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教育”实验与“新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影响较大的两个实验。通过介绍两个实验并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对以后的教育实验进展提供良好的经验和借鉴,有利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教育;新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87-03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在变革中发展,而只有不断改革教育,不断更新观念,以适应时代的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教育的功能作用才能发挥最大。进入21世纪,从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的制定,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一阶段。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两个典型: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和叶澜的“新基础教育”,二者切实推进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良性发展,并有进一步推广扩张之势,对二者进行研究,弄清机理,把握其实质,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对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新教育”实验概述
新教育实验,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
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它源于美国的杜威教育思想和上世纪初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改革,以及同一时期的欧美新教育运动。它是以杜威教育思想和陶行知教育实践为其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的一个整体教育改革实验。同杜威的教育观点一样,新教育实验同样十分注重“行动”和“反思”,十分注重教育思想与理论对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实际效果,鼓励教师寻找途径行动起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促进社会的发展。继承于杜威和陶行知,新教育实验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新教育实验始于2000年朱永新教授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书中提出了“理想教育”的基本思想,朱永新对现行教育的批判、反思及对行动的渴望引发了民间教育思想者的热情响应,通过网络,通过对话与碰撞,一种新教育思想逐渐成形。2002年6月,“新教育实验”的专门网站“教育在线”开通;2002年8月,实验于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启动,提出了核心理念、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并规划设计了“六大行动”实验项目。
1、新教育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继承于杜威和陶行知,新教育实验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
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2、新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六大行动。在目前处境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仍然只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一个必要的乌托邦。而重申教育理想,重建理想教育,恰恰是新教育共同体成员——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在现阶段,这一追求主要体现在新教育人力图实现的“四个改变”上: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而实现这四个改变的方法与途径,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1.营造书香校园;2.师生共写随笔;3.聆听窗外声音;4.培养卓越口才;5.建设数码社区;6.构筑理想课堂。
3、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新教育认为,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作为课程、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不高往往成为了教育改革难以实现、难以为继的瓶颈,成了整个系统中最难突破、最难改造的部分,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其他地方的改进劳而无功。教师的态度和专业素养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只是拎着一桶数十年不变的死水,是不可能实现任何的教育理想的。新教育实验教师同时应该是新课程的积极探索者,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应该能够有效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4、新教育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晨诵、午读、暮省”
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我们应当给予孩子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晨诵、午读、暮省”。
5、新教育整合课程:公民教育与生命教育。新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应该培养出既有着民族情怀,又有着全球视野,既有着真实的生命体验,又拥有全面的科学知识,具有创造能力的未来公民。为了实现此目的,新教育实验启动了公民教育课程与生命教育课程。
6、新教育实验的公益行动。从2003到2006,新教育实验逐步超越了传统课题的范畴,一方面,它拓展了最初实验课题中并不规划的但为基础教育所迫切需要的项目与课程,另一方面,它向外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公益活动。新教育实验配合其它的各个基金会(如灵山慈善基金会),在教育公益上,开展了各种人道的、专业的教育公益活动。
二、“新基础教育”概述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通过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在社会中的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进行研究,在对时代精神深入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育理想。其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新基础教育”研究正是要为中国创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基础教育而研究,在该课题研究中始终贯穿着对中国社会当代发展变化的研究,以及这些变化对学校教育变革的影响与需求的研究。在发展性研究中,明确提出了社会转型期学校教育也面临着转型的任务,并将实现转型作为发展性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对社会转型对人的生存方式造成影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使我们明确了中国学校变革的基本走向,以及为实现学校变革进行努力的方向。当前我们学校需要从新的角度认识课程: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
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基础教育的“新” 是相对现有的基础教育而言,包括理论与学校实践两方面。在理论上要对与基础教育相关的重要问题作重新探讨,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要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新基础教育理论、服务于21世纪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实践模式。新基础教育强调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三方面的更新。观念更新和目标更新领先,模式是在新观念指导下,为实现新目标服务的,是客观的具体化和实现目标的工具。新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由三个层次十大观念组成。第一个层次属基础教育“价值观” 的更新,包括新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 三大观念。强调基础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要有远虑,不可只求近利。要为社会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才是教育为国、为民、为民族、为个体所值得追求和最重要价值。第二个层面关系到如何看待学生,实际上是教育生命性在“对象观”上的具体化,包含了“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三个认识“学生”这一特殊社会角色的观念。就是要使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必须重新确立学生观,还学生以生动活泼的多姿多彩生命体的真相。第三个层面涉
及到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提出了“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及“综合渗透性”四个概括学校教育活动性质的新观念。教育活动具有可开发的丰富潜能,它是沟通教育理想“彼岸 ”和学生发展“此岸”的具有转换功能的“桥梁”,重视开发教育活动的潜能,就能提高教育效益。
新基础教育三个层次十大观念的提高是以时代发展要求作为大背景和外部动力,从生命和学校基础教育整体发展出发,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为宗旨,运用综合渗透、主动参与的方法,构建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模式已经专家组鉴定。专家组鉴定意见指出:“这些基础教育新观念的提出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已在我国教育理论实践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专家组“认为这正是创建中国新时代教育理论和学校实践模式的希望之路,也是铸造我国新一代教育家的必由之路。
三、“新教育”与“新基础教育”之比较 1、两个教育实验相比较,有很多相似之处:
(1)进行教育实验的原因相似。相同的时代背景下有很多共同的教育问题,引发相似的思考。实验都是包含两个方面的背景,一是新的时代总是呼唤新的教育,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将如何发展,如何构建时代特征的“新教育”是两个教育实验发起人共同思索的问题;二是想通过变革来改变现行教育的弊端,现有的教育不适应新的社会转转型和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教育理念、“新”教育实践是相对于过去的状况而言。
(2)实验的类型相同,都是整体性综合性实验研究。“新教育”实验的研究包括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以及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家长。“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涉及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学校整体转型观的确定,班级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改革,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研究,学校变革中教师转型与成长、发展过程的研究,学校变革的评价研究等等。 (3)实验要达到的目标相似。两者都追求对教育的现实目标的批判和超越,关注人的发展。“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主张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共同体中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展现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达到人的“自我实现”。“新基础教育”的深层目标是为了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培养目标以从传递知识为本转向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本。“新基础教育”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追求一种坚实的探究性的生命成长过程,追求一种自我寻求发展资源、积极实践、综合互动的复杂的思维方式,追求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追求学生、教师、研究者的生命成长。
(4)二者都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实验研究共同体的合作发展。“新教育”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通过提高教师的素质来带动学生素质的提高。没有教师的潜能开发就没有学生的潜能开发,没有教师的快乐就没有学生的快乐。“新基础教育”追求生命价值,贯穿到每一个参与学校教育实践的人身上,涉及到对教师的
人文关怀和教师职业的角色理想重建。“新基础教育”提倡“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吧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两个实验都提倡教师的主动反思,强调教师的自我更新。同时这两个实验的研究人员都有理论专家,而蛀牙哦参与人员是广大教师。教师作为实验主体的同时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成长。
(5)实验的过程都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教育实验都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整体综合的研究特征导致各种因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不可预设性。“新教育”实验着眼过程,注重发展,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新基础教育”重视在不确定中是生成确定性,提倡实验主题的主动创造性。 2、两个教育实验的相异之处
(1)实验过程的控制才不不同的方式。“新教育”实验主要利用网络来搜集整理资料,尅组成员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再继续教育培训,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新基础教育”试验中,研究者定时到现场去听课,观察和指导,及时调节实验进程。各实验学校在亚牛过程中建立不同形式学习制度、研究交流制度、计划于总结制度、评价激励制度等。
(2)实验研究思路不同。“新教育”实验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一个变革的梦想,一种成长的激情。它的价值取向是行动,在行动中逐步形成系列的可操作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它是以一边实验一边推广,参与实验的学校遍布全国。而”新基础教育”则是理论
先行,与行动研究相结合。在实验进行发展性推广性研究之前已经进行了四年的探索研究,先进性理论建设,再理论与实验结合。因人力,物力等原因参与实验的学习以上海地区的学校为主。 3、存在问题的反思
“新教育”实验主要利用网络进行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不利于一些网络欠发达地区参与实验。虽然也有人有机会有条件去新教育实验区参观考察,但这对于理论的透彻理解深入实验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新基础教育”则是以上海地区的学校为主,上海是我国最发达的城市,其各种环境和其他城市情况都不一样,上海的教师、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先进的,其软硬件条件都较好,适用于上海的教育实验未必就适用我国其他地区,其推广性有待进一步斟酌!对于当前影响和声势都很大的两个教育实验,我们在感叹我们教育发展取得硕果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之路还有很长,还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向我们的教育理想靠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