32】。也有一面刻姓名,另一 面刻吉语或图象(图33】。也有一面刻吉语,另一面刻图象(图34】。这些统称两面 印。两面印不能有钮,只在中部凿一小孔,以便穿带,所以又称\"穿带印'
立体方铜,六面刻字,名为\"六面印\",六面印所刻内容,也都是各种形式 的名字
印,或者加上\"某某白笺\"、\"某某言事\"(图35】。也有只刻五面的,名 为\"五面印' 传世有早期五面玺,一面只刻一字,五字连读(图36】。
大小两印或两印以上套在一起以便携带的,名为\"子母印\",亦称\"套印\" (图 37—
38】。
铜制带钩,钩身连铸一个印,便于随时佩带,名为\"带钩6 口\",也简称 \"钩〔口
\"(图39】。
七、印钮、印绶。
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带,名为\"钮\",或作\"纽\"。早期玺印钮形质朴, 只铸成
突起的形状,横穿一孔便了。后人称做\"鼻钮' 如《双剑簃古器物图录》 所收三个铜玺便是。后来渐趋美观,制作加精,雕成各种动物或器物形状,种类 繁多⑧,并且也有官级的区别。这和当时铜容器、铜乐器纹饰的发展也有关系, 虽属小品,也是古代工艺美术的一个方面。卫宏《汉旧仪》卷上:\"皇帝六玺,皆 白玉螭虎纽\",同书卷下:\"皇太子黄金印,龟钮\"。孙星衍《汉旧仪补遗》有一 条:
\"诸侯王印黄金,橐驼纽……” \"列侯黄金印,龟纽……”
【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钮……” \"御史大夫、匈奴单于黄金印,橐驼纽……” \"御史、二干石银印,龟纽……〃 \"干石、六百石、四百石铜印,鼻纽……〃
以上不过举汉代官印的纽别,在这以前和以后,纽式花样很多,通常还有 辟邪
纽,狮纽,鱼纽,龙纽,蛇纽,凫纽,兔纽,羊纽,马纽,圭纽,覆斗纽, 瓦纽,坛纽,桥纽,亭纽,钱钮……等。后世官私印章,既不佩带,也不一定有 纽。
印绶,就是印纽上的穿帛。秦汉以来,官印印绶颜色的差别,都有一定的 等级,
不得僭越。这里不详述。
①阴文或称雌字,见盛熙明《法书考》。 ②参看程瑶田《看篆楼古铜印谱叙》。 ③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④见《全三国文》卷二。
⑤明以后的关防也称半印,上章已说及。 ⑥上方下圆形,程邃称之为\"人面印\"。 ⑦用两个字为名,称为\"二名\",不称\"双名' 关盼盼、陈圆圆。
⑧《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I期罗福颐的《有关古玺印的一些知识》,可供 参。
双名指用两个重叠字为名, 如
第五章春秋、战国印
上面论印章的起源问题时,曾经说到春秋后期印章的应用已由经济上推广到
政治上。进入战国时代,印章更大量使用,全面发展。考古发掘中虽然还不曾发 现过确实可靠的春秋时代的玺印,但我们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就文 献记载来看,应该说已经有玺印了。《周礼》、《礼记》记载了玺和玺节的应用。《左 传》有季武子用玺书的记载,更可确定春秋时代有玺印的事实。玺,是当时各阶 层通用的东西。传世战国肘代古玺数量不少,其中必有春秋时代的作品,当然, 我们现在还不能明确地把它们区别开来,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战国时代印章的应用更多。上面所论印章的用途,其中器物记名、金币专 用、标
准量器专用,都是战国时代的新风气。《庄子’胠箧篇》:\"焚符破玺,而民 朴鄙。\"《吕氏春秋’适威篇》:\"故民之于上也,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 之以圜(圆)则圜。\"若不是玺印广泛应用;庄子必不出此语,吕氏也不用作比喻。 苏秦佩六国相印,更是人人知道的历史故事。宋以来诸家收藏和印谱著录的朱白 文官私玺,估计绝大多数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我们在考古发掘工作中所见到和听到的战国时代的玺印,大致情况是: \"三晋地区出土官印有两大类:一是白文有边的,都是官玺,文如’平阴都 司徒’
(图”。一是阳文小印,文如’乐阴司寇'、’乐阴司成之玺’(图2】。〃
\"齐国地区出土官印中常有带纪事的,有的文字很长,如阳党官印,有’易 【左\"
尚\"十右刀耳旁】邑圣【\"辶〃十\"菊\"字下部分】盟之玺’八个字(图3〕。 有的简单,如’齐立邦玺'。有标准量器专用的,如’陈华右莫禀口毫釜'。〃
\"燕国官印中多作长条形,并加细长柄。如’单佑都市王【\"却〃字右部首】 【左
\"全\",右\"耑\"】(图4〕。〃
\"战国时期玺印,一类属于’物勒工名,,是手工业者专门打印在所制器物 上的。
齐国出的文字常很长,名氏之外包括籍贯(如’右【左\"白\",右\"呚\"字 右部分】【左\"纟\"+右刀耳旁】鄙尚华里季【左\"员\",右\"古\"】广多正方形。 燕下都出的文字简单些(如’甸午'、'甸攻昌’〕,多长条形。郑州、洛阳等地出 的文字更简单,常只一、二字,方或圆形。\"
现在所知道的如此,今后一定还有新的发现。
以上所说战国时期属于\"物勒工名\"的印章,主要是指陶器。山东临淄出 土这类陶
器最多,邹县、福山、滕县等处也有发现。山东省博物馆曾造列《临淄 制陶工人姓名住址简表》^这个表同时也是研究陶器记名玺的好资料^现在节录几 条如下:
[原注]当时一般陶工类只用名,间亦加姓。陶工搬到新地方,例在原地名上 加\"
迁\"字。
考古发掘资料以外,各地区出土的朱白文古玺,仅《十钟山房印举》举之
一所收录的就有五百八十七钮,实际举之三所收录的也有部分是古玺,而陈氏所 未收和后来继续出土的古玺更多。这批古玺,形制变化很多,字体也不一致,虽 然有地区的关系,但一定还有时期先后关系,包括战国初期、晚期及战国以前。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方法作细密的分析研究,也只有等待考古发掘资料更丰 富时来解决这一问题。
春秋、战国印,大小很不一样,一般私印都小约1一2公分见方。官印通 常2—3
公分见方,也有大到7公分见方的,如\"日庚都萃车马\"朱文巨玺(见第 二章图12】。它的形式,主要是方的,也有圆的,椭圆的,长方的,扁方的,长 条形的,三角形的,矩形的,……不胜枚举。燕国官玺多长方形②。齐国官玺方 形上边有小方形突出,世称\"上出\"形③。这是常见的异形玺。
①这个记名玺是阳文反文,其余都是阴文正文。
②如\"易都【左\"木\";右\"廿”王【\"却〃字右部首】”\"单佑都市王【\"却〃 字右部首】【左\"全\",右\"耑\"】。
③如\"昜【左\"尚\"十右刀耳旁】邑圣【\"辶〃十\"菊\"字下部分】盟之玺\"、 【\"辶\"十\"菊\"字下部分】盟之玺”
第六章秦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一整套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金石制作也不 在少数。除南北诸山刻石外,还有度量衡器所刻沼书等。印章,因无纪年,不能 断定它的绝对年代。旧时学者把传世的朱文小玺定为秦印①或称为\"秦【左\"钅\", 右\"尔”(玺广。徽、浙两派篆刻家直到近代赵之谦、黄士陵等的印谱中,常见 \"仿秦印\"\"仿秦玺\"的作品(图I - 4】。实际这批小玺都是战国或战国以前印,决 非秦印。秦代制度,只限皇帝称玺,臣下一律称印(参看第三章】,\"秦玺\"的名 称更不妥当。前辈能看至啲古代文物不如我们多,这是时代的局限性。现在条件 好了,我们就必须把它搞清楚,不能以误传误(朱简《《印品》、《印经》称这批小 玺是\"先秦印\"、\"三代印\",已有相当识力】。
现在就我们所知道的秦印,分官印、私印两方面来谈。
先谈私印。考古发掘中发现战国墓、汉墓很多,但难得有秦墓。秦统一中 国时期
只有短短十五年,秦墓少见也是意想中事。何况秦代下葬的人,生活的年 代主要在战国晚期。私印制度,秦统一后未闻有明确的规定,当时人行用的自然 都还是战国晚期那种型式。1975年发掘的江陵凤凰山七十号墓,听说是秦墓, 墓中出土 \"泠贤\"两印,一玉一铜,都是白文有边栏的(图5 - 6】,大家认为这 是秦私印的典型了。后据考定,此墓还是属于先秦昭襄王时代②,仍是战国时代。
这种白文有边栏的私印,从战国晚期沿用到西汉初期,那是可以大体肯定的。
再谈官印。金石著录家对传世有边栏有界格的一批白文印,认为是秦印, 这一
看法基本正确。理由是:一、就字体看,秦统一中国后,把过去通行在各国 的各种不同的字体做过一番整理统一工作;统一以后的文字名日\"小篆' 传世小 篆字体以泰山等几处刻石为代表。民间通用度量衡器所刻沼书,也是小篆结构, 但笔画方折,是从篆入隶的过渡字体,世称\"秦隶' 这批有边栏有界格的白文印, 字体与以上两者极为近似。秦书八体:\"五日摹印\"③,便是这一体。把秦代摹印 篆与战国以前各国文字特别是各国玺文相比较,差别很大,一望便可分辨。二、 就形制看,秦代官印已有一定的制度,不象战国时代的官印大小相差悬殊,式样 变化很多,地方色彩相当浓厚(参看第五章】。其次,战国时代白文玺,绝大多数 有边栏,有些已经有界格,秦印由战国印发展而来,仍旧保留边栏,多用界格, 也是很自然的。三、作为秦印最重要的证据,是这批有边栏有界格的白文印中间, 曾几次发现过\"邦\"字。《十钟山房印举》有两个\"邦侯\"印,皆白文,长方形, 日字界格(图7】。《宾虹草堂玺印释文》有\"邦司马印\"(图8】。《陆庵【上3个\"子\", 下\"日\"】古录》有\"邦尉之印\",皆白文,正方形,田字界格④。汉代避刘邦讳, 用\"国\"字代替\"邦\"字⑤。这三个官职,肯定属于秦代,不是汉代。
历史上艳称的所谓\"秦受命玺\",后世也称为\"传国玺\",那是不足信的。据 说玉出蓝田山,李斯篆文,王孙寿刻,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或作\"受天 之命,皇帝寿昌' 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八摹录三种传本^皆大型, 约有10公分见方(图9】,他自己也说:\"疑以传疑\"。玺文固然全不可靠,\"传国 玺\"的名称也是后世才有。真正秦代皇帝的六玺之一的印痕,《封泥考略》卷一有 陈介祺所藏\"皇帝信玺\"封泥,玺方2.6公分,白文,有田字界格(见第三章图 4】,字体形制完全与时代符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子婴即系颈以组, 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所奉必是全套的玺和符,这颗玺便是其中 之一。但有人不相信,那一定是惑于\"受命玺\"旧说的缘故。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 而不
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这说明汉初官职基本上沿袭秦代旧 制。印章,自然也一仍其旧,不会有大改变。那一套有边栏、有界格用摹印篆的 白文官印,创始于秦代,沿用到西汉初期。今天论秦印,事实上必须连带到西汉 初期印,因为这两者是很难划分的。
传世有边栏的与既有边栏又有界格的白文私印,有方形,有长方形,有圆 形,
数量也不少,金石学者统称为\"周秦印' 我们用冷贤两印作标准,认为这批 印确有一部分是秦印,也有一部分是战国印与西汉初期印。
至于明代沈周旧藏\"疢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九字盘螭钮玉印,字体是 小篆,无边栏(图10〕,文彭定为\"秦九字玺\",顾氏《集古印谱》以此冠首。此 印可能是汉代最高统治阶级的专用佩印,也不是秦印。
①朱文小玺或称\"阔边碎朱文\"。周亮工《印人传’书徐子固印谱前》称\"小 秦印章\"。
②此墓发掘报告尚未发表,《文物》1978年第二期吴白甸《从出土秦简帛书 看秦汉早期隶书》一文中谈到,并附印样。
③见许慎《说文解字序》。
④上虞罗氏《陆庵看古录》未见传本。罗氏后人罗福颐先生曾摹取\"邦尉之 印\"印文收入《汉印文字征》中。据他回忆,此印确有田字界格。
⑤汉代沼书引《尚书》\"协和万邦\"改作\"协和万国\",便是避帝讳之一例。
第七章汉、三国、晋、南北朝印
上面说过,汉初官私印章基本上沿袭秦代旧制后来才逐步有所改变。秦印, 一般有边栏,有界格,所用文字主要是小篆,虽然纳入方格,但笔意多取圆势, 有时还带先秦时代大篆的风格。西汉中叶以后,印章基本上已不用边栏界格,文 字逐渐向平方整齐一路发展,笔画多带隶意,与说文不尽符合,端重丰腴,填满 字格,当时也称为\"缪篆\",取其结体绸缪缜密之意。
汉印,在印章史上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汉代享国年代较长,封建王朝的 典章制度自然更加完备。作为表征统治阶级法权的玺印,在汉武帝时代已经订出 一整套的体系,什么名称、质料、钮制、绶色,都有一定的等级。本书第四章第 七节摘引的《汉旧仪》所载关于诸侯王、列侯、丞相等各级官吏的印章制度,除 质料、钮制外,还有名称的规定:
诸侯王 列侯
丞相、大将军 御史大夫、匈奴单于 御史、二干石
文曰玺 文曰印 文曰章 文曰章 文曰章
干石、六百石、四百石 文曰印 以上大约是汉武帝元狩年间的定制。印文字数未说到通用的都是四个字。 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印章以五字\"(参看第三章〕,那时才有五字印章,传世汉印 如\"广武将军章' \"校尉之印章\"(见第三章图10、图12〕,汉封泥如\"丞相之 印
章\"(见第三章图13〕、\"御史大夫章\"(见第三章图1”、\"武都太守章\",都是
武帝太初以后新颁发的印章。
西汉时代这一整套的印章制度,一直沿用下去,中间如王莽执政时期,虽 然曾经
有过一次名义上和字数上的改动,但不久就恢复旧制度,并没有大影响。 魏、晋易代,这一制度也没根本性的变动。因此汉印这一个体系,在我国历史上 足足沿用了六、七百年,直到晋代逐渐用纸来代替竹木简,封泥失去了作用,都 改用印色,到那时印章制度才起了大变化(参看第八章】。
三国、两晋官印的式样,完全沿用汉代旧制,只是官名有改变,印文笔势 也随着
时代的推移而稍有差异。汉印文字风格浑厚,魏晋以后渐趋单薄。历来论 印章的都有同样的看法。这不是我们存在\"厚古薄今\"思想,理由是篆隶的应用, 汉代人民有一定的基础,魏晋以后真行草书盛行,很少人学习篆隶,印篆书写技 术自然退步。同时,研究古文字学的人日渐缺少,六书原则很少人懂得,印篆中 杂参隶楷,随便变改笔画,这一情况大致与南北朝碑版文字离奇变化相似。那也 是文字发展的一定趋势,不足为怪。
传世三国、两晋官印和封泥,数量也不在少数。今天确实可知属于三国时 代的,
如魏国的\"关外侯印\"、\"魏率善氐邑长\"(图1-2】;蜀汉的\"虎步司马\"; 属于晋代的,如\"亲晋羌王\"(图3】、\"京兆郡开国公章\";属于南北朝的,如\"南 乡太守章\"、\"梁博士印\"。有些官印,还不易很快考知它确实属于哪一时代。
古代官印,佩在身上,既用它来封财物和文书,也用它作为装饰品。卸任 时候,
并不上缴,也不移交,把它佩带回家,死后随即殉葬。这与隋唐以后官吏 交代制度不同。东晋安帝时,孔琳之奏请\"官用一印\",就是反对这一制度,主张 前后任移交印章,不另刻铸,可以节省经费。但这一建议当时并末见采用①。
私印,不似官印那样,在历史上有职官制度可考査,所以鉴定时代较难。 龚自珍
说【\"官印欲其不史,私印欲其史\"②。意思是说,官印最好是历史上没有 这一官名,可以补历史的缺载,这一官印更有价值。私印上的姓名最好是历史上 有记载的,这一私印更有历史价值。传世官印出于历史记载以外者,我们所见比 龚自珍更多。私印人名,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倒不多《《汉晋印章图谱》有\"卫青\"、 \"贾山' \"郦商' \"公孙弘\"等印,那是十分珍贵的。不过研究分析这件事是考 古学上的事,这里只提一提,不多谈。
这一时期的印章,还有几个特点:一、钮式种类的加多。二两面印、子 母印等新
形制的通行。三、镀金镀银印的出现。四、印文或用一种花体,笔画屈 曲缠绕^或说就是王莽时官定六书之一的\"缪篆\"③(图4。第四章图2 \"【左\"纟\", 右\"捷\"字右部分】伃妾【左\"女\"字旁,右\"肖\"字】\"亦此体】。
《三国志’魏志》卷九《夏侯尚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记载,有印工
杨利,印工宗【上\"卷〃字上部分,下\"介〃字下部分】(亦见《太平御览《卷 683引《相印书》】。这是我们今天仅能考见的比较早期的两位篆刻家的姓名,非 常难能可贵,可惜他们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或者虽然流传下来而不知道是哪一 件。今天谈三国印,必须特地提出来(前章说到秦受命玺,李斯篆,王孙寿刻, 不足信从这里知道,在漫长的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创造过大量的精美的印章, 绝大多数人姓名都被埋没了,那是多么不平的一件事。
①见《宋书》及《南史》孑I琳之传。 ②见《定庵文集补编》卷三《说印》。
③《缪篆》有两种说法:其一说专指笔划屈曲缠绕的花体,其二是泛指汉晋 官私印文。桂馥辑《缪篆分韵》就是用后一说。
第八章封泥
封泥是古代印章盖在门户或包裹封口上的小块泥土,防止被别人打开或拆 动,也
称为\"泥封\"。它的作用,过去人曾把\"米印\"来比喻①。现在人们常用火 漆封文件,盖上印章。拿它来比喻封泥,情况更相似。封泥这个名词^始见于《续 汉书.百官志》。但其具体方式,后世知道的不多。清朝季年,四川、山东等处发 现古代封泥遗物,当时的金石家还不识得,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中,曾把封 泥误认为\"印范\"。到了吴式芬、陈介祺合辑的《封泥考略》出版,大家才了解。 泥的表面,有深深的印章钤痕,常见的是官玺、官印I也偶然有私玺、私印。泥 的背面,也还留着当时绑扎绳子的痕迹,\"有纵有横,有十字形,而以横者为多。 其迹自一周以至五周,皆有之\"^王国维《简牍检署考》语\\
近百年来,封泥已是金石家的工作对象之一。北京大学编的《封泥存真》^ 影印
封泥墨拓之外,又影印封泥背面绳痕照片(图1】7是后出较好的一部封泥著 录书。但人们对古代封泥的封缄形式,总还不知道。过去只从英人斯坦因著作中 看到1908年新疆尼雅遗址发现的钤有\"鄯善郡尉\"印痕的汉代木简的图照(图2 -3 7见0口八〔6口1「31 -八丁「3〔匕5 ^ 八0「61 516!⑴^无从看至丨」实物。 直到1972年,湖南省博物馆发掘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一只硬陶罐,口部 用草填塞,草外敷泥,上置\"封泥匣\"^封泥上钤有\"轪侯家丞\"四字印痕,并系 有墨书竹签,写明罐内存贮食品的名目(图4】^这是明器,但与生前用品装置相 同。这可说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的汉人使用封泥形式的实物资料。第二次是1973 年甘肃省博物馆发掘金塔县汉代\"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一个\"封泥匣\"^封泥上 钤有\"居延右尉\"四字印痕。前者是封存物品的封泥装置,后者是封存文书的封 泥装置丨都是极珍贵的资料,前一时期金石家篆刻家都不曾见到过②。
由于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纸张、绢素的应用日益广泛,逐步代替了竹木 简,促
使印章的使用起了显著的变化,就是封泥逐渐废止,而印色逐渐通行。今 天结合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来看,封泥与印色交替的过渡时期,应该在南北朝。
由小型白文官印改为大型朱文官印,这是封泥已被废止,印色普遍使用的 标志。
瞿中溶认为隋代还用白文小型官印。他所著《集古官印考》把仅收的一件 隋代朱文大型\"观阳县印\"(图5〕列在唐代,疑心背款\"开皇十六年十月五日造\" 十个字是后人伪刻的。罗振玉《隋唐以来官印集存》著录隋代朱文大型官印有两 方,\"观阳县印\"之外,加上一方\"广纳戍印\"(旧释\"广纳府印\",不妥),背款 \"开皇十六年七月一日造\"。此外日本人也藏有隋代\"崇信府印\",背款是\"大业 十一年七月七日\",也是朱文大型的③。可见隋代已通用大型官印是事实。
北京图书馆所藏敦煌发现的六朝人写《杂阿毗昌心论》经卷钤有\"永兴郡 印\";也
是朱文大型;风格与隋、唐官印相同。永兴郡只有南齐时代设置过;见《南 齐书\"州郡志》(罗福颐在《印章概述》中说到〕。从现在实物看,朱文大型官印这 一制度的开始,可上推到南齐。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对此问题也曾考虑到。他说:“……唯封泥之废与绢 纸之
始,殊不可考。……汉时门关之传,用木之外,兼用燸帛。《汉书’终军传》关 吏予军繻,是也。《古今注》谓传皆封以御吏印章;则繻亦当用印;或竟施于帛上, 亦未可知。自后汉以降,纸素盛行,自当有径印于其上者\"。此说出于推想,未有 实物凭证,只能备参考。
封泥是古代印章直接打上的印痕,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与印章本身 有同等
的重要性。由于印章本身绝大多数没有留传下来观在传世封泥上的印文, 就是我们摹习与考证的直接资料。篆刻家多有拟封泥之作,那是近几十年的事, 早些时候的人便没有这一条件。
①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 及印仓廒印近之\"。
②日本出版《书道全集》第三卷附录关野贞《封泥》一篇,有根据英人记载 而绘出的木简封泥装置的图样,可备参考。
③见《书道全集》第二十七卷。
:【……盖用以印泥,紫泥封沼是也。今之米 印
第九章图象印
本编第一章说到安阳发现的三件铜玺玺文介在文字与图象之间^类似商代、 西周前期铜容器上的族徽。由此演变而来,到春秋、战国、秦汉时代,向着两方 面发展:一方面是铸有文字的官私玺、官私印;另一方面是单铸图象的图象玺、
图象印。
玺印原来是为封缄财物或封缄门户用的,玺印上有文字或花纹不过是封缄 者自己
做的标志,为的是防止别人的开拆。那末,图象的功用同文字完全一样。 只是文字除自己做标志外还能使别人看得出封缄者是哪一人或哪一个集体单位, 所以使用文字的玺印就比较多。
早期的图象印^图象比较简单(图1)0往后逐渐繁复进步,有人物、鸟兽、 虫鱼、
花叶、车马、建筑物,也有错综的图象,变化很多(图2】。更有配合文字 而铸刻的,或在一边(图3】,或在两旁(图4】,或在三边(图5】,或在四周(图6】, 不拘一式。在四周的,常是龙、虎、雀、龟四灵,世称\"四灵边\"。图象或用线条 构成,或用凹凸面,也偶有浮雕的。浮雕的图象印,多属人像、佛像,创作时代 较晚,大概在南北朝。当时用它来钤封泥,随版凹凸,形神毕肖。今天我们改用 印色,便无法印出全貌。
南北朝时代,逐步废除封泥制,图象印仍然通行。这种图象印应属于花押 印一类,
花押印也可说是图象印的另一个体制〔参看第十四章
第十章唐、宋印
中国历史时期的划分,一般把秦汉至南北朝划成一个时期,隋唐以后又是 一个时
期。今天我们论印章制度,按它的发展过程,也可这样分期。秦代基本上 奠定了八百年来官私印章的统一形式的基础。从汉到南北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 很少有变动。隋代统一南北,年祚虽短,印章制度却来了一个大变动。这一大变 动,并不是偶然的。由于物质条件变了,作为公私交接信用保证的印章的形式, 自然不得不随之改变。
秦汉至南北朝的印章,继续战国的成法,还是用在封泥上,依靠印文凹凸 做标志。
一小块封泥,地位逼仄,当然印型都是小的。官印一般2.5公分见方, 也有大到3公分的,但极少。私印一般2公分见方,或者更小。印文绝大多数用 \"白文\"一这是后世用印色钤出来以后的称谓^在当时叫做\"阳文\"^即封泥上 见到的印文是凸起的〔参看第四章之1】。南北朝时代丨由于绢纸已经普遍通用^ 封泥制度逐步废止,印章蘸上朱或墨,盖在绢纸上。绢纸地位宽裕,印型随之也 渐大,特别是官印’一般大到5公分或6、7公分见方,依官级高低而规定。印 文纯用朱文,绝无例外。这也是物质条件不同的缘故。
隋、唐官印丨传世尚多。《隋唐以来官印集存》凡收隋唐官印二十余印。篆 法拙
朴;另有风格。这当然是创制开始时期应有的现象;后来才逐步加工,加精。 隋、唐私印,传世极少。《吉金斋古铜印谱》收录\"世南' \"真卿\"诸印(图1 -
2】^是否虞世南、颜真卿之物,未敢遽信。《法帖》刻有\"贞观\"二字朱文连珠印, 这是后世鉴藏印的开始〔参看第十三章】。李泌曾有\"端居室\"三字白文印(图3】^ 这是后世室名印的开始〔参看第十二章】。褚遂良摹《兰亭帖》用\"褚氏\"小印。 僧怀素用汉代\"军司马印\"钤得意之书。窦衆《述书赋》中有一段论\"印验\"^列 举唐代初期士大夫的印文,共有十一个例子。这批印绝大多数我们已看不到了。 就我们看得到的\"贞观' \"褚氏\"等印文说,小篆工整’一定出于学人所书。
汉印印文遇到笔画稀少的字,偶然有屈曲填满的写法。宋代以后的官印, 这一写
法应用渐多,大大发展了。如传世\"新浦县新铸印\"印文笔画牵连交织7 相当匀称I另有一种美感(图4】。后来更有\"九叠篆\"的名称I屈曲盘旋I越来 越缜密7当然也不是每个字都写成九叠,实际也有六叠、七叠、八叠以至十叠或 十叠以上的(图5】。名为九叠篆丨取其折叠多层的意义。这一格式,宋代已大发 展’一直沿用到元、明,愈加呆板,看上去好象编织物,也象门窗花格7整齐划 一,绝少天趣,没有多大艺术意义。
宋代私人印章7遗留在字画真迹或刊入法帖的,我们时有看到。如欧阳修 \"六一
居士\"朱文印(图6】^苏轼\"眉阳苏轼\"、\"东坡居士\"朱文印7米芾\"楚 国米芾〃(图7】、\"米氏书印〃朱文印丨\"米芾\"、\"宝晋斋〃白文印,贾似道\"似 道\"朱文印(图8】、\"秋壑珍玩\"白文印(图9】……例子不算太少。相传米芾所用各 印都是他自己所刻。宋代文人画开始盛行,文人治印的苗头那时确实已经有了 7 这是值得重视的一件事。
第十\"一章词句印
词句印或称\"闲章\"。古代玺印中间就已经有此一格。古玺中如\"干秋\"(图 1】,如
\"敬事\"(图2】,这是二字词句印。如\"正行无私\"(图3】7这是四字词句 印。又如\"干秋万世昌\",是每面一字合成的五面词句印(见第四章图36】。这类 印,汉印中更多,有些两面印,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吉语,这也是词句印。如许 昌、宋遂成等两面印,另一面都是\"日利\"二字(图屮。也有两面都刻吉语的。 如一面刻\"长乐\"^另一面刻\"大年\"(图5^或释\"大幸\"】;一面刻\"长光\"^ 另一面刻\"常利\"(图6】。也有三字、四字的吉语。如一面是两人背坐图像7另 一面是\"行道吉\"三字(见第四章图34】;一面是\"王宪将\"姓名,另一面是\"日 入干金\"四字(图7】。这一类例子不少,打开古代玺印谱,时有发现。
另外有多字词句专印丨有的见于文献记载^有的有实物流传。《汉书丨王莽 传》:
\"皇孙功崇公室^……刻印三:一日’维祉冠丨存己夏^处南山丨藏薄冰'。 二日’肃圣宝维'。三曰’德封昌图'”顾氏《集古印谱》有\"疢疾除,永康休7
万寿宁\"九字白文玉印(见第六章图丨。)。《十钟山房印举》有\"宜官秩,长乐吉, 贵有日\"九字朱文铜印(图8〕,又有\"建明德,子干亿,保万年,治无极\"十二 字白文金印(图9】。
亦有姓名印而附带吉语者。蒋元龙《论印绝句》自注:\"铜小汉印,龟钮, 白文’
王君都,乐未央,富贵昌,宜侯王'。〃桂馥《札朴》:\"吾邑孔岸堂农部得 一铜印,文十六字云’口子鱼印,承天德7获休【\"礻〃十\"是\"】^永安宁^传无 极'。〃以上都是前一时期的词句印。
后一时期盛行的词句印,也称为\"成语印' \"世说印' 前后两时期词句印 的作用与
方式完全不同。前者佩在腰间,取其吉利,有时用它做标志。后者钤在 绢纸上7用它来点缀字画。据记载,南宋贾似道有\"贤者而后乐此\"一印7印样 未见’一般认为这是后一时期\"成语印\"的开端。元初赵孟頫曾有\"好嬉子\"三 字印,元末王冕有\"会稽佳山水\"五字印(图10〕。到了明朝文彭、何震的时代, 由于篆刻形成了一门新兴的艺术,词句印便大量出现。张灏的《学山堂印谱》^周 亮王《赖古堂印谱》I汪启淑的《飞鸿堂印谱》I各人所收当代作品,都在干数以 上。其中绝大多数是词句印。\"努力加餐饭\"、\"痛饮读《离骚》\"(图11〕……一类 词句,彼此仿效,层出不穷,成为一时的风气。《赖古堂印谱》卷一有高阜一篇序, 其中一段说:\"夫(李)斯(程)邈之书I可以峙山岳者I难充几案之娱I李(白)杜(甫) 之篇,可以挥烟云者7难舒指掌之细。而约干言于数字,缩寻丈于半圭7不越径 寸之中^而尽乎碑版铭勋赋诗乐志之胜则惟图章为然。\"这完全是为词句印说的。 当时文人学者对待印章特别是词句印的态度,这段话已经说得很明白。摘取古人 成语,寄托自己怀抱I词句印的作用I不仅仅在篆法刀法的欣赏而已。
清初篆刻作家踵事増华,有刻某书某篇全文,每句一印,合成专谱者。如 聂际茂
曾刻《司空图诗品印谱》二册,祁靖世、邢德厚皆曾刻《朱子家训印谱》 一册,后来陈鸿寿也曾刻《陋室铭印谱》一册,……这可说是词句印的别格。
第十二章室名、别号印
室名是书室的名称,别名是人的别号,本来是截然分开的两件事。但历史 人物往
往把自题室名和自题别号合而为一,不易划分。例如:赵孟頫的书室是\"松 雪斋\"(图1〕^他有时自署\"松雪翁\"、\"松雪道人\"。文征明的书室是\"停云馆\" (图2〕丨他有时自署\"停云生\"。丁敬的室名是\"砚林\"、\"龙泓馆\"(图3〕丨他时 常自署\"砚林叟' \"砚林外史' \"龙泓山人' 因此,我们把室名印与别号印合在 一起叙述,较为方便。
明甘旸《集古印谱》卷五后列唐、宋、近代印十余方,其中有\"端居室\"
三字白文印7下注:\"玉印7鼻钮7唐李泌端居室7斋堂馆阁印始于此〔\"见第十 章图3】。斋堂馆阁印始于李泌^这一说法历来研究印学史的一致承认,没有异议。 唐人自题室名和别号的还不多,到了宋代,这一风气就相当普遍7有了室名和别 号,一般就刻入印章,经常使用到笔札上。例如宋欧阳修有\"六一居士\"印,苏 轼有\"东坡居士\"印、\"雪堂\"印,王诜有\"宝绘堂\"印,米芾有\"宝晋斋\"印, 陈与义有\"无住道人\"印,姜夔有\"白石生\"印,……元、明以来更多7已成文 人学者的家常茶饭。我们翻开陈乃乾《室名别号索引》和商承祚、黄华合编的《中 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便可全面了解。清代章学诚在他所著的《文史通义》 中曾专立《繁称》一篇,批评文人学者多立别号的不应该。但这一风气直到今天 还存在于作家、艺术家中间7说明有它一定的用处7我们不能简单地看问题。
学者喜欢自题室名,但一个室名也不一定真的有此房室7有的甚至没有实 在的房
室,只把室名刻在印章上玩玩。文征明曾说I \"我的书屋多于印上起造。\" 明、清以来文艺界一直有此风气。
第十三章鉴藏印
隋、唐人鉴定法书真迹后,就在所鉴定的字迹上或副页上签名7表示负责 鉴定的
意思。传世王羲之、王献之等帖常有后世人的签名。特别如《奉桔帖》签 名最多7有隋代的诸葛颖、柳顾言、智果7宋代的欧阳修、韩琦等十余人。后来 则多用印章来代替签名。
第十章曾说到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7后来唐玄宗也有\"开元\"二 字长方印
(图1】^这两颗印章虽未标出鉴定字样^却是鉴定性质7同时也是鉴藏 印的开始。五代南唐国有\"建业文房之印\"(图2】。宋代有\"大观\"瓢形印(见第 四章12】【\"政和\"、\"宣和\"长方印(图3-4】【\"宣和\"(见第四章图11】、\"绍兴\"(图 5】连珠印丨以及较大的\"内府书印\"方印(图6】。金代有\"明昌御览\"大型印(图 7】^……都是鉴藏印。私人鉴藏印著名者如唐王涯有\"永存珍秘\"印7宋米芾有 \"米芾秘箧\"印,王诜有\"晋卿珍玩\"印,蔡京有\"蔡京珍玩\"印,贾似道有\"秋 壑图书\"(图8】、\"秋壑珍玩\"印(见第十章图9】……。这些印章,或见于字画真 迹,那是原迹;或见于各种法帖,那是摹刻的。大抵唐、宋诸印篆法稍疏,元、 明以后渐求工致。鉴藏印的发展过程7大有\"后来居上\"的倾向。这道理,倘与 复古主义、保守主义的人说,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参看第三十七章】。
鉴藏印有云\"某某图书\"、\"某某图书记\"的,时间用久了,人们因以\"图 书\"为印章
的别名,直到现在。这样称法,实际是不妥当的(参看第三章之七】。
鉴藏印钤在善本图书或字画名迹上7忌用粗笔印,也忌用大阔边。理由是
这些善本名迹非常珍贵,印文采取朱文细笔、细边比较适宜。米芾早曾说过:\"印 文须细,圈细与文等。我太袓秘阁图书之印不满二寸,圈文皆细。上阁图书字印 亦然I……近三馆秘阁之印I文虽细I圈乃粗如半指I亦印损书画也〃①。今天 我们对待历史文物,应持慎重的态度,无论题字钤印^都不宜草率,致污损文物。 ①见米芾《书吏》。
第十四章花押印
花押印就是将花押式样刻入印章中7以代押字之用。
据记载,南北朝已用花押①。唐韦陟签押,草法牵连,很美观,时人称为 \"五朵
云' 但还未将花押入印。花押入印,据说始于五代。明陶宗仪《南村辍耕 录》卷二说7 \"(后^周广顺二年,平章李谷以病臂辞位7沼令刻名印用。据此,则 押字用印之始也。\"
花押印都用朱文^形式不一 ^有方形、圆形、长方形、葫芦形……。传世 花押印
7最多是元代,世称\"元押\"(图1】。大都长方形,上一字是楷书姓氏7 下一字便是花押。也有全用花押的。也有用蒙古文的。《南村辍耕录》又说,\"今 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他指出了元代 使用花押印的最初原因。我们见至啲元押,多带汉姓,多属铜印,那一定是后来 发展的情况了。这种花押印7传世相当多。过去旧货摊上时常见到的。清代文人 学者遇见和自己同姓氏的元押,不问下面花押所押何字,就买取自用。彼此仿效, 成为风气。也有篆刻家参照这种体势自刻花押印者。
传世其他形式的花押印,铜质、玉质皆有之I下边多作粗笔横画,不知何 意(图
2】。也有无横画的。这些花押印惜不能考知其明确的时代。吴大澂在《古 玉图考》中著录的龙钮青白玉大印,乃是明思宗的签押(图3】。明思宗遗墨中也 曾有亲笔签押如此样,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①齐高帝使江夏郡王学凤尾,凤尾即花书。见高似孙《纬略》
第十五章印材与印色
卫宏《汉宫仪》载:\"秦以前民皆……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参看 第三章之一】。传世战国官私印绝大多数是铜质,亦有玉印、石印,但犀象尚未见 过。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印章仍旧用在封泥上,最多见的也是铜印,间有玉、 金、银、铁、铅、水晶、滑石、陶泥等。官印印材各时代都有一定的制度,不能 僭越。其等级次序,玉最贵I金次之,银又次之’一般官员都是铜质。私印印材
则未闻有何种规定。
隋唐以后,官印钤盖在绢纸上,印型渐大,印材亦有一定的制度,一般官 员仍是
铜质。宋代官印有用瓷的,则是新兴印材。私印印材有黄杨、擅香、竹根、 玛瑙、琥珀、花乳石……,取材更广,但主要印材元以前是玉、牙、角,明以后 则是花乚石。
明良職《七修类稿》说:\"图书,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 刻之。
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朱彝尊《王冕传》亦有\"始用花 乳石治印\"的话。用花乳石作印材,确是一个大发明。明、清以来印学的昌盛, 与花乳石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花乳石质地不十分坚硬,易于运刀。我们看到王 冕书画作品遗迹,所钤各印,大都奏刀从容,胜过前人。
明季文彭治印,起初也用牙角,可见那时花乳石的应用还不普遍。后来无 意中得
到大量的花乳石印材^方才弃去牙角^专用冻石,而冻石之名也因此大著。 周亮工《印人传》卷一《书文国博印章前》,有这样一段故事:
\"余闻国博在南监时(文彭官南京国子监博士),肩一小舆过西虹桥,见一 蹇卫
(蹇卫是驴子的别称〕驮两筐石,老髯复肩两筐随其后;与市肆互诟。公询之, 曰:’此家允我买石。石从江上来,蹇卫与负者须少力资,乃固不与,遂惊公'。 公睨视之曰:’勿争,我与尔值,且倍力资。公遂得四筐石。解之,即今所谓灯 光也。下者,亦近所称老坑是。【\"谷”十\"共\"字】中(汪道昆)为南司马,过公, 见石累累,心喜之。先是公所为印,皆牙章,自落墨,而命金陵人李文甫(石英】 镌之。…….自得石后,乃不复作牙章。【\"谷〃十\"共\"字】中乃索其石满百去, 半以属公,半浼公落墨,而使何主臣(震)镌之。于是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 方矣。盖蜜蜡(冻石一种的名称)未出,金陵人类以冻石作花枝叶及小虫【\"虫〃十 \"喜\"字】,为妇人饰。即买石者亦充此等用,不知为印章也。\"
花乳石是一个总名。产自各地,因地得名,品目繁多。主要有青田石、寿 山石、
昌化石等。浙江青田刘山产量最丰富。佳者半透明,世称\"冻石\";并有\"灯 光冻' \"鱼脑冻' \"蜜蜡\"等各种不同名称。寿山石产福建福州城北六十里芙蓉 峰下,多白色,亦有黄色,世称\"田黄\",最名贵。昌化石是浙江昌化产品,青浆 中带红块,如鸡血,故亦称\"鸡血石\"。以上三种印石最有名,他处产品亦多有, 不一一详述。
隋唐以后印章通用\"印色\",也称\"印泥\"。这里所称的泥,与前一时期的 封泥,完
全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印色,主要是朱色。但最初用墨色,后来 通行朱色,也偶然用赭色、青色。唐时官印有称\"朱记\"者。桂馥说:\"唐时印泥 非一色,印文日朱记,以别于他色耳\"〔《札朴》卷八\"唐留后印\"条〕。戴启伟
说:\"印泥用硃,此大凡也。宋儒在制中有用墨者,元人则有用青者\"(见《啸月 楼印赏》今所见五代及宋人钤印,如唐韩干《牧马图》册页所钤南唐后主的\"集 贤院御书印,五代巨然《秋山问道图》挂轴所钤\"蔡京玩赏\"印,都是墨印。晋 人⑵曹娥碑墨迹卷后所钤元\"柯九思' \"乔氏篑成\"等印,也是墨印。明季篆刻 家胡日从自刻印谱,有全谱用墨印者,题日\"玄赏\"。以上所见墨印^恐未必都是 居丧关系。现在到处通用朱色,墨印极少见。
印色的质地,宋代一般是用蜜调朱,使用时将手蘸朱,粘上印面,然后钤 入绢纸。
元人多用水印,即是用水调朱。明朝初期开始有用油印泥者。以上根据 徐森玉先生鉴古的经验,与明人曹昭《格古要论》所记基本上符合,但曹氏未说 明确切年代。
第十六章印款
印旁刻款,这是晚起的格式。隋代官印,有在印背加刻铸造年月的,世称 \"背款\",应当是最早的印款了。印学家在印的旁边题刻款字,则溯源于明代。
印款,除题刻年月姓名外,有时还加上其他词句^类似跋语。一面刻不完, 有刻
二面、三面、四面、甚至连石顶共刻五面者。一般称为\"旁款' \"过款\",刻 在顶上者则称为\"顶款\",也有通称为\"印跋\"的。
文彭的印款,据说用\"双刀法\",先写款字,然后依墨下刀,每一笔双面着 刀,犹
如刻碑。传世文彭印多伪品^《小石山房名印传真》收文彭刻数印,并拓印 款,虽未必可信,估计其体制是这样的(图1〕。何震继起,有时用文彭双刀法。 有时则开始用\"单刀法\",不先用笔墨写款字,操刀便刻,每一笔只刻一刀,一边 是光整的,另一边任石块碎落,听其自然,字体钝拙,富有天趣(图2〕。以上专 就石章说。如属象牙、牛角,当然只有用双刀一个方法。明末清初一批印人,石 章边款不论篆隶真草^还是多数用双刀法。直到乾隆年间,丁敬开始全用单刀法(图 3】。蒋仁、黄易以下,师法丁氏,渐益加工。陈豫钟好作密行细字(图屮。赵之 谦有时刻阳款(图5】。吴熙载\"师慎轩\"三字朱文印,署款于印面\"轩\"字两脚 的底隙(不易椎拓】。文人游戏,花样翻新,今天我们论篆刻,除印面外,同时还 论到印款,好比绘画的落款,不但已经成为整个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更 増加了欣赏的内容。
印款词句也必须研究,小小天地,不允许多说废话。这好比画上题款,要 简练清隽,
耐人玩味,印款文词与书法的精美,也有助于増加印章的艺术价值。 画款有题诗词韵语的^印款同样可以。赵之谦对印款极为重视,有时作骈偶数联, 名隽可喜,曾经传诵一时。过去有人选辑名家印款成为一本,如魏锡曾辑《砚林
印款》即是,说明印款也是一种文艺作品。
第十七章印学的开多成
印章的发明与使用,历史悠久,上面已说过。由实用的印章逐步变成美术 作品,那是唐以后的事。再进一步而成为一种专门学术,即印学,亦称篆刻学, 更是近七、八百年的事。
唐窦眾在《述书赋》论\"印验\"一段文章中,列举当时士大夫的印文共有 十多个例子(参看第十章〕。历代所传法书名迹,通过这些名人学者的欣赏鉴定, 加钤印记,不但留一\"印验\",提出保证,同时还锦上添花,増加美感。不过那时 这种风气还不算太盛。
宋代\"文入画\"盛行,把诗、书、画结合起来,成为综合的艺术形式。最 后还加上印章,美术的含义就更丰富。印章本身也从此变成一种美术作品。
古代铸印刻印;都是工人专业。前面说到三国时代有印工杨利、印工守宗, 他们一定能篆能铸,这便是我国早期的篆刻家。唐末有铸印官祝思古^世习缪篆。 传孙祝温柔,仕宋,重铸官印。见《宋史-舆服志》。祝氏袓孙也都是篆刻家。后 唐庄宗制宝二座,沼冯道书宝文。宋英宗时制\"受命宝\",命欧阳修篆其文。他们 只会篆,不会刻。当时统治阶级郑重其事地制造玺宝,必然找名手来镌刻。这些 名手,只会刻,不会篆。只有米芾一代才华,书画鉴古皆第一流。相传他所用印 章出于自己一手篆刻。他能写篆书,对印法初步有讲究,则是铁的事实。
今天论印学的形成,可以溯源到米芾。
第十八章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号襄阳漫士,(湖北〕襄阳人。 宋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 ;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礼部郎官旧称南宫舍人, 所以世称米芾为\"米南宫\"。他是宋代的文学家,又是大书家、大画家。家富收藏, 精鉴赏,自题所居曰宝晋斋。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宝章待访 录》等书。《宋史》入文苑传。
米芾擅长真、行、草书,并能篆、隶书。我们看到过宋拓宋装的《绍兴米 帖》第九卷,全是篆、隶书。宋人能写篆、隶书的不多,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他 的篆、隶书远不如真、行、草书高妙。世传他所用印出于自己一手篆刻。当时印 材用的是牙角晶玉,质地坚硬,不易受刀,说他自己作篆没有问题,至于镌刻手 续,有人怀疑还是假手于工人。我们观察他自用诸印,多数镌刻粗糙,与他同时
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的印文镌刻工细相比,大不相同。说他自己动刀, 也可相信。他对印学已经相当讲究了《《书史》、《画史》中有他好几条论治印、用 印之法。他主张鉴藏印要用细文细圈〔即细边〕。有一条说:\"王诜见余家印记与唐 印相似^始尽换了作细圈,仍皆求余作篆\"。我们所见他的墨迹与经藏书画上所用 的印,或一颗,或两颗、三颗,甚至连用七颗。如故宫所藏《兰亭》褚摹本米芾 跋,一处连用\"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 芾\"、\"祝融之后\"之印。这种款式,以往所无,后世也少有。不过他所作的篆杂 用古文、小篆、九叠文,拙朴有余,工能不足,还是\"大辂椎轮' 这是时代的局 限性(图卜7】。
有人认为米芾对印章可能只篆不刻,不是正式的印学家,不用说这话未必 是乞实,
即使是事实,我们要问:元代赵孟頫、吾丘衍不也是只篆不刻的吗?过去 论印学名家都从赵、吾谈起,而不上推米芾,我们认为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第十九章赵孟頫、吾丘衍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元初官翰林 学
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他是一位诗人,又是大书家、大画家。著有《松 雪斋集》。《元史》有传。
赵孟頫所篆印文,纯用小篆,朱文细笔圆转,姿态柔美,世称\"圆朱文\"。 陈链说:
\"其文圆转妩媚,故日圆朱。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①。 这话说得淋漓尽致,但这一体在当时毕竟还是初期作品,圆转之中,仍带拙朴气 息。后世摹效此体者,踵事増华,愈加精工,拙朴之气也就少了。赵孟頫的作品 多是朱文印,很少白文印。如\"赵”\"赵孟頫印\"(回文X图1-2】、\"赵氏子昂\"(见 第四章图25】、\"松雪斋\"(见第十二章图1】、\"大雅\"、\"水精宫道人\"、\"管道昇印\" (回文】、\"仲姬\"、\"赵管\"、\"魏国夫人赵管\",皆朱文印。\"孟頫\"和另一颗\"赵氏 子昂\"是白文印。都可以在他和他夫人管道昇的书画上见到。还有\"好嬉子\"三 字印,只见记载,未见印样。
吾丘衍〔1272—1311】,亦作吾衍,字子行,号竹房,又号贞白居士,元初 (浙
江】衢州人,侨寓杭州。好古博学,隐居教授自给。廉访使徐琰来访,不接见。 后以姻家讼累被逮,义不受辱,赴水死。著有《尚书要略》、《周秦刻石释音》、《学 古编》、《印式》、《九歌谱》、《十二月乐谱》、《竹素山房集》等书。《新元史》入文 苑传。
吾丘衍年龄少于赵孟頫十八岁,与赵孟頫为文字交,旧学商量,时有往还。 赵孟
頫篆刻专作圆朱文,吾丘衍论印也主张以小篆为基础。古文字学在宋、元时
代是一个衰落时期。吾丘衍所著《学古编》7其中主要部分《三十五举》7是我国 最早出现的研究印学的理论指导书。《三十五举》中,前十七举论写篆书之法;第 十八举以后皆论刻印7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7相当具体。当时所能看的古物不 多,此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首先指出\"凡习篆;《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 则写不差\"(四举^又说;\"汉篆多变古法,许氏作《说文》,救其失也\"^十六举^。 这话十分正确。吾丘衍的时代,懂篆法的人极少,他这种复古思想,对当时印学 的发展丨具有积极的意义。无怪《三十五举》一书,在当时及后来很长一个时期7 印学界人手一编,看成是经典著作。明何震有《续学古编》^清桂馥有《续三十五 举》、《再续三十五举》7吴咨、黄子高都有《续三十五举》7姚晏也有《再续三十 五举》丨吾丘之学,一直被印学家推崇如此。
夏溥是吾丘衍的早年朋友,他写《学古编序》^述吾丘衍在杭州设塾课徒等 生活
情况较详。说到他治印方面【\"私印有’竹素山房'、‘吾氏子行'、'我最懒'、 '放怀真乐'、'飞丹霄’^此数印串印鼻小韦带丨常在手摩弄之。\"又说:【……遂 变宋末钟鼎图书之谬I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I直第一手,赵吴兴又晚效先生 耳。\"夏溥指出赵孟頫晚效吾丘衍丨此事少人知道。看情况吾丘衍功夫深;赵地位 高,两人互有影响是事实。
吾丘衍篆刻作品流传极少,夏溥所举诸印7今天都无从看到。我们仅于传 世的杜
牧《张好好诗卷》后面,看到他的篆书观款和印章。篆书\"大德九年吾衍 观\"七字极工,体势近《石鼓文》。两印\"吾衍私印' \"布衣道士\"皆白文(图3-4】^ 也得汉印神髓。不失为一代宗师。
从元到清六百年来印学不断发展,米芾、赵孟頫、吾丘衍三人实有\"筚路 蓝缕〃
之功。
赵孟頫、吾丘衍两人的印,还都是只写篆文,交别人镌刻。
与赵、吾同时的印人^还有钱选、吴叡、褚奂等人。钱选年辈比赵孟頫长^ 赵孟
頫曾从他学画。他的篆刻,从他字画中自用印看I比较粗拙,可能是他自己 刻的。吴叡、褚奂是吾丘衍的学生。吴叡即吴孟思,治金石学有名7所写篆隶书 很有功夫,今天还看得到他的墨迹。传世第一部印谱宋王厚之《汉晋印章图谱》^ 就是他所校定^故亦称《吴氏印谱》。吴叡、褚奂二人篆刻则未见〔《小石山房名 印传真》首列褚奂所刻一印,不象元人作品〕。
①见他所著《印说》。
第二十章王冕
王冕7字元章7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元
末浙江诸暨人。牧牛出身,后在僧寺做工I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韩性 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成通儒。曾游北京,客秘书卿泰不华家。泰不华拟荐以 馆职,力辞不就。归隐九里山,卖画为生。明太袓下金华;招至幕中,一夕病卒。 著有《竹斋诗集》。《明史》入文苑传。
王冕开始用花乳石刻印(参看第十五章)I这一发明,为印学创作提供了有 利条
件。在此以前,文人学者治印7只注重篆法,镌刻之役’一般假手于工人。 自从花乳石用作印材I由于石质比较松脆,容易受刀,从写篆到奏刀I把篆刻创 作上的两个过程用一手来完成,就成为文人学者的常事。这件事对明以来的印学 大发展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
传世王冕所画梅花真迹,我们还能看到几幅。他的篆刻,从他画幅中见到 的,有
\"王冕私印\"、\"王元章氏\"(图1-2】、\"王冕之章\"、\"王元章\"、\"元章\"(大 小两方^、\"文王孙\"、\"姬姓子孙\"、\"方外司马\"、\"会稽外史\"、\"会稽佳山水\"等 印,皆是白文。\"竹斋图书\"是朱文。仿汉铸凿并工^奏刀从容,胜过前人。其中 \"方外司马\"(图3】、\"会稽外史' \"会稽佳山水\"〔见第十一章图10】三印意境尤 高,不仅仅参法汉人,同时有新的风格。如不是利用花乳石7断没有这一成就。 世人把文彭的提倡印学和唐代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相提并论,实际上米芾已曾 自篆自刻,钱选也似自刻。王冕治印,毫无疑义是个专门家。王冕死后一百四十 年,文彭才出世。只是由于当时无人传王冕衣钵,且不如文家声气之广7所以知 道的人不多。
第二十一章文彭
文彭和何震是明代杰出的印学家,世称\"文、何' 何震年辈较晚I与文彭 的关系
7在师友之间。现在先介绍文彭。
文彭^字寿承^号三桥7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 艺术家文征明的长子。
文征明和他的儿子文彭、文嘉都擅长书画篆刻,文彭对篆 刻更有突出的成就。他官南京国子监博士,后来又调北京国子监博士,世称\"文 国博\"。《明史》附《文征明传》。
元代赵孟頫、王冕主要以画名家7篆刻被画名所掩,作品也不多。吾丘衍 篆刻理
论影响较大,而作品极少见。到了文彭,一生精力多用在篆刻方面,当时 作品流传很多。所篆雅正秀润,风格遒上,被推为一代大师。周亮工《印人传》 卷一《书文国博印章后》有云:【……印之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 云扔遍天下。”文彭以后,印学大发展,四百年来,影响到全国,甚至传播海外。 周亮工这话完全符合事实,并无夸大之处。
《印人传》同篇又记载了文彭治印,初用牙章,自篆其文,请别人奏刀。 有一次
于无意中获得青田石四筐,从此不再用牙章,专刻石章(原文见第十五章所 引我们从各家所作印章的迹象来观察^印学家把篆与刻两个过程由自己一手来 解决,不假手于别人7这件事7米芾、钱选还在尝试,王冕可说是第一家,文彭 便是第二家。从此以后,青田石章大量使用,所有印人无不自己动刀镌刻了。
传世文彭篆刻^伪品极多,鱼目混珠,很难鉴别。《印人传》卷一《书梁干 秋印
谱前》说:\"文国博为印I名字章居多,斋堂馆阁间有之\"。雍正年间,金一 畴在《珍珠船印谱初集自序》里也说:\"衡山先生(文征明)两世手笔I未得其真 迹。……近时伧父率为细密光长之白文I伪称文氏物。好事者多不识也^宝而藏 之。三桥有知,能无齿冷。\"后来魏锡曾《书印人传后》更说得干脆:\"国博印独 有诗笺押尾’文彭之印’’文寿承氏’两印真耳。未谷先生(桂馥】论文氏父子印I 亦以书迹为据。令人守其赝作,可哂。栎园(周亮工)相去不远,所辑当不谬,竟 不得见,则终不得见矣\"(见《绩语堂题跋》\\今天所见文彭词句印相当多,有 可能全是伪品。我们为审慎起见,也只用他的墨迹押尾名字印作为他的手刻举例 (图1-2】。如要全面了解文彭印法丨还可以从他父亲文征明、弟弟文嘉传世墨迹 上所用各印得到一个总的概念。
第二十三章苏宣、梁袠
苏宣〔1553-1626以后)^字尔宣丨又字啸民、朗公丨号泗水丨安徽歙县人。 著有《印略》三卷,凡二册丨万历四十五年出版。
苏宣篆刻,师事文彭,同时受何震的影响。周亮工《印人传》说到文彭印学I \"以猛利参者何雪渔^至苏泗水而猛利尽矣' 苏宣本人自述学印的历程说::…… 乃取六书之学博之,而寿承先生则从谀之,辄试以金石,便欣然自喜。既而游云 间(松江】则有顾氏(从德】,檇李(嘉兴】则有项氏(元汴】^出秦汉以下八代印章纵观 之,而知世不相沿,人自为政。如诗丨非不法魏晋也丨而非复魏晋;书,非不法 钟王也,而非复钟王。始于摹拟,终于变化。变者逾变,化者逾化,而所谓摹拟 者逾工巧焉\"〔《印略》自叙】。这段话说得很有道理丨符合文艺发展的规律。传 世《印略》二册,便是苏宣的专谱。在取法文彭、何震的基础上,远规汉晋,爽 朗蕴蓄7韵味深厚。何震的猛利之风,在他谱中也可以想象得之(图1-4】。
何派作家中,世推梁袠得其嫡传。
梁袠(生卒年未详】I字干秋I江苏扬州人,住南京。著有《印隽》四册,万 历二十八年口日丄㊀)出版。
《印人传》说梁袠:继何丯臣起,故为印一以何氏为宗\"(卷一《书梁干秋印
谱前》〕。梁氏治印面目较多7估计他是谨守师法的7与苏宣逞才使气有所不同, 但也不是死学何震。《印人传》说\"干秋自运,颇有佳章,独其摹何氏’努力加餐'、 '痛饮读《骚〉X、'生涯青山,之类,令人望而欲呕耳\"〔见同篇可惜何震真谱 不易得见,周亮工说梁袠\"自运颇有佳章\"^指的是哪些?今天检开《印隽》^无从 参校得之。这是一件憾事(图5-8】。
文、何以来,印人辈出,或亲炙二家,或私淑诸人,门户之见,就不能免。 有些人自我标榜直接文彭的\"正传\"^所以有\"文派\"、\"三桥派\"之称,以与\"何 派\"、\"雪渔派\"相颉颃。也有人推重苏宣,别立\"泗水派\"之名。各支派的人名I 各处论列也有异同。据朱简《印经’缵绪篇》所列,主要有:
璩之璞陈万言李流芳徐象梅归昌世 以上三桥派。
吴正旸吴忠刘梦仙梁袠陈賨沈庆余胡正言邵潜 以上雪渔派。 程远何通 以上泗水派。
罗王常杨当时汪徽甘旸 以上别立营垒。
(朱简原文题各人姓字,这里改题姓名。原文列叙人数较多,这里只摘录比较 有名的。^
上列姓名,除\"三桥派\"夕卜I实际都隶属于新安印派。本书不采用旧说,免 多争执。
第二十四章汪关(林皋附)
汪关(生卒年未详】7字尹子。原名东阳,字杲叔7因得汉汪关铜印而改名。 安徽歙县人,寓江苏娄县。著有《宝印斋印式》二卷,万历四十二年定稿。
周亮工《印人传》对汪关评价相当高。他论印章自文彭以后分猛利、和平两 派
【\"
以猛利参者何雪渔\"【\"以和平参者汪尹子\"^见第二十二章^。将何、汪并称^ 谓同得文彭的传授。我们认为,大凡文学艺术7都有这样的两派。姚鼐论古文分 阳刚、阴柔两派(见他《答鲁絮非书》】7是同样的道理。两派各有其美,不能偏 废。汪关治印,对古玺、汉印的基本功夫极深I渊静工致,用刀光润^是其特点, 所作圆朱文,更有\"出蓝\"之誉。后世或厌弃各家,专嗜汪氏,推崇他直接文彭 的\"正传\"7并称文、汪。可见这一派给予后来的影响也不小(图1-4】。
汪关一派印学家人数不多,但细水长流,代有作者。汪关之子汪泓;字弘度(生
卒年不详〕。父子二人皆尝客张灏的\"学山堂\"。《学山堂印谱》中对汪关有贬词, 说他\"素不解奏刀,每潜令其子代勒以溷世,遂浪得名。\"这是有意的诬蔑,周亮 工已斥其不实(见《印人传》卷二《书汪尹子印章前》〕。《宝印斋印式》传世甚少, 我们见过三部。两部皆是二卷,第一卷是藏印,第二卷系自刻印。又一部大约是 他的底稿,经后人改装,分类剪贴,共有十二册,末册都是墨篆,亦是他谱所未 见。
传汪关之学者,清初林皋最擅名。
林皋〔1658-1726以后),字鹤田,亦作鹤颠,福建莆田人,住江苏常熟。有 《宝砚斋印谱》二册,康熙十二年口^^〕)出版。上册皆是序文,下册才是印迹。 清初印风渐趋卑靡,追求装饰,少讲法度。林皋继承汪关,自具信心,不肯随波 逐流(图5-8〕。汪启淑《续印人传》说:\"两浙久沿林鹤田派,钝丁(丁敬〕力挽颓 风\"(见《丁敬传》〕。对这一派印学有贬词。大凡名家作品,一传再传,渐失故 步,末流所归,便觉黯然少味。不独林皋印法如此。近代赵时柄独崇汪关,后生 继起,加工加精。证明这一派印学也正在发展,代有传人。
第二十五章朱简
朱简(生卒年未详〕,字修能,一字畸臣,安徽休宁人。著作详后。
他的时代,顾、王二氏《集古印谱》已风行,木刻传摹,失却真面。他曾从 陈继儒游,看到各家收藏的大量古印的原钤真谱,精心赏析,于万历二十八、二 十九两年〔1610、161”,先成《印品》二集,上集摹刻古玺,下集摹刻汉印,分 体品次,示人楷式。后来又著《印章要论》一卷,《印经》一卷,谈印学理论,多 有卓识。当时印学界认为\"先秦时代未尝有印\"^他在谱中与文中称朱白文小玺为 \"先秦以上印' \"三代印\"。虽然时限太宽,但最早指出这批印不是秦印;这个识 见是了不起的,值得我们重视。
朱简创作印谱^题名《菌阁藏印》,凡二册;天启五年口^^。)出版。名为\"藏 印\"^实际都是自己创作,并非收藏他人作品。统览全谱,面目很多,自战国至元、 明各种体裁,灵活运用,涉笔成趣。特别是他多用\"碎刀\",笔笔钝拙而不光整, 可说是一种创体。董洵曾说:\"余向藏朱修能《印品》、《菌阁藏印》二种,其印有 超出古人者,真有明第一作手\"(见《多野斋印说》〕。魏锡曾亦说:\"修能用凡夫 (赵宿光)草篆法,笔画起讫多作牵丝,是其习气,从来所无\"。又说:\"修能碎刀 为钝丁(丁敬〕滥觞\"(皆见《绩语堂论印汇录》〕。可见他的作品不仅造诣高,而且 对后来巴慰袓的刀法不无影响,再后对西冷印派的兴起,更有所启发。周亮工的 《印人传》虽无朱简专篇,但《印人传》乃未竟之稿,书末附记几十个\"印人姓
氏\";很明显是他待写而未写的人。这里把朱简列在第一证明他是首先准备写的。 周亮工在叙述别人的篇中,提到朱简,就有很高的评价。如说:\"斯道之妙,原不 一趣。有其全,偏者亦粹。守其正,奇者亦醇。故尝略近今而裁伪体,惟以秦、 汉为归。非以秦、汉为金科玉律也,师其变动不拘耳。寥寥寰宇,罕有合作。数 十年来;其朱修能乎?次则顾元方(听】、邱令和〔【\"日”十\"文”】^次则万年少(寿 祺】、江搞臣、程穆倩(邃】、陶公碧(碧】、薛穆生(铨广〔见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 又说【\"自何主臣兴;印章一道遂属黄山。继主臣起者不乏其人I予独醉心于朱修 能\"(卷三《书汪宗周印章前》】。《菌阁藏印》传世无多,我们只见过一部,披览 之余,方知周亮工、董洵等人对他的称誉是符合实际的(图1 - 4】。
第二十六章程邃、巴慰袓
程邃口日㊀之-丄日今丄)^字穆倩7号垢区、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者、江东 布衣,安徽歙县人,住扬州。明诸生。他是有民族气节的著名书画篆刻家^工诗, 有《会心吟》。
程邃年辈要比朱简晚些,程邃时代还容易看到朱简的印谱。汪启淑《续印人 传》于夏俨、俞廷扬、赵丙棫各篇都有\"朱文宗朱修能\"一类话,可以证明。当 时印学界寝馈文、何,陈陈相因,久无生气。朱简首先起而矫之I面目一新;程 邃继起I参合钟鼎古文I出以离奇错落的手法I对印学更有所发展。周亮工《印 人传》说:\"印章一道丨初尚文、何丨数见不鲜丨为世厌弃。犹王(世贞\\李(攀 龙)而后,不得不变为竟陵(钟惺、谭元春皆竟陵人。这里用明代的诗来比喻明代 的印)也。黄山程穆倩邃以诗文书画奔走天下I偶然作印,乃力变文、何旧习7世 翕然称之\"(卷二《书程穆倩印章前》】。又说:“……然欲以一主臣而束天下聪明 才智之士尽俯首敛迹7不敢毫有异同7勿论势有不能7恐亦数见不鲜。故漳海黄 子环(枢^沈鹤生以’款识录’矫之。刘渔仲(履丁\\程穆倩复合'款识录’大小 篆为一,以离奇错落行之。欲以推倒一世。虽时为之欤,亦势有不得不然者\"(卷 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周亮工论时代变了艺术不得不变的道理,合乎文艺发展 的规律。朱简、程邃等人蓄志变体I多方面采取资料,用来丰富自己作品的内容 与形式7这一精神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程邃印谱失传7赖有乡人程芝华在《古蜗篆居印述》第一册中摹刻了他的作 品五十九方,虽非真迹,亦借以保存面目。程邃书画墨迹也有流传,所钤印记, 定出自制,留给后人真赏。他早年出黄道周门下,诗书画印意境甚高,皆自具风 格。魏锡曾《论印诗》有论程邃一首云:\"蔑古陋相斯(李斯】^探索仓(仓颉^沮(沮 诵)文。文、何变色起,北宗张一军。\"自注:\"文、何南宗^穆倩北宗,黄小松(易)
印款中语。\"程邃晚年侨居扬州,故云\"北宗\"。黄易这句话,对程邃的印艺推崇 到了极点,只可惜他的印迹流传太少(图1 - 4】。
继程邃而起者;有汪肇龙、巴慰袓、胡唐、皆是安徽歙县人,世称\"歙四家\"。 四家印迹流传到今天的比较少,所以今天印学界对这几位作家了解不多。
汪肇龙〔1722 - 178】,亦作肇癃,字稚川。巴慰袓〔1744 - 1795】,字予藉, 一字子安,号隽堂、晋堂、莲舫。胡唐〔1759 - 1826】,一名长庚,字咏陶,又字 子西、西甫,号【\"耳” + “宰\"】翁、木雁居士、城东居士,巴慰袓的外甥,有 《木雁斋诗》。
过去只见巴慰袓《四香堂摹印》二册,皆是早年摹古之作。程芝华《古蜗篆 居印述》四册,分摹四家,道光四年〔1824】出版。从这里可窥见四家创作的风貌。 那年胡唐还在世,亲为此谱作序;说明程芝华摹手还不错。虽然如此,毕竟是\"虎 贲中郎\"^不能满足读者的欲望。可喜的是近年我们发现了巴慰袓的真谱。这本真 谱,原来就是1917年锌版影印曾风行一时的《董巴王胡会刻印谱》。谱分四册, 标称是董洵、巴慰袓、王振声、胡唐四家交互镌刻的印章。世人未见\"歙四家\" 印谱,对此极为重视,目为新安印派中期的代表作品。等到我们发现此谱原钤底 本之后,才判定全谱是巴慰袓个人创作。理由是:一、全谱风格相同,原钤底本 有巴慰袓世交胡光硕跋,指出是巴谱。二、我们从巴慰袓遗存书迹中检出他钤用 各印,得十余颗,大多数是此谱所有。《会刻印谱》放在巴谱仅二颗,分放在董谱 者四颗,王谱三颗,胡谱五颗。巴慰袓用印,或由友人分刻也难说。但三、我们 再把程芝华《印述》摹刻的胡唐各印与此谱胡唐各印一一校对,四十余颗之中没 有一颗相同,作风也显然两样。这便有力地证明所谓《会刻印谱》分作四家是没 有根据的①(图5 - 8】。
巴慰袓是继程邃后起的一大名家。他的外甥胡唐、儿子巴树谷,传其家学, 而风格稍变。巴慰袓的印,从朱简\"碎刀\"出来,多用\"涩刀\",而不光润。程芝 华摹刻本,用刀便多光润。胡唐、巴树谷作品,亦复如此。胡唐的印,除程芝华 摹刻之谱外,真谱失传,我们只在他处窥见其若干印迹(图9 - 10】。
巴树谷^1767 - ,字孟嘉,又字艺之、辛祈,号秋农、义【\"齋\"上部分十 \"皿\"】、曙谷、西塍,巴慰袓的长子,有《四香堂印余》八册,第八册是他个人 创作。巴树谷的时代,看到金文原拓较多,所以他在作品中采用金文也较妥,不 再如程邃、巴慰袓那样夹杂讹
体。此一作风,开后来吴咨等人的前路,值得特别 -提(图11 - 14】。
董洵〔1740 - 1809尚在),字企泉,号小池、念巢,浙江山阴(绍兴】人。曾任 四川南充县主簿,落职。工诗、书、画、印,著有《小池诗钞》、《多野斋印说》。
《董巴王胡会刻印谱》既不可信,则董洵印谱已失传。
论印学者,或以董洵隶属徽派,或以董洵隶属浙派。董洵在《多野斋印说》 中推崇朱简\"真有明第一作手\";推崇程邃\"能变化古印者\";也推崇丁敬,说他 \"汇秦、汉、宋、元之法,参以雪渔、修能,用刀自成一家\"。胡唐《木雁斋诗》 有颗董念巢印谱五古一首,记述在武汉与董洵、巴慰袓等人相聚刻印之乐〔见诗集 卷三^原题《董念巢以所刻印册子索题^展玩今作,追忆前游,得三百字书后》), 说明他与巴、胡交好之深,作品风格必然相互影响。丁敬之子丁传在《多野斋印 说》跋中说他\"于近代独喜临先君子之篆刻,虽干里外,必邮致之,一规仿焉。 每刻一印成,诧语人日,’此真龙泓(丁敬号)先生的派'。其雅尚如此。\"可见董洵 治印,兼师众长,不主一家。印谱失传了,仅从少量的遗留作品(图15 - 16】判断 其流派,当然有困难。董洵虽是浙人,长蒋仁三岁,但他的时代尚未有\"浙派\" 的名目,故我们现在暂把他放在新安印派,将来看到他的全谱,再作论定。
①巴慰袓创作印谱底本的发现,参看沙孟海《记巴慰袓父子印谱》,发表在上 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沙孟海论书丛稿》上。
第二十七章明、清之际其他名家
朱简《印经》所叙列的当时的印人支派与姓字,第二十三章摘引过。这些家 数,或作品流传很少,或虽看到印谱,我们印象不深,了解不够。第二十三至二 十六章专章叙述的苏宣、梁袠、汪关、朱简、程邃、巴慰袓几家,是我们认为在 新安印派中比较突出、给后来印学界影响比较大的(有些人朱简书中未列入 这一时期的其他名家,一、其人有一定的声望,作品风格有特点,曾被推为 某一体的代表人物,但作品少见;二、因身份关系,在旧时代被人歧视的。本章 初步补充提出赵宿光、宋珏、黄枢、黄经、江皓臣、僧慧寿、韩约素、何通八人, 分别介绍如下:
赵宿光〔1559 - 1625】,字凡夫,号寒山,江苏太仓人。他是古文字学专家, 所著《说文长笺》是一部有名的著作。他创为\"草篆法\",在书法史上有重要的地 位。可惜传世《赵凡夫印谱》六册,全是他摹刻的古铜印丨不是自己创作。其他 零星作品,真伪未可知。总之,我们从未见到他将草篆法应用到印章上来的作品。 将草篆法应用到印章上来,一般说法是始于朱简。孙光袓《古今印制》说:\"赵凡 夫草篆^创古今未有之奇。正者偏^藏者露,静者躁^庄者佻^舒者促^敛者肆。 文敏(赵孟頫)之道,于兹失守矣。朱修能好奇,乃以寒山法入印,愈工而愈魔矣。\" 保守派\"一本正经\"丨墨守成规,不允许艺术领域有新的创造丨他们所批评的偏、 露、躁、肆,正是赵宿光的卓越成就所在。赵宿光自刻印谱失传了,我们看到过
他的篆书墨迹,与近代吴俊卿的篆法有近同之处,从这里也可\"窥豹一斑\"。
宋珏〔1576 - 1632】,一作榖,字比玉,福建莆田人。过去论印学者都说他开 始用隶书入印,但印谱失传,仅仅在他墨迹上看到几方自用印章,也都用篆体, 未见有隶书,不知什么原因。当时曾有\"莆田派\"的名目^足见他的影响也不小(图 1-2】。
黄枢(生卒年未详】字子环;福建漳浦人。他全面运用商周金文(当时称为\"款 识录\"】;
入印,他的印谱就取名《款识录》。他是黄道周的本家,黄道周书画上所 用印章,据说多出黄枢之手。当时漳州印学家沈鹤生、刘履丁,皆师法黄枢,成 为一时风气,并有\"漳海派\"的名目。《印人传》说:\"刘渔仲(履丁】以此道名, 而其源实出于子环。后程穆倩出,因子环而变之以雅,世人遂但知有穆倩,并渔 仲亦不知之,况子环耶\"(卷三《书黄子环子克侯印章前》】。黄枢《款识录》印 谱,后世失传。黄道周书画则颇多流传,其中用古文奇字的印章,想来就是黄枢 的手迹。文、何印法沿袭既久,变成了俗套,穷极则变,采用金文确是一个好办 法。只可惜当时古物出土不多,所用资料大抵根据薛、王两家的《钟鼎款识》和 《汗简》等书,传摹舛误,不免遭到时人的讥笑。《印人传》说:\"数十年来工印 章者舍古法变为离奇,则黄子环、刘渔仲为之倡。近复变为婉隽,则顾元方、邱 令和为之倡\"(卷三《沈逢吉》】。又说:\"明诗数变,而印章从之。今之论诗者, 极口诋竟陵〔钟惺、谭元春】^然欲其还而为’黄金白雪,’百年万里’亦有所不屑。 今之论印章者虽极口诋漳海^欲其尽守三桥、主臣之'努力加餐'、'痛饮读《骚〉》, 凛不敢变,亦断有所不能。故漳海诸君子甘受人\"符箓\"之消,毅然为之,死而 不悔者,彼未尝不言之有故而持之成理也\"(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金文入 印问题,从吾丘衍以来一直有争论①。黄枢等人大胆实现,这种变体的精神是不 可忽视的。
黄经(生卒年未详】,字济叔,一字山松,江苏如皋人。周亮工的好友,平曰 为周亮工治印最多。留心籀篆之学,有著作,周亮工、杜濬极称之,但已失传。 印学传播到如皋,人才辈出,黄经便是最早的一个。我们曾见他的遗谱,功力虽 深,而风格不高。论者谓黄经印法是后来\"飞鸿堂\"一派(参看第二十九章)所自 出。可见他的作品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图3 - 6】。
江搞臣(生卒年未详】,安徽歙县人,客闽中,以刻玉印著名。周亮工《印人 传》说:\"搞臣治玉章
,则真能取法古人而运以己意者,即其乡人何雪渔尚不屑规 模之,况
其下者乎\"(卷二《书江搞臣印谱前》】。诸家集品印谱中偶见江搞臣作 品,惜本谱已失传(图7 - 8】。晋江人陶碧,从学最久。他的印谱亦失传。
僧慧寿〔1603—1652】,俗姓万,名寿祺,字年少,一字若,(江苏】徐州人。
崇祯举人,入清为僧,号明志道人,世称寿道人。工诗文书画篆刻,有《隰西草 堂集》。周亮工说他\"自作玉石章7皆俯视文、何。所蓄晶玉冻石诸章,皆自为部 署,一一精好,非世间恒有〔《印人传》卷一《书沙门慧寿印谱前》\\我们从他 画上看到他的自用印章,简洁静穆,有书卷气,另有一种境界I与他所作山水清 远淡雅7惜墨如金,恰恰相称,可惜他的印谱也失传了 (图9 - 11】。
韩约素(生卒年未详】^号钿阁丨梁袠之妾。妇女工刻印者7她最著名。《印人 传》说她\"惟喜镌佳冻^以石之小逊于冻者往^辄曰7 '欲依凿山骨耶'/印学界 传为美谈。《小石山房名印传真》收她为周亮工刻\"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朱文八字^ 稳秀有法度,边款亦佳。此印应是她的代表作(图12】。
何通(生卒年未详】丨字不违丨江苏太仓人,大学士王鏊家的世仆。治印功夫 很深。他在王家见闻广,看的图书文物也多,所以成就可观。他刻有《印史》六 册,万历四十八年口^^^)出版,从秦李斯起到元董抟霄止,选取各时期的历史人 物,各为刻一名章。这是很了不起的。张灏《学山堂印谱》卷首开列主要的\"篆 刻家姓氏\"7自归昌世以下凡二十三人,最后附录何通7注云:\"此吾州王文肃公 家世仆^技颇不恶,故亦录之。〃今天,更应该尊重事实,给何通以应得的地位(图 13 - 16】。
①吾丘衍主张写篆书可参《款识录》^刻印必用摹印篆,见《三十五举》中第 十二举和第二十九举。
第二十八章曰本早期名家
中国印学,明、清之际就已传入日本。据记载,最早带着篆刻艺术东渡日本 的是僧独立他原姓戴名笠^字曼公^浙江杭州人。顺治十年口日^^) 到日本长崎,\"剃度\"为僧。他遗存书迹上的自用诸印如\"遗世独立\"、\"天外一闲 人\"等,是否己作,已无从考证(图1 - 2】。
稍后有著名篆刻家僧兴俦口639 - 1695】^字心越^号东皋^浙江金华人,俗 姓蒋。初住杭州永福寺,康熙二十年应聘到日本长崎,后来定居江户(今东 京)^是江户市寿昌山祗园寺的开山袓师。他兼工书画篆刻,篆刻尤有名。他的作 品,效法中国明末清初通行的一种风格\"方篆杂体\"(日本人的说法)丨带有装饰 意味,与我国\"飞鸿堂\"一派〔《飞鸿堂印谱》见下章】相接近(图3 - 4】。后来的 江户派丨主要作家如【\"木〃十【神\"】原玄辅、细井知慎、池永荣春等人,都是 兴俦的门生后进。再后源孟彪出来,扬弃旧体,提倡汉法,世称\"古体派\"。对兴 俦一派则称为\"今体派\"。
源孟彪〔1722 - 1784】^字孺皮^号芙蓉生,日本甲斐高梨人^亦称高孟彪。
源孟彪的时代,与我国蒋仁、黄易、邓石如、巴慰袓相当。他看到中国历代印章 谱录较多,曾为甘旸《印正》作注解,在曰本刊行。自己的作品I也受丁敬等人 的影响^既有钝朴之风^又有妍美之致^号\"古体派' 从某一角度看^确实比\"今 体派\"高雅(图5-8】。从学者更多,主要是曾之唯、葛张、前川利涉、纪止、菅 周监、杜澂、杜俊民等人。遗著有《汉篆干字文》、《古今公私印记》。后人编辑的 有《菡萏居印谱》、《芙蓉山房私印谱》、《芙蓉先生遗篆》。芙蓉之名最著7世称高 芙蓉,也称这一印派为\"芙蓉派\"。
\"今体\"、\"古体\"两派的传衍与发展’一直支配着曰本前一阶段的印学史, 这里不详述。
第二十九章三部集体印谱
明末清初,出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7各人都曾辑有集体印谱行世7可说 是各该时期印学作品的综合报道,同时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力, 这里就提出来谈一谈。
其一是张灏(生卒年未详^ ^字夷令;亦作彝令,一字长公,又名休^字康侯^ 号白于山人,江苏太仓人。\"复社\"领袖张溥之从兄。他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 先辑成《承清馆印谱》四册,后于崇祯四年口。〕”辑成著名的《学山堂印谱》六 册,次年再増辑成为十册,凡收录当代篆刻二干多方(图工)。
其二是周亮工〔1612 - 1672】^字元亮^号栎园、减斋,河南祥符人,住南京。 他就是《印人传》的作者。康熙六年(丄日㊀刀^他叫儿子在浚、在延、在建等辑成 《赖古掌印谱》四卷,凡收录各家篆刻一干多方(图2】。
其三是汪启淑〔1728 - 1800】^字慎仪^号秀峰、【\"讠\"十\"刄”庵,安徽 歙县人,住江苏娄县。乾隆十年〔1745】辑成《飞鸿堂印谱》五集,每集二册, 共四十卷,凡收录各家篆刻四干多方(图3】。
以上三家集体印谱,都是他们辑存的当代各家主要是为他们自己刻的作品, 可谓洋洋大观(汪启淑生平所编辑的印谱有二十七种之多,并辑著《续印人传》行 世,尤其难得】。
三部集体印谱^基本上可以代表三个时期的印章风格。《学山堂印谱》的时代 去文、何不远,这批印章还是明季印学全盛时期的作品,可惜张灏前后编辑两种 印谱只钤印面;并未拓款。独有《承清馆印谱续集》中,每印下方都注作者姓字, 这一体例比较妥善。《学山堂印谱》仅在册首总的开列了一部分主要作者姓字;使 读者无从知道某印是某人所作,实在不够讲究。《赖古堂印谱》的时代丨就是《印 人传》的时代^若干名家已过去,新兴印人正多。这部印谱也只钤印面而不拓款。
那时做印谱都还不知拓款,犹可说。此谱册首与册中都没有开列作者姓名,周亮 工通人,不知何故昧于体例如此。《飞鸿堂印谱》是文、何末流板滞庸俗相习成风 的时代,谱中印章,虽然有一部分是学山堂的旧藏,绝大部分则是新收新刻的。 每印皆分注作者姓名,这点是好的,但仍未拓款。其中亦收入丁敬的作品。丁敬 那时虽已出名,作品尚未成熟(或说有伪刻、读《飞鸿堂印谱》,使人感到这批作 家大多数追求装饰,不讲法度。印章进入这一时期,真是\"江河日下\",有不得不 变的趋势。西泠印派就在此情况下应运而兴起,这也是文艺发展的一定的规律。
第三十章丁敬与西泠印派
西冷印派的名目,大约在清代乾隆后期丁敬已故,而黄易、奚冈等人正享盛 名时提出来的,以自别于何震以来久主坛坫并经过一变再变的新安旧体。
印学到了丁敬的时代,有不得不变的趋势,前章已谈到。按照丁敬的才干和 学识,确实也负得起开创新派这一历史任务。
丁敬^1695 - 1765】,字敬身,号钝丁、砚林、砚叟、龙泓山人,浙江钱塘(杭 州)人,布衣。早年以卖酒为业,对学术有多方面的修养。当局曾以\"博学鸿词\" 荐,不应试。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诗集》、《砚林印谱》。
丁敬篆刻,兼收各时代的长处,规模大,沉浸久,孕育变化,气象万干。汪 启淑《续印人传》说他\"留意铁书,古拗峭折,直追秦、汉。于主臣(何震〕、啸 民(苏宣〕外,另树一帜。两浙久沿林鹤田(皋)派,钝丁力挽颓风。印灯续焰,实有 功也\"(卷二本传〕。他的刀法,钝朴奇崛,风格遒上。何元锡、魏锡曾都说他从 朱简的\"碎刀\"出来(见魏锡曾《论印诗》自注〕。我们看法,新安诸家中朱简的 \"碎刀\"对丁敬有所启发。但刀法只是治印的一个方面,我们研究印学,必须有 全面的了解。他所作《论印绝句》有一首云:\"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自注\"吾竹房(衍)议论不足守\"。此诗是他 对印学的总的主张,这种气魄与识力,以前印人都不曾有过。历来评丁敬的印的, 也多知之未尽。魏锡曾《论印诗》中有论丁敬一首说:\"健逊何长卿(震),古胜吾 子行(衍寸铁三干年,秦、汉兼元、明。请观《论印诗》,浑浑集大成\"(见《绩 语堂诗存》】。这三十字,要言不烦,搔着痒处(图1 - 4】。
丁敬以后,继起者有蒋仁、黄易、奚冈三家,世称\"西泠四家\",或称\"浙派 四家\"。 蒋仁〔1743 - 1795〕,原名泰,字阶平,因得汉蒋仁铜印而改名,号山堂、吉 罗居士、女床山民,浙江仁和(杭州〕人,布衣。有《吉罗居士印谱》。
蒋仁少丁敬四十八岁,还及侍丁敬。诗画兼工,但少作。行楷书最佳,世推
当代第一手。印宗丁敬,苍劲简拙,自有创格。四家并称,蒋仁风格亦高7足与 丁敬相颉颃(图5 - 8】。性情孤冷,少与世接,在当时声名未著。蒋仁长黄易一岁, 汪启淑《续印人传》有丁敬、黄易I而无蒋仁,可知汪启淑还未见蒋仁的作品。
黄易〔1744 - 1802】^字大易^ 一字小松,号秋庵^浙江仁和人,官兖州府同 知,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莱阁集》、《秋景庵印谱》。
黄易是诗人黄树谷(号松石)之子,诗词出于家学。篆隶书、山水画并为世重。 治印,亲受业于丁敬7闲雅遒劲,具体而微(图9 - 12】。在山东时7搜访碑刻, 收获甚富。尝自绘《访碑十二图》记其事。嘉祥武氏石室画像久埋荒土,由于黄 易全面搜寻,集中保护,声名大著。海内金石家如阮元、翁方纲、王昶辈,皆与 交往讨论。丁、黄二家皆专研金石学丨兼擅篆刻,当时并称\"丁黄\"。何元锡曾合 辑二家印稿,题名《丁黄印谱》。
奚冈〔1746 - 1803】^原名钢丨字铁生丨一字纯章,号萝龛、鹤渚生、蒙泉外 史、散木居士,浙江钱塘人,布衣,著有《冬花庵烬余稿》、《蒙泉外史印谱》。
奚冈少黄易二岁,他也及侍丁敬。诗词与各体书^有声于时。尤工山水花卉7 与方薰齐名,世称\"方奚\"。治印,得丁敬之传,具体而微,无丁敬之豪健^而秀 逸之气7跃于纸上,风格与黄易接近(图13 - 16】。
丁、蒋诸家印谱丨最早要数何元锡、何澍父子集拓本及毛庚集拓本,但久已 失传。1965年西泠印社收得《西泠四家印谱》剪裱本丨细审知是何氏集拓本丨 极为名贵。曾加工铨次,影印出版。此外连\"后四家\"编拓的也有数本,见下章。
第三十一章西泠后四家(胡震附)
继西冷四家而起的,有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世称\"西冷后四家' 或将前四家加上二陈7称为\"西冷六家' 或再加入赵、钱,合称\"西冷八家'
陈豫钟〔1762 - 1806】^字浚仪^号秋堂^浙江钱塘人,廪生,有《求是斋集》、 《求是斋印谱》。他的诗书画印丨皆名隽可喜。印宗丁敬,工整秀润,谨守法度。 款识常作密行细字,尤所自矜(图1 - 4】。
陈鸿寿【1768 - 1822】^字子恭^ 一字曼生,浙江钱塘人,拔贡,官淮安府同 知,有《桑连理馆集》、《种榆仙馆印谱》。他自己说:\"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 乃时见天趣\"。所作隶书多有创意,独步一时。刻印,在师法丁敬的基础上丨运刀 遒练,豪迈自如。他少陈豫钟六岁,与陈豫钟齐名7世称二陈(图5 - 8】。
赵之琛〔1781 - 1852】^字次闲广一字献甫广浙江钱塘人,布衣,著有《补罗 迦室集》、《补罗迦室印谱》。他是陈豫钟的高足弟子,书画并工,印学受之于陈豫 钟,亦兼用陈鸿寿刀法。郭麟曾说:\"秋堂贵绵密丨谨于法度。曼生跌宕自喜丨然
未尝度越矩蠖。……次闲既服习师说,而笔意于曼生为近,天机所到,逸趣横生, 故能通两家之驿,而兼有其美\"(见他所撰《补罗迦室印谱序》】。嘉庆、道光年 间,浙派作家以陈鸿寿、赵之琛二人最为老师。陈鸿寿作品7虽干篇一律,但还 保持丁、蒋钝朴之气。赵之琛所作务求倩美,以巧取胜。平日治印最多,手迹流 传不少^ \"燕尾鹤膝\"7未免为人诟病。论者谓丁、蒋风格到他身上已少遗存。但 也有人偏爱赵作,说他别有佳致。故不能一概而论(图9 - 12】。
钱松【1818 - 1860】^原名松如,字叔盖^ 一字耐青广号铁庐、西郭外史,浙 江钱塘人,布衣,著有《铁庐印谱》【高邕藏拓的名《未虚室印赏》】。他治印功 力深厚7师法丁、蒋,而浑厚朴茂,比同时诸家意境为高。吴俊卿极称赏之,认 为是浙派的后劲(图13 - 16】。
西泠诸家合谱7除前章谈到的四家之外,有同治六年(1887) 丁丙集拓的《百 石斋西泠八家印选》十二册丨光绪九年口^^^)傅【\"木” + “式\"】集拓的《西泠 六家印存》六册(前四家加二陈)^ 1925年丁仁集拓的《西泠八家印选》四册。此 三种比较好,现在还可看到。
西泠印派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一段时期^称雄于印坛足足有一百多年。 程邃去世在丁敬出生前四年;巴慰袓与黄易同岁,少于蒋仁一岁;长于奚冈二岁。 丁敬死后才有西泠印派的名目,那时新安一派也正由巴慰袓起来重整旗鼓7与西 泠一派分道扬镳。与此同时,安庆出了一个邓石如。他与蒋仁、巴慰袓同岁。邓 石如的印法,从何震出来,既不走程邃老路,也不用丁敬新法,在印坛上是一支 异军突起,互为犄角。后世称为\"邓派\"^或称\"新徽派\"(详见下章】。这一时期 可说是印学界人才最盛、百花齐放的时期。三派的力量7还是浙派最雄厚。原因 是【老徽派\"看得熟了,不以为奇。【邓派\"还只新生,羽翼未成。浙派则兴起不 久,人才辈出,正是他们的全盛时期。有人认为徽派衰歇了,浙派才起来;也有 人认为浙派衰歇了,邓派才出来;都是不符合事实的。
赵之谦曾论述浙派各家作风的异同;说:\"浙宗见巧莫如次闲;曼生巧七而拙 三,龙泓忘拙忘巧;秋庵巧拙均,山堂则九拙而孕一巧\"(见《书扬州吴让之印稿》】。 这话很有分寸。西泠印派,妙处不在于巧7而在于拙,看各家包含巧拙成分的増 减,便可衡量他们艺术水平的高低。赵之谦称【蒋山堂印在诸家外自辟蹊径,神 至处龙泓且不如\"【见同上】。各家之中,惟蒋仁最善学丁敬,黄易、奚冈次之, 后四家就差了。魏锡曾曾说:\"钝丁之作,熔铸秦、汉、元、明,古今一人,然无 意自别于皖。黄、蒋、奚、陈曼生继起,皆意多于法,始有浙宗之目。流及次闲, 偭越规矩,直自郐尔。而习次闲者末见丁谱,自谓浙宗,且以皖为诟病。无怪皖 人知有陈、赵,不知其他。余常谓浙宗后起而先亡者此也\"(见《吴让之印谱跋》
徽、浙两派盛衰起伏的关系,上面已论及,魏锡曾\"浙宗后起先亡\"之说,还需 要讨论。至于印谱传布,较之诗文著作,更多困难。赵之琛时代,人们已看不到 丁敬真谱,看到陈鸿寿、赵之琛的作品,便认为是浙派的典范。徽派先后辈人才 更多,经历时间更长,诸家印谱散亡更多,自不用说。魏锡曾把这点指出来,是 有必要的。
西泠八家之外,有胡震〔1817 - 1862】,字伯恐,亦作不恐,号胡鼻山人,亦 称鼻山,浙江富阳人,布衣。篆刻与钱松齐名,其风格亦相近似。吴俊卿论近世 印,极推重胡、钱二家。有《胡鼻山人印谱》,亦有将胡、钱二家印合编一谱者。 丁、蒋等八人都是杭州府附郭仁和、钱塘两县人,胡震是富阳人,故不在西泠八 家之列,这里附带一提(图17 - 20】。
第三十二章邓石如
邓石如〔1743 - 1805】,原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帝讳,改以石如为名,字 顽伯,号古浣子、完白山人,安徽怀宁(安庆】人,布衣,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邓石如也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印学家。他开始用隶书笔法写篆书,给予后 世学篆者以很大方便。康有为曾说:\"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即秦篆)为不可 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以后,三尺竖僮,仅解操笔,皆能 为篆\"(见《广艺舟双楫’说分篇》】。他的篆刻,初学何震、梁袠。印谱中有\"一 日之迹\"、\"折芳馨以遗所思\"等印,就是他早年摹刻梁袠的旧作。他在篆刻上的 成功,是和他书法上的成功分不开的。他把篆书上生龙活虎干变万化的姿态运用 到印章上来,这是印学家从未有过的新事。活力充沛,气象一新。特别是朱文印, 光气剡剡,不可逼视,更有创造性的发展。他曾为罗聘刻过\"乱插繁枝向晴昊\" 七字印,边款说:\"两峰子画梅,琼瑶璀灿;古浣子摹篆,刚健婀娜\"〔《绩语堂 论印汇录》提到】。\"刚健婀娜\"四字,是他自己所下的评语,我们认为这一评语 再恰当也没有了。自从邓石如篆法印法成名以后,全国印学界靡然向风。徽派旧 体,几乎少人过问了(图1 - 4】。
有人说^邓石如也是安徽人,他的印又是学何震、梁袠出身,应该属于徽派。 也有人说,邓石如的印,运用自己的篆法,开创新体,不能归属于任何一派,世 称\"邓派\"比较适宜。两说各有其理由。我们意见,明代尚未设置安徽省〔明代有 江南省,康熙六年即公元1726年始析置江苏、安徽两省),原称徽派、黄山派、 新安派,只指徽州地区,不包括长江以北的安庆在内。邓石如的印法,给予后来 的影响确实大极了,称为\"邓派\"最恰当。或称为\"新徽派\"、\"后徽派\",也还可 以。另夕卜有人只承认邓石如是徽派,把邓石如以前二百多年的徽派印学历史都不
算,我们认为是不妥当的。
邓派这个名称,是邓石如再传弟子吴熙载最早提出来的。这一派的著名印学 家,除吴熙载外,有徐三庚、赵之谦、黄士陵等人。赵之谦自己不承认专学邓石 如,详见下章。
第三十三章吴熙载(吴咨附)
吴熙载^1799 - 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后以熙载为名,字让之,最后以字 行,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诸生,著有《师慎轩印谱》。
吴熙载出包世臣之门,是邓石如再传弟子,兼擅书画篆刻。篆书纯用邓法, 挥毫落笔,舒卷自如,虽刚健少逊,而翩翻多姿,有他新的面目。他在文艺方面 把主要精力放在刻印上,运刀迅疾,圆转流畅,功夫精熟,无论朱白文,在继承 邓石如的基础上,都有新的创意,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风格。特别是那种轻松澹荡 的境界,邓石如谱中不曾有过(图1 - 4】。
赵之谦年龄少吴熙载三十岁,是吴熙载的晚辈。两人作品,各有特点,旗鼓 相当。赵之谦早年自制\"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边款说:\"息心静气,乃是浑厚。 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再(载】一人而已\"①。可见他早年是佩服吴熙载的。但他 于同治癸亥年口^^〗)在《书扬州吴让之印稿》长篇文章中却说:\"让之于印宗邓 氏,而归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 此语 便有微词,至少对吴熙载认识不足。吴熙载印学的长处,决不仅仅在于\"谨守师 法\",他的作品也不仅仅是\"能品' 再看吴熙载《题赵撝叔印稿》,只有短短几十 字。他说:\"刻印以老实为正,让头舒足为多事。以汉碑入汉印,完白山人开之, 所以独有干古。先生所刻已入完翁室,何得更赞一辞耶\"。当时写篆书多学邓石如, 多有\"让头舒足\"的习气,吴熙载此语盖有所指。吴熙载论印主张\"老实\",人也 老实;赵之谦才高气盛,不可一世。两人性格不同,作品也自然两路。今天论吴 熙载、赵之谦两家印学者,或扬彼而抑此,或先甲而后乙,\"见仁见智\",尚无定 论。总之,两家是近代印坛上并驾齐驱的杰出人物,给予后来学者的影响都非常 巨大,我们尽可不必主观判断,强分优劣。
世称邓派印学名家,还有一个吴咨。他年辈比吴熙载稍后,所以附列于此。 吴咨〔1813 - 1858】,字圣俞,号适园,江苏武进(常州】人。著有《续三十五 举》、《适园印印》。他是阳湖派古文家李兆洛的门生,学问审博,治印法度精严, 沉着稳练,自有面目。其中参法金文之作,直接取资于真器拓款;所以比较高明。 惜其早世,流传不(图5 - 8】。
①赵之谦此印未记年月,看印面与边款的风格,知是早年作品。
第三十四章赵之谦〔黄士陵、乔曾劬附)
赵之谦〔1829 - 1884】^字撝叔丨一字益甫丨号悲庵、无闷、冷君、憨寮,浙 江会稽(绍兴】人,咸丰举人,官江西南城等县知县。学问文章,根柢深厚。书画 篆刻,皆第一流。曾主纂《江西通志》7编刊《仰视干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7遗 著有《悲庵居士文存》、《悲庵居士诗賸》、《国朝汉学师承续记》、《补寰宇访碑录》、 《二金蝶堂印谱》等书。
他的篆书,全用邓石如法,更显得侧媚多姿。篆刻不专治某一派,印谱中有 摹拟浙派的,也有取法邓、巴的。他刻\"钜鹿魏氏\"白文印边款说:\"浙、皖两宗 可数人^ 丁、黄、邓、蒋、巴、胡、陈墁生广。将浙派的丁敬、黄易、蒋仁、陈 鸿寿和徽派的邓石如、巴慰袓、胡唐并举在一起,可见其对两派都无所轩轾。他 对篆刻一向自负不浅。邓石如用秦、汉篆法入印,他更扩大范围^取资于秦、汉、 魏、晋、南北朝的金石文字。资料的源泉越来越丰富,笔法、字法、章法的变化 也越来越新异;终于推陈出新7自成一家面目。他致秦勉锄书中曾说:\"弟在三十 前后,自觉书画篆刻尚无是处。壬戌以后,一心开辟道路丨打开新局' 壬戌是同 治元年〔1862】7他年三十四岁。今天看来,他一心开辟道路,打开新局,是成功 的。他刻\"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白文印边款说:\"取法在秦沼汉灯之间,为六百 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 这话也并无夸大之处。赵之谦的时代,金石学盛极一时, 参考资料既众多,又方便。吸收精华,充实创作,赵之谦有此条件,更有此才力。 从他死后到今将近一百年,本国及日本印学界学习他体制的接踵而起7当然不是 偶然的事(图1 - 4】。
学赵之谦的人极多,著名的也不在少数,其中以黄士陵最为大家。
黄士陵〔1850 - 1908】^字穆甫广亦作牧甫,号黟山人,安徽黟县人。吴大瀓 巡抚广东,延他入幕府,后遂留寓广州,卖艺自给。著有《黄牧甫印存》上下集 各二册。
黄士陵更晚于赵之谦7所见金石遗文更多,资料更富。他在篆刻中运用金文 之妙,比赵之谦更有所发展。他的弟子李尹桑曾说:\"悲庵之学在贞石,黟山之学 在吉金丨悲庵之功在秦汉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见易忠箓《黄牧甫印存下 集跋》】。语气稍重,但大致情况是符合的。黄士陵年辈与吴俊卿相接近7在海内 外(包括日本)崇仰吴俊卿风靡一世的同时,武汉、广州一带操刀之士,受黄士陵 的影响最多(图5-8】。
吴熙载、赵之谦两家不约而同地分头发展邓派印学之后7全国学者无不抛弃 旧法,竞效新体。按其实际,吴熙载纯从邓出,赵之谦兼师徽、浙两宗,不以邓
派自居。我们看法,他的主要精神还是原本邓氏。黄士陵远宗邓氏,近法吴、赵, 寻味其气息,倾向赵之谦为多。
黄士陵之后丨这一派的作者丨要推乔曾劬造诣最卓。乔曾劬【1892 - 1948】^ 字大壮^四川华阳人,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著有《波外楼诗》、《波外乐章》、 《乔大壮印蜕》。他于篆刻服膺赵之谦、黄士陵,曾为黄士陵作传(见《黄牧甫印 存》上集)^推崇备至。他所处的时代更晚,所见出土的商周古文更多,并尽量应 用到印面上来丨融会变化,也自成一家面目。《印蜕》晚出丨流传亦不广(图9 - 11】。
第三十五章吴俊卿(齐璜附)
近代印学大家推吴俊卿。
吴俊卿【1844 - 1927】’一名俊丨字昌硕丨亦作仓石、仓硕、昌石,号缶庐、 苦铁、破荷7浙江安吉人。他又是诗人、又是大画家。曾官江苏安东县知县’一 个月就辞去。住苏州、上海卖艺为活。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介绍吴俊卿的印,首先要介绍他的篆书。他写篆书,于《石鼓文》功夫最深。 早期临摹毕肖;后来更加熟练;从而孕育变化;出以新意。他六十五岁时自题《石 鼓文》临本说【\"予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日有一日之境界\"(见 钱经铭刻石本】。\"一日有一日之境界\"这句话7很耐人寻味。吸收先秦大篆的精 髓,出之以自我创造的倜傥变幻的笔法和结法。领会得这种\"不似之似\"的作篆 旨趣,才能理解到吴俊卿治印的妙处。
吴俊卿篆刻所采取的资料方面更广。玺印而外,参用金文、陶文、封泥、汉 三国篆碑、汉晋砖文。特别于《石鼓》体会最深,时常运用《石鼓》的神意来开 拓篆刻的境界。他早年有一首《刻印》诗,指出\"赝古之病不可药,纷纷陈(鸿寿】、 邓(石如】追遗踪。\"\"天下几人学秦、汉,但索形似成疲癃。\"又说:\"今人但侈摹 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这种一空依傍敢于创新的精神,是过去印学家从未提到 也不敢提到的。由于吴俊卿的气魄大,识度卓丨学问好丨功夫深丨终于摆脱了寻 行数墨的旧藩篱,创造了高浑苍劲的新风格,把六百年来的印学推向到一个新的 高峰(图I ― 4】。
吴俊卿的书、画、篆刻7在辛亥革命前后二、三十年间,真是风靡一世。日 本、朝鲜人士辇金购求7多多益善。日本鉴藏家至以收藏吴俊卿作品件数多少相 竞赛。近代中国艺术家扬名海外者,推吴俊卿为第一人。曰本近代印坛杰出人物 河井仙郎,几次到中国,倾心于吴俊卿的印章风格,加入西冷印社为社员7这也 是印学界一段佳话。
齐璜〔1803 - 1957〕,字白石,一字濒生,号寄萍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湖南 湘潭人,木雕工人出身。他是当代大画家,又是著名印学家。曾任北京艺术专科 学校教授,解放初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卋'会主席。著有《借山吟馆诗草》、《三百石 印斋纪事》。
他于画学、印学,最服膺吴俊聊。曾有一首诗:\"青藤(徐渭〕雪个(朱耷〕远凡 胎,老缶暮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治印常用单刀切石, 大刀阔斧,比吴俊卿更猛利,更犷悍。他曾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他 的作品给予印学界的影响也不小(图5 - 6〕。
第三十六章近代细朱文诸名家
印学史上一直有旖旎工致的细朱文一派。赵孟頫、文彭所作小篆印文,或多 或少还带有拙朴之气。接着汪关、林皋、胡唐、赵之谦等人,在这一方面加工加 精,有所发展。还有某些不知名作家的作品,我们在善本图书或字画名迹上时常 看到,如\"安仪周家珍藏' \"商邱宋荦审定真迹\"等印,皆属这一派。近代印学 家中推徐三庚、赵时柄、王【\"礻” + “是\"】三家,是这一派的代表。
徐三庚〔1826 - 1890〕,字袖海。一字辛谷,号金罍山民,亦作井罍山民,浙 江上虞人。著有《金罍山民印存》。他的篆刻,白文刀法学浙派,结体学邓派,朱 文则纯学邓派,朱文成就在白文之上。他与赵之谦同时,长赵之谦三岁,学问名 位不及赵之谦。上面第三十四章谈到赵之谦写篆书全用邓石如法,更显得侧媚多 姿。赵之谦并未将自己的篆书结法用到印文上来,徐三庚的朱文印,却与赵之谦 的篆书极相似。这一体飞舞纤巧,体态甚美。或者认为太侧媚,不够端重,但印 学界爱好这一体的人确实不少。日本印学家圆山真逸曾到中国,师事徐三庚,传 徐三庚印法到东瀛。说明徐三庚的印法有他一定的地位(图I - 3〕。
赵时柄〔1874 - 1916〕字叔孺^一字纫苌,浙江鄞县人。著有《二弩精舍印谱》。 他的篆刻,继承汪关的传统,最擅长圆朱文及朱白文小玺。他的圆朱文,端严大 方,基本上用元、明以来细朱旧法,偶然也参以邓石如、赵之谦的新体。用笔光 整坚挺,精到之作,往往突过前人(图4 - 6〕。
王【\"礻”十\"是\"】〔1880 - 1960〕。原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庵,浙江杭州 人。西泠印社创办人之一。著有《麋研斋印存》。他毕生精力都用在印学上,亦擅 长细朱文,创作甚富,茂密稳练,所作多字词句印和鉴藏印,更见本领。遗作精 品的原石,今归上海博物馆保藏(图7 - 9】。
关于印学体系,介绍到这里为止。庄周有言:\"民食刍豢,麋鹿食荐(美草〕, 卿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见《庄子’齐物论》〕。文学艺术,各人有
各人的专嗜,不能等同。旧时代作家、鉴赏家7爱好各殊,往往强调\"正味\"^党 同伐异7甚至互相轻视7互相排斥。今天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平 心静气地就各时代各流派举出我们比较熟悉的若干代表作家(虽有盛名但未见全 谱,或虽见全谱但对后来没有显著的影响者,只好从略)^并约略介绍作品的风格 如上。或有不够恰当的地方,留待日后再研究讨论。
第三十七章印学的发展
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希腊艺术,到现在还有强烈的吸引力。商、周青 铜器,后世也仿造不出来。这不能理解为\"今不如古'
马克思说:\"它们(指希腊艺术和史诗】何以能给我们以艺术的满足I并且就某 方面说还是留作规范和高不可及的模本。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他就稚气了。 但是儿童的天真难道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更高的程度上使儿童 的纯朴本质再现吗?他固有的纯朴性格不是在儿童的本质中在任何时期都复活着 吗?人类最美丽地发展着的人类史之童年为什么不该作为一去不返的阶段而永远 发生吸引力呢?……他们(指希腊人)的艺术对我们所发生的那种强烈的吸引力丨同 它的生长所依据的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第三章^。
郭沫若先生解释这段文章时写道:\"殷、周的青铜器是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的。 不仅今天搞假古董的人摹仿不到,两干年来没有一个时代的铜器能够和殷、周相 比。其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产生那种艺术品的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是永远一去不 复返了。古器物之所以古奥乂也还有年代的经历包含在里面。尽管你在形式上摹 仿到,甚至把古物作为模子从新翻砂,也翻不出那种的古香古色。那就是因为没 有经过那几干年的岁月,没有受到原艺术作品在外部和内部所起的变化。所以古 艺术品的确是不朽和不可企及的。但是I能不能根据这一点便可以认为古代的一 切东西都比后来好呢?当然不能。那样就真正成为呆子的思想了\" ^见他答复北京 大学历史系师生的信I题为《关于厚今薄古问题》^刊载1958年6月11日《人 民日报》】。
毫无疑问,我们对待古玺和秦、汉印章的态度也应该是这样。
历来有卓越成就的印学家,有意无意地意识到师法古人不过是一种手段丨并 不是最终目的。苏宣说得好【……出秦、汉以下八代印章纵观之,而知世不相沿7 人自为政。如诗I非不法魏、晋也7而非复魏、晋;书,非不法钟、王也7而非 复钟、王。始于摹拟,终于变化。变者逾变,化者逾化,而所谓摹拟者逾工巧焉\" (见《苏氏印略自叙》\\ 丁敬《论印绝句》说:\"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
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吴俊卿《刻印》诗:\"赝古之病不可药, 纷纷陈(鸿寿】、邓(石如】追遗踪。摩挲朝夕若有得,陈、邓外古仍无功。天下几人 学秦、汉,但索形似成疲癃。……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今人但 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这几段话或多或少地理解到艺术发展的原理,可以 对【食古不化'【厚古薄今\"的人们下一针砭。
下面举几个印学发展的具体事例。
何震首创猛利一派,苏宣、梁袠等人都用他的方法,有所发展。真正以猛利 名家的要推后世吴俊卿、齐璜。大家承认吴俊卿、齐璜的作品气魄之大【【前无古 人\"7这里就不多说了。这是一个例子。
宋代已有朱文小篆印7但还很拙朴,赵孟頫专作这一体,对这一体有发展。 文彭所刻圆朱文,比赵孟頫工妙。后来汪关、林皋、胡唐诸家也常刻细朱文,比 文彭更高明。安岐、宋荦等人所用细朱文诸印7不知作者姓名7姑且不论。现代 的赵时柄、王【\"礻〃十【是\"】刻这一体最专门,就技法上说,他们的精能,胜 过了古人,谁也不能否认。这又是一个例子。
明季福建漳州有几位作家,以黄枢为代表丨开始用金文入印,当时称为\"款 识录\"。后来\"歙四家\"也时常参用此法。当时所见青铜器实在太少,摹拓也不善, 条件未成熟,效果不够好,别人讥笑他们刻的是\"符箓\"。吴咨看到金文较多,运 用得较好。到黄士陵的时代,实行拓本传世更多,运用金文变化多姿,真是\"后 来居上\"。这又是一个例子。
今天党和政府重视印学,空前未有。文物考古工作大发展,提供我们借鉴的 资料更多,条件更好。历代印学家遗下来的创作经验非常丰富7我们有责任根据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7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7创造社会主义社 会的印学新风格。依靠我们的集体努力,未来印学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
附录一印经缵绪篇
明-朱简①
印昉于商、周、秦,盛于汉7滥于六朝,而沦于唐、宋。然而代有作者,其 人莫传。入元则有吾丘竹房、赵松雪辈,描篆作印,始开元人门户。国初尚沿故 习,衰极始振。德靖之间,吴郡文博士寿承氏崛起,树帜坫坛,而许高阳、王玉 唯诸君相与先后周旋^遂尔名倾天下。何长卿北面师之,日就月将,而枝梧构撰, 亦自名噪一时。嗣苏尔宣出7力欲抗衡,而声誉少损。乃僻在海隅7聊且夜郎自 大。或谓寿承创意,长卿造文,尔宣文法两弛。然皆盾鼻手也。由兹名流竞起, 各植藩围,玄黄交战,而雌黄甲乙,未可遽为定论。乃若璩元玙、陈居一、李长
蘅、徐仲和、归文休暨三吴诸名士所习,三桥派也。沈干秋、吴午叔、吴孟贞、 罗伯伦、刘卫卿、梁干秋、陈文叔、沈子云、胡日从、谭君常、杨长倩、汪不易、 邵潜夫及吾徽、闽、浙诸俊所习,雪渔派也。程彦明、何不违、姚叔仪、顾奇云、 程孝直与苏、松、嘉禾诸彦所习,泗水派也。又若罗王常、何叔度、詹淑正、杨 汉卿、黄表圣、李弄丸、汪仲徽、江明初、甘旭皆自别立营垒,称伯称雄。而沈 从誉张吴军,程敬敷驰楚服,空谷之足音乎。至周公谨衍义敷辞,谈空入微,而 渊源未疏。犹之胡僧说法,自可悦人观听。所著有《印说》,而都人士乐诵之。赵 凡夫是古非今,写篆入神,而捉刀非任。尝与商榷上下,互见短长。所著有《刻 印符经》。而鲍存叔尸祝之。赵完叔矢口秦、汉,自许狂澜砥石。观其所作,未脱 眉山窠臼。此其青出者乎。姚夷叔一生崛强,耽耽火攻主臣,或人知之,或人罪 之。与夫金一甫抹杀汉章殆异焉。再若璩幼安临文写意,绰有父风。贺绪仲博识 多闻,兼赅师授。吴亦步循今改步,微砭何氏膏肓。顾元方蹈矩随方,始砭吴门 习俗。自三桥而下7无不人人斯、籀,字字秦、汉。猗欤盛哉,亦有可观者也。 其他所未识荆7不敢妄借齿牙。
①朱简7明代人7文中称\"国初\"是指明代初期。又称\"德靖之间\"是指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公元1506 - 1566】。
文中举述诸家^例皆称字与号而不书名。除吾丘竹房、赵松雪
、文寿承、 何长卿
等人本书有专章叙述外,其余非本书叙述所及者7就所知道的指出其名 如下:许高阳名初,璩元玙名之璞7陈居一名万言7李长蘅名流芳7徐仲和名 象梅,归文休名昌世7吴午叔名正肠,吴孟贞名忠,刘卫卿名梦仙7陈文叔名 賨,沈子云名庆余^胡曰从名正言;邵潜夫名潜,程彦明名远,杨汉卿名当时丨 汪仲徽名徽,甘旭名旸,周公谨名密,金一甫名光先丨吴亦步名迥,顾元方 名听。
附录二与黄济叔礼
清-周亮工
仆沉湎于印章者盖三十年于兹矣。自矜从流溯源^得其正变者,海内无仆若。 间尝谓此道与声诗同。宋、元无诗,至明而诗始可继唐。唐、宋、元无印章,至 明而印章始可继汉。文三桥力能追古,然未脱宋、元之习。何主臣力能自振,终 未免太涉之拟议。世共谓三桥之启主臣;如陈涉之启汉高,其所以推许主臣至矣。 然欲以一主臣而束天下聪明才智之士尽俯首敛迹不敢毫有异同7勿论势有不能7 恐亦数见不鲜。故漳海黄子环、沈鹤生出,以款识录矫之。刘渔仲、程穆倩复合 款识录大小篆为一,以离奇错落行之。欲以推倒一世。虽时为之欤?亦势有不得不
然者。三桥、主臣历下,子环、鹤生其公安欤;渔仲、穆倩实竟陵矣。明诗数变, 而印章从之。今之论诗者,极口诋竟陵,然欲其还而为\"黄金白雪' \"百年万里\", 亦有所不屑。今之论印章者,虽极口诋漳海,然欲其尽守三桥、主臣之\"努力加 餐' \"痛饮读骚〃,凛不敢变,亦断有所不能。故漳海诸君甘受人符箓之消,毅然 为之,死而不悔者,彼未尝不言之有故而执之成理也。仆尝合诸家所论而折衷之: 谓斯道之妙,原不一趣。有其全,偏者亦粹。守其正,奇者亦醇。故尝略近今而 裁伪体,惟以秦、汉为归。非以秦、汉为金科玉律也,师其变动不拘耳。寥寥寰 宇,罕有合作。数十年来,其朱修能乎。次则顾元方、邱令和,次则万年少、江 搞臣、程穆倩、陶石公、薛穆生。诸君子往矣,存者独穆倩、石公、穆生耳。然 三君各有所长,亦有所偏。求其全者,其吾济叔乎。济叔能以继美増华,救此道 之盛,亦能以变本増华,为此道之衰。一灯继秦、汉,而又不规规于近日顾氏木 版之秦、汉,变而愈正,动而不拘,当今此事,不得不推吾济叔矣。
附录三书扬州吴让之印稿
清-赵之谦
摹印家两宗,曰徽、曰浙。浙宗自家次闲后,流为习尚,虽极丑恶,犹得众 好。徽宗无新奇可喜状,学似易而实难。巴(予藉】、胡(城东】既殁,薪火不灭,赖 有扬州吴让之。让之所摹印,十余年前曾见一二,为大叹服。今年秋,魏稼孙自 泰州来,始为让之订稿。让之复刻两印令稼孙寄余,乃得遍观前后所作。让之于 印宗邓氏,而归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 其论浙宗,亟称次闲。次闲学曼生,而失材力,让之以曼生为不如。曼生刻印自 知不如龙泓、秋庵。故变法自遁。让之薄龙泓、秋庵。蒋山堂印在诸家外自辟蹊 径,神至处龙泓且不如。让之不信山堂,人以为偏,非也。浙宗巧入者也,徽宗 拙入者也。今让之所刻,一竖一画,必求展势,是厌拙之入而愿巧之出也。浙宗 见巧莫如次闲。曼生巧七而拙三。龙泓忘拙忘巧。秋庵巧拙均。山堂则九拙而孕 一巧。让之称次闲由此。让之论余印,近汉宫印者为然,而他皆非。且指以为学 邓氏,是矣,而未尽然。非让之之不能知也,其言有故,不能令让之易,不必辨 也。少日师赤【\"艹\"十\"系\"去掉上面一撇】沈先生,同学有何自芸,力学诗, 始学明七子,既而宋、元,既而唐^进而晋,又进而汉、魏,其言以三百篇为准, 穷年累月,为之不已,得句自珍重,遇人必长吟。余时不喜为诗,数年不一作, 偶有作^信手涂抹,成数十百言,若庄,若谑,若儒,若佛,若典重^若里鄙7 若古经7若小儿语,自芸大恶之,目为颠痫。余亦侮自芸为蠢愚。争不下,质之 师。师告自芸,汝诗辟窭人子7勤俭操作,铢积寸累,以毕生产,初获十百,久
而干万I历知艰难,深自护惜,不自暇逸。彼诗辟膏粱子弟,生长豪华,日用饮 食宫室妻妾奴婢狗马惟所欲为,纵恣狼藉,朝慕游侠,夕逐荡子,弦歌未终,叱 咤数起。幸货财多,非年齿与尽,酣豢挥霍,无虞中落。然其乐也,人忧之矣。 自芸犹欲争,而余骇汗竟曰。今让之摹印7诚不与自芸诗比,而余生平所为7岂 惟印与诗,皆此类也。同治癸亥十月二十有三日7会稽赵之谦书7时同客京师。
附录四吴让之印谱跋
清-魏锡曾
仪征吴翁初名廷飏,后以字行,改号让之,又以其字下一字同御名,今但署 吴让之。让之学书安吴包氏I篆分刻印私淑完白,笃守师说,有两汉经生风。吾 友赵子撝叔自负篆刻7独心折其工力。尝作印,跋其侧云,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 载一人而已,叹服如此。余于去夏晤之泰州,年六十五矣。松身鹤发,神完有恃。 时憩僧舍,为人作书自给。以目力衰,不肯刻印。余固强之,为撝叔刻二石I为 余刻三石,同好妒羡。余夙有印癖7寓泰无事,因就所见辑谱7得二十分,让之 有喜色7自跋如右。后示撝叔,分定内外编,合者十九,不合者十一。撝叔谓吾 两人所定不必当让之及前后印人意I此十中之一,亦不可强合。既而撝叔为文弁 首,论皖浙印,条理辨皙。见者谓排让之,非也。皖印为北宗I浙为南宗。余尝 以钝丁谱示让之,让之不喜。间及次闲,不加菲薄。后语撝叔,因有此论。盖让 之生江南,未遍观丁黄作丨执曼生次闲谱为浙派丨又以次闲年长丨先得名丨诫相 轻,且间一仿之,欲示兼长。其不喜钝丁 7习也。不病次闲,时也。撝叔之论, 所谓言岂一端7亦非排让之也7文国博真谱不可见,间存于书画者7实浑含南北 两宗。其后名家皆皖产,中惟修能朱简碎刀为钝丁滥觞。钝丁之作,熔铸秦汉元 明,古今一人,然无意自别于皖。黄、蒋、奚、陈曼生继起I皆意多于法,始有 浙宗之目。流及次闲,偭越规矩,直自郐尔。而习次闲者未见丁谱,自谓浙宗, 且以皖为诟病。无怪皖人知有陈、赵,不知其他。余常谓浙宗后起而先亡者此也。 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在皖宗为奇品,为别帜。让之虽心摹手追,犹愧 具体。工力之深,当世无匹。撝叔谓手指皆实,斯称善鉴。今日由浙入皖。几合 两宗为一,而仍树浙帜者^固推撝叔。惜其好奇,学力不副天资;又不欲以印传7 若至人书俱老7岂直过让之哉7病未能也。同治三年甲子十一月,在福州识。
完白书从印入I撝叔语。其云字画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可通风I即印林无等 等咒。钝丁法修能,何夙明述其先人梦华语。黄岩朱氏藏赖古堂残谱中有修能作7 信然。
附录五论印诗二十四首(并序】
清-魏锡曾
余夙有印癖。里居之日,尝与毛西堂、何夙明、朱芑孙、谔卿诸君手拓丁、 黄、蒋、奚、二陈之作^裒然成谱。其他名家手制;别为一集。比岁游苏、常间, 搜访如前,闻见【\"宀\"十\"浸\"】广。遭乱以来,不复措意于此者一年矣。迩从 德国朱丈借书7承以赖古堂新谱见示7虽缺轶过半,自何雪渔以下7尚得六七十 人。其中朱修能、江搞臣、黄济叔、丁原躬诸家丨皆向所未见者。愁病之中,获 此巨观。就生平涉猎所及,作论印诗二十四首。其名虽盛而未及寓目与虽寓目而 无所可否于吾心者,从略焉。
赝鼎遍天下,俗至不可匚。笺尾双朱文,秀华擢金支。安得窥全豹^拨雾南 山陲。
--- 文彭三桥
得力汉官印,亲炙文国博。一剑抉云开,万弩压潮落。中林摧陷才I身当画 麟阁。
何震主臣
仇血溅丹砂,壮哉博士句。如何干将锋7划石少奇趣。轩苏而轾何7阿好不 足据。
--- 办旦小旦
〔尔宣少喜任侠^ \"仇人血溅丹砂红\"^李博士应征赠句也。苏有专谱,序 中谓
与主臣同师国博,而尔宣独得其秘。】
凡夫创草篆,颇害斯、籀法。修能入印刻,不使主臣压。朱文启钝丁,行刀 细如掐。
^朱简修能
(修能为赵凡夫制印甚多,其篆法起讫处时作牵丝7颇与凡夫草篆相类。 何夙
明尝述尊甫梦华先生语云:钝丁印学从修能出' 今以朱文刀法验之,良然。^ 明诗半七子,明印皆主臣。干秋称具体,众中最嶙峋。诺责于栎园,周内传(去 声)印人。
梁袠干秋
^周栎园《印人传》于干秋多微词,盖求其作印不得,遂诋之尔。^ 山农凿花蕊,墦玙黯无色。笑把昆吾刀7鹅脂受镌刻,雕人备冬官,对之惭
溺职。
江皓臣
妥帖未排奡,倾倒栎下翁。后生扬其波,巨谱成飞鸿。江南平远山7未足攀
华嵩
~1~|0
^黄经济叔
(济叔多平稳之作,似为飞鸿堂一派所袓。】
晦翁和渊明,薛氏易定武。元长摹雪渔7同此用心苦。自远希铮铮7多钱必 善贾。
一一程朴元长
蔑古陋相斯,探索仓、沮文。文、何变色起,北宗张一军。云雷郁天半7彝 鼎光氤氲。
-- 程邃穆倩
^ \"文、何南宗,穆倩北宗\"I黄小松印款中语。^
峄山瘦硬意,枣木肥不传。原躬自得师I奏刀法秦权,凌波洛水神,吹气藐 姑仙。
一一丁元公原躬
身依元都观,口诵黄庭经。登坛习禹步7峨冠戴华星。金丹不换骨7何由跨 云【\"车\"并\"】。
一一丁良卯秋平
咄咄尚左生,琢印如琢砚。石质具【左耳刀旁十\"多”剥,字形随转变。乱 头粗服中,姬姜终婉娈。
^高凤翰西园
凡民与箬林,学书骖靳如。我观凡民印I古胜凡民书。箬林亦能印I银章篆 虫鱼。
------------
沈凤凡民
(余旧藏箬林致凡民札数十通,中有印拓一纸^作大篆I下缀小字云:\"银 章若
此何如'^
蒙泉数印人,高、汪钝丁亚。潇洒梅花帧7芝泥渍林罅。汪似胜于高7结构 差入化。
一一高翔西堂、汪
士慎近人
^ \"近日丁龙泓、高西唐、汪巢林力振古法,一洗妍媚之习\"7语见奚蒙 泉印
跋。^
健逊何长卿,古胜吾子行。寸铁三干年丨秦、汉兼元、明。请观论印诗7浑 浑集大成。
^丁敬敬身
朱文六国币,白文两汉碑。沉浸金石中,古采扬新姿。姿媚亦何病,不见倩 盼诗。
^黄易秋庵
山人学佛人,具有过师智。印法砚林翁,浑噩变奇姿。瓣香拟杜、韩,三昧 匪游戏。
―蒋仁山堂
【\"砚林丁居士印犹浣花诗、昌黎笔;当其得意,超秦、汉而上友之,归、 李、
文、何未足比拟。”又\"瓣香砚林翁者不乏,谁得其神、得其髓乎?\"皆山堂 印款中语。虽似过当,然其服膺至矣。〕
冬花有殊致,鹤渚无暄流。萧澹任天真,静与心手谋。郑虔擅三绝,篆刻余 技优。
―奚冈铁生
草法入篆法,下笔风雷掣。一纵而一横,十荡更十决。笑彼姜芽手,旋虫效 蠡啮。
--- 陈鸿寿曼生
秋堂师砚叟,自谓得工整。【\"女” + “是\"】【\"女” + “是\"】复纤纤,未许 康庄骋。小印极精能,芥子须弥境。
―陈豫钟秋堂
研穷洨长书,小学署元士。编排汉印字,分韵见条理。华实备春秋,操觚异 率尔。
―桂馥未谷
〔未谷有\"小学元士\"印,所著汉印分韵极精审、
媛叟爱完白,遗谱慨星散。累累押尾章,朱光接炎汉。镌诗赠两峰,琼瑶对 璀璨。
―邓琰石如
(邓谱杳不可得。余曾在荆溪任问渠家见其四体书册,八分之妙,殆罕伦 比。
册中钤印二三十方,亦无不佳。\"少时刻印摹两京,最爱完白锋劲横。同时惟 有陈曼生,后来始知丁龙泓\"。何子贞太史题龙泓诗幅句也。张叔未叟旧以印谱见 贻,中有邓作\"乱插繁枝向晴昊\"一纸,其边款云,两峰子画梅,琼瑶璀璨。古 浣子摹篆,刚健婀娜。”〕
变化学秦印,失则为披猖。长庚独精整,姽函而安详。时拟荆山玺,或仿兰 沱当。
^胡唐长庚
始学求是斋7材力实远胜。继法种榆仙7横历辟门径。安得三万卷7润彼四 干乘。
^赵之琛次闲
附录六印学形成的几个阶段
沙孟海
印章很早就有7 —般上溯到春秋战国。《双剑簃古器物图录》著录安阳出土三 颗铜玺I标为商代,虽然不是科学发掘所得,其中一颗图案与商代铜器上所铸族 徽相似7可能就是商代作品,或者是西周作品。
商代甲骨卜辞一般有卜人具名7可以说这批卜人便是最早的篆刻家。但不是 印章,不算数。
古代制作印章的人,历史上都没有姓名。三国时代曾有印工杨利、印工宗【\"卷\" 字去掉底部十\"介\"字底部】7见《三国志注》。原文是\"印工杨利从仲将(韦诞 字仲将】受法\"。《广印人传》读破句7误题\"杨利从\"^应更正。杨利、宗【\"卷〃 字去掉底部十\"介\"字底部】既然是著名的印工,他们一定是自篆自铸的专业工 作者,这可算真正的篆刻家了。可惜那时只当他们是普通工人,社会上还未把印 章铸造看成一门艺术;自然谈不到印学(那时有所谓\"相印法\"^用法术来占吉凶, 纯是迷信东西7与印学无涉
中世纪有些封建帝王为了重视国玺7命令当时文学大臣书写玺文7如后唐庄 宗命令冯道书写玺文^宋英宗命令欧阳修书写玺文刻者是谁I史无明文。 冯道、欧阳修只会篆,不会刻。刻的人只会刻,不会篆。今天讲印学史,当然数 不到他们。
会篆会刻的印学家,应该首先推北宋的米芾。
过去讲印学史的,或者认为明代文彭、何震是印学的开山袓师。或者认为元 初赵孟頫是第一位印学家。赵孟頫精篆书,擅长印学,特别是细笔朱文印,姿态 柔美,比较专门,为后世所推重丨称之为\"圆朱文\"。但未听说他是自己刻的。当 时所用印材’一般是铜、玉、牙、角、水晶、黄杨之类,质地坚硬,不易受刀。 文人只写不刻7也是常情。世称米芾各印出于亲镌,我起初不相信。但是米芾讲 究篆书是事实。上海博物馆藏《绍兴米帖》;是他篆书代表作。再看米芾自用各印, 多数刻划粗拙7与同时代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所用印章刻划工细完全两样。 说他自己动刀7是有理由的。
法书、名画的鉴定,盖印作\"印验\";唐朝就有。随着宋代\"文人画\"的兴起7 诗、书、画作家踵事増华,逐渐有在名款下加盖印章的风气,既表示郑重,也増
加美感。故宫博物院藏《褚摹兰亭》米芾跋后连用\"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 芾之印' \"米芾' \"米芾之印' \"米芾' \"祝融之后\"七颗印。这种做法,可说 是他所独创,以往不曾见过7后世也少有(只有赵孟頫、张风等少数人有过\\米 芾所著《书史》、《画史》两书中都曾有几条论到治印与用印问题。如说:\"印文须 细,圈细与文等。近三馆秘阁之印,文虽细^圈乃粗如半指^亦印损书画也。\"\"王 诜见余印记,与唐印相似,始尽换了作细圈,仍皆求余作篆。\"米芾的时代比赵孟 頫要早二百年7他既然能自己篆印,自己刻印,尽管篆法刻法都还粗糙笨拙7我 认为应该算他是\"筚路蓝缕\"的第一辈印学家。
与赵孟頫同时的吾丘衍I年纪小于赵孟頫十八岁I两人是文字交I很要好。 \"倒好嬉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赵孟頫做大官,吾丘衍在杭州设私塾教书过 活,人品也高。吾丘衍著《学古编》^其中主要部分《三十五举》是最早出世的一 部印学的理论指导书。我们从夏溥所写《学古编序》了解到吾丘衍有关治印的事 实,如说:“……余候先生好情思,多求诸人写私印,见先生即提新笔书甚快,写 即自喜。余’夏溥小印’;先生写;可证也。\"又说:【……遂变宋末钟鼎图书之谬, 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7直第一手,赵吴兴(孟頫】又晚效先生耳。\"夏溥只说吾 丘写印7未说刻印。今天能看到吾丘衍印,恐怕只有杜牧《张好好诗》墨迹后面 吾丘衍篆书观款下所押\"吾衍私印' \"布衣道士\"两颗白文印7纯用汉印体制7 肯定是他自篆7但不是自刻。有夏溥的话为证。夏溥推崇吾丘衍说:\"寸印古篆, 实自先生倡之\"^ \"赵吴兴晚效先生\"丨可能也是事实。
赵孟頫、吾丘衍两人同时,可定为第二辈印学家。
第三辈印学家无疑是元末王冕。王冕用花乳石刻印7这一发明,对印学创作 提供了有利条件。明、清两代印学大发展7与花乳石的应用大有关系。不过7王 冕仅仅是个浙江诸暨九里山中卖画过活的穷书生7声望不高,对当时文艺界影响 不太大。我们从他流传下来的画梅墨迹卷轴中看到他自用各印:\"王冕之章' \"王 元章\"(大小两方^、\"元章\"、\"文王孙\"、\"姬姓子孙\"、\"会稽外史\"、\"方外司马\" (或释句曲司马,误\\ \"会稽佳山水\"^皆是白文。\"竹斋图书\"是朱文。各印拟汉 铸凿,无一不佳。\"会稽外史' \"方外司马' \"会稽佳山水\"三印奏刀从容,意境 更高,不仅仅参法汉人,并且有他自己的风格。印学到王冕时代可说已经成熟了。 可惜流传不广。王冕的姓名,由于《儒林外史》开头说到他,所以出名。他的印7 很少人看见过。
明代中晚期大名鼎鼎的两位印学家文彭与何震,当然是第四辈的印学家了。 印学到他们的时代,不但成熟,已开始跨进鼎盛阶段。在我国文艺园地中开出了 一朵灿烂的鲜花。文彭年辈较长,后世推崇他为印学的开山袓师,不是偶然的。
但文彭治印,起初也是只篆不刻。《印人说》说:\"公所为印皆牙章,自落墨7而 命金陵人李文甫镌之。李善雕董边I其所镌花卉皆玲珑有致。公以印嘱之I辄能 不失公笔意。故公牙章半出李手\"(李文甫名石英,见《印人传》后附印人姓氏\\ 后来文彭无意中在路上遇见驴子驮着几箩筐青田石,他全部买来,用作印材。从 此专用青田石治印,方便不少。
每一门学问,总是积累好多人好多次的经验,逐步形成,逐步发展过来的。 印学创作,从米芾到文彭、何震五百年中间的发展过程大略如上述。我把他们分 成四辈;四个阶段,是否妥当,在座有不少博雅宏达的专家学者,请求各位指教。
藝看
图1中郎将印 图2徐度
图3宋得
^1
图4关里口
图5长沙出土漆器烙印
图6右里畋鏊
誓霞 图7郢爰
图9黄神越章
霖 1^1
图10黄神之印
图11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图12故成平侯私印
二二
图13曰庚都萃车马
中國幂帶癖
图1平阴都司徒 图6楚城迁关里草
图2乐阴司成之玺
中國冢带癖202^ 00111
言^;
图1封泥背面绳痕
图3木简上所钤 鄯善都尉封泥
图2新疆发现汉代木简装扎情况
图4长沙发现 软侯家丞封泥
图5观阳县印
中國冢带辋
202^.00 III
II圖
图1千秋
II
图2敬事 图3正行无私
II
1「
7^1
图4许昌日利 图5长乐大年图6长光常利
署1喧^變间0 抑 10 11碡 穿芹隱 临1溻 隨縣1
图8宜官秩图9建明德子千亿 长乐吉贵有日保万年治无极
图7王宪将 日入千金
202^.00111
图1彭押 图2有粗画的元押
图3明思宗签押
中圉冢帝癖 2021(^.00111
图1安阳出土铜玺之一2安阳出土铜玺之二
闕 麵 3安阳出土铜玺之三
图4长沙伍家岭 出土铜玺之一
图5长沙伍家岭 出土铜玺之二
图6长沙伍家岭 出土铜玺之三
图7长沙伍家岭 出土铜玺之四
图8长沙伍家岭 出土铜玺之五
网
士
I
9汲县山彪镇出土石玺
图图
图麵
图1私玺
图3王氏之玺
图4皇帝信玺
图5淮阳王玺 图6蝥川王玺
图7工师之印
图8关内侯印
图9军司马印
图10广武将军章
图12校尉之印章
0^ 图13丞相之印章
1
图14赵迁印信
瞻 11—111
議隱圍 ^1 11112^11^11111^11图16格马厩门朱记
图17中山王宝
图18前军都督
府 都督佥事朱关防 中國幂帶癖
202^X0111
图7北乡
图10敬事
图6钱府
图9安阳乡印
端图11宣和
图14营军司马丞
中國幂帶癖
\\^\\^20210^0001
關團賴III)1 歸違图4有秦小印面目, 牧
甫
图6泠贤
丽 图7邦侯
图2悲盒拟秦印, 为君初刻郑斋记
图8邦司马印
康休万寿宁
图9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中圍篆:帶癖 202^ 00111
图1关外侯印 3亲晋羌王
2魏率善氐邑长
图4马级私印
中圍幂帶癖
图图图1简单图象印图2复杂图形印 图3日利
图4张春 图5少公 图6赵多 中國幂帶癖
图1世南 图2真卿 图3端居室
图4新浦县新铸印图5内府图书之印图6六一居士
图7楚国米芾 图8似道
图9秋壑珍玩
^^^202^.0001
图1松雪斋
图2停云馆
图3龙泓馆印
中國冢帶裤
1开元
图2建业文房之印
图3政和
幽
― —一 ^ 癱 ^ 一 一 籲參 ^ ―^17^1 ^ :二 1
—幽-卞垂看 、—.
图4宣和 图5绍兴
味丨 冒飞 图6内府书印 图7明昌御览 图8秋壑图书
中圍幂帶癖
202^.00171
丨獅昌@臣迤 图1传文彭刻款图
1
1150 1 图4陈豫钟刻款
图1米芾之印 图2米姓之印
圈.
图3米黻之印
图4米芾 图5米芾之印
图6米芾
图7祝融之后
中國幂帶
癖
图3吾衍1
私印
图4布衣道士中圍篆帶辋
2(32*0^〔001
图1王冕私印 图2王元章氏 图3方外司马
图1文彭之印
图2文寿承氏
中國跳1
辋I 1 图4鄂鞾轩 图5何震 图6西方老胡
图8采芝馆
图7 馨兮遗所方 中國幂帶絕
2021(^.00 III
图1寒山长
图2董玄宰
图4师古斋
图5剪破湘山 几
片云
图6晴窗一图 日几回看
碧梧翠竹山房
图8出山云满衣
中圍冢帶癖
202^.00111
图3修能
中國幂帶癖
图1程邃之印 图2程邃
圆
驪
图3穆倩
图4垢道人图5桃花关外长图6内书典蓴 程邃穆倩氏
國
图7臣生七十 四甲子
4 3图8慰祖印信 图9聘翁
家图10树谷
图11巴树谷之玺
圖
图12树谷印信 图13辛蕲氏 图14青城外史
1:9
图15董洵私印
图16小池癖此
州丽.2(321^X0
⑴图1宋珏之印图2字比玉
图4龙宝堂
图6驯白鹿兮采紫芝
函7
馨 函8 \\芝^\\202|000^
彐學山堂图1学山堂印谱一页
松诗 花葉 薈衣
9 |1圆| 图2赖古堂印谱一页
11 -汰砵1 一利鴻士朱毛都金人用川刃花火財 ^ 試 周 '书 5是 綱@ 魃徙 客倚 吟聊 取 边 1: 场 11! 轉自還以 反雕 ^於以 模琢芬^ 4 图3飞鸿堂印谱—页中圉冢柳
图1敬身 图2玉儿翁
醜 圏
图3小山居
图4 丁敬之印 图5净土
图6蒋仁印
000
图7磨兜坚室
图8物外日 月本不忘
图9 一不为少
13.
图10乙酉解元
图11茶熟香 图12苏米斋 温且自看
图13接山草堂图14奚冈之印
图15奚冈言事
图16蒙泉外史
中國募;
帶癖
圖繼
图1陈豫钟印
图2文章有 神交有道
图3水村山郭
: 0;
囲 圓
图4洗翠轩 图5七芗诗画图6琴书诗画巢
图7浓花澹柳钱唐图8南宫第一图9越诧诗画
1
1^1
4 目 图10汉瓦当砚斋图11补罗迦室图12勃海叔子
图13臧寿室印
图14南宫第 一对策第二
图15檇李范 守油章
间广厂I
一
― —續
图16吴凤藻印图17公寿长寿图18华亭胡氏
511111 图19胡鼻山人同治 图
20
东吴陆祉 大善以后所书
202^X0111
图3有好都能累此生
中圍幂帶癖 202^ 00111
謹鑿1*1 图1吴熙载印 图2攘之
驪
國
图3魏稼孙鉴赏
金石文字
图5吴咨 图6圣俞
图4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
0
图8则古昔斋
图7人间何处有此境
中圍冢帶辭
2(32(0^〔001
7
^^
界世 凡坠 夫落镅 纟和 點时 挪会 智仁谦魏卿曾定图之 衛同 锡审卟印 導
图3郑斋所藏 图4赵之谦 图5黄绍宪印
图6有唐率
更令后
麗?、^靈羡厦图子学录祭赓年校修 太学石壁十三经
靡 9物外真游
图10福州曾氏
图11忍墨书堂
中圉冢帶
癖
2(32*0^.(1001
图7华阳王好 堂所收金石
图1破荷亭 图2安吉吴俊章 图3昌硕
图4听有音之音者聋
图5鲁班门下
图6寄萍堂
中圍2021篆0^:〔帶011癖1
图1谦退择保 图2前身应画师
身第一
法
图4辛酉十二月 四明赵叔孺 得梁玉象题名记
图5净意斋
图7我欲乘风归去08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
图3小桃花庵长
图9蝴蝶不传
千里梦
中圍篆帶辭0011 20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