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的分量

2023-08-11 来源:易榕旅网


语文的分量

语文的分量 杨发余

(江苏省金湖县第二中学,211600)

摘要:语文的分量自不待言。然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形是:作为“主科”的语文“与哙为伍”,沦入尴尬的境地,语文成为众多语文教师职业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究其原因,有学生学习内容、教师教学定位、课堂教学方式、考试试卷命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为了加重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我们呼吁:正确定位语文学习的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搞活课堂教学的方式、完善语文试卷的命制。 关键词:语文学科轻重倒置原因定位 一

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到底有多重?这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追问。语文,是以几千年深厚博大、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作为内在支撑的强势学科,是贯穿每个人的一生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发展观、求职观甚至恋爱观的应用学科,同时,还是课时分配居主科地位、无论高考模式如何变化却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的必考学科。语文的分量自不待言!然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形是:语文课时安排虽多而学生课外时间投入甚少,教育行政部门格外重视而学生学习中相当忽视,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不重视、不投入,甚至不亲近、不喜欢,作为 “主科”的语文“与哙为伍”,沦入尴尬的境地。语文成为众多语文教师职业生涯中难以承受之“轻”。 二

细加分析,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轻重倒置的原因,包括学生学习内容、教师教学定位、课堂教学方式、考试试卷命制等多个方面,具体表现为:

(一) 考题即为指针,“骷髅借尸还魂”——“活”语文变成“死”语文

“为考而教,考什么教什么”,是许多语文教师奉行的“法则”;而语文考试为体现一定的难度,考出预期的区分度,时常将一些生冷怪僻、难记易错的内容作为考试内容。为了与此相适应,教师往往会从教材中挖掘出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例如,出自高中语文教材《滕王阁序》中的“甍”(méng ,屋脊)、“棨”(qǐ,古代官吏出行时用来证明身份的东西);又如,“露(lòu)面”和“露(lù)骨”、“嚼(jiàng)舌”和“咀嚼(jué)”、“悄悄(qiāo)”和“悄(qiǎo)寂”、“估量(liáng)”和“量(liàng)力而行”,等等。类似的字词很多,有的属于随着时光流逝已失去生命的“木乃伊”,有的属于字同、义同而读音偏偏不同的“独角兽”。在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尚未真正掌握的情况下,将这些僵死的、缺乏生命力的内容,将这些不能体现语文本质内涵和原本需要清理、规范、简化的东西,作为“知识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实不可取—— 一方面,人为增加了语文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的不是语文的渊深博大、魅力四射,而是语文的繁难诡怪、琐碎枯燥。其结果,不仅割断了语文与丰富鲜活的现代生活的血肉联系,而且极大地败坏了学生的学习胃口,耽误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如此学习语文,“活”语文变成“死”语文,与孔乙己偏爱“茴”字有几种写法的情况相比,本质上又有何异? (二) 教材就是圣经,师生坐“井”观“井”——“大”语文让位于“小”语文 教材,顾名思义,也就是教学材料,它是国家、省市、学校或是教师为学生选取的语文学习基本信息资源,是服务于教学总体目的的外在物质条件。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例子”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解剖麻雀”以个性感知共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方面的必要启发。“例子”可以取舍,教材并非模板,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允许并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地选编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以促进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然而,很多语文教师仍习惯于将手头的国家教材作为“正宗教材”、“唯一教材”,把未必具有先天重要性、完全可以取舍的老“例子”视同圣经,不愿乃至不敢越“雷池”一步——日常教学总是以“本”为本,课本至上,不仅不能跳出“井”口了望周游大千世界,而且连坐“井”观“天”的意识也没有;所谓“上课”,就是心安理得地带领学生坐“井”观“井”,非“本”勿视,非“本”勿听,非“本”勿动,非“本”勿言;至于课本之外的典范文章、辉煌灿烂的国学经典、现实生活

---文章来源网络

的源头活水则通通被拒于课堂之外。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定位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视野,如果将“大”语文让位于“小”语文,学生长期被迫“在脚盆里洗澡”,他们又怎能不痛苦地问一句:“学好课本”能与“学好语文”划等号吗?

(三) 听课无滋无味,不听又怕吃亏——“丑”语文取代“美”语文

语文包罗万象,同时也带有鲜明的人文性、情感性和审美性,并且有“温度”、有“色彩”。学习语文,不仅在于广泛地获取客观具体的知识,而且在于能够得到人文滋养、情感陶冶和审美享受。遗憾的是,当下不少教学模式单一雷同、教学方法陈旧死板——不注重情境的创设,不看重活动的设计,不开展师生的互动——语文教学变成单向灌输的知识传授,学生的个性、情感得不到充分张扬,课堂内部形成供大于求甚至有供无求、教师形象贬值的畸形格局,理应生动有趣、充满魅力的语文变成学生怕听、畏学的枯燥学科。而现行的高考制度又使学生不敢完全放弃语文,于是,硬着头皮听、闭着眼睛记、耐着性子练,成了众多学生面对语文、学习语文的真实写照。倘若教师无视现实情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管学生内心对语文教学涌动着多少的不满,教学方式我行我素,课堂魅力有减无增,这样的语文,“丑”语文取代“美”语文,或许只能成为学生食之无味、弃之不敢的“鸡肋”!

(四) 苦学未必奏效,不学也能考好——“假”语文掩盖“真”语文 通常,时间投入决定学科产出,而学科产出又会反作用于时间投入。语文考试理当检验出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考试结果应该能够体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正常关系。然而,语文考试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时间投入多的学生未必考得好,而时间投入少的学生却可能考高分;语文水平低的学生有时考得好,而语文水平高的学生却可能考砸了;同一个学生这一次考试考得好,而下一次考试却可能考得糟。语文给学生的普遍感觉是:客观题答案常常不客观,主观题打分又太主观,而

---文章来源网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